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潘新和语文教什么

潘新和语文教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09 13:25:35

㈠ 语文教育的意义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一直在进行语文教学,从未间断,哪怕在工作任务繁忙的状况下,依然选择带语文,虽然语文改作文是一件令语文老师头疼的事,但我依然喜欢带语文,原因于语文有爱有情,能让学生有爱有情,让人性的闪光点发扬出来。

      再次阅读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挖掘语文生命的意义,让我坚定语文课该有的态度。西哲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人的灵魂的教育,在语文方面而言,正如潘新和先生主张:“语文教育,不应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顺应人的言语本性,张扬人的言语天性,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语文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如果将知识和技能达成目标,将人置于边缘,无识人即目的这一终极的价值关怀,那么导致语文最弱的结果只会导致人的异化及学生练就了巧舌如簧的口才,妙笔生花的文采,而他们依然觉得生活无趣,生命无感,生存无根,那么这样的语文有什么意义呢?语文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_→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沉淀成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沉淀,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就是所谓的语文的真谛吧,言语生命的灵魂就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我庆幸我是一位语文老师,在未来的路上,我会继续去引导我的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不断努力,让孩子们的童年无憾,让我的人生无悔。把文化的种子传播到学生的精神土壤上,静等花开!

㈡ 浅析“诗意语文”(一)

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深情地向往:“未来的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充满诗意情怀,都能用自己的诗意感悟去唤起孩子‘心灵中的诗人’;未来的孩子如果都能拥抱、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那是多么好!”深受潘先生的影响,语文名师王崧舟老师扛起了“诗意语文”的大旗。何为“诗意语文”?其基本教学策略是什么?诗意语文的课堂有何特点?这些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阅读了《王崧舟和诗意语文》,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形成了以下思考。

一、诗意语文的内涵

语文有三个层次: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化,其共性是“语言”。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语言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从属性看,语文有多重性:如语言习得、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和常规训练等。诗意是感性的、抒情的、灵动的、文化的、精神的、意境的,它归属于人文。这是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属性对诗意语文的理解。

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一文中,把“诗意语文”诠释为“精神的语文”、“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生活的语文”。王崧舟指出“语文教育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而这一过程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实现的。

语文的本色和最高境界是诗意,而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理想课堂。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激起学生言语表达的热情,从而唤醒心灵的诗意,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我觉得余小刚在《王崧舟教学艺术美学解析》中的一段文字是对诗意语文的最好阐述。诗意语文以价值引领为灵魂,以文化传承为血脉,以精神诉求为旋律,以神秘唤醒为光华,以感性复活为情怀,以个性高扬为风采,以智慧观照为神韵,以心灵对话为境域,主张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二、诗意语文基本教学策略

诗意语文用到的基本教学策略即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

1、举象:还原语言的生命图景。

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举,即呈现、打开。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借此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车夫的脸,并引导学生透过车夫这一脸的特征把握他的生活境遇和社会地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假如自己在现场会怎么做,最后引出鲁迅先生对车夫的细节描写。诗意语文就是在教学中举象。其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所描述的一道道的皱纹、脸色灰黑等就是象。

2、造境:创生语言的生命境域。

造境就是在举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情境指向课堂,意境指向文本,心境指向学生。境是景象的连续体,很多象的叠加,形成一种氛围,人置于其中,会产生共鸣。如:《长相思》中“身在征途”的“象”的还原,“心系故园”的“象”的创生,将这两种连续呈现的“象”加以剪接和重组,就形成了一种孤独,寂寥的课堂情境和文本意境。

3、入情:体验语言的生命温度。

所谓入情就是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境语也皆为情语。诗意语文的灵魂之处便在这个“情”字。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让学生的生命情感之门打开以后,感受语文的精彩魅力,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感情。是否还记得王崧舟老师的那一节作文课《亲情测试》?

师:写下五个你最爱的人的名字

在五个你最爱的人中划掉一个

在四个你最爱的人中划掉一个

在三个你最爱的人中划掉一个

将最爱的人全部划掉

伴随着老师的一步步要求,学生泪如雨下,把所有的人全部划去,亲情的激荡已达高潮,感情已成熊熊烈火。这堂课通过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体验亲情的丧失。每划去一位亲人,就意味着失去一位亲人的关爱和呵护。随着亲情强度的递增,每次失去亲情后的体验也变得愈加沉重、愈加痛苦,终至于触及到学生心灵最深处的那份沉睡的生命意识和潜能。就在那一刻,在一股难以抗拒、难以遏制的情感力量的驱使下,学生的言语生命欲求被充分地激活和唤醒。这就是诗意语文的“入情。”

4、会意:感悟语言的生命哲思

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并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意蕴。例如《草船借箭》对笑的品读。文章同小说一样,什么诸葛亮说,周瑜说,刚开始觉得乏味,没意思,甚至连人物的神态都懒得加上去,然而仔细读后,却发现了文字背后的味道。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出现了11次,“周瑜说”6次,“鲁肃说”3次。前面十次都是诸葛亮说,最后一次,诸葛亮是笑着说。给人惊喜万分的感觉。这就是语言的魅力,那个笑着,读着读着,文字味道就出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问,你知道他在笑什么?随着学生的理解,一切也就会意了,会意之后,才能读出文字的魅力和神韵。

5、求气:触摸语言的生命律动

在特定的情境中,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我们对文本,对语言文字就要“求气”。有些孩子不懂,在朗读的时候扯嗓子,用力喊,其实真正会朗读的,用的不是蛮力而是绵力,文字与文字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种关系存在,叫作字里行间,这些关系能够形成语言的节奏,语言的张力,这就是能量,这就是气。朗读用的是绵力,像唱歌一样,注重气息的控制,一唱三叹中,文字的声气,就出来了。

6、寻根:传承语言的生命律动

在特定的情境中,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语文教师要有文化意识,才会把语文课上得更深刻,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例子被誉为“五绝之冠”的古诗《江雪》中的“钓”,从表面看,钓的是鱼,一个物化的现实意象。但从文化的角度品味,则“钓”是“不钓之钓”,渔翁之意岂在“鱼”?在这里,“钓”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宣告,一种静观其变的智慧,一种东山再起的报负,一种无所畏惧的气度。一个“钓”字,承载着多少中华文化的基因。

㈢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学养和业务专长

语文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才具备语文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地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正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作的自主权。”⑦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不能随意替代。“教师的发展首先是‘专业’发展,即教育理论与技能知识及经验的发展。”⑧一个教师想要成为真正的师者,不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教学的思想或理论,构建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不断反思,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专业化发展。 1.专业化理念 教师专业化的实际是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才有所进展。教师的专业化,其核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按照目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既是高学历又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须要求,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学养。但在一些地方,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通过电大、函授及进修等方式获得了要求的学历,而实际水平距离所担负的教学要求差距还是不小的。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教育应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破职前职后相互独立的局面,实施一体化教育,使教师终身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强调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吸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⑨语文教师尤其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有专业进取精神,要有学有术,真正地具备专业胜任力。 2.专业化知识 语文教师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语文教师新的角色定位体现在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语文能力的训练者,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它是促进教师把本体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条件。此外,还要具有实践性知识,也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知识。语文教师能够拥有专业知识以及精通所教学科,还要有成为优秀教师的个人目标,把专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与时俱进、高度统整而全面的自我概念,形成个人与专业的和谐关系。 3.专业化技能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指“语文教师在完成语文课程和教学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工作时必须具备的一整套动作和智力操作系统。”⑩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教育观念,同时需要扎实的教学技能。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是一种专门职业,这已是当今人们的共识,还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和实践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有了扎实的语文能力,还必须具有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是通过语文备课、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评价和语文教学研究以及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在反思和自我发展中形成的,应该说这是教师的专长。“教学是一种专业活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专长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专长的活动。”{11}有了职业的专长未必就会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但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包括专业化教学技能的专业化水平才能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教育要求。 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表现形式,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表现出的内容,是由其素质决定的。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及其所拥有的教育智慧,表现在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展示高超的教学艺术,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1.课程理念 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所教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语文作为基础,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这是反映语文教学素养最重要的方面。很难相信,一个没有学科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的人能做好教育工作。潘新和教授倡导语文教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是语文教师的“精神能量”,“所谓的‘精神能量’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12}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开放课堂,要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共同发现和探究问题,相互启发和分享。真正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平台,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作用于课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2.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就教学本身而言,重点在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程度,新课程提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承担本课程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的责任,并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优势,把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语言文字能力。从学习文字到学文章写文章,继而到学文学、文化,形成语文能力。在课程意识的推动下,学生、教师作为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元素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面对问题或现象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自由表达出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对话,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智慧成果,从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王荣生教授曾指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的三大准则:“参与课程的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13}在课堂上要形成语文教学形态,这里主要指教师“教”的形态,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及组织、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真正的用教材教。 3.课程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来进行。这三个维度,基本上涵盖了目标分类学中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有知识、能力这样可测量的显性目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隐性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目标中的要求以及要求的难易程度,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教学目标能否达到,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课程的存在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智慧的生存。”{14}教师要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现状,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真正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是无意义的。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莱文指出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和教学评估结合起来,他强调“在今天的课程结束之后,你希望学生知道什么或能够做什么?在学完某个课程的某个单元之后,他们应该知道什么?在学期结束后,他们应该知道什么?正确的回答这些问题是有意识的、高质量教学的首要前提条件。”{15}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落实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 “教师是研究者”这是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中的重要观念。“语文教师只有以教学研究者的身份深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才能深刻领悟课程改革的精髓,才能适应复杂变化的语文教学情境,才能让智慧点亮语文课堂。”{16}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科研素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即以研究者的身份从自己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发展为研究课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能力。 1.课程、教材的研究能力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师要弄明白课程在教学中是如何实施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仅精通专业,还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将教育教学的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弄明白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弄明白课程与教材的关系,这不只是提高理论素养的问题,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突破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认识。课程是一个广泛而含义多重的教育学术语,教材只不过是课程的表现形式,而正是通过这种形式才能学习课程。教材是学习的材料,是教与学内容的载体,语文教师要研究教材的编写理念,多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通晓全套教材的思路,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使自己掌握教材,驾驭教材,进而达到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2.《课程标准》的研究能力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范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法规性,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等都必须遵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对《课程标准》的研究是每个教师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以及语文课程地位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等指导思想。语文教师对课程标准应加深理解,认真研究,针对语文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把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当作自己的责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3.教学实际的研究能力 语文教师有了“研究者”的意识,就要积极参与研究,参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教学行为的意义和作用。要研究自己所处的学校在发展与改革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明确自己教学行为的意义、教师教学理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弄清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实际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实际的研究能力是与教师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17}教师的科研活动只有解决了自身以及学校的问题,如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与自己所教学科的问题、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学生成长的问题,还要经常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确立对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的研究,科研才有意义,教师才能够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自主化发展。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语文教师在学识上应该是丰富的,在精神上应该是独立的,在教学上应该是不断创新的,要有自我提高的意识,还要以学习者的角色面对自己的职业,对学生是良师益友,堪为表率。工作上只有“胜任”了,才能追求“卓越”。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才能承担起现代语文教师的责任。

阅读全文

与潘新和语文教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