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应掌握的修辞方法
一、修辞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引用、对比、借代、反语也应有所了解.
2.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
二、应掌握的几种修辞方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2. 小学三年级语文怎么样讲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
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
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
佛、是、成了”等.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
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
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
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
(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
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
缩小来描述.
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
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
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
自问自答.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
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
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 小学哪篇课文开始学比喻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2课的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
课文: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他在洞里睡着啦。
比喻句解析:
比喻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句的含义 比喻句,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就是把不是的东西比做是的。用另类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隐喻之分。
什么是比喻句?其实比喻句就是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组成的。什么叫本体和喻体呢?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这样就叫比喻。所以,就把他们叫作了本体和喻体。
4. 四年级语文上修辞手法吗
修辞手法很重要,学习修辞,能让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可以让我们更会说话,让我们写的文章更加有文采,让孩子的作文离满分作文越来越近。就是单纯从语文考试的角度来看,修辞也是很重要的,从小学语文考试到高考,都是必考内容。
小学阶段,我们一般能够掌握以下9种修辞手法就可以了。
一、比喻。这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了。比喻又叫打比方,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比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比喻句中,漓江的水,是本体,翡翠是喻体,比喻词是“仿佛”。
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其一,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仿佛”“如同”等。
其二,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等比喻词连接。如:草原变成了一块无边无际的绿色地毯。其三,借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有喻体直接代替本体进行叙述。如:两只小虫都沉没在松树的黄色眼泪里。
二、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再如:大海啊,你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
三、夸张。就是把所描述的事物,故意夸大或者缩小,这样更加鲜明突出,令人印象更深刻。比如有句古诗叫“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就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是扩大的夸张。“这巴掌大的地方,根本就不能住人”,这个夸张是缩小夸张。还有一种夸张叫超前夸张,比如:你寄来的核桃还没收到,我已经闻到它的香味了。
四、排比。排比,顾名思义,要成排,一句话就没办法排比,至少三句。如:公园里,人真多啊,树真绿啊,花真美啊。这就是个排比句。再如,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展开了笑脸。注意,这个句子,句式上用的修辞是排比,内容上用的是拟人,用了两种修辞手法。
五、对偶。这个比较容易,我们早就知道了对对子,那就是对偶。比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对偶,过年贴的春联都是对偶句,古诗里对偶句很多。
六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让好得更好,坏的更坏,突出出来,加强表达效果。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句子,就是把虚心和骄傲进行对比,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但是,从句式上看,又是对偶句。所以,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和对偶的修辞方法。
七、反复。这个修辞小学里不常见,所以,不少人不知道,但也是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反复就是出于表达需要,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者句子。如: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个句子就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再如,朱自清的《春》的句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八、设问。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设问都是有问有答的。比如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再如:这是一种什么作风?这就是官僚主义作风。
九、反问。反问其实是不需要问,就是肯定的意思,只不过是为了加强语气。反问只问不答,因为不需要答。比如,我们小学生,难道不应该搞好学习吗?就是应该搞好学习。再比如:难道我们可以浪费时间吗?就是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强调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5. 小学语文应该怎么教学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差不多10年的经验,不敢说经验丰富,但是有些自己的教学感悟,趁着这个机会交流一下,具体如下:
一、先从小学语文的组成板块说起,为什么呢?因为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应该教,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把语文教好,我是这么认为的。
1、阅读板块:这是一个基础的板块,也是最重要的板块,这里要分两个方面来论述一下:
①考试阅读:学生从4年级起,阅读丢分非常严重,主要原因有答题没有思路,答题不够规范,基本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因此,对于这部分阅读,我的观点是要做到四步法阅读:
第1步: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
第2步:学会区分题型,因为不同的题型,有着不一样的答题思路,这些题型有:细节题、概括题、作用题、含义题等。
第3步:掌握答题思路,知道什么题型之后,我们马上要知道这类题型有什么答题思路,例如:加点词有什么含义?这类题属于含义题,那么思路是本义与语境义。
第4步:答题公式:还是马上这道题,那么我们应该这么答:这个词语的本义是,在文中的意思是。
②课外阅读:小学阶段的时间比较充裕,同学们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次不仅可以拓展知识面,还积累素材,为作文积累材料。
2、作文板块:
小学的作文,很多学生会出现流水账和凑字数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孩子无法把内容写得详细具体,描写方法掌握不好,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让孩子把基本的描写方法学好。
3、古诗文板块:
先谈谈古诗,很多家长和老师会要求孩子背诵古诗,但是,在背的过程中,孩子只是快速的背诵,完全不知道诗词要表达的意思,甚至有的孩子连作者是谁和哪个朝代都记不牢,更不用说知道作者的生平事迹了,那么这样的效果就非常低了。
因此,对于古诗,我们不仅要背,更要知道意思,还要知道作者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再接说说古文,古文不是小学的重点,要到5年级才开始说,那么怎么学呢?
我的实践方法是,让孩子先翻译,无论翻译得怎样,把内容先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接着再讲解,让孩子记住一些实词等。
二、教好语文的方法有哪些呢?
1、朗读法:朗读不仅可以使孩子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入,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这里要强调重要的一点是,朗读要有感情。
2、背诵法:没有什么比背诵更重要的了,但是我们不提倡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记忆地背诵。
3、写作法:只读不动笔肯定效果不佳,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动笔写与记,平时要多写日记、感悟等。
4、演讲法:演讲是最可以锻炼孩子,同时检测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更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以上观点,您同意吗?欢迎留言评论,同时关注小谢语文,如果您觉得好的话,请为我点赞,您的鼓励是我答题的动力。
6. 修辞手法是什么时候开始学
小学应该就有接触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7. 部编版小学语文从什么时候开始学说明方法
三年级下学期开始。
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小朋友就会在教材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说明性文章。小学阶段的说明性文章不同于中学要学习的说明文。说明性文章除了采用说明方法对事物加以说明外,还会有较多的描写内容,文章读起来更生动,趣味性更强。
一般来讲,考查说明方法掌握情况的阅读理解题,给出的文章都是说明性文章,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夜间飞行的秘密》。
8. 请在职语文教师回答我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是否讲语法,几年级讲什么语法举一些例子就行。
希望能给你满意的答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指出:
关于语法修辞知识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本标准通过所附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对相关内容略加展开,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范围和难度;这一部分提到有关的名称,则便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时称说。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小学语文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会相机渗透讲“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低年级起),“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中年级起),还有高年级个别老师会讲到“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其他的基本上是不讲的。
9. 小学语文修辞方法的作用
修辞,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 方法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修辞方法的作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小学语文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令 文章 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 惊蛰 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 短语 或 句子 ,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 成语 、诗句、格言、 典故 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 留学 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1、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2、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3、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 歇后语 中经常出现。
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4、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2修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言理解的作用。
对语言的理解,由于人们的需求和目的的不同,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就一般而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基本上是对语言所表达意义的理解,主要是对语言内容信息的提取。但是,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就比一般意义上对语言的理解要复杂多了,它要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识字,了解某些语言知识,形成比较敏锐的语感,它还要在理解语言的同时积累语言和学习运用语言。
这样说来,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它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所提供的有关内容的信息,它还应该关注语言本身,关注有关语言形式的信息,语言的审美信息,语言知识的信息。要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并适度地了解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体会语言的美。特别是对那些经过修辞的言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因为这些言语是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对语言更高层次的运用;它更讲究表达效果,力求最佳表达效果,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同时,更注重表达的形式,争取做到内容与形式比较完美的统一。比如,在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这样一句话,“正像人们说得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是说西沙群岛海里的鱼很多。显然,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式,更为明显的是:“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表达效果要比“西沙群岛的海里的鱼很多”好得多。这正如人是马,衣是鞍。
一个人穿一身款式陈旧、面料低廉、色调单一、做工粗糙、且不合身的衣服,与穿一身款式新颖、面料考究、色调和谐、做工精细且得体的衣服,给人的感觉会一样吗?更何况衣着装束是极富个性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的着装能将自己的身材相貌的优点加以最大化的扩张,那就说明这个人不仅会穿,穿得明白;而且穿得很美,能穿出个性化。一个人能穿出美,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在美的基础上又能穿出特点来,应该说是近乎完美了。“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作者选用夸张的手法,目的无非是故意通过“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以收到“鱼多”的更佳的表达效果。
这一表达效果之好可以从两方面去概括,一是最大限度地突出了“鱼多”的特征,并将“鱼多”这一对读者并无多大情趣的事情说得蛮有情趣;二是将“鱼多”这个带有概括、抽象化的所指形象化了,“海”的一半是多少,想来想去,虽然依旧是深不见底、辽阔无边,毕竟还是有“形”可想,有“象”可现;于是,由于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就使那本来索然无味的“鱼多”之意变得令人回味不绝,且不由得生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
二、语言运用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运用语言要比理解语言更难,特别是书面语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理解语言的要求要高于、要大于对运用语言的要求和范围;
语文课本所编选的课文,是言语的海洋。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言语,丰富多彩,应有尽有。那些经过选词、炼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言语,是语言中的精华,这些言语,或经过千锤百炼,或妙手偶得,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些言语是语文教学中最可宝贵的资源。
随着年级的增高和所接触文体、语体的增多,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所面对的语言形式也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地增多,而且增速比较快的是那些特殊的、经过了修辞锤炼的言语。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学生不能总停留在记叙平白、形式简单的语言的学习中。面对那些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言语,有关修辞的一些问题也就摆在了语文教学的面前。
对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及其有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体现,它们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一直争论不休。不管承认不承认,也不管敢不敢面对,有关修辞的内容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内部的事情,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面对这样的事实,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提出过高的要求固然不可取,采取躲闪回避或置之不理的态度和做法也不可取,而在语文教学中反对谈修辞问题则更不可取。
三、画龙点睛、提升魅力的作用
语文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上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语文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种类型的课,如识字课、汉语拼音课、阅读课、习作课,虽然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麻烦,但难处最多的、麻烦最大的怕是阅读课。阅读课难上,上好阅读课更难,阅读教学见真功。一位语文教师的真功夫,会尽显于他的阅读教学中。在阅读课上,完全可以看出一位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的修养,看出他的 文化 底蕴,看出他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可以说,凡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在阅读教学上有着自己的绝技和高着;凡在阅读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凡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教师,都能在理解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上做到比较恰当、适度的结合与统一,他们是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的行家里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言语,比如那些在课文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言语、那些含义深刻的言语、特别是那些既是关键的、又是含义深刻的、同时又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极佳的言语,是阅读教学的比较要紧之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阅读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质量的高低。
3小学语文修辞 教学方法
1、结合文章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读能力。
语言修辞要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 即通常所说的语境。无论应聘工作、同学聚会、正常社交场合等,运用修辞都必须恰当、得体,并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比如在卖水饺的店铺门上可以贴这样的 对联 :“外脆内酥似海味,细皮嫩肉胜山珍”;而要是将它贴在茶馆的小店门上就不恰当了,就不如贴上“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 饮茶 两杯各西东”,或“山美水美,茶香温馨;人杰地灵,品茗悦心”,这样通过品茶与人的精神状态进行对比,言简意赅,含义悠远,给人以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意境。
2、在语言的分析学习中感悟语法和修辞知识。
语法、修辞知识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的语言并联系学生实际,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语法、修辞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并从中感悟语法规则和修辞方式。
1)比较分析。
这是教学句子常用的一种方法,即通过比较两个同义句子在用词、词序和句型上的异同,学习 造句 方法及认识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例如:比较下面的语句有什么不同:①“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②“可是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落泪了。”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句②是一般的陈述句,句①通过重复“今天”,强调了事件的时间背景,再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抒发了更为强烈的情感。
2)举例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句子,我们不可能一一进行比较分析,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体验,增加积累,可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或课外读物中举出一些类似的词句,从而加深感悟。例如,学到拟人句时,启发学生模仿课文举几个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句子,帮助学生进行联系类比,体会拟人句的特点,再启发学生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读背领悟。
汉语言文字是感悟型,而不是分解型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要注重积累语言而不是分析语言。对教材中规范的、形象生动的、精练优美的语言,应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注重修辞的训练
1)逐一认识,依次训练
我们的学生对修辞不是十分了解,可能只限于认识某几种常用的修辞方法,也没进行过系统的学习,更不要说知之甚深。所以,我们在 作文 训练中,就要注意这一问题所在,有意识地对七年级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地系统地引进修辞知识。
怎样操作呢?笔者认为如果用几节专门课来讲,感觉有些枯燥。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课本中的 范文 ,范文中一旦出现某种修辞方法时,我们就把这种修辞方法作系统地介绍,并在学生了解这一方法后做一次小作文,要求学生在小作文中必须运用到此种修辞方法。学校本来每周就有作文素质训练任务,这两种训练应该互不影响,可同时进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笔者这里说的训练是穿插在课文教学中去的训练。
2)接通关系,混合训练
有的修辞方法是相互有关的,或是容易混淆的,那么在出现某一种时,我们就要让它们同时亮相,便于区分和运用。比如:比喻与比拟,设问与反问,借代与比喻中的借喻,排比与反复,双关与反语,对比与映衬,顶真与回环,移用与通感等,这样一组一组地认识。然后在一组一组地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采取多样的训练形式
一般可设计如下的练习形式:(1)填空练习。如,选择关联词语填空。(2)改换句式练习。如,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变。还可进行“把”字句与“被”字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等句式的转换训练。(3)扩句、缩句练习。通过扩写句子和缩写句子的训练,让学生理解把意思表达完整与具体的语法规律。(4)仿造句子或把句子补充完整的练习。例如仿造比喻句、比拟句、对偶句、排比句,把比喻句或复句补充完整等。(5)积累练习。要求学生分类摘抄课文或课外阅读中的相关词句。
4小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方法
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示例: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示例: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示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示例: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示例: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