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语文教育正面临新时代的考验,语文教师提高专业素养迫不及待。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文章内容。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也离不开同伴的合作。“三人行,必有我师”。乍看是不经意的交流,疑难问题却在合作同伴的点化下,茅塞顿开。我校同年级教师或语文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遇到班上的管理问题、课前的教学设计、板书等疑难问题都能互相磋商。问题的发现、成功的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学习的话题。
教师之间经常合作交流,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个性化,我们更加真切的体验到自己举手投足、言谈举止的意义,从与同事的讲述与争鸣中,对教育的看法、认识、见解也渗透其中,一般会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通过反思揭示出教育活动中内隐的思想与理念。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思想,筑成了我们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升华。
在组织培训和自主学习下吸纳并重构新的专业知识体系。
语文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极广,从天文地理,至市井风俗,简直是无所不至。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切入点。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对新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夯实你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最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在疑难课题研究与探索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们面对的问题,每天都是新的,都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发现、去研究、去解决。这样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就显得必要而迫切。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连续的探究活动。现如今国家教育部门的正确指引下,在各地教委的精心策划下,在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设了优良的课研环境和条件,搭建起了语文老师进行课研工作的平台,英雄大有用武之地。
广大教师和多数学校树立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育师,科研育人”的意识,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逐渐开展起来。“科研育人”--学生综合素养明显增强。“科研育师”--教师专业素养显着提高。“科研兴校”--特色学校崭露头角。“科研兴教”--教育质量逐年上升。
总之,每一位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道路上,必须学会调整自己,摆脱工于心计的市井之气,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专业尊严的幸福感,这样语文教师才能走向大气象--努力成为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那时,语文教师就成为三尺讲台上,学生百读不厌的那本厚重的、不倒的、墨香四溢的大书!文品高了,人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也就高了。一句话,什么样的教师也就带出了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深度也就拥有了什么样的课堂。高度不一定是目标,向上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
在组织培训和教学实践中探索新方法、践行新理念以提高专业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而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与合作。刚开始,老师们会非常困惑,课堂是师生在交流与合作,那么,老师充当什么角色?课堂教学到底如何进行?
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谈探索吧!精心设计导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进入小组合作讨论环节,解决疑难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分组交流,让学生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这种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同学也踊跃地站了起来;在课堂中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课结束后,再布置拓展延伸练习,既让学生练了笔,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应该放开,让学生在教师恰当的调控下充分讨论,不受教案的约束,不背教学目标和时间的包袱。传授知识决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开辟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善于面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总会有所收益,总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的,也才不会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教学感到厌烦。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只要养成了自觉反思的习惯,我们就一定能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既洋溢着成功的自信,也保留着反思的冷静。这样,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会越来越受学生喜欢,语文课堂教学必将越来越精彩。
2. 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1、不断学习钻研。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重视不断学习、钻研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组织性学习,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展开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在创新教学中,应该慎重把握教学策略,结合目标导向策略,使学生在激励中不断成长。教师还需要重视创新教学设计策略的展现方式,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
3、认真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教师需要拥有独特的文化修养,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文学创作能力,比如按照主题创作,进一步提升文学创作的能力。注重良好文学阅读习惯的养成及文学鉴赏水平的提升,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能力。
3.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练就过硬的本领
什么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认为就是新颖的教学观念和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智,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严谨求实的教学风格,简练幽默的教学语言,美观漂亮的教学板书,亲切自然的教学仪态等。语文的内涵如此丰富,语文教师的职业如此美丽,那么,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构筑自己的美丽人生?浅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就你所了解的状况而言,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答: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以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学生辨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经常参加政治时事学习,了解掌握并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3、深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4、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和熏陶感染作用。
二、要有广博的知识体系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知识的渊博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各方各面的综合知识,不求甚解,但愿广博。如具有政治学、经济学、史学、哲学等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发展各种业余爱好。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拓展知识面、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
2、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并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效果的改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
3、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三、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开展,才能有效的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
1、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如讲课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准确精炼,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开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
四、要有过硬的文学功底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质,有过硬的文学功底,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1、教师应该多读一些有较高品位的文章。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生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一定要读,而且要细读,精读
2、语文教师应多写一些下水作文。
五、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充实和锻炼自身的创新意识,以便更好地施教于学生。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并在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出榜样!
4. 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如何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有很多人都会觉得小学老师在教孩子的时候特别容易,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老师也是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虽然有些知识内容对于老师来说非常的容易,但是想要完美的讲出来,并且要让孩子能够理解,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小学老师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那么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如何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呢?
5.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孩子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 )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6. 怎样提高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即教师决定质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追求奋斗的历程。
什么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认为就是新颖的教学观念和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智,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严谨求实的教学风格,简练幽默的教学语言,美观漂亮的教学板书,亲切自然的教学仪态等。语文的内涵如此丰富,语文教师的职业如此美丽,那么,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构筑自己的美丽人生?浅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扎实练好基本功
从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教学语言等方面提高自我要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语言教学,“读”占鳌头。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是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铿锵悦耳、有滋有味的朗读,如大珠小珠落入玉盘,激荡的是学生心底的涟漪,点燃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因此,语文老师要努力练就标准的普通话,培养敏锐的语感,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语文老师的朗读水平,应成为语文老师独具的能力。一手流利漂亮的字体,是语文老师必备的专业基本功;任何时期,电脑书写都无法代替教师的书写示范;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强化书写练习,尤其是粉笔字和钢笔字,要为学生的汉字书写做出表率。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手好字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二、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
学习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教师职业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研究,能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肤浅,走向厚重;走出机械,走向创新。研究的途径多种多样,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案例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盲目的从教,不研究,不分析,不反思,不仅教师个人思想僵化,也会感染学生,导致学生不善思考。我们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要研究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什么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是因为每个教师钻研教材程度不一样,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一样。作为语文教师要审视课文的教学设计,从读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要去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读作者更多的作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先读才有解,不读无解。要吃透文本,文本解读有多深,课堂教学就有多美。只有研究学习,才能演绎不一样的精彩。只有研究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反思与交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华东师大叶灡教授曾讲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思考,就没有专业素养的提高,如何反思?反思可以再课前,也可以再课后,可以是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他人的课堂教学。可以思考自己的成功之处,也可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让我们对教学的认识从浅到深,使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总之,语文老师要多阅读,多写作,多研究,多思考,多一些生活的沉淀,才能磨砺出较高的语文专业素养,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激情,多一些精彩.
7. 语文教师怎样提高文学修养
一、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
文学理论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学理论功底,教师才能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更广泛的学习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知识。如: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中外文学史,文学名着及着名作家等,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上才能游刃有余,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引导他们思考,从而让学生对你的课堂充满浓浓的兴趣。
二、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法国哲学家淑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诚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单会读别人的东西不行,那充其量也只能是矮人看戏。只有自己会构思,会表达,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对作品作更深层次的把握,才能创造阅读中的主体意识,才能不需要依靠教参“指点迷津”。
三、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
要想教好学生,教师仅靠原有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让学生去感悟、体会。感悟、体会必须要有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来自于语文教师给学生铺的路。所以,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多阅读文学作品,有所感,有所悟,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语文教师读书一定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树立科学的读书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个人的文化修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能动读书、灵活读书。二是要博览群书。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与时俱进的活水”。在知识的储备和更新上,作为语文教师,一刻也不能停止自己的继续学习和提高,既要读专业书籍,又要读其它优秀文学作品;既要读古典名着,又要读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既要读中国文学,又要读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三是要注重积累。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胸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中无墨,怎能泼洒成文?可见,日常的积累十分重要。语文老师既要注重间接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直接知识的积累。文学的积累不仅是阅读的积累,也是除知识积累之外的人生的积累,“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都是看书积累的经典名言,这道出一个真理,那就是语文教师要有孜孜以求的对文学修养的素质,才可能带动学生产生提升文学修养的渴望。
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还常常感染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引领学生也熟读这些作品,在春风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滋生出灵感,感悟生命和理想,感喟人性和人生,然后产生创作冲动,更使人格和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然而,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毋庸置疑,这既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教学质量的改进。语文教师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还要多关心文学作品的信息;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符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在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从小就去关心和阅读文学作品。
四、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应当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逐渐培养自己研究和鉴赏的意识,以比较专业的眼光去理解文学作品,并根据自己的感想写出评论文章。长此以往,语文教师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把自己对文学的感悟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语文教师必须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实践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适应新世纪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顺利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任务。
8. 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实施教育创新,必须提升语文教师的素养,树立教师的理想和抱负,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勤奋读书,实现教师自身的转变。 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文章内容。
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我认为不想当教育家的教师不是有远大抱负的教师。人,要有自己的宏图大志,我们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应该是创名师,做优师,当研究型教师,做学者型教师。教师要具有小人物做大事业的气魄!
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位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个性有很大的影响力。着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储存起来,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要求教师的行为符合规范。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四个要素:①无私奉献的师魂。②热爱学生师德。③和谐教育的师生观。④教书育人的师能。在教师素质中,责任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学生没有第二次青春,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有了这样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你就会敬业,就会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语文教师更应该这样去修身、养性和锤炼。
三、努力实现教师自身的转变。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思想,与时俱进,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事教学工作。特别是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这一点。中央教科所教育学博士朱小曼女士关于教师素质得出一个公式,即:教师素质=教学能力(长)×教育素质(宽)×教育思想(高)。这就是说,教师的素质是立体的,而教育思想代表着教师素质的高度。就目前来讲,我们面临新课程改革,就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转变:①从一次性学习转向终生学习。学习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自己的事业,是一辈子的事。②从单一的语文学科知识转向跨学科知识和综合性学习。③从内容性知识转向方法性知识。④从构建单一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转向构建语文课堂内外相结合的综合学习环境。⑤从传授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勤奋读书。“年华不负苦读人”。步入语文教学的讲坛,就意味着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开始了艰辛的跋涉。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信念,那就是读书。古语说:“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语文教师读书是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读书没有止境,但读书确有境界。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句话,他阐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我想,语文教育作为塑造人的灵魂的崇高事业,语文教师读书也有三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第一境也。读书,要静下心来,守住心灵的宁静,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第二境也。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为一”的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第三境也。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会豁达、宽阔,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呢?我认为,语文教师读书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与语文课文直接有关的书。如着名作家的评传,节选课文的原着,与背景有关的史书等。第二层次,读与语文教育有关的书。如语文教育学,语文心理学,语文教材和着名教育家的书,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张志公文集》等。第三个层次,读与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有关的书。如哲学、美学、文学、思维科学、文艺理论、艺术等方面的书,这些书是高品位的书,细致研读,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
语文教师读书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善于读整本的书。第二,读系统的书。第三,读“杂”书,语文教师应成为杂家。第四,读书要注意掌握分寸。书是读不完的,要注重轻重缓急,有计划性。
总之,教育创新需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解放学生思想,允许他们破除迷信,大胆质疑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学校领导、教师都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力,这是教育创新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正处于一个千帆竞发、万象更新的时代,又恰逢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应该树立理想,勤奋读书,实现自身的转变,提高综合素养,在今后语文教学生涯中屡建奇功,为国家培养英才!
职业道德素养
1、思想修养:优良的思想修养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支配作用,是教师修养的指导,是教师的“灵魂”,是语文教师做人的根本。
①立场坚定,遵纪守法。现代语文教师必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能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懂得教育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理解有关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现代语文教师应是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的教师,能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同时又能认真地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现代语文教师是遵纪守法的教师,他们一身正气,情操高尚,能按照美的规律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②举止文明,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谈举止、服饰仪表是教师个人内在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外部反映,是教师文化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天真幼稚,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的学生来说,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对教师来说,生活细节也是大事,应时时处处在一切方面检点自己,为人师表。为此教师讲话要文明,举止要端庄,礼貌待人,衣着整洁大方,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
语文教师的思想修养体现在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蕴涵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2、敬业精神:语文教师的敬业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热爱教育,尽职尽责。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敬业、乐业忠于教职,全身心地投入培养下一代的教育事业中,用自己智慧的钥匙,为学生打开科学文化宝库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②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教师既要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教师必须任劳任怨,自觉地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品德行为对学生言传身教,并持之以恒,诲人不倦。
③热爱学生,视生若子。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要求。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取得成功的奥妙所在。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夸美纽斯主张让学生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苏霍姆林斯基则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包括后进生),要满腔热情地关怀学生,保护学生健康成长,使其身心不受各种不良影响的危害。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慈严相济。
④严谨治学,锐意进取。为了适应教书育人的需要,教师要自觉、积极、坚持不懈地更新知识和提高自己的素养,具有严谨的学风和教风及锐意进取的精神。严谨的学风主要是指老实认真谦虚的学习态度,自觉遵守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训练学生,以及有错必纠的求是精神。这种精神是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和劳动质量的必要条件,是对学生、对工作负责的表现。锐意进取是指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始终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做到高屋建瓴,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常教常新,质量不断提高。
⑤敢于负责,乐于协作。教师劳动是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劳动,这种劳动要求教师要勇于负责,敢于承担教育教学责任,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创造性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要乐于协作,自觉主动地与其他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专业素养
一名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必须具有深厚的学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加深和提高学养,跟上本专业的学术进展,占据时代的学术前沿。语文教师尤其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要努力使自己术业专精、闻道在先。许多教师的落伍,就是因为其在任教以后树立了教参就是一切的观念,放弃了专业上的进取精神。作为“平等对话”中的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靠教师自身的深厚学养自然而然形成的。将来,不学无术的教师是无法在讲台前立足的。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包含听、说、读、写四种。善读、能说、会写,应是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中的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中,会写是基础,是前提。会写,势必会读;不会写,也就不会读。这一点已得到语文界较为普遍的认同。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就非常强调教师自身写作经验的作用,他说:“经常写些东西,语文教师更有必要。……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的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透彻,指导就会更恰当。”他认为“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虽然叶圣陶对教师个人的写作经验的作用似乎过于看重,不免有经验主义之嫌,但是,他主张语文教师应经常动笔,应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行教学,则是合理的要求。
语文教师应是一个热爱阅读和写作的人。“读者”和“作者”的素质,是语文老师所应具备的一切素质中最具普遍性、基础性和延展性的素质。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经常地与学生交换阅读和写作的心得,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坦诚地和学生交流感受,给学生读自己写的作品,谈自己写作的生命体验,倾听学生的意见,长此以往,学生会不喜欢阅读和写作吗?
教学素养
教学不是技术,而是艺术。一名优秀的教师,须是一个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巧于驾驭教学过程、善于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人。
语文教师仅止于能读会写还不足以教好语文。任何个人的直接的经验都是有局限性的。教师善读、能说、会写,从教学的角度看,他所能给予学生的,除了情意因素的正面影响外,就是个体的、经验层面上的对读、说、写的体认。而真正能对学生的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应是从众多的个体读、说、写的实践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理论。而不论是言语表现的经验还是理论,都得通过教师适当的课堂教学行为、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组织,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与对话、合作与互动,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而这些都有赖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
9.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语言素养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能整体分析把握教材,在课堂中能有较强的文学修养,普通话标准,语言亲切,课堂指导有效,评价语言丰富。
第一,语言素养。既能运用课堂语言讲解,也能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比如,朗读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使学生身心得以灌溉与滋养。
第二,语文素养。主要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要有准确把握各种文体的能力。
第三,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让教师情感与语言有丰沛富饶的土地,能感染与熏陶学生,使其成为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
第四,学科教学素养。解析文本,谙熟学情,有效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科学评价等,对课堂教学都很重要。
二、如何提升语言素养
1.广泛地学习和阅读,加强知识修养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倍增、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极快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过去掌握的知识已经陈旧,必须用新知识来填充自己的问题。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作为一名教师,知识更新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更新知识,就不可能教好学生。就语言能力的培养来说,不更新知识,就“无话可说”。因此,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关心本学科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广泛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在广泛阅读中吸取知识、开阔眼界,使自己“有话可说”,而且要争取“把话说好”。
2.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
言为心声,语言修养的程度取决于思想的修养。要提高教师的语言水平,应先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没有好的思想,发言技巧愈好,修辞水平愈高,就越能造成恶劣影响。那些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恐怕更多的不是缺乏语言技巧,而是缺乏一种好的思想,一颗爱学生的心。
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先得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锤炼语言,应先锤炼思想;要使语言闪光,引人入胜,先得使自己的思想迸发火花,光彩照人。
3.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美
语文教师要学习电视台主持人的语言功力,适当的时候要来点煽情。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学生之心体验生活、体验情感是煽情得以成功的保证。大气磅礴之时,要有疾风暴雨、大浪排空之势;柔美静谧之时,要有婉约宁静、温柔甜美之情;悲痛欲绝之时,要有如泣如诉、悲情交加之怨;心花怒放之时,要有喜气洋洋、舞之蹈之之态。
4.教学语言要具有意境美
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表述丰富情感的能力外,还要学会描述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描述意境,首先要用词贴切。这里的贴切,不仅指用词准确,还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词汇背景和生活积累,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中学语文教材多有写景的诗文,从花之烂漫、草之鲜嫩到山之巍峨、水之恬静,从小雨之柔绵、飞雪之优美到田野之辽阔、长空之蔚蓝,无一不体现着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表情的陶醉引领学生进入自己所描述的意境中,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奇、趣、险、美、壮。有些课文的意境很美,但如果单纯从课文本身入手,难以体验文本形象和情感。如果利用语言引导,辅以图片、图像、影视等手段加以展示,往往能产生现场体验的奇效。
5.教学语言要具有奇趣美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生动的、令人愉悦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头脑中永远有讲不完的故事,还要让学生觉得语言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它不仅能描述意境,将人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不仅能抒发感情,与课文中的人物感同身受,还能奇妙变化,幻化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热爱语文。
这就要求教师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都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奇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词语用得非常精妙的课文,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精妙之处,感受到这些词语对表达文章思想感情不可或缺的作用。
叶圣陶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之提高,与教师的水平关系巨大。”“任教教师之不断提高,实为真正致效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基本功的高低将直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只有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随着教育的纵深发展,语文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除了传统意义上应具有的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外,语言修养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上文所述不过是其中的点滴而已。让鲜活的语言为语文教学增辉,让我们丰富语文之丰富,快乐语文之快乐吧!
10.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
1.多读书。平心而论,踏上三尺讲台十余载,未曾看到身边有一位老师正儿八经地读书,哪怕是武侠小说。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读三类书。(1)专业书籍。(2)课外书籍,包括经典唐诗宋词,童话以及中外名着等。
2.多练笔。练笔有三重含义:(1)练习书法。(2)撰写教学论文心得体会。(3)写写随笔。3.多实践。教师有什么样的设想酝酿成熟后,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框框,不拘泥于前人思想,勇于尝试。
4.多反思。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教师不断成长的历程中,既要有教学反思,更要有做人做事的自我反思,自我矫正。
5.多关注、融入社会。为什么许多老师被称为是“书呆子”“傻帽”?原因很简单,就是教师经常呆在教室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着两点一线的乏味生活,久而久之,教师的身体以及心理与日新月薪的社会渐行渐远了,致使自己只会传授书本知识而不懂社会知识的“出土文物”了。所以教师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常与社会接触,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变化,和社会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