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高年级语文如何通读教材

高年级语文如何通读教材

发布时间:2022-02-26 05:04:13

‘壹’ 如何正确解读教材

一、教材是什么?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教材进行。二、教材解读的范围教材解读不再是狭义地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而是对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解读,这样才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方向。现代教材解读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读,对教学环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环境分析是指各校内部、外部的环境分析。其中,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学校条件等的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村社、信息、学校周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分析。教学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进行教材分析时,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首先进行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学校内外环境的分析越客观、越准确,对我们的教材解读就越有帮助。这样,不仅对教学背景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整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怎样解读教材?(一)教材解读的内容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3.把握教材的特点。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二)教材解读的形式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三)教材解读的层面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四)教材解读的途径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1.与作者对话。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2.与文本对话。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着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可见,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其实也正是丰富的“解释”让成其为经典。不过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我们的解读即使已脱离作者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东西。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3.与编者对话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四、教材解读的一般步骤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读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读、处理教材。教材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一般来说,解读教材应从解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五读”。(一)语文课程标准――研读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等。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是中心校还是村小,课堂教学都要受课程标准的指导,因此,在解读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教师正确进行教材解读的前提。(二)有关资料――泛读,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所谓泛读,指在进行教材解读时,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参考书、语文教材、与教材有关的报刊杂志等,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图书室也初具规模,基本建成,各类图书资料上万册,还有各种光盘及东北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上网卡供广大村小教师查阅学习。各村小还有中央远程教育模式资源供大家学习。(一)要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明确语文教材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明确语文知识在各个教学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情况。 如:小学生写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铅笔、钢笔、软笔),语文工具性体现出来的螺旋式上升(口语交际、写一段话、写一篇短文、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写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采的文章)。(二)要明确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如:品德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术课中的美育与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学生懂得美和欣赏美的要求;又如:《腊八粥》《会飞的蒲公英》《穷人》《植物妈妈有办法》《藏羚羊的跪拜》《网上呼救》等课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内容对村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更需要村小教师进行广泛阅读。通过泛读,教师深入了解了课程标准,使教材解读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更低年级和更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为本阶段的语文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实现与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语文、数学、品德、综合实践、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语文习题。如:有的村小教师经过泛读,发现语文第一单元与品德第一单元就有相通之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学科整合。(三)整个教材――通读,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全部小学语文教材。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全部教材的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线索

‘贰’ 如何教好语文统编教材

1

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统编教材改动比较大,老师们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这可以理解。

但也要看到,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特别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改革的幅度大,推开使用的步子应当稳一点。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学就来个天翻地覆。使用新教材,采用新教法,这是时代要求,大家对语文教学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嘛,要借新教材的使用去改进教学。

但也不必把以往的语文教学说得一无是处,那并不符合事实,别把语文老师弄得“灰头土脸”。其实我们就是那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靠几次培训就解决问题。

‘叁’ 关于如何上好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课的几点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机会, 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如何来上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课”这个问题。我是从去年才开始接触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对此很陌生。在过去的几次教学视导中,通过听安科长的几次评课、分析,为我指明了一条路。之后在自己课堂上的不断实践中,我由原来的迷茫变得逐步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今天在这里想跟各位领导老师交流一下,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把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在课堂中实现这一点,并能发挥学生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的呢?我想以《一路花香》为例谈谈我的看法。一、 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在备课时,我们先要反复阅读文本,吃透教材。这样,才能理清头绪,把握住文章的重难点。在讲台上我们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不做无用功。《一路花香》是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两只水罐的故事。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它:从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向我们揭示了: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一路花香是挑水工利用破损的水罐漏水的特点形成的美好景象。重难点是: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2、体会寓言所要阐述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二、 全面掌握,合理分配,做到心中有数 在去桓台教材培训时,那位专家说,听公开课时分不清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笑过之余我们想一想自己在讲公开课时,其实也是将两课时的精华融入到一课时的,所以,公开课的各环节安排都比较紧。但我们平时上课不一样,我们可以合理安排,让课堂更有实效。那么,就需要我们全面掌握本课各个知识点以及重点内容,然后进行合理分配。我认为,现在四年级的孩子,自学能力提高了,我们对他们提出的预习要求也要相应提高。有效的预习后,课堂会节约出部分时间,那么,第一课时,在朗读流利、掌握生字词、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最好能初步理解课文,解决第二课时的外围问题。这样,第二课时,会有更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感悟、体会、理解课文。《一路花香》的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备的:除了检查、巩固学生在自学时生字词的掌握、课文朗读外,还在朗读中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了重点词语、难懂词语的意思;积累了关于花和花香的词语;初步感知了题目“一路花香”是什么意思?(花美花香),学生了解第一层含义是没有问题的;感受了解课文中三个人物的形象,初步把握了人物特点。这样第二课时稍加深化就可以了。最后学习几个比较难写、易出错的字,再出示一个小练习进行巩固。这一切为第二课时深入文本做好了铺垫。 三、由点及面,切入文本,避免串讲串问 抓住切入点展开对课文的学习,这是我们阅读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深入文本,抓住课文最本质的内容,理出一条清晰明了的线。这样更有利于由点及面深入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避免了课堂中的串讲串问。《一路花香》的第二课时,我是以破水罐的心情变化为一条线切入文本的。这篇课文是叙事性的,中心句不好找。它不像有的课文很好找,例如《徐悲鸿励志学画》我们就可以文中徐悲鸿立的志向为中心句。不好找中心句的课文就需要我们认真概括,《一路花香》有好几个亮点,比如有双层含义的题目、两只水罐具有不同特点等,我经过反复思考,觉得以破水罐的心情变化这一条线切入文本更简洁明了一些,还留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四、 方法指导,注重感悟,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上语文课,还要在其中渗入学习方法的指导,哪怕一节课只训练学生某一小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能够体现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现学生提高、进步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各项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一路花香》中,我设置了填空练习说话、添修饰词语的环节,锻炼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积极思考的习惯。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体会运用词语要准确。我还根据本课留有多出空白的特点,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我找到了四处空白处:第一处——好水罐和破水罐之间会有什么交流来促使破水罐更惭愧而自卑?第二处——“美好的景象”是什么样的?第三处——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时,这次他的内疚程度更深了,歉意更重了,它又会说些什么呢?第四处——最后一段,听了挑水工的话,如果你就是那只破水罐,你想说些什么?此时,文章学完了,我有引导学生回归到题目上,体会感悟它的第二层含义:赞美像挑水工、破水罐那样发现美、创造美的人。每一篇寓言故事都有自己的寓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文本、体会人物情感,进而把握文本带给学生的启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靠直接告诉,而是要靠潜移默化,靠感悟。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蕴人文性于工具性,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融合。五、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课堂要有“大语文” 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课堂学习之余,语文学习还应该在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延伸。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大语文”的概念。《一路花香》中,我让学生积累了两条帮助他们认识自身价值的名言警句。从课本延伸到自己身边,让他们像挑水工一样善于发现美、创造美,进而帮助别人。让本课蕴含的寓意在学生心中更加深入。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钻研教材、提升自我,减少课堂中的每一次遗憾,让语文阅读教学切实有效、返璞归真!

‘肆’ 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什么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课文、所有段落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默读的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语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①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②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
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①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过上下文,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
四、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软任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备较强阅读能力的。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外阅读的书。“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大都比较轻松活,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推荐的书,学生作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荐教材中提到的书籍,也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

‘伍’ 语文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作者简介】龙墀,湖北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现状引起了各方极大的关注,许多同仁就更好更快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可行的主张。此情,让我回想起毛泽东关于“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教导,同时唤起了个人的反思。1960年我开始任教研员时,随老同志多次到小学听语文课,评课的焦点多集中在读懂教材和用好教材上。由此,“读懂教材,用好教材”这个要求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并成为个人工作的经典,伴我到90年代末期。之后,不知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对之淡薄,甚至几乎忘却。直到2005年,在几所学校听课之后,“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又从脑海中跳了出来,眼下的情景,促使我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
一、读懂教材的前奏
要真正做到读懂教材,首先必须弄明白以下相关的三个方面。
1.读懂教材的含义
所谓“读懂教材”,就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了解,要理解得透彻,不能含糊,不能一知半解。具体到阅读一篇文章,不仅知道写的什么,还要弄清楚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乃至语言特点和别具一格之处等等。可想而知,读懂教材不是一般的阅读,而是一个必须动天君,下工夫,积极思维的读、研活动过程,是教师的专职专利。
2.读懂教材的意义
教材是根据现行课程标准编选的一本书,是由一篇篇文章组合而成的,它的架构、阶段、组元、选文、练习等无不体现着理解、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各项任务,是教与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支架。没有教材就没有教学。因此,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是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例子。
实践经验证明,教学效益的高低,关键之一取决于教师是否读懂了教材,只有读懂了教材,有效教学才有基础。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学的需要,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另外,读懂教材这一要求对教师而言,是教师尽职尽责,实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宗旨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把“读懂教材”视为一般的号召或要求,应当作为国家赋予教师的政治责任和职业责任,必须严肃认真地履行之。
3.读懂教材的主要内容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入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各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都各具特色,但是就每册(本)整体而言,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字、词、句、标点符号;二是字、词、句、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三是选文的布局谋篇和表达的技能技巧。纵观长篇巨着或短文杂什,无一不是由这三个要素组成的。弄明白这一点,有利于根据篇目的具体特点,因文而异地组织阅读教学,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读懂教材的主要方法
1.通晓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
读懂教材必须从总体上入手,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由编写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出来的,必须受《课标》的理念及目标所规约。因此,教材具有法定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问题组元的,每单元中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内容。每单元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即有语文训练的侧重点。每个学段各册单元量大体一致,每单元教材的编排均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元导读提示,阐述本单元文章的内容及特点、训练侧重点及学习方法等,自然非常重要。第二部分为教材,均为名篇佳作,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凭借。第三部分是语文园地,高年段为回顾拓展,实际上是积累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训练及学习规律和方法的习得。各板块和栏目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通晓这些特点,有利于从教学角度去透彻理解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作用,打好用好教材的基础。
2.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文本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出自作家的手笔,其内容是一定的客观生活经过作家的提炼之后用语言文字反映出来的。因此,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及情景,无不打上作者的人生态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烙印。要读懂并透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意,就必须走进文本之中,与作者对话。为此一定要改变阅读者的角色,把自己当做文章的作者,融入文章所反映的情景和环境中,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就要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在与人民一道送总理。这样当读到“灵车缓缓在前进,牵动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时,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并感觉到在追着灵车奔跑,呼唤灵车停下来。又如读《开国大典》,就要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正与首都30万人民一道参加开国大典。这样当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会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当读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艳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从而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当读到对阅兵式的描写时,也便会同作者一样,对新中国的保卫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由衷的赞美。这样,不仅和文章作者相识,而且心相通,情相投,与之无间对话交流,才能真切地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明确身份,把握重点
但是就教师的读而言,不仅是选择的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读的身份问题。个人认为宜用三种身份去读,三种身份读的目的各有侧重。
一是一般读者的身份。目的在于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和写作方法。
二是学生的身份。目的在于思考学生在阅读中会有哪几个字不认识,哪几个词的词义不明确,哪几个句子难以理解等难点、疑点和可能生发的问题,为课前预习参考。
三是教师身份。教师必须下工夫钻研课文,多问几个“为什么”,自问自答,直至自己满意方休。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这样谋篇布局,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表达方式等等。一句话,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咀嚼、推敲、比较、分析,探究作者的真实意图、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文字的表面深入到文字的背后,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如《游园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开”句中的“扣”字,有“衣扣”“克扣”“扣留”“敲”“绳结”“套住”等多种意思,在本诗句中应取哪一种意思,从比较中得出,应是轻轻“敲”,至此才能称之为读懂。此时此刻,文字就不是躺在纸上,而是站起来和你对话,也只有深入到文章深处,才能做到和作者敞开心扉对话,进行心灵交流。然后,要根据《课标》精神、单元目标正确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设计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程序,从而为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读懂教材的自测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天职,是否真正读懂了,还必须自觉地进行自测,对如下六个方面实施自测。
一是对文章作者个人相关资料是否了解,如作者的简单经历、工作和作品等。这对理解文章反映的客观思想大于主观思想的矛盾十分重要。
二是对文章相关的资料是否掌握,如同一体裁、主题、内容、表达形式的作品等。此举一反三大有裨益。
三是对文章背后的含义弄明白了没有。有的文章作者由于所处环境(时代背景)的关系,往往在反映现实生活上多采取了隐蔽的手段(方式)。或含而不露,或借物达情表意,在文字表面呈现的是平静的湖面,里面则是滚滚的波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对此是否明白。
四是对文章的空白找出来没有。留空白是文章的一种表达技巧,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有的是在作品中对所表达对象的认识有争议,有的是对作品内容理解可以深化,作者不予明确表达或深化表达,特意留下来,让读者自己去想,去思,去继续表达。空白是一个思维训练点,更是落实读写结合的最好契机,一定要找出来。同时回答需不需要补白,怎样补白,不补白对文章的表情达意是否有影响,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
五是对文章固有的内容是否全面透彻地理解了,如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此对读写结合,特别对写作的教学指导十分重要。

‘陆’ 小学高年级语文怎样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及朗读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无效朗读现象分析
在课堂朗读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却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朗读过程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整体感知文本时,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时学生往往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感情从何而来?有的教师看似很重视朗读,设置了许多朗读的环节,但只有读的安排,没有读的要求,也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意蕴中。
二、有效朗读策略探讨
1.明确朗读目标,细化朗读要求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另外,教师目标要清,每次朗读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理清朗读层次,不可贪多求全。一般我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即:先引导学生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2)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读明白,读透彻。即:初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以思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3)品读课文,升华情感,读出情,读出味。即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入情地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情感,真正地进入角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2.创设情境、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加深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形式多样。如教师范读,师生配合朗读;整体感知朗读,情感品味朗读;整篇文章的朗读,个别句子的朗读。应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2)重视示范朗读。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
(3)创设朗读情境。进入中高年级以后,学生对朗读的热情逐步减退,读起课文时是有气无力,毫无表现力。要改善这个现状,只有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要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
3.给足时间,注重实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读”作为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训练。所以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反复读的实践中,加深体验,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4.注重朗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既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朗读训练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柒’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的实效

留心第一课时,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展示课,还是竞赛课,很少有人去执教第一课时。原因是许多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很难出效果,而第一课时也的确头绪繁多,牵涉到导入、字词教学及初读课文等环节,每一环节都不能忽略,颇有难度。其实,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提高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的实效呢?笔者认为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都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效。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之中有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读书感悟,第一课时照样可以预约出与众不同的实效和精彩。

一 以多样的导入求实效
有效的导入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它简短巧妙,“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有效的导入寥寥数语即能把学生引入文本的情境,接触到文本的精神内核,但必须考虑导入语要精确、凝练、简洁,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符合文体的需要,要围绕文本的精神内核进行设计。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寓言故事《蝉和狐狸》时,先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然后过渡《蝉和狐狸》。由此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2.观赏插图,导入新课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课文《莫高窟》时,当学生打开课本,一下就被眼前的壁画吸引了,壁画上的仙女千姿百态,精妙绝伦。这时,学生就对学习课文有了兴趣。插图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3.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学习课文前提问:平时同学们的衣袋里都装些什么东西啊?再顺着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 以简明的初读求实效
初读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初次感知教材,是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依据教学目标,初读设计也要有效明了、让学生觉得学起来目的明确,有可操作性。初读并不只局限于要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学生认读生字词,而应该认真审读教材,发现其有核心价值的精妙之处,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纵观全篇,潜心会文。有效的初读还可以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少走弯路。
1.围绕课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题目是作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内容,下面的千言万语往往从上面的课题就可见端倪。因此,第一课时教学中,可以围绕课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以课题为契机进行挖掘,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在初读中抓住课文的结构及要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初读课文的兴趣。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知全文
例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初读:老师知道大家对法布尔的行为充满了不解,为什么他的衣袋会装满昆虫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学生找到三个关键句后,教师进一步诱导:“三句话中哪些词语特别能解释法布尔的这种行为?”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着迷、迷恋、痴迷。这种初读引导学生从提炼关键句到提炼关键词,既让其初步感受到文中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教给了他们高效的读书方法。
三 以巧妙的过渡语求实效
有效的过渡语是简化教学环节最见效果的一个程序,学生学起来感觉教学环节清晰了,简洁的过渡语必须是精心打磨过的,它简短精辟,言简意赅,既能承上启下,又能引领学生由初读到精读。
方法一:抓作者内心巧妙过渡。比如教学《金蝉脱壳》一文,学生初读课文后,感受到了小作者想要观察蝉脱壳的急切心理,这时教师可以马上过渡:“孩子们,此刻你们的目光在哪里?让我们跟随小作者一起紧紧盯住那只蝉虫,可千万别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脱壳的细节哦,轻轻地自由读课文,感受这奇妙的一刻。
方法二:介绍作者巧妙过渡:例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的过渡:“有人说苏叔阳先生的散文是一杯甘甜的山泉,山泉必须慢慢地、细细地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甘甜才会由心而生,回味无穷。让我们来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品味《理想的风筝》这杯‘山泉’,看看你能品出什么来。你品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地方一知半解,什么地方还有疑问,都请用笔做好记号,这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默读课文)
方法三:抓文章线索巧妙过渡。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金华的双龙洞是个奇特的地方,地方可大了,不知道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欣赏了哪些景色?”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能够说明地点的句子划出来,这样一条清晰的游览线路就找到了,为接下去学习课文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让我们换一种第一课时的教法,让老师运用创造力,使第一课时教学有效起来,激起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师生们的智慧火花在语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中齐放异彩!

‘捌’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担当着特有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训练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认识得到提高,思维获得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情趣得到培养.然而,在农村小学,这种完美阅读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学生对于课内阅读掌握还可以,但课外的阅读训练学生表现出无从下手、分析能力低下的现象.面对每一次阅读训练,我们班失分率相当高.因此,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分析能力是目前农村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否则会成为学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阅读障碍. 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阅读实践都很重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有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应让学生通过读书来学会阅读.教师要善于精讲,善于点拨,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具体感知学法.指导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在教师的示范、带领与指导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到学习方法是什么,一篇课文的学习是通过运用什么方法来实现的.其次,要通过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示范和示例的教学去示法.第三,要在启发诱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蕴含着理解时所遵循的认知程序和采取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自己尝试学习,从而逐步明确究竟如何做才合适.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把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成断连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阅读和写作有着内在的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能促进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二者的训练都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进行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是很有必要的.1、品味教材魅力,激发写作兴趣编者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课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发现优美的文章竟如此吸引人、打动人,故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兴趣.如《桂林山水》这课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桂林秀丽的景色,那如诗如画,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大家.桂林山水的魅力不正来源于作者笔下的优美文字吗?我们是否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呢?我想,在他们对优美词句深刻体会和产生美感享受的一刹那,一定有人会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写作冲动和热情会油然而生吧!2、丰富语言积累,成竹在胸有人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是啊,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优美的词、句、段,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词句是文章的砖瓦,长期积累,久而久之,词汇丰富了,写文章就下笔有神了.如《乡村的傍晚》把傍晚的景色写得非常生动,我让学生朗读、背诵、默写并摘录相关的语句,学生在读写中受到启发,明白要抓住景色去写晚霞和小河,还可展开想象,利用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去描写.在学会了写傍晚景色的同时还积累了余辉、湛蓝等生动词语.课后我叫学生以傍晚为题写了一段话,发现他们自然而然地就用上了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和修辞方法,而且还写得较为生动,不至于提起笔来没写的.3、抓住契机,多练笔阅读教学中会有很多好的练笔机会,我们在教学课文时一定要抓住契机,指导作文,让学生想写,会写.很多文章都根据课文特点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小练笔,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些机会,还可以适当安排写一些读后感,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4、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方法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要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在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所以,我们要抓住课文阅读这个契机,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渗透其中.(1)、仿修辞手法(2)、仿结构a、连续结构段指段中的几层意思是按照先后顺序一层接着一层写的,这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结构段,在写作中经常用到.《卢沟桥》、《捞铁牛》等课文中都有典型的连续结构段,在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况下,可安排仿写训练,如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洗手帕》、《大扫除》、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想好这段话要写的内容,接着安排好顺序,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层要写具体,写好还要检查,每一层次意思前后是否连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b、并列结构段是指一段话将事物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庐山的云雾》二、三自然段之间就是这种构段方式,它从个不同方面写了庐山的美景.使学生懂得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可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3)、总分结构是由总述和分述两层构成.《蜜蜂》描写蜜蜂辨别方向时采用了这种总分结构,先总写出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特点,然后从做实验来具体写出蜜蜂具有一种无法解释的本领.指导学生仿写时,教师可出示总述部分,让学生围绕总起句,写分述部分.例:①我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②课间十分钟真是热闹非凡.3、仿详略小学高年级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用这些方法既巩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也为以后进一步学好语文,提高读写能力,奠定了扎实良好的基础三、改革语文课堂的结构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建立一种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1.提示、设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事先要做一点提示,或明确学习目的,或介绍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情况,或提出自学的要求,或教给自学的方法等,帮助学生自学,把学生引上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学,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紧扣文章的思路,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上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2.阅读、思考.在做了简短的提示和提出思考题后,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寻求答案.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3.讨论、切磋.学生带着问题读了文章以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相互切磋,让学生把思维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4.归纳、总结.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对自学所得进行归纳、总结、深化、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边讨论边归纳,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的认识系统化.5.练读、练习.学生读懂了课文,弄清了问题,设计巩固、提高的练习,进一步感受作品中塑造的生动形象,深入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其方法是多样的.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各种阅读类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玖’ (原创)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教材

文本是什么?广义的文本,首先是指创作文本。教师作为文本的解读者,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一位同学生一样的普通意义上的读者,由于阅读经验与文化的积累,又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因此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可以说是位熟练的读者。所谓正确解读教材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调,把握分寸尺度。实际上,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形成多元化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二、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本学期,我负责接任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进入高年级后,教材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落实。这是最终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这一载体来认识,吸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自主性、开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强,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导向。就是在语言编写方面,也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的特征,而在其教材的助读体系,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连篇,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多的空间。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着的意蕴,才能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风格各异的古诗,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节选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着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还要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发展成果;《蝙蝠和雷达》反映科学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识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环保意识的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等等,当代先进文化思想尽蕴含其中。只有把这些内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而不会盲目地为“怎么教”所困惑,语文本体才不至于淡化和失落,语文课堂才能灵肉相并。
四、关注课文单元组合。所谓单元组合,即围绕着某一主题,组织了3-4篇课文而构成的意义单元,它常常包括随后的练习以及部分习作的内容。在教材处理时,我们要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样使学生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从去年开始,我校——南宁市清川小学开始实验主题阅读教学,即——"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主体,
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两翼"中一翼是与教材单元主题配,这就更要求我们语文老师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题意义。在实行这个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更深的研读课文,可以使我的课堂提升更多,学生的收获更大,比如,本学期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5课《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通过先熟读教参,再大量查阅关于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关资料,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记,最后还引出了与这一单元“艺术与人生”为主题的相关的两篇文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深刻的把握课文的主题。
五、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解读
在重难点突破上,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可以有以下三个方法:①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向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②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③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从三件事体会:鲁迅关心他人、敢于抨击反动势力,关心后代青年成长等。这样,突出值得借鉴的表达方法,以典型时间反映人物精神面貌,体会精准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又如《白鹅》中抓住“好一个……的白鹅。”这句式样的句子反复出现,作用有四:A暗示课文要点与层次;B强调了本课要表达的中心;C巧妙地将记叙与抒情融合;D对小节内容予以概括总结。
其他还有很多的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细细对照,认真反思,将所学与实践结合,努力提高教材处理分析能力和实施教学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认真的研读、吃透教材,那么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先前简单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了解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了什么思想,而是更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更讲究如何让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文学素养较高的老师,懂得什么时机该让学生“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处地“动情诵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知道“静心默读”地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阅读全文

与高年级语文如何通读教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9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8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2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3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2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34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4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