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改革下的"三位一体"教学
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教读课”要重视教材本身设计的阅读思考题。教读课文的阅读思考题主要体现在教读课的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等方面。教读课文的课后习题分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对文本的思考与探究,后者既有积累性知识,更有不同形式的拓展,二者的功能既截然分开又各有侧重。例如,力,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这当中既有美好人性的展现,更有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语文式的表达和落实。
“教读课”要重视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渗透。部编教材很重视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渗透,并且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整合。统编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在单元导语与预习、课后思考题、教师用书中均作了提示,教师可以参照实施,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科学、到位。统编教材七下第一单元导语明确指出了:“本单元学习精读方法”的目标。同时导语还提出了本单元阅读策略:“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当然,“教读课”同时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例如《邓稼先》第五部分开头引用的《吊古战场文》就可采用朗读的方法,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从而突出他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这样既可以适应不同文本、不同阅读目的需要,也能实现与七年级上册学习内容的有机衔接和阶段性巩固,更能为未来高中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使课程标准有关阅读要求落到实处,教读课文侧重教师引导下的学习,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素养目标,可以讲得精、细、全面,旨在给例子,给方法,以期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而自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不必面面俱到。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相互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教读课文,课前有“预习”,课后设置“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两个层次的练习,练习题较为复杂、详尽。自读课文,取消了课后练习,代之以随文“批注”和“阅读提示”。文旁设置“旁批”,或点拨阅读门径,或提示阅读重点,或引导深入思考,通过搭建台阶教学生学会自读。文后设置“阅读提示”,抓住文章最精粹的点进行分析,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指南。
需要说明的是,旁批中也有一些问题的设计,但不是作为作业供学生解答,而是提醒学生阅读该部分需要注意的关键之处,实际上是阅读方法与策略的提示和点拨,有的甚至包含着一些隐性的语文知识。
初中则加强了“名着导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每次“名着导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着导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新教材还设置有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二是设置“名着导读”栏目,精选书目,导向整本书阅读。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重视整本书阅读显得更为重要。名着导读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沉下心来阅读整本书,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被碎片化阅读败坏阅读品位。要求教师将名着导读纳入教学计划,将其作为阅读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当成附件,根据情况选用。
教材每册各安排2次名着导读,每次主推1部名着,推荐课外阅读2部。所选名着以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为主,并尽量与课内阅读课文配合。设计思路是,除介绍某部书的内容、写作特色外,还专门设置“读书方法指导”栏目,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以期收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之效。阅读方法,有精读和跳读、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如何阅读古典小说,如何阅读科普作品,如何阅读纪实作品等。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借助“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搭建阅读支架,构筑能力阶梯,使学生“由教师扶着走到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
部编教材就是专治不读书,读书少的,在这方面特色非常显着,让人眼前一亮,为更好的执行《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从而实现课内外400万字的阅读总量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教读课”要重视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有机勾连。
课内外阅读的统整与结合,可以打破课内外阅读割裂的局面,但其能否真正实现尚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操作。首先,运用好教材中现成的课内向外拓展延伸的阅读题。读课”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重视阅读的过程性和个性化。
部编教材的教学理念非常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靠虑到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学本。阅读教学中不能只是注重字词句篇,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的理解、思考、感悟,而这些宝贵的阅读体验正是自主阅读能力形成不可或缺的元素。 (董卿语)。在这种具有过程性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分析中,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物的复杂性、多面性。当然,这一过程是缓慢的、长期的,还需要语文教师的充满智慧的引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而忽略学生的阅读过程,更不应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
当然,也带来一些需要探讨的课题,比如教读课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能否迁移到自读课文中,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兼顾课文学习和课外拓展篇目阅读,如何进行课外拓展阅读的监控和指导,自读课文教师如何介入才算适当,自读课文旁批如何有效运用,整本书阅读如何有效规划,等等。这些都有待广大教师发挥“课程建设者”的作用,进行创造性的实践,以使教材的设计。
② 如何落实三位一体阅读教学
“激趣”是“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小学语文教读课要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放在第一位。激趣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课文来设计激趣方式。如童话可以故事激趣法,诗歌可以用图片、音乐激趣法。方法要灵活运用,不能过于死板、单一。比如教学《树和喜鹊》这一课时,要避免出现老师大量课文分析的现象,而应该结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体会原来树和喜鹊的孤单,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一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我们可以先用“图片+文本”的方式来让学生自己复述故事,再概括情节。
2.“1+X”的阅读方法
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让“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计划。阅读要有进度,有计划。要根据教材来设计课外阅读的进度,更要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来安排。
(2)有内容。延伸阅读的内容可以是学校自己组织编写的校本教材,也可以是出版社出版的、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
(3)有实施。计划、内容有了,最关键的是实施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有活动、有测评、有反馈,最终形成阅读成果。低年级的我们可以举行“讲故事大赛”“读书小报”等活动,对孩子阅读惊醒检测,激励和表扬。
3.开辟阅读新阵地
要建构小学语文“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更重要的是开辟阅读新阵地。如何开辟呢?“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其中“大人”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和大人一起读”不是把它当成语文课来上,而是要让这些大人也进入阅读之中。那么,要如何做呢?第一是要读纸质书籍。纸质书籍有一种其它如电子书籍无可代替的魅力。因此,大人要以身作则,主动与孩子阅读纸质书箱。第二是读的形式多样化。可以一起朗读,一起讲讲读后的感受,还可以一起讲读。大人扔掉手机,关掉电视、电脑,静下心来与孩子共同阅读。第三是读的地点多样化。可以在沙发上,在床上,在地板上,在草地上,在图书馆,在书店等等。地点不要拘束,最好能与孩子比较自由、快乐地共读。第四是建立阅读分享机制。利用家长微信群、朋友圈、家长会等平台,家长、老师、学生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分享机制不能把它当成作业来检查,这样子分享就成为学生、家长的负担了。
总之,小学语文要抓住“部编本”新教材这一新契机,从“教读有法,注重内容”、“略读有度,提倡‘1+X'”、“开辟阅读新阵地”等方面入手,重新建构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③ 汉语教学的三位一体是什么
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是汉字、音节、语素三位一体,汉语一般一个音节只表示一个语素,写成一个汉字。
换句话说,我们在视觉上汉字是最小单元,在发(听)觉上字音是最小单元,而在对语言的理解上,字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结合体。
我认为这是受传统语音理论认为的汉语是声韵两分以及汉语是声调语言的影响,具备一个字调的音段就认为是一个音节。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谈到,汉语是声调语言,但其语音还是以元辅两分为科学。并对音节、语素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单元音或辅音加单元音或鼻音是汉语的音节,进一步分析,汉语(汉字)有单音节和多音节,而单音节汉字为汉语的语素,这与英语的语素结构相同。
④ 三位一体是什么
三位一体是指浙江省内高校,以及部分省外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对浙江高考学子进行招生录取。
实行的面对在浙江高考考生的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考成绩和学校综合测试成绩三种成绩,并按一定比例计算出综合成绩后,择优录取考生的一种录取形式。是一种融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三方面评价要素为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
即省内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指部分省份在全国率先启动的高校招生改革重要举措,是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规定的四种选拔模式之一。
⑤ 统编教材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每单元语文要素在单元篇章页里,在课文中的“泡泡”中,在课后练习题里,在语文园地中。
“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语文知识,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儿童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即能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能力。
养成学习语文的策略与习惯,能够以语文的眼光积累学习语文的经验,建构语文学习场。
教师要有“像专家一样思考”的意识,尝试让自己站在编者的视角来审视教材,适时提问,深度解析,在读懂编写意图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梳理、构建阅读要素、习作要素的图谱,将知识点、课文前后进行关联,并在头脑中形成语文要素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视角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时,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纵向搜索,找寻与要素相关的练习,构建图谱。
以语文要素为核心,横向贯通,打通各课练习和语文园地相关栏目的关系,构建图谱。
要素落地路径:
1.站在单元角度,展开递进式教学;
统编本教材将精读课与略读课改为教读课和自读课,并增加了课外阅读指导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要做到目标统整、循序渐进、读写融通。
2.创设实施情境,教学流程活动化;
教师需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出发,站在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设计语言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学会语言文字运用,从而实现语文要素与学习活动的融合,实现深度教与学。
3.搭建多样支架,学习思维可视化;
构建有效的“导学支架”,运用有效的“脚手架”策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活思维,促进深度学习,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4.关注作业练习,落实有效性教学。
教材课后练习是语文要素的分解。要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应该认真落实课后习题的要求。
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不一定始于此单元,更不能止于此单元,一定要在能力习得、习惯养成、方法掌握、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不断运用,直至内化和自动化。
二是策略单元,学习阅读策略是单元学习的重点目标,但掌握阅读策略的目的是为提升阅读能力和品质服务的。
三是在抓住单元语文要素这一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要把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同时落实。不能拘泥于语文要素而忽视了基础性目标以及和与文本特性密切相关的、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
⑥ 略读课文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略读课文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采取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编排体系。略读课文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编排的。和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相比,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语文要素的达成要求进行单元的编排与设置。那基于语文要素的略读课文应该如何施教呢?
一、锁定语文要素,阅读内容选择有道
(一)关注阅读提示,锁定语文要素
在略读课文中,课文题目的下面大都有编者对本课阅读的提示。这些提示体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要求。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关注这些阅读提示,锁定语文要素,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方帽子店》这篇略读课文,其提示是“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教学时,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与课文的阅读提示,教师就要把关注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用自己的话把它复述出来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样教学,有的放矢,有助于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
(二)抓住文章中心,落实语文要素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引领学生集中突破,以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那一定会很好》一文,由于课文比较长,因此教师应从中心句“那一定会很好”人手,引导学生思考:“找一找这句话在文中总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教学,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句,拎起了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使学生获得了对角色形象的认知,收到了显着的教学效果。
(三)攫取精妙语言,落实语文要素
同精读课文一样,略读课文也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对文中表达精妙的地方进行关注,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是一首语言明快、意境优美的现代诗。值得学生学习思考的是作者对秋天的美的描写并不单一,而是极具内涵。教学时,教师从“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围绕文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品词析句,使学生对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有较深刻的感受与体验。这样教学,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语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致力格局,语文要素的落实设置有方
(一)搭建支架,促进语文要素落实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先解决的是对课文大意的了解与把握。了解课文大意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搭建恰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其中的《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和《漏》是这一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在课后练习中以表格或者示意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阅读支架。有了这样的阅读学习作为基础,在《方帽子店》和《枣核》这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过来,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这样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了学生复述能力的提升。
(二)前后链接,促进语文要素落实
编排略读课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运用,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某一学习方法。对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教师要注重对所学内容的整体规划,前后链接,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教学时,以这一语文要素为指引,在几篇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想象画面,体会文中优美词句的方法。在教学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一课中,教师更要注重想象画面,体会文中优美语句这个语文要素的落实,让学生运用相关的方法去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的表达效果。这样教学,前后连贯,整体推进,环环相扣,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促进语文要素落实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经历思想碰撞的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略读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这幅画为什么能够名扬中外。为了这个阅读目标的达成,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画上有哪些内容?为什么这幅画能够名扬中外?”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提取信息、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获得了对文本的感悟,深化了阅读体验。
三、凸显要素习得,阅读实践推进有法
(一)链接阅读,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
课内外阅读链接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链接阅读的文章可以是一篇带多篇、一篇带一本等。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力,以深化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那一定会很好》一课,阅读提示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依据阅读提示,让学生把《去年的树》和《那一定会很好》这两篇课文对比起来进行阅读,说说它们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最后再推荐学生阅读《丑小鸭》。这样,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童话这一文体特征的认识,真正把“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一语文要素落到实处,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读写融合,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
略读课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在体裁、表达和结构上各具特色。教学时,教师要从文本结构和文本语言出发,找出精教精学的切入点,鼓励学生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的《小虾》一课,作者除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动词,把小虾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形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删繁就简,确定教学目标,并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读写能力的落实,这样才能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⑦ 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指什么
⑧ 第952期【听课有感】
文/高平三中 张永刚
统编语文教材建构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即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它们在阅读中有各自的坐标和作用。对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应着力于教读课和自读课的研究,并大力推进课外阅读,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说来惭愧,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有意识地进行教读课和自读课的区分,更不要说研究了。但从教育现状来看,自读课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很多名师在讲示范课的时候都会选用自读课文,很多学校在进行教研活动时,老师们也会选取自读课。然而,对于自读课研究,我们却迟迟没有迈开脚步。
今天上午学校的教研活动,我们听了牛金凤老师的《再塑生命的人》,在评课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这篇文章是自读课,应该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的展示权还给学生,更要把课堂的精彩还给学生。很显然,我的很多同事他们对于课型的把握都远远超出了我的认知。这不仅让我叩问自己:自读课究竟应该怎么上?
我们先来看牛老师的教学流程及课堂呈现——
导入新课后,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任务: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我生命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并找出文章的纲领句。然后学生开始读文章,四分钟之后牛老师和学生开始了课堂上的第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比较艰难的,孩子们一直是在老师的追问和引导下,找问题的答案,反应快的找到了,反应慢的失去了思考的时间。
第一次对话结束之后,老师让学生来谈题目的含义。完了让学生找海伦凯勒再塑前后的表现,并进行板书,在对比中突出莎莉文老师的伟大。这个过程依然是没有学生自读课文的时间的,一直都是老师在拽着学生艰难前行。
完成这次对话之后,老师让学生梳理“我”的心路历程,再让学生谈谈海伦凯勒生命再塑成功的原因。这一环节学生依旧没有自读课文的时间,凭着初读的印象配合着老师的提问。
最后,老师让学生列举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然后自拟一条座右铭来勉励自己。这个尾声设计挺好的,不仅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利于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
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只有四分钟,剩下的便是老师与学生艰难的对话。
走进牛老师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于自读课文,我想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自读课应该姓“自”。
自读课应该姓“自”,就是课堂上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文本。 充分接触文本,是师生对话的基础。而课堂说白了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解决疑惑,在对话中交流思想,在对话中碰撞火花,在对话中提升素养。那为什么我们很难给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时间呢?就我个人来说,就是在备课的时候眼中只有教材,而没有学生。可是,备课备两头,一头备教材,发现文本的关键之点;一头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会以一个成年老师的状态去同化学生的现状,所以,充分接触文本就变成了浏览课文,课堂就很难深入进去。从这节课的课堂呈现来看,老师和学生对话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们接触文本的时间太不充分了。所以,自读课首先时间上要有足够的保证,要保证学生有整块的时间,用来静静地读书和思考,用来分享与交流。
自读课应该姓“自”,最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的基点在哪里?当然至于学生的问题;学生知道的如果我们还是反复讲解,讲得再好听,学生也不会买账的。我就经常做这样的啥事,后来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就经常组织学生读完文章后用纸条的方式提问,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遗憾的是,这样的做法只是偶尔为之,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我想,很多老师一定和我一样,觉得学生会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让他们提问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孩子们的发问能力就越来越弱了。而自读课正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课堂的基点,从学生中来,让我们课堂的结点,到学生中去,让我们课堂的成长点,走进学生的心间。当然,如果我们备课时充分考虑学情,设计出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自读课应该姓“自”,还要让全体学生自主地活动起来。 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舞台,特别是自读课文,更应该把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去读,去说,去写,去悟。余映潮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集体训练,他认为语文教学不是要培养几个语文尖子,而是要提升每一个孩子的语文素养。他的观点深深影响着我,也指导者我的语文教学。在这节课上,牛老师组织了两次集中的自主学习活动:四分钟的课文阅读;两分钟的自创励志名言。但这样的集体训练、全员动作有点太少了。教学目标不是我们把学生拉到那个位置上,而是教师要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登上那个位置。也就是说,老师应该设计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把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读到了徐杰老师的文章《自读课要有充分的“自读”活动——<动物笑谈>自读课执教感言》,他说,自读课的课堂评价也应该姓“自”,这是我没想到的,引用如下——
自读课的课堂评价也应该姓“自”。教读课上的课堂评价权,大多数情况下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生成新的活动。而在自读课上,对学生自主阅读之后得出的信息进行评判、修正、补充、提升、总结……这些话,如果学生能做,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自读课,就是老师逐步放手的课。怎么放手?先把课堂评价权交给学生。
那么,《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自读课文如何设计会更好呢?只看病不开方有点不妥。这样优化一下,是不是会舒服一点呢?
课堂可以由三个板块构成——
第一板块:前后对比知“再塑”
学生阅读课文,聚焦课文开头结尾,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到来后的巨大变化,明确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我”的生命。
第二板块:圈点批注探“再塑”
聚焦课文5-12段,圈点评注,探究莎莉文老师是如何再塑“我”的生命的。引导学生理解莎莉文老师温柔、和蔼、善良、亲切的性格;理解、尊重、耐心、真诚的品质;启发、唤醒等高超的教育艺术。
第三板块:重点研读悟“再塑”
聚焦课文第4段,诵读感受,理解“再塑”的深刻内涵:再塑生命的人不只是莎莉文老师,还有海伦凯勒自己,引导学生感悟到,一个人的内驱力才是这个人成长的真正原因,从而鼓励学生自我成长。
这样优化后,教学思路就清晰了许多,教学层次逐层递进,三个板块都有学生的自读时间,三个板块三种自读方式,由面到点,自读之中有精读。相信各位老师还有更好更多的教学设计,我只是针对牛老师的课,在不改变她的设计意图下简单做了一点优化。
自读课文应姓“自”,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目光多多聚焦于自读课文,努力让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区别开来,真正让自读课文姓“自”。
文章结尾,我想引用徐杰老师在《自读课要有充分的“自读”活动——<动物笑谈>自读课执教感言》一文最后“不太恰当的比方”结束我的感悟,也请大家一起来感悟“自读课”的内涵。
譬如,我请朋友们吃饭,我自己没有菜,于是打电话给张三、李四,让他们每人带个菜来;
譬如,我家冰箱里有菜,客人可以打开冰箱,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口味,选择食材和加工方式;
譬如,我自己准备了食材——鸡鸭鱼肉,但是来吃饭的客人没有现成饭吃,只能系上围裙,自己下厨;
譬如,我端出几个菜,让每个人都好好品评我的菜,甚至把我的菜“回锅”再造……
反正,等着吃现成饭的客人,不是合格的客人;不顾客人口味而一厢情愿整一桌子菜的主人,也不是合格的主人。那种在别人吃菜时自顾自地絮絮叨叨、品头论足的,都应该被赶出餐厅,活该饿肚子。
⑨ 【深度解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陈恒舒: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
2017年秋季,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起始年级使用。为帮助广大教师全面、准确地理解统编语文教材设计的理念、意图和特点,教学更有效,本刊约请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四位教材编辑从不同角度阐述统编教材要点,沟通教材编者和一线教师,明中探讨新教材的教学。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陈恒舒
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试图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可以说,它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以下试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对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作简要介绍。
一、为什么要设置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一部分课文被标明为“阅读课文”。1987年版则区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并明确了三者在教学中的不同地位:“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阅读。”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延续了这一思路,但只区分教读、自读,不再有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的区分。这样的区分,尽管初衷只是“为了不加重教学负担”(当时一册教材的课文总数是35—40篇,教读、自读各占一半左右),但也确实彰显了编者区分课型、提倡自主学习的意图。新课改以来,则改为精读和略读的区分,不独人教版教材如此,苏教版、语文版等也都区分出了略读课文。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均将精读、略读作为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再拿来作为课型的名称,难免造成概念指称上的混乱。更重要的是,精读和略读对于课型的定位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所有课文都采取以精读精讲为主的办法,只是精读课文用的课时多,略读课文用的课时少而已;甚至有的学校或地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干脆“砍掉”几篇“不重要”的课文,其余一律巨细靡遗地精讲。为了纠正这种教学偏向,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首先在名称上恢复了“教读”“自读”的提法,明确了两种课型特别是自读课的基本定位——所谓“自读”,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
当然,自读课文的设置并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尽管过去自读课文的设计目的定位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但课前有提示、课后有练习的设计与教读课文差别不大;至于新课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助学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上几乎没有差别,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难以准确地把握两类课文不同的教学特质。为了更好地区分课型,让教师一看教材就能意识到两种课型的差异,教材编者做了大胆的尝试,对两类课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编写体例。
二、自读课文的编写体例
自读课文在体例上与教读课文有着显着的差别: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而代之以旁批和阅读提示。这种编写体例是为自读课的课型服务的:不设指向明确而具体的预习和课后习题,是为了避免教师根据教材设定好的要点和路径去精讲,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间;而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则是为了提供一些“抓手”,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抓手”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下就以七年级上册的自读课文为例谈谈旁批和自读提示的设计意图。
1.旁批
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力避结论的直接呈现,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这些旁批从呈现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点评式的,针对课文内容的关键之处、写作技法、文笔精华等精要点评。针对内容关键之处的如:
启示真理,给“我”以爱——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再塑生命的人》)
问题的提出来自细致的观察。 (《动物笑谈》)
针对写作技法的如:
开篇点题,引起下文。(《雨的四季》)
交代自己身体状况不佳,埋下伏笔。(《走一步,再走一步》)
针对文笔精华,侧重语言赏析的如:
春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雨的四季》)
注意品味文章语言的清新典雅。(《散文诗二首》)
另一类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有的指向文本内容,如:
爸爸出现了。他会怎样帮助“我”脱险呢?(《走一步,再走一步》)
“逗笑”“怪诞不经”“疯子”,这位动物观察者会有怎样奇怪的行为?(《动物笑谈》)
有的指向写法或语言特色,如:
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散文诗二首》)
“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女娲造人》)
有的指向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如:
这里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走一步,再走一步》)
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女娲造人》)
还有的带有拓展延伸的性质,如:
嘲笑“我”已是不对,更不该弃“我”而去。如果你是五个男孩之一,会怎么做?(《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些问题不一定都需要学生回答,有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往下读;还有的则是提示学生,这里有不寻常之处,读到这样的地方可以停下来想一想。
另外,旁批还具有示例的意义。自读课文除了旁批,还留有不少空白,留白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抄笔记或者回答问题,而是希望他们能够仿照教材上的旁批,自己做一些个性化的批注,自主品评、鉴赏文章。虽然七年级下册教材会专门讲“学做批注”,但在之前也不妨做一些初步的尝试。此外,在后续册次中,还会安排一些不设旁批、仅有阅读提示的自读课文,供学生自主批注,这也显示了教材设计的梯度。
2.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位于课文之后,一般是配合单元重点,抓住文本的独到之处进行精要的指导,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比如《雨的四季》的阅读提示:
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美丽,分外灵动。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这四季之雨,让我们亲近雨,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例如: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带给我们全方位的感受。课文中这样的精彩语句还有很多,再找出一些来,朗读并细细体味。
《雨的四季》所在的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其学习重点一是朗读,二是揣摩和品味语言;而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也正在于诗一般的语言。本课的阅读提示正是扣住上述要点来设计的,既点出作品的精妙之处,又提供范例、方法、路径,以辅助学生的自主阅读。
除此之外,阅读提示还会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延伸,引导学生由教材中的单篇课文走向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这也是“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和“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理念的落实。七年级上册的六篇自读课文,五篇的阅读提示中都有关于课外阅读延伸的提示:
可以看到,阅读提示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内容,而且往往有着明确的阅读指向,如感受风格或内容的异同、感受作者的精神、体会作品的趣味等,绝不是“为读而读”。
三、自读课文教学应该处理好三组关系
关于自读课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第一,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自读课姓“自”,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讨为主,而教师则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方面,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思考,能够由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的内容尽量不要去讲;另一方面,自读不等于放任自流,要突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包括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设置合理的阅读重点和阅读方向,加强对于阅读方法的过程性指导,等等。
第二,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本套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能力训练重点,而自读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也分别提示了该篇课文局部和整体的要点,教学的实施应该以上述内容为依据。但也要看到,教师面对的学情千差万别,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层次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在以教材为依据、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情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也要允许学生的自主阅读处于不同的层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通过“底”的抬升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三,处理好自读课与教读课的关系。自读课与教读课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承担着不同的教学功能,但二者也是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教读课是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是把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教读课是展示台,自读课是练兵场。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师在教读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比喻、拟人的相关知识,在自读课文《雨的四季》的教学中就可以提示和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巧、知识来品析课文。
自读课文的设计是这套教材的一个亮点,希望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能够体会编者的用意,用好自读课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