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如何教学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如何教学

发布时间:2023-02-07 10:34:24

A.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形式入手理解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环往复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抓线索

阅读应是个体与文本对话,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是个体的创造性体验。如何体验和感受文本,那就需要学生在抓住 文章 的线索时与文本进行透彻的对话。线索,是文章布局谋篇核心,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要按照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及思想内容。

文章的线索不是单一的,由诸多因素决定文章的内容,写作特点以及风格等。文章的线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时间转移为线索、有的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有的以一物为线索等使文脉清晰,层次分明,读了一目了然,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密的联结起来。如《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为线索,以礼赞为中心,始终不离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赞美的原因—不平凡。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开篇破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有力,礼赞之情初见端倪。

又如《故乡》全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揭示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抓住文章的核心—线索,认真揣摩,深入理解内容,是阅读的重要方法。

二、抓主要

在纷繁复杂的文章内容情节或众多的形象中抓住最能体现文中主旨的东西。如《斑羚飞渡》学生自读之后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这篇文章作者主要是在写斑羚飞渡是为什么?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进一步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容并且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明确主要写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过程。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死亡。进而分析了斑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以及让人叹服精神。由整体到局部,掌握成篇之术,水到渠成,提高阅读能力。

三、抓文眼

“撮其精华,得其精骨。”揭示文章本质,抓住“文眼”。所谓文眼,是揭示全篇题旨的文字,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成一体的凝光点。在 散文 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不能忘记”就是起到勾连情节作用的文眼。如阅读“听潮”一文,“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个提挈全文的 句子 ,就是“文眼”。学生阅读,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听潮”的喜爱以及能引起读者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向上生活愿望。

文眼的运用,可以不拘一格。作为文眼的文字,可以是一个字。如朱自清《春》,文眼是一个“春”字,这个字就是一个“面”,也就是一个春草图。

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形式入手理解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环往复的消化吸收的过程,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内在的,本质,规律的东西,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刺激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个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 经验 的 总结 )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 教育 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教育学生养成很好的主动学习习惯。 儿童 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教学尽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气增加兴趣。

2.教育学生阅读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

提起阅读本领,很多教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便是培养独立阅读本领,这是对阅读本领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难题是阅读本领不但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课标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本领等。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理解本领是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

3.养成学生写作的习惯

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本身对生活的体会和认识,有本身的喜怒哀乐(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有本身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表现的恰恰就需要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而 作文 教学无非便是处理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难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如何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

4、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5、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6、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

首先要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 成语 和格言警句,背诵出色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确定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我们就不应以自身阅读行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而是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当作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建立学习主体地位的意识,并对阅读文本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主对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进行概括,并分段分层,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我们则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加以适时点拨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如此,我们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课上的学习自主性,既是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很好落实,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自主分析也能对课文内容产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在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时,学生经常表现得心不在焉、漫不经心,他们的注意力很快会从阅读材料上转移到其他对他们更有吸引力的事物上去,这样,一节课下来,阅读教学的效果常常是难遂人愿。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他们无法专心投入到对死板、冷冰冰语言文字的阅读当中,加上小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技巧指导,他们不知如何去阅读、如何从阅读材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应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有了技巧作为指导,学生能很快投入到阅读状态中,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比如,我们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静下心来读文章,绝对不能一心二用;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出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对于阅读理解材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具体的解题步骤,如首先对阅读材料后面的题目进行认真通读,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阅读,并通过认真思考来组织答案;最后,对答案进行检查,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切题。

这样,有了正确的阅读技巧作为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有章可循,对于学生阅读效果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三、创设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纯枯燥的语言讲解,难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状态中,而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的创设,则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以兴趣盎然的心态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依据具体的材料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创设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以此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对文本材料进行阅读。

比如,在学习《埃及金字塔》这一课时,在正式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之前,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金字塔的图片与视频片段,看着巍峨屹立的金字塔,学生的眼光立即被吸引了,然后,我趁机说道:“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金字塔,是世界十大奇迹之首,那么,你们想不想对金字塔有更多的了解,想不想探索出更多的未解之谜?下面,就请大家读一读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学生迅速进入了对课文的阅读状态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探究各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感悟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性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开门见山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2.介绍作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形式。通过介绍作者,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作者的经历较为复杂,我们介绍时就不能长篇大论地笼统叙述,而应该突出一两点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东西。

如介绍《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可以突出他步行千里赴延安,延安把他培养成人,使作者爱党、爱延安人民的一片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可突出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着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3.设置疑问法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有时也会觉得“新鲜”。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设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兴趣。例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教师先设“疑”:“同学们,你们到过老师或者父母亲工作的办公室吗?办公室里都有些什么?发现这些办公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然后揭题:世界上就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特别的办公室,它叫做“绿色的办公室”。这样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

4.激情法

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如学习《长城》时,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长城的教学挂图,讲解长城的雄伟建筑,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激起了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新课自然、和谐,学生爱学。

5.概括叙述法

概括叙述法,即对课文内容或时代背景等作扼要说明,使学生了解轮廓。用语必须简明、准确,具有统摄性。

例如教学《长城》的导语:长城始建于公元前657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整修连贯起来,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傍阴山的城防,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此后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长城东到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因此,它吸引着许多中外的旅游者,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看图学文——《长城》,就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长城。

6.描摹景物法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季节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热闹。这些花有的红得像火,有的粉红像云霞,有的洁白像雪花,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吗?”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印证课文。当然这里也运用了另一种导语方式:提问式。

7.提问法

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一个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如自读课文《榆钱饭》,可先让学生预习,利用工具书消灭生字词,然后用一节课分析总结课文。导语可先简略介绍作者刘绍棠,然后问:“什么是榆钱饭,作者想吃榆钱饭吗?”这些学生都能根据课文很快答出。然后问:“是榆钱饭好吃,还是大米饭好吃?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答案是大米饭好吃,榆钱饭不好吃。

理由有:一、在没有大米饭吃的时候才吃榆钱饭;二、作者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哄饱了肚子”、“忆苦思甜”、“打打油腻”。因此,后来作者吃不到榆钱饭是好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好、有实效。这样既疏通了课文,又明确了主题。

8.概述情节法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这种导语形式。如《藤野先生》这课的导语可以这样:鲁迅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红心到日本东京 留学 。因看不惯清朝留学生的附庸风雅和不学无术,于1904年到仙台学医,因此结识了藤野先生。后来鲁迅在“幻灯事件”中思想受到很大震动,决定弃医从文,向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很是悲伤,送了一张照片给他,并题字“惜别”。这张照片后来一直激励着鲁迅先生同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9.解课题法

如《岳阳楼记》,可简介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然后举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讲解“记”在古代是一种不定体,写法可分两类:一类是由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核舟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 说明文 体。

10.看图说话法

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出桥的结构特点。这种导语适用于事物说明文。

11.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就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

例如教《 读书笔记 一则》,有个老师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再寄小读者》,冰心奶奶在此文中说到一个孩子 日记 写得好,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他写得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自由说)对,他日记写得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喜欢读书,还做读书笔记。什么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怎样写,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读书笔记一则》,这一导课语自然流畅,既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讲 故事 导课法

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位老师以讲解孔明以大智大勇的聪明才干用草船借到了十万枝箭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兴趣很浓。

13.观察实验法

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由教师或学生以亲自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教《灰尘的旅行》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下,在教室空间里你看到些什么:然后做实验:用深色布或黑纸把教室门窗遮挡起来,用一束电筒光射进去,这时让学生再观察,问看到什么?(灰尘)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仅有灰尘,而且灰尘在不停地运动着。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灰尘旅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14.电化渲染情景法

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入新课。例如教《长城》,可用幻灯片打出长城图片的同时,伴放歌曲。学生看着雄伟壮丽、蜿蜒盘旋的长城,听着一曲《我的中国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不仅自豪、爱国之情顿生,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15.以诗揭题法

以诗揭题,这是一种依据课题意思或课文内容(人、事、物、景)引用或自拟相关的诗句,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吟诵,从而把课题揭示出来的方法。

如教学《草原》一课,一开始教师就有感情地朗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紧接着问学生,这诗句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观?然后揭示课题。这一诵一问,不仅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而且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情感引到了茫茫无际、秀丽苍莽的草原上,同时,也为学习课文中与“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比较作了准备。

此外,阅读教学还可以用猜 谜语 法、练习法、读图法、表演法、欣赏法等方法开讲。教学要有法而无定法,课堂引言的设计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B.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关于“高年级阅读教学基本思路”这一话题,相信,我们每一位高年级教师都非常熟悉,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实际操作着这样的思路,老师们是最有发言权的。
其实,就一篇高年级课文的教学来讲,能突出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就可以了:(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熟悉生词,把课文读正确,读后有初步感受,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包括内容方面的、词句方面的、表达方面的……;(2)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3)疏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确定教学重难点;(4)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针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理解、品读,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可以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方面的学习方法;(5)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积累语言、进行写法迁移的小练笔。思路大体就是这样一个思路。
实际教学中,“教无定法”,也使得我们更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因文定教”。这样说来,有些老师可能认为我们拿出专门时间来谈这个话题似乎没有必要。但基于对高年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基于新的《课程标准》将在2012年9月开始实施,我们觉得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高段教学思路,以保证我们能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我们先来看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 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以上8条就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与上一版本的11条标准相比变化不大。新版将过去的第2条“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与第8条的“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合在了一起。第4条“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改为了“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第5条是在原来的第6条,第7条合并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7条是在原来第10条的基础上,将声调改为了语调、韵律、节奏。第8条是在原来的第11条的基础上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式阅读。”合在一起。
从内容上来看,新的课程标准对高段的阅读教学的要求几乎没有变,只是表达上更加精炼、更具条理性,要求上更贴近孩子的身心特点了。
当然,每一条课程标准并不需要我们教师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要落实,但是,我们心里必须时时刻刻装着这些教学目标,敏感地抓住每一个典型文本、从篇章结构到具体表达,从句子到词语、标点,细致而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培养。
如何在一篇课文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这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的相互联系中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
基于高年级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更强,教学任务也更加繁重,我们姑且将教学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部分来谈。
课前预习
为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前我们要安排学生预习。养成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目的
高年级段的预习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从长期来看,做好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短期来看,预习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对话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于预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教师要专门拿出一段时间做集中训练。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如果学生在中年级就有了很好的预习意识和习惯,我们高年级的教师就可以把训练重点放在对学生提出高段预习的具体要求,讲清要做哪些方面的预习,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果在中年级段学生的预习习惯缺失,学生进入高年级,教师则要在预习习惯的培养上做好重点的训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这一环节做得充分,将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有的教师常常忽略预习环节,致使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教师只能和学生一起简单地反复通读文章,学习生字,纠正易错读音,理解一些词语,解答一些课后问题,做一些本来学生自己也可以基本解决的问题,最终失去了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品读、感悟、欣赏、积累、迁移的大好时机,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久而久之,学生的基础知识自然得不到扎实训练,基本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最终,老师为了应对学生期中期末的考试,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课外阅读。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我们教师一定要减少大量的重复抄写作业,备课时做好学生预习的安排。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做好课前预习,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逐步提高要求。中年级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反复读几遍课文,勾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力争能够读正确;练习查字典,解决字义和词义上的疑难困惑;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尝试着找出自己读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等。高年级则要根据学习文本的实际需要搜集相关信息,并且在老师的反复引导培养下,基本掌握各种类型的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收集资料。在反复自读课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并依据自己的实际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依据课后学习提示,独立思考相关问题,提出自己在预习课文时的困惑。能依据文本的内容主动地拓展相关课外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在预习之后,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基础。
当然,高年级段的两年时间里,为了保证预习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教师要通过反复的引导、检查督促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通过不断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预习习惯。这样做,开始可能会多费一些功夫,但这种意识和习惯一旦形成,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受益一生

C. 如何进行记叙文阅读有效性教学

中考记叙文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或叙事性散文或小说等)。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做到准确答题,必须懂得记叙文阅读答题的基本技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读懂主旨
1.快速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考生要明白,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人物身上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如2006年上海市中考记叙文《孩子和书》,主要人物是“女店主”。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才能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一定是主要人物。有时作者从侧面描写来烘托、勾勒主要人物的形象,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主要人物不是于勒叔叔,而是菲利浦夫妇,因为文章揭示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快速把握情节。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握住了文章主要的内容。如《孩子和书》中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由“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向顾客推荐合适的书→帮助陷入困境的少年→诗人留言示谢→卖书给孩子们。系列的情节构成事件,刻画了“女店主”的形象与品质,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3.快速概括文章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如《孩子和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曾经陷入困境的孩子成为诗人后向当年救过他的女店主感恩”的内容。考生把握了文章内容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助。如该文的第17、18题即是。
二、读懂题意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考生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才能正确答题。
1、审读题干的语言。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下面我们来看《孩子和书》第16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1)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2)_____;(3)______;(4)_____”。让我们来理清题干语的内容:a.“全文”意思是提醒考生根据全文来考虑;b.“表现”意思要具体回答文中相关具体的内容,不能笼统或抽象的答题。c.题目要求回答三个表现,那一定是全文中最为典型的三处;d.题目中出现的第1个答案是为考生提供了回答问题的角度与基本样式,是示范答案,帮助考生从内容和形式上理解和答题。所以审读题干的语言,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2、关注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仅5—6题,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如《孩子和书》第17题,“……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这道题目,既考了比较,又考了省略号的作用,还考了人物的思想品质。考生如不熟悉中考语文考点,何以回答?
3.留心分值的设置。200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总分值为150分,在题量不变的要求下,命题者势必提高各题分值,所以注意分值也不失为一个答题的方法。从今年中考记叙文《孩子和书》的第18题来看,命题者设下一个陷阱:“联系全文,第15段中‘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原因是_____”(6分)。不少考生在这题上失了3分,原因是答题纸上只留了一个空格,考生误以为只有一个答题点。其实关注分值,我们就不难发现,该题一空6分,肯定隐含至少两方面内容,否则该题分值高得离谱了。考生要学会善于识破试题中的干扰素。
三、解题指导
1.人物描写:人物描写通常考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近几年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题型有上升趋势。确实,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神态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中,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有的考生不明白肖像描写(外貌与神态)怎能表露人物的品行,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作者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肖像的描写:“他身材高大(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半饥半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时常遭受肉体上的摧残),一把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年岁已大,穷愁潦倒)”,鲁迅每一处描写都是来揭示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不会作纯客观的描写,“环境描写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环境描写一般起到这么几个作用:(1)往往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2)往往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3)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4)往往渲染、烘托或反衬出一种氛围,(5)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3.修辞手法:根据《考纲》的规定,中考语文涉及几种修辞方法。我们知道,每一种修辞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异类才能相比,回答本体的作用时要抓住喻体的特征,结合内容来回答,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武器”的相似点是什么呢?“武器”的特征是“攻击他人或保护自己的工具”,由此便明白,本体“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思想的作用了。再如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起强调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回答问题不仅要记住这些条件,更要根据语言环境来作答。增强(什么)语势,强调(什么)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各种修辞手法作用不同,考生首先要识记其作用,然后根据文本来回答。
4.答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确简洁。记叙文阅读大多数的答案都是以议论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的,因为这是在剖析事件或人物的“为什么”,所以,回答问题一要准确,二要完整,三要简洁流畅,唯有这样,才能把考生的观点表达清楚。千万不能含糊其辞或简言答之。如“结合文题《穷人的风骨》,说说文章赞颂了一种________的风骨”,正确答案是:“身处贫困处境,仍保持着不轻易接受他人施舍的自尊、自爱的风骨。”这是根据文章内容来揭示主题的答案。有的同学要么过于简单:“人穷志不穷”,要么去摘录文章中的具体描写,要么回答似是而非,这就在表情达意上偏离了方向,自然难以得到满分。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众多,其他考点诸如原因、依据、理由、指代、标题的含义(作用)、词序(段序)、结构、概括、归纳、比较、质疑的回答方法、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等等,往往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中考记叙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的认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考生只有努力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准确答题。

请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D.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依然是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呢?基于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做好作文早期练习
1.加强朗读练习。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为写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激起学生朗读课文的爱好,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轮读、齐读等形式朗读,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篇章。
2.摘录、抄写书中优雅的语句。适当要求学生背诵一些优雅的句子,用本子抄写词语,为以后作文时积累词语。平时还强调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留意摘录里面的优雅句子。
3.说话、写话的练习。说是写的前提。在课堂内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注重过程,淡化评价,努力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
4.与阅读结合起来练习,也就是在学习课文时有意识地练习。当学完一篇课文,让学生想象文章结尾以后发生的故事,完成续写。如学完《坐井观天》后,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写出联想。就文中某一个没有细说的情节,让学生根据细节进行补写。
5.进行日记、周记的练习。指导学生要把握写日记、周记的格式,然后让学生写。开始在检查时,我降低要求,只要动笔了就行,哪怕是只写了一两句话,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养成爱动笔的习惯。有了动笔的习惯,学生就会用眼去观察四周事物,专心去思考自己的见闻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丰富写作的素材。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作文的写作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的想象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感悟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不仅学好课文,而且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充分地获取作文素材,是学生想象力的主要来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作文的写作。

E.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长文短教

小学语文教学实现“长文短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聚焦关键问题。语文教科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从阅读与表达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教学目标明确。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诺曼底号”遇难》是小说,教材是作为相对宽泛的叙事性作品编排的,从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来看,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着力点放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品质,情节、环境等描写可以适度渗透,为感受人物品质服务。
2、用好思考练习题,实现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是课文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落实与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提供支持。思考练习题、阅读提示点明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提示了学习的目标与要求,认真研究我们会从中受到启发。
3、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长文

教学要简化头绪,针对难点突出重点内容,直奔教学目标,提取主要信息。搞好长课文的教学,关键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在充分解读、吃透教科书的基础上,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依据文本特点和学情精准目标,教学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找准着力点。每节课抓住一到两个重点或关键问题,不求多,只求“一课一得”。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对一至六年级全套教科书的各项内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认知,是用好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前提,同时还要多看看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为实现“长文短教”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F. 小学语文小说教学应该怎么教

策略一:教学内容体系化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一文中明确提出,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

反观当下的阅读教学,面对同一篇课文,教师选取的内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推陈出新,上出亮点,老师们更是绞尽脑汁,剑走偏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对“教什么”认知的模糊,是对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一种漠视,是“不完整、不专业”的教学活动,至少是“欠完整、欠专业”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明确该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对照相应的年段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当下学习内容是早先学习内容的延续,也是未来学习内容的基础,彼此之间是有呼应、继承和发展的。

举个例子

朗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第一学段阅读阶段目标里有两条要求: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2)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那么,从第一册到第四册,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做到这两条呢?显然不是!

初入学儿童的第一次朗读和经过两年正式语文学习后的朗读,要求必然是不一样的。统编教材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用课后练习的呈现方式,清晰地画出了螺旋上升的能力曲线图。

通过罗列,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对朗读训练的要求在逐步提升:从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到读出长句子、读好对话、读好感叹句,再到边读边想画面、读出不同语气、学习默读等,学生读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如刚入学的儿童,不认识多少字,大声朗读是巩固发音的有效方法,教师若让儿童直接练习默读,他们发音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也不利于流畅朗读的练习。

把教学内容放在某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发展体系中去考量,是保证阅读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策略二:教学环节问题化

现今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课堂,“一问一答” 的碎片化教学方式仍占较大比例。学生在教师的细碎问题里亦步亦趋,学的时间和空间紧促、狭窄,这样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思维、情感、审美等的发展。采用问题化教学,则把“学”的责任和任务都移交回学生让“学”真正地在课堂里发生。

问题化教学

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 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低年级阅读课,识字写字、流畅朗读、理解积累、语言运用等涉及的知识点会比较多。因而,低年级阅读的问题化教学,我们可以定位为围绕两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和文本、教师、编者之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两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是优质的、具有统领性的,让教学环节简明又富有张力。

G. 小学语文记事文如何分析

首先,认清记事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的一种文章体裁。记事文也是中小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一种作文体裁。在小学阶段,教好记事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下面,将从记事文的种类、特点、结构、教学以及如何教小学生写好记事文等几方面来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
其次,注意记事文的种类和特点 记事文从内容上分,有写人为主的和记事为主的两种。从形式来分,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散文、纪实、回忆录等等。 记事文和说明文及议论文比较,有下面三个特点:
1、形象性。说明文和议论文直接运用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来说明问题。而记事文则不象说明文和议论文那样,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情进行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以表达中心思想。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就是通过记叙“我”与伯父鲁迅的谈话,来歌颂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并教育下一代人。
2、典型性。记事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所写的人物和事件都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不是一些平凡之事、人。如《一件小事》中的主人公是革命前辈鲁迅先生。他对朋友的关爱无微不至,体现鲁迅为人的高尚情操。《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邱少云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的典型。他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对敌人无比憎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而赴汤蹈火,以至献出生命。而邱少云一生,文章只选了几个片断特别详细地叙述了他在危险时刻仍遵守纪律的英雄事迹。
3、以叙述、描写为主,内插抒情和议论成分。叙述和描写是记事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在一篇记事文里,叙述、描写和抒情、议论还常常揉合在一起,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能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战斗力。如课文《小珊迪》,在课文结局时的“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短短的一段精妙的议论,作者抒发了小珊迪善良的品质,对读者起到感染作用。 记事文的典型性、形象性以及以叙述、描写为主,内插抒情和议论的成分这三个特点,对培养小学生的选择思维、发散思维都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就是记事文的教学
了解记事文的特点和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记事文的教学。教好记事文,对学生思维发展及语文学习有重要作用。如何做好记事文的教学呢?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理清文章层次,明确中心思想。
前文已经提过,记事文是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的。所以,抓住中心思想,能透彻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如何才能够理清、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呢?依我说,要从记事文的特点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可以从结构上、记人叙事上去探索;还可以从题目启示、开头提示、议论或文章的结尾等方面研究。 先谈从结构入手归纳中心思想。这种方法是先按照文章顺序分段,弄清各段内容,写出段意,点明其包含的思想;然后将各段所体现的思想进行统一、归纳,就得出中心思想。
2、着重分析好课文的主人公。
记事文往往要突出人的因素。写事也是为了写人。课文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人物来体现的。分析好人物,就可以用人物的品质来教导学生。 分析人物,就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来分析。
这样,他们就能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并且做到每天都记录所观察到的东西和每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写作文是,选材选能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加上教师的具体指导,就可以比较熟练地写记事文。

H. 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该怎样进行教学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指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课文,比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弄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呢?
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比方说《亡羊补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面对三年级的孩子要指导他们学会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还理解“后悔”“接受”这两个词意,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涵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个字,但是几乎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同时语言精练简洁易于朗读,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慈爱聪明的长者,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比方说:学习了《亡羊补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和养羊人一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南辕北辙》可以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学习了寓言故事你收获了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编者意图,了解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编者在小学语文中选编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寓言哪些特点呢?
首先,从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语言精练简洁,概括性极强,极富表现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丰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把讽刺对象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让人们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诞可笑的行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语言既要精炼概括,极富表现力,又要幽默、风趣。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张、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节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凭借形象夸张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体裁,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给孩子学会区别寓言和童话,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
(一)推荐寓言故事书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着故事精品》以及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有关书籍,并向学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两篇故事的阅读要求。从而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学生逐渐从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
(二)组织寓言故事会
老师在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组织寓言故事会,用不同的形式诠释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改编后的相声、小品、课本剧等等,以此来推动学生对寓言故事学习的兴趣。
(三)编写寓言故事
想象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滑稽、讽刺、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通常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炼简洁。还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说道理,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仿写寓言故事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续写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下有可能发生的故事结局,不一定要求有标准、统一的结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局没有说明可怜的小羊的最后命运如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艺术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续写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凶恶的狼向小羊扑去时的动画,让学生充分感受狼的凶狠,小羊的弱小、无助,为可怜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如果没有,小羊是怎样获救的呢?”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想出解救小羊的办法。最后,在学生充分说出办法的基础上,要求以“小羊获救”为题,写一段话。
在学生充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感受问题情境的特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为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节简单但富于变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添加情节和增添角色,进行多角度叙述,续写寓言故事。另外,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育,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寓言角色接受教训后做正面的描述,进行续写故事。
2.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
总之,寓言故事教学注意了以上四个问题,教学中就能开拓学生思路,拓展学生积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I. 怎样确定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教法,这是文本教学的基本常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众多教师都习惯用一种套路去教所有的课文,既违背了文本体式的内在规定性,又违背了文体学习的内在规律,使教学高耗而低效。笔者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倡导这样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依据学段的不同要求,遵照文体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本文试着粗浅地谈淡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策略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叙事者,讲故事也。叙事就是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者一系列真实或者虚构的事件。我以为,那些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就是叙事性作品。一般地说,这类作品由“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构成,或叙事写人,或叙事抒情,或叙事寓理。这类课文怎么教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本文来自于www.JYqkW.cOm]、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由此可知,叙事性作品教学的基本策略:一是读懂课文内容,概括事件梗概,了解表达顺序;二是获得情感体验,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三是学习表达方法,领悟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而不那样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材中编排的叙事性作品主要包括童话、散文、小说、剧本、叙事性文言文等。即使它们都归人叙事性作品,教学中也应该体现其个性。
(一)童话教学策略。
所谓童话,是指将现实生活逻辑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按照内心愿望或幻想逻辑,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故事。教学童话类课文重点要关注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童话的结构完整而规律,情节离奇而曲折。整体把握,有利于了解发展线索,有利于概括主要内容,有利于把握思想内涵,有利于领悟叙事技巧。
2.引发想象。“幻想性…虚拟性”是童话的核心特征。在教学中一定要启发学生想象,想象能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会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3.多样训练。儿童审美经验不足,对童话的内涵难以把握,教学中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第三学段童话教学中除了表演、续编、配画等训练以外,应该重在设计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
(二)散文教学策略。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语言精练、文采隽永;它情思飞扬,意境深邃;它思路开阔,包容量大,但又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教学散文类课文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理清文脉。散文结构上形散而神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到散文中那根巧妙勾连一大堆看似散乱材料的“思想红线”,它是贯穿故事情节始终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欣赏作者谋篇布局的结构美。
2.品味语言。散文语言大多凝练传神,新颖隽永,最值得学生揣摩,教师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揣摩把握其精髓,咀嚼其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带领学生沉潜于文本语言中,品读一字一词一句的生命,感受散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咀嚼出散文的语言美。
3.感受意境。散文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本文来自于www.JyQKw.cOm]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要读懂散文,就要带领学生走进散文所营造的意境中,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三)小说教学策略。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环境。教学小说类课文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分析故事情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类课文大多是长篇小说节选,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甚至节选内容就如一篇小小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揭示上的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小说中最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描写,而描写又可分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即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那些以他人的言行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即侧面烘托)。教学中须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体会小说的主题。
3.分析环境描写。这里所谓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性格、思想的形成总是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制约。教学时须指导学生分析环境,从中了解环境与人物、主题的密切关系。
(四)叙事性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也叫古文。教学文言文类课文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读通全文。难读难懂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障碍,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教学时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把课文读顺,激发学习欲望,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理解内容。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读熟课文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启发思维,感悟内涵。
3.品味语言。文言文语言凝练、形象,言简意赅,或饱含着作者真挚浓郁的感情,或阐发发人深思的哲理,凝聚了作者锤炼语言的艺术匠心。教学中,辨析、品味关键性语言,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既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又是学.习语言技巧的活动。
4.熟读成诵。小学阶段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多积淀一些经典文言,对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教学时,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实现“读…背”并举,既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五)剧本教学策略。
剧本是一种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文学体裁。剧本的主要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教学剧本类课文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了解剧本大意。剧本是通过对话来推进情节的。教学中须引导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熟悉剧本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矛盾冲突和剧中人物。
2.感受人物形象。剧本也是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的。教学中须循着剧情的发展,抓住人物对话,注意旁白语言,分析人物语言在人物之间构成的矛盾冲突,感受人物形象。
3.分角色演一演。儿童天生好动,善于模仿。教学中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剧本,让学生沉醉于剧中情节的丰富,享受着剧中语言的魅力,悲喜着剧中人物的悲喜,从而喜欢并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
二、诗歌的教学策略
诗歌是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这类课文怎么教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诗歌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由此可知,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一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初步领会诗歌的意境;二是体会诗人情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三是熟读成诵。这样的教学遵循了诗歌阅读由“言”及“象”,由“象”及“境”,由“境”悟“意”的过程。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材中编排的诗歌主要包括新诗和古诗等。
(一)新诗教学策略。
新诗,又称新体诗、自由诗。首先它是诗,因此它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其次是“新”,时间上它兴起于“五四”时期,与传统的古诗有所区别。教学新诗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读中揣其义。有些诗句,单靠讲析是可以让学生明白的,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
2.读中摹其情。我们在诵读中要引导学生用个体生命与诗文进行心灵的交流,在读中反复地揣摩、体会,最后让学生通过诵读把自己与诗人的心灵在碰撞刹那的体验表达出来,这样才真正把握作品的内涵。
3.诵中熟其文。熟读成诵,积累运用。反复的朗读、用心的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取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二)古诗教学策略。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教学古诗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会意。理解古诗,重在突破那些学生感到生疏,古今意义有别、词序颠倒和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扩、留、补、换、调、嚼、连。
2.入境。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意境美。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3.悟情。诗重想象,古诗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才能人境悟情。诗也重诵读,在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才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
三、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小学阶段应了解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四种。这类课文怎么教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由此可知,说明性文章教学的基本策略如下:
1.弄清说明对象。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
2.抓住事物特点。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着的位置,教学时引导学生寻找到这些句子就能了解网络知识。
3.了解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了解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
4.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理清了说明顺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征,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是以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材料,需要读者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进入文本并获取信息,建构意义。常见的类型有:目录、索引、图形、图示、地图、数据表、时间表、清单、票据、广告、证书等。这类课文怎么教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可知,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如下:
1.发现有用信息。图文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从而比较快地得出结论。
2.进行信息整合。首先,通读,知大意。其次,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项目。最后,选择信息针对问题进行整合。
3.尝试简单推论。首先要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本大意,接着要找准关键项目,最后作出自己的准确判断。
五、说理文的教学策略
说理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文章,通常用一个或几个事例来阐述一个道理,即中心论点。这类课文怎么教呢?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说理文的阅读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小学阶段的说理文教学的意义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载体,为中学学习议论文奠定了基础。为了过渡,人教版第三学段教材中编排了这类课文。教学说理文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抓住论点。说理文的中心内容是说理文的灵魂,是作者的思想观点、见解主张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就能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要解决的问题,理解文章的大意。而大部分说理文对中心内容都有概括,学生准确把握说理文的中心内容其实不难。
2.读懂实例。说理文的实例是为论证服务的,教学时应和一般的记叙文有所区别,理清人物、事物的事例脉络即可,不可纠缠情感渲染、生动描述等。说理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也就是“事例的典型化”“论证的合理化”。
3.举例运用。引导学生发现说理文的结构特点:开头摆出观点,中间举例论证,结尾总结提升。让学生举例运用这一说理方法,这便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渗透了演绎和归纳的形式逻辑思想,能使学生体会到说理文的逻辑力量。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说过:“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本文谈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并不是主张把小学语文课上成文体分析课,而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想法:语文教学应该回到常识,考虑学段要求,尊重文本特点,循着文体特征去教,把童话教成童话,把散文教成散文,把小说教成小说。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基础是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某种文体知识,特别是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如何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