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美
一、创设情境,感受文本美
未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是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如果能创设情境,通过情节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课堂效果就会大为不同。一篇精彩的文章,总要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在教《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课前,我请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背诵优美的诗歌---《听听,秋的声音》,在学生富有感情的背诵中,他们渐渐进入秋天,一起聆听了秋的声音。课文的美读,把学生进一步带入到飞舞着丝丝秋雨的情境中去,就这样,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秋意。然后我们一起走入文中,从语言文字中,去进一步体会秋天的美。这些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了五彩斑斓的秋的世界。情境就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入文本,融入其中,自主的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二、大胆想象,体会表达美
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位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创造性地说出火烧云的各种颜色。有的受到启发:“天边出现一头巨象,四肢粗壮,身体高大,象鼻子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功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想象丰富,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不但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还让他们心中美的情感得到自然地流露和表达。
三、注重引导,培养语感美
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讨论。学生从文中找出根据,各抒已见。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讨论交流让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四、感情朗读,发展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因此,感情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五、学以致用,感受写作美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学习《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蔷薇绽开笑脸,睡莲醒来,万寿菊欣然开放-----”等等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要求学生回忆平时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写得形象逼真,如“太阳花在中午十二点向阳开放;傍晚五点左右,茉莉花舒展着自己白色的花瓣;芍药花早上七点绽开了笑脸”等等。学生在模仿课文表情达意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掌握相应的表达方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而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就等于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秘诀。
2.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文学鉴赏中的小学语文如何审美延留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审美能力一、从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欣赏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我们在组织学生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要注意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海上日出》《黄山奇石》《日月潭》《桂林山水》《火烧云》等。在教学这类写景的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2、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录像等教学资料中的自然景观 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在运用这些图片、声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色彩、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3、要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情深意远的动人篇章,但其中有的课文涉及学生所不熟悉的生活,因而影晌了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如《长征》一课,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很难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讲授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补充讲解一些历史资料,以帮助学生去体会红军的艰苦和学习乐观主义精神。4、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喜欢却不一定熟悉的。如《放风筝》一课,是记叙儿童们放风筝时欢乐的情景的,写得很美。学生虽然喜欢,但不一定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因而不能充分领略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如果教师事先组织一次放风筝的活动,回头来再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凭借亲身的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风筝,或翩翩飞舞,或相互追逐,由此产生更多的美感。
二、从训练想象能力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1、出示画面,引导想象 如观察一幅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植树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和已有社会生活常识,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2、利用扩写,展开想象 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的空间,可启发学生想象:小摄影师和高尔基之间会发生的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亲切和爱护。让学生续写这一部分课文,在适当的地方加进合理的想象。3、听辨音响,诱发想象 自然界有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及其他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其中几种、十几种音响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从声音的角度来反映一种事物或一组生活现象。例如,闹钟铃声、刷牙声、开门声、关门声、急促的脚步声等组合在一起,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是某个人早晨起床后,洗漱完毕就匆匆出门了。在运用以上这些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在内容方面要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想象的推动下进一步丰富美感。三、从审美情境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设法调动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其主要方法有:1、用美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注意 儿童天性爱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都利用这一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了基调。2、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着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
四、从提高审美情趣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质,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1、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的语言和美的形象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2、运用对比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审美能力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网络文库VIP已帮您省0元现在恢复最低仅需0.3元/天
立即续费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第 1 页
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
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之一,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已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了,也是语文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什么是审美情趣呢?依照美学论述,就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爱好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审美客体的较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它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其实,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就是师生和课文。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审美趣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诱发美感
语文是一个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中学语文教材简直就是一个琳琅满目、充满情趣的美的世界。尤其是现行高中教材更是选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以此着重陪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就为广大学生提高审美情趣提供了直接的第一手审美客体。同时,新课标也要求,要重视审美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要帮助他们意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处处需要美,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也必须想方设法诱导、启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培养学生对这些精品美文的审美爱好,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也让当今的学生摆脱电视、互联网、电子游戏对他们的诱惑,在学生可能接受到的文化产品中,学会识别和自觉抵制那些低级趣味、甚至有毒害的东西。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有了这种美感和爱好,就为他们提高审美情趣打下了基础。
二、 培养美读
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美感之后,那就要适时地培养他们的美读习惯。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曾说:“我们的许多大学生,甚至学者写的论文语言贫乏,没有美感。究其原因不是平时作文练习少,而是对优秀作品读得太少了。由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相当大的分量,我们只有侧重于审美教学,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只有美文读多了,才能形成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较高的文学品位。”可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美读。什么是美读呢?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指出,“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语文教学应将精美课文中蕴情的无声文字化成溢情的有声有色的语言,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美文所蕴涵的美学因素,通过诵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语文强大的美的魅力。当然,美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可以课堂上齐读,课下单读;可以利用多媒体音像教读,举办朗诵会登台赛读等等。总之,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语文的浓厚的美读氛围。
三、 欣赏美情
既然培养了学生们美读的良好习惯,那么他们在长期的美读中,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文章的美,品位到文章的美,欣赏着文章蕴育的美情。大家知道,现行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风格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广大师生只要多读、多练、多品味,就一定会欣赏到无穷无尽的美情。经过长期的学习,自然就陶醉于课文中那湖光山色、飞瀑急流、长河落日、小桥流水、梅兰松竹、鸟语花香的自然美,领略到《杜工部集》、《红楼梦》、《四世同堂》、《人间喜剧》等文学名着高度浓缩的社会美,体味到“七月流火”、“种豆南山上”、“竹喧归浣女”那种朴实的劳动美,认识到马克思、达尔文、曹冲等科学家探索发现的科学美,欣赏到《女史箴图》、《兰亭序贴卷》、《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古今中外经典的艺术美。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英国的克莱夫贝尔认为:“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唤起这种感情的物品,我们称为艺术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艺术品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熏陶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欣赏课文中这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能动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一旦有了这一“审美方式的起点”,那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真的“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四、 写作美文
学生对语文学习情有独钟了,在欣赏中产生的诸多情感就会情不自禁地迸发出来,写作的欲望、兴趣和激情将会“渤然兴之”。这时,教师要抓住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到更高境界——写作美文。一提起作文,好多学生会感到头痛。因为他们阅读量小、经历少、感情不丰富,根本是生活积累贫乏。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看来,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实生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材料来源问题,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美文。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长期蓄积的欣赏美情,无疑成为他们写作美文的丰富而鲜活的生活源头。因此,经常不断地指导学生练习写作美文,不但提高了作文的兴趣和质量,而且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和审美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双赢。
5.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
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审美能力,主要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但从决定性的条件来看,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全面发挥,则主要是后天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培养、锻炼的结果。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的爱好和兴趣,提高他们对学科中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的能力。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审美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创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通往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席勒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孩子能对美有感受能力。在语文学科中,美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能否及时地、敏锐地感受它、发现它。如果学生缺乏审美感受能力,那么,即使是最动听的音乐和最美的绘画也不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后天通过审美教育培养的结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各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样。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尽可能多地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转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强感知强度,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所谓审美想象能力,是人们在直接关照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补充、展拓、丰富、完善对象和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新对象的一种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词:“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以杏花开放时的盛、繁、多、乱与可以造成声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乱之间进行类比联想,“闹”字将无声化为有声,将静态的美化为动态的美,将视觉形象的美感沟通为听觉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动、形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课,既写了秋雨的美景,又写了秋天的情趣,我们可以播放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绚灿的秋景,配乐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你闻到了什么香味等等,创设了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话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叫做审美。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讲出语言所表达的优美感人的艺术境界来。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动心动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想象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溢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得到我们教学目的。由于我不是孤立地去进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是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美,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所谓鉴赏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鉴赏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鉴别和欣赏二者密不可分,有鉴别才有欣赏,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和主观上的原因,人们的鉴赏水平往往是不一样的。我国电影导演谢晋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它少年时初读《红楼梦》,爱上了袭人,不理解林黛玉;年岁大了,就觉得晴雯、黛玉可爱。读《三国演义》,小时候与同学们议论,都愿投奔刘备;长大了,觉得曹操其人,实在了不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水平和审美经验有了提高和发展。一般来说,知识面愈广,审美经验愈丰富的人,审美鉴赏能力就愈高。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首先必须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美的修养。小学生由于知识还未积累到一定程度,还比较贫乏,知识面比较窄,因此审美鉴赏还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有时甚至是轻率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扩宽他们的知识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入。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知识面也不会局限于书本上的课文。随着知识面的扩宽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也会慢慢增强,如《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能体会到桥的结构精巧,外形的美,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体会到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所谓审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理性的思考、认识、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它既不能归结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又不能归结为简单的理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和谐统一。正如钱钟书所说的:“理之如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痕无味。现象无象,立说无说。”审美理解不着痕迹地交融于审美感受、想象、鉴赏等心理因素中,妙合无间,发挥综合的、整体的美感效应。审美教育不仅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说得好:学以致用。发现了美,要能理解美,还要能表达美、创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学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发现美、表达美、理解美,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赏,而是要学生能理解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愿望,为美的对象所感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创造美。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着美,而课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范。
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把每个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到理解,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感受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在教学活动中,为使学生审美认识不断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从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那就必须十分重视通过美育实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深入情境,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师精彩的范读,也能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加强语感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四季之美》一文时,我通过一组表现四季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已经初步体验到了四季的美与美在哪里。另外通过一段带视频的诵读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热烈、秋之沉静、冬之妖娆,受到了语感的熏陶。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功夫。《燕子》是现代着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
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的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
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掠过”、“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朗读品味,领悟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如《荔枝》一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
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妈妈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这种世间尤物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四、注重实践,增强语感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电视广播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
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组织语言极快,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
7. 浅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浅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 、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引导朗读领悟意境美;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用生动的语言揭示艺术美;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不仅表现在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还可体现在它的语音、语法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每的体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教育学、心理学认为:“没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受过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学审美化是一种以美化促优化的教学策略,即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美和创造语文教学的美,来促成语文教学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育,引导学生感知美、导行美、创造美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http://www.r2005.com/agwz/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
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的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为了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迁移,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作铺垫,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审美联想和想象是促使学生产生美感的重要条件。学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正确的审美想象,能够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变的生动丰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受。甚至产生亲自参与其中的心理体验,如学完了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完课文,看完录象你想说什么?因为有了前面的美的展现,学生由课文中的铺路人想到了生活中的与铺路人有同样奉献精神的教师、园林工人、清洁工以及献身航天事业的航天人等,然后学生合作写出了一篇篇生动优美的短文,说写结合达到了语文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目的。
四、品词赏句,陶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大部分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赏来体验教材的语言与情感形式的美。
1、美读。如在教学苏教版的《二泉映月》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在语言形式上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欣赏语言,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引导学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可以问学生,阿炳还爱什么?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品赏。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虽然数量不多,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细细品味,慢慢想象品尝,领悟其中美的内涵。古诗中的语言美表现在独特的音乐美以及语言的精确、凝练和含蓄美,同时,古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净化学生情感的宝贵资源。因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设法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达到品赏的目的。
五、深读添画导行美
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切磋文章的谴词造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合理添画景物,为画配词,在发展他们的研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其中步骤(1)默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写路险的句子,老师要做好读的引导。(2)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这条路来。(3)为自己的画添上配词来表达路险。这样为学生后面体会铺路人的辛苦作铺垫。同学们画出了一条条狭窄而陡峭的山路,周围有许多五颜六色的景物,一个个背着石块艰难爬行的铺路人。他们有的在歇息,有的在擦汗,有的在爬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同时,要把传授知识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把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美的特征;要发挥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特别是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物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优秀品质,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养审美观。语文教学除了以上的“感知美、导行美、拓展美”以外,还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美仪态美板书美教学情景美及师生关系和谐等。众多的美的因素,只要善于挖掘和展现,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明显的或潜移默化似的影响
所以,通过以上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样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无处不在,美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能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领悟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