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课如何指导循环导读

语文课如何指导循环导读

发布时间:2023-02-03 14:46:34

‘壹’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

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新课标推崇语文教学从精读走向略读,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组教学,重视知识点建构的过程,进行组块教学,模块教学,主题教学,而主题教学首推单元整组教学.教材是个例子,更是一个整体,小学阶段六年十二册书是一个大整体,每一册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而每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同样是围绕同一人文主题编写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无论是从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特点看,还是基于系统论教学的思想看,语文教学都应以整体的思想进行,突显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更为关键和根本的是——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郭思乐语).
杨再隋教授以《语文教学的整体观》一文呼吁全体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在文本的整体背景上研读,最后回归整体,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时至今日,在整体思想的引领下,单元整组教学、主题式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等整体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在人教社新教材出版七个年头之后,此教材的亮点正被逐渐发掘并让其真正的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熠熠生辉.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07年起开始着力进行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研究,并将一组课文分成三个模块的操作达到整体教学的效果,分别为单元导读,聚点探究,整体推进.本文将具体介绍的是第一个模块,基于单元整组教学之上的单元导读(也可称之为单元整体感知)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思考.
行动前的思考:导读价值何在
何谓导读?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引导学生去读.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一个目标导向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调节和反思总结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欲望,去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与策略甚至预期一个理想的学习效果.单元导读课又叫单元整体感知课,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前进行,教学时间一般为1个课时.单元导读课的主要目的有:整体感知单元学习专题与学习内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要求;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激发学习的兴趣,孕育求知欲望.其中兴趣的激发是基点,是导读的根本所在;整体感知单元内容与专题是要点;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是生长点.用电影中的行话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这样的解读也从几个侧面阐述了导读的价值.
明确了导什么,必须得清楚地思考导读的意义究竟何在,就像在知道要做什么事之前要搞清楚做这件事的意义.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多次的导读教学尝试与思考,认为导读的意义在于导趣、导疑、导学、导行.
1.导趣——轻装上阵趣为先
导读的宗旨永远是唯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这是导读存在的最根本意义,是导读的根,导读的魂.学生将花两周左右的时间学习一组课文,如同要与一位新朋友相处一般,第一眼就产生厌烦之情绪,两周如何能过得愉快?因此,单元整体感知一课让学生对整组课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尤为要紧.唯有感兴趣,才能让其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接触了解并感悟深入.如学习童话单元伊始,我们可以让学生聊聊说说自己看过的童话,印象最深的故事主人公及喜欢或敬佩他们的原因,极大地唤起交流的欲望,体验阅读收获得到展示的愉悦,进而告诉他们这两周我们将徜徉在神奇的童话世界里,充分感受童话的魅力.学生热切的期待和兴奋的情绪可想而知.再如学习多彩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进入单元学习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引导交流童年最幼稚的镜头,最羞愧的镜头,最感动的镜头等等,唤起生活体验,激起阅读童年趣事的欲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与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兴趣被激发了,就如发动机进入了最优的工作状态,事半而功倍.
2.导读——先睹为快尝滋味
就像品一道菜,端上来总不能操起筷子就动武,得先观色闻香饱饱眼鼻之福,聊谈一番之后总忍不得要先睹为快一番.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再生动的言说也抵挡不住掀开盖头一睹课文芳容的冲动,何不闭口不言让学生沉浸在初次见面的喜悦与新奇之中.读吧,挑最感兴趣的读;看吧,选最吸引你的看.可以读课文,可以看插图,可以浏览全局,亦可细看品评一处.谓满园春色赏一番可好,折得一枝香在手更妙.
有人会担心,课文都看过一遍了,据点探究时会不会因为对课文有所了解了而失去兴趣呢?英国作家尤安.艾肯曾问读者: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未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了吧?我想我们的答案一定会惊人的一致.是的,我们不会因为此文见过一面而不愿再见,反而会因为曾经见过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熟悉感好感,促使学生带着更浓烈的热情去读,带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它熟知它的冲动去读.
3.导学——驰骋疆场需得法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笔者以为,胸无点墨不以文,学需得法方有效.一组课文的学习,总有一种适合学好它的方法.学语文重积累,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积累一种学法尤为可贵.
单元导语虽寥寥数语但却暗藏天机.读好导语不仅能极准确地把握学习本组课文的人文目标工具目标,还能引领学生参悟学法.以五下教材为例,不同主题单元的导语都有学习方法提示,如“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等等.学生通过读好单元导语,多了一份理性思考,也多了一份阅读期盼.学习目标确立起来的同时,学习方法也已心中有数,找到了学习方法就如手中持有一盏明灯,不会迷失方向,导学,导明方向,导出方法,学习之路才能充实.
4.导行——为满行囊勤准备
学习一组课文就如进行一次远足旅行,为了能用心灵去旅行,收获一路好风景,需做足准备,做好铺垫.导趣是情绪铺垫,导学是方法铺垫,那么导行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铺垫.“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我们讲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习,为了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效更有趣,我们可以做些怎样的准备呢?”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我想去搜集名人读书故事,看看他们读书有没有好方法.”“我觉得可以提前到乡下走走,领略一番乡村风情.”“我要认真听别人的对话,看看他们说话有什么独特的艺术.”……我们会发现,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挺会安排,很有思想,准备工作策划得合理有效,完完全全是个学习的小主人.行动有方向,计划有实效,准备做充分,何愁不能满载而归?
导读进行时——我们怎样引领
(一)激趣导入显艺术
导入一组课文的学习好似引领学生去见一位陌生人,第一印象尤为重要.或使学生对其产生好感,或产生熟悉感、亲切感,通过引导对本组课文产生“一见钟情”之效果,激发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1.聊谈唤起生活体验——牵起情感线:拉家常最是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课堂上“拉家常”也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你的童年生活里有过让人激动的时刻吗?是不是也有挺幼稚的镜头或是最尴尬的镜头呢?幸福地回忆你过去的日子,把你的童年趣事与我们一起分享.”“假期里,你去过什么风景优美的地方吗?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养过小动物吗?介绍一下它吧.如果没养过,也可以说说你曾经想养的小动物.”……就是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聊谈话题,这样亲切的对话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起了学生想亲近该组课文的情感,为一组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温暖的情感底色.
2.欣赏燃起阅读期待——搭建图文桥:未见其人,先观其形.形象大于思维.在进入一组课文的学习之前,欣赏相关的图片资料,欣赏相关的音像作品,通过声、形、色的展示,让学生知道一点点,期待一大半,清晰一点点,模糊一大片,燃起阅读期待,为继续学习作好文章.如进入祖国山水单元的学习,可先展示一些祖国大江南北奇丽景色的照片或短片介绍;异国风情异域文化单元可展示异国他乡极具异域特色的风光图片或风俗文化方面的文字或音像资料;神奇的大自然,走进西部,科学技术的威力等等主题单元都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事先亲近相关资料,激发浓厚的阅读和探究兴趣.
3.质疑激起探究欲望——体验“疑”之趣:曾听说一位美术教师在课即将结束时神秘地向学生发问:维纳斯的衣裙为何掉到肩膀处就不再掉下去了呢?问完便干脆利落宣布下课.可他的学生却因此而陷入狂热的追求中,追着拉着向老师寻求答案.寻求未果,当然是怀着浓烈的求知欲望等待下一节课的到来.看,这就是疑问的魅力.一组课文的导读也可进行如此匠心独运的质疑激趣.“一个人临死最牵挂的往往是什么?财富?亲人?也许是的.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临死前念念不忘的却是那点在油灯里不值一个铜板的一茎灯草,这个人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人想打电话告诉人一件事,结果一句话能讲清的事却打了几个小时的电话,这个人是怎样打的电话,他电话打得是否合理?”“你相信木头人会说话吗?你是否见过小孩的手一摸会让枯枝开出艳丽的花朵?”……一个个奇怪的人物,一桩桩奇妙的事情,一串串神秘的疑问,怎能不让人为之兴奋,为之振动呢?就让我们抓住这宝贵的兴奋和振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好一组课文画下可生花的妙笔.
(二)把握文本主阵地
虽说文章的作用只是个例子而已,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应相信文本的力量.以文章为根本,以课文文本源,依标扣本,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单元整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导读需把握文本主阵地,兴趣导向主题文本,质疑源于主题文本,尤其要慎重用好文本.
1.先睹为快有心向——让触摸有温度:激趣导入后,学生往往迫不及待地想一睹文本的“芳容”.此时,我们应该及时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放手让学生先睹为快.要注意的是,睹不是无目的的,睹要睹得有意义.第一次接触文本的触摸式阅读需提醒学生关注语言文字,浅层次地感受语言的温度.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醒并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呢?语言的引领是最好的途径.“让我们先睹为快,了解一下作家们分别对哪些动物情有独钟.”“读课文时想一想,哪个故事最吸引你?”“哪一处的描写让你印象深刻?”……这样只言片语的提醒,并不会减弱也不会冲淡学生的阅读兴趣,只会使文本的触摸有可感知的温度.
2.一吐为快有话题——让交流有价值:虽然只是触摸式阅读,但学生仍有许多话要说,说什么呢?想到什么说什么吗?显然不行.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差异,如果随意地说,说到哪里算哪里,那么优秀学生的交流往往会剥夺了大部分学生思维的权利,无意中侵占了同伴思维的空间,一吐为快将吐得漫无边际.如果为“一吐为快”提供一个交流话题,相信会有不同的效果出现.话题可以抛在触摸文本之前,也可在之后.“走近伟人毛泽东”一组可以参考这样的交流话题:“看看伟人毛泽东在不同的课文里分别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你是从哪里得出结论的.”“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组可以对“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游赏方式游览这一景点的,你喜欢哪一种游赏方式”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思乡游子情”一组可以让学生找找表达或寄托思乡情的思乡之物并进行交流.学生初读后的感受最真切最质朴,最是能体现他的阅读能力,迸发出他阅读收获带来的快乐.笔者还尝试过这样的交流:你去哪儿一睹为快了?你了解到了什么?……真切的感受吸引了其余没有去此处一睹为快的学生的阅读欲望,产生了阅读的共振磁场,趣味盎然.
总之,每组课文的触摸式阅读之后,适宜用提供一个学生可以从文本中轻易触摸到的话题的方式进行交流,对话才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三)读好单元提示语
一个单元开始前的那段单元提示语总那样吸引我们的眼球,语言总是那样亲切而简练,短小而精悍.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老师和学生准确地把握一组课文学习的方向;它还不止是一盏明灯,它同时是一盏充满智慧的灯,照亮我们学习语文的心.读好单元提示语,对学好一组课文的价值不容忽视.提示语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常以亲切交谈式或娓娓道来式提示本单元主题,第二部分通常以精练的语言提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如何读好这两个部分以发挥提示语的价值,我们进行了尝试.
提示语的第一部分一般在导入过程中读,不同的读法发挥的作用也迥然.
1.获得信息明确主题:单元提示语文字虽少可信息量却不少,它往往通过简短的表述让读者获取一些信息的同时告诉我们单元主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是在间接提示我们本组课文是说明性文章.“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是在告诉我们读书的好处,也暗含了本组课文的主题与读书有关.“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孙悟空的故事、哪咤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这是在引领我们走进我国古典名着的世界,让我们熟悉更多名着里的典型人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相信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并明确学习主题.
2.个性语言欣赏积累:提示语短小精悍,可谓字字珠玑.提示语有的朗朗上口,美得像首诗;有的生动活泼,活得像幅画;有的读之风趣幽默,欢快得像首歌.像诗,像画,像歌,但都不失语文的本色,因为它是用语言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因此,我们可以好好地,也应该好好地欣赏一番这样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明确主题,更为了心中那份对语言的美好情感.在读这样的提示语时,我们是否可以尝试这样呈现:
有这样一本书——
书中没有一个名字,
却处处都是学问.
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
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
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
童年
是纯真、难忘的岁月.
身处童年,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
美丽的故事.
一只昆虫,一个玩具,
一次发现,一场争执,
……
看起来微不足道,
却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一样的提示语,不一样的呈现方式,一个语段不就成了一首诗吗?一样语言,却有不一样的味道.一次两次,我们的学生也喜欢上了将部分提示语变成一首诗,将它读得像诗一样美,读出味道,读到记在心间.有人会说,这不是提示语应该发挥的功能.可是,我们都知道,语文姓语,导读课是语文课,当然也该姓语.是语文课它的使命就是学语言,积累语言,更何况提示语那样美,当然是学语言的好材料好典范,不用它,怪可惜的.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中,发现语言形式学习的生发点,触发形式思维往往以秘密的形式被人秘密的忽视.单元提示语浓缩了一组课文多方面的重要信息,语言形式丰富而经典,尤其是第一部分语言.如认识鲁迅一组导语中的语言形式源于课文,段落形式也源于课文,从课文中找导语语言形式的影子,让学生感受语言形式无处不在,学以致用的特点.
提示语第二部分的操作一般放在触摸式阅读交流之后,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明确一组课文的目标.
1.明确学习目标:如四下年级大自然的启示一组提示语中就写道“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六上年级走近鲁迅一组就提示我们“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人文性目标,工具性目标一目了然.
2.获取学习方法: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提示语中有时还会告诉我们达成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如六上第二组“爱国之情”主题单元就提示我们“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四上第一组“神奇的大自然”主题单元提示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六下第一组“感悟生活”一组提示我们“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找到行动方向:为了更好地学习一组课文,导读课上,我们往往要明确行动方向,为有效学习做好充足的资料或体验准备.提示语中往往会有这样的话:“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六下第二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四上第五组)“可以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书籍,看一看相关的影视作品.”(走近人物单元均有提示)……一句简单的表述为我们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学生如此,教师也一起行动.当然,若是提示语中未曾出现行动指南,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行动方向,为后续学习勤做搜集阅览等工作.
4.调整生活视角:导兴趣导行为,除此之外,导读更需要引领学生调整生活视角,留心生活内容.如父母的爱这一主题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近期的生活中特别留意父母亲的言行举止,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言语,也许是一次表情变化,也许是一个轻柔的动作,都在表达爱,传递爱.再如生活的启示主题单元,引导学生关注近期生活内容,用敏感的心体验生活带来的启示.学习与生活同行,生活因学习而有所改变,有所调整.

‘贰’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引领学生阅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一、把握略读课文地位
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
二、明确略读课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三、精心设计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或者把它上成精读课,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让学生自读……这是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现。那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1.利用提示,自主阅读。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骆驼》[人教版三(上)第三组]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上课一开始,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围绕要点,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一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练,必将是“蜻蜓点水、水过鸭背”,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忽视其枝节。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单元专题)来确定。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①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
3.积累语言,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利用课前导读,明确学习目标。
总结本组课文精读课文学习方法和阅读方法,明确方法。
自读自悟,适当引导,不能求全求深,重在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巩固。
延伸课外,布置课外阅读任务。

‘叁’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一、善用阅读期待,促使积极阅读。
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我总是先从课题入手,课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中心或课文内容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潜在思维,弄清课题与内容的联系。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小蝌蚪找妈妈》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它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长得怎样”等等,学生想出的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
特级教师贺诚教《田忌赛马》这一课很成功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跳跃式导读,步步深入,步步为营:
(1)破题入手:田忌和谁赛马?经过、结果怎样?
(2)只读田忌赛马的内容(最后一段不直接写赛马,是作者的看法),抓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理解全文:课文哪几节写败哪几节写胜?哪几节写转变的过程?
(3)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点在哪里?(调换顺序,学生用学具表演。)
(4)“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到了?(再细读第三小节。)
(5)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调换的顺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
(6)那么在田忌取得第一场胜利后,有没有再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又为什么能取得全胜?
(7)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句,再加上胜利全由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显然,由于教师把课文归纳出五个发现点,善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力度,缩短了发现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认识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短程”。阅读期待下的阅读,不是阅读者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阅读者有一种积极的阅读心理,充分依据自己独特的理解、体验、意愿,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对文本意义进行发掘,对文本空白进行填补,对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行重塑和再创造。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点要求的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用阅读期待,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促使形式形成积极的阅读心理。
二、保证读书时间,强化自主阅读。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我们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
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有这样一段:
……
师:丑小鸭这个梦想实现了吗?朗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部分,找出最能反映丑小鸭激动、高兴、兴奋的句子,把它读好。(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找找句子,自读自误)。
反馈:
生:(读)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
生:(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白天鹅时,心情怎样?
生:他一定非常高兴,会叫起来。
生;他会非常惊讶,简直不相信是真的。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那么谁愿意读这部分。
生:(用多种方式读好这两个句子)读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慨,你想对故事中的角色说些什么?……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在重点处做足文章,虽然上述片段只为读好两个句子,但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读,来感悟,有的放矢地引导自悟,屏弃了繁琐的分析。注重抓重点词句,整体感悟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的时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的时间。同样是读课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样,让学生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情”。而每一次读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课前要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课中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前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中让学生品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后让学生悟读课文。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读;课后还要布置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积累。
二、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平等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真正的对话,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师应更多地充当向导,成为学生的同读者,成为引路人,成为可亲、可信的朋友。通过设计对话的情境,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以一种角色消解的方式走进学生,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学习之中,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的对话,把准时机引入到学习的重难处,导入到深的学习层次,导读出文章的精神、情感与境界,导问出抓住重难点的有价值的问题,导悟出词句中的内涵、情感等。
我们可从下面的课例中,领会创设丰富、多元的对话情境对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对于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帮助。
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3册《坐井观天》时,当学生读懂青蛙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后,师生、生生、生本之间有一段精彩对话:
师:刚才帮小鸟找原因的时候,讲到了青蛙,现在只是帮小鸟找一找他为什么能说对的原因,再讨论。老师听哪个小朋友说得最好。
(生继续讨论)
师:好了,谁来帮小鸟找一找说对的原因。
生:因为小鸟根本就没有见过天的边。
师:它为什么没有见过天的边呀?
生:因为它飞了很长的时间,都还没有见到天的边,所以它说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真会想,请坐。还有没有男生真会想,女生着急了,女生说一说。
生:我觉得是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在天上左飞右飞的,所以它懂的知识多,它就知道天很大。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小鸟飞的地方多了,见到的东西也多,知识就多,是吗谁还想说,你来说吧。
生:我觉得应该是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都想看到天的边,他每天都不断地飞,还没看见边,他每天懂得的知识就更多了。
师:根据刚才几个小朋友说的,老师帮他找找原因。因为小鸟飞的地方多,见识广。他都见过什么啊,请大家看录相。
(放动画片)
[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作适当小结,再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片,进一步启发学生认识小鸟为什么说得对,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师:小鸟都去过哪些地方啊请你说。
生:飞过海洋。
师:(许多学生举手要说)说过的就不说了。你来说。
生:飞过雪山、草地、村庄、田野……
师:小鸟飞了这么多的地方,还是没有见到天的边在哪儿。那青蛙为什么又会错了呢请大家先看动画片。(放多媒体软件)先读一读青蛙说的这段话。
…… ……
师: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他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学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教学对话文化的形成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要形成有效的、民主的、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的局面。

‘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只有通过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读可以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让小学生多读多练,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会的东西也就有所增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更新朗读的理念,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学生的朗读,以读入文,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赏力、创造力,还语文阅读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

‘伍’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技巧

导语: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整个课堂的前奏,如同丰富晚宴的一道开胃菜,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一出戏的序幕。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而在语文这门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科目上,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更是至关重要。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技巧

一、变“部分发展”为“全员参与”

以往的课堂往往为中等以上学生提供一个发挥的空间,而中等以下,尤其是后进生则较少照顾到。而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即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为此我采取以下措施:

1.兴趣第一,鼓励全员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学习的秘诀就在于对学习的热爱。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积极性。

2.有效的评价机制,保证全员参与对抗员PK制——“只要胜过你的对手”

我把全班同学按照原有的成绩两人一组做为对抗员,让其互相竞争。只要赢过对手即是胜利者,可以获得奖励,比如少写作业、加分,等等。因为双方都是水平相差无几的,胜过对手是每个学生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保证了全员参与。PK的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间采取“五局三胜制”或“三局两胜制”或“一局定胜负”,PK的内容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对于语文教学中比较琐碎的字词,这个方法最适合。并且,PK制既可以用在课前导入部分,也可以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在《鹤群翔空》这一课,课前PK了两局“字词”、“有关鹤的成语”,第三局则放在品读课文部分,让学生PK积累的语言。

对抗员PK制既面向全体,也承认个体差异。让两个水平差不多的同学PK,目标小、易达到,利用了初一学生好胜好动的心理,在竞争中,让双方共同进步。

二、变“知识学习”为“情感体验”

全面发展要求让孩子在成长中接受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教育。具体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觉得就是要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或者德育或者美育等方面的教育。每节课对孩子进行一点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时间长了,自然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变“教法实施”为“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主动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以往的解决如何“教”相比,我更注意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与以往的课堂相比,更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我在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前,总是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批注法

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喜欢的美词美句划出来,并在空白处注明理由。每个人喜欢的句子不同,划的句子就可以不同,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并且日积月累地提高了欣赏语一言的能力。这种方法适合一切阅读活动。比如说学生在读名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等的过程中,也让学生用此种方法。有一次,我把学生手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收起来看,结果真是让我高兴。学生把书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致的心理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不仅划出来,而且点评得非常有理有据。仔细的同学还不用同颜色的笔标划出不同的内容。

2.质疑法

读课文过程中,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也标划出来,画上问号。读完首先由小组合作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点拨。教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使学生受益终身。由点及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变“读写分离”为“读写结合”

许多同学觉得写作文难,老师进行作文指导也往往先找范文,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选的,我从每一篇课文中找一个可以指导学生写作的切入点,促进读写结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欣赏体会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进行写作,把“读书”和“下笔”的距离大大地缩短,直接在课堂上把“读书”经过学生的品味、老师的点拨,变为“下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百草园的描写,有声有色有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更是独具特色,是仿写的范本。提醒学生:用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用形容词、动词抓住事物特点;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并且给出一段范文:“不必说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万里无云的蓝天、连绵不断的青山,也不必说历史悠久的刘公岛、风光秀丽的环翠楼、高耸入云的幸福门,单是我家门前的小花园,就有无限风光。”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有写中国的整体到威海局部的,有写齐鲁大地的,也有写城里中学校园的。

在《最后一课》学会用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并且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猜猜他(她)是谁?要求:用两种以上所学描写方法,来写班上的一位同学,不许出现名字。第二天,让同学们猜。猜出来的,即为成功的作文。写自己熟悉的同学,学生都很有兴趣写。

在《土地的誓言》中学会抓住有地域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家乡。指导学生写威海的四季……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五、变“讲读”为“导读”

在邹校长的带动下,我们初一级部把语文课堂由“讲读”变为“自读”和“导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老师讲的终究是暂时的',只有学生自己体会领悟到的东西,才会印象深刻。

我做教学设计时,尽量把一篇课文的重点抓出来,用一个或少数几个问题涵盖整篇文章的重点,使学生可以在自学的同时,又能清晰地把握住文章的脉络。《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和《第一次真好》,由于这两篇文章都是散文,我就从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入手,只需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这两篇文章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事实证明,这一个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合作自主解决,而不需要老师再多讲什么。

六、变“以听为主”为“听说并重”

把课堂变为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尊重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改变以往相当一部分学生“话未出声脸先红”的情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出让学生充分体验、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设计。

我经常在课堂上穿插一个小小的辩论赛,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仿照“全国大专辩论赛”的模式,做了小小的改变。把班上同学分为两大组,做为正反两方。第一轮,先请正反两方陈述各自观点及论据,限时半分钟。第二轮,请双方辩手自由发言(将二辩三辩四辩扩展为全班同学)。第三轮,请正反两方选一个代表做总结性发言。每一轮,我都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评价及简短的点评。必要的时候,也会装做场外援助,对弱势方做出支援。比如说:“第一轮,正方胜,正方辩手的论据更充分,同学们的掌声更热烈!”平时不起眼的10分钟以内的小辩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见效最快。在第五单元《马》,我安排学生辩论:“我更欣赏天然野生的马,我更欣赏人工驯养的马”;《森林中的绅士》我安排的辩题是:“我们应该采用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采用懒散悠闲的生活方式”。在综合性学习中安排辩题:“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正方:伯乐更重要;反方:千里马更重要”。我给出了30分钟的时间,学生的辩论,就初一的孩子来说,就相当精彩了。

‘陆’ 怎么学语文导读

学习语文的好方式-语文导读
第一单元
单元题解
把握生命的每一刻

憧憬和想象,是年少人生的一对翅膀,《在山的那边》是对梦想和执着的咏叹。人生需要有梦,更需要执着地追寻。孔子说过一句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名言叫:学而不思则惘(迷惘),思而不学则殆(危险)。梦想和追求也一样,梦而不追则惘,追而不梦则殆。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况,有时甜,有时苦,有欢笑,也有眼泪。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我们,勇敢和坚强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最有力的武器。
生命是一本厚厚的书。花鸟草虫都是生命,尊重所有的生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是人生必修的一课。两篇同名的课文《生命 生命》便是对生命的礼赞,生命有的时候是脆弱的,而生命的本质却是生生不息。读《紫藤萝瀑布》,更让我们领略到生命的另外一层色彩,那就是美丽,一切生命都灿烂而美丽,需要我们用心地去欣赏、去呵护。
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童年的回忆总让人那么甜蜜。《童趣》记录了童年时候一些如梦如幻的经历,作者在一个小院子里自得其乐,这是童年所特有的享受。我们的童年时代又是怎样的色彩呢?
本单元是从小学升入初中语文课的第一个单元。从小学到初中,是成长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们在初中的三年,会养成一些一生受用的品质和观念。希望大家从这个单元的课文中学会——尊重生命,勇敢善良,坚忍不拔,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1 在山的那边
(教材第2页至第5页)
认识作者
王家新:(1957— ),当代诗人。“在他的诗中,一直隐现着一个沉默、坚毅的跋涉者的身影,那是诗人的另一个自我。”(张桃洲《诗歌的位置》)代表作有《转变》、《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前苏联着名作家,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伦敦随笔》等。
创作点滴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早期的作品,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那样,这首诗起源于他的童年经验。童年的诗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一种隐秘的遥望和幻想,这种童年强烈的感情体验一直影响着诗人的一生,这首诗,便是成年后的诗人为自己童年的梦想所谱写的篇章。
课文导读

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设问。提出一个问题,引起阅读者的注意。)
妈妈给我说过:海(自答。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设问自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个手段,巧妙的设问自答可以吸引阅读者的眼光,丰富文章的表现手段,值得大家作文中学习。)
哦,山那边是海吗?(对整首诗的一个提问,整首诗都在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山那边不是海,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一个否定的回答,一种难过的心情,一个无情的打击。“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拟人,表达出对自己幼小心灵的打击;“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比喻,一百分通常比喻圆满和肯定,零分通常比喻绝望和否定。)
妈妈,那个海呢?(问句,妈妈是不会骗人的,那么,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吗?同时还起到衔接前后两大部分的作用。)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呼应前一部分。用感叹表示非常肯定的语气,一个肯定的回答,一种寻找到答案的愉悦的心情,对追求和信念的歌唱。)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大家可以和“一”里第二段的描写比较一下,同样对爬山的描写,因为有了信念的支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再“哭着回来了”,这才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反复。用反复咏叹表示强调,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解题,突出重点。解释什么叫“信念凝成的海”。海象征着追求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坚持不懈地追求,有了坚定的信念,人们总会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
课文点评诗歌是文学中璀璨(cuǐcàn,耀眼,光彩照人)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炼,节奏鲜明,感情丰富,思想深刻。因为诗歌中往往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隐藏的含义,所以理解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歌背后的意思挖掘出来。
意象、节奏、韵律、意境,是诗歌阅读和创作的几个关键词。下边我们分别来谈一谈这几个生词。
“意象”指诗歌中描写的具体的事物,比如这首诗中的“山”和“海”。一个意象往往隐含了很多的情感在里边,意义往往不是惟一的。这首诗里的“山”,可以指具体的作者家附近的山,也可以指抽象的困难和阻碍,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这首诗里的“海”,可以指真正的大海,也可以指想象中的大海,还可以指追求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这就叫“象征”。和一般的比喻不同,象征是指意象所隐含的意义,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解释,只要你读了,想了,就能够感觉到,这也是诗歌总能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的原因。
一首好的诗歌一般都会琅琅上口,靠的就是它的“节奏”和“韵律”。古代的诗歌对节奏和韵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大家都背过很多古诗,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是字句整齐,最后一个字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押韵(押韵:韵母部分大致相同。如“光”、“霜”、“乡”,韵母部分都有“ang”;“流”、“楼”,韵母部分都有“ou”)。现代的诗歌虽然不一定押韵了,但一首诗整体仍然有着自身的节奏感和内在的旋律,否则就不能算是一首好诗。这首诗分成两个大的部分,每部分都是三小节,相互间都有着呼应。大家可以仔细看“课文导读”里边指出的一些句子,如“妈妈,那个海呢?”,如“在山的那边,是海!”,就是前后呼应的地方,也是表现诗歌节奏的地方。这首诗总体上说是不押韵的,但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大多使用的是鼻音韵母(以n或ng结尾的韵母,如an、ang、in、ing、en、eng、un、ong等),比如“想”、“望”、“顶”、“山”、“分”、“根”、“腾”、“灵”、“信”、“睛”,也有一定的韵律感觉。节奏和韵律不太容易掌握,如果同学们想学习写诗,多读诗,尤其是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帮助大家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境”是指一首诗歌整体想要表达的含义。对同一首诗歌,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由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修养水平等因素造成的。当然,有的理解合理些,而有的理解不合理些。这首诗前后两大部分形成一个对比,第一部分表达一种童年时候的幻想、迷惘和失望,这是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的经历;第二部分则是全诗的重心所在,表达诗人终于长大,长大的标志是诗人为自己寻找到了信念的海洋。通过前后的对比,诗人想告诉读者的是,人生首先要有追求的目标,但仅仅只有目标是不够的,还要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到达一个新的境界。同学们,你们说呢?也许你们还有更好的想法,希望你们能动笔写下来或者讲给大家听。
延伸阅读
同样是山,同样有海,两首诗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想象和追求。《在山的那边》里孩子问妈妈,《山民》里孩子问父亲,山里的孩子都憧憬着外边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读读这两首不同而又相同的诗,或许会带给你更多的感触。
山民 韩东
小时侯,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他走了那里
就会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选自1982年第8期《青春》。)
研讨与练习答案参考
一、大家可以参考课文导读和课文点评中对“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的说明。注意,他们的意义并不是惟一的,而且最好能和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解释。
二、
1.痴想:痴想本来有两个意思:发呆地想(动词);不能实现的痴心的想法(名词)。这里是指小孩子的梦想。儿童时代是充满梦想的时代,想象自己能长上翅膀,想象太阳是一块大大的生日蛋糕,想象每一朵花里都住着一个小小的精灵,这些都可以叫做痴想。在痴想中,往往蕴涵着一些天才的发明,一些美好的愿望,一些开心和快乐的心情。
2.铁青着脸:脸色铁青,一般是在人发怒、害怕或者生病时候的脸色。“山”铁青着脸是一种拟人的说法,但描写的其实是自己的心情:失望、痛苦、遭受打击。这种心情大家应该都有过,比如最要好的朋友不理睬自己了,比如最心爱的球队输了,这种时候你会觉得本来阳光明媚的天也阴下来了,本来悦耳动听的歌也像在哭泣,周围的环境随着你的心情在发生着变化。
3.诱惑:吸引。诱惑力就是吸引力。山顶的诱惑力在于,爬上每一个山顶都让我感到也许我能够看到山那边的海,这是我爬山的动力,也是我信念的源泉。大家可以想一想,什么对自己最具有诱惑力,是出去旅游,是过新年,是考试拿满分,还是其他一些我们想不到的东西。
4.枯干:也可以说“干枯”,没有水分的样子。比如枯干的花、枯干的河流、枯干的皮肤等。枯干的心灵,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心灵没有了水分,也就意味着一个人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诗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很形象的语言,可以留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大家可以再想想,我们还能用“枯干”形容其他的什么事物?
三、
例一:(节选自冰心《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神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例二:(节选自高尔基《海燕》)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压下来,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空中去迎接那雷声。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啸着,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在悬崖上,把这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水沫。
读一读,写一写注释参考
痴想:见练习二。比较:“痴心妄想”中也包含了痴、想这两个字,形容一个人总是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却是用在不好的地方,含有贬义。
隐秘:形容词,不容易看到或不容易发现,如隐秘的地方、隐秘的事情、隐秘的愿望。比较:隐藏(动词),藏在不容易发现的地方;秘密(名词或形容词),我有一个秘密,秘密的地方。
铁青:见练习二。比较:雪白、血红、漆黑、天蓝、墨绿,它们都有同样的构词方法,但“铁青”的用法比较特别,我们可以说“铁青着脸”,但不能说“雪白着脸”或“血红着脸”等。
凝成:níng,注意与“疑”(yí)的读音区别开。“凝”可组成“凝结、凝固、冷凝、凝聚”等词,本来是指像“水蒸汽凝成水珠”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文中“信念凝成的大海”是一种抽象的用法,类似的说法还可以有“眼光凝成的希望”、“爱心凝成的海洋”等。
诱惑:见练习二。常见的搭配有“充满诱惑、诱惑着我们”等。
喧腾:喧闹沸腾。形容声响很大很乱。与“喧哗”、“喧闹”相比,一般用在比较正面的地方。如:“建筑工地一片喧腾”表现出工人积极劳动的场面,“听到春游的消息,教室里一片喧腾”表现出同学们的高兴和兴奋。
一瞬间:形容时间极其短。类似的说法还有“弹指间”、“眨眼间”、“刹那间”等。

‘柒’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课堂阅读

一、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讨论与思考,没有热烈的发言……更多的则是鸦雀无声,教师则埋怨学生启而不发,这难道都是学生的错吗?真的是学生的“启”而不“发”?于是乎大家便以讲授为主,回到50年代的教学模式中去,学生真正成了“记录员”、“复读机”“人云亦云的听众”,这样的阅读便成了老师的阅读。我们老师不可让课堂被一连串的提问和繁琐的讲解挤占学生自悟的时间,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课堂变成少数“好学生”的天地,训练不踏实,一套套“花架子”,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获不大,阅读只停留在理解的层次上。
要真正使学生便成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篇的一些问题,也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自阿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的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便能解决的问题,我只是适当的加以指导,扶一扶,让他们自学解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创造机会让不同程度的同学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作为阅读的动力,树立信心。
二、变多讲少读为少讲多读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各个学段阅读能力要求的一个明确规定。”而在我们的一些语文课中,学生的阅读时间短促,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将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几遍便匆忙进行回答总结,学生知之甚浅无从下手。阅读变成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理解稍有困难何况运用。
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与肝,以声传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品读悟读。着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在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具体的讲,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
三、变局部引入为整体把握局部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导入新课后,先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段话、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进行读读议议,从表面上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际上是剥夺学生整体感悟课文的权利。我们都知道,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文章整体和语境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脱离了课文的整体,对课文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偏颇的。探寻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要,我们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发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那就等于白读。”
可见,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把握能力,要引领学生从高角度、大视野“高瞻远瞩”去进行综合探究。如何实施整体性阅读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和把握能力呢?首先,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注重从整体(从整篇课文、整个主题单元、整册书,甚至整个学段)入手,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突破。其次,要探索创新阅读教学策略、努力增强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这里以单篇课文教学为例,可以采用照应把握、朗读把握、读写把握、板书把握等多种方式。就是略读、浏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培养整体把握的习惯和能力。比如,指导学生读一篇课文,要教学生先看该课文属于哪个单元,在单元之中属第几篇课文,单元学习重点是什么;再看看本课的“预习”、“思考练习”,甚至看看本单元的“导读”或“读写例话”,这样有利于开阔视野、提升高度、整体把握。再如,指导学生读整本书,要帮助学生掌握读一本书的方法——先从读封面开始,知书名作者出版时间;次读前言后跋,知写作意图、内容梗概、注意事项;再读目录,知结构体例,最后读正文。这样就能做到胸怀全书,整体把握。
四、变重情感品味为积累运用语言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阅读。”即要让学生能够读懂,并能积累较多的语言,以至能够说,能够写,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行交际。而现在的一些老师总是将目标定在: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以及遣词造句等特点上。虽然这些分析与运用语言有一定的联系,但它决不是小学生所掌握的技能。长期以来,由于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往往朝文章的理解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语言的训练。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几乎不成比例。为什么我们教了学生那么多好的文章,方法也指导了,可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没有增长呢?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师重情感品味,轻语言感悟。我们的孩子记住了优美的片断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这就是我们只告诉他们这是优美的句子、片断,而没有告诉他们好在哪里,学生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同时大纲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虽然阅读不是专门为了写作,但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摘抄优美的句子、片断,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也可以在自己的读物上作出记号和批语,把在阅读中产生的灵感和学习生活感受随手记下来,形成读后感或书评。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下进行阅读教学,“以阅读为主,抓住语言的朗读、揣摩、感悟、学习、运用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平时阅读训练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以适应今后的阅读要求,进行更加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

‘捌’ 如何上好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然而,如果放任学生自由朗读,往往效果不能尽如人意。此时,作为我们老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开展同一本书朗读,则效果会尤为突出。那么如何进行整本书的课外阅读?整本书的阅读在于一个整体,不同于一篇课文的教学,学生阅读了一本书,留下些什么印象,感受到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事先推荐书目,利用阅读课,进行读书交流。交流时,教师把握的是一个整体,不必关注每一个细节,强调整体的感知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精采的内容逐步深入的再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帮助学生走进阅读,体会字词的精妙之处。
中高年级之后,书的篇幅长了,一节课的时间不够了,甚至一天、一周都不能解决问题。教师推荐了一本书后,学生往往一开始兴趣很浓,但因为这个过程比较长,有些学生可能会逐渐失去新鲜感,逐渐倦态。也有的学生会因为理解能力有限,看不懂或理解不深入,导致看书的质量不高,这时,就更需要老师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上好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读好。
阅读指导课,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种课型。即学生阅读前的“导读课”,阅读中期的“推进课”,读完书后的“主题读书课”或称为“讨论交流课”。
第一阶段:“导读课”
开展班级共读的第一步是使孩子们对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充满期待,兴趣高涨,在这个环节,什么样的方法最容易引起孩子对书的浓厚兴趣,那它就是最好的导读。当然,有的时候还是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1.讲讲作者和相关书评导入。
2.可以利用童书的封面等来导入。
3.利用精美的插图。优秀的童书,它的插图也是非常棒的,例如《夏洛的网》一书的插图水平相当高。那么呢,把书中的插图做成PPT,配合老师对重点情节的的讲述,使学生深陷其中,形成悬念。
这样的导入,不仅揭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巧妙地把最好要进行的主题探讨隐含其中,这时候开始读书,效果将是非常好的。
在导读课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设置足够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在首思尾,在导读的时候就考虑最后的主题探讨,为他做好铺垫,还可以对后面的阅读提出一些要求又目的地阅读比漫无目的的效果要好的多。
第二阶段:推进课
中年级的推进课,可以大声朗读故事,配合游戏,变换多种形式复述故事。高年级是分章节的阅读和若干个小主题的讨论,无论哪种种方式,都是要努力推动学生的阅读走得更深更远。为各个章节设计的问题中,有的是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关注与熟悉,有的则是促进学生对故事中隐含的主题的逐步思考。
在共读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关注孩子们的阅读进程,而不是只负责把书发给他们就完了。推进课可能是一次,两次,也可能是多次,有时候是几分钟,关于某一个话题的交流,有时候甚至可以拿出更多时间来进行,完全根据孩子阅读的实际情况而随时调整,在这里老师要把握阅读的时间与节奏,只要班上多数学生读过了就可以了,你如果想等所有学生都读完了再往下进行,那你有可能永远都等不到。在这期间,故事主题要被多种形式反复提及,但推进课的讨论与最后的讨论是不同的,这时候并不要求对话题做详细的回答,他们可以只在书上写写划划,做点记号,甚至只记下页码,为后面的讨论做准备,总之,推进课的所有话题就是为了推进学生的阅读,引导他们往深处思考。在这方面,老师们有无限多的好办法,制作书签,读书小报啊,设计读书卡啊。另外争取家长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可以通过便笺,通过一封信来争取家长对孩子阅读的关注和参与,不少家长非常乐意参与这个过程,记录了很多非常好的亲子共读日记。
第三阶段:主题读书课
首先,主题读书课不是对故事的简单重复,所以在主题探讨课上绝对不要去重复讲述故事,而是对整个故事,整本书的回顾总结与提升,就是说,要领着孩子往高出走一走,这是老师在主题读书课上最重要的任务。在这里特别想强调的是这一点,与学生当下的生命相结合。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共读的意义就打了折扣,甚至可以说失去了它最根本的意义。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童书,如果它没有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发生碰撞,没有与学生的生命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对他们有什么实质上的影响。
其次、拓展讨论,加深感悟
读书讨论由学生提出,或由教师设计.注意提问时可以局限在故事情节上,要和学生生活作适当的联系。教师可提前预设课堂提问,学生根据以上的问题进行讨论。
第三、提升情感,感悟生命的意义:
第四、激发读书欲望:
介绍系列故事。
第四阶段:延伸活动。
导读,推进,主题交流,这三个流程之后,还可以有一些延伸的活动,例如共读《夏洛的网》后可以延伸阅读怀特的另外两部童话名作《精灵鼠小弟》和《吹小号的天鹅》;共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也可以补充阅读米切尔。恩德的其他作品,如《毛毛》《犟龟》等,读过《草房子》后再读读曹文轩的其他作品;《夏洛的网》《彼得潘》《木偶奇遇记》都有非常棒的电影,共读之后和孩子们一起看看电影,也是很享受的。续写《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的故事,或者创编自己的特别故事,也可以象萨哈拉一样写一写自己的心灵日记,读过《绿野仙踪》呢,可以让孩子们把书中的故事排演成好看的童话剧,都是很好的阅读延伸活动。

‘玖’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加强小学生 人际交往 能力的基础。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 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

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让 文章 "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让文章"复生",所以朗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讲,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是必要的。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有效指导体现了一个出色教师应有的素质。然而有的教师为了快速、简捷、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便直接传授学生朗读秘诀:什么地方重读,什么地方轻读,什么地方停顿长些,什么地方停顿短些,什么地方带着微笑读,什么地方读出伤心来……这是纯技术性的朗读技巧的灌输,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不加解释,学生的朗读便成了"邯郸学步"。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技术指导,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千万不能滑向形式主义泥潭,既要重视技巧,又要不"唯技巧"。"唯技巧"即声音上形似,而没有内心的情感依据。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 经验 ,对 句子 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如果我们不告诉学生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什么,而是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体验,获得真切的感受,拥有情感的体验,那么,学生朗读动情时声音自然有高低之分,轻重缓急,有了变化就成了艺术。朗读技巧是为表达作品思想情感服务的,缺乏思想内容的技巧是无水之花,不符合作品感情的语调也只能是无本之木。

二、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进行比较揣摩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 造句 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教师如果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推敲赏析,学生就会品出"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换、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炼、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例如,《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出示"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是因为它写出了动作,如挂起、露出、翻起、举起。"然后让学生做动作表示,并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就能入情入味地朗读起来。

三、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倡导朗读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同时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朗读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生活经历、心境、所处的时空、观察的角度等。因此,对同一篇作品,对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语,人们的理解都是不会雷同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的朗读感受也决不会雷同。

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对以下描写大泉眼的句子,学生的理解由很大不同:"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受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特别是学生在朗读"冒,冒,冒"三个字时,语速、轻重、情感截然不同。有学生读时由轻到重,由快到慢,字字句句饱含深情。而有的学生朗读时却是三字连贯,一气呵成!他说∶趵突泉充满青春活力,我觉得只有这样读,才能表现出它的巨大力量!"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技巧

1、把握教材,指导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学 语文教材 精选的读篇大都是名家名着,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朗读好课文,更有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名师窦桂梅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力求丰富自己的感情,锤炼自己的语言,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站在传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读熟是关键。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几人合作读……读的过程中,可以快读,可以慢读,还可以停下来做做记号。总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容,每读一遍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如《长城》一文中的一段话:"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笔者让学生们自己读,然后说出对这段话的理解。一个学生说:"这段话里有一个"单"字,说明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又有一位同学说:我看到了"数不清",说明修建长城用的条石多,还有"一块""两三千斤"突出了条石的重量。就这样,学生们踊跃发言,讲出他们通过朗读后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该注意的地方学生自己都注意了,问题也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透彻了。朗读就是这样,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方法多样,乐趣无穷

无论是解决数理化的问题,还是朗读课文,都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就会让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比较着朗读。不是单纯地只是教师在示范,学生在那儿听,也不是学生一直在读,教师只是在指出问题。要让师生能在课堂上互动,学生和学生也能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朗读与老师、同学的朗读进行比较,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再有,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极强的自我表现的心理,在教学中,让学生之间比赛着朗读。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同一篇文章,举行一次小规模的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对方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进取性,还能让学生在这种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中,更加有学习积极性,朗读时也更加用心,用感情。

我们还可利用角色扮演来朗读文章。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 记忆力 都很强,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可以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们直接地感受语言,再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在模仿中体验人物的语气、动作和情感,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

另外,还可以配以音乐相辅相成等等。朗读的方法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3、让学生在诵读中沟通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4、评读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小学语文指导朗读方法

一、 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3、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有了朗读的冲动。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朗读作用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拿起书凭眼睛扫视来感知成段成篇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示范朗读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达情感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就有情有意的多。

三、创设情境,扩大朗读的训练面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四、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 说说 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上5种朗读的教学方法

★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方法

★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方法

★ 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 小学生语文朗读方法归纳

★ 小学二年级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 小学生语文朗读方法有哪些

★ 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策略有哪些

‘拾’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如果离开朗读这一中介,学生很难走进课文,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要求与方法:一、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方法之一: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导学生读《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一开始,学生就读得低沉无力了,省略号被忽略了。后来,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省略号是因为指导员身受重伤,说话上气不接下气时,再读,声音就既弱又断断续续了。我经常提醒学生读书要读标点符号,因为它们也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方法之二: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教《狐假虎威》时,有一位小朋友在狐狸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段话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说的提示语。应该说他理解得不错,但他没读出吹牛的语气。我说:你这样读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话,你的命可就没了!我这么一说,第二遍他读得就好多了。这种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即透过全文,透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 二、读出话外音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见周晔读《水浒传》马马虎虎,常常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另一个人身上,便说道: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还有,一天吃晚饭时,鲁迅说道: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都是话中有话。读这些句子,要先让学生理解话中之话是什么,懂了,再读。或者老师示范,让学生看老师读(读这样的话,表情特别重要),通过看老师读,去体会话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读出话中话来。一般地说,这样的对话比较难读,但如果读好了,也特别地有意思。学生会在读中,在听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 三、读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如《惊弓之鸟》的魏王和更羸,《西门豹》中的西门豹、巫婆和官绅。身份不同,说话的语气自然也就不一样。指导学生朗读《惊弓之鸟》,我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学生读魏王的话就有了国王味,读更嬴的话就有了大臣腔。有的小朋友读魏王说的啊,你真有这样的本事一句时,还用手做了个捋胡子的动作。在他的想象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这不就把人物读活了吗? 指导朗读的另外一些方法:一、范读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但范读要选择好时机,一般不要在学生读课文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份太多。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我才范读,即使这样,也没有强加于学生的意思。我总是这样说:让我读读看好吗?我的范读常常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对学生来说,正统不如卡通。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备课首先备读。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 二、借助录像 由于学生的年龄、智力等方面的特点,加之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对于课文中涉及到的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要求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完全投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运用录像这种声形并茂的信息载体,让学生进入形象的世界,使他们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 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描写五壮士壮烈牺牲场面时,作者情感的高潮全部集中在几位战士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口号声上。当要求学生情感朗读时,学生的处理方法往往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放开喉咙,提高音调罢了,完全没有读出悲壮的感情来。于是,我上网选取《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几个片断,播放给学生看,当播放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镜头时,学生们的情绪被感染了,完全沉浸在画面所营造的悲壮气氛中,由衷地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万岁的雄壮口号,语调慷慨激昂,情绪也久久不能平静,从而完成了一次高水平的朗读,并对理解课文内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借助音乐 在朗读中,配上合适的音乐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音乐虽然不像录相那样直观,不能造成视觉可见的图景,不能叙述事件的经过,但是它最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的联想与想象。 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中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这部分内容时,文中有一段文字相当优美的描写,在短短的几句话中,描写了海面由平静平和到风卷浪涌的变化。在教学时,我播放了《月光曲》中描写这部分内容的音乐,学生从乐曲中很明显地感受到了音乐由先前的舒缓宁静,慢慢变成激越慷慨。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洒满月光的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如何指导循环导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