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美国老师怎么教语文

美国老师怎么教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5 21:36:17

‘壹’ 美国语文老师怎样教孩子写作文

首先,作为曾经也为作文头痛的笔者,也和大家一样,首先就是头疼题材。
写那种老题材吧?好像不新颖,写那种新颖的吧,貌似也没什么可写。
这里纠正大家一个观点,就是不写以前写过的题材。关于题材,如果实在是想不到要写什么,你可以就写那几个老题材,例如,“送伞”,“考试失败,父母(同学)鼓励我”的题材。
虽然这些题材看起来很老,但如果你描写仔细,一样是篇佳作。
另外,就是大家可以写以前写过的题材,在拿到一个作文题时仔细想想,以前写过的XX事能不能用到这个作文里面,如果能用,接着想想,上次写的那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这次可以改正,接着就可以动笔写了!这也是在不知不觉得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你要知道,不管你把这个题材写了多少遍,但至少,在中考,高考里面,摆在阅卷老师面前的就是一篇新作文,一个从没读过的题材。

‘贰’ 美国中学的“语文”是怎么样的

美国的语文课分两种,一类注重的是文学赏析,另一类注重的是应用。赏析那一块和我们的语文有点像,主要就是读名家名作,但是要求却是在合理的基础上做自己的分析,而不是我们的语文课,连鉴赏都有标准答案。不同的是应用,我们中学的语文,很少像美国语文那样强调有效的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特别是学术上的。也造成了我们的很多孩子高中毕业了,还写不出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论证有效的议论文。

‘叁’ 美国人如何教语文

对于美国学生,一般的,他们上英语课和我们上中文课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也是讨论一些经典文章,小说等。

‘肆’ 美国最牛教师怎样教语文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做一名好的语文老师的文章。怎样做一名有效的语文教师,不仅是新上讲台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个永恒的主题。 尤其是语文教师,一直被认为是最难当的。作为母语,似乎 怎样做一名有效的语文教师,不仅是新上讲台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个永恒的主题。 尤其是语文教师,一直被认为是最难当的。作为母语,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但真正能走进课堂行之有效教学恐怕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要时常反思,怎样做一名有效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多一份反思,或许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一、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爱,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我国名师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中外名师都在以德执教,以身示范,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为自己的事业献出一腔热血。 二、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备课必须充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听、说、读、写不必说样样精通,起码必须能镇住学生,在学生面前能有几分自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陆游教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会认为自己的语文老师知识渊博,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比如在教学《落花生》不必只谈默默无闻,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必只谈沙皇统治的黑暗。 三、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习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胜任教学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当然还要学会和同伴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需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请采纳。

‘伍’ 美国学校如何教语文和历史

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跟谁学,因为学的东西早晚会过时,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却可以受用终生。
今天和大家聊聊我在美国的生活。
上周末去孩子的中学参加家长会。正巧听了罗辑思维视频《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罗老师在里面谈到了美国的中学教育,我想给大家补充一点信息。
我孩子所在的学校,一般每学年开始会有一次家长会,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中再各开一次。学年初的家长会是由任课老师介绍自己和教学的内容,剩下来的两次是家长和每一科的任课老师一对一地讨论孩子的学业和其它情况。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家长会,和六七个老师分别交流一遍,整个半天时间就没有了。
在很多国内家长眼里,美国的父母不操心孩子,这其实不很准确。罗老师在那一期节目中介绍的那些环境不是很好的家庭,确实不操心孩子的事情,但是越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越多。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很多学生的家长是财富五百强公司的CEO和高管,或者是一些着名的投资人,他们尽管工作很忙,但是学生家长会总是参加的。
学年初的家长会从形式上来看,和中国学校的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中学生有固定的教室,开家长会时大家坐在学生的教室里,每一个任课老师来一一介绍。在美国的私立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是选课制,每个人学的课程不同,即便是同一门课,不同难度的也在不同教室上。
因此,一个班上的同学上课常常不在一起,上课时各自到各科教室去就好了,有点像中国的大学选修课,行政班虽然存在,却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当然,这样也就没有了固定的教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是由家长们按照孩子某一天上课的次序,到每一科的教室去开。孩子如果上了六门课,家长就要跑六个教室,每次换教室,中间有5分钟空隙。这样,家长就能体会一下孩子们一天的生活。
在很多人看来,美国中学教育很差,中国中不溜的学生到美国学校轻易地就能考全A。不过,如果把美国最好的100所高中和中国前100名的拿出来对比,还真不好说哪边的教学质量高。相比而言,中国在数、理、化上难题做得多,考这三门课的难题,美国孩子比不过中国的。但是单比数理化,如果看谁学的内容多,中国最好中学的学生就比不过美国同档次的中学生了。
我的大女儿在高中不算是最好的学生,但是高中毕业时不仅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而且连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和概率论都学了,在生物方面,她学完了大学的神经科学等课程。后来她在MIT少修了七门课,说明高中所学课程达到了MIT本科的要求。而在她的年级里,比她更好的也大有人在。不过,中美教育最大的差距在于语言、写作和人文科学上,美国孩子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要比中国的好很多。
那么美国中学是怎么教孩子人文学科和基本的语言、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呢?我可以给大家转述一下在历史课堂和英语(语言和艺术)课堂上,孩子的老师介绍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先说说历史课。在我上中学读历史时,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老师一个人照书本讲,学生们死记硬背,记知识点,背结论,好的老师(比如四中的石国鹏)不过是讲课风趣点而已。美国中学的历史课却不是这么教,学生也不是那么学。孩子的历史老师强调的是学生必须掌握四个技能,历史问题研究、资料的理解和分析、论文写作,以及最后在台上的表述。
在中国,每一道历史题有标准答案。美国的历史题常常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好的和不好的,符合逻辑的和不符合逻辑的。所谓好的答案,就是从事实出发、符合逻辑的结论,这些结论未必和书上讲的一致,也未必和主流历史学家看法一致。所谓坏的答案就是直接抄来的,没有证据支持的。
为了培养学生们给出“好答案”的能力,老师要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历史课题做研究,教会孩子们查资料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孩子们要写十几页纸的论文,然后要在班上讲述一刻钟时间自己(和小组)研究的结果。比如我女儿最近一个作业就是要分析古罗马衰亡的原因,她看了很多资料,最后选择了从税收入手完成论文。从这个教学方法来看,你会发现它很像自然科学的教学。美国的好学生都非常能写,非常能说,这不完全是英语教学,和各科都要求写作有很大关系。
接下来和大家讲讲英语,当然写作也是很重要的。不过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作文的题目,这个题目实际上向孩子们传递了一种价值观。我女儿最近一篇作文是关于一篇文章的读后感,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
查尔斯是中学棒球队明星,英俊高大,孔武有力,喜欢上年级里的一位女生莎拉。美国高中生谈恋爱不被禁止,是很普遍的现象。而运动队队员常常是女生眼里的红人。不过莎拉却喜欢上另外一位其貌不扬,甚至有些弱小的泰戈。
有一天查尔斯找到泰戈,要教训他一下,让他离莎拉远一点。泰戈说,你要打就打吧,然后摘下眼镜,先放在一边,然后对查尔斯说,你来吧。查尔斯上去就是一通老拳,把对方打得满脸挂彩。
泰戈也没有还手(当然还手也没用),等查尔斯打够了,收手了,泰戈说,你要是没事了我就走了。说完,泰戈从一旁拿回眼镜,戴在脸上走了。查尔斯看到那副干干净净的眼镜,戴在青一块紫一块、又脏又花的脸上,趴到地上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他觉得从来没有输得这么惨。
我的转述远没有原文那么精彩,但是文中想表达的意思你已经明白了,它所传递的价值观也很清楚。讲到这里,我想起前不久去世的外交家吴建民生前讲的一番话,“软硬都是手段,哪个难?软难。硬,你打我一下我踢你一脚,这个三岁小孩子也会,没有难度。讲道理,谈判,软实力,这个很难。首先别人要喜欢你”,在现代文明社会,需要以道理服人,而这个本领,需要从小学起。
回到罗老师上次聊的话题,一种好的教育是能力和素质的教育,这里面不是简简单单地开一些人文课程,搞一个课外活动那么简单的。而是通过每一天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不知不觉地把好的、适合我们当下社会的价值传递给孩子。同时,让孩子在学习每一门课程的时候,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这样今后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
我的记忆力不算差,但是在大学所学的大部分内容,在高中学习的一小半内容早已忘却。相信大部分朋友比我好不了多少。有些课程学完后,内容已经忘却,但是我能感到解决问题的水平有了提升,而另外一些课程,除了当时了解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外,没有任何提高。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MIT的学生有一个普遍观点: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跟谁学,因为学的东西早晚会过时,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却可以受用终生。
延伸阅读:美国的中小学如何教历史?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文/程映虹(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教授)
美国的中小学如何教历史?尽管笔者是在美国教历史的,但没有经历这个国家的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对美国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历史怎么教更是一无所知。正因如此,当我后来逐步了解其中情况时,便不免生发出很多感想。
爱国主义宣传不能歪曲历史真相
第一次对美国小学生如何了解历史有点感觉,是从我女儿那里得来的。当时我们在波士顿,说起城市的历史典故,尤其是发生于1770年3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几名抗议平民的“波士顿惨案”,保罗·李维尔据此画的着名版画,当时在上小学的女儿说:老师说那是夸张的,那幅画是当年波士顿爱国者的宣传。
女儿的话让我很吃惊——美国历史教师怎么不站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引导学生,“激发”对民族仇敌的恨和对自己国家的爱,而是对这种“爱国主义”泼冷水?
后来了解了一下,真相还真是如此。当时一小队英国士兵,在群情汹涌的波士顿居民逼迫和雪球攻击下惊慌失措,一士兵于慌乱中开枪,打死五个平民。整个事件是双方在局面失控下的冲突。事件发生后,英国军队把涉案士兵送上法庭。至于保罗·李维尔的那幅画,一方面激起了波士顿人民的反英情绪,有利于独立运动,另一方面把英国士兵描绘成行刑队而波士顿居民是无辜的被害者,歪曲了历史真相。
历史教育在这里起到的作用,不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前提(爱国主义)下推波助澜,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一方的正确,而对历史的某个方面故意夸大或忽视和掩盖,更不是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而不择手段,而是对真相的了解和对事件性质的多重分析。
历史是不懈的追问
“波士顿惨案”这个案例,用一个细节回答了“什么是历史”这个大问题。“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是美国历史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开始就要明确且不断重复的。对这个问题千篇一律回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即“通过不懈的追问获得的知识”。这样一个追寻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在原则上它要求通过不断的探寻、论辩和发掘达到对过去的了解,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结论或证明某一个理论。
习惯了中国的历史教育后看美国的历史教育,从教到学会发现很多区别,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本身理解的不同。中国的历史教育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有用性,即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获得有助于现实需要的那个过去。这种对历史的定义重结论和实用性,鼓励了历史教育中的权威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所以,在学生的下意识中,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重要的和有用的,实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必然会发生的;而对老师来说,“教”就是怎样通过灌输这些知识把“学”引导到那个既定的结论上去。
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容纳没有统一结论的探讨(尽管这种探讨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的多重侧面)和无实际效用的历史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可能增进对人性之复杂的认识),受教育者常常表现出对历史认识强烈的自信和确定感。
而美国的历史教育(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强调的是探索和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达到的常常不是一个结论,而更多的是对历史认识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强调的是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对历史认识和历史阐释中主观性的承认,从而是对任何权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质疑和批判。
它并不以了解“真相”自夸,更不以达到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评判为终点,而是鼓励学生不断地探索对历史事件的多重解释,保持开放的视野,以加深对人性的理解。从根本上说,这样的历史教育拒绝“历史必然性”这样的观念,受教育者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真相和历史阐释的困惑,正是这种困惑激发起他们对历史更多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朝开放的、多样性的方向,而不是朝着某个单一的和既定的结论进行思考。
美国历史教育如何贯彻爱国主义
任何国家的历史教育都要贯彻爱国主义的原则,主要是建立对国家的身份认同,培养民族自豪感。美国的历史教育也强调“美国人”的概念,但重点不在于“做一个美国人”(或者说“做一个美国人”这样的问题基本不会出现),而在于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美国人”这个概念是怎样演变来的。
上面引述的《美国史——从前哥伦布时代到新千年》开篇就说:“这些有关美国历史的故事会帮助你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国人?’而你的思考又将帮助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先验地设定一个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美国人”的身份认同,而是告诉学生:“美国人”这个概念始终是开放给每一代的美国人去思考的,而他们的理解和选择也就帮助塑造了每一代的“美国人”。
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只要是爱国主义,就难以摆脱狭隘偏激和情绪化的影响。很多所谓爱国主义的表现其实是对外界的无知和排外情绪,甚至是种族主义,这一点在美国一些政治上比较保守的人群中(很多又集中在南部和中部一些相对闭塞的地方)表现得非常突出。
但在多元化的美国社会中,爱国主义教育一般处于自由派的影响之下,不但说教的色彩比较淡薄,没有强加于人的姿态,而且教育者(包括教材)和学生之间可以感觉到一种平等和信任关系。这在上面“什么是美国人”这个例子中可以感受得到。实际上,我在美国学历史和教历史最大的感受,就是平等和信任。
作为外国学生,在美国上历史课可以毫无顾忌地对美国历史和政治作出种种批评;作为外籍教师或教授,学校当局和同事从来不会考虑雇佣你教文科会不会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副作用”,你的讲课是否符合美国爱国主义的“主旋律”。雇佣的唯一资格,就是学术背景和水准,包括多元化的族裔成分。学校不会冒着被起诉的风险说你意识形态有问题(当然,公开挑战普世的道德原则为奴隶制和种族迫害辩护的除外)。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寻找既符合各色人等的身份和需求,又符合这个国家历史和制度的共同点,即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权利的肯定。这就使得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非常简单易行。爱国不是抽象的,不是上对下的,也不是光讲奉献,而是落实到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上。

‘陆’ 美国人刚刚上学是怎么样学语文课的

我现在在美国,所以我跟你说一下好了
在美国,分学繁体字和简体字,所以教法也有不同
发音的话,有学拼音的,也有直接用音标的,也有用台湾音标的
老师是用类似中国小学生用的课本教学生的
教的字都比较简单
大学里的教的中文(外语学分)难度也不高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般是必学且是最长的文章

‘柒’ 美国语文老师的作文课是怎么上的

全班针对题目进行脑力激荡,并且大家一起对脑力激荡的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酝酿出可以接受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这期间,可以是全班一起做,也可以是在小组里面做,然后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分享。

‘捌’ 看美国小学语文老师怎样教《灰姑娘》(转载)求答案

镜头一: 当学生说出如果在午夜12点之前,灰姑娘如果不跳上南瓜马车可能会出现的后果时,教师说:“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状,全班大笑)。 这里教师向孩子传递了诚信意识——“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同时也教育学生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老师做昏状,全班大笑)可见,教师美国式的坦诚与幽默色彩的教育对于让女孩子注意自己的仪表是多么的幽默、风趣而富有成效!镜头二: 在学生讨论灰姑娘的后妈为什么不让灰姑娘参加舞会后,教师说:“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其实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这里教师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后妈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这又是教师的一个引导,旨在让孩子在生活中要正确地、客观地对待自己身边人,对学生形成为人处世的态度会有深刻的影响。镜头三: 在学生得出灰姑娘是得到仙女帮助后,才有机会成为王子新娘的,老师说:“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这里教师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友爱教育——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这是我为之拍案叫绝之处,自然、朴实、毫不做作,恰到好处地引导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这种教育方式是多么的可贵!
镜头四: 当学生说出灰姑娘在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的情况下,还出现在舞会上,得出决定参加舞会的是灰姑娘自己的时候,老师说:“所以,孩子们,就是灰姑娘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灰姑娘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这里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有了自我意识——要爱自己。生活可以有别人不爱我们,但我们没有理由自己不爱自己,这样的人文精神的传递真让人赞叹不已!镜头五: 在学生学完整篇课文之后,老师问学生,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说出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老师说:“天啊,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这里教师向学生传达递了批判精神——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同时,又向学生传递了宽容和自信心——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 …… 透过以上这些精彩的镜头,仿佛让我们感受到美国小学语文教师无数个平平常常的教学细节,感受到不断的润物无声地影响和塑造着无数个美国未来一代的心灵的美国式教育。 由此我想到,要想提高中国国民素质,必先从教育做起,要从每一学科,每一堂课抓起,要结合学科内容,结合教材特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递做人的最基本品质,传递作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养,真真正正地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润物无声,点滴渗透,才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才能真正把人口众多的劣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玖’ 语文课在美国叫什么

语文课在美国叫读书会。

美国的语文课更像阅读分享课。至于读什么书,国家也没有统一的要求,更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由任课老师来决定。尽管中学语文课深浅程度是可选的,但无论哪种课程,大量的阅读都逃不掉。刚上初中的孩子,每学期大概要读六七种英文风格的英文作品。

小说传记类阅读材料在美国的中学语文课上所占比例最大。包括古希腊的故事,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以及《安妮日记》《罪与罚》等等,都是学生经常被阅读的着作。与中国语文课本主要选录片段不同,美国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完整地读完整本着作,并且按照进度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美国教育的特点:

1、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

2、美国不太重视 “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 ; 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

4、在中国,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5、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拾’ 渐进式教学法 | 美国小学如何学语文——深挖Daily 5(6)

在Daily 5的实施层面,最被重视的,是被称为“渐进放手模式”(the Graal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 Model)的教学法。渐进法,也被称为“鹰架式教学”(Scaffolded instruction)。有学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四个要点:

图形上看,教学的责任是逐渐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表面看教师的教学责任在弱化,但其实是教师的方法在转换,无论用什么方法,教师的作用至始至终都是非常关键的。这种教学方式,在艺术领域或是体育运动中其实非常普遍,比如舞蹈,最初是老师示范,学生们像是观众。接着,老师手把手带着学生一同起舞,再接着,学生们练习,而老师则在一旁指导,而到最后,学生独自表演,老师点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四个阶段之中,学生们往往需要在某些阶段之间折返多次,才能最终实现最终的目标。

鹰架式教学,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概念。如果追本溯源,就会发现维果斯基(Vycotsky,1896-1934)的身影。这位英年早逝的前苏联心理学家,尽管他在38岁时死于结核病,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完成了超过一百八十篇研究报告,这些研究在他逝世后被封禁了二十年之久,只到1956年才在前苏联再度发行。又过了十年,到了1970年代后期,维氏理论开始受到美国学术界,尤其是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在1990年代前后兴起的读写教学变革中最为重要的三个运动:建构主义,读写萌发和全语言运动。到如今,又将近三十年过去了,目前维氏理论在国内虽然已被教育界所熟知,但把研究和实践运用结合的中文书籍仍非常罕见,在学术研究领域,几乎都会提及到两本书:《鹰架儿童的学习:维高斯基与幼儿教育》(原作者:L.S.Berk & Winsler)和《教室中的维高斯基:仲介的读写教学与评量》(原作者:Lisbeth Dixon-Krauss)。这两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极具启发性,但理论性也比较强,需要沉得下心来慢慢读。关于这两本书的详细内容,将来有机会再和大家进行分享吧,现在只是先把书名列出来,方便有兴趣的读者去探索。

回到主题,鹰架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维氏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如果把孩子们的现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起点,把在老师指导,同学协助下可达到的能力作为终点,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换言之,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最终把终点变成了新的起点,而接下来,下一个最近发展区也随之重新划定。鹰架式教学中的搭建和拆除鹰架的过程,其实就是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定教学节奏的过程。这和传统上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关联性进行教学设计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在集中式的课堂教学中,要照顾数量众多的孩子的需要,那么鹰架的维度必定是比较粗大的,或者是以平均水平为参考的,但如果这样做,也就失去了作为鹰架的意义,如同把均码的衣服套在高矮胖瘦各异的一群人身上,这难以实现良好的效果。在Daily 5的课堂里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教学不再是一套均码,也无需量身定做,而是形成一系列的标准尺码,这套方法在Daily 5 课堂里被称为:The CAFE( C omprehension, A ccuracy, F luency, and E xpanding vocabulary)。

我注意到在Daily 5 书中,作者多次强调要把行为变为习惯。在国内,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强调的是知识点。而Daily 5 教学则是透过教学,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知识的掌握并非不重要,但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且这样的结果,是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孩子心中实现了内化(“内化"也是维氏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应付考试?当然没问题!大家都知道,所谓学霸式学习法,万变不离其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几乎人人都会说:知识只能伴随孩子一时,而习惯将能伴随孩子一生。但知易行难,养成习惯可不像讲解知识点那么容易!!(所以学霸还是学霸,学渣依旧是学渣)

怎么才能养成习惯呢?作者提到,虽然大家都推崇渐进法教学,但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个错误:以为讲了几遍,然后指导孩子个一两回,孩子就可以独自操作了。其实不然,要真正做到形成习惯,是需要更多的重复,反复讲,反复做,反复讨论,直至形成习惯为止。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作为教育者只是把目标设定在学生懂了某个知识没有,而没有真正把掌握方法作为重点,没有把习惯养成作为目标。而根本原因的根本原因是:太费劲,太费劲,太费劲了。尽管费劲,一分耕耘有一分收获,降低期望值,多些耐心,功力必不唐捐。

阅读全文

与美国老师怎么教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