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做到难点求疑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做到难点求疑

发布时间:2023-03-09 06:29:48

① 在小学语文教学怎样突破重难点

你好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已下是本人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突破重难点的一点体会:
一.直奔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
直奔重点,辐射全文这样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学生有了读书、思维的自由和空间,便于长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琐的分析,更避免牵着学生,使之完全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以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明确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整体感知出发,再联系上下文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如《匆匆》一文的教学,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质疑问难以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至于为了时间的流逝而满脸是汗,满眼是泪么?由这一个句子出发,辐射全文,联系上下文去读书,去品味,正所谓一句引动全文.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抓住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是变填鸭式,灌输式,注入式为启发式,探究式,发现式的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解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口授来反复说明阐述文章的重难点,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静为动,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事物很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运用恰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仔细地观察,所以无从领略到火烧云的神奇的美.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我事先请美术老师画出各种颜色的火烧云,然后用电脑把二者合而为一,并制成动画效果,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通过电脑屏幕观看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由红通通到金灿灿,到半紫半黄,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状也在悄悄变化着:开始像马,接着变成了狗,狗又变成了狮子这样,把呆板的课文内容变成了颜色绚丽、充满童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在朗读欣赏之余体会了火烧云变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又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对于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
满意请采纳

② 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质疑问难

一、课前预习质疑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教师检查后,对认真提问题或提的问题较有思考价值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奖励,以此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丑小鸭》一课中,有个学生在预习本上质疑:丑小鸭如果不离开家,它长大也会变成天鹅呀?课文为什么要写它离家呢??显然,这个问题提得好,反映了他认真读书,善于思考,我及时给予表扬。在学习时,我把此问题拿出来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经归纳,总结出若它长期处于被嘲笑、欺侮的境地,长大后最多不过是一只白鸭子,它将没有自尊、缺乏自信,更不可能有白天鹅那样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高贵气质。

二、从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首先从题目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语:“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疑问:什么是精彩极了?什么又是糟糕透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这样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促使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很快就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三、抓中心句质疑

抓住中心句设疑不仅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中心句巧妙设疑。例如学习《桂林山水》,可以将: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心句作为学习的切入口,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进一步领会桂林山和水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处质疑

在体现重难点处巧妙设疑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又如,《鸟的天堂》一课,阅读课文后学生对一些内容不太明白,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而后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我没有急于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理解了这些内容后以上的那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五、细读中引导质疑

细读课文是引导学生学习每段课文,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预习交流质疑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如教学《白杨》,可以引导学生质疑:爸爸在向孩子们表白着自己的什么样的内心?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他在沉思什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细读课文,自读解决。
六、在精读中点拔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中心。老师先对疑难点进行点拔,再引导学生自学,而对学生模糊有感,但又提不出疑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习“借箭经过”这一段时。在指名朗读这一段后,“诸葛亮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为什么不敢轻易派兵出来?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准?对于这些问题,通过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可适当点拨。如在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准”时,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之所以算得准是因为他的脑子聪明,有的则认为是巧合,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再次阅读这一段后稍作点拨:“‘大雾漫天’、顺风顺水‘这都相关到哪一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学生一下恍然大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与他广博的知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他“神机妙算”的原因。

七、学习课文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我在教学完《毛主席看戏》一文后,一生提出,“既然毛主席是个守秩序的人,他的到场引起了轰动,如果他接受人民的好意,会场可能会更早安静下来,他为什么不这么做?“这个问题提出后,引起全班同学的兴趣,各种想法都表达出来,发散性思维充分得到训练,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③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质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提问的要求,同时还应巧妙地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好道,作好铺垫。

2.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会质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仅教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2.1 激发预习,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前,要向学生提供预习要求,激发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多次地读看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疑问的地方记写下来、勾划下来,以备跟其他同学探讨或在讲读中提出。这样便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去进入讲读课,从而学会求知。

2.2 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读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3 抓住重点,引发质疑: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提示中心词句、段落等内容进行质疑,这些重点处对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将这句话出示出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后质疑。学生引发的思考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分别表现在哪里?都有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个性?秦兵马俑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或成就等等,这样一来,我只是通过抓住中心句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自读课文来释疑解难,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于质疑:有些课文中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却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明白了作者遣词的精妙,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质疑:教师关注留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还可以增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6 教后反思,点拨质疑:在一篇课文讲读结束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思,启发学生从课文的结构条理、内容的前后联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质疑,以深化巩固所学内容。当然,这类质疑有相当难度,教学中不宜强求,教师可适当点拔,强化优生。

3. 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释疑能力

质疑问难是手段,学会求知是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还要不失契机,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教无定法?教亦多术。我们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思考、质疑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去学习,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④ 小学语文重难点突破归纳方法

所谓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重难点突破归纳 方法 ,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重难点突破归纳方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 文化 。做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感到,要把语文之路探清认明,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上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老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要想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经过许多教师的反复实践,找到许多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语言描述、挂图展示、板书解析、巩固练习等。

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而现代信息技术,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它使抽象的讲解变得直观生动。使枯燥的讲解变得活灵活现。

三、学练结合抓牢训练点,突破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提高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删繁就简,将节约出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将 语文学习 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之处,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 语文知识 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学语文重难点突破归纳方法

1 一课一难点,重难点能否突破,即在于重难点的确立

一堂课重难点明确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方法也就会应运而生,围绕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好突破的策略,才会让学生学得懂,弄得明白。文言文中的字词积累、课文内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背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并能细心品味写景妙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积累文言知识就是文言文的重难点。这个难点确立好了,那么在教学时方向就很明确。

2 注意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充分性与延展性

充分性是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必要的充分适度的展开与延伸,但绝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同义反复,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做出全面的调控。

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而不是生吞活剥、呆读死记。

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本文中关于重点“积累丰富的文言词汇”中,我仅仅点出了“或”“利”等,对于“稍稍”“宾客”“文理”等词语没有做到充分的解释和强调,致使学生在文言积累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课堂深刻性:即一课一得

课堂深刻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精心备课,用心上课,扮演好课堂的主导角色,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岂能不深刻?

然而,语文课堂是否深刻,不能简单的以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解决了多少问题或是学生的活跃度、参与面来衡量。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不像非文字学科那样,用单位时间内知识点掌握的多和少来判断教学效果。语文偏于感性,更注重读和悟。

可以说,语文课堂深刻性就是能调动学生感性思维的课堂,就是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

因此,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空间!教师应多方式、多途径,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不能对每一篇课文平均用力,也不能每篇 文章 面面俱到地进行引导和分析。应有选择、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

应充分挖掘每篇文章的新颖和独特之处,攻其一点,以点带面。把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教学实效就是体现在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列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解决和突破上,一节课应该让学生有一得,且有深刻的一得即可,否则100%的课堂内容只能吸收20%,那么不如让学生深刻地得到20%的内容就是很好了。

课堂教学的容量过大,一则让学生无妨全部的吸收消化,二则老师突破重难点也就不彻底,不深刻,最终也会导致课堂虚而不实,向45分钟要质量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空 口号 ,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

4 注意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性

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结构越是带有规律性,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和思维积极加工而获得的语文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十分重视讲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重点训练项目的 学习方法 ,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性,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教学环节,从各个方面突破重难点,教材内容即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系统。

重点问题是这一系统的主体部分,就要处理好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在本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就确立了,即重难点就是“积累词汇,认识文言知识”,那么文章的知识性就比较的全面,字词之中就有文言知识的积累,但是我的授课之中,如“或”的释义,古义:有的;今义:或者。其他的知识简单的涉列,面对如此庞大的文言常识,明显的突破重点的力量不足。

5 注意“双边性”“辩证性”

想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时效性,授课中,教师要注意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学生的学习也要注意突出重难点,师生要密切配合,这事关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不能只讲而不顾及学生的吸收,教师应该即突出重难点,又兼顾一般学生的课堂效果。

切忌“一点论”“均衡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求异上,阅读的重点放在质疑上,记忆的重点放在方法上,练习的重点放在运用上,所以本课的重难点就在求异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而我也在授课时只关注了点而忽略了与教学“面”的结合,所以有些学生是否吸收了本节课的知识就不得而知了,“堂堂清”根本就达不到老师在教学前的预设要求了。

3小学语文重难点突破归纳方法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巧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必须认真解读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师通过解读教材,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能够知道每一课讲的是什么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突破重难点,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最恰当、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把多媒体引进课堂,灵活使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使常规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过去教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在信息技术面前立刻相形见绌。

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小学生年龄小,见识有限,生活经历少, 经验 不足,对课文中描写的内容往往不能理解。特别是一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许多事物认识不足,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相关的体验。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变抽象的文字为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动画,深入浅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就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课,其中有一段是介绍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我们身处南方的低年级学生,没有去过新疆旅游,由于地域的差异,对遥远的新疆感觉陌生,对于文中提到的制造葡萄干的“阴房”的样子、结构,还有如何利用流动的热空气制造葡萄干的方法一无所知,单靠几句文字的描述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是本课的难点。

我在教学此段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多张不同角度的阴房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结构特点,并通过动画演示热空气的流动过程,使抽象难懂的文字变得形象,化难为易,让学生一目了然,并能准确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体验,加深理解感悟,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再现与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情景,联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丰富、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例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写的是巴迪在七岁时作了一首诗,母亲评价“我”写的诗精彩极了,而父亲评价“我”写的诗糟糕透了,就是这两种声音、两种不同方式的爱一直鼓舞着巴迪前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平常父母亲对自己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学生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等。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出发,理解文中父亲严肃的批评与母亲欣赏的赞誉都源于对孩子的爱,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没有父亲的警告与母亲的鼓励,巴迪可能就不会成为一个作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种.种关爱,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以及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练结合,强化语用,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

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 渠道 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让学生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读”与“练”是强化语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制胜法宝。

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中的“读”既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包括学生在课内的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品读等读书方式的培养,以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学习。

“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上教师要有练的意识,并能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对听、说、读、写的练习要合理安排,注意读写结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特别是动口、动手的练习,使知识得到有效巩固与迁移,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融会贯通。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整节课教师设计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读”。开课之初读课题,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感情;接着让学生根据导学要求,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还反复朗读重要文段,品读关键语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整节课书声琅琅。

“练”的设计可算得上是本课的亮点,最为巧妙的是借助课文的插图,运用本课习得的对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迁移练笔,读写结合,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教师在小结环节中设计了填写关联词的练习:( )鱼游到了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学生分别运用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把两个 句子 连接起来。

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就能轻而易举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这样的设计这是匠心独运,可谓点睛之笔。在作业设计中,教师紧扣本课的主题与特点,借用“鱼游到纸上”之精妙,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或事物,仔细观察,细致描写,把人或物写鲜活。

“读”“练”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课堂上提供了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从中体会、把握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规律,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的目标。

四、注重循循善导,有效迁移,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于一些新的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一下子不容易弄懂,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因此“导”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教学中的“导”是指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给学生搭建“脚手架”,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授之以渔”,真正落实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抓住文章主线,理解课文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动笔划出重点词句、写旁批等方式进行学习;还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利用生成的资源相机点拨;结合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抓住人物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通过系列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方法。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精炼的语言引导学生从“鱼为什么能游到纸上”“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到“我们有什么方法能让鱼游到纸上”的探究,这样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赞叹、佩服聋哑青年之余,深切体会到只有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导”在此课教学中尤为突出,从导读、导思到导学、导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处处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自学中自悟。

4小学语文重难点突破归纳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突破识字教学中的重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而多媒体技术可将一个个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内容形象化,提高识字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即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技术,以此来创造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刺激的环境,优化识字教学。如在一次教学中,我出示“巴”、“见”等字,分别让学生以这些字为母体,写出另一字。

屏幕显示两个文字框,上面是母体字,下面是新产生的字。设计动画,等学生说出新的字,移去形旁,电脑给予鼓励:“太棒了, 还有吗?”学生热情高涨,思绪活跃。“巴”又写出“爸、爬、把、吧”等字,“见”写出“现、观、视、舰、”等字。这样的巩固练习,扩大了识字量,又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

在识字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形近字,让部分学生分辨不清。而多媒体的使用却能让这一难点迎刃而解。例:在区分“青、清、蜻”时,我投影显示一大片青青的草地,旁边写着:草地青又青。这时飞来一只蜻蜓,旁边写着:蜻蜓飞呀飞。

虫字旁用红色,并闪烁。蜻蜓飞到小河边,旁边写着:河水清又清。同样显示闪烁的三点水。生动有趣的画面,琅琅上口的儿歌,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而突出汉字部件及其部位,则让学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在这种语言环境中,这种动态的演示,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轻松地突破了识字教学中的重难点,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而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可以把比较抽象的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范写时,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控制“描红”的速度,对于难写的笔画可以重复显现或者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让学生看了动画,加深留在记忆里的印象。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中《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描写首都北京夜晚美丽景色的文章,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灯光夜景的词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非常抽象,所以我在做这课的课件中,找了很多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什么样子是华灯高照、银河从天而降、焕然一新等等,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记忆深刻。

再如:在教学《梅花魂》这节公开课时,我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三段录像,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梅花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

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相竞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

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梅花品格的句子,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然后,利用“送梅花图”的录像突破难点: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

接着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 教育 。

再如课文《葡萄沟》,课文仅用了几句话叙述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和形成原因,这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靠教师采用传受、口述等一般媒体设境进行这一段语言文字教学,是难以掌握课文内容的,还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

而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进行动画的动态演示,形象生动、逼真,趣味性强,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 逻辑思维 。同学们观看葡萄干过程的动画,通过看、读、议、想,顺利地理解在制作过程中关于"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等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葡萄干的形成原因和制作过程一目了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目标。

由此可见,计算机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协同运用,确实能促进课堂状态的和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使没有观察过的或很少观察的现象在学生脑海中有具体的表象,重点、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习作教学中的重难点

我在习作教学时也多次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形象逼真的习作练笔资料,让学生主动观察和思维。如在教学“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及远程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资源。

如:“小狗、小猫、鸽子,鹅……”的图片和文字简介,用摄像机拍下的家庭小动物生活片段及录下一些小动物生活习性的镜头,汇集制成多媒体 作文 素材课件。

引导学生依据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对白、文字简介进行写作训练,并让学生依据自己所喜欢的选择直接感兴趣的一种来仔细观察后,再下笔行文小练笔,在写作时再也不会无话可说了,文章内容也丰富充实了。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愉悦中喜获写作素材,还打开作文源泉的闸门,突破了习作中的重难点。


⑤ 小学语文怎么确定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的愿望和教 材的实际出发,抓准重点,精讲多练,重点的句段应该重点分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 率。

一、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教材深入钻研,精通教材,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才 能讲得精。

随着教材的改革,课文的质量将会越来越高。好的范文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 深度广度,而且在艺术上也有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和圆熟高明的语言技巧。要抓准重 点,除了要舍得“割爱”外,还必须“抓之有据”,抓重点的依据有三:一是依据语文 教学大纲关于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的规定,确立各年级的“主攻方向”;二是根据不同 年级各单元教材的特点,确定各单元备课的教学重点;三是老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本班学 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的实际,最后确立每一课完成教学重点的方法和深度。教师在备课中 必须抓准重点句段,凸现重点句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如《司马光》的四、五段,第四 自然段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水缸里,其他小朋友惊慌失措,第五自然段司马光沉 着、坚决、不慌,举起石头砸缸救人的机智、勇敢,形成鲜明对比。教师抓住了重点段 落进行质疑讨论教学,并作强化性点拨,学生只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不难了。 二、要把握好深层句段,还必须正确处理好重点与面的关系和重点与难点的关系。 首先是重点与面的关系。一篇课文,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语言技巧,以 至思想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环节,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篇课文的“面”。如果对 这个“面”和教学重点的关系处理不妥,就会“点”、“面”皆失。至于字、词、句、 段的知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则更应抓与重点紧密关联的字、词、句、段的分析 和练习去脚踏实地解决重点。当然,以点带面决不是平均使用力量,也不是什么都 “带”。为了突出和保证重点,对“面”上一些重点关系极小的东西,甚至可以只字不 提。例如,我在讲授《黄山奇石》这一课时,以景物描写为教学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 着重讲了从不同角度写景和从动态、静态写景的手法。但我不是架空分析,而是抓住与 重点有关的主要词、句、段来讲,如: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 路”、“金鸡叫天都”等这些石头,不但写出了石头的“奇”,还生动地配以神话、童 话的语言色彩,让学生感悟了大自然的神韵,让人看了为之感叹。同时,在课堂教学 中,还通过扼要的提示和简洁有条理的板书,带出课文的层次结构和中心思想等内容。

这样,不但使学生借“重点”的分析基本理解了全文,还掌握了其他一些“次点”的知 识,而且通过这个“带”的过程,使“重点”的知识掌握得更具体、更扎实。

其次是重点与难点的关系。课文的深层句段,常常就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但也有 例外的情况。碰到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我认为:教学重点,既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 求、教材的中心、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来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难 点,则主要表现在有关内容的深度大,即学生掌握较困难上面,它未必很重要。所以, 两者不一致,应以教学重点为主要矛盾来抓。在我们所教过的课文中都常会出现过这种 情况,例如《种鱼》,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不必太多关注是否有小猫种过鱼这件事 情,只要学生明白“鱼”不同于植物。植物是要种在地里,鱼是要养在水里的动物,不 能种在地里的。我在最后教学时,通过讨论: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的小鱼呢?使学 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更向前一步发 展。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的困惑,又保证了重点内容的讲和练的时间。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 教学氛围。并且创造条件能够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促使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写,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⑥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进行有效提问

导语: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大有裨益。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进行有效提问

一、提问的内容

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分析有哪些训练要求等,再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所以,在课堂提问内容的设计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教者若抓住这些“触点”进行提问,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

2.问具有适当难度的问题。课堂提问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提问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刺激学生思维的`效果;如果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陷入停顿状态,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者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3.问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去分析问题,常能得到一些创造性的见解,从而达到激活课堂、扩张思维的效果。

二、提问的对象

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和层次,提问的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提问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学生抢答。教师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对“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的提问可以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学困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相互促进的舞台,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最大效用。

三、提问的时机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教师要适时地提问,把问题设计到学习内容的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

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提问的方式

提问要讲究策略,注意对学生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教师要切忌总是单刀直入或是自问自答,可以采用启发性提问,这样能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方向,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或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理解、解决问题。同时,还可采用先提问后叫人的方式,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有时叫举手的学生,有时叫未举手的学生,鼓励与督促相结合。

五、提问的态度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授课氛围。提问时,教师的表情应当亲切、和蔼,让学生感到平易近人,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授课时,注意运用身体语言,用眼神、手势、微笑,亲切自然地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论他回答得正确与否,都不予惩罚。如果学生答对了,我便用“好、非常好”等进行表扬;如果答错了,我便提示他再仔细想想,或者让他坐下在思考一下,尽力改变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拘谨态度,排除其畏惧心理,让学生认识到积极举手是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发言时自在、踊跃,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⑦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语文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比如,语文第一册识字教学中有很多字理的演变过程,如果单纯地用书中插图让学生感受这种些字的变化过程,形式单一,孩子们的直观感性也不强,印象自然不会深刻,在“子”,“云“等生字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这些字的演化过程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三、学练结合抓牢训练点,突破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特别是识字教学是重点的一年级,学生刚则接触小篇幅的文章,对于字词的积累是重点,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好词,积累语句,在学习《小动物的家》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想一想,文中出现了几个小动物?这几个小动物把叶子分别当做了什么?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学习文中的每个自然段,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方向,就会带着问题思考,更好地为理解第一自然段做了铺垫。从而激起了学习感受第一段秋天来了大自然美丽的词句,积累到了“碧蓝碧蓝,金黄金黄,火红火红”等表示色彩的词,并相机用你喜欢的词说一句。这种些都是借助多媒体来完成的。 我们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提高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删繁就简,将节约出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之处,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方可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⑧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抓重点,破难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来的高考、中考的语文试题中,阅读题已达30分左右。而考生的得分率却不超过10%,因此,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抓住这个重点,攻破这个难点。
阅读训练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它主要对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分析、辨题、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训练,也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变为技能、技巧,实际上是个升华过程,所以对阅读题绝对不能用猜题押宝、死记硬背、临时应付的办法;更不能叫苦连天、怨天尤人或放任自流、得几分算几分地消极对待。而要把阅读训练当作一门系统工程看待,认思想上高度重视,大胆探索其规律,扎扎实实从起始年级抓起,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打开阅读大门。具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可选择一些简单明显,容易分析、思考的文章进行阅读,给学生指一条阅读之路。
例如初中“课文《白杨礼赞》就适合同学的入门阅读,能帮助同学们找到阅读规律。课文第五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总起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接着用分说的方法,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对于这一段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师生共同归纳”的步骤进行示范训练。教师可以设疑:“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树?”让学生分析、思考,自由发表看法。起先有的只答第一句话,有的答具体形象描写的二点或三点,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同学们都心悦诚服地明确了:一、白扬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神形兼备,是总起句;二、文章从干、枝、叶、皮4方面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是形美;三、形象描绘了白杨树的性格,这是神美,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这一训练使同学们受到启发,初步探出了阅读的规律,必须认真阅读原文中的每一句话,顺着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的内部联系,理清层次关系,最关键的是要善于抓关键性词语,有标志性的词语,以及文章的标点符号。
(二)要举一反三,由易而难,逐步加深,拓宽训练。
在教师指导阅读典起作品的基础上,可放眼课外自读课文上。起先教师可以设疑,稍加提示进行阅读,随后可采用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疑;或同学们分成组,这一组设疑,那一用分析、回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方面开拓同学的智力,提高阅读兴趣。真正把学生引人浩瀚的阅读领域里,让他们亲自去尝试,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子。
(三)由课内走向课外。
课外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特别在选择文章上,教师要有的放矢,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反映时代气息的,奋发向上的,文情并茂的,富有哲理的可读性强的好文章,让他们广泛阅读,大胆设疑,大胆解答,尽情呼吸新鲜空气,这样既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增长了学生们的才干,又提高了他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⑨ 怎样把握小学语文的重难点

重难点,顾名思义,重点就是重要的地方,难点就是难以解决的地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怎样把握小学语文的重难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怎样把握小学语文的重难点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巧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必须认真解读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师通过解读教材,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能够知道每一课讲的是什么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突破重难点,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最恰当、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把多媒体引进课堂,灵活使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使常规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过去教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在信息技术面前立刻相形见绌。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小学生年龄小,见识有限,生活经历少, 经验 不足,对课文中描写的内容往往不能理解。特别是一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许多事物认识不足,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相关的体验。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变抽象的文字为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动画,深入浅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就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课,其中有一段是介绍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我们身处南方的低年级学生,没有去过新疆旅游,由于地域的差异,对遥远的新疆感觉陌生,对于文中提到的制造葡萄干的“阴房”的样子、结构,还有如何利用流动的热空气制造葡萄干的 方法 一无所知,单靠几句文字的描述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在教学此段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多张不同角度的阴房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结构特点,并通过动画演示热空气的流动过程,使抽象难懂的文字变得形象,化难为易,让学生一目了然,并能准确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体验,加深理解感悟,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再现与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情景,联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丰富、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例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写的是巴迪在七岁时作了一首诗,母亲评价“我”写的诗精彩极了,而父亲评价“我”写的诗糟糕透了,就是这两种声音、两种不同方式的爱一直鼓舞着巴迪前进。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平常父母亲对自己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学生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等。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出发,理解文中父亲严肃的批评与母亲欣赏的赞誉都源于对孩子的爱,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没有父亲的警告与母亲的鼓励,巴迪可能就不会成为一个作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种.种关爱,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以及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练结合,强化语用,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 渠道 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让学生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读”与“练”是强化语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制胜法宝。

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中的“读”既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包括学生在课内的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品读等读书方式的培养,以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学习。“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上教师要有练的意识,并能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对听、说、读、写的练习要合理安排,注意读写结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特别是动口、动手的练习,使知识得到有效巩固与迁移,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融会贯通。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整节课教师设计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读”。开课之初读课题,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感情;接着让学生根据导学要求,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 文章 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还反复朗读重要文段,品读关键语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整节课书声琅琅。“练”的设计可算得上是本课的亮点,最为巧妙的是借助课文的插图,运用本课习得的对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迁移练笔,读写结合,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教师在小结环节中设计了填写关联词的练习:( )鱼游到了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学生分别运用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把两个 句子 连接起来。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就能轻而易举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这样的设计这是匠心独运,可谓点睛之笔。在作业设计中,教师紧扣本课的主题与特点,借用“鱼游到纸上”之精妙,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或事物,仔细观察,细致描写,把人或物写鲜活。“读”“练”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课堂上提供了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从中体会、把握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规律,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的目标。

四、注重循循善导,有效迁移,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于一些新的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一下子不容易弄懂,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因此“导”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教学中的“导”是指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给学生搭建“脚手架”,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授之以渔”,真正落实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抓住文章主线,理解课文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动笔划出重点词句、写旁批等方式进行学习;还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利用生成的资源相机点拨;结合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抓住人物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通过系列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精炼的语言引导学生从“鱼为什么能游到纸上”“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到“我们有什么方法能让鱼游到纸上”的探究,这样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赞叹、佩服聋哑青年之余,深切体会到只有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由此可见,“导”在此课教学中尤为突出,从导读、导思到导学、导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处处渗透 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在自学中自悟。

2小学语文的教学重难点如何把握

1、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教材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不少教师认为没必要学习课标,觉得理论性较强,读起来费劲,觉得自己只要"吃透"教材就行,殊不知教材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不认真研读课标怎能"吃透"教材?《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找准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所以要想讲好一堂课必须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去讲,也就是说这节课的重点得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教学中的难点不易制定的过高,也不宜过低,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是最合适的。所以在设计一课的重难点时,我们不但要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找准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的最近发展区。

3、认真分析教材,确定重难点

在读通、疏理的基础上,应当对教材做一些分析,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抓住全册教材的重难点,每组教材的重难点,每篇教材的重难点,抓住了重难点,备上课时,力就会在刀刃上。

宏观分析,把握全册教材的重难点。明确了全册的重难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就确定了目标。

整体分析,领悟每组教材的意图。分析每组教材的重难点,是达到这个训练目的的工序环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告诉我们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美好的,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是这一组的重难点。该组安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这四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生命的美好。在《触摸春天》这篇课文中,感受盲童安静对生命的热爱是本课的重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重难点,我们就要抓住"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一重点句来理解,让学生理解"竟然""神奇的灵性"的含义并发表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很自然地,学生就理解了安静对生命的那种热爱。可见分析好每组教材的重难点,对教学每篇课文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我们就不必去大费周章地读课文,分析每一段的意思了。

细致分析,抓准每一篇教材的特点。细致分析一篇教材,就要具体了解它的编排目的,文章特点,分析的正确,课才备的有特色。例如《桥》一课是一篇小说,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我们应该抓住课文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让学生感受老村长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分析好了重难点,备课就简洁明了。

4、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也提到: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才能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制定一课的重难点时要体现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有所收获。

例如在设计《画家和牧童》这一课的重难点时,我充分考虑到了班内孩子的差异性,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设计的重难点是"能默写本课生字;学习小牧童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好品质,并能写几句赞扬他的话";对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我设计的重难点是"正确书写本课生字;理解第5自然段中小牧童说的话,明白大画家戴嵩到底是哪里画错了。"而对那些学习有些吃力的学生,我将"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感叹句和问句"作为他们的重难点。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这堂课上都得到了发展,老师也不会对那些后进生大动肝火了。可见我们在制定重难点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3小学语文如何把握教学重难点

一、 抓住文本语言,从细节上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苏教版的教材文本语言优美,用词精准。有许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些关键词,那么,要理解文本自然而然也就不成问题了。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课文《掌声》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掌声前后小英的内心变化” 这一难点,笔者是这样做的:

【环节一】

围绕 “忧郁”,体会获得掌声前小英的内心世界。

师:你能 说说 “忧郁”是什么意思?

生:“忧郁”是不开心的意思。

师:课文中小英的哪些表现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忧郁的女孩?

(学生自由轻轻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生:“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一声不响,我感觉她很不开心。

生:“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我从她的慢吞吞的动作,红了的眼圈,感觉她很忧郁。

【环节二】

围绕“甚至”,品读获得掌声后小英的内心世界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重点抓住“甚至”一词展开教学,突出小英前后变化之大,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小英的活泼开朗的一面。

笔者在以上两个教学环节中,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小英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从细节上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二、借助插图、多媒体,通过多感官体验领悟课文的难点

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很多关于童话寓言和自然景观的阅读文章,面对这类课文,要让那些低年级的小朋友来领会其中所要讲述的知识与奥秘是较困难的。苏教版课文配有相关内容的插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多媒体更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信息传递工具,它图像逼真,具有动画功能,还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以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优点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

如《云房子》一课,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云房子的图片及相应文字,让学生看着图片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座云房子,为什么喜欢。学生有了自己的感观,兴趣倍增,这样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感知及想象潜能。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的云房子,是因为自己喜欢吃大冬瓜;有的喜欢“像很高的大楼房”的云房子,因为它很高很高;还有的喜欢“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的云房子……老师让学生直观看图将各种云房子的特点读出来,读出自己喜爱之情。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读好句子,用心灵感悟课文,体会了花儿的美丽,冬瓜的傻样,楼房的高大……学生如跟随着鸟儿来到了明净的天空,感受到了各种云儿的美、大自然的美。借助多媒体,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表达效果也得以提升,课文的教学难点也就不难了。

三、巧用 故事 ,在创设情境中化解教学难点

一年级的拼音教学对于整个小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它是基础,是开端,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必备工具。但是对于刚入学的 儿童 来说要学习这么系统的拼音,并熟练掌握,成为一大难题。整个拼音教学结束后老师们往往会发现学生掌握的并不灵活,此后还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巩固复习,工具性太强,人文性不足,机械烦琐而没有味道。对于声韵母相拼,笔者经常对学生说成是“声母和韵母交朋友”,把知识点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这样学习就富有生活情趣多了。

例如在教学《j q x》第二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安排:在完成了第一课时“认读声母jqx”之后,重点探究j、q、x与ü相拼的规律,这是教学难点。教者开门见山给学生讲故事:“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想听吗?秋天来了,三兄弟j q x要到公园游玩。韵母ü听说了,哭着闹着也要跟着去。你们看看,这个ü的眼泪都出来了。jqx看见了,说:’想和我们一起去也行,不过得把你的眼泪擦干净。’'好的,好的!’ü高兴地说完,就擦干眼泪和jqx拉起了手。”

在听完故事的基础上拼读音节,让他们想想老师的板书写得错没错。jqx与ü相拼时省写ü上两点的规则这一难点轻松地被突破,已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之中。为了巩固难点,教者继续讲故事:“韵母u听说jqx要去快活林,也闹着要去。jqx说:“不行呀!你看,小ü擦掉了眼泪和你长的一模一样,要是我们带你去,就分不清你们俩了。你还是让别的声母带你去吧!”“好吧!”u又去找别的声母了。所以呀,jqx是不能和u在一起拼的。这样jqx与ü相拼的规律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掌握得更加扎实了。

一个小小的故事,蕴涵了拼读的规律,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这个教学上的难点。毕竟,孩子还是喜欢童话的语言、童趣的故事和童真的世界。

四、移情体验,在角色扮演中突破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对于学生而言,有时光凭借文本语言,还读不透文章的情感意境。这时,教师就有必要教给学生运用“移情体验”的阅读方法,掌握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到位。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特殊的葬礼》第二课时时,可以这样设计安排来让学生体会游客的心情:

【环节一】

感受昔日“雄伟壮观”的瀑布

师:来到“咆哮而下”的大瀑布面前,你的耳边仿佛能听到什么?

生:我似乎听到了虎啸狮吼、震耳欲聋的声音。

师:读着“滔滔不绝”这个词,你的眼前好像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好像看到瀑布绵延不绝,一停不停地往下倾泻。

生:这画面就如一句诗所形容的那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环节二】

学习如今“奄奄一息”的瀑布

在学生进行充分阅读以及教师朗读指导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一位慕瀑布“壮观”之名而来的游客,见到此情此景,心里是什么滋味?学生们有的感到失望,有的感到悲哀,有的学生还表达了对人类的愤怒。

在以上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游客,想游客所想,入情入境,让学生在读、说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游客的心思也就成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在不知不觉中成功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展开想象,在 思维训练 中突破教学难点

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一部分是童话体裁,童言童语,学生喜闻乐见,这是训练学生 想象力 的最佳文本。展开想象理解文本,有助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建立,有利于师生对教学难点的把握。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会走路的树》第二课时,交流“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为了让学生体会驯鹿和小鸟之间的友谊,教者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想象说话: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去了哪些地方呢?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指导学生想象说话)在篇末故事结束的时候,教者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想象编故事:

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美好,小鸟与驯鹿的友谊多么纯朴深厚,它们之间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小鸟到小驯鹿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小朋友想一想,编一编。这样,学生面前的文本就会越读越厚,他们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深。在想象中构建情感,形成价值观,同时也在无形中把握住了课文的难点所在,运用此法,效果甚佳。

4如何把握小学 语文教材 的重难点

1、把课堂还给学生,加强师生沟通互动。

《师说》有云:“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由此可见,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应该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有问题、有见解就要及时向老师提出,老师要耐心地讲解直到学生明白为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跟教师进行互动,激发学生学习 语文知识 的兴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发展打下基础。

2、创新 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就学习生字词而言,他是一项比较枯燥的教学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课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课本知识用投影仪的方式呈现到学生眼前;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体会相关知识,真正地爱上语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这些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知识融入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学习。

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也来源于生活。看书、识字、阅读、写作以及语言交流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小学学生由于自身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知识理解不到位,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把课本知识巧妙地融入生活,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举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做到难点求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