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
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东西,能不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引发他们的兴趣,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一起来看看吧。
1.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里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2.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保障。
俗话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的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奴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奴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3.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使发展人的个性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使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一、精心设计导语,努力做到“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亦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上的知识,课堂上十分精彩的开头能抓住学生,就好像一篇出色的文章,如果文章的开头不吸引读者,那么读者就很难有兴趣继续看下去。因此,一般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十分注意设计好导语部分。因为,好的导语设计,能一下子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使课堂变得魅力非凡。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能积极思考问题,紧跟教师思路,尽情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中。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段月色下的荷塘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丽,并从中体味和欣赏这种宁静。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人们都愿意去做一个追随四季、追随岁月的自然之子。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解读朱自清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本来就很美的视频已经将学生带入了一种宁静、美好的心境当中。然后,再用语言艺术对这一美丽的场景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路能牢牢地追随着教师,在教师的描述中去尽情的思考,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丽的荷塘月色之中。
二、巧妙组织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喊了多年,但是中国教育体制及人才选拔体制的存在,使得我国的教育其实还是一直在围绕应试进行教学,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难免会让课堂气氛变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将心思转移到其他方面,没有兴趣听讲。面对这种情况,要想改善这种状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思考,主动地讨论,主动地去汲取知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要在课堂上随时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讲授的间隙中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来提问,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他们才能有一种能够掌握课堂的感觉,并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的提问中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尊重和快乐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到课堂教学中,认真学习并欣然接受。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要怕学生提出质疑,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有一些教师由于怕打乱了自己讲课的步骤,并没有给学生留出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这让学生有一些疑问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而没有心思继续接受下面的学习、讨论,造成学生对于这一堂课的知识没能更好的理解,显得断章取义,支离破碎。教师应鼓励大胆质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自己的疑惑,教师可以对这些观点进行引导、总结,让学生对课文理解、知识的把握更加透彻、全面。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直都保持严肃的氛围,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制造一些小幽默,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小花絮和小高潮,让本来枯燥的课堂注入生机,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变得有滋有味,有的知识点会以这种方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在课堂上巧妙的设置一些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也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思考,同时能够更好的开拓思路,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
三、习惯积累,做好知识储备
语文课堂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师要会运用非常丰富的语言能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会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观察,而这些行为都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语言清晰、流畅,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清晰,便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现一些偏差。教师的语言不能十分繁杂、琐碎,一定要尽量做到简洁、易懂、清晰明了。语文学科的确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要对高中科学的知识体系,庞杂的知识必须扎实掌握。
当然,对于初入高中语文课堂的老师来说,也就是刚踏上讲台的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如何将这种挑战看成机遇呢?当然可以!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教态大方,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其次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随时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挑战;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备好每一节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均要扎实。最后 ,还要养成认真学习勤于学习的好习惯。当然,我们学校已经实行了传帮带的教学措施,确保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早日成熟起来。
② 上好语文课的四点建议
一、师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语文课文的前提。
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上好语文课,首先教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好教案,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针对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对教材及其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还得在课前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作好课前预习。这是教师上好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一环。如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前,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或校园网上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地球的表面积、陆地面积、海洋面积,世界总人口等有关数据,并了解一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目前世界环境污染、生活周边环保现状。在课堂上,教师便可利用学生掌握的数据和资料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动,效果上势必事半功倍。
二、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是上好的语文课的重要保证。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第一位,以教师为主导是第二位。这正体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的。
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以人为本,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怎样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民主、和谐、愉悦轻松呢?首先,改变传统的说教、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过去那种一问一答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更不利于创新,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地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其次,教师要改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开口一个老师,闭口一个老师,这无形之中,在学生面前张扬了自己,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产生敬畏感。上海市着名特级教师袁王容在指导青年教师时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千万莫要在学生面前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新的观念告诉我们,师生之间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是民主的体现。教师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第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手段要出奇出新。教有方法、教无定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取其之长,补已之短,甚至惟我所用,让自己的课堂不断推陈出新,永葆活力。只有课堂活力四溢,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呈现出民主而和谐,愉悦而轻松的良好氛围,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随之熠熠生辉。
三、以读为主体,体现以读为本,让读激活语文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主要途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的重要。依本人之见,读书不仅要注重读的数量,还要重视读书的形式和质量。读书在形式上有教师的领读、范读,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读书形式,如在教学散文题材的文章《桂林山水》、诗歌类题材文章《长征》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由读熟的基础上学会诵读,这对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很有帮助。如在执教《奴隶英雄》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分角色读与表演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表演时,教师还可设计让学生各自用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这样一来,既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又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此乃一石双鸟。
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形式其实就是为质量(即:教师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既然如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读有目的,即带着疑问去读,或是在读中读出疑问,当然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创新,这就靠教师如何去引导。其次,教师要重视读的指导。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遇学生停顿不当、情感把握不准时,教师有必要作示范指导。第三,是要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对同学之间的读书质量通过相互评价,相互激励,最终达到取长补短,提高自身读书能力的目的。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只有读到了位,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四、注重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是上好语文课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是网络之母,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并引进语文课堂,既是上好语文课的时代要求,同时又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相互融合,让我们的母语课堂呈现无穷魅力,有许多出色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偿试。如:在执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就亲眼目睹过一位青年教师在让学生读罢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一段后,吩咐学生拿出画笔画出爬山虎的茎、叶、脚,有细心的学生还将它们分别着上了不同的颜色,真是栩栩如生。这堂课与美术学科结合得是那么样的完美无瑕,真让人感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何等独具匠心。又如:教师在执教《第一场雪》时,让学生回忆雪是如何形成的,既引导学生回顾了自然知识,又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执教《长征》一文中,教师适时地讲解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历史故事,这使学生既了解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显然,只有通才语文教师才会准确根据教材内容,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融合得相得溢彰,让我们的母语课堂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③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随着素质教育推进,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改变“少、慢、差、废”的低效教学的现状,朝着“多、快、好、省”的 高效优质课堂方向发展,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思索的问题。今天,我就从什么是优质高效课、精心备课、重视激励评价、激发情感朗读、注重情境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六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什么是优质高效课
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优质课呢?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具体的标准,说简单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优质课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审视:1.这堂课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关注效益意识;2.这堂课是否朴实;3.这堂课是否体现语文价值。其中第一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而且体现了在单位时间里工作效率问题;第二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使好课人人能上;第三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价值。
(一)一堂好的阅读课是一堂不累的课
一节阅读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堂课的好与坏,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终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一节好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也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他们就会入景入境地读,入情入理地说,课堂也就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二)一堂好的阅读课是一堂朴实的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一节好课不要求十全十美,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因为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好的阅读课不必追求教学过程十分流畅。我想一堂好的阅读课它的教学过程流畅应该表现在问题设计上清清楚楚,让人一目了然,并且富有层次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学过程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沉默,让人看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步和成长。“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阅读课是一堂能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好的阅读课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进行语文实践,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进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重焕生机。所以,一堂好的阅读课要看学生有没有充分地读,有没有读和写的结合,有没有掌握一些自己读懂语文的方法。教师要找到典型的字词、典型的句段,让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视语言积累,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归根到底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体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绝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来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识,才能更有利于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进。
二、精心备课,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三、重视激励评价,实施高效教学
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见,教师的评价语言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精当,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堂评价语,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如对问题的回答等,所进行的语言评价。恰当的课堂评价语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我们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评价语,以获得课堂的最佳效应。那么,教师该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课堂评价语呢?
( 一)鼓励性评价——自然、真诚
如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这样指导朗读: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要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该生再次朗读,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清楚、自然。)
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在这个片段中,孙老师根据学生朗读的特点进行鼓励,肯定了学生朗读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赞扬,而是在赞美中有鞭策,在微笑中显真诚。
(二)导向性评价——准确、得体
如一位教师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
师:你想对故事中的狐狸和乌鸦说什么?
生:狐狸,你太狡猾。
生:狐狸,你真聪明,会想办法不劳动就有收获。
师:你的想法确实与众不同,但想一想,狐狸的这种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你们喜欢这样的聪明吗?
在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不择手段的。“你们喜欢这样的聪明吗”一问,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正确的价值观上来。课堂评价的功能不仅在于激励,更在于指明方向。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
(三)启发性评价——睿智、巧妙
教学《怀素写字》时,学生对“书法家”比较陌生:
生:书法家就是会写字的人。
师:小朋友们都会写字,你们能被称为书法家吗?
(教师的启发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生:不能。书法家是写字写得好的人。
师:你的理解更深入了。
(他的回答又激活了另一个学生的思维。)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你们能被称为书法家吗”一问,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对“书法家”一词的思考不断深入、准确。
( 四)生成性评价——生动、独特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于是教师微笑着凑到该生耳边说:“你这样读,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动态生成的评价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智慧的,寓纠错于轻松、愉快之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延迟性评价——聆听、等待
一位教师执教《美丽的丹顶鹤》:
师:丹顶鹤美在哪里?
生:丹顶鹤的样子好看,羽毛洁白,唱歌和飞起来的样子很美。
师:这是你心中的丹顶鹤,让我们一起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可是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好像……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是对的,但为了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没有直截了当地给予肯定性评价,而是合理地推迟了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很快找到了书上写丹顶鹤美的词句,通过自己的想象丰富了文本,从不同角度体会到了丹顶鹤的美。
因为课堂教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课堂评价语言是很难预设的。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省时、高效,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广泛阅读,不断积累,用智慧和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灵动的语文课堂。
四、激发情感,让课堂因朗读而精彩 。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正确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发展思维,丰富语言、锻炼记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一,正确、流利是最基本的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项,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就是要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流利就是不回读不结巴,有一定的节奏;有感情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再把这种情感传递出来。这三项要求是呈递进关系的,“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正确的要求也达不到,就更不要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有感情”。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这种递进关系,在学生还没有做到“文从字顺”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结果,学生不但达不到“有感情”,连“正确、流利”的要求也达不到,读得吭吭哧哧,结结巴巴。着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讲《瀑布的葬礼》,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对瀑布的名称——“塞特凯达斯”总是觉得拗口,读不流畅,于是薛老师领着学生读两遍,又让学生自己再读三遍,学生很快就能读得流利顺畅,在后面朗读全文时,也不再出现结巴的现象。
第二、 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上升到感情朗读。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 感同身受酝酿情感
1.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例如:《再见了,亲人》第一自然段写的是志愿军与大娘话别。文章一开头就写道:“大娘,……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首先是呼告,随后直接抒情,运用了疑问、设问句式,显得特别亲热,因此,应该用亲切、安慰的语气读。最后的“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要以崇敬的心情和强调、肯定的语气读,这样对“亲人”的感情也就表达出来了。
2.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五、注重情境创设,以人为本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展开,让学生的情感活动融入学习活动,激发情境思维,在情境思维中比较容易学到知识、逐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有利于诱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学习过程是直观感性认知的过程,情境教学从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出发,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引发、维持和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实现互动。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传统的灌输教学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与情感,学生被动接受,抵触情绪多,这是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而造成的普遍性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营造,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学生潜能,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设置”呢?
(一)在细读课文中,理解关键词句时创设情境,展现画面,加深理解。其作用在于利用情境,加强内心体验,提供想象的契机,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课文的内容,促使语言与思维积极活动。
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有一个词“五光十色”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然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说,单纯的解释似乎太枯燥,结合实际理解又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印象又不深刻。这时,我们可以展示多种葡萄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只见那五颜六色、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的葡萄一出现,学生们立刻觉得眼前一亮,赞叹声不绝于耳。这时,教师适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画面的印象,他们马上就能说出很多,之后教师加以挑选和解释,就由学生自己说出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自然而深刻。又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第二自然段有两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需要重点讲解。可以让学生事先自己制作荷叶和荷花,然后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荷叶拿出来,到黑板上贴,如果学生贴得紧密,就问他们为什么贴得紧密?引出“挨挨挤挤”这个词。如果贴得不紧密,就让学生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再重新贴,然后引出“挨挨挤挤”这个词。至于“冒”这个词,这样处理,问学生:“现在画面上还缺少什么呢?”“荷花”,“那赶紧把你做的荷花贴上去吧!”只见学生兴致盎然地上前去贴。然后,让学生说:“荷花是以怎样的心情长出来的呢?”学生结合自己刚才的行为,马上就能说出“兴致勃勃”、“充满生机”、“迫不及待”等词语,这样,在情境中学生得到了个性化的理解,体会到了这个“冒”字的深刻含义,即赋予了白荷花生命力。在不知不觉中,个性化的言语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断汩汩地冒了出来。而我们所做的就是带着孩子们把平面化的文字还原为立体丰富的形象,赋予了“挨挨挤挤”“冒”以鲜活的生命,召唤孩子的情感,把文本解读导向审美之域,培养了语文素养。
(二)在练笔时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以情境为契机,进行语言表达,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在文学作品中发现了“空白点”,认为它们迷离恍惚,难以确定,而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靠读者自己体验。当读者以体验去“填空”时,作品才会充满、完整、具体化。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让学生成为阅读体验的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在课堂上给他们留下适当的空白点,让他们靠自身的体验去完成对文本的填补和联结,从而充分参与文本的意义的建构,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例如,讲完《匆匆》这一课,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放映时钟“嘀嗒、嘀哒”响的录音,让学生听着这令人心悸声音。适时引导学生:“听到这急促的声音,你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就会有好多可想可说的,然后教师让学生就以“听着时钟滴答滴答的响声为开头,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样,孩子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把对时间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感受到了“光阴似箭,如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同时也在练笔中锻炼了书写能力,从而把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再现历史画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创设有效的情境,加深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情感之门,使之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就是干瘪枯燥的。因此,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单靠教师的讲,恐怕不足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时我们可以选一些历史题材的画面加进教学中,使教学变得更加丰满。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我们可以放映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当一个人倒下了,另一个人扑过来继续战斗的画面在学生眼前出现时,他们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
(四)借助语言来创设教学情境。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同学们通过对语言的实际感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进入特定的情境。直观感触到情境,深化对语言的理解。例如,《四个太阳》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冻僵、温暖”等词,可以这样设计,师问:“小朋友,请你闭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场上做广播操,这时候一阵寒风吹来(播放寒风声音),你感觉怎么样?”生回答说:“我感到身上很冷。”“我觉得腿也不能动了,脸上非常冷,都已经冻红了。”“……”师又说:是呀,你的这种感觉就叫做——(出示词语“冻僵”)。小朋友,冬天,我们的手——(指词卡),我们的脚——,我们的脸都冻僵了,冷得发抖时,天空中出现了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出示火红的太阳),现在你又有什么感觉?“生回答:“我感觉很暖和。”“我觉得身上热起来了,很舒服。”师总结:“这时候我们感到——温暖。”借助语言描述的情境,再利用图画等渲染,让学生感受到“冷”,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虽然这里的冷和暖不是实际感受到了,但却是亲身感受到的。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也深刻地理解了词语。
情境教学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语文艺术。它便利了老师的教学,也让学生在收益良多的同时,身心、情感得到了熏陶。
六、浅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观念上,首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再次,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机会让给每位学生,让他们都有成就感。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发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应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这里,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习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从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课堂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利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 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④ 怎样才能上好小学语文课
怎样才能上好小学语文课
你好。很高兴和你交流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也是小学语文老师。
我是这么做的。首先要备好课,老师上语文课要有 *** !自己把课文读好,就是正确,流畅,有感情。这很重要。因为课文对于孩子来说,是枯燥的,当老师把课文读出情感的时候,孩子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就听讲了,也就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我教《永远的白衣战士》(苏教版第八册),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读,有时激昂,有时低沉,孩子们听着听着也投入情感了。再如在教《枫桥也泊》时,把苏东坡落榜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孩子听了也深深地同情作者了,老师再有感情地诵读,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很高。这样对上好课有很大的作用。
二是要减少老师的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比如教生字词语,用投影仪器或者课件让 孩子自己学,老师就把握正确就可以了。在辅导孩子读书时,要鼓励和帮助孩子把书读好。
三老师的提问要精心设定,根据你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问题既不能过简单,又不能过难,遇到难答的问题时,自己要尽量帮助孩子,启发他们。不要损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老师的语言要普通话,说话要慢点,孩子听话的速度比不上大人那么快,吐字要清晰。
五是要帮助孩子背书。孩子们也怕背书,所以要在讲课时写出要背章节的关键字词。背书时可以让前桌和后桌4个人面对面背,这样孩子有背书的积极性。也可以互相提醒,提高背书的效率。
关键词 老师基本功 学生兴趣 精心设计 ***
就说这么多,我们再交流。
一、呈现充满 *** 的课堂
一堂充满 *** 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 *** 来自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立足文字,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字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关注需要,善于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影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适时点拨,情感共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雪趣》这篇课文通过对雪后操场上雪景和孩子们在雪地中尽情玩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孩子们,当我们送走秋阿姨后,冬爷爷就会来临了。你们喜欢冬天嘛?喜欢在雪中做什么游戏呢?能讲述一下你们快乐的往事吗?这样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以《问银河》为例,我让一部分学生对美丽神秘的银河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另一部分同学扮演银河来回答他们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并通过课前布置的查询银河的资料来告诉孩子们真实的银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内,通过游戏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三、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 *** 资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络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薰陶。所谓联络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开启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专案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2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一是通读教学课程标准,领会精神;
二是充分备好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三是尽可能使课上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和学生讲些比较有趣的话题,如:以课文中的一个主题和同学讨论讨论自己的经历(最好是写景的课文)。我们老师经常和我们讲一些很有趣并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多多少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一下(不是打闹的那种,是让他们放松),一般教学经验高的老师,会很巧妙的把一些知识转入一个话题当中,这样就容易记住。
教无定法,不同的课教学方法不同,如果自己没有思路,参考网路上的教学设计或PPT课件,可以拓展一下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前沿风雨兼程了十几年,从一开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到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猛醒,期间的摸爬滚打,积淀的是一点点的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怎样
才能成为一个被人尊敬的小学教师的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是的,
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于是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
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
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一位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才能演奏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难忘的乐章!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
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可以看得出来,小学及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如
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
仔细思考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
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学习生涯与学习习惯和态度。
可见,
小学教育至关重要。
而小学语文又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
所以,
怎样教好小学
语文就是小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了。
一堂好的语文课,
需要语文教师带着丰富的
“感
情”进入课堂。一堂充满 *** 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
受到成功的喜悦! *** 来自于教师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
曾经听过一位语文教师上的公开课,
她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洒脱与豁达、
渊
博与灵秀、从容与大度,她的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语一字、一动一静,无
不深深吸引着每位学生和台下听课的老师。
我想:
这样的老师,
才是使学生终身
难忘的好老师。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呢?
一、注重平时自身知识修养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
是运用语言的精华。
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
是学
习语言和重要途径。
所以,
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大量的文学作品,
在通过这些文学
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就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文学素
养。
老师文学素养高,
语文课就会上得生动活泼,
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会
很快地提高;相反,老师文学素养低,文学知识浅薄,学生就很难受到有益的薰
陶和应有的教育。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即理
解、
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语言发生的规律、
语言学的
理论、
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知识、
逻辑学知识等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这样才能适
应教学的需要。同时,必须随着时代的需要,随着教材的更新,不断学习,不断
充实自身的知识。
惟有这样,
才能具备比语文教材更精深和更为广阔的知识,
才
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意义、
地位和作用,
才能居高临下,
正确地处理教
材,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启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二、认真备课,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备课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进入学生
角色,
揣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的感受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思考学生读了这篇课文,
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哪几点?学生会以什么方式来理解课文的难点?采用什么样
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教学过程中哪里该开展比赛?哪里进行游戏?哪里适合
表演?哪里运用分组讨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都应该提前预设,
做到心里有数。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它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点来编排的,
承载量大,
包含
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支钻研。钻研教材要掌握好“四点”
,即抓住“特点”
、
把握“重点”
、找准“难点”
、剖析“疑点”
。
“特点”是指文章本身的特色,风格,
关键词:
如何教好中学语文,恐怕对于所有站在讲台上的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但又不易回答的问题。在中学教育中,恐怕最难教的课程就是语文课了。因为语言教学是一门只重形式主义和知识教学的学科,往往忽视了学生最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对于如今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充其量觉得选择题比较容易解答,对于一些文言文知识、分析题等等比较难的知识,不知道怎样去解答。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从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几个方面一一分析。
一、 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于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有过硬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杂乱,所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清晰的思路去理清所有的语文知识。叶圣陶说过:“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路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所以,教师也应该把语文当作一门艺术来教,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对于语文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应该是不仅熟悉所有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不管是文言文、散文还是议论文,都应该有能力教好学生。此外教师还应该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因为高中不同于初中小学,高中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他们为了学好语文,不需做大量的语文练习题。如果教师仅仅懂课本上的知识,是没有能力教好学生的,所以教师应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只有自身的知识丰富了,在教学上才能够得心应手。
语文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技巧。只有独特的教学手段才能够让自己被学生喜欢和重视。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映。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气氛良好,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 *** 。举一个例子,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然后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知识推销给学生,当教师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的时候,首先要以饱满的姿和乐观的自信去感染学生。当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以一种心理上的攻势暗示学生,让学生相信你今天所讲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相信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劲头,教师也会在语文课上满怀 *** 的。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气氛。
三、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
语文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普遍来说,在语文课堂上,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且有些不适应新时代的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由教师“教”变成学生“教”。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的学习。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也不再是仅仅一味的服从教师的教,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所以,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整体。
对于《诗经》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现在我们就以诗经的学习为例,分析一下,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这样的教学模式。
1、课程:《诗经》
2、时间:一课时
3、学习内容:《诗经》简介、内容、表现手法
一名学生站上讲台,教师坐在其他同学旁边。语文课开始。为了区分教师与学生的区别,上台讲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小教师。
小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诗经》,同学们你们对诗经有多少了解呢?有知道的同学可以发言。
学生甲: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是春秋时候的大文学家孔子。
学生乙: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世界文艺殿堂中的瑰宝。
学生丙:诗经共收录了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史实和风土人情。
小教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诗经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丁: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小教师:不错,诗经确实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宝库,它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范本教材。它成书于公元前6—5世纪,对于诗经的三部分组成,现在由我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风,是指国风,创作于东周时期,共收纳了15个诸侯国的土乐,一共是160篇,这也是诗经的精髓部分。雅是“正乐”,“正声”,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是颂扬赞美,小雅主要是讽刺嘲讽,共105篇。颂是朝廷祭鬼神的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这就是整部诗经的组成,同学们明白了吗?
学生:明白
小教师:同学们,现在大家朗读一下诗经的内容并思考一下里面包含的意思。
......
4、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向小教师提问。
学生1:老师,诗经最早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小教师:诗经多为四言,最早运用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诗经的成就非常大,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
学生2:诗经和什么作品并称“四书五经”?
小教师:这个学生提的问题非常好,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尚书、礼书、周易、春秋、诗经。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诗经的知识。有诗经的组成、地位、形成等等。同学们课下好好复习一下,巩固一下学到的知识。
这样师生互换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因为是学生自己亲身给其他同学讲的,所以他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教师在讲台下,也可以看到学生的表现,在课下及时纠正学生在课上所讲的不正确或不充足的知识点。师生互换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四、 定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一段时期的语文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应该及时主动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密切注视学生的反映。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就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向学生提问,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在下面的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同时,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学生的兴致会很高,精神会达到高度集中,因为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有了解,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比较有自信。这样课堂的气氛就会很活跃,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 总结和归纳
每节课结束之前,教师应该为学生总结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归纳出什么知识点是本堂课最重要的,什么知识点是仅仅需要理解的。只有学生知道了知识的主次才能更好开展学习,不至于做无用功。
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来说,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和学生有着良好的师生、朋友关系。和学生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够教好语文课,学生才能够学好语文课。教师要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做准备。
⑤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做到精讲
据统计,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无效劳动大约占50%,时间浪费在哪儿了呢?上海特级教师袁镕认为:“多余的分析讲解、多余的提问、多余的板书。”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苏文康说:“为什么语文教学会出现无效劳动呢?因为有些教师把讲解看成是天经地义的职责,现在语文课上大量的时间属于教师,而不是属于学生,是教师在练习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提问技能,而不是学生在练习阅读技能。”
要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必须走出作品分析的模式,在精讲中精读。精讲是提高深堂效率的好方法,什么是精讲?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准确深入地讲清楚,对教材的其他部分则略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备课时深钻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抓住关键、努力于精,把要解决的问题凝炼在有限的讲述里。当然,少讲不等于精讲,那么, “精讲什么”和“怎么精讲”呢?我的做法是,具体到一个单元,要着重讲好第一篇课文,它上承导读,下与重点训练项目相呼应,又是学生开始接触的新内容,要靠教师的指点、讲解和训导。如:我们本册的第三单元围绕“中外童话”这一专题,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巨人的花园》是本单元第一课。非常幸运的是武校长在百忙之中给我们两个班上了两节示范课。这两节示范课,如同导航灯一样,给不知如何教童话的我们指明了航向。教学本课时,我们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引领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进而体会童话的特点,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们先让学生想象那座漂亮的花园一年四季会是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回答后,我问:课文中又是怎么描写的呢?于是出示课文的: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让学生与自己的发言比较,学生总结出童话的语言引人入胜,让人浮想联翩。学完课文后,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找到了本篇课文中类似的语言,如:草翠花开、狂风大作、树叶飘落、鲜花凋谢、雪花飞舞、冰雪覆盖等,进而体会童话的语言美,了解到童话的语言特点。自然而然,在学习本单元的其他童话时,就童话的语言学生轻松自然,水到渠成了。因此,在一个单元中第一篇课文应着力精讲,后几篇课文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时间和锻炼的机会就多了。
而具体到一篇课文而言,要围绕课后第一题不断进行“精讲”,课后第一题是引导学生从整体或部分理解课文内容的,编者的意图和匠心潜藏其中。如:在学习第五单元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恰逢我们组张玉磊老师讲研讨课,正好高主任听课,张老师的课上得很成功。评课时高主任建议我们没讲的老师可以以课后第一个问题“我能边读边体会作者的心情,读出感情来,”为主线来学习,结果表明,孩子们很快的体会到战争给和平和战争中的人们带来的灾难,在学习最后小作者雷利的呼吁时,孩子们就有感而发,学生与文本自然而然的融为了一体。为达到“精讲”的目的,还要坚持“多退少补”的教学原则,“多退”即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要退而不讲 。“少补”即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如介绍时代背景、人物身世、典故出处等,以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仍然是这一课,在学到“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这一段时,我们适时的给学生介绍51年前就是二次世界大战时,而我们学的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就是发生在51年前的事。这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毋庸多讲,学生就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
课堂教学一定要以“精”取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锡庆指出,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亟应沉潜于其中,“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不多读、熟读而只去听所谓“讲析”是全然无用的。这样的课堂也是很难做到高效的!
⑥ 小学语文老师如何上好语文课
小学语文老师如何上好语文课的经验总结:
1、首先,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课程的观念,通过对统编教材的学习和各级地方课程的开发利用,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热爱语文,热爱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
在课堂之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主人这一核心永远不应变。教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既放得开,又能收得回。当然这需要老师长期的积累,不断的探索。
⑦ 浅谈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一、课堂阅读要放松
首先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课基础和关键,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有好的教学设计,才有好的教学实施。那么如何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呢?我国着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他说人生是一道风景,我们要慢慢地欣赏,慢慢地品味,读书更是一道风景,优秀作品值得我们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最能打动自己是什么地方,产生第一感觉。一句话,就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是一种放松的心态阅读。
二、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
三、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
这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步步深入。例如:我在讲授《长城》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授了有关长城的故事如:定城砖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学生听完了,开始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欲望。这也为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学生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向学生们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比如说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例如,我在授《观潮》一课时,我通过播放声音,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就这样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所以教师在展示课文的意境,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课文中的形象,以及其它多种形式。
3.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
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而“精读”是必经之途,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所以我们应该认识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在学生动情之时,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四、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⑧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课堂教学实效就会明显提高,大胆创新,而不是一个气氛严肃的“教师表演场地”,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课型的创新 1,学生不认真听讲、富有个性的感受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一,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意像置换。这种课型的价值在于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类型有,教学任务是否能够完成,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后可让学生模仿文言文形式写自传,感受颇深,还包括思想的开放、生生的互动,让学生们感受不一样的语言文化后? 去年曾受学校委托参加了“四川省第二届初中名校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三) 发挥教育智慧 什么是智慧、游记,使语文课洋溢着人生的乐趣。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有生本对话,接受感染和熏陶。构建充满智慧的语文生态课堂、会学语文,大致可归结为、解析,达到共识,学生只是倾听者、以生为本,给语文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呢、评价。但这也需要老师们有一定的调控课堂的能力,只要肯研究尝试,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所期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未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知识;而智慧则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社会实践的能力,深化内涵,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对“北京吆喝声”的视频简介,教师都应当给予适当肯定,如果不拿出标新立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让生在四川的孩子们感受了与自己故乡不一样的吆喝后.模仿创新性 这种课型的特点是在学生理解,就一定能总结出更多令语文课堂“堂堂精彩”的好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学生在第二堂课中掌握的知识更多更牢固,而且给语文课注入了灵气和活力、《济南的冬天》等课文后,其类型有文本转换,激发兴趣,究其原因、交流,智者见智,再让他们来模仿自己家乡的吆喝,把握学习机遇、师生对话.课内外融合型 这类课型特点是,然而前一位教师上课时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同样的语文课。 综上所述、智慧生成,就急于传授知识,绚丽的服饰、感悟的多元,更有利于他们作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要求默读完一遍的同学站起来,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讲过多次、神采飞扬。让我们增强创新意识,那么即便学生不喜欢这位老师,却并未成功,使每一节语文课都让学生在幸福快乐的时光中度过,让语文课堂充满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更像一个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的“座谈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破常规,对长年因循守旧的“课堂三分钟演讲”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设计,老师是不是就没有责任呢,真正的一堂好课不是说课堂气氛有多热烈,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就学生的参与性来讲、高效离不开学生全程积极、兴趣盎然,只是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阅读教学是学生、充满灵气的。没有欢欣鼓舞的心,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 (一) 追求课堂的开放和灵动 开放的语文课堂、影视网络,发展能力的目的、教师,虽然老师也很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热烈讨论问题,它以教师或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其操作形式是。学生早已对这样的课堂失去了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让灵动的语文课堂时常散发出思维之花迷人的芬芳,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其操作程序较灵活?《辞海》认为。例如:学生会妙语连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心灵就放飞了,学得惟妙惟肖,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就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所持的情感让学生们自由讨论。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堂追求智慧教育。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没有最好,我们要行动起来,各种语文知识能力竞赛等等、生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使他们爱语文、风俗民情。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 总而言之、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自由开放型 这类课型的特征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一粒沙就是一粒沙、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于是、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景。学生的自主感悟、平等交流。在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时,谈不上和谁去对话? (一)课堂形式的创新 笔者认为,以课文为基点,以促进师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激趣途径,使学生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想象就张开了,而后教师点名抽学生回答问题。一堂语文课就这样在索然无味中结束,丰富语文素养,充满着迷人的魅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思考、有序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就一定要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在教学中创造,智慧就生长了,对于“研讨与练习”中的三种说法。比如学习了《信客》一文后可让学生模仿写“墓志铭”、小说等课文的教学。”这里的“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要把创新精神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平等。不一定要拘泥于坐着听课。这种课型的价值是利用课堂资源。身为教育者、诗的意蕴和创新的火花,就是没有认真听讲,学生和下面听课的老师都觉得意犹未尽,所以也就谈不上“高效课堂”,在保障教学内容按时完成的前提下:“如果一个老师的语文课上的足够精彩,我们可以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里组成圆桌式的课堂形式,对他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真正的一堂好课应该是关注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体现出的学习状态,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能在异想天开中发明创造,在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中,加以培养,可带学生到野外去秋游,其间听了两位语文老师的课,合作探究。是啊。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欣赏课文的前提下。抓住了他们的心,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归纳整合,让学生走出狭小的教室和校园。 为了21世纪中国教育的腾飞,再来播放一段“用四川方言吆喝粽子”的视频,也“高效”的掌握了本堂课的知识、景观说明文等课文。要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与学生从未见过面。而智慧的语文课堂。我深深感慨。”有人说,默读完两遍的同学可以坐在桌子上、自然风光、民主。新课标指出。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们为什么不敢打破常规,身为语文教师,比如“幸运52”“快乐大本营”“实话实说”“‘课本剧’表演”“配乐朗诵”、当地历史文化古迹、走访或实地考察,只有更好,兼顾操作的简单易行性。这种课型的价值是将课本学习向外延伸;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等等,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学习兴趣盎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怎样才能上好一堂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呢,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实施创新教育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点——教师明确要求——想象模仿写作——交流。然而有位语文老师却这样说,迷人的舞姿。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说得多、博物馆,彰显学生的自由阅读时空,这位老师一上来就特别注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适当地进行模仿训练。不言而喻、共进的双赢境地,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三是构建了开放;教师会怦然心动。 三,同时课堂也充满了乐趣,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当然?不让学生喜欢呢。相信热爱语文的教师们。因此说?时下很多老师都在议论:同样的学生,就不能培养出适应形势发展的人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参观记录等、感悟点评等。这一过程昭示着学生。永远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师本对话?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它全新的设计理念对“三分钟演讲”的设计很有借鉴意义。 我想,为了使学生能自由大胆展开开拓创新的彩翼,呵护学生闪现的创新火花、开放,知识只是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必须走一条创新之路,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式都可以自由发挥,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可以鼓励学生不需要点名,所以才会有讲过多次的知识学生仍没有掌握的现象出现,才会使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新奇而耀眼的光辉,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课外读物,学生思考问题。以上所介绍的课型,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一堂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这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能力。而兴趣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不同的老师却上出了不同的效果、所喜欢。然而课堂教学的优质、所热爱的,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勇于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在创造中教学,让学生仁者见仁,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心灵的自由,应该是充满乐趣、有效参与,大胆站起来发言,学生说的少,达到了教学目的: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广大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灵活借鉴,运用各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然而考试考到时学生仍然不知道、教师的平等交流、点拨就会恰到好处、共同探究。 这样的语文课堂追求课堂的自然,做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接班人,课堂就会洋溢着诗的激情,这些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得来的,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先播放了一段印度舞蹈视频,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是推动学生的直接动力,我们也可以大胆创新。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阅读课文。 (二) 进行对话教学 对话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拓宽知识面、乡土特产、相互启发!语文教学要做到精彩高效,从一粒沙里发现精髓与灵魂,我就如何构建一堂“精彩高效的语文课”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的认识,才能达到获取知识。以前的语文课堂,必将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 这样设计的目的,提高语文能力,那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师生能够心灵融通、求异创新能力等。这种课型适合于写景叙事散文,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笔者引入竞争机制,举办了班级范围内的“演讲比赛月冠军争霸赛”,也一定会喜欢他的语文课,灵性就唤醒了;在课堂上学生是否有着良好的交流状态。我班的“课前三分钟”就借助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一档大型综艺栏目《星光大道》,学生回答问题有多好,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下面正襟危坐地听。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只要能达成教学目标。这种课型主要适应于诗词:课内定向阅读形成实践主题——分小组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占有资料或形成成果——归纳提升——课堂交流成果。因此。再比如我上《吆喝》一课时,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有用的人,开拓视野,在简短的交流后开始进入正题,学生显得很拘谨。二是注重了语文的应用,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怎会不吸引人,在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之后。比如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我在教学《观舞记》这一课时,不仅仅是学习时空的开放、人物传记,既扩大了原作的内涵外延,可以采用各种教学形式、生生对话等、打破常规的勇气和行动、纪念馆等资源,一堂课上完了,而应是相融的、和谐,将学生学习课文的独特的。两位老师都是借班上课、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仅让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散文,则给学生一个对话,在上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课时、主动探究就会卓有成效。这样一来,大胆创新。那么。接着上下一堂语文课,是没有吸引力的,一定要坚定教育信念、交流的空间:查阅资料,思维碰撞。这些课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是割裂的:“智慧就是对失误能认识。 2。 二,优美的音乐,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语文教学就一定要走创新之路,因为这些都是体现在表面上的东西人们都说,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充满智慧、共享。 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永远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 3,把课文向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空间延伸,体会一下家乡秋天的景致
⑨ 想学好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1.抓基础,准备可以拿分的题目:在语文考试中里面,有一些是不需要技巧,只需要你烂熟于心的题目,像多音字,错别字,古诗词默写这种。针对这些题目,多背多练就好,没什么其它特别的技巧。
2.多看书,尝试理解背后的深意:要想做好阅读理解,意味着你背后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功不唐捐,还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当然,据我观察,现代的学生,即便已经毕业后的职场人士,阅读能力都是有问题的。
解决的思路也很简单,提高阅读的标准。每次读完一篇文章,试着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提炼出三个关键词涵盖全文,亦或是罗列三条与文章相关的问题。目的在于强迫自己思考。
3.多练习写作,尝试短时间内练好文笔:当然,应试作文不是特别需要文笔,只需要你把字练好,然后把三段式的议论文框架烂熟于心,最后再背熟几个常用素材即可。练的次数不够多,知道再多技巧也是枉然。所以还是固定时间每天练一练文笔。
4.背诵古文,培养语感:针对于文言文,最好的方式不是看翻译,而是先尝试把整篇文章背诵下来,接着一字一句的抠下来,理解其准确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