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教学策略
目前 ,“教学策略”一词已频繁地出现于教育文献中 ,但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 ,对教学策略含义的理解多种多样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教学策略是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1 ]。2.教学策略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的效果所采取的教学行动 [1 ] 。3.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 2]。4.教学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设计的指示性的教学技术 [3 ]。5.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4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列举中可以发现 ,人们对教学策略含义的认识存在着两种倾向: 第一 ,倾向于把教学策略看成是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总和。毋庸置疑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关系 ,但教学策略并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技能 ,掌握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并不一定就产生了教学策略。第二 ,倾向于把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或对教学实施活动的系统决策。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充分肯定了教学策略的综合性和观念性 ,强调教学策略是对教学实施过程中诸因素的整体把握。但用“方案”来表述 ,反映的是教学策略的静止的一面 ,而教学策略更强调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用“系统决策”来表述 ,则突出了教学策略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Ⅱ 语文实施策略是什么意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创设课堂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过程中,要尽让学生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吸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Ⅲ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导语: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情形并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但放眼时下的语文课堂,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据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几学期下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如果长时间让一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就势必只能当听众,达不到“动”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则能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培养好合作组长、宏观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更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
例如,我校王静校长在推荐学生学习宋美龄1943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讲词时,从读与写的关系讲到读与说的关系,又从课外阅读讲到抗战历史,浓墨重彩渲染抗战时的困难,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景,在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这篇讲演词好在哪里。又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设计了“你认为故事中谁最可笑,为什么?请找出有关情节,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这些问题具有目标性,问题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在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三)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发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变化。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个例子来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
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Ⅳ 语文教学策略分享
导语:“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够深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加强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推广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是十分关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索,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了解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树立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正确观念,授课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同时要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综合性学习的优势,促进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二)丰富课堂形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举办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活动。例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衣》一课时,可以举办一个童话故事表演比赛,让学生自导自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在进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的讲解时,可以举行诗歌朗诵大赛,既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舒婷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锻炼其口语交际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将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多媒体具有声情并茂、动静相宜的优点,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视频、图片、音效等效果将人物形象、风景图画、艺术作品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探索月球的奥妙》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月球的图片,使学生对月球的特征和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播放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相关视频,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学习《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播放雨层云、卷云、积云的动态变化,使其形成一定的思维概念,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课堂形式单调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但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丰富的授课方式,未与真正的实际内容相结合,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与春天有关的内容编成竞赛题目,让同学分组来抢答,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很多教师继续使用该种方式进行之后的课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达不到教学目的。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打击,而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也会受到阻碍,最终影响学生对于中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五)过于依赖教材
教材是学习语文的参考,但是很多教师都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认为语文的学习依靠教材已经足够了,而并不结合周围的资源,限制学生对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例如,在讲授《老王》这篇课文时,有些语文教师并未将文章的主体进行升华,仅仅局限于作者笔下的老王这一人物,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改变课堂时间结构。
首先要改变师生占用的时间比。以往的教学教师讲得多。新课程标准就指出,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内容或课堂知识结构的特点,合理而科学地改变师生占用的时间,为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留足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我认为一堂课45分钟,教师可占用25分钟或更少一点,这样就克服了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弊端,有利于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意识的培养。接着改变课堂教学环节占用的时间比。一节课的各个环节比较关键的一环是学习新知识,我认为一般占用10~25分钟,机动5分钟,剩余时间由其它环节合理占用,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利用时间的改变,为学生“学”的创新,提供及时的保证。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
在新课程条件下,课堂不再单纯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输的知识回收站,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广阔天地,这就要求教师转变知识传播者的角色。
1.做语文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我们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要变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为多向互动。教学中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做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者。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教”,不注重“育”。语文新课程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在中学语文新教材里,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诗歌中有韵律美、意境美、哲理美;小说中有人性美;常识性的课文有科学美、奇观美;议论文中有逻辑美等,这些都能使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语文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影响他们一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是靠教师的滔滔讲说或是“满堂问”、“满堂练”就能有效,而是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师生所蕴含的`课程资源的开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
(2)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
一、以审美的意识形态去解读文学文本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意识要加强,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来指导教学实践,使目标教学意识在自己的头脑中真正扎下根,并化为切切实实的教学行为。同时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整合,造成目标含糊,应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课堂设计不要放得太饱满,不要处处追求最佳,努力寻找教学突破口,突出一个亮点就可以了。这样教学目标的实施才会切实可行。
三、适当合理灵活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首先,教师的思维不能被固定的课堂程序所束缚,应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多媒体教学并非每一篇教材都适用。要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灵活处理、灵活运用。其次,还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仅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而存在,它并非是语文教学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教师要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每一个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课堂上辅以必要的板书和巧妙串联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就会让课堂流程变得生动而不僵硬,从而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四、教师要从理论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它必须是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而产生探究欲望的。 教师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合作准备。即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是要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的目的,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要形成合作机制。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应有明确分工,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参与机会,让各种不同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尽情发挥。
四要教师参与合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非只是简单地巡视,做象征性地表演,而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积极地看,积极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状况,作出响应的评价。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走向实质性的合作。
Ⅳ 常见的语文教学策略有哪些
课堂教学技能有多种,如教学语言和教学状态、黑板书写和绘画、情景创设、课堂提问、课堂调节、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后三种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新技能总之,合理运用各种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励志性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欣赏性语言可以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励志性语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很大的学习动机反思性语言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比如,在教学中适当使用板书,可以帮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至于其他技能,它们有不同的功能。”“情境教学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先进、可行、优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能力,有效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合理的课堂提问往往能使学生进入一个提问的奇妙世界,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使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学习,享受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水平的提高,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学生。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依靠多种教学技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Ⅵ 语文教学策略有哪些
一、汉语拼音教学
将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单纯的说教和死记硬背教学,把拼音教学带入到学生喜爱的故事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
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采用“读、思、议、导”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如在学习《丑小鸭》之后,同学们都能主动找来童话故事进行阅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四、口语交际教学
进行此部分教学时要注重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五、习作教学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降低对他们的习作要求,鼓励学生记录下生活中发生的乐事、趣事,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下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做到家校配合,明理导行。
Ⅶ 如何解释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对“有效性”的最好注释。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这‘火药'就是兴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小伙伴,从而形成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支持型氛围,让学生真正拥有一个“能学”的环境,才会有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学习中,“说”是学生学习思维外显性行为。那么,教师就可以以“说”为突破口,在课堂中创设民主的范围。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大声说,人人说”。提倡“敢说”主要为性格内向的学生、为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开“放胆”的通道;对学生尚未思考成熟的意见,不刻意追求完善,而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大声说”旨在培养学生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究的精神;“人人说”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正确地说,流利地说,愉快地说”,促使学生不但乐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并要求趋于正确、完善。为达到通过“说”使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探索、研讨与创见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我教学《三打白骨精》,上课刚开始,我就忍不住给大家唱了几句“猴哥,猴哥……”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劲纷纷讲述他所了解的孙悟空故事和他眼中的孙悟空形象。于是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学生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三、 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
1.教学目标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
2.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
抓住好的教学切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细心揣摩,用慧眼去发掘这个“切入点”,巧妙设置,从而收到“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四、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论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
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在《爱如茉莉》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多媒体的运用和教师适时的语言渲染让学生如临其境,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平淡而又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会如茉莉般淡淡的却又真真切切的亲人之间相如以沫的爱,在本节课的对话中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题是理解的开始,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构成对话。在《夹竹桃》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主动对课题产生了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夹竹桃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然后再组织班内交流,真正实现多元互动。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沟通与合作,可以说没有沟通与合作,就没有真正的对话教学,只有沟通与合作才能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社会交往。
以上实践证明,只有师生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课堂有效对话,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其相适应的语文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①在体会文本有困难时开展合作学习
苏较版教材有许多课文蕴含深刻的道理,在理解上对我们山区里的孩子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在独立探索中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能由学生自己品读、发现、总结、提炼,这样习得的知识才能印象最深,所感所想才能记忆持久。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呢?浅层次的初读表现在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夸赞嫦娥如何美丽善良,乐于接济穷人的品德上。对于嫦娥在遇到险境中透露出的人性美,学生读不透,理解肤浅。这个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追问:“乡亲们,你们想念嫦娥仅仅因为她美丽善良,常常接济你们吗?”再组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足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时间。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们深深认识到嫦娥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在逄蒙抢夺仙药的险情下她还那么勇敢、机智,以至于情急之下吞服了仙药,舍下了和睦美满的家庭生活。这些情感体验,都是学生在充分阅读、思考、合作交流中产生。
②在课堂生成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整个过程应该是富于思维的灵动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识能力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对一些教学中的问题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之间认识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这时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形成辩证统一的认识,从而对把握理解新教材更加丰富和全面。我教到《莫高窟》时,有位学生当堂质疑:“‘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为什么文中用‘她’来指莫高窟,而不用‘它’呢?”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生成的疑问,我没有急着给以正确的解释,而是将小问题“扩大化”,引导全体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她”是与“明珠” 这个词搭配使用的,有人说可能是莫高窟里彩塑多为女性的,有人说这是约定俗成的——因为“祖国”、“柳江河”等都用“她”来指代,还有人说这个词是书印错的……在意见的交锋中,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论证观点收集充足的论据。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敦煌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重要的藏经洞。她精美、高贵、神圣,如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又似一位端庄、美丽的女子,用“她”来指代,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鼓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仅进一步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与脉络,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作出了完美的解释,完善了认识结构。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开头段不能太长,控制在30到50个字内最佳;
Ⅷ 教学策略指的是什么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也就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不同的方式、方法、媒体等,它包括对知识技能教学内容的序列安排;对认识活动过程中的系统问题和期望的学生反应的安排;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媒体呈现信息方式的安排。
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使教学设计研究重点。确定了教学目标,还不能立即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必须考虑教学的具体安排以及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诸教学要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也就是说,在可达到教学目标的诸方法和方案中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选择和确定被认为是相对最合适的教学途径,决定实施的教学方案应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的结果。例如:教学内容、学习者和班级特征、教学媒体和学习环境等,考虑选择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什么教学程序和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学目标。这种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策略的设计过程。
教学策略具有知识性和灵活性,而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可以较好的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方式概括化的作用。对以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
有的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
由于教学策略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运用不同的标准,以不同的角度,可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型。
从广义而言,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学策略进行整体的把握。我们认为学习是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过程,根据信息控制者不同,我们可以把教学策略按其性质分为替代型教学策略(教师控制)和生成型教学策略(学习者控制);按照教学策略的工作对象分,教学策略可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Ⅸ 教学策略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策略是教学心理学中的术语。
广义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而狭义则专指教的策略,属于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题材及儿童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指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
(9)语文教学中得发策略是指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
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
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
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基本类型:
产生式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
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