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听课过程记录怎么写

语文听课过程记录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3-02-26 20:36:08

‘壹’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怎么写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听课记录怎么写
一.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过程,说明确点就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即教学意见。

(一)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包括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课时等;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学生活动情况;教学效果等。教学实录记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每次听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通常有三种形式:

(1)简录:简要记录教学过程、方法策略、板书设计等。

(2)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过程、方法策略、板书设计等都记下来,甚至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的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

(3)实录:把教师从开始讲课到下课结束的整个教学环节、内容、时间、师生双边活动等一点不落的如实记录下来。

(二)教学评点教学评点是指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教材的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等等。写教学评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

(1)简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记录下来。

(2)总评:就是对简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二.做好听课记录要注意以下几点应该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如教师讲和学生发言时,以听为主,兼顾观察;教师板书和学生演练时,以看为主,兼顾其他;学生练习时,以思考为主等。

(一)听记要分清主次。听课应该以听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和思考上。思考什么、怎样思考?

①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

②对教师的成功、不足或错误,要思考原因,并预测对学生所产生的相关性影响;

③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应怎样上,进行换位思考;

④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

⑤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方法、要求如何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⑥这节课是否是反映教师实际水平,如果没有听课者,教师是否也会这样上等。

(二)记录要有突出重点。一般来说,记录要详略得当,简明扼要,对内容要选择,文字要精炼。对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可以详细地记录,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见解也可详细记录,以免遗忘。

(三)听课后要及时反馈,研讨和交换意见。反馈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抱着虚心、诚恳的态度,热情主动地与教师交谈,以平等商量的语气,指出成功和不足或改进的地方。对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不要把问题讲得太多,应有重点地指出突出的问题,并以建议的形式提出,多谈优点和经验,尽可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快乐成功中成熟;对有经验的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认识到还有改进的地方和提高的空间。通常情况下,一般不是去做定性的分析和评价。

(四)对听课记录评议要进行整理总结,弥补自己的经验不足。整理时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改进意见、要求和方法等,以便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借鉴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真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品德、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贰’ 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1

课题 :识字四。

授课教师 :周xx。

授课班级: 一(1)班。

授课时间 :xxx年4月7日(星期二)下午第一节。

一、出示多媒体课件(昆虫活动画面)

师:同学们看见什么?

生1:我看见蜻蜓在空中飞。

生2:我看见蝴蝶在花间采蜜(散评:蝴蝶在花间抓迷藏,不是采蜜,蜜蜂才是采蜜。但老师没有评价纠正)。

生3:我看见蚯蚓在土里……

生4:我看见蚂蚁在地上运食粮。

生5:我看见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生6:我看见蜘蛛在织网。

(散评: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能够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很好!)

二、在黑板上张贴六种昆虫图片。

师:同学们能说出这六种昆虫的名字么?

生:(齐声,依次说):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师:老师讲台上有这六种昆虫名字的生字卡片,谁能上来把它们分别贴到黑板上对应的昆虫上?

(散评:让同学上台将生字卡片贴到黑板上对应的昆虫图片上,我很欣赏周老师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过,其中一位同学将位置贴错时,我觉得老师应该做必要的引导,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将其挪到正确的位置。)

三、多媒体出示生字(标有注音)

蜻蜓 蝴蝶 蚯蚓 蚂蚁 蝌蚪 蜘蛛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字记住呢?

生1:拼音。

生2:它们的名字都是从小动物来的(散评:生2的回答显然是不正确的,但教师没有评价纠正)。

师:除了用拼音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3:(在教师引导下)熟字加偏旁。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生字(散评:在学生生自由读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没有读,有些同学读音不正确,但教师没有注意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师:谁愿意上来领读这些生字?(一生上台拼读,全班跟读)。

四、多媒体出示课件(生字,去掉拼音)。

师:去掉拼音后,同学们还认得这些字么?

生:(齐声)认得——。齐读一遍。

五、多媒体出示课件(将生字的偏旁加红)。

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个地方认识这些字呢?

(散评:学生反应不上来,回答不出。其实,教师的意思是:这些生字去掉偏旁后,另外部分的字已经在上学期学过,如:青、科等。但这个提问表述不清、指向不明,导致学生无法回答。)

师:这些字我们在上个学期中都已经学过了。

六、多媒体依次相关昆虫图片。

1、展——蜻蜓半空展翅飞。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动作来表示“展翅”的意思?

(散评:学生在下面有的做,有的没做。教师对没做的学生没有要求,对做不正确、不到位的学生也没有纠正。)

2、运——蚂蚁地上运食粮

师:蚂蚁从早到晚都在干什么呢?

生:蚂蚁地上运食粮。

3、师:蝌蚪长大后是什么?

4、网——蜘蛛房前织网忙。

七、多媒体出示课件(将生字偏旁加红)

师:这些字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虫”字旁,都跟昆虫有关。

师:(依个指着)这些字去掉“虫”字旁怎么读?加上“虫”字旁又怎么读?(生跟着师依个读)。

师:这就是形声字。

师:数一数,这篇课文有几个这样的形声字?

(散评:老师在提出这个问题后,并没有等候学生去数,也没有要求学生回答。)

师:除了这篇课文的形声字,你还认识哪些形声字?(散评: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应尽量少用第二人称“你”,而多用“同学们”、“咱们”,这样会显得亲切些)。

生1:(教师用于投影)虹 蚕……

师:“蚕”字是形声字么?不是。(散评:为什么不是,教师没有解释)。

八、师:请打开课本54页,用圆圈把课文中的生字圈起来。

(散评:生按照要求在课文中圈生字。但有些同学没圈,有些同学圈不全,有些同学圈不对,教师没有巡查发现。)

师:(范读后)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并用手势表示昆虫的动作。

(散评:老师在本堂课中,至少有两次采取学生自由读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是自由读生字,二是自由读课文。当然,我不是说自由读的方式不好,但我觉得在学生自由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巡查倾听,注意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不然会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

(下课铃响)

师:打开小练习册23页,做第四题(将昆虫图片、地点、动作连线)。

总体印象:

1、关于学生课堂状况:整节课有3位同学睡觉;我听课位置旁边有3位同学的铅笔不到一寸长;学生写字习惯不好,书写时不认真,刚写完就使劲用橡皮胶擦,弄到本子上全是橡胶泥。这些现象教师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现。

2、关于课时安排。对照上传博客的教学设计方案,显然周老师这堂课远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我想,可能是周老师将一个教案分成两节课来上吧?要是这样,我不敢苟同。我还是觉得,老师在备课时,应首先认真分析教材,包括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课时,并做到分课时设计教学方案。因为,如果一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的话,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是不相同的。

3、关于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抓住规律帮助学生识字。《识字四》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典型的集中识字韵文,编者独具匠心地将14个生字编排在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中。周老师这堂课,能够抓住形声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蜻蜓蝴蚯蚓蚂蚁蝌蚪蜘蛛”这11个字,也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演示认识“展”字,但未能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运网”这2个生字。我觉得,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分别认识这2个字:加一加认识“运”字(“云”字加走字旁),换一换认识“网”字(把“同”换成“网”)。

4、关于课件运用。老师在课堂使用多媒体课件似乎有点泛滥。整堂课,像放电影似的,一个课件接着一个课件,使人感觉眼花缭乱——这似乎已是当下我们老师课堂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实,我觉得,课堂就如散文一样并不是越华丽越好,有时候越是简单朴实才越值得称道。课件只是一种媒体,一种手段,目的是借助其能够有效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课件太过泛滥,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5、关于课堂板书。我发现,自从学校装备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来,不说电子白板的功能至今还没有得到挖掘使用,就连传统黑板的教学功能也被一些老师渐渐地忽视了。周老师整堂课下来,手不沾粉笔,字不写一个,连课题都没有板书。我还是坚持认为,课堂板书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其内容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黑板的中心位置显示并固定下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课件演示绝不可以替代教师的板书。因为,一节课当中,教师的课件演示往往像走马灯一样窜过来窜过去,不用说是孩子,就是我们大人也不一定能够记住。

6、关于课堂小结。做事要有头有尾,写文章要有头有尾,上一堂课也应该有头有尾。导入课题是一堂课的“头”,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尾”。课堂小结的作用在于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整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周老师这堂课,无论是从教学设计方案还是从课堂实施情况看,都没有安排课堂小结

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2

活动过程:

一、雨中找春天:

1、导入:

小朋友,你们看,现在外面正“沙沙”地下着春雨。雨中的春天,有许多新的变化,你想知道吗?待会我们就睁大眼睛,去我们的校园里仔细地找找有哪些新的变化,好吗?

2、指导合作观察:

1)请你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春天的新的变化呢?

2)老师这儿有好多的红苹果,想要和我们班合作最好、动作最快的小组、观察得最仔细的小朋友交朋友呢!好。我们出发吧!

老师带领撑着伞分组寻找雨中春天的新变化,注意听取学生的发现,并及时发现表扬爱护花草、观察仔细的小组。

二、说春天:

1、小朋友,你有没有发现雨中的春天和平时有好多的不一样呢?

2、下面就请小朋友一个一个小组上来说说你的发现。

3、小朋友一说,老师发现雨中的春天更美了!其实春天啊,它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我们生活中,就要这样细心地观察,随时地记录,及时地发现更多的春天的新变化,好吗!

三、分组活动,自由创作春天:

1、是呀,雨中的春天是那么美丽,那么快乐。我们想个办法把春天留下来,把这么多的快乐留下来,好吗?

2、你想用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结合指点:画一画、贴一贴、唱一唱、演一演、说一说……等。

3、请小朋友挑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小朋友一块创作春天吧!

分工:画画的在一桌、贴画的一桌、唱歌的一组、背古诗的一组,演一演的一组……自由准备。

四、展示春天:

唱春天――折纸、舞蹈――展示画、背诵古诗(一定评价语:小百灵、小画家、小诗人)

学生进行评价。

五、延伸:

1、小朋友创作的春天真美啊!你们看,花儿红红的、草儿绿绿的,燕子飞来了,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许多多的快乐。小朋友想一想,我们能为它们做些什么事呢?让它们也快快乐乐地长大。

2、交流

六、小结:

我们班里的小朋友个个都是护绿小卫士、护花小天使。今天我们在一起,睁大小眼睛去寻找春天,用我们的小手画春天,我们一起演春天唱春天,春天里,真是快乐多多啊!

希望小朋友在课后继续去发现春天,记录春天,爱护春天!去寻找更多的春天的新变化。

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3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葛老师能抓住童话特点,通过教师生动语言和形象的板贴画,把学生愉快的带入童话故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的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演、说。根据我个人的学习感受,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教学理念全面落实,融会贯通

理论是行动的的指南。这节课,葛老师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很准,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从听、说、读、从指导学生的识字到写字,甚至到最后环节中深层的情感挖掘,葛老师把握的都非常好。第个环节落实的也很好。不仅如此,他结合新课改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把一年级的孩子当作不懂事的孩子,没有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说话,代替学生的想象。而是把他当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自己为主导。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读书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利用多种形式,内化文本的语言,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语一年级课标中写的很清楚)

二、教学目标训练扎实,达成度高

葛老师的这一课,教学目标设计的很恰当有一定的坡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具体表现在:能抓住重点,安排详略得当。能以朗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学习课文中去识字。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他在开头设计了贴图的环节,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分角色朗读时,让学生戴上头饰,学生表演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教师能适当地指导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通过表演引导学生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满情绪。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独具匠心

葛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备课充分,设计独具匠心。从开头的导入课文,新授、总结等每个纵向的教学流程。设计的很紧凑,过度语衔接自然和谐,没有生硬的感觉。始终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最好的状态来学习新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非常显着。另外,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老师设计了多种促读的方法,如边读文边看图,分角色表演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读、师生共读等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不仅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还完成了每个教学目标。

四、教学语言独具特色,富有童趣

对于教材的处理,全国着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要多些情趣,少些理性。他的语文课就上的十分有情趣、有意思,学生学习兴趣高,效果就好。葛老师的教学语言本来就很有轻柔,容易让学生接近。加上整节课,葛老师能够用一些鼓励表扬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有孩子们在教师赏识,赞许的目光下学习。在老师鼓励关怀下成长,这种感觉,这种愉快的学习,孩子乐学,效果非常好。不仅如此,葛老师已经注意到通过贴图、分角色读课文等形式让学生充满乐趣地读着、学着。

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1, 让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导语”部分。

2, 教师补充:“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 默读 :看完后要会复述故事情节。

1, 就故事情节要素抢答:

①,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费城

②,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③,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5个,内德,杰利。

④,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 由此,故事可分为“冒险”与“脱险”两部分,指名学生分别复述两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评议复述中的得失。

3,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解决阅读障碍。

补充:耸立(高高地直立); 颤抖(哆嗦,发抖); 迂回(回旋,环绕)屡次(每一次); 凝视(集中注意力看)

4,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三, 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5, 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 多角度阅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阅读文章,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关键在于确定角度。

1, 评论父亲的做法:

2, 作为孩子,路要自己走,不能老师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3, 杰利的做法:富于友情。

五, 课堂小结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善于感悟,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的。

一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6

一、名言激趣导入:

英国科学家培根有句名言:“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不知大家是否赞同?(学生讨论)请大家随着着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一起来探讨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板书《白兔与月亮》)

二、自由朗读

由学生自由朗读《白兔与月亮》,初步感受课文,准备复述课文。

三、故事重现

1.复述故事。

2.用一句话概括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四、探讨研究

1.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拥有月亮不仅她失去了原有的赏月的闲适心情,同时带来的更多的是不安与痛苦。

3.试想一下,假如白兔拥有的是萝卜、白菜、它还会患得患失吗?(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意)

4.从白兔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你能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拥有巨大财富,或其不配拥有的财富就会患得患失。

五、一显身手

作家严文井是这样描述寓言的:“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同学们一起归纳了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那么你还能从《白兔与月亮》这则人生寓言中取出什么东西呢?请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来。比如:

(1)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

(2)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享受生命的乐趣。

(3)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

(4)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

(5)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六、奇思妙想

本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其中“终于”一词可见白兔是进行了一番心理斗争,才下定决心的,请发挥你的想象,描摹一下白兔复杂的心理活动,完成一篇练笔。

七、布置作业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请将你喜欢的优美词句积累下来。

‘叁’ 听课记录教学过程怎么写模板

‘肆’ 2015下半年小学语文听课记录怎样写

一、听课记录的基本要点:
听课记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
1、教学实录包括:
(1)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
(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
(3)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
(4)学生活动情况
(5)教学效果
教学实录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二种是详录,比较详细的把教学步骤记录下来;三种是实录
2、教学点评
听课者对本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建议。包括:
(1)教材处理和教学思路、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3)课堂结构设计
(4)教学方法的选择
(5)教学手段的应用
(6)教学基本功
(7)教学思想
(8)其他
写教学评点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间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二是总评,就是对间评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和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上课者交流

‘伍’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篇1

一、导入

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理解的,是不是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篇2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点数4以内的物品,明白总数。

2、鼓励幼儿用心参与点数游戏,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4名虫虫卫兵、虫宝宝若干、虫虫的家、圣诞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圣诞节快到了,虫虫王国要开一个圣诞宴会。虫虫王国的虫虫们可热情了,也邀请了小朋友去参加。

卫兵:“欢迎光临。”

师:“这四个卫兵长的一样吗?”

二、欢庆圣诞——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卫兵发给每个幼儿一个虫虫朋友进入圣诞宴会做游戏。

唱玩歌曲后,教师出示虫虫,请和老师一样的虫虫将虫虫举起来,一齐点数。(4次)

三、宴会结束

卫兵:“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我们要回家了。”

师:“谢谢你们的邀请,我们一齐送你们回家吧!”

步骤:

1、送小朋友手中的虫子

师:“天黑了,我们必须要数清虫子的节数,不要把他送错家了。”

2、纠正送错家的虫虫

3、将剩下的虫虫送回家

四、自然结束

和虫虫们说再见!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篇3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风了,一齐来学习。

读儿歌:宋涛………………

我们拿出小手一齐怕节奏一齐读好不好?

生:一齐读

师:我们在读的过程也就学了一些生字,来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嗯,多好呀。

生:

师:这两组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赵小艺是花旗帜飘风车转的,……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上一行是人物,后面一行是什么东西怎样样

师:真聪明,我们一齐来读读。下面的东西都是他们画的是不?(板书:旗帜风车……)

这些东西和文章“画风”有什么关系?上节课说风摸不着,看不到,是谁说的?

生:陈丹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师:陈丹是说有人画出来吗?

生:没有人画得出来

师:我们所有的“陈丹”一齐肯定的说说

生:学生读

师:有人画的出来吗?

生:有

师:请你看课文,谁能画出来?是怎样画出来的?

生:读书

师:谁画出来了

生:赵晓艺陈丹……

师:(出示课件)

生:读(旗杆、弯弯的大树乌云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的转)

师:这些“他”、“她”是谁?

生:陈丹宋涛赵晓艺

师:谁能把这些人的名字带进去读?

生:读

师:弯弯的好像读得个性好我好像看到很多动词呀从那些地方看出画的是风呀?

生:转—最能体现飘乌云斜斜的雨丝

师:风画出来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谁能读出来?

生:读

师:你们最喜欢风车是吗?我们一齐读

生:读

(落实意识很好。学生读得不好,老师随机的点拨和指导,让孩子读好,读准。课堂的氛围很好,学生的用心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师:自己随便选几句,好好的读一读

生:读

(给所有孩子读的机会,满足孩子的内需)

师:黄老师自己来读一读好吗?——读

生:好

师:读(把“呼呼”读成“呼”——叠词的改成单词)

生:老师少读了一个字

师: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

师:那我们读读看,哪个好?

生:叠词好。

师:少一个字感觉就差远了,是不是?

生:是

师:出示图片

生:一张张画加上了风,就显得更美了

师:多美的画呀,因为他们画上了什么了,才显得更美了?

生:风

师:刚开始不是不能画吗?可见他们想了很多的办法

一齐看课文4-8自然段,看看他们怎样想办法的?

生:赵晓艺眨眨眼想了想---动脑筋了

陈丹书我也学会画风了——(老师没有评价,学生举手说他有意见,多了一个字)

师:陈丹高兴吗?

生:高兴

师:原先不会画,此刻都会画了,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呀?

生:一群聪明的孩子

师:是呀,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看,风真的来了---出示:三个小朋友这样正说着……

出示:风来了,风来了,风把红旗吹飘了,风儿藏在舞动的红旗里了;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小树吹()了,风儿藏在摇摆的小树里了;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雨丝吹()了,风儿藏在()的雨丝里了;

……

生:一齐读这句话

师:老师加上一个题目,就变成一首小诗了。我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一齐来写写好吗?

出示:风来了,风来了,

风把()吹()了,

风儿藏在()的()里。

生:学生写

(孩子是快乐的,所以写作就快乐了。孩子们愿意写,是基于前面老师的引导和示范。感觉示范的速度太快了,不明白学生能否理解。写作的双重目的很好:理解课文、迁移课文、学习写诗歌。这样的训练意识很好)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交流。

陈诺:风来了,风来了,风把小草吹弯了,风儿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头发吹飘了,风儿藏在飘飘的头发里。

师: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诗歌好吗?

生:好(交流)

师:看来我们班有很多的小诗人呀!课后写出来、读出来,还能够配上图画呢。

生:还能够配上音乐

师:是呀!我们古代就有很多的诗人写过这样的诗,一齐来学习《风》

(到这个环节学生过于兴奋了,所以老师还要适当的整肃一下纪律)

生:解落三秋叶,风吹万杆斜……

师:还有呢。我们一齐学学叶圣陶的《风》

生:读

师:老师范读一段

生:一齐读

师:谁也能学着说说这样的诗句?

生: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很不错,看来模仿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技能是很对的,呵呵)

师:其实呀,生活中风的作用很大。这节课我们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篇4

听课是我们中学教师最经常的活动,也是自我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每学期除各教研组组织的正常的同事间的相互听课外,还有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新教师的展示课、过关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研讨课等等,提供许多听课学习机会。但是,在不少学校里,许多老师却将听课这种有意义的活动流于形式,把听课当作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在听课过程中无所事事,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尤其是在听非本专业的课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听课时更是很少做听课记录,即使做听课记录,也仅仅是了了几笔,记下的仅是施教者板书的部分内容,而且听过就算了,很少对听课记录进行回顾整理,更没有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

听课记录是听课的第一手资料,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据,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极其宝贵财富。不仅要做好听课记录,而且课后要再次回顾,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剖析与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愿做听课记录,不愿对听过的课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师,即使听N节课,也许只是一节课的N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和提高。那么如何做听课记录,听课时应记录什么呢?

一、记录施教者亮点即成功之处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听课时首先要抱着学习取经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才从学校毕业刚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何况一般施教者都精心准备,是其才华和智慧的充分展示,一定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比如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一个巧妙的教学设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巧妙处理,一个巧妙的引入过渡承转,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二、记录施教者瑕点即不足之处

听课时还要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准备得多么充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一定会有“败笔”之处的,记录下来,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思考设计,以便在以后自己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同时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平。

三、记录学生的困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把它记录下来,这些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新的好的方式、方法加以突破。例如,听一位教师在讲地球的公转,他安排学生读图1.19北纬40~地IX--~——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并计算其昼长。这时学生发现这个地区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昼长之和是24小时,并产生这样的困惑:全球各个地区是否都如此呢?我及时将学生的困惑记录下来,促使我课后进一步思考并寻找好的方法,来讲清这个问题。最后请教数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平面几何知识加以证明,得出肯定结论,这才彻底地讲清这个问题。借助数学知识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能力。

四、记录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例如,我在听一位新教师讲授“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他安排学生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和“我国7月平均气温”两幅图,让他们观察两个月份的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相应的地点,使学生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的结论。这时学生却发现并提出:为什么7月等温线图里有许多虚线,如在1CC和24℃两条之间加了一条虚线(20℃等温线),而1月等温线图上却没有这种情况?我不仅为之赞叹:真是个好问题啊!把它记录下来,并在以后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利用这个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发表见解。

有的学生认为,从图中后加的20℃等温线分布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于20%,属于高温季节。所以加上这条等温线可以帮助人们得出我国夏季气温的总体特点。有的学生认为,7月等温线图中的虚线出现在有山脉的地区,说明山区海拔变化大,等温线密集,温度变化大。而1月等温线图上没有虚线,说明冬季气温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不如随着纬度的变化明显。这就使学生对“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理解更加透彻。所以,记录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是对教学设计疏漏的补充和完善,不仅可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记录自己昕课中闪现的灵感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情景或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例如,一位教师讲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的变化时,分析强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不能说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只能说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讲述了半天,还是有学生不是很清楚。

刚巧我看到教室里的学生南北坐向,突然想到以中间一排为赤道,前后第三排为回归线,教师为太阳,进行演示,请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并回答其所代表的纬度地区,在一年中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何时达到最大值。在听课时将此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在下节课自己施教时就加以运用,发现此演示做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耗时不多,效果十分显着,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例如,有一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函数单调性的公开课,用“每况愈下”描述减函数的图象,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增函数的图象,十分贴切形象。听课时就在听课记录上记录下来,促使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也学习使用精妙的贴切的成语来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较大的反响。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篇5

前两天,一次全国性的课堂比赛——“我的模式我的课”在我的学校举行,作为评委,我完整地听了六堂课。

因为要评出个你高我低,听课时就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讲得精彩,为之颔首;讲得别扭,为之长叹。边听边记,收获不小,整理出来,既可以供自己回顾,也可以供同仁借鉴。

一、融情入境,就地取材,增强课堂的真实感。

这次参评的课题,都是早就明确了的,事先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所以对于教材的分析都不会出大问题。课也可能反复地演练过,老师一环扣一环地像根据剧本排戏,流畅中也难免机械。这种情形下,灵活机智地即兴“生成”,就显得可贵,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位老师讲《雨巷》,当天下雨,这位老师就从雨天带给人的感受说起,很自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极富生活感。另一位老师讲《归园田居》,看到教室后边墙上“不忘初心”的对联,就借此对联来结束本课,既切合课题内容,又巧妙地就地取材,显出了教学的智慧。

二、贴近学生,略施小技,增强课堂的兴奋度。

按照规定,这次参赛的老师事先与学生没有接触,这就容易带来师生隔膜,设计不好,会影响课堂气氛,而课堂缺乏了必要的兴奋,死气沉沉,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当然也影响老师的发挥。有两位老师对于这一点处理得很好。他们的导入都别具匠心。有位老师一上来先来个猜图片,不但引出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之别,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该老师还准备了“签名照”奖励那些积极发表意见的`同学,这种小技如果是平时给自己的学生讲课,也许不太必要,但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应用得当,确实可以起到调动课堂气氛的作用。另一位老师则从去年流传极广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说起,导入陶渊明,打通古今,又饶有趣味。 又在阅读环节提出“诵读大PK”的建议,收效也不错。

“小技”虽小,要运用好也不容易。有个老师运用分组竞赛法,按学生座次从南往北临时分为8个小组,哪一排有学生回答问题即加分。这本来是比较通用的一个办法,但是,在这个老师的课中,却几乎没有起到效果。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各组成员临时由老师指定,彼此没有交流,缺乏团体认同感,也形不成团体荣誉感;二、老师为了照顾学生情绪,不论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一律给2分,缺乏差异评价,不能调动积极性。

三、当急则急,当缓则缓,调整课堂的发展节奏。

因是事先做足了功课,授课老师不存在无话可说的困窘。相反,大多老师准备得东西太多,仿佛突然做一次远游时的旅行箱,挤得满登登的。

这样做带来的问题不少。

从老师这方面说,每个环节都预设好了时间,精确到分秒,恐怕越雷池半步,心里装着任务,急急忙忙去完成,事实上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完成“步骤”。

从学生这方面说,鼻子被老师紧紧地牵着,老师指东就向东,指西就向西,走一步算一步,无法深入思考,不能细细品味,所谓的个性阅读也只能流于形式。

这次讲课,有两个老师都讲“以诗入文”,她们都写一手好字,都有很动听的普通话,都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都把握住了“以诗入文”的价值和办法,都展示了文采飞扬的下水文段,然而,两相比较,唯在一点上存在很大区别,一个步骤繁多,一样接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几无喘息之余地;最后胜出的那个老师,则设计简洁,气定神闲,特别关注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程度,其效果也就好一些,于是胜出。

四、注重实效,讲求和谐,力避生搬硬凑。

这次大赛,主持者王勤教授再三提出“朴素”的要求,旗帜鲜明地反对花架子。总起来说,老师们做得不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个老师在即将结束课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吧。”这样的设计就很实在,很有价值。

一堂课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前后后各个环节和谐一致,给人一种舒服感,能集中力量较彻底地解决一个问题。

可惜还是出现了不少生搬硬凑的东西。所谓“生搬”,是指盲目模仿,把别人的做法挪过来用;所谓“硬凑”,是指不顾一堂课内在的和谐性,生硬地拼凑环节。两者都有很重的形式主义的成分,都缺乏创新意识。例如课堂开始时播放歌曲,六堂课有三堂如此,再如课堂后半场的写作训练,一节课目的明明在于欣赏诗词,非要拿出10多分钟来搞片段训练,前半是水,后半是油,不相融,很别扭。而片断训练,又总是给课文中的人物写颁奖词,仅从笔者的听课经历,自打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出现,近十年来,无数的公开课、竞赛课上采用这种形式,实在难以忍受。

五、博览群书,能读能写,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个不能朗读、不会写作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是有些尴尬的。

我听课的几位老师,大多展示了自己朗读、写作的能力。不过老师展示的文字,没有一个是当堂写就,美则美矣,现场感没有,震撼力就小些,建议有此能力的老师,能学学曹植、王勃,与学生同步写作,这样带给学生的示范价值更大些。朗读能力也是语文老师很应具备的素养,有的老师讲诗词,可是自己不范读;有的老师虽范读,但是读得不如学生精彩;有的老师让学生起来读,可是不会评判优劣,不能指导门径。有两个年轻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们极认真地范读,而且读得声情并茂。

对于一堂已经准备许久、演练充分的课,是不容易判断老师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学识素养的。不过如果留心,还是会有蛛丝马迹。我听这样的课,特别关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看法,老师的评价到不到位;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的解答有无水平。

在这一点上,有的老师做得很好。例如,有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物是人非是是休”一句,句子切合语境,但出现别字,老师一句“瑕不掩瑜”就很得体。再如讲《归园田居》的那个老师,概括陶渊明最后的选择时,学生有“归园田”“守园田”之争,老师评点说:“‘归’是一个客观的动作,‘守’是内心的执着。”原话记不准了,意思大致如此。这个评点就比较到位。有个学生说自己感知中的《雨巷》是青色的,这时老师跟了一句:“天青青在等雨。”引用学生们熟悉的周杰伦的歌词,又恰合诗意,这就很有味。

有的老师则做的不够好,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者一味说好,或者充耳不闻,或者点说些“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不痛不痒的话,总之,不得要领,缺乏见识,体现不出水准,暴露了语文素养的浅薄,而语文素养,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糊弄不得的。

还有一些问题,太琐碎,略而不谈了。

‘陆’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范文【1】

《氓》

(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

教学过程:

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

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

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

期待——幸福——抱怨——悲伤——妥协

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

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

过程思索:

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

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

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

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

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

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范文【2】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九个小组平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

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

5、光去读,太平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

整体点评:

这是一节离奇的'课。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我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试问:平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优秀,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范文【3】

《氓》

(本诗的艺术特点缺失)

教学过程:

1、诵读文本,概括故事

2、疏通文意4分钟

3、小组交流2分钟

4、一学生问:“淇水汤汤”前后有何关系?

“淇水有岸”何义?“送子过淇”——“子”何意?是男子吗?

(点评:这一环节很好,你给学生一个发现的空间,学生就给你一个灿烂的蓝天。)

5、一学生问:“至于暴矣”,“暴”何意?打。

6、概括故事情节。

7、品读文本。问:你在什么地方读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的词语和感情?

学生答:容颜像叶子一样衰老了;送子涉淇,很细心;载笑载言,很幸福很甜蜜。

问:你读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随堂点评:分析得很好!)

8、问:本单元是观照女性命运,你回顾全诗,从这位女主人公的婚姻经历,得到了什么?有何感悟?

几个学生答:“女也不爽”,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女子不能承担家务活;

不能光勤俭持家,要提升自己魅力,多读书,提高修养,来吸引男性;

离婚也是好事,过程总是痛苦的,要旷达。

打败婚姻的是现实,女子的容颜总是要凋零的。

(点评:在这里,有两个学生回答不当,是生之过?是师之过?总之,是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本诗的含义之缘故也)

9、最后让学生选择一节,背诵。

过程思索:

① 沉着,不着急,主问题很好,清晰大气,关注学生思考。

② 有些议论学生脱离了文本,谁之过?

③ 为何本诗的艺术方面没有涉及?鉴赏不足。

整体点评:

结构好,但没读,没讲艺术性。

本诗的艺术性何其高也,而仅仅局限在性格的分析,又是女性本身的分析,何其偏颇也?叶子如何变化?淇,如何变化?为何不讲讲其艺术?这首诗千古流传,原因何在?婚姻破裂原因何在?为何不讲?

‘柒’ 语文听课记录

语文听课记录 篇1

一、导入

教师引入抒情性散文的概念。提示课题。

板书: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

生:(稍待片刻,几位同学举起手)

师:(巡视片刻)还是请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来朗读一下吧。

生:课代表朗读,其他同学看书。

(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与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第一组问题,请一位同学朗读问题。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围绕紫藤萝花这一中心事物,作者安排了哪些内容?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一串挨着一串,花的瀑布,骨朵)

选择你认为作者描写紫藤萝花的精彩之处,说说你的看法?(题目)

4、教师出示第二组问题:师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我”既然很想摘一朵花,为什么没有摘?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作者联想到了十年前家门外的一株紫藤萝,它有什么特点?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5、教师出示第三组师生探究性问题:

本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而结尾又说“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是否矛盾?为什么?

对作者说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你如何理解?

在生活中,你有过作者这样的深切的感受吗?请你谈谈。

三、总结全文

由文章作者的感遇,也希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

【听课反思】

教师不必作秀,因为新课程需要教师作出必要的讲解。授课过程中,教师的两个教学细节我是记忆深刻。其一是选一位同学来读课文,有那么的同学举手想要读一篇课文。但是这位教师早就有了心目中的人选了,她之所以没有一下子选择课代表来读课文,估讲也是想制造一种气氛──一种大家踊跃举手的感觉。最后仍就选课代表来朗读,而其他同学和老师则一起看着书听课代表读书。就这个教育细节,我有些意见。教师的这种行为里边有虚假民主的成分,请一位同学来读整篇课文值得商榷,可以请几位同学分别部分自然段也许更好。这样学生参与的面也比较广,可以从刚才举手的同学中挑选一些。虽然是公开课,在考虑阅读效果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到课上学生的学习状态。

另外一个细节就是教师在出示问题的时候对同学说:这些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提出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大意)。但是看着上面这三组问题,我怎么也不会相信是学生提出来的。因为作为学生来讲,他们提的问题不会全部涉及到教学的重点,只会部分含概。而且提问的方式也是以询问式居多,他们的提问只不过是想向老师核对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正如上课教师所讲,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也可以说是一篇美文。女作家宗璞通过“紫藤萝”这一普通的植物抒发自己别样的心情,见景生情。就这篇课文而言,我个人以为可以在解决了生词读音的前提下,让学生尽情的朗读,在读中体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厚感情和别样情怀。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朗朗的。它不应该是某个学生或教师表演朗读技巧的舞台。因为即使有同学口头表达能力不佳,甚至是口吃、甚至是哑巴,但只要他的心灵能与文本对话,能与作者的思想对话。那么,他就能从课文中习得一些感悟和理解,从而真正的为自己将来的人生路提供帮助。

语文听课记录 篇2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揭题导入

人类从蜻蜓身上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就知道答案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生读:7、人类的老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二、精读指导

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人类自古就想象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指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些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四、总结全文

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自由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细心发现、积极探索!(板书:细心发现)

陈老师抓住学生的学情,7课的生字比较简单,于是陈老师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读,去拼音读,读三遍后转入认字环节,在认字环节有侧重点,对于特别难写、容易写错的字特别强调指出,鼓励学生分享识字妙诀,认字的同时对字的形、义知识同时教导。学习完生字后并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

陈老师充分利用7课的教材特点,7课《人类的老师》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段落结构基本相同,于是采用了集中学习,示范段落教学的教学方法,选取一个段落为示范段落,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然后充分相信。鼓励学生小组自主学习余下的自然段,不懂就提问。陈老师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摆在第一位,授学生“渔”。

语文听课记录 篇3

一、复习检查

秋天到了,公园里的菊花开得可好看啦!这节课,我们和小作者再去公园——看菊花。齐读课题

【导入语活泼生动,且与课文自然联结。】

1.不过,我们得先准备好门票。读好词语的小朋友就可以拿到门票啦!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被新颖的话吸引住了。】

2指名读词

公园听tīnɡ许多许的第二笔是什么笔画?

舍不得好看

3齐读词语,大家都可以拿到门票。

二、精读课文

1、我们去公园看菊花啦!

出示课件一朵朵的菊花

你瞧,菊花好看吗?哪儿好看?

生:颜色好看姿态好看

你能用学过的成语赞美菊花吗?

【既有说话训练,又挖掘了学生的成语积累。】

2、今天,孙老师采集了一大片菊花,带回了教室。

出示菊花图

出示句子:黄huánɡ的白bái的淡dàn绿lǜ的紫zǐ红的

①师范读

这些表示颜色的词你能读好吗?自己先试试。

②指名读。师评价,并再次范读。生齐读。

3、师指图:你看这朵,正伸展着每一片花瓣,再看那朵,马上就要开放了,呦,这一丛是金黄色的,那一丛是紫红色的。放眼看去,这一片片菊花都成了花的海洋。

②出示:一朵ǒ朵一cónɡ丛丛一片piàn片

指名读指导朗读齐读

【教师有感情地解说,为学生的朗读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

4、师引读: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①现在就是深秋了。打点深秋寒风

早晨,寒风吹在你的脸上,你有什么感觉?

指名说:冷的感觉。

②寒风嗖嗖地吹,而菊花却昂首挺胸,迎着寒风竞相开放。

③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男女生赛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寒风刺骨的感觉,更能让学生理解菊花不畏严寒的精神。】

5、小朋友们,有一个句号,就是一句话,这句话这么长,你有信心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6、你喜欢菊花吗?谁来夸夸菊花?

【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菊花,可以与文中相呼应,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7、师引读: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了离去。

指名读、师范读、再指名读。

8、我们还没有看过瘾呢!打开书,自由读课文。

读得这么好听,你能背下来吗?

①自己背②老师考考大家谁能根据提示,背这一段?

出示: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白的,,紫红的,一朵朵,,一片片,它们正迎着的寒风开放呢。人们边看,边走,舍不得离去。

指名背齐背

9、爸爸说了什么?自由读课文

重点理解“许多花谢了”。指名说

10、师读第四自然段

为什么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语文听课记录 篇4

《回声》一课是用科学童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教学这一课,要让学生在识字,读文的基础上,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一定的自然知识,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欣赏课文中精美的句段,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王教师执教的二年级第三册《回声》一课的教案,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突出:

1、读的训练扎实有效,达到了以读促悟的目的。

以读为本,这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新课标也特别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

这节课王老师在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悟情、悟理)上作文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王老师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了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初读时,以学生的自由读为主,学第二段时采用教师范读,对青蛙的两次说话和它的回声采用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教师的引读来理解。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动作读,亲身感悟到“捡”“扔”等词语的用法。

由于教师重视了读的训练,所以学生对回声的理解水到渠成,也能根据小青蛙对回声的认识的变化,读出赞美、奇怪、欢乐等不同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收到了较好的朗读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在一节课当中,学生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就应点燃学生求索的火花,鼓励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探究,主动发展。黄老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看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从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当中梳理这节课要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而现在的孩子在读书过程中往往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所以王教师引导学生“不读笔墨不读书”。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圈圈划划,标注重点的句段和词语。

4、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一课中,学生对回声的理解是难点。现在大多数孩子对回声的了解只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要让学生对回声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王老师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外,还运用图片和声音等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揭开回声的奥秘。比如对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在桥洞下面的叫声的演示和课堂结束时对山谷、礼堂等不同场景回声的演示,都加深了学生对回声的理解。

‘捌’ 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怎么写

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

(一)教学实录

这一部分我们可以记录:

1、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这一般听课笔记的开头都已明确注出)

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记录教学方法对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帮助更大。特别是要详细记录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教学处理方法。每堂课都雷同的环节,或一些平实的述说性语言适当少作记录,把自己从记录员的身份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投向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的观察)

3、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这往往是我们常常忽略的地方。当然时间安排是否得当,还有待于学生课堂状态。)

4、学生活动情况。(学生精彩的回答绝对有记录的必要。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我们记录并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

5、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了什么)

听课记录的三种形式:

1、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

2、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记下来

3、记实:把教师开始讲课,师生活动,直到下课的过程全都记录下来。

(二)教学评点:听课者对本节课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

1、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教者对教材的解读是否准确,也可以写出自己对于某部分教材的处理看法。教者的教学思路是否明晰,如果自己上会采用何种思路,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目标达成度如何等等)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评点定位是否准确,是否突破了难点,如何突破的,突破得是否巧妙,有无更好的办法)

3、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4、教学方法的选择

5、教学手段的运用

6、教学基本功(教态、语言、板书、驾驭能力)

7、教学思想(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8、其它

教学评点的两种形式:

一是间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

二是总评:就是把间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好的听课记录应该是实录与评点兼顾,评点更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提高。

阅读全文

与语文听课过程记录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