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要素在部编教材中到底是如何呈现的

语文要素在部编教材中到底是如何呈现的

发布时间:2023-02-06 14:04:53

A. 统编教材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每单元语文要素在单元篇章页里,在课文中的“泡泡”中,在课后练习题里,在语文园地中。

“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语文知识,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儿童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即能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能力。

养成学习语文的策略与习惯,能够以语文的眼光积累学习语文的经验,建构语文学习场。

教师要有“像专家一样思考”的意识,尝试让自己站在编者的视角来审视教材,适时提问,深度解析,在读懂编写意图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梳理、构建阅读要素、习作要素的图谱,将知识点、课文前后进行关联,并在头脑中形成语文要素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视角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时,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纵向搜索,找寻与要素相关的练习,构建图谱。

以语文要素为核心,横向贯通,打通各课练习和语文园地相关栏目的关系,构建图谱。

要素落地路径:

1.站在单元角度,展开递进式教学;

统编本教材将精读课与略读课改为教读课和自读课,并增加了课外阅读指导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要做到目标统整、循序渐进、读写融通。

2.创设实施情境,教学流程活动化;

教师需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出发,站在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设计语言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学会语言文字运用,从而实现语文要素与学习活动的融合,实现深度教与学。

3.搭建多样支架,学习思维可视化;

构建有效的“导学支架”,运用有效的“脚手架”策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活思维,促进深度学习,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4.关注作业练习,落实有效性教学。

教材课后练习是语文要素的分解。要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应该认真落实课后习题的要求。

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不一定始于此单元,更不能止于此单元,一定要在能力习得、习惯养成、方法掌握、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不断运用,直至内化和自动化。

二是策略单元,学习阅读策略是单元学习的重点目标,但掌握阅读策略的目的是为提升阅读能力和品质服务的。

三是在抓住单元语文要素这一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要把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同时落实。不能拘泥于语文要素而忽视了基础性目标以及和与文本特性密切相关的、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

B. 部编版教材每个单元前面是语文要素吗

是的,部编版教材每个单元前面是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指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简称“语文要素”),作为主线、明线,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

C. 如何认识和把握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语文要素——陈先云

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例教学观摩交流活动,两天九节的各种课型为我们带来了对语文教学的全新认识,也对语文学科中的语文要素有了诸多的了解,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提升的作用。

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会有很多的困惑和痛点,如:

1.如何认识、理解教科书中的语文要素?

2.单元语文要素中的知识、方法或能力训练点如何分配,教学中把握到什么程度?

3.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语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册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4.在落实语文要素时如何避免概念化、标签式的讲解与机械训练?

5.如何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的落实中,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6.低年段教科书没有安排显性的语文要素,如何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低年级学生有书面表达、与人沟通的愿望,但是怎么突破写字量不能满足表达需求的瓶颈?

如何将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自然巧妙地融入到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并体现出阅读的趣味性?

材料作文在统编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年级开始如何学习整合信息、准确运用材料进行作文,为后续的材料作文作好铺垫?阅读策略单元“预测”,老师们最大的困惑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初步的了解,如何开展预测?

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初中阶段提出运用跳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获取有效信息,阅读策略“阅读要有一定速度”对于学生今后语文学习的教学价值在哪里?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与阅读单元中精读课文教学有什么主要的区别,它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如何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营造充满笑声与智慧、全员参与的口语交际课堂,让学生做一名好的听众?统编教材只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单元,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的价值意义及活动如何有效开展?

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学过程,三是教学效果。

A.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精准,能体现教材单元编排意图,与单元语文要素、课后思考练习题等提出的目标要求一致。

B.教学过程:课堂上学习任务提示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反馈具体、针对性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或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明确的指引作用。

C.教学效果:能体现“一课一得”,学生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在本单元所要求的语文要素方面的实际获得。

第一,文体意识、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普遍增强了。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的现象明显减少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比如,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特点与语言特色,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如中年段的寓言教学,能够针对中年段学生能看出作品情境范围内的意义,并能把它转移到人的身上这一特点,来设定目标,开展教学,文体特点、阶段教学目标清晰了。再如,目标意识,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一课时“教什么”明确了,语文教学活动设计努力体现学与用相结合。

第二,语文教学质量有了普遍提升,表现在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预示着小学语文教学开始走上正轨,课堂教学已经回归到语文的本质属性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现在大多数五年级学生写出五、六百字的作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困难的,且学生的字书写得端正、整洁。这得益于广大老师们的努力与培养,也与老师们能够正确地把握统编教材“阅读与表达并重”、落实语文园地“书写提示”栏目设置有关;与统编教材倡导的从题材(内容)入手、从生活入手、从兴趣入手有关,跟老师们在习作指导上的观念转变有关。

第一,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的合理性、有效性问题。特别是视频资源,一些老师的课堂上,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课程资源目的性不强,实效性不足,不用行不行?如果不用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建议还是不要用较好。“双减”背景下要思考如何减轻师生查找资料的负担,要珍惜、用好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

第二,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作家作品或拓展阅读课文原文的问题。

写作是沟通的一种方式,作家多半是写作意识强的人,其写作是把自己想要传达的讯息传达出来,达到与人交际、沟通和抒发感情的目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多以读者为中心,很少从学生语文学习需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遣词造句、运用语言。一篇文学作品编入语文教材作为课文供学生阅读、学习,其阅读主体发生了变化,功能、价值也随之发生改变,语文教学应注重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并让学生领会。关于选文的修改,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凡选文不宜如我苏人所谓‘拉到篮里就是菜。’”意思是说,不作修改的文章,是不能直接选入语文教科书用作课文的。正如吴研因先生所说:“即使是名家的诗文,也不容易入选。偶然选了两篇,也得再三斟酌,使它没有一个字晦涩、含糊,没有一个句子杂乱敷衍,不能合用。”对于拓展阅读课文原文,或者引导学生比对原文做法,我是不太认可的,这涉及作家作品选入教科书中文本的教学价值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到了需要深入理解、全面贯彻统编教材编写理念、编排意图的新阶段。

教材关系到国家事权,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持续不懈地推进统编教材的价值体系、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语言体系、文字体系等的贯彻落实;应该基于统编教材的理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语文教学研究,使统编教材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良好氛围可持续保持下去,不断向着高质量的目标前行。

“语文要素”是怎么提炼出来的(是基于对语文学科的重新认识?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性把握?是……)语文要素解决了以往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哪些语文教育问题?语文要素会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哪些可以预期的变化?语文要素有助于教师树立目标意识,明确了“教什么”,提示了“怎么教”的路径。调查显示,有85.2%的教师认为语文要素让‘教什么’变得清晰。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随意状况。

语文要素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形成合力,有利于教师建构单元整体教学思维。教师认为在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引下,便于实现单元整体化教学。

语文要素有助于明确教学评价标准,便于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与检测题。语文要素让“教什么”变得清晰,更让“学什么、学得怎么样”变得可测。学生了解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学的目的性更强。首先要了解、认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问题,也就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语文学科的性质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论争一直停止过,因而语文教学一直在忽左忽右的道路上行走。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比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是一门怎么的怎样的功课》中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并重”,阐明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强调的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习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建立语文教科书的科学体系,依托教科书使语文教学走上周密的、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是几代语文人为之努力的共同愿景和梦想。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在他与夏丐尊先生合编的语文辅助课本《国文百八课》的编辑大意中就指明了:“本书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他还提出“切实研究,得到训练学生读作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这套教材对语文读写训练点作了系列化的安排,体现出层次性和发展性;三类课文: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的设置,把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起来,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在教材编排体系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语文教材科学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袁微子先生功不可没。统编教材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在落实体现国家意志、遵循语文学科规律与体现儿童性之间,寻求结合点,找准着力点,力求实现三者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体现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融合观,即统筹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课程观。

这一指导思想还体现在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对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经验的吸收与借鉴。特别是对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袁微子等老一辈语文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简单地说指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要素。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导语列出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或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统筹规划训练目标的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或活动中。这是统编语文教科书重要的特点之一。

重点围绕或聚焦学习、掌握、运用阅读的方法、能力,表达(口语与书面语)的方法、能力安排相关内容。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提示的是本单元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安排语文要素,着重解决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明晰语文课程内容,解决语文学科学什么,为什么学,小学阶段学到什么程度。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一文中曾经说过:“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搞一阵。”

二是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科基本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序列,体现训练的系统性。教材依托要素对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以及每个项目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作了具体的课程规划。

单元导语,课后思考题和文中的提示,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是落实语文要素的主要载体。主要特点如下:

1.语文要素低年级教材以暗线、中年级开始在导语中以明线的形式呈现。

2.教科书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每个单元一般有两篇课文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课后思考练习题;有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或相关栏目,迁移运用之前学过的语文要素出题、设计内容,意在在实践中反复运用,巩固提升,体现目标的发展性,这是教材训练体系上的一大特点。

3.单元设计尽可能考虑单元内部、单元之间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阅读中学习表达的方法,体现“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编排原则,将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4.每册单元导语安排的语文要素并不都是新的知识点,有的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为方法、能力或习惯,有的是综合性的,体现出内容安排的层次性、发展性。也就是说每册教材只安排两三个重点要素。

5.统编教科书按照双线组元的结构设计,课文、课后思考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中的各栏目设置,与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建立联系,并不意味着单元中的各项内容都要体现人文主题,都能紧紧围绕语文要素。

教材在考虑到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等相互关联的同时,也重视其相对的独立性,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逻辑体系,使必要的表达能力得到专门训练和应有的发展。比如,口语交际中某些生活类交际话题、讨论交流类话题,不一定都以阅读为基础,有的以交际功能为主要线索来编排。教材写景物类的课文单元较多,不太适宜让学生在每个这样的单元中都来写景。

阅读策略单元,因为学生的习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习作需求与阅读需求之间毕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不太适宜与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紧密联系。

1.弄清楚语文要素的内涵,明确“是什么”和“为什么”。

一是表层结构的“新鲜感”,即同样的意思使用了不同的词汇和句式来进行表达。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二是深层结构的“新鲜感”,即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主题,更丰富的内容,更多样的视角。可以拓展儿童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从儿童阅读发展的阶段特点来看,低中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阅读”,此时的“新鲜感”更多来源于表层结构,文章选择应多考虑用字难度、词汇丰富度和句子长度等表层因素。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阅读中学习”,应该侧重深层结构的“新鲜感”,即文章选择应着重考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已有的背景知识,文章本身的主题、立意和深度等深层次因素。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习作目标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

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教材的编排是将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运用于习作实践中去。讲故事,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者自己编的故事,用口头语言的形式讲出来,不需要用稿子讲。故事类型很多,如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科学故事、笑话故事,但只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形式。而复述的文本体裁广泛,不限于故事这样一种文学体裁。

复述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检查语文教学效果的手段,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一种较好的形式。复述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能力来说,简要复述要高于详细复述,统编教材三年级编排的详细复述,四年级编排的是简要复述。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目标指向:学习、运用对事物的细节进行描写,达到高年段写具体的目标。要想将事物写具体,就需要留心观察、细致观察;了解观察方法;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到事物的变化。实质上是在中年级学习观察基础上,促进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学习写文章首先得学会观察,写文章的时候无话可说,没有材料可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不会观察或没有留心观察。

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是中年段强调的一个重要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练写过程中,了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从三年级上册的观察要细致、要调动感官、看到事物的变化,三下借助记录卡写观察日记、学习有序的表达来写观察所得,再到四上写连续观察的日记,给学生系统的观察训练。中年级是习惯培养关键时期,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年级学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高年级,即五年级以前一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那么以后就很难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因此,这一时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

2.明确语文要素的梯度和程度。

一是准确把握要素中的三个核心词语:试着、初步、学习,分清目标之间梯度、程度与差异性;

二是认识到语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册和各单元之间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体会,指个体对亲身经历的事物或事件的体验领会,多以个体本人为中心,个体处在主动地位。比如,“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指个体接触外界事物受到的影响,多反映外界事物或事件对个体的影响,个体并非处在主动地位,而是需要去接受。比如,“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化,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加深、循序渐进的,这种循序渐进不是直线式的上升,而是螺旋式的发展。意思是说,不是学了一项又一项,这一项不管那一项。如果缺少反复,缺少运用,不容易学扎实,也容易遗忘。有效的办法就是,已经学过的语文要素,能在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中加以提升。只有这样做,才能学扎实,学牢靠,真正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这种安排符合儿童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3.语文要素不要当作教学内容来教。

语文要素是方法,是能力,是习惯;语文要素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门的钥匙,是到达河对岸的摆渡船,但不要把它当作教学内容来教。

单元导语中的内容也并不都是语文要素,还包括本单元学习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重叠、有交叉,要注意区分本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性。•语文要素转化为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一要避免概念化标签式的讲解与机械训练,既关注语文要素,又不能唯要素。

·二要重视利用好课后习题指导语文实践活动,但要清楚课后思考题并不是每一道题都对应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的是对之前语文要素的迁移运用。

·三要了解全套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语言体系、文字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好语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册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D. 语文要素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编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读写训练项目作为语文训练的主线。部编教材为凸现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以语文训练要素作为主线、明线,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出题,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增强了。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读写训练项目”同中有异。这就需要老师们明确新教材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要素,了解其内涵与功能。

从部编教材单元的功能来看,有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单元。在阅读单元中编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四个阅读策略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小型综合性学习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单元穿插安排,使教材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以阅读方法与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是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

在第二、三学段,每册编排了一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编排独立的习作单元内容,是部编教材的一大创新之处。除了在阅读单元有序地安排学生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还加强了应用文的练习,如信、演讲稿、建议书;同时还编排了材料作文,如看图作文、续写、缩写、读后感。从三年级开始,按照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体系,有计划地安排了八个自成体系的习作单元,目的是加强习作教学分量,以期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摘自陈先云: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

“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这样一来,它的内涵就清晰多了,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但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我们也可以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理解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把读的目标说成“语文要素”,把写的目标说成“习作要求”,是很荒唐的事情。(内容来自网络)

E. 语文的要素是什么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

从统编教材呈现的内容,进行不完全归纳概括,语文要素的内涵与外延似乎都比较宽泛,主要指向语文学习,包括应该学习的语文知识,应该培养的语文能力,应该掌握的语文学习方法,应该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应该形成的语文素养。例如:叙事写作技巧包括直接叙述、倒叙、侧述、叙述、分类、对比和详细叙述,先描述结果,再描述原因或事件本身。

梳理“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把“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导引、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习作设计之中。教学中需要根据语文要素确定相关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树立准确的目标意识,关注目标的层递性,把握目标的整组性。

F.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所体现的语文要素

1.什么是“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由“思想”和“感情”两个词语构成。“思想”一般指人对事物的看法、理解和认识;“感情”一般指人或动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对世界、人生、社会的理解、认识和看法,通常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恨惧恶等情绪反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感情一般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什么是“关键语句”?
在本单元中,“关键语句”是指直接表明写作目的,表达课文中心思想或作者感情、想法的句子。关键语句有的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的在文章过渡时出现,有的在文章结尾处出现。也有的文章并没有一目了然的关键语句,需要通过文章的主要段落、情节、事件进行体会、归纳。本单元是小学统编教材中首次出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所以三篇课文都有明显的关键语句,体会这些文章中心思想的难度相对小些。
3.什么是“初步体会”?
“体会”指体验领会,“初步”是开始阶段的,不是最后或完备的。可见,本单元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领会并不要求准确概括,学生有自己初步的体验即可。教学中无须拔高要求。

G. 部编版小学语文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一、教材传达新理念

重视阅读、关注思维的发展,在细微处引导家长、教师,这是新教材传达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体现在思维发展上

从第一课《中学时代》开始,新教材的编排设计就体现出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综合运用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三、教材的变化,对基层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出新的挑战,对他们教学理念、教育意义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进行着深层次的“拷问”。

(7)语文要素在部编教材中到底是如何呈现的扩展阅读:

教材制度沿革:

这“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材发展情况,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教育部制定统编教材,各地教材也初步百花齐放,语文课刚刚恢复独立设置。

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导下,开始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第二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改革统一的教材制度,也就是要在统一要求和审定的前提下实行教材的多样化。

到了1991年,九年义务教育的“五四制”和“六三制”两套教材诞生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投入使用后,广东、四川、上海、浙江、北师大等各自出版的教材经过送审,也在各地进入了课堂。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引

H. 部编版语文要素如何落实

语文要素”听着很陌生,但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要素”。“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么从字面上来看,“语文要素”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必要元素。从内容来看:字、词、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书写、阅读、写作、审美和口语交际等丰富的语文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都属于“语文要素”的范畴。

“阿斌”,竹韵推着龙斌一边走,一边兴奋地说,“我想去老家请个保姆来,有保姆侍候你我更加放心,也免得姐姐走上走下的。”

二、“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现
那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呢?在部编教材中,在课文和语文园地中标有许多 “提醒”小标识,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称的语言,读起来亲切、易懂,学生也很感兴趣。如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一下这一册教材中就有这样的安排:

在第6课《树和喜鹊》一文中,第二小节“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在“孤单”一词下方有小要求: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第一小节中,“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回扣第一小节,想象树和鸟的处境就不难理解“孤单”的意思了。还是在本册第14课《要下雨了》一课中第6小节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这里也出现了提示: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闷”的意思。在这一册教材中就这两次设计,一处结合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另一处联系上文理解词的意思。这样精妙的设计,关注了年段目标,聚焦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感悟和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设计巧妙。

在语文园地中的标识就更丰富了,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我从火车票上也认识了好多字”“厨师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借助拼音查字典”这些标识,都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提供了切入点,同时教师也明晰了教材解读和课堂教学的方向。

同时,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设计分布了许多“语文要素”。不仅有知识点也有能力训练点。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祖先的摇篮》一文课后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朗读课文,注意读好2—3小节的问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道课后练习,明晰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猜测的语气。同时这也是这节课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有了课后习题的提示,教师自然会将其作为教学的难点并提示学生:祖先可能在摇篮里做这件事,也可能做那件事。全凭作者的猜测,所以朗读的时候语气要上扬。在一下《姓氏歌》一课后有要求: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不难发现,通过课后练习题,一线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发现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让教学不再盲目无序,对青年教师更至关重要。

三、“语文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落实
“语文要素”的明确提出,大大解决了一线教师面对教材到底要教什么和学生具体应该学什么的难题。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如何保障“语文要素”有效实施,教学活动该如何开展?教学策略又有哪些调整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基于学情,明确目标
第一学段的“语文要素”没有相应的单元导语提示,这就需要执教教师充分解读教材,根据“语文要素”的设计来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同一“语文要素”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如“理清文章脉络”在教材中的编排就是层层递进的。从二年级上册《千人糕》中借助插图说说千人糕需要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成。并且文章给了学生明确的图案。到二下《蜘蛛开店》一课中课后思维导图的形式,学生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完成一张表格式图案,再根据图案来说说蜘蛛开店的过程,由此来理清文章脉络。不难发现,同样是理清文脉,从二上到二下教学目标一步步提升,在教学中,一线教师要发现并遵循目标的延续和递进,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学。

(二) 依托目标,展开教学
“语文要素”的学习要依托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执教二下《祖先的摇篮》一课中,课后习题有两个要求,一是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仿照第2或第3小节说一说;还有一个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动宾形式的短语。在教学中我围绕摇篮“有意思”展开学习,以生为本,遵循认知规律,读中发现文本特色语言——动宾短语。根据低段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方法,如:看图联系字义、字形演变、动作表演等,体会动词的妙用。学生乐中学,印象极为深刻。积累语言,拓展练习,接着仿写短语,如此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降低了难度,却提升实效。增强了学生对动宾短语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学生发散想象力,写出了“数星星”“抓长毛象”“画壁画”等充满想象力的短语。可见,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学情,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接着我让学生创编诗歌,运用刚刚所写的短语回读文本,在课文语境中迁移运用动宾短语。整堂课学习紧紧围绕“发现——学习——运用”展开活动,逐步引导学生亲历言语的认知、觉醒和创造的过程。紧扣本课目标,做到教学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首先,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聘请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让这些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授经验,使其尽快成长。其次,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举办相关的专业报告会,可邀请企业优秀人员到本校进行演讲,这对开拓教师视野来说很有帮助。

(三)关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识字、写字、朗读、积累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内容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如在教学一下《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中,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朗读后可增加生生互评的点评环节,同样也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多种能力共同发展。

语文学习不是简单枯燥的知识传递与能力训练。还要关注教学情境的设置,让语文学习摆脱枯燥的刻板印象,成为一种充满情趣的审美过程。让“语文要素”在学生心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I. 语文要素一般指什么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学习策略和习惯等,如一年级《端午粽》这一篇文章中教材明晰规定“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这表明教材的学习重视语文要素的。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结构设计,表现为每单元、每课都含有“宽泛的人文主题”和 “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从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 每册有两个重点训练要素。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每个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出题,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增强。

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

人文主题,即在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如“多彩的生活”“真挚情感”“人情世故”“童真母爱”等。

人文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渗透人文主题,会拉进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消除学生与生活的隔阂,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J. 语文要素主要包括什么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从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每个单元有两个重点训练要素。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每个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出题,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增强了。

所谓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既然如此,在梳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时,是不应该将表达训练要素遗漏掉的。



这样辨析之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究:

口语交际的学习目标,是否也应该属于“语文要素”范畴,还有一二年级的字词学习?当然应该。不过因为不是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学习内容,为了突出读和写这两个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从三年级开始的单元导语中没有涉及口语交际训练要素,也还可以理解。如果将口语交际训练要素加进去,肯定更有价值。

阅读全文

与语文要素在部编教材中到底是如何呈现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