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课堂如何保护学生好奇心

语文课堂如何保护学生好奇心

发布时间:2023-02-14 06:00:25

❶ 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方法:

1、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

2、给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机会:

要让学生不断思考。要让学生动脑,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贯穿在观像、引探、分析、总结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新鲜感、直观感 刺激的新颖和变化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❷ 论文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亚里士多德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爱因斯坦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歌德说:“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认为: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人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主要场地,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氛围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融洽的课堂氛围对于师生都是一种享受。创设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能集中精力的时间较短,语文课堂要体验的东西较多,要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学到知识、增加体验,创造一种轻松良好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呢?
一、 良好的教学心态
教师良好的教学心态,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时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熟悉教材,对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能运用自如。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教师形成良好教学心态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
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氛围才能顺利形成。
此外,善于发挥教学机智。任何课堂都会有突发事件,教师要及时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二、自然亲和的教态
教师自然亲和的教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教师的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
首先,微笑面对学生。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其次,给予学生鼓励。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再次,关爱亲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三、平等交流的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所以,要创造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
首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指导,充分展示其语文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
其次,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我们不仅要在课堂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四、赞扬欣赏的方法
多给学生赞赏。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五、教师自身的魅力
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入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轻松良好的氛围。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

❸ 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科学家们发现,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发挥80%以上,反之则不足20%。可见教师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高效低耗的教学效果。但遗憾的是一些语文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死守陈规的教学模式,搞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学生逼进了学语文的死胡同,推到学语文的对立面,造成死学、厌学甚至不学的后果。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语文的兴趣。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要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我有以下几点尝试的经验:
一 、创设激疑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有浓厚的兴趣。激疑是进行教学的重要策略,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常常创设激疑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驱使他们全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如教学 《矛和盾的集合》时,上课开始,我设下悬念问学生“古时候,人们在战场上打仗,用的最多的武器是矛和盾,到底是矛能穿过盾,还是盾能挡住矛?”有的学生脱口而出:“矛能穿过盾。”有的说:“盾能挡住矛。”两拨学生争论不休,我又问:“如果把矛和盾集合,那将是怎样的武器?学生面面相觑,好奇之余,急于知道其中的奥秘,急忙打开书阅读起来,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组织学生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所以激疑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教师的入情入境的范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只有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把学生带入到语文的课文内容中的情感中。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教师有感情范读可以营造情感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范读时不仅要流畅地读出文章,还要激情澎湃,注意抑扬顿挫,传达出作者的感情。要“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选编的课文感人至深,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内容和风格,读出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或凄婉哀怨,低沉悲伤;或爱意绵绵,柔情万缕。在我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我范读了雷利父亲壮烈牺牲归国的那一段,我读着读着,有些学生潸然泪下,教室里静极了,我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许多学生纷纷发言,他们为祖国失去这样的一位优秀的人才而感到可惜,为雷利失去父亲而感到痛心,表达对战争强烈的不满。可见教师的朗读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共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再配以情调和谐的音乐,学生会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一同潸然泪下,或一同神采飞扬。不管是感动的泪水,还是会心的微笑,都说明教师的美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心情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受到启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语言指的是课堂教学使用的口头语言,它是教者传达信息、听者达到学习目的的桥梁。不仅要规范化,也要艺术化。学生最怕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最喜欢听老师讲新鲜的话、幽默的话。德国着名演说家海因.霍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使我们的课堂摆脱“匠气”和“死气”,充满“生气”和“灵气”。
四、课堂教学中,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保证,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在老师,同学们赞赏的语言中,发言的学生是多么自豪呀!学习的兴趣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例《金色的秋天》,为了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我给学生创设自由的、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教学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自然界里,你了解秋天里事物都有哪些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后,立即就有许多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树叶变成了黄色,""小草黄了,""枫叶变成了红的了,""大雁开始飞到我们南方来了,""青蛙开始冬眠,""菊花开、桂花香、我们人开始穿上了秋装……。"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都能从动物到植物及人们生活了解到秋天的变化,那为什么人们把秋天比喻成金色的呢?"老师我说,因为秋天大多数植物的叶变成黄色和红色的,所以把秋天比成金色的。""那谁最能干,会编成儿歌?"我问。
"大雁开始往南飞
我知道
秋天来了
……。"
"你们真像小诗人,编得真好!"我高兴地为发言的孩子鼓掌,全班同学也被我带动,大家在掌声中兴趣盎然地练习编儿歌,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爱生的情感融入亲切的赞赏声中,如丝丝小雨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灵。良好的激励机制要老师真挚的爱生之心去搭建,在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流露出的真爱,激起的是学生爱的热情。
五 、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的课堂上运用小组共同合作的形式学习,学生根据个体差异,有明确的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因此,小组与小组间,本组组员间,教师与学生间也会存在相互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去欣赏、分享其他同学的成功,从别人的身上吸取长处,提出合理的见解,形成相互交流的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听到教师可以经常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老师)的做法怎么样,有什么建议吗?民主的氛围,在互动的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火花才能得以擦亮。学生在激烈中讨论,在合作中学习,大大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研究的课题,我仅仅是对此作了一点尝试,其作法和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提高,在今后教学生涯中,不断努力创新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❹ 怎样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运用轻松的发问,调节学生的紧张状态
上课开始,我一般会对班里的好人好事加以表扬,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然后我再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之后,让学生读课题,然后问学生:“看了课题之后,你最想了解什么事情?”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就非常活跃,接二连三的举手发问,这样无疑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快乐中轻松的发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然后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每个学生都很认真地进行朗读,然后纷纷举手说出自己读懂的内容,我只是相机进行提问,教学就是在这样轻松的氛围当中进行,学生学的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
二、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和蔼可亲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詹天佑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动手绘画出詹天佑设计的开凿隧道的示意图,等学生画好之后,再从三个小组中派出一个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出来,然后,我再利用PPT出示正确答案,精美的动画设计让学生发出一声声的赞叹,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了解詹天佑开凿隧道的巧夺天工,也更进一步了解詹天佑被称为杰出的工程师的原因。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四、通过创设悬念,引发活跃的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来,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基本上先让学生读文中的一句话或者一小段,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找出答案,或者让学生找出句段中的关键字词并谈体会,或者让学生有感情朗读之后,问有哪些同学愿意挑战前一个同学,利用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轻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❺ 怎么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才能“乐学”。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金也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有无对学习效果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需求,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于注意力及认知能力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更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把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吸引力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首先,语文老师必须意识到“兴趣”二字的重要性。
学习,需要身心的投入,自然免不了劳力费神,它确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然而,我们发现,对于这种“苦”在学生中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学生将学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认为学习枯燥乏味,因而叫苦连天;有的学生将学习看成一种愉悦的劳动,认为学习其乐无穷,因而乐此不疲。究其原因,当推“兴趣”二字。学习有兴趣,便劲头十足,再累也觉得精力充沛,而学习无兴趣,则一蹶不振,再轻松也觉得索然无味。同样,对某科目感兴趣,往往此科目就学得好学得牢,反之亦然。可见,学习兴趣的有无对学习效果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课堂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平等是师生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本条件。同时教师应该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在课堂提问时,对答对的学生投与赞赏的目光,对其进行赞赏,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对答错的学生进行鼓励,称赞其虽然答错了但其举手的行为勇气可嘉等等。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教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渐渐地他对该老师的学科不感兴趣,会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相反地,一位学生因某事受到老师的青睐和赞赏,他便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应注意全面发展关心和爱护学生,多给他们表扬和帮助。
三、灵活导入的设计引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课堂也是如此,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入你的课堂,引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好奇心与兴趣,将是这堂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每篇新的课文导入的设计十分重要。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复习旧课导入、提问讨论导入、图片音像展示导入,情境设计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等,如何设计应根据具体的篇目和内容来考虑。
例如:我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去读书、思考,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借助教学道具激发兴趣
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是非常有意境的,令人回味无穷。若仅教师一个人表白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所以,教师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教学道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音乐激发兴趣。
例如:《飞夺泸定桥》描述的是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史实,录像中激烈的战斗画面和嘹亮的冲锋号把学生带入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的下一步做好了铺垫。
2、利用图片激发兴趣。
《少年行》是一首古诗,新教材要求学生边学故事边想象,但这首诗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想象困难。我把幻灯片打在屏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的少年,看他的衣着、铠甲、神态,想象他挥舞兵器的英姿,听马的嘶鸣,再看马的样子和佩饰。学生的手呼啦啦举起一大片,抢着说个没完。
3、利用软件激发兴趣。
《草船借箭》是与历史有关的一篇课文,全文意在赞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文中有一段描写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句子,牵扯到双方地理位置,风向、水流、船头船尾调转等问题,靠老师一张嘴是很难说清的,关键时刻我把软件连放两遍,学生频频点头,嘴里啧啧赞叹,再问学生:看懂了吗,学生连连点头,随即如数家珍般的一一说清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难点迎刃而解。
4、利用实物激发兴趣。
讲《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深红的杨梅请他们观察、品尝,学生们看着杨梅直吧唧嘴,几个淘气的男孩吃完杨梅伸出红舌头互相笑着。
实践证明,要是教师能善于利用教学道具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使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竞争意识的培养激趣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自然的竞争法则,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竞争的意识,便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有在一种你跑我追,我赶你逐的学习氛围中,不仅仅个人才会有所进步,就是集体也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将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由课堂外的知识测评引入课堂内的知识竞争,让他们真正体验到竞争过程中的快乐与趣味。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班中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料。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他们在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参与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引导想象,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所以在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段,实施兴趣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也认为,人的学习实质上是“填补完形”。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在教学这课时,学生兴致高涨。我趁热打铁:“凶恶的狼不再找理由,朝小羊身上扑去,请你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们沉浸在想象中。不一会儿,就有学生讲起了他编的故事:“说着,狼就朝小羊身上扑去,小羊将身一躲,狼用力过猛,没收住脚步,一下就掉进了河里淹死了。”听到这里,有学生马上进行完善:“狼掉进了河里,使劲挣扎着,可是挣扎了几下就没劲了。不一会儿,狼就没有了踪影。”又有的学生这样编:“可怜的小羊吓得一边跑一边喊:‘救命啊!救命啊!’恰巧,羊爸爸找小羊来到这里。羊爸爸随手拿起一根木棍,使劲向狼脑袋上打去。狼没注意,一下被打个正着。狼眼前一黑,一头栽进了河里……许久也没有上来。”结合这个故事,学生有的编成大象伯伯来帮忙:“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扔进了河里”。有的编成小动物来帮忙:“小猫用爪子挠狼的眼睛,小狗用牙咬狼的尾巴,小猴拿棍子抽打狼的身体……狼疼得嗷嗷直叫,直顾躲,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死了。”
听着学生的发言,虽然语言还有些稚嫩,很多地方尚须教师指导,可是我依然由衷高兴。在这里我看到学生如火的热情,看到学生学生兴趣的火花,更看到未来的路有多么宽广。
实践证明,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又例:在上《长城》这一课时,我说:“咱们学这课书要爬到长城上面去。”“怎么爬呀?”先请同学们站起来,边背诵边想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图象越来越近,越来越逼真,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气魄雄伟的长城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脚下。只要我们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它。”我问:“踏上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他说:“踏上了!”“摸到巨大的条石和城砖了吗?”悟性好的学生可以回忆起巨大的条石和城砖,于是便答:“摸到了!”“我们是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让我们一起抬起着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吧!条石重不重?”“重!”“山岭陡不陡?”“陡!”“我们怕不怕?”“不怕!”于是学生们大声回答边弯下假装抬条石,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总之言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迸发出迷人的火花。而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❻ 课堂上想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应该怎么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好奇心是否能被激发,这个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联。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如何做才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呢?

总结:总之不管怎么样,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那么老师们一定要站在学生们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切身为他们考虑,尊重他们的选择,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激发好奇心。

❼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中的质疑精神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中的质疑精神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新教学理念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由此,我们提倡,让学生的质疑行为走进课堂。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首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好奇心与质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观念的挤压时,好奇心就会转化为质疑精神。而建立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进一步推进。须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为什么大部分学生没有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呢?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阅读教学中学生无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习惯已成自然
好奇心、求知欲本是人的天性,可当孩子们跨入学校大门后,问题便逐渐减少以至无问题产生了。这是为什么呢?就阅读教学而言,学生总是处于“被组织”的状态,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里,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有回答的义务。教师按自己事先精心加工设计的问题,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追问不舍,学生则在教师的设疑布阵、发问袭击中忙于应付。至于哪些问题,为什么这样问,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不断强化的阅读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即教师不问便不知道怎样学,更无问题产生,课堂教学完全依附于教师的“牵引”,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只能循教师而动,哪有问题产生?当前,尽管“问题教学”成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热点,可是,从教学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论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来看,几乎都侧重于怎样研究或实施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的,少有言及怎样培养学生阅读的问题意识的文章。由此可见,教师仍没有把学生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学中师生观的转变还任重而道远。

(二)崇尚教师和教材
学生无问题意识还来自于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长期以来,我们进行的是“听话教学”,这种教育反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恭敬地听老师的分析讲授,视教师所讲为唯一正确的观点,甚至记录下来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就教材而言,编辑者在单元提示、课文提示与课后练习中或明示或暗含课文的思想意义和形式技法,这便成了学生阅读时的“凭借”,即学生不是靠自己的阅读来发现和提出问题,展示自己的真实阅读情况,而是从提示和练习当中去寻找对课文理解的问题和答案,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和惰性。重庆渝西学院蒋独见教授做过调查,在其数年来带师范生教育实习时做过问卷统计,截取528名初中学生,此类情况占了73%。总之,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认同感,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钳制着学生的思想、思维,消解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质疑。
(三)文体知识的束缚
阅读教学的知识主要表现在以有限的文体知识来驾驭阅读教学活动。比如,小说教学就是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的解剖;议论文教学就是凭借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知识来理解,或者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进行机械的知性分析,如此等等。以上这些知识方法虽然具有同类文体的一般特点,但它必然要遗漏文章写法的丰富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抽象的术语来取代阅读的具体分析,只有使学生触摸到每一篇技法的个性,才会有疑问出现。
由于视简单的文体知识为阅读教学的“法典”,它带来的直接弊端还表现为:常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是什么”,而不关注于“为什么”,往往注重同类文体的共性,忽略同类文体中不同文本的个性,这种简单的程序化教学致使学生缺少新鲜感和好奇心,不易产生问题,学生缤纷的联想和想象很难唤起,自然会丧失阅读中觉察、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相信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打消顾虑,大胆质疑,在健康宽松的集体心理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为了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充分的信任学生,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同时还应学会蹲下来看学生,宽容学生在质疑时所犯的错误。例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发现一位在课堂上从未举手发言的性格内向同学,在活动中显得十分的害羞腼腆。为此,我常常主动接近他,和他聊天,得知他是一位酷爱读书的学生,脑子里有着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就不断的鼓励他多提问题。记得在学习《夸父逐日》时,他提出了“夸父是否聪明”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争议。对此,我抓住他这一较好的表现进行表扬,使自卑的他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从此树立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又如,在学习《旅鼠之谜》时,当讲到旅鼠的繁殖速度惊人的时候,一学生突然站起提出一个课文中关于旅鼠繁殖的计算性的数学问题,我当时并未放过这一“不是语文”的问题,恰恰相反,让学生拿起笔来计算,极大的保护了这一学生的好奇心。再如,当我读词语“爱憎分明”时,有一学生突然站起,告诉我“憎”应读第四声,不应读第一声,对此我没有批评,而是微笑着点头,然后让他当时查一查字典。正是在这种信任、宽容的心理氛围之中,学生才敢于质疑,才能够不断的主动学习、超越自我。
二、提供信息,培养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学生大部分有“惟书是从”“唯教师是从”的迷信权威的思想意识。须知,“学贵有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了破除学生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最新的教学杂志或网络给学生提供关于文本的一些新颖的信息,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并带头“挑刺”,让学生明白怀疑与学问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敬畏自然》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作者严春友的信息和“人与自然”的相关文章,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体会作者的观点和语言,并带头挑刺,谈自己的读后感受。接着,我就鼓励学生挑战严春友。于是,同学们深入细读文本,纷纷从语言修辞、措辞表达和逻辑思想等不同角度,有理有据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有的同学提出了“作者否定了人类历史上取得的成绩”的看法,有的同学提出“文中比喻不够恰当贴切”的观点……多种看法和观点,在语文课堂上交流碰撞。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怀疑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育,治学的态度和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彻底破除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想。
宋代学者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他们往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根本不知道从何发问质疑。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且注重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三、探究文章局部,指导学生质疑
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和过渡语段等文章的局部出发,指导学生质疑。例如,在《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针对标题来质疑。同学们提出了问题:“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悲剧?为什么说悲剧是伟大的?”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同学们继续深入的学习文本、进行自主探究。又如,在《喂——出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结尾,让学生质疑:城市确实会变得越来越美吗?城市美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隐患呢?同学们通过对此问题的自主探究,不但体会了文章结尾的文学意味,更加深刻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又如在上《孔乙己》这篇小说时的情景:当大家在讨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接近尾声时,一学生突然提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教师愣了一下,但他马上转过神来,并趁此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之死”,在读书思考、默想之后,有的设想出他饿死的惨景,有的构想出他冻死的情景,有的说他是疼死的,有的谈他又冻又饿而死的目不忍睹,而一名女同学则说他是笑死的,并描绘出催人泪下的一幕场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已被伤病痛和饥饿折磨的奄奄一息的他,蜷缩在屋角冰冷的破床上。恍惚间,他眼前一亮,霞光中现出了辉煌壮丽的金銮殿,花甲之年的他终于高中皇榜,他峨冠博带,满脸红光,在肃穆的气氛中,在悠扬的宫廷音乐里,迈着不熟悉的步子,审视着身旁的汉白玉廊柱和脚下的红毡地毯,一时忘了身处何地,昂首捧腹,得意地大笑起来……在笑声中,他一头栽倒在石柱上……这笑声僵止在他那干裂如松树皮般的脸上……他告别了人世。
这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对教师来说,尽管这个不经意的提问打断了他的教学流程,但是其效果却又是远非僵死的预设所能企及的。
于漪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结尾处有学生提出异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根本不可能,不说别的,木兰一洗脚就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此时,老师给予提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在课后师生共同查阅资料,使学生获得了满意的答案。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探求气氛极浓;又让学生学到了教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四、通过联想比较,指导学生质疑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而比较则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可以通过联想,引导学生将具有可比意义的文章、材料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挖掘文本中更为深刻的疑点加以质疑。例如,在《孤独之旅》的教学中,我将《丑小鸭》拿来与之比较,同学们发现杜小康经历暴风雨而学会坚强的过程,正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很自然的得出了“孤独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的观点。由此我让学生列举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孤独,可其中有一同学却提出了“皇帝的孤独能否算是孤独”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争议。为此,课后我引导学生比较“杜小康的孤独”和“古代皇帝的孤独”,将学生对孤独的体认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意味。
五、通过平等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在激烈辩论中训练思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包括: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的质疑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与文本的对话行为。而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平等对话,则是一种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基础之上的,强调通过对话式的交流或感悟,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质疑中成长,在质疑中收益。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实践的。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珍视学生在质疑中闪现的思维火花,积极组织学生间的交流辩论,使不同的思想进行碰撞,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训练思维。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山坡羊 潼关怀古》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的理解,他引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并解释道:“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骨……”话未说完,便有学生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觉得老师的解释不合理: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听了他的发言,教师很意外,但转瞬便镇定下来了。在略微思考并肯定该学生的勇气和质疑精神后,教师让学生们就这句诗及刚才同学的发言进行探讨。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问题出在“臭”字上。在查找了相关工具书后,结论便出来了:尽管《新华词典》上的条目与教师的解释相同,但“臭”还有另外一个读音,音同“嗅”,解释为“用鼻子辨别气味”,显然后者更符合常规及文本意思。
此举在无形中将师生存在的疑虑化为虚无,从接受美学及心理学角度来说,它不啻为一种潜在的思维。在教学中只要善于捕捉学生质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抓住契机以展开学生间的辩论和交流,就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质疑中收益。
六、进行赞赏评价,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体验成功
人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渴望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要进行赞赏性的评价,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时质疑的成果适时进行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中增强自信心,持续而恒久的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中,一位同学通过二黄毛和“我”的两种人生命运的比较,大胆的发挥想象,提出了疑问:“假如不读书的二黄毛生活在今天,是我们的同学,他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命运呢?”对该同学的质疑,我除了进行赞赏评价外,还抓住契机,连续用了两课时,与学生一起展开了“读书有用与否”的辩论,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篇记人记事作文《我的同学二黄毛》,最后选出佳作进行展评。这一由学生的质疑而生成的语文对话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大程度上肯定了提问同学的价值,使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又如,在《天上的街市》的诗歌教学中,一位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的同学在研读诗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句时,从“灯笼”和“流星”的速度上,提出“把流星比喻成灯笼是否恰当”的疑问。对此,我大加赞赏,夸赞他爱动脑筋肯思考,促使他语文学习上有了浓厚的兴趣。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学生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彩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语文名师李镇西也说过:“如果真正把学生的心灵需要作为教学的起点,那就应该从学生提问开始真正的教学。”学生的提问就是学生的质疑。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注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益于质疑,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质疑释疑能力,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寻求规律,掌握方法。为阅读教学增添魅力,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❽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该文尝试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文章主要从五方面来讨论,即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指出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 营造创新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渐更新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已无可厚非地成为时代主题的社会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各类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作为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深知小学教育对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下面就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意识 一、 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贝尔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展其能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进行单独表演,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 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如在教学《荷花》第二段时,引导学生背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背着背着,一个学生问:“老师,我向编书的老师提个意见!你看这一段后三句,写得多没顺序呀!……像课本上这样写,我们很容易背错。我不按课本写的顺序背行不行?算不算错?”“对课本能提出不同意见,这很好!你也说得很有道理,至于说怎样背,那看老师怎么要求了,要求按课文背你就按课文背,要求创造性复述,那就可以按你的想法发挥了……”我们不仅为学生的大胆“质疑”和创新意识鼓掌喝彩,而且为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友善的语气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民主精神所感动。又如上《威尼斯小艇》时,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纵横交错”一词后,随手在黑板上勾了纵横交错的威尼斯河道简笔画;接着让学生把课前制作的、想象中的威尼斯小艇贴到黑板上的“河道”上来,一时间黑板成了五光十色的纸船世界;然后老师就让学生手拿小艇模型在纸船世界中表演船夫驾驶自如、穿梭自由的绝技,要求这名“船夫”一边表演一边说怎样驾驶。扮演船夫的学生犹如身临其竟,使出浑身解数夸自己的驾驶技术如何之好,从他们身上所展露出的自信、从容、幽默,不正是新型人才所要求的素质吗?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地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的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球有引力等等,举不胜举。这些发明和发现无不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了好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随着他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增加,他们一定想去了解更多的事物及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

❾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

2提高教学质量的新举措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正处在最开始的学习阶段,小学阶段所养成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从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受益。习惯都是一点点养成的,是在人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逐步养成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能够轻松教学。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 课前预习 、规范书写、认真写作业、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多少差生的学习习惯都不好,上课不专心听讲,也不会独立完成作业,所以,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抓好考试和后进生的学习

考试前给孩子们讲答卷的要求,从一年级时,就给孩子们 总结 考试要做到"字迹工整、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反复检查、不准漏题"这20个字。阅读题怎么答,说话写话怎么审题,写 句子 要加标点。考试当天的早上,我们还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如发现谁精神不振作,一定要及时鼓励,让每个孩子都精力充沛地参加考试。考试后及时总结,对成绩出色的、进步大的孩子给予鼓励和嘉奖。

教师要备好课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设计好教学的情境,还要设计灵活多变的 教学 方法 来应对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遇到的特殊情况;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提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设计一些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用鼓励的目光来让学生变得胆大,这种亲切和信任的感觉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上课时候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面向所有学生,以人为本,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还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放下架子,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还要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用,要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自己的 经验 寻求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营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 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 语文学习 ,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4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影音相结合进行导入

在教学《火烧圆明园》这篇课文之前,我就给学生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电影中清政府与英法联军两方势力交涉时的不同丑态,交战时清政府的节节败退,英法侵略者强取豪夺园中珍贵物品时的贪得无厌,火烧圆明园时的火光冲天等。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慨与无奈,对侵略者的愤怒与反抗以及当时社会环境下普通百姓的懦弱与胆小怕事,学生都会在观看电影时体会出来,并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心里,想用自己的力量将我们的祖国母亲建设的更加强大、不再受外国侵略者欺侮的美好愿望。影视画面有时所起到的作用要远远超过文字。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让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区停留在白纸黑字上,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妙语佳句吸引学生

语文不同于数学的理性,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承载性与情感性,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妙语佳句。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我就给学生朗读一段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在朱老先生的“春风”里,软绵绵的草地上去感受春天的生机盎然,让学生带着春的气息走进“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另一种势不可挡的春的生命力。让学生懂得语文不是一潭深不可测的死水,而是一股清澈流动的小溪,能够给人带来灵动与欢乐,是我们能够去接近与喜欢的。

3.通过 故事 引入新课

在 八年级 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模糊的,如果学生对其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就不会对罗布泊这个仙湖究竟是如何消逝的产生学习兴趣。我想,如果在讲课前给学生讲一个有关余纯顺等探险家的冒险故事,就会使学生对罗布泊抱有一种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本中进行一次解密罗布泊探险活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好的课堂导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 文章 :

1. 小学语文教学核心论文

2.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感悟五篇

3. 小学2017-2018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4. 小学教师心理教育培训感悟五篇

5. 2020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五篇

❿ 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内容提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能力的契机,是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
【主题词】激发 课堂教学 兴趣正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能力的契机,是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采取形式多样的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颖有趣的导语,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感染,成功的导入更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的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使之精神饱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景。如:1、.情境导入,教师在讲课前,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如讲《看月食》一课,上课之前,可先播放音乐《月亮船》,配乐朗诵儿歌,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晴朗的夜空,有个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在夜空中飘荡。我想生出翅膀,飞到你的身旁,坐上月亮船,飘到遥远的地方。音乐结束后,教师问学生:听完这首儿歌你想到了什么?停了一会儿又说:的确,明朗的月夜是美好的,诱人的,可你们知道吗?有时候洁白的月亮会变成一个黑影,这种奇妙的现象就是月食。通过这一番情境设计,同学们就能情绪饱满,好奇心十足,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课文之中。2、猜谜语导入,《曼谷的小象》是这样导入的:鼻子像钩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身子像堵墙。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动物?对,是大象,大象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在泰国首都曼谷,人们驯养的大象,能帮助人们做好多事情呢?我们快来读课文,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3、谈话导入,在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联系实际生活和学生进行谈话,师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除了喜欢学习还喜欢干什么?生答:帮妈妈干活、玩耍。师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有没有别的爱好呢?生答:打乒乓球、跳绳、看动画片。师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片,想看吗?学生齐说:想看。师说: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4、悬念导入,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有位老师这样导入: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在学生众说纷纭的基础上,教师眉头一皱说:是啊,蛇是一种动物,它和庄稼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你就会知道。5、直观导入,就是以实物、图片、影像等直观景象,把学生带入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有位老师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先发给学生每人几粒葡萄干品尝,让学生说一说味道及自己想到了什么,然后老师总结:这葡萄干酸甜可口,产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那里的葡萄又多又好,你想去看看吗?总之,上课开始,老师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地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想、多问,让学生敢提问,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应 给予肯定和称赞;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不能浅问辄至,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决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局面,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从而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上《落花生》一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再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学生读完课文后很茫然的望着老师,没有一个人举手发问。这时,老师就笑着对学生们说: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有不理解的地方就提出来,看谁第一个举手。一个男生非常小心地举起了手说: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老师表扬说: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同学,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真了不起,请大家鼓励。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在老师的鼓励和循循诱导下,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入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争强好胜,有很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喜欢做游戏、爱玩、爱动手制作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引入比赛、表演、游戏、争论、辩论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例如,老师用猜谜的形式进行识字教学,其效果远远好于常规方法。分组教学、小组竞赛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又造就了学生竞争意识,在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学习中,学生轻松愉快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成了学生的快乐享受。争论往往能折射出智慧的火花,有争论的课堂就有求知的高潮,学生们在争论问题中各抒己见,摆事实、找根据,与对方开展争辩,从而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辩论可以让学生尽展才智、锻炼口才,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从而不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四、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借助录音、电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音画结合的新境界,人机 互动的新天地。声音、图像、文字并用,把抽象的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所揭示的内涵,转换成图文并茂的可欣赏的画面展示出来,使语言与画面、视觉与听觉、感知和理解融为一体,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的空间和环境,在更加生动、直观地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语言优美的散文,可选用配乐录音朗读,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如在教《苏州园林.》时,按课文顺序播放苏州园林录像的精彩剪辑,再配上音乐朗读,学生欣赏了 幕幕优美的园林景致之后,在看、听、想中仔细体味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是一幅画的优美境界,从而激起一股热爱之情、自豪之情、赞美之情,学生在趣味盎然情绪兴奋的状态下,何愁不能把握文章呢?诗歌,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可用电脑制作课件,精心设置相关画面,在现诗文的意境,同时配上文字,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更好把握诗歌的意蕴;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则可搜集大量图表、图片、配上解说文字,搬上荧屏,使教学生动、直观,便于理解。这样,在课堂上合理、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不但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使学生喜闻乐见,学习兴趣大增。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堂如何保护学生好奇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