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读书以增加知识储备
(一)读什么书呢?
1.教科书。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凭据,教科书需要读懂、读熟、读透。
2.专业书。专业书包括专业理论书、专业知识书、专业工具书。如《陶行知教育文集》、《古今中外教育教学名言》……
3.资料书。教育教学类知识(包括教育家、心理学家的专着),文学常识类书籍(包括重要作家作品),语言文学应用知识。这些资料书需要记得住、会应用。
4.文化书。经典的诸子百家书,古今中外的哲学书,修身养性励志书,丰富生活内容的情感书。
5.资讯书。报刊、杂志……现代信息。
(二)怎样读呢?
好读书——真心喜欢读,手不释卷
多读书——博览群书,渐成系统
会读书——读得快,记得清
学以致用——把读书获得的知识,不断应用在课堂上
另外,注意休闲性阅读与学习性阅读合理搭配,精读、略读合理搭配,读书要留下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提升课堂技能技巧
(一)端正的教学态度
提升课堂技能技巧,真诚的态度是核心,要始终如一,真心真意地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学生。
(二)娴熟的教学操作
1.课堂教学的基本功
(1)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
《学记》中“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意思是要求教师的语言简约通达,比喻少而意思明了。
对于课堂的语言表达要文雅,有教师的儒雅之气。吐字清晰而有弹性,语态平稳,语感亲切,语速适中,富于表达,手势、表情恰当适度。
(2)规整流畅的板书。
(3)像口语那样自然的朗读。
一般的课文采用朗读,而不用诵读,诵读主要适用于古诗词的教学。朗读技巧包括停延、轻重、快慢,朗读中,字词要连成串,抱成团,一个层次一个单元,确定好制高点,在制高点处大声读。
诵读更加注重“吐字归音”,嘴巴要使劲,嘴巴要紧,字头、字腹、字尾,交代必须清楚。速度较朗读放慢一倍,注意诗词节奏点的平仄。
2.课堂流程的调控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的组织引领
(2)敏锐的教学感觉
(3)随机应变的处置
(4)适时得体的幽默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三)明确的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强基固本
2.阶段目标,发展提升
3.弹性目标,因材施教
(四)精当的教学内容
小学阅读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5项:
1. 识字(生字、多音字)课前预习,课上检查
2. 写字(笔画、结构)
3. 读书(朗读、默读、诵读、略读、浏览)
4. 理解(词句、篇章)
5. 背诵(词句、段篇)
以上5项中,最难把握的是理解内容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小学阅读课文的解
读,教师应更加关注课文的语文价值,更加关注篇章词句的理解。
(五)优化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整合——纲目清晰
教学环节包括:检查预习,破题定重点,结构分析,解读重点。
2.教学流程灵动——自然流畅
3.教学方法灵活——有效有趣
(六)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1.细读粗教,有取有舍,宁挖一口井,不开一条沟。
2.话题贯通,直接快捷
3.板块结构,重点突出
4.节奏明显,留有空间
试想: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旁征博引,出口成章,再加上灵活的课堂技巧,娴熟的教学操作,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当的教学内容,优化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肯定兴趣盎然,回味无穷,乐此不疲。
2.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孩子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 )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3.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
1.多读书。平心而论,踏上三尺讲台十余载,未曾看到身边有一位老师正儿八经地读书,哪怕是武侠小说。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读三类书。(1)专业书籍。(2)课外书籍,包括经典唐诗宋词,童话以及中外名着等。
2.多练笔。练笔有三重含义:(1)练习书法。(2)撰写教学论文心得体会。(3)写写随笔。3.多实践。教师有什么样的设想酝酿成熟后,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框框,不拘泥于前人思想,勇于尝试。
4.多反思。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教师不断成长的历程中,既要有教学反思,更要有做人做事的自我反思,自我矫正。
5.多关注、融入社会。为什么许多老师被称为是“书呆子”“傻帽”?原因很简单,就是教师经常呆在教室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着两点一线的乏味生活,久而久之,教师的身体以及心理与日新月薪的社会渐行渐远了,致使自己只会传授书本知识而不懂社会知识的“出土文物”了。所以教师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常与社会接触,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变化,和社会打成一片
4. 教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一、扎实练好基本功从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教学语言等方面提高自我要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语言教学,“读”占鳌头。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是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铿锵悦耳、有滋有味的朗读,如大珠小珠落入玉盘,激荡的是学生心底的涟漪,点燃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因此,语文老师要努力练就标准的普通话,培养敏锐的语感,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语文老师的朗读水平,应成为语文老师独具的能力。一手流利漂亮的字体,是语文老师必备的专业基本功;任何时期,电脑书写都无法代替教师的书写示范;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强化书写练习,尤其是粉笔字和钢笔字,要为学生的汉字书写做出表率。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手好字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二、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学习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教师职业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研究,能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肤浅,走向厚重;走出机械,走向创新。研究的途径多种多样,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案例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盲目的从教,不研究,不分析,不反思,不仅教师个人思想僵化,也会感染学生,导致学生不善思考。我们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要研究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什么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是因为每个教师钻研教材程度不一样,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一样。作为语文教师要审视课文的教学设计,从读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要去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读作者更多的作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先读才有解,不读无解。要吃透文本,文本解读有多深,课堂教学就有多美。只有研究学习,才能演绎不一样的精彩。只有研究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反思与交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华东师大叶灡教授曾讲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思考,就没有专业素养的提高,如何反思?反思可以再课前,也可以再课后,可以是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他人的课堂教学。可以思考自己的成功之处,也可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让我们对教学的认识从浅到深,使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总之,语文老师要多阅读,多写作,多研究,多思考,多一些生活的沉淀,才能磨砺出较高的语文专业素养,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激情,多一些精彩。
四、总之,语文的学习需要兴趣,语文的课堂需要激情,语文的教学需要活力,让我们用激情去点燃文学的火把,用热情去照亮语文的课堂,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培养学生文学的悟性和灵性,以促成高雅的审美品质和审美趣味。
5.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练就过硬的本领
什么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认为就是新颖的教学观念和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智,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严谨求实的教学风格,简练幽默的教学语言,美观漂亮的教学板书,亲切自然的教学仪态等。语文的内涵如此丰富,语文教师的职业如此美丽,那么,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构筑自己的美丽人生?浅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就你所了解的状况而言,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答: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以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学生辨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经常参加政治时事学习,了解掌握并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3、深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4、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和熏陶感染作用。
二、要有广博的知识体系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知识的渊博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各方各面的综合知识,不求甚解,但愿广博。如具有政治学、经济学、史学、哲学等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发展各种业余爱好。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拓展知识面、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
2、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并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效果的改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
3、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三、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开展,才能有效的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
1、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如讲课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准确精炼,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开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
四、要有过硬的文学功底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质,有过硬的文学功底,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1、教师应该多读一些有较高品位的文章。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生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一定要读,而且要细读,精读
2、语文教师应多写一些下水作文。
五、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充实和锻炼自身的创新意识,以便更好地施教于学生。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并在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出榜样!
6. 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如何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有很多人都会觉得小学老师在教孩子的时候特别容易,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老师也是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虽然有些知识内容对于老师来说非常的容易,但是想要完美的讲出来,并且要让孩子能够理解,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小学老师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那么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如何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呢?
7.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养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技巧: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服务指导的对象是6-12岁的小学生。从人本主义的观点看,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也是独立的人,具有社会性,也同样具有人权,人生而平等,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老师和小学生也一样,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平等对待,不能平等对待孩子人格的语文老师,是自身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必须予以重视。从人格上讲,老师与孩子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老师要与孩子平等沟通,平等交流,尊重孩子人格。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科学认识少年儿童的人格平等权,并把他们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对待,才能在教学中,彻底避免教师先入为主、强迫强权、满堂灌输、忽视孩子主动性的问题。其次,小学语文教师正确的儿童观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遵循孩子身体和精神的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潜力,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教育,这两点并不矛盾,他们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的思想,能用意识支配自己的行为,同时,其年龄特点,决定其意志力不强,习惯行为弱,自我约束力不强,等等。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科学地认识少年儿童,才能正确对待他们,使他们真正健康成长。尊重但不放纵,充分了解更要充分开发,平等对待人格,更要激励不断上进,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一专多能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搞一种叫做“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就是选出一篇文章,由几位语文老师在不同的班级授课,其他语文老师观摩后,做出对比评价分析,以此得最佳课型和教法。这种教研活动有时会有让人很吃惊,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自身素养厚实的语文老师就会在课堂上出口成章、吞吐自如,借每一个课堂生成、演变出一个个精彩;自身积淀浅薄的教师,教学环节生硬,教学设计上毫无美感,学生像是在咀嚼干瘪的稻穗,整个课堂尴尬而又憋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情况呢?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要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构建为教学所用的课堂技艺,甚至文化。
小学语文教师要“一专多能”,一专就是语文素养专业优秀,多能就是指能成为在人格上,修养上,行为上的多面手。“语文教师要在语文专业上成为专家,知识体系上成为杂家”。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建立了庞杂的知识体系,那么他的每一节课都将异彩纷呈。只有语文教师一专多能,才能拥有多彩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文学素养
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而基础就在学校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还相对较弱,培养文学素养,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语文课堂实现。文学素养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极为重要的专业素养。
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顺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的,才能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深含的意蕴,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架起沟通的桥梁,向小学生准确、深入地传达出语文课程中文学的美感,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培养文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指语言修辞知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包括为孩子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打下检视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大力提高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确实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所以一定要不断学习,力求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8.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根据当前新课程改革,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接触过的班级情况,借鉴许多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的观点,现归纳以下几点经验:
一、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读书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而且可以通过把学到的新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自己不会面临“黔驴技穷”的窘境,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在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事实是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都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但也不必讳言,有不少语文教师自离开大学校门、参加教育工作以后,却很少注意到当前的文艺动态,已很少去阅读文学作品尤其大部头的着作,只满足于“吃老本”。现在的语文教材,较多地强调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较多地强调了培养学生研讨、评价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学在学生的前列,方能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
二、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要有较强的课前策划能力。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善于解读文本、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课前教学策划的重点。教学策划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对学生的准确分析上,建立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所做的预设上。良好的教学策划,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教学策划不是为了限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从根本上说,策划是生成的基础,没有充分的策划,就不可能产生精彩的生成。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除了要合理安排知识点外,还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情绪、态度,及时给予教育、评价、激励、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成功的授课是策划与生成的结合体。高质量的策划是成功的前提,动态生成就是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策划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策划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策划,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要有较强的课后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效能和素养的过程。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说,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具有反思的条件和能力。语文教师只有多读多写,以写促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反思对教师的自主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三、努力提高科研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
清晰。具体的讲,真课题就是指贴近教学实际的课题,对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的课题,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这些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切切不能假、大、空。
总之,语文教师追求的根本价值,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奋斗,在追求奋斗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