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语文教师为什么越教越不会教了
对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由以往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教书匠”依靠的是教学经验,经验越丰富,教学便自然会更顺手。“学者型”教师依据的是教学智慧,教学智慧与教学经验并不成正比,所以可能会导致越教越不会教的情况。从表面看来,这种看法是极具解释力的。但是若置于现实之中,便很容易看出其中思维上的破绽。试问,当前的语文教师有多少可归属于“教书匠”?又有多少可归属于“学者型”?从我们所遭遇的情况来看,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恐怕是大多数教师距离“学者型”还很远。既然如此,以上的解释显然是形而上学的,缺少现实针对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目前面临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思想与以往反差很大,老师们恐怕一时适应不过来,所以会导致语文老师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的情况。这种观点所隐藏的潜台词,似乎是如果某一天教师习惯了新课程改革,这种做法就会从源头上得到解决。当前的一些公开课和相关杂志上展示的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等,看起来的确贯彻了新课改的精神,这些教师也确实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但是,频频出现的一些短短几分钟的探究学习,不管何种文体也不管什么课都一味地套用“三维目标”的做法能算是教师学会怎么教了吗?或许还有人会提出疑问,这恐怕还是我们的教师的素质不过关。那么试问,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师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对于这些人为规定的素质而言,是否存在一个合理的边界? 如此看来,语文老师为什么越教越不会教了这一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仔细地进行反思。 反思之一:如何定位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师为什么会越教越不知道怎样教?这首先是一个涉及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问题,而这往往又是以“语文是什么”为前提之一。目前流行的观点是:语文是文化。文化的复杂性是无需多言的,它的外延极广,语文都已经是文化了,语文的范围哪有不大之理?在这种语文观指导之下,语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提高品德修养,进行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教育等种种目标。难怪有人会发出感叹:语文学科教育像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那么,应如何看待当前语文学科诸多的价值取向呢? 第一,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多元价值取向中“多”与“一”的问题。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曾说过,制订课程目标主要有三个来源和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尽管人们对这三个来源和依据可能还存在种种争论,但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这三个因素,而不是这三个因素本身。这启发我们,制订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同样应围绕学生、社会、语文学科来进行。这同样也就意味着,语文学科存在多元价值取向的可能。与此同时,坚持语文学科价值取向多元化应始终行走在语文之路上,不要脱离汉语言文字空谈人文素养的发展。在对待语文学科价值取向中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关系的问题上,应该从克服实体性思维的弊端而走向关系思维。这也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说的,人文原在语言中。 第二,正视语文学科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语文学科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表现之一,在于语文学科价值取向的层级性。语文学科价值取向是一个统称,它从抽象到具体其实包括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某一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某一学年的教学目标、某一册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一般说来,也等于某一学期的教学目标)、某一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某一课文或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同层级的价值取向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它实质体现了语文学科价值取向在历时态意义上的两个不同维度:终极价值取向和近期价值取向。当前的语文学科在语文学科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许多层级僭越的现象,如目前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许多课文、课时的教学设计都机械地套用。 语文学科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表现之二,在于语文学科价值取向在共时态意义上的差别。如不同课文在语文学科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所产生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知识与能力类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类之间的差异等,都是在制订语文学科价值取向时必须要考虑的。 忽视语文学科价值取向的诸多现实差异性,而盲目求全责备,必然会带来教育目标繁多而难以顾及教学效果的弊端。 反思之二:如何正视语文学科教育的人为理想与现实 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值似乎总是居高不下。解放前曾出现过教育救国论,时下又盛行一种教育超前发展的声音。这两种观点因时代差异、具体所指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但是教育的超前发展,或者说教育的超越性,是居于何种层面而言说的?它的具体所指是什么?这需要仔细考量,切不可将其机械地演绎成实践当中的教育万能或盲目超前。否则,必将造成教育实践的茫然。 对于语文学科教育来说,目前所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恐怕仍是社会、家长对学生升学考试的期望值高居不下。有考试就必然会有应试,甚至会衍生出一种近似机械的训练,这一点即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依然如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客观上造成了学校考试工作压力的增大。然而,语文学科教育又要履行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此一来,语文老师—方面要顾及学生的升学,另—方面又要顾及教育的理想,自然会造成实践当中的茫然。一位老师的话语或许能让我们深有同感:“以前的语文课只需要应付考试就行,而现在的语文课不仅要应付考试,还要应付素质教育,而且名目越来越多。”教育目标的确应该让学生走向一种可能的生活,但这种可能的生活首先是基于当前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所以,语文学科教育应立足学生的现实生存状态乃至生存方式,寻求构建适切的教育理想与目标。 我们不妨结合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制订课程目标的三个主要来源和依据,来思考如下问题:在学生方面,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学习条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是什么?在社会方面,当前社会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和时代发展的主题是什么?当前社会对入的素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当前人们所具有的素质与当前社会所要求的素质之间的差距有哪些?在语文学科方面,语文学科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上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实际做了什么?在实际做了什么之中又有哪些是语文学科的份内之事,哪些不是? 这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澄清之后,或许我们才可以对语文学科教育形成一个合理的期待。 反思之三:当前的理论如何才能关涉实践 人们总是说,语文教师其实都不太重视理论研究,总是按着自己的经验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去进行教学。这种看法的确是察觉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某种实际,但笔者认为尚失之肤浅。因为至少在三条渠道中,许多甚至是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在接受着理论的洗礼,进而或多或少会通过自觉或自发的方式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这三条渠道一为教师培训,二为上公开课,或参与公开教学,三为许多学校都参与了一些课题。所以说,理论其实还是在指导着实践的,只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而已。而从这一层面进一步推演,就面临着对理论指导实践这一本身的拷问:理论要正解地、自觉地指导实践。要达到正确,理论自身就应该能说清楚,要能达到自明之境。但是,教育界和语文学科教育界现在的一些理论问题尤其是根本性问题都清楚了吗?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担忧的问题。若是在理论界都说不清楚的问题,便草率地抛向更为复杂的实践,其后果自然会导致老师越教越不会教。例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吗?它们能作为语文学科的性质吗?又如何理解甚至定位语文学科的性质呢?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当今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味”的呼唤到底是针对某种弊端的纠偏之举,还是从整体上对语文学科的价值目标的一个把握?如何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如何全面统整语言学、文学、哲学、文化学等学科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不要总是满足于理论研究的高深莫测,以至于局限于理论上的抽象、思辨、逻辑演绎;迷恋于形而上,止步于形而下。要知道对实践更具指导的研究是围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其程序应该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不要总是把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之间的巨大空档留给一线教师去猜测,这不是他们的专职。
B. 许多老师都不愿意教语文课,有的选择了别的科目代课,为什么
一方面是因为语文这门课比较晦涩,而且很多语文的知识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所以老师在讲授方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因为很多孩子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所以要想让所有的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大意是比较困难的。
C. 为什么大部分师范生不愿意教语文
因为语文是非常难教的,而且也和每个人的悟性有关。这些技巧的使用也非常的考验一个人的文学素养。见效也非常的慢。
通过普通高招对口升学考试,由非师范专业专科升入师范专业本科连续的毕业生,需提供当年本科招生录取审批表和学籍表,经确认为师范类专业的,方能以师范生政策对待。
通过普通高招对口升学考试,由师范专业专科升入非师范专业本科连续的毕业生,在申请“初级中学”及以下种类教师资格时可按师范生对待,在申请“高级中学”及以上种类教师资格时不能按师 范生政策对待。
全日制普招类学历是否是师范教育类专业,通常有以下几种材料可以证明:
(1)师范院校毕业,学历证书上明确显示所学专业为“**教育”的,原则上可以按师范生政策对待。
(2)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毕业,从毕业证书无法界定是 否为师范类的,需提供当年招生录取审批表(加盖公章的复印件,下同)和学籍表,招生录取审批表明确显示为师范类。
学籍表(成 绩册)上显示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教育实习”,且均为必修或考试的,方能以师范生政策对待。
D. 如何才能搞好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
一、解读新课标
语文不等同于教科书,不等同于字词句段篇,不等同于一场考试一个分数语文是什么?生活即是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基本特性是实践性,学习语文的方式是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活动来实践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新课标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积累经验,培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那么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才能上得有实效呢?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型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也就是说它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情感熏陶、思想的激荡、事业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其特点。
1、首先是要体现出语文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区别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课,关键在于要突出语文二字的特色,语文是其根本,所以这种课一定要上出它的语文味儿来,回归语文活动的正途。学生借助活动素材达到相应的语文知识训练目标,学习到的是语文知识能力。否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可以跟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合并了。
2、其次 综合强调的是范围,也就是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背景中训练学生多种能力,例如:组织协调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提炼加工总结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表演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3、实践活动就是区别于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亲自实践,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所以说这种类型的课,功夫应该在课外,课内仅限于活动展示的作用。
三、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
更多时候我们所接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这几种类型:演戏型,甩手型,上课型。要么将课程当成简单的游戏,师生热热闹闹地秀一场,要么当成传统的字词句分析课,枯燥乏味,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可谓是低效甚或是无效的教学。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光靠教师讲授知识,但亦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授,这里的授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活动前后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充分的指导。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认为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至少需要四个课时来完成四个环节:开题、指导、展示、总结评价,甚至更详细。
1、 开题课开题课指的是开展实践活动前的第一节课,第一节课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展开课题研究,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开题课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因此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分组合作,提倡依据兴趣相近者、主题相近者自由组合。例如要开展一次以感悟母爱为主题的活动课,教师就应在第一节开题课中指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任务,成立学习小组,根据任务需要可以分成新闻组、图片组、文学组等不同任务组,各小组分工明确,开展活动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指导课第二节课主要是教师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面对着庞杂的资料信息难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此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学会结合研究主题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完成研究任务。处理信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学生有机会整理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掌握信息技能,同时发展团结协作的能力。例如在以感悟母爱为主题的活动中,新闻组搜集了有关母爱的新闻素材来展示,文学组则通过解读文学作品来赞颂母爱,图片组选择几幅照片将母爱定格于瞬间,这样各个学习小组则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研究任务。
3、 展示课成果展示是学生探究和学习质量的显现环节,能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展示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反馈交流,共享经验,老师组织、指导、评价。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成果要体现课改精神,更体现语文味。
4、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在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深化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总结评价阶段也是小组同学是向老师、同学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应当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意见,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搞清自己还没理解和知道的一些问题、在科学研究方法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所得到的发展以及存在的不足。
在活动评价过程中,最好把学习的评价权放给家长、同学,激励学生在大环境中进步,增强学生自信,达到大面积、全方位进步、提高。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
总而言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一蹴而就,老师们要慎作安排,要周密思考,注重细节,要恰当的分组,明确任务,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路,由浅入深由动手到动脑,提升学生由表象到本质的情感认识上来,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了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E. 为什么语文不好教
语文这东西实在是不好教!
第一,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语文不但针对眼前的这篇课文,而且针对这篇课文后面的各类知识或者是常识,弄错一点,可能就会影响学生一生。
第二,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因为要送学生进入考场,并顺利地进入另一个考场
第三,要有突出的人格魅力。因为语文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具有突出人格魅力的老师在教学中必定会取得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必定得关注生活关注民生。空洞的说教定令学生反感,结合生活现实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是不是,各位同行
F. 很多师范生不愿意教语文,这是为什么呢
用一句话来形容语文教学,就是“上课要倒掉一碗水,得先喝一桶水”。语文课要生动、丰富、有趣,这需要教师的文学素养。任何一个做过语文老师的人都应该知道,在批改试卷的时候,看到一张字迹优美、表面干净的答题卡是多么的开心。语文试卷上的字太多,即使字迹潦草到你完全看不懂他在写什么,也一定要全部看完。数学试卷批改,基本上能给一个答案加分;英语老师就更不用说了,都是选择题,你可以找几个学生改改;然而语文老师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