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想要进行有效的提问,首先他的问题一定不能设置得非常难,设置非常难的话,学生一般都不敢回答不出来,其次的话应该以一些有趣的形式来提问,而不是咸的提问
B.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导语: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落实学科计划和进行课堂活动的纽带,教师要使课堂提问设计得合理、恰当和有意义,就必须注重提问的质量,讲究提问的技巧。
一、课堂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轻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老师就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突然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学生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每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情境,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就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二、课堂问题要能激活学生思维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我们在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结合,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会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在他们心理上引发“冲突”。这样,当学生急于解开“冲突”时,他们就已经在进行思维训练了,对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课堂问题要随机应变
设问的目的是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以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点缀课堂。发问是否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过早发问,学生内心一片茫然,容易造成气氛紧张,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过晚发问,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容易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毫无价值可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设置要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精髓。同时要注重“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精当,有启发性。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切入口,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相当重要的。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后,我提问:“这是一首送别诗,可是文中却没有一个送别的字眼,你对这首诗,有没有看法,请谈一谈。”提问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有关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要珍惜每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四、课堂问题要最佳时机
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又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除解惑?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样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要认真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欲一睹为快。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一、要准确击中突破口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围绕课文的重点来制定的,而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全文内容,语言文字的难易程度来制定的。在教材中,有的字词、句、段正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只有找准突破口,根据突破口来设计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的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有二:第一,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丰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第二,读懂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及其运用,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针对教学目标,我在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逐步推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中思考品味:
1.课文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特点?画出有关的词句。
2.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
3.写海底时运用了哪些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句子的含义。
随着三个问题的出示,学生专心致志读书,在品味中思考。通过逐步提问,讨论,师生共同体会西沙群岛美丽、神奇、富饶的景象,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直人课文重点内容,学生轻易就掌握了重点。学习完重点段后,我再提出了一个问题:
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两句话,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结尾好在哪里?
这个问题涉及到课文的教学难点(“祖国的南大门”),由于问题设计恰当,在重点已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说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主攻方向,应该问到要害处,直击突破口,以收简约高效之利。
二、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效度
有时学生冥思苦想,也思考不出问题的答案,于是干脆不愿想,不回答;有时则相反,老师提问话音未落,学生的答案早已经脱口而出。出现这两种情况,原因是前者太难,高不可攀,后者太易,无疑可思。这说明,好的的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度,做到隐而不露,思之可解,让学生乍一听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细思考则“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征服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我在教学《捞铁牛》这一课的一、二自然段时,针对“洪水把铁牛冲到黄河底,人们为了修复浮桥商量如何捞铁牛”这一主要内容,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l.要捞起铁牛有哪些困难?哪些词语突出反映了这个困难?
2.“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当时人们会议论什么?
3.和尚说:“我来试试看”他是否有捞起铁牛的把握?从哪些话中可以看出?
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须细读课文,找到并理解“重”“隐”“淤泥”等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捞铁牛的困难也就不言自明了。第二个问题,不但要字面上理解“议论纷纷”的情景,这想象的答案不是统一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想能力,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中的“试试看”与“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表面上是矛盾的,但这一矛盾正好说明怀丙早已成竹在胸而又十分谦虚。这四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而深度适中,既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一个(或一些)问题推动教学目标得以完成,也就是标明提问是有效度(有成效)的。
我们谈论课堂提问的难度、深度和效度,也就是说,课堂提问应当像让学生空中摘苹果,挂低了,学生伸手可取,毫无意义,挂高了,学生跳死也摸不着,学生兴味索然,只好弃之不摘;只有放在适中的位置,让他们站着摸不到,用力一跳即可摘取,大家争相来摘,积极思维,这样,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要灵活、有味、耐品
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我说:“一看就懂的课文最难教。有些课文从词、句、段到全篇文章看似简单、容易,老师若不仔细研究,吃透教材,的确是无疑可问,但正是这些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课文的中心意思等,教师若能在这些看似无疑的地方设计出灵活多变有味耐品的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捞铁牛》一课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说明了水既有浮力,也有冲力,如果我们再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送”字用得很巧妙,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送”是什么意思?可换为哪些意思相同的词?
此问一出,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可换为“拿”、有的说可换为“运”......接着我引导学生一一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学生们一致认为虽然“拿”“运”“搬”“弄”等字都是描写动作的词,都有“运回来”的意思,但没有“送”字表达得有力,“送”字在这里不但表达有物归原主的意思,而且还带有“命令”的口气,它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变害为利的气魄,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问,学生才理解,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C.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导语: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进行信息反馈、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恰当的课堂提问,通过师生之间的设疑、解疑等互动交流,能够为引领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对提高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智力和思维都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准确掌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完成教学目标提供准确的信息反馈。
一、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如果教师第一个问题能让学生增大信心的话,后面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的思考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同时提出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课堂上的提问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来设计以求深化认识突破难点。这样,学生的兴趣产生了,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二、要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课文中往往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值得揣摩。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讲到“为了毁灭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圆明园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灰烬。”这句话是耐人寻味的句子也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我适时发问:这是一把无情的大火,这把火烧掉的仅仅是圆明园吗?还有什么?学生一定回答出:中国人的尊严、中国的文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灿烂文化。这一问升华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教学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要抓注重点,加深印象。
通过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让学生们不仅理解知识的内容,更对知识的重点处加深了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逐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寻根问底,要创造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沉思。
四、要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的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桂林山水甲天下》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这山、这水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读课文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鼓励了学生自主学习。
五、要因材施教,难以适度。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比较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课堂提问,绝不是教师故意难倒学生,令其出丑来处罚学生。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水平来提问,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助其尽快答题成功,从而使学生获得胜利的喜悦及努力进取的内动力。比如,知识全面基础扎实的.学生,可提问知识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知识量少基础较差的学生,应提问些浅显的判断题或者选择题。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学生,可提论述性的分析题;反映迟钝腼腆少语的和说不好普通话的学生,则问一些答案简短容易表达的问题。遇到回答问题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就要及时分析原因,灵活调整控制问题的难度,也有可能是问题容量过大,要求不够明确,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意图,茫茫然不知从何答起,此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提示、补充和调整,使问题的要求更加明了,更具有指向性。
六、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比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七、要提问灵活,培养能力。
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注意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不断感知知识信息,从而通过自我思考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其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导学生发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中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从而理解这两个鸟的天堂所指含义不同。
总之,教师的提问是一门精湛的艺术,教师在提问时如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根据学生对信息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教学,优化课堂提问,就一定能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D.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式
导语:语文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一 教师层面:精心设计,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具备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问题的精心设计要立足文本,整体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教师吃透教材内容,处理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高处着眼,从文本的整体着手把握设计课堂提问。把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文本的题目、中心句、重点语句等方面来精心设计问题。
第二,问题的精心设计能体现通过“咀嚼字词”达到体悟情感的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应该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牢牢抓住语言教学这一环节,通过精心设计多种问题,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进而深刻体味文本语言背后蕴含的真正情感,更深层次地认识文本的内涵。
第三,精心设计问题要善用对比的方法,探究妙处
问题的精心设计要始终让学生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和表达的创新。精心设计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对文本能常读常新,通过对比阅读,分辨异同,进一步深层次地体会文本内涵,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二 学生层面:通过提问,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课堂中教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通过提问环节的强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教师要通过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在课堂上“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能“自由呼吸”,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想、敢说、敢做。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慢慢地形成。
第二,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其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还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这些提问方法可以在文字上,也可以矛盾中。
第三,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适时评价,让学生能善问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用言行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的思想。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真正养成。
三 教学层面:把握“问点”,提高提问的时效性
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问点”(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随时提问,结果造成教学内容不连贯,学生思维无序的局面,学生常常感到莫名其妙,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因此,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在宏观上考虑“问点”是否总览全文,每个问题的提出是否处于最恰当的时机。诚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一,课堂提问要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如教学《秦兵马俑》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读了课文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介绍秦兵马俑吗?这就抓住了文本的中心句,由此再让学生分别从文中找出描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个性鲜明的句子。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又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堂提问要把握教学的高潮点提问
每一节课都应形成高潮,这个高潮点同样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如教学《二泉映月》时,让学生边听乐曲,边在文中画出描写乐曲特点和乐曲表达阿炳情感的句子。让学生曲文同步,一下子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乐曲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很快了解了乐曲的内涵,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四 课堂层面:师生互动,体现课堂的立体性
立体的语文课堂提问不应只是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单向活动,也应包括学生向教师提问的互动过程。这里的互动不仅仅指学生请教老师,更重要的是要提倡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向老师质疑问难。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师生互动的立体课堂中,学生有问题就会有思考,就会主动探寻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理解得以深入、认识得以升华。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要教师从以上四个层面处理好课堂提问的艺术,必然会让语文课堂迈向更高的层次,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更高的提升。
E. 小学语文提问题的方法
1.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理解方志敏的好品质,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的内容要有思维价值。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问要明确具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穷人》一文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F.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提问
导语:语文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课堂提问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更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它或者问而不答,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步步紧逼、层层追问,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或于不经意处发出奇问,以激活学生思维:或在无疑处质疑问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中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一、让学生掌握重难点,恰当提问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简洁,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并设计好提问程序,确立好提问重点,切勿一节课里提许多问,生怕学生听不懂,从而放弃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这就要求在备课时要想到学生的听课、教师的讲课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注意从学生听课的角度苦心捉摸每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提问。如《含羞草》一课教学中。在前一部分就可以抓住“得意”这个关键词语来设计提问。含羞草为什么这样“得意”呢?谁能从文中找到原因呢?围绕关键词“得意”展开教学的过程,每一步紧扣“得意”,从得意的原因、得意的表现,到得意的朗读,层层铺开教学,教学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同样的,后一部分,也可以围绕“惭愧”这个词语展开提问并进行教学。如:得意草和哪些花相比,觉得很惭愧呢?得意草惭愧的原因是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吗?得意草惭愧地说了些什么,谁能读出惭愧的语气来?就这样,全文紧紧抓住“得意”和“惭愧”这一对反义词,将教学贯穿始终,教学的重难。
二、增强提问的针对性,把握时机提问
课堂提问要把握住提问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了提问把握住时机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握提问时机。如果提问早于恰当时机,学生会因为准备不充分,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如果提问晚于恰当时机,解决了问题,提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要想把握住提问的时机,就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把握住提问的恰当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讲授《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有学生根据文中注释,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河豚要浮上水面,那不是成了死鱼了吗?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提前预想到,要随机应变给出恰当的理由,有一定的难度。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此问题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问:这首诗是题画诗,那它的内容是紧扣画面的,大家想想画面上究竟有没有海豚呢?这个问题能启发学生想象,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三、转换角度提问,拓宽四维空间
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时并不要求学生直接回答,或者问题本身不能直接以行为的方式求解,这就需要转换角度:或侧面分析,或反向比较;或同中寻异,或异中找同。在进行转换角度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方式和行为的恰当和适度。不当转换会引起飘离中心,无度转换会造成事倍功半。
例如,《风娃娃》一课,在解决“风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时,教师可以转换角度,先提出“没有风时,人们会遇到哪些困难?”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自主观察自制小风车在无风状态下的情景,想象自己在炎热的夏天里无风时的感受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里,寻找人们对风的需要。再回答问题时,学生一定有话可说。转换角度,不是回避问题,而是让学生更容易地在比较中,在相似或相反中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空间。
四、课堂提问要把握提问的“度”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领域主要有识记、领会、应用、创新等层次。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规律,把握问题的难易度。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因此,要控制课堂提问的“度”,一是难易的“度”,二是时间的“度”。例如控制提问难易的“度”。《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可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几句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下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是启发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
我们要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就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问,会提问,提好问。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是不能提出问题,而是不敢提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点是学生怕自己的提问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或许学生自信心不足,没有提问的勇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气氛,以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表扬越及时,效果越好,激励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对每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对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还要倡导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提问,而课堂提问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必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恰当的运用提问,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G. 小学语文教师如怎样有效提问
导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一项随语文教学活动发生就存在的教学技能艺术,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启下、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
一、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进行提问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跳水》,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课文中最危险的场面在哪里?这样危险的地方,孩子是怎样上去的?这最紧张的场面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兴趣热点,由此发问,学生就会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在语文教学中抓住难点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指导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
如《穷人》一文中,桑娜家怎样“温暖而舒适”,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是如何叙写的?这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温暖而舒适”的分析探究,进而理解桑娜的“勤劳能干”和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及感情表达的真实。同样在这篇课文中,对“自作自受”一词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教师可抓住这一词语提问:“自作自受”本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作”什么而又“受”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既然如此,桑娜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由此引导学生从“自作自受”一词看桑娜家庭生活的艰辛及其收养孩子的坚决,进而理解女主人公心地的善良、美好、勤劳。
又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模糊点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有很多模糊点,这是指造成学生理解时似是而非的地方,其本质属于文章的疑难点。于是,在疑处提问,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推敲,明晰概念,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并从中受到启迪。如《少年闰土》写“那个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其中“捏”在古汉语中是“紧握”的意思,但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加以误解。引导他们仔细推敲,明确含义,不仅让他们学到了新知,理解了课文,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在课文的优美情景处提问
注意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述的世界里,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例如教学课文《鸟的天堂》文章写得十分优美,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孕育的无限生机……该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教师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时,就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
五、提问后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没有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问。从提问、点名到回答,间隔时间是很难把握的。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的类型和学生的反应而定。
六、提问后应关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发现,越是高年级学生,越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年龄的增长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经常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被同学讽刺或被老师冷落;还有些学生是因为老师曾给予过不恰当的评价而影响了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没有给出准确的应答,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不妨给予其适当的点拨和鼓励,不要让其产生因为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准确与否做出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学生是否正确回答了问题入手,还应着眼于是否通过提问又激发了他的想象,进而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新问题,这样才能判断提问是否有价值。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钻研教学内容,认真领悟提问要求,切实掌握提问策略,精心设计各类问题。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就能真正发挥“提问”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H.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仅供参考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课堂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有利于教师的课堂发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 有效备课,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前提。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要多角色多次“进出”文本,即教师要站在作者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内涵,教师要站在编者的角度读懂教材的编排,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而且教师要在这几种角色互换中找到彼此的差异,然后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来考虑学习教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要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还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 面向全体,是有效提问的根本要求。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课堂教学技能。提问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比如从课题的题眼切入、从关键的内容切入、从文章的结构切入等)都要进行精心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要胸有成竹,精心筹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深入浅,步步深入。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1)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3)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4)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5)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通过学生对这五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老师的教学思路,把握了文章的主题,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学生还感受到学得有趣,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2、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和文章精彩之处。提问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要围绕教学目标,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式的应答方式——简单的问“对不对”、“好不好”、“学会了吗”,这种应答式的提问,不仅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还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气,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很热闹,价值不大。 3、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少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少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教师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把学生估计得太高,往往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全班举手者寥寥无几,这样的课堂往往会陷入僵局,即使回答了质量也不高,课堂成了几个尖子生表现能力的舞台,太多的学生参与不到其中来,这样的课堂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让学生“跳一下,能够着”,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圈子,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好的课堂讲究前后照应,讲究生动流畅。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时,我适时提问:“鸟儿看到只剩下树根,她会怎么想?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当读完全文后,我又问:“这时的鸟儿心里怎么想?怎么做?”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各自说出了不同的理解,课堂发言很活跃,真正理解了友情的可贵。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
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 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
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I.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
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