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高段语文课怎么上

高段语文课怎么上

发布时间:2023-02-04 09:16:50

A. 怎么上好高中语文课

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从中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 通过两个多月的实习,我发现自身有很多知识素养需要提高.不但要有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还要对其他各类知识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读叶圣陶、夏丏尊、于漪等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向魏书生、李镇西、韩军、李海林等学习.多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上档次的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比如:《语文学习》、《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等.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地文学书刊,这是为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也可以使自己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上课前要好好准备.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反复诵读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文章,仔细揣摩,全面的、多方位了解进了能多地发现知识点,提炼出最主要的导学目标.导学目标一旦确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来完成的导学目标.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 除去充分的备课之外,就是要处理好课上时间及课堂学习氛围.教师要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讨论.因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它要求师生双方要有饱满的热情,教与学态度要端正,目标明确,课堂活动井然有序;学生求知欲强烈、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了和谐统一.了解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答学生的各类问题.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我感觉身兼重任.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也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并在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积累工作经验,为将来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的基础.

B. 怎么上高中语文课让学生感兴趣

一、让教师在课堂中“活”起来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所以教师是课堂活跃的关键,由于传统教学的惯性束缚,许多教师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与活力,变得一本正经,严肃死板,导致了语文课堂如潭死水。新课程标准为教师们指点了迷津,我认为教师至少应从这四方面去努力。
1、更新观念,激活课堂
一个人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他工作中的种种观念,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只有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一的讲解发问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这样就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精神中任意驰骋。
2、语言诱惑,激活课堂
语言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反馈信息的中间媒介,是沟通感情的桥梁。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师语言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因此,课堂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的“催眠曲”。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笔者认为应具有以下特点:
简洁性:语言精炼,不讲废话。
条理性:逻辑严谨,条条是道。
形象性:富有变化,绘声绘色。
趣味性:生动有趣,不忘幽默。
3、赏识评价,激活课堂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轻松快乐的课堂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绪,能激活学生的大脑细胞,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表达的欲望。即使是平时比较沉默的同学,也会受到集体情绪的感染,努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会情不自禁地有了“老师,我想说的”涌动。这就需要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专心注意时,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发言精彩时,教师竖起大拇指。课堂上多用“你真聪明!”“你的问题提得真妙!”“我喜欢你!”“说得好!感谢你”“夸夸你,你真棒!”等语言。哪怕他们说错了,也要对他们的勇气精神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多得些认同,少些失落感、失败感。这样,课堂上学生不再拘谨,踊跃参与,使课堂活跃了起来。
4、不断学习,激活课堂
要使教学上有特色,课堂上有生机,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步入学校,对教师持有敬慕心理,教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是他们的榜样。为师者如果不能让学生折服,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尔尔”的想法。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光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而应该是一个“自来水家工厂。”这样教师就能在课堂上纵贯古今、横贯中外、天文地理、科学技术信手拈来,语文课也必定能左右逢源、活力四溢。
二、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1、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需要教师营造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和保证。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多边活动的场所 ,学生主体参与是这种多边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 ,而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 ,则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 ,教学氛围不宽松 ,要想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创新 ,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形成 ,要靠教师。需要教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需要教师 ,废除“师道尊严”的思想 ,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 ,主动亲近学生 ,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 ,注意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师要从知识传播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还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太土,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
3、调动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来激活课堂教学,这是由语文教材的内容所决定。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要深刻领会这些教材内容,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叶圣陶先生曾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来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展开想象的必要性。他说:“要领会《海燕》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要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精心设计开讲语,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思维,和他们一起在海浪间穿行;使可以有效利用多媒,让孩子们感受,海燕在闪电中飞行无所畏惧;可以采用舞台剧的形式,使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小海燕,体会那飞行的畅快与意气风发。通过以前种,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使其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指导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掌握,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C.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第一课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第一课

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也以为在学生刚踏入高中,师生彼此陌生的情况下就开始上新课,未免有点唐突,有些不适。于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自我介绍,亲近学生。先用几句幽默的话语自报姓名,我说:“同学们知道演 *** 演得最好的演员是谁吗?(古月)这就是我的姓(胡)。我的名字有点对不起听众,可能父母在旧社会饱受生活之苦,故希望他的儿子长大后能大赚一把(志金),只可惜现在我还是一介书生,囊中羞涩。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我和你们几乎同时来到这所小巧玲珑、古朴幽雅的南湖高阶中学,就是一种巧合,一种缘分。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朝夕相处的三年宝贵时间,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为今后的人生留下一抹美好的记忆。” 二、解读语文,激发兴趣。我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语文世界的神奇瑰丽,引用了余光中、于是之等人关于中文的溢美之词,力图以自己对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感染学生。为了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我讲了曾国藩部下巧改“屡战屡败”折子的史实,王羲之机智续写春联的逸闻,算命先生巧用模糊语言的故事。学生的听课兴趣大增,眼睛异常地发亮,似乎感受到了语文世界的灵动之美。 三、寻找差异,提出建议。我比较分析了初、高中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上的差异,提醒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致力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提出几点建议:1、课前预习,圈点批注,2、重视诵读,积累词汇,3、广阅博览,勤做笔记,4、关注生活,勤于练笔。 四、表明诚意,明确要求。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从“工具准备”、“上课要求、”“作业习惯”、“作文训练”、“其他规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学习要求,最后,我说道:“语文是一门滋养生命的学科,学好语文将使你终生受益,我将竭尽全力上好以后的每一堂语文课,我真诚地希望做大家的好朋友,同你们一道追寻语文亮丽的风景,衷心祝愿同学们在新的学习生活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一堂课实际上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入门课,学生从中可感受到语文世界的神奇之美,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又能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有助于顺利完成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从学生专注的目光和微笑的表情中,我触控到了学生被拨动的智慧之弦,也感受到了学生亲近的情意,我颇感欣慰地走出了教室,心里憧憬着下一堂课的新异和美丽。

1、才华性。前文已经提及,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其自主性和判断能力增强,对教师的选择相对较为挑剔。语文作为中学阶段一门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最强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才华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一位才华横溢、谈吐风雅的语文教师能极大的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而,在第一课上,恰如其分的表现教师的才华,能起到非常积极的效果。当然,才华不是空谈的概念,真才实学的教师要么思路敏捷、言语机敏,常有高层概括的点睛之话;要么有丰富的诗词典故,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或举手投足见,不经思索的言语都能给人以文采和思索等等。这些并不是一时能解决的,需要教师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厚积方能薄发。当然,教师的才华展露也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操作上,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诗词、典故、文学语言、哲理、思辨、感情表达等方面的优势表现自己的才华。

高中语文第一课?

qi圆春长沙

高中语文第一课是?

沁园春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新课标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

一. 重视教材、预习到位,看有关知识 高中课本与初中课本最大的不同是长、深、美。文字多、内容深、意境美,充分的预习与认真的品读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捷径,有时一篇古文一周都不一定讲完;一篇文章可以长达10页左右。这样的课容量可想而知是十分庞大的,同学们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必须做到课前疏通字词,读顺课文,课后理清思路,做好总结。 二. 精积细累、咬文嚼字 请同学们从高一就达到一个共识,文科的学习方法唯有两字积累。语文知识广博,短时间里绝难有大的突破。而盲目的摘抄积累是不行的,必须要仔细、要反复、要记牢。举个例子: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这样才能具备从同一实词或虚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又如:为保证普通话的顺利推行,高考每年坚持在第一题中考查汉语语音。对于那些多音字、同音字,你是否做好应试的准备了? 此外,随笔写作(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训练)是高考作文的最好准备。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为话题作文,可以说,它与随笔的释放性、任意性有某种相通之处。同学们不难发现,写初中周记时,几乎每周都能有一两篇佳作问世,有的以感性体验来打动大家;有的以奇思妙想启发受众;有的以见解深邃独步称雄。这些挥笔而就的抒情小品、时事短评、生活速写,不就是三年后高考作文的最佳素材吗?可是如果你不坚持,即使是高考状元也束手无策,据报载:一名高考作文获满分的学生在度过两年的大学生涯后,面对当年的试卷不禁感喟:自己再也不能发挥出两年前的水平,写不出那样的佳作了。为什么?因为他中断了系统的随笔习练。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在实践中练习,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它不仅能使学生写法上日臻成熟,还能使思想日渐深刻。 三. 动脑动手、相辅相成 所谓动脑动手就是勤思考、多练习。易于思考,乐于表达。我们所用的新教材基本有两个特点:一是选作教材的编着理念相对超前,道德说教相对减少,而人文因素相对增加;二除课本之外,还有读本,阅读量较大。可见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同学们不要做人云亦云的影印机的角色,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留意日常生活中时代感强的事件,广泛涉猎名家着作,让听说读写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语文学科重基础、重能力、重应用的导向。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阅读课

一、转变阅读教学的目标观: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这一层面上的目标,这样做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实,语文阅读教学 应该实现三维目标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然趋势,同时也为高中阅 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 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例如,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可采用常规的口头和书面的测试方法进行评价。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 价,一是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学生对这一目标达成的程度。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有各种 各样的情绪表现,或活跃、高兴、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这些情绪表现都是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度的依据。二是可以采用访谈的 方法,教师采用简要的开放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从中了解他们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他们对这一目标的达成程度。 二、转变阅读教学的价值观: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当今高中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按照“教参”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 课文,并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理解课文。这种异化了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针对这个问 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体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 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进行重新的审视,确立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也就是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 验的方式及结果。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字的解读过程 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 事。”对此,教师一方面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 度的倾听,面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知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的与新 颖。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对“多元解读”的理解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是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价值观”。例如,在多元解读的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成语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是个 “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狐假虎威”中的那只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对此,一些教师不但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对这种解读大 加赞赏,给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的第一条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 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对于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尚未完全角成自己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试想,如果社会上真的涌现出这么一批“聪明机智”的“狐狸”和“把握时机”的“南郭先生”,那么,我们 的社会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二是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标准”。例如,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 用个体对文字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字原本的意义,对文字意义的理解缺乏大体统一的标准。教师甘当学生的“伙伴”,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因此,我们 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时,必须明确: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毕竟还是林黛玉,而不可能是薛宝钗。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在解读文字时没有 一定的标准可言,让学生任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将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 基础之上的。

D. 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什么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课文、所有段落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默读的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语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①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②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
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①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过上下文,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
四、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软任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备较强阅读能力的。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外阅读的书。“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大都比较轻松活,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推荐的书,学生作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荐教材中提到的书籍,也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

E.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怎么上

一、引导学生读充分。
“书不读熟不开讲”宋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前,宋老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一点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始,他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然后,挑战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
二、随文识字,随文解词
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时,进行随文识字解词,识解的字词必须是学生不会不解的。真正做到解惑的效果。
遇到新词,学生的灵活运用非常重要。课文三四节中有许多生涩词语,宋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基础上,又进行填空练习:()的原野()的山峰 ()的蓝天 ()的青山 ()的原地……灵活运用式的练习后,再让学生去发现所填词语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了三四小节的意思:青海高原环境恶劣。
而易解词语忽略不提,真正做到解学生不解词语!
三、整体回归,理清脉络,感知内容。明白课文写什么?
逐节的检读课文中,词语解惑了,节意感知了。那么对于整体回归的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也是迎刃而解。学生的对课文的脉络梳理水到渠成。
四、课时衔接须明确。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扫清字词这个拦路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精读文本打下基础。
五、讲练结合促有效。
当前,小学语文课提倡低耗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尽量压缩教师讲的时间,节约出时间带领学生练习。即要求我们分配好时间,做到讲练结合。第一课时,我们要考虑练习什么的问题?当然,这里的练习不能停留在训练朗读课文上,还可以安排练习写字,练习仿写精彩语段等。试想,我们每一节课里,都能进行扎实有效地动笔练习,何谈学生写不出工整美观的字,写不出文笔生动的习作来。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练习环节应该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等学完课文再带领学生练习。这与不少专家、名师倡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动笔”的理念是不相符的。
没有第一课时的扎实,就难求第二课时的精彩。这就要求我们虚心探讨第一课时的教学问题,搞清楚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从而上出与第二课时同样精彩纷呈的课来。

F.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段落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段落教学 小学 语文 高年级非常重视阅读教学,在段落的把握上有一定的技巧可言,教学会学生正确处理段落的问题,就等于让他们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那么,把握段落对于阅读有什么益处呢?
一、有利于把握篇章的主要内容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读经历的丰富,小学高年级 语文 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篇幅相对来说都长了许多。在教学中, 摒 弃“结构段”这根拐杖,而让学生面对完整篇章去抽象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多学生在概括时把握不住重点,表达时本末倒置、拣了西瓜丢了芝麻的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学生说主要讲了“我”原来拉小提琴很难听,后来不断地练习,终于敢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奏的事。这就很明显地疏漏了文本中的重要角色——那位神情平静、默默鼓励我的老教授,因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 ——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更是无法得以领悟的。而借助于“结构段”这一中介,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重点部分,从而很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在初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是谁?再让学生找找文中的哪些段落是写这位老教授的,主要写了她做了什么呢?从而让学生领会到课文从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这么长的`篇幅可以归为一个大段(当然我们不必向学生介绍专业概念“结构段”而用较通俗的“大段”这个词代替),是文本的一个重点部分。把握了这个主体部分,再通过该段中描写老教授言行的句子的品读赏析,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学生就能够较全面较准确地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的、默默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位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二、有利于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
《 语文 课程标准》降低了对段的教学的要求,不再要求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撇开“段”这个媒介,让学生通篇阅读,仅着眼于词句的圈画、批注、感悟,往往会在全篇文章中上蹿下跳,理解时思维跨越度大,出现无序、紊乱的现象。而段的有效划分更有助于他们学习时快速、高效地抓住重点词句,更好地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
比如《詹天佑》一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梳理好作者行文的脉络,弄清楚文章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安排材料,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再引导学生聚焦詹天佑修筑铁路经过的部分,找出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揣摩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了重点段落中重点词句在表现詹天佑爱国情感的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回首阅读文本的第二部分,引发思考:这部分不是叙写詹天佑修筑铁路,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是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吗?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部分的重要性后,再引导抓住重点词句:“阻挠”“要挟”“轻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进行激烈的思辨,学生就能在理解社会环境的恶劣更有助于表现詹天佑爱国热情的同时,更进一步理解“阻挠”“要挟”“轻蔑”“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等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因此,着眼段落,不是削弱了分析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而是更有利于理解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三、学会逻辑分段,有利于提高习作谋篇布局能力
也许是理解上的偏差,鉴于《 语文 课程标准》提出:“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大胆放手,不要怕不上规矩”,于是在写作教学中就较少给学生过多的条条框框。可是,进入高年级来,翻开学生的习作本、日记本可以发现,好多学生在词句的积累运用上更丰富、更生动,但就整篇作文来看,经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有的整篇作文四、五百字只有两三段,除了开头、结尾,中间都 糅 合在一起了;有的详略明显不当,能表达中心意思的部分轻描淡写,寥寥几笔,而与中心无关的却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有的上下段严重脱节,缺乏内在的联系;有的有了漂亮的凤头,没有了有力的豹尾┉┉而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学生作文中谋篇布局能力的薄弱,与阅读教学中对段落的疏忽有很大的关系。阅读中,我们经常跳过“段”这一中介,直接从长幅篇章中去寻找零星词句,学生无法对篇章构建立体感,同时也不能理解掌握连句成段以及连段成篇的各种方法,比如启承、层递、转折、因果等等,反映在作文中,结构的不完整、详略的不得当、思维的不缜密、逻辑的不严谨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而笔者认为,要在作文中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就应该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适当适量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教给一些划分段落的基本方法:或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或按人物出场的顺序及活动的场所,或按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迁移等等,引导学生提纲挈领,把握句、段、篇的意思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才可以谈得上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编拟提纲、谋篇布局,再根据主题的表达凸显重点段落、精心遣词造句,这样学生习作才会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总之,段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我们不能无视它这座“桥梁”,直接由句及篇,或由篇摘句,而应该重视“段”这一文章构成单位,还原它应有的生命色彩,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冬梅.浅谈初中 语文 教学效率的提高[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0)

G.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

对于每一个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最重要的难关,教师、学生都将所有的时间、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高考成绩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课如何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课如何教

一、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 教育 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 语文学习 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老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试想如果没有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动必将成会空中楼阁,以致于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仅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倒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的“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2高中语文课如何上

1、建立开放的阅读观。回到写作的本原,写作不就是一种表达吗?也即写作就是用文字记载与刻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就会有写作。有些学生将写不好 作文 简单地归因于生活的单调与枯燥,认为每天过“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不可能写出生动的内容来。殊不知作文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心灵表达的深浅与厚薄。所以要起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扩大自己的写作空间。空间大了,材料丰富了,写作也就容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都是文人追求的一种上佳境界。所以一定要建立开放的阅读观,既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学生多读实际是让学生与智者对话、与作家交朋友,是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灵。

2、建立开放的写作观。通过多读,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就不会把作文视为苦差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练笔形式要不拘一格, 日记 、 随笔 、作文、摘录美文……,要坚持一周一练。练书法三日不练手生,写作文亦如此。巴金老先生曾说过“只有写才会写”,语文老师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即“我手写我心”,减少束缚,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作文成为学生乐于表达的家园,让作文成为学生私人化的事情,让他们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当然,作为语文老师还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和隐私。

3如何教好高中语文课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 教学 方法 。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大体经过以下过程:首先,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这里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

教师可以借助电化设备,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视听形象导其入境,也可以借助诗意或是描摹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发现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学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多以情感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无论是优美还是壮美,必将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作家在写作时灌注了浓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饱含深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教师也只有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潜心体味,并用精心锤炼的优美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最后,领其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这是高中语文课堂中最常用到,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4如何教高中语文课

(一)讨论法

它是在高中语文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二)研究法

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 语文知识 ,培养高中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课教学方法有哪些

★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大全

★ 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方法

★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高中语文有效的教学方法

★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

★ 高中语文常用教学方法及手段

★ 高中语文常见的教学方法

★ 学好高中语文的十个方法

H. 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方法

在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预习,通过预习来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带着疑问和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 教学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方法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要提高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掌握语文阅读教学的主线。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背景基础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宜将教学目标设置得过高或者过低。

如果教学目标过高,则会打击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但如果将教学目标设置过低,又不能够引起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缺乏应有的挑战性。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从全面的角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空间,同时还要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学目标的制订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语文阅读中去。中高段阅读教学要抓住对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才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中设法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由主动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学生们熟悉的情境,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被带入到相应情景中,提高对于教学内容和 文章 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同时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丰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积极性以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中高段阅读,注意对知识的积累。

(三)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进行中高段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指导和教会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中高段阅读教学中要结合默读、朗读和略读的三种阅读手段和方法,只有将多种阅读方法都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一篇文章,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内心世界。教师要服务学生,引导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要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还要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基本背景,结合实际生活,在对中高段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逐渐强化阅读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预习,通过预习来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带着疑问和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并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积极思考,努力解决问题。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喜悦;作为学生要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不断阅读,来提高阅读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听说读写是语文要培养的能力,阅读教学培养的能力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就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并集中,其中二者相交部分是形成学生能力的重中之重。

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全面,学生未来生活的阅读能力才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不会落伍于社会的发展。读的目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为只有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理解的时候,我们紧扣“听”的目标设计的训练、紧扣“说”的目标设计的训练、紧扣“读”的目标设计的训练、紧扣“写”的目标设计的训练才能脚踏实地。

读可分为“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各种读法都有本身的奥妙之处。朗读,可以培养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语感能力;默读,实际生活中常用的读书法,有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精读,有利于对文章内容深层次理解,文章的遣词 造句 的绝妙,语法修辞的表达效果,都源于精读;略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那么,高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读好书呢?

首先 说说 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

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其次是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

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 提示语 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 教育 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

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

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的。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 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

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4)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

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据我所知,很多老师都有一些好办法引导学生积累,如采蜜本、美词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错。

(5)引导学生学会 “应用”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 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

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方法

1.通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课堂提问拓展学生的 发散思维

在小学课堂中,长期以来教师串讲串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从而使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能力成为一句空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 通过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只有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才能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让他们具有良好的逻辑能力,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小学生还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所以所选课文的脉络都比较清晰。

4. 通过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阅读课文时,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只能是一行行文字,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学生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自然没有欣赏乐趣可言,更无法理解作品的意蕴。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5.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小学 语文教材 所选的课文,每篇都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体会文章的感情除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朗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重点文段要进行反复朗读。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是蕴涵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的,对一些表达比较深刻或生动的重点文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反复朗读。只有在朗读中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教师要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传导感情,使学生、教师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也能够学会教师的一些阅读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只有阅读水平提高了,学生才会去揣摩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体验文章中的情感美,才会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

第三,教师的范读一定要充满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因此,教师在范读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富有青春活力,从而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

6.通过借鉴课文促进学生读写结合

课文不过是个例子,阅读课文的目的不光是解读,更是为了应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用结合上做思考,在读写结合上下工夫。写好 作文 的前提,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首先还要对课文进行学习和借鉴。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非常优美,对文中精彩的 句子 要学习,对文章描写事物的方法也要学习。例如《 鸟的天堂 》(四年级上册)中第二部分,作者就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描写方法。文章先淡淡地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下文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作了背景铺设。

然后,作者按“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和鸟的动作等方面,多次运用排比句来进行描绘,形象地描绘出了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使人联想到群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多么的快乐和幸福。对于《 鸟的天堂 》这样的文章,学习和借鉴的方法很多,首先是鼓励学生多摘抄,其次是鼓励学生多练笔。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写作教学的基础,又可以带动听说教学,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方法

一、认真解读文本,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时的,如果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能够真正的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等,那么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正是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则不然。

我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仔细地研读了作者季羡林的经历及当时的心境,明白了他对外国人民的敬意和怀念。因而,教学时,很好的拓展了季羡林大师的写作目的。

当我把一首写给季老的颁奖词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边读边悟,从心灵深处领会了这篇文章的深远意义及作者的高尚人格。同时,学生的认知有限,不联系背景的话,很难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二、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本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阅读习惯不好这样一种现状,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从以下几点尝试:

(1)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 故事 或背 成语 。

(2)课外阅读课时帮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阅读书籍。

(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班内开展一些朗读小竞赛等。

(4)精心设计导入语

一段好的导语,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将他们不知不觉的带入到教学中。

我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设下了疑问:你眼中的美丽是什么样的?文中又是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这么久?你想知道是谁能做到吗?我们赶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吧。学生带着悬念走如了文本,倾心与文本对话.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新课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开了好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会得到提高。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法,没有读,就不能产生语感、不能理解主要内容、句子的含义、语言的运用方法等等。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很难听到学生用心去读,学生读的权利被教师剥夺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不同的体验正是在多样化的阅读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自读、互读后进行交流。他们不但说出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体会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还了解了祖国有珍贵的 文化 遗产等。学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去悟,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四、巧妙提问,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同时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科学有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

1、观察法

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此法适合低年级教学用。

2、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可以结合实际来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的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你想怎样帮助她?她会冻死吗?

3、抽丝法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课题的题眼就适合提问,例如《童年的发现》。还有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也可以提问。

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环环相扣法

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5、横向迁移法

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个问题,紧接着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质的问题。如《桂林山水》一文,漓江的水清得怎样?绿得怎样?静的怎样?

6、矛盾质疑法

利用文中的矛盾说法或与已知的知识产生不协调情况去提问,一石惊起千层浪。如《再见了,亲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此处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领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感情基调。

7、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进行铺垫。

五、读悟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1、读中品悟,积累内化语言

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相辅相成。熟读、精读之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语言的艺术之魅力。在执教《匆匆》一课时,范读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大胆地朗读,学生们反响很大。在抒情的朗读时,不知不觉便感受到了时间易逝,人生短暂的内涵。也利于背诵优美的文字。

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执教《小草,向前走》一课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在我的引领下,学生们积极发言,不仅心生对小草的爱意,也对地球的环境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躯承载的是未来的重任。这令我感动不已。同时布置一个作业:写一写你心中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

阅读是写作之母,写作中大量的知识是通过阅读来获得。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灵感。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I. 怎样进行小学高段的语文阅读教学

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阅读教学是许多教师非常头痛的教学难点之一,常常无从下手,现结合这几年执教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谈一点体会.
第一阶段:整体感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对课文浅层的语言联系的认识,形成知觉的认识整体,为深入阅读扫除障碍.这一阶段分试读、初读两步来完成.
试读是阅读的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两方面的准备工作.其一是知识上的准备,包括了解作者生平,文章写作背景,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术语等,以免造成阅读障碍.如,学习《小草和大树》,可以提前阅读夏洛蒂的《简爱》.其二是阅读心理上、情绪上的准备.如,学习《轮椅上的霍金》,大体上了解一下霍金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敬佩霍金的思想感情,为第一阶段激起感情共鸣做好铺垫.
初读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对课文产生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并将这种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来.这一步骤分三个层次:首先,由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提出表述要求作为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大致可以从三方面提出: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如“主要写了什么?”二是对课文中心的捕捉,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三是对课文结构的认识,如“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自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朗诵,一字一句,把课文读正确,此间,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还可以根据需要辅以图画、音乐、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和谐的气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想象产生较准确的印象.最后,让学生表述获得的印象.
第二阶段:部分理解.部分理解阶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知道语言文字的表达是什么,同时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以逐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阶段由细读来完成.学生读课文,大声朗诵,一字一句,把课文读正确,在读的过程中,拿起笔来画出优美词句,不理解的词语.此间,随时拿起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学习理解词语.逐段进行理解性默读或朗读,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小标题;巩固生字字音,理解生字词意;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应该认真设计好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准确把握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第三阶段:整体深化.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写人的文章,要问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高尚品质,写事的文章,要问学生: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可点拨学生,划出点明中心的句子,或点明中心的段落.这一阶段由精读两步来完成.
精读是细读的继续与提高.通过精读,引导学生来品评关键词语,重点句、段,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进行欣赏性朗读或默读,加深思想情感的体验,使阅读与生活衔接起来,加深认识,受到教育,学习课文优美语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这一步要注意以下三点:淤读活.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把课文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幅画面.慢慢地边朗读边想象,读出那种意境,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以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想象画面,想象意境.这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读美.在深入理解和体会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读的有感情.用有声有色的语言去释放和传达课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昂还它个更激昂,委婉还它个更委婉.”走到作者的心里边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盂总结读.为了内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可让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再一次朗读全文,整体深化.实现由部分到整体认识上的升华,建立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和思想感情的体验,同时有机地进行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学生及阅读内容之间对话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分寸、适度.灵活组织学习,不能一人承包、独揽.阅读贵在读,以读为本;重在思考,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寻求答案.所以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多读书的时间和机会.

阅读全文

与高段语文课怎么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