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2.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那么,小学生应该怎样读好书呢?首先说说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其次是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2. 如何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一)课前帮助学生对功课进行适当和必要的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可见,课前预习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预习,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最有效的预习方法,并把课前预习培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一步,学生可以借助拼音认读新课的生字、词,观察生字、词的结构,找出尽可能多的形近字进行对比区分。利用字词典工具弄懂生字、词的意思,找出字词所在的课文句子综合理解字词的使用,自己在用生字、词造句写话。这样就能为下面学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步,略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精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多遍阅读或朗诵,加深理解和体会。找出自己尚未读懂的句段作好标记,等待上课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第三步,思考文章后面的习题,记下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步,对于文中记述的年代久远的事实,科学性很强的道理,与自身生活经历太远的材料,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或向父母等渠道搜集有关资料,帮助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太小学习经验少,能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做到会读、会认,能顺利朗读课文即可。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无论教育怎样改革,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比较适合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学生获取知识也主要是通过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仍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中心。因而,课堂教学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共同特点就是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权威的教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提供示范,或指点阅读材料,或引导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产生足够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个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语文课堂一开始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引人入胜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设计导入新课,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导入新课:“为什么丑小鸭要离家出走?在离家出走的日子里丑小鸭经历了些什么事?后来丑小鸭变成了什么?”
2、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为保障。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让他们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③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的一面,有时候是在没有他人指导或帮助的条件下进行的。对既定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即使他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可能得到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都有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都希望能有效的实现和完成。小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有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发展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习得学习策略。在感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图像、操作或借助教材,创设情境,提供感知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感知学习。在理解阶段,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理解目标,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巩固阶段,教师抓紧时机有浅入深,循循善诱,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给学生做。在运用阶段,体现出由简单向复杂运用过渡。比如一些课文的好句式,即时让学生自己来模仿一两句。
3.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必须在搞好基础训练的同时,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好比是点燃火药的导火索。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方式,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如:“设疑引趣”、“悬念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创设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便是很好的开端引趣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二、创造富有活力、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是对人的语文素养的培育,要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语文”,要从“传承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语文”,让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人”的“文化”过程,将学生变成“文化人”。一是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说话,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语文教学要教学生识字、组词,正音朗读,理解词句,领会文本意义。二是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交流,这是人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所以,要展开一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三是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思维,这是人生存、交际、发展的重要凭借,也是学好其它课程的根基。四是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品味,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给学生健康的文化引导,提高品位。
三、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
1、关注学生的学情。语文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所处的学段要求、学习状况要有清楚的了解,教学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毫无价值可言。
2、关注课本内容。教师的教学要紧扣语文课程基本特点,以语言为载体,洞察语言文字背后生成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既能学好知识,又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关注课后反思。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师就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让课堂更有实效性,为教学质量的提高画上圆满的句号。
四、用创新的教学设计贯穿语文课堂
好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课前为完成教学目标,预测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并筹划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的总体构想。教师要让课堂真正有实效,课前的设计是一座很好的桥梁,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课前教学设计的这个“预”,就没有新课程的“立”。
4.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 【摘 要】: 语文 学科是小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结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 语文 学科在实践教学中处境尴尬。在实施创新型教育,如何有效的进行 语文 教学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它也将是今后 语文 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影响 语文 课堂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就自身工作结合教学实践体验谈谈关于提高 语文 教学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兴趣 灵活 主体性 情景
一、培养学生对 语文 学科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
在 语文 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在上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上课时,要用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一旦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这样会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体会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带进课堂,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当然,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如有一次,在课堂上讲到“古诗《赠汪伦》”时,我给同学们穿插了一个小故事,大概内容是汪伦如何骗来李白,李白、汪伦二人又是怎样结为朋友的故事。同学们在听故事的基础上还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然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时还应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更要适时适度。
二、灵活地使用、利用教材。
新编河人版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本的理念。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
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下要求教师从教材组织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开发者,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内容等的基础上,对某些“内容”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用教材这个“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圆心,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尤其在当前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主宰,学生必须服从教师意志。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提高 语文 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首先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缺少了一些轻松、幽默和一些欢声笑语,教师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或与老师争辩等,这些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所以要还 语文 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
其次是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霸权”,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的促进者,从而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四、创设积极的课堂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创设积极的课堂情境。而要做到以下这点,
1、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 语文 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2、、问题设置要引人入胜,。从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使问题能够在学生掌握范围以内通过探究获得解决。注重提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
3、方法启引要及时有效。及时发现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角度的观察和认识。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学过程要随时掌控。多元的课堂并不意味着任其发展。要在学生难以深入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偏离时,机智地调整方向;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
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它的教育功效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智慧,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实现课堂优质化、有效性。说实在的,作为一名 语文 教师,面对很多学生不喜欢 语文 课的现实,只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要锤炼教学语言。让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 语文 的距离。
5. 如何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能力
做老师的话,传道授业解惑焉,首先自己得提升自己的文学常识及修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多识广这是根基。
最失败的语文老师是,学生说个作家或者书名老师说不知道。那还教什么语文咯?就是你是学生也是一样,你看了很多书,掌握几个答题的技巧。你语文怎么考分数都不会太低。
你要教的只有几点,一是把你考试时学会的答题技巧告诉你的学生
二是教一篇课文从那一篇课文你要衍生出很多关于类似的文章,关于作者的事迹。。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这枯燥的文章感兴趣。
三就看你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了。
6. 如何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
语文解题能力提高:仔细斟酌四点
归纳总结一下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不外乎是背一些、写一些、说一些,也就是说要积累一定的古诗词,写一些心得、感悟、想法、片断,学习在一些生活场景说一些合适的话。怎样才能让自己背得有用、写得生动、说得得体?怎样才能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斟酌以下几点:
一、积累与运用,重平时的分类整理和熟记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语文的基础,在中考试题中占20分左右的分值,考查内容为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语音、汉字、词语的运用和语法、标点、句子的实际运用以及文学常识和诗句的默写。对于这些知识点,学生应将所有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并强化记忆,用做知识卡片、读背、默写、听记的形式熟记于心。字词音义、诗句默写等内容,可每周进行一次默写训练,这样不仅能熟记,还能记得准确,保证在考试中不丢失分数。
二、现代文阅读,重整体感知和顾“文”思“义”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在做阅读训练题时,有很多学生整体把握很好,也能准确地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但是由于其表述缺乏规范性而导致失分较多,主要表现在:①不能用完整的句子特别是陈述句回答问题,句义表述不完整;②语言表达不流畅;③答题抓不住重点,答非所问。
针对这些问题,复习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整体感知,把握内涵,重点突破,领会主旨;审查题干,筛选信息;严整表达,突出重点。在整个答题过程中,必须做到以文章为中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筛选信息,顾“文”生“义”,从文中找答案。不论是记叙性的叙事散文,还是时代性强的议论文,或者是科技性的说明文,题目的设计都与文章的中心有密切的联系,而文章的主题根植于文章的内容,内容决定文章的主旨内涵,所以在阅读中一定要强调整体阅读与感知,在了解并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准重点语句,把握文章内涵。如,进行记叙文的阅读训练时,整体阅读后总要设置这样一系列问题:①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②读这篇文章,你感觉本文作者想传达给你什么样的信息?③你对本文的写作方法有什么评价?④如果让你出题,你将设置什么样的题目?⑤细读所设置的题目,看作者是就哪些段落进行设置的?⑥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语句段是哪些……通过这一系列题目的设问,学会感知文段,有准备地答题。同时,要认真分析题目的要求,善于从已知条件中发现可用的信息,从设题与相关语句段的关系中找答题的依据和思路方法。切忌在做题中断章取义或不看题目、无目地或想当然地答题。
三、文言文阅读,运用辐射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中考语文题中文言文阅读多是考察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字词的分析、语段阅读赏析及古文翻译。复习中可用知识辐射法,以本为本,以本为纲,如掌握某篇文章中的某一词语时,可回顾相关课文中该词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它们进行辨析与归类,这样既在相关联系中辨析了词义,又在重复中加深了记忆,举一反三,见一而知类,把教材用尽、用足,夯实了基础,即使遇到课外文言语段,也可以灵活应对了。
四、写作训练,采取三线并行的方法
作文是中考的半壁江山,它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中考成绩的高低,然而在复习中,学生受素材匮乏、生活阅历少、思路不开阔的局限,复习效果不是太明显,成为学生中考作文出彩的瓶颈。对此,建议采取三线并行的方法。
一是写作知识专题编导。即就写作过程中的拟题、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语言表达、结构布局等方面,一周一专题,引例进行知识与写作实践的辅导,辅以片断写作方式,让学生加以练习。
二是鉴赏蓄积,储备素材。“赏”即欣赏佳作。佳作并不匮乏,我们平常的阅读材料就是一个美文库,要在平常的练习中用心体会。“鉴”即借鉴择取。蓄积就是积累写作材料。对于初三学生而言,自己的生活本身就能引发他们纷繁的思绪,临考期间紧张的学习感受,同学间或明或暗的竞争,老师的殷切期望,家长的百倍呵护,同学情、师生情、亲情交织在一起,足以构成一曲情感交响曲,足以为中考作文写作蓄势。
三是各类题型的集中训练。即就中考作文中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各种形式的作文类型进行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总之,进行总复习的时候,绝对不能盲目地练题,一定要多动脑子,要多看方向,多研究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率地复习好语文。
7. 如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说心里话作为语文老师,有时候真的很困惑,因为语文所考的题型越来越活,越来越觉得让人难以把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办呢?语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 提高教学质量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着手
每年的九月一号,我和大家一样都会接到一个新的班级,面对着一张一张新的面孔……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计划便在我的心中孕育而生。着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想法和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他的“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始终贯穿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多年来,每一届毕业生的表现都让我更加坚定的朝这一目标奋斗。根据多年的经验,每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基本上在第一学期刚开始的一个月,我就能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关于生活常规习惯将要花费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才能在学生的身上内化成规律。当然,不排除有反复现象的出现,因此要反复抓,抓反复。学生的习惯养成了,整个班级的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真正做到了“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这一积极、向上的思想,流淌在学生的血液中;内化在学生的行动上。此时,学生乐于学习,教学质量何谈上不去,很快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就能见成效,以后将稳步提升,到来年的毕业考试时,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升学。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的理解是,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给他们适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规律,语文老师就要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读”与“写”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与“写”的方法。如,帮学生养成课外读书的好习惯,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⒈借助读书笔记促进学生读书。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个小时的书,做到每晚自查,不读书不睡觉;联络家长定期抽查、督促;每周一我都会检查、批改学生一周三篇的读书笔记,及时了解学生这一周都读了那些书,摘抄了哪些内容,谈了怎样的感受,并挑出好的和差的进行评价、交流。通过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读书习惯很快就能养成,同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养成了乐于读书的好习惯,真是一举两得,同时书读的多了,语感有了,语流有了,阅读、习作能力提高了,语文质量何谈不提升。⒉借助课内现有的资源推动学生读书。如:六年级上册11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了上好这一课,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布置学生开始读“男孩子必读的书”——《鲁滨逊漂流记》,在我的带动下全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借书、买书、读书、写读书笔记、交流,整个班级掀起了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热潮,学生比着读,赶着读,以读这本书为荣,一篇篇佳作(读后感)不断出炉。当然,教学这一课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像这样利用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阅读,在教学中举不胜举,在这里不多赘述。⒊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读物,并利用阅读课交流、汇报,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每周周一下午的第三节课是我们师生共同制定的阅读交流、汇报课,这节课也是学生们最向往的,课中学生们津津有味的讲着书中的人物、事件、故事情节;交流着作品的好词、好段、以及写作方法……那一个个不甘落后、口若悬河的尽头真令人叫绝。为了,在阅读课上有好的表现,他们个个在课后卯足了劲暗下功夫。因此,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的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爱上语文学科必胜的法宝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爱上读书。总而言之,习惯养成了何谈质量不提升?
二、 提高教学质量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
学生的语文素养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指导与训练。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字、词教学”,通过读文,联络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推进对“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掌握,通过推进字、词的理解进而推进对课文的阅读,阅读中要重视“句子”的教学,通过启发、点拨学生一遍一遍的去读,去感悟其内涵,有些难理解的,学生参悟不透的,教师要通过助读的方式给予帮助,在理解句子的同时重视“段”与“篇”的教学,让学生读懂内容,读懂形式(段与篇的章法结构即习作方法,同时注意修辞、语言与写作的表达),注重“读”与“写”的结合。读书要读出大意,读出写法,读出作者的心思成为作者的知音。因而,小语课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理解、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去读懂内容,去读懂情感。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方法的点拨,重视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读中去感悟,去表达,把“读”、“背”、“说”、“讲”、“写”相结合,从而读出词句本身的内涵并读出读者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有了何愁“说话”与“写作”,语感有了何愁语文素养的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必须经历的过程,是字、词、句、段、篇经历理解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调动不同的方法、手段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把选择权教给学生,如从内容、角色、方法的选择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出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因而,教师的教应是为了学而教,教的过程应是让学生主动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读与写的指导,读的过程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要学生明白读的目的,读的时候要及时点拨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到作者的内心深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书要得法,要范读,要分析去读,水到渠成之后让学生把情感融入其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去读,读出内涵,读出习作方法,在此基础上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进行拓展阅读,有效地进行课内外结合,进行说话和习作的训练。无论是读书、说话、习作都应该围绕课文的中心,都应该为了深化文章的中心而服务;写应以文章为范例,教师抓住范例进行习作指导,并能给合生活实际进行习作的迁移。用李静老师的话来诠释阅读教学,读文能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洗礼;读文能让学生学会作者的习作方法。小语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配是: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读文懂文意习文法。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仅仅40分钟,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花费充足的时间去解读教材;搞清楚所上的这节课到底教的是什么,训练的是什么,提高的是什么等等。让你所教的知识在学生心中进行内化,并能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思路;让学生离开课堂也能够自觉地去读,去写。当读与写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和规律时,何谈语文学习不高效?
三提高教学质量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我所教的学生,他们在课堂内外口中、心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努力,我能行!”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紧,再来一遍,老师相信你!”每每接到一个新的班,我总是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不管你过去成绩怎样,那已经成为历史只能代表你的过去,老师不看你的过去,在老师的眼里你们大家是一样的,所以我只看你的现在和将来,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将和你共同努力,一起进步,我保证我一定会一碗水端平!”“我们在坐的大家和老师一样,智商多在90—120之间,没有特别聪明的也没有特别愚笨的,那为什么你们的差距会很大呢?根据多年的经验,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可能是因为你的学习习惯还没养成,可能是学习方法的不对路等等。相信老师一定会帮助你把前几年丢失的时间找回来,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一定行!”一个人最大的心里障碍是“战胜自己”,只要帮助学生克服内心对学习的不自信因素,学生经常能够尝到收获的滋味,早读课上他就能大声阅读、背诵、记忆了;课堂上他就能调动全身每一个细胞愉悦的参与到学习中来,40分钟紧紧地跟着老师走;课后他努力地投入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中去,早早的提前预习明天老师要讲的知识……孩子们在课堂内外达到了每每学习都能身心入境的地步,学习质量还能不提高吗?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孩子们有进步,我就会适时的表扬他们,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坚定了,学习还成问题吗?就拿现在这个班的葛春楠来说吧,1—5年级时她都是有名的特差生,考试成绩经常是一位数,最多的能考到二三十分,她五年级的老师不止一次的告诉我,“太差了,没办法,就那样啦,不要在她身上费心思了”。开学初我曾一度为分到她这样的特差生苦恼了一番,然而仅仅通过半个学期的督促、鼓励,她的期中语文成绩竟然突破了她的历史最好纪录达到了50.5分。总结试卷时,我美美的表扬了她,“自从葛春楠来到王老师班,她就成了老师最喜欢的同学之一,此次期中考试她没有辜负王老师的期望,虽然她是班级唯一一个没考及格的孩子,老师最想送给她掌声,因为她的进步最大,王老师期待着她更大的进步,老师相信她一定行,加油!”我的话音未落,班中掌声雷动,加油声响彻整个校园。这时葛春楠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成功、自信……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母语的教育课程,它是陶冶人性、建构灵魂、完善心智、促进生命个体成长的摇篮。所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是必然选择。语文教师自己要勤学多读,培育自己的语文气质,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学生喜欢语文,才会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做老师,你要了解你教的学生的心理,给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你对语文的兴趣感染他们,让他们化被动为主动,他们学的好了,你的教学成绩不就好了吗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其次要认真备课领会教学目的,再次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最后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教学相长。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教书匠,而应该作为一个杂家。什么都要知道一些,什么都要懂一些,什么都要关注一些。
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随时给学生补充各种知识、随时引导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随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既要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四个最基本的理念,而全新的教法又必须建立在全新的课程理念之上、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就充分具体地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中小学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一个误区。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发现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在培养模式上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学会成为你自己)放在首位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探究。长期以来,能力则受用终身),它整合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根据新课程所提出的“双基”概念(现在的“双基”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又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成为各学科的所共享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质疑,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实践、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许多新要素、教学方法、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三种途径,以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根本。 4、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环节,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因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以人为本: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全面推广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就以为是发明创造;知识容易过时。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实施教学: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广度与速度、科技、写作能力,没有全新的教材就不会有全新的教法,就是将“学会认知”(其余为学会做事。 1、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教学实践证明。在知识经济时代。 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异步。变革学习方式包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力本位,旺盛的求知欲、价值取向到课程内容、多样化地、和谐社会的需要,一提及创新、创新教育,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新力匮乏的民族意味着缺乏最根本的竞争力。 3,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知识本位教育观倾向于知识与灌输。语文新课程体现了以下四个基本理念,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而能力本位理念则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力本位是相对于知识本位而言的,发展思维,能力是久远的、学生共同生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反映、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强化民主性原则、以人为本,它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培养;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学习方式变革,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语文新课程改革决不是教科书的修修补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三个发展” 是在传统的“全体”和“全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个性发展”的人文内涵、课程功能、学习方式、变接爱学习为探究学习、调查,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5、口语交际能力,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知识是即时的: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阅读能力,而是从培养目标、技术革新或申请专利、积极的探索精神,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实践证明。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以社会为本”发展为“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富有个性化的学生。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中,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个发展”(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基本技能的教学。倡导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是新课程的一个崭新理念、能力本位
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避免不了的受选择形式的制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上下功夫。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及相互作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
说心里话作为语文老师,有时候真的很困惑,因为语文所考的题型越来越活,越来越觉得让人难以把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办呢?语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 提高教学质量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着手
每年的九月一号,我和大家一样都会接到一个新的班级,面对着一张一张新的面孔……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计划便在我的心中孕育而生。着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想法和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他的“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始终贯穿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多年来,每一届毕业生的表现都让我更加坚定的朝这一目标奋斗。根据多年的经验,每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基本上在第一学期刚开始的一个月,我就能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关于生活常规习惯将要花费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才能在学生的身上内化成规律。当然,不排除有反复现象的出现,因此要反复抓,抓反复。学生的习惯养成了,整个班级的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真正做到了“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这一积极、向上的思想,流淌在学生的血液中;内化在学生的行动上。此时,学生乐于学习,教学质量何谈上不去,很快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就能见成效,以后将稳步提升,到来年的毕业考试时,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升学。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的理解是,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给他们适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规律,语文老师就要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读”与“写”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与“写”的方法。如,帮学生养成课外读书的好习惯,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⒈借助读书笔记促进学生读书。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个小时的书,做到每晚自查,不读书不睡觉;联络家长定期抽查、督促;每周一我都会检查、批改学生一周三篇的读书笔记,及时了解学生这一周都读了那些书,摘抄了哪些内容,谈了怎样的感受,并挑出好的和差的进行评价、交流。通过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读书习惯很快就能养成,同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养成了乐于读书的好习惯,真是一举两得,同时书读的多了,语感有了,语流有了,阅读、习作能力提高了,语文质量何谈不提升。⒉借助课内现有的资源推动学生读书。如:六年级上册11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了上好这一课,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布置学生开始读“男孩子必读的书”——《鲁滨逊漂流记》,在我的带动下全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借书、买书、读书、写读书笔记、交流,整个班级掀起了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热潮,学生比着读,赶着读,以读这本书为荣,一篇篇佳作(读后感)不断出炉。当然,教学这一课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像这样利用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阅读,在教学中举不胜举,在这里不多赘述。⒊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读物,并利用阅读课交流、汇报,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每周周一下午的第三节课是我们师生共同制定的阅读交流、汇报课,这节课也是学生们最向往的,课中学生们津津有味的讲着书中的人物、事件、故事情节;交流着作品的好词、好段、以及写作方法……那一个个不甘落后、口若悬河的尽头真令人叫绝。为了,在阅读课上有好的表现,他们个个在课后卯足了劲暗下功夫。因此,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的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爱上语文学科必胜的法宝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爱上读书。总而言之,习惯养成了何谈质量不提升?
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对每篇备讲课文,扎实学习研读,抓住重点备课,并结合学生实际,认真讲解,切中课文要害,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理解。语文老师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在详细了解学生和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加强语文美学培育。
语意学,而是进一步集中精力去完善读写教学了、轻听说”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重视和加强听说教学。此外。”(《语文学习》1980年7月)。因此、分析和输出的速度要求更快更高
要认真抓好第二课堂,这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有效措施,其作用决不能低估。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适合青少年特点,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语文成绩为中心。
8.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从培养创新思维、转变教育思想和优化教学措施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质疑;教育思想;教学措施
作者简介:刘晓寒,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新黔中学.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是全面创新的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独特的综合素质.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应以导读为主,以讲为辅,大部分课应在教师指导、提示、点拨下由学生阅读,只选取少量典型课文由教师讲解,而不应当从字词句讲到写作特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尽量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如教学说明文单元时,根据大纲,笔者主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明白事理;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学习说明的语言.对照这些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说明文虽平淡如水,但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道理,学生也会百读不厌.
教师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自质疑驳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出创新的冲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还是让学生在自己预选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如果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培养创新思维,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鲁迅先生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课堂上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也得到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发展求异思维,对学生因势利导,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转变教育思想,提高创新能力
要想改变传统的接受型教学为研究型教学,教师就要把“灌输式”、“知识型”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智能型”教学;要让师生互动中的每时每刻成为创新教育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应是富有启发性的,学生的回答应是打破思维定式的;教师的评价有时应是有弹性的,学生的练习是要能够迁移应用的;要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大胆走出课本,注重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大语文”中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1.注重研究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要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的研究学习中得到发展,在平等、宽容、尊重、理解、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相互探讨.
2.注重评价方法
创新教育,要有相应的评价方法.教师要改革目前“一卷定分数”的做法中存在的不足,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卷面性的考核,侧重灵活性和综合性,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注重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性的考核,要设计灵活多变的考核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性的考核,更要注重平时考查,把学生日常的创新表现、获取的创新成果、个人创新思维与专项考核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要给予重视.
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提高创新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及时的鼓励、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推动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优化教学措施,提高创新能力
改革语文教学,需要教育的创新.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措施的创新.优化教学措施,提高创新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解放他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学习和探究感兴趣的问题;要认真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内容,开辟创新教育的渠道,采取多种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实践,为学生创造训练的机会,让学生从小“成功”中树立信心,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精心引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2.链接现实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链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积极思维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愚公这个典型人物是作者取于现实生活,又经过艺术提炼,想象加工而成的,从而逐步调动学生的兴奋中心,使其积极思维.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如此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离不开想象, 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链接现实生活的训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优化教学措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是网络知识的教学.这就要求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语文教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上要广泛摄取,而且作为一个开拓型、创造型的语文教师,应该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吸取进步的社会主流思想,关注社会的进步发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深入社会.
语文教学担负着学生德育、美育的教育.“为人师表”,教师是表率,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人格都影响着学生.一个有丰富知识,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激起学生对他崇敬,继而热爱他所教授的学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身教的奥妙就在于此.
一个教师应该有温醇的爱心.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才能具有无私的奉献.教书以教人为宗旨,时时都应以极大的爱心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指导他们成长.每一堂课的导语要精心设计,每一篇要背的课文也都能背诵.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扬弃传统教学方法,要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容量,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时代需要开拓创新的新型的语文教师,现代教育者应该有现代观念、现代人格、现代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