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课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3-09 14:35:32

A.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方面反映了着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通过几十年的反复讨论,大家对小学语文教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这就是:小学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连贯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恰当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发展认识能力
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个性的任务。
那么如何在完成教学内容而又无须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的情况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呢?教师面临的任务就是: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背诵铭记后化为己有,需要时能灵活运用。
在这里,我想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方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因为多数老师认为,在低年级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实际上是徒劳无功,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低年级的重头戏,还应该是识字写字,而不应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积累上,积累应在中高年级中进行。因此,很多的低年级语文课堂,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语言文字积累十分欠缺。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繁琐的分析,而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只
注重“理解语言”训练,而忽视了“积累、表达、运用”的训练。如此状况会使我们的学生只会学语文,而不会用语文。
二、简要阐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积累的意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累,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列出了背诵推荐的篇目,对低、中、高年级的阅读,也有了明确的要求,如低年级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积累总量不少于5万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诞生,舆论的导向已将积累放在凸显的位置来看待。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我认为只有读得多,记得多,应用
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三、激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我们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这样“硬按牛头喝水”的教学肯定会事倍功半。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够的。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语言文字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好之”“乐之”,当然就“爱之”,爱读是多读的必要前提,多读则是爱读的必然结果。重要的不是要让孩子读多少书,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上书,跟书交朋友,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大都爱听故事,表现欲强的特点,可以借着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自己讲故事。再在每天早读前的五分钟进行汇报,以赠送“营养早餐”的形式,来交流看故事的情
况。最后,语言文字兴趣积累要逐渐升华为审美积累。审美积累才是一种恒久的有强大内驱力的语言文字积累。
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有效策略。
十余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以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1、通过激情诵读,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叶老曾誉之为“美读”。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如诗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一副桂林山水的秀丽画卷,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陶醉大自然之情。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接着引领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也可让有幸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
表演读,甚至流利诵读,学生心通其意,
身临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2、在朗读中理解词语,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我们爱你啊,中国》,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是所有的内容以现代诗的形式出现,要引导学生弄清整首诗的主题、内涵就要反复朗读,在读中了解祖国的可爱之处?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祖国的幅员辽阔,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祖国的精神?对一些词语如:“巧夺天工、巍峨、浓妆淡抹”,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是祖国有代表性的风物。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的精神 ,当读到这些词语、句子时,每个表现出的是自豪、是骄傲。在悟情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祖国的可爱之处,然后让学生举例畅谈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别是班级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要让他们说说家乡各种风俗、美景、特产等,让本地的学生说说家乡这几年的巨大变化。最后以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等词来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3、通过熟练背诵,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趁着小学生的记忆好,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点诗文佳作,并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先会背,与生同背,与之同乐。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下列活动:1、每日背一句。低段学生可由老师选择一句简单优美的课内外语句、诗句。每天早上利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背诵。2、每周背一诗。教师每周选择一首适合学生的古诗,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诵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背诵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样,可检查性地抽背,巩固性地小组背、齐背,可游戏性地同桌
或两组对背,也可在课间背、课前背、放学背、路上背等。
4、通过阅读迁移,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阅读,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语言。补充阅读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升华课文的思想内涵,或抛砖引玉,引发学生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或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新、描写之实。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课文的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的课文与课外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如:学了《鸟的天堂》一课后,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学习课文中写鸟声、鸟影和榕树的句段,抓住那只机灵可爱的,但课文中并没有细细描写的小画眉写一段话,注意写出小鸟儿自由自在地在乐园中飞翔、嬉戏的情形。这是练习对课文句段的迁移来积累语言。再如,教学《秦兵马俑》一文后,要求学生灵活剪辑文中语言,加上自己平时的积累,做做小导游,用富有激情、流畅的语言介绍西安兵马俑这一“世
界第八大奇迹”、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是帮助学生迁移积累篇章语言。
5、通过课外阅读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博闻强识,能给大脑皮层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进而形成系统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文字,充实语言仓库。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满自己的生活, 都非多读不可。”因
此,我们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
我们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比如,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几段将相和之前的或之后的故事片断,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嘎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故事发展如何,课外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着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史记》等。又如学了《蝙蝠和雷达》,推荐学生读一读儿童科普读物……这样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6、通过生活积累,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种多彩的语言文字积累资源,就要靠老师去慧眼识得。作为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将其各种生活体验充实到他们的脑海中,视线里,引导、启发他们的积累。如:小朋友们都爱看动画片,老师不防允许他们在晚上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看10分钟的动画片,让他们在动画片里找人物的名字。另外学生还可以把动画片里的故事记在脑子里,和小伙伴们分享,真是其乐融融,语言文字积累的兴趣马上激发起来了。电视广播媒介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而积累这些语言文字,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最值得一提的是小朋友们都爱吃东西,玩玩具,很多商家都通过做广告的形式,对自己的商品进行推销,很多好的广告词,其实都是诗词般精练简洁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优美语句。
平时让小朋友们多关注这些语句的话,真的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7、通过勤思勤记,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写日记,既能积累语言文字写作素材,又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看过的有意义的画片、糖果纸、门票、小照片等剪贴而成的剪贴式日记,在日记本上,根据自己贴、画的内容用上自己的语言文字写几句或一段话。
通过以上这样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学生的思路会逐步清晰,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在积累了大量语言文字后及时练说练写再加以创造性想象,将来就能挥洒自如地应对考试、写作和辩论。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始终坚持以语言积累为轴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多读、巧记、乐说、善写,让记忆与感悟融合,积累与运用并重,储存与整合统一,趣味性与生活性兼顾,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B. 小学课堂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运用

2011年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做出了明确说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对语文课程孜孜探索的结晶,是语文课程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修订版课标最为亮丽的一笔。“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这一内涵与理念的重大突破,必将引发语文教学的深刻变革。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我们一线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把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而绝大部分时间里,学生似乎理解了内容,却并不代表真的理解并会应用,其实只是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已,而理解也只是存在于浅表的、字面的。对于文字真正表达的意义,学生只是把作品存在于课堂上和记忆中,多年后化为云烟。由此看来其实很多的老师对作品也可能并不理解或者是理解偏差,导致周而复始,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逐渐减退。
理解是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语文中的理解不仅仅指理解思想内容,还包括理解怎样运用语文。我认为,教学中通过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既培养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培养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促进。如“低年级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准确地遣词造句的能力;中年级在整合信息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高年级在进行评价中,培养个性化理解能力,培养富于个性活力地运用母语评论的积极的语用能力。”这样便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
看看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仍然有很多欠缺。例如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是一旦到了课堂上,没有条理、抓不住中心、用词欠妥,考试和作文中,别字泛滥,成语误用,写作文病句连篇、标点修辞乱用,并且经常性用到很多网络用语,这基本是反映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有很多欠缺。这和我们的日常教学分不开,所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我就来粗略的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首先,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兴趣就成为延长注意力的有效手段。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提问,以及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兴奋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看法。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任务而打断学生的滔滔不绝、也不能武断的让学生停止述说进行下一项工作。当学生的兴趣浓烈时,也正是他愿意主动接受知识、愿意积极学习应用的时候,高高举起的小手、闪闪发亮的眼睛和红红的小脸都是教师成功调动积极性的表现,此时应当很好的调控孩子的情绪,不能信马由缰,让学生的兴奋牵着鼻子走,而是应该巧妙地把训练与兴趣结合,达到训练的目的。这就要考验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是否有效,否则课堂就成了游乐场,无法收拾。这需要教师学会赏识学生,拥有孩子般的童真,还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灵活的应变能力、还要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经验。如二年级学生在上《称赞》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表扬小獾做的小椅子太给力了!他的回答引来听课教师的一片笑声,当孩子正准备洋洋自得的坐下时,上课的教室脸色未变,不满意的评价:“以后少用网络语言,会学坏的!”这个孩子焉着头坐下来,剩下的时间他不在兴奋的发言,也不在注意力集中了,其他的孩子生怕再得到老师的不高兴,怯怯的不敢发言。下课了,老师和学生心里都有了遗憾。由此可见,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主,教师要与时俱进,应该时刻和学生贴近,感受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感,巧妙的引导学生体会、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样才有能力把控学生的精神世界,否则,课堂只能是冷漠和距离,谈不上生动活泼,更谈得上语言文字的训练。。
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设置课堂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虽然

C. 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语同仁们一致认为:为了减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效劳动、把语文课上得扎实而富有成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归根到底就是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有“浓浓的语文味”。
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贯穿课堂始终,体现“浓浓语文味”呢?我认为落实三步很重要:
第一步:课前找准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搞好训练。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足以构成训练的素材。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当有一双独具的慧眼,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语文因素,并具有凭借语文因素进行训练的意识,找准训练点。
第二步:课中落实训练点。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把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既是不同的训练点,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具体到课堂,既要有专项的训练,如
(1)、听的训练。可以听课文的示范朗读,学会倾听学生发言、教师提问,甚至听写句子,听赏学生的例文、乐曲等。注重培养学生“听”的兴趣,学习“听”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
(2)、说的训练。可以安排课前两分钟讲演训练,课堂中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改革课堂形式,采取辩论、情景再现表演、小组合作讨论、复述汇报等形式,使学生有“说”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激发说的欲望,提高说的能力。
(3)、读的训练。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重视课文的朗读、精读、泛读、略读,却往往轻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我们应该在重视朗读、精读的基础上,更强调默读、速读的能力训练。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文章的谋篇布局、风格特点、题旨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激发情感,内化品质。
(4)、写的训练。课堂上特别要关注“写”的训练,低年段突出“写字”教学,中高年级要养成课堂作笔记、做批注的习惯。
当然,课堂中更多的是“听说读写”的整合训练。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如诗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一副桂林山水的秀丽画卷,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陶醉大自然之情。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接着引领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也可让有幸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甚至流利诵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从而,实现了“听、说、读”的有效整合,课堂的语文味才“浓”。
再如,支玉恒老师在《最珍贵的东西》的教学中成功地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教材文本共9个自然段,其中2至7自然段以基本相同的表述方式逐一赞美6种“最珍贵的东西”,如:“阳光,是免费的……”,“空气,是免费的……”。第8自然段列举了信念、希望、春风、细雨、月华、星辉等8种事物,但没有详细描述。支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赏析课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从第8自然段列举的事物中选取一种,仿照课文2至7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完整的话,并且要求用上排比和反问的句式,写完后读给大家听。
学生A:月华,是免费的,无论是乞丐,无论是富人.无论是老人,无论是孩子,在观赏月华时哪一个人付过一分钱?
学生B:细雨,是免费的。当大地干旱时,它为花草送来甘霖,不让你付一分钱。
教师听了学生B的朗读后说:“写得好。如果再加上‘当……时候,当……时候’,构成排比,就更好了。”这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把那段话修改得更完整而生动了——
细雨,是免费的。当大地干旱时,它为花草送来甘霖;当气候干燥时,它为人们送来湿润;当你专心读书时,它在窗外为你伴奏,它可曾让你付过一分钱?
学生一个接一个起来朗读自己写的话:“星辉,是免费的……”,“信念,是免费的……”
支老师这节课,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在进行训练,如果没有前面理解赏析课文内容形式的扎实训练,最后的读写结合训练也不可能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语文课“语文味”才浓。
第三步:课后重视训练反馈。
在训练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反馈原理,对于提高训练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依据这些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以确保训练目标的实现。反馈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选取典型,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只有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真正落实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把学习的时间、主动权还给学生,精讲精练,课堂才会有“浓浓的语文味”,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提升。

D. 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在青岛举行。论坛以课(青岛南京路小学刘默晗老师执教《猴子种果树》、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林莘执教《蟋蟀的住宅》、江苏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刘广祥执教《船长》)为例,分组研讨如何把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着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达成一些共识。“共识”部分由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同志传达。陈先云理事长还就“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谈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此文分三个部分叙述,即(一)如何把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的小组研讨成果;(二)陈先云理事长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认识与体会;(三)笔者在小组研讨中对把握学段目标与第三学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侧重点的认识与体会。仅供参考。
一、把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到位而不盲目越位——各小组就如何“把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的研讨成果
(一)第一学段
1.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天性;
2.重点做到“四好”:认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
3.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4.字词句训练要抓住关键点,即对阅读理解有帮助、有启发、可以迁移运用的点;
5.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打开学生的思路;
6.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突出“四要素”: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说(敢说想说),背(背诵积累的内容要有价值、终身受用),演(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运用)。
(二)第二学段
1.重视围绕听(倾听与提问)、说(说具体连贯)、读(表达感情的朗读方式)、写(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写具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2.确立教学目标以段为主,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学法指导与运用;
3.逐步树立训练意识,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训练点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空泛;
4.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提供一定的时空主动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既要保证学习的趣,又不断提升学习的质;
5.了解学生的已知(经验、能力、水平),取舍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想知,引导学生的需知;
6.加强语言的积累,逐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7.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供示范。
(三)第三学段
1.挖掘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找到、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要学会取舍,力争一课一得;
2.加强体会、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重视读写结合;
3.增强文体的意识,注重整体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4.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得意得言;
5.注重语言学习的开放性,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扩大学习运用的领域;
6.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阅读和习作的方法,形成综合运用能力。
二、从“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维度理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陈先云理事长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认识与体会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意义。2011年版课标提出一个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理论界和一线教师那都予以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此理念跳出了过去某一辞家之说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争论,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特性是什么”的正面回答、是中国本土化的核心理念。
2. 2011年版课标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背景。课标修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2004年修订基本完稿)。修订教材到现在还没有。“2011年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某年版”——说明课标还要有变化——这种变化可能非本身的变化,可能是小、中、高乃至大学的语文课程的整体设计所带来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理论性强于实践性,教学中往往“人文性”强于“工具性”。“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出现“去知识”、“去训练”、“去能力”的现象。语文课堂离“语文”本位越去越远。课标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回归、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的调控。
3.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运用”不仅是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狭隘处理表现为——仅只每节课动动笔写一写就算“运用”了,或多在阅读教学中讨论、在口语和书面语运用中讨论——这是误解、窄化。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还要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学习、运用。
4.厘清概念,少走弯路。语文课程基本的、核心的概念,如,“语文素养”,大家争论不休。概念不清,就容易走弯路,让老师们感到“忙碌”、“茫然”,最后是“盲动”,甚至出现方向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厘清基本概念。如,什么是“语言文字运用”?从目标角度这样定义行不行?“我个人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利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满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其要素有哪些?“我个人认为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或其他方面的运用”。“语言文字运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运用是目标,学习是过程。”由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在开设的课程中探讨、要区分语文课堂运用与生活运用。关键要弄清学校开设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语言文字的训练”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又回到“以训练为主”的道路上去?这种担心是有必要的,忌矫枉过正。定位在学生已经会用的情况下讨论怎么运用的问题——思考、讨论,不要忽视“过程”——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是不完整的。“学习”与“学会”有本质区别,“学习”要有科学方法的引导,方法贵在实践中运用。“学习”体现由不懂到懂、由知少到知多、由不会到会、由不得法到得法、由不能到能。要体现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综合的、多元的、具体的、实践的。即便如此,训练也不应该成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唯一方式。单就“训练”而言,我认为要把握四个方面的核心因素:(1)训练什么?即选择什么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教科书层面,鼓励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大部分教师要达到“用好教材”。“教科书内容”与“教学内容”有区别有重合——学生的因素(学生已知)、教师因素(教师水平、经验)都影响着取舍“教科书内容”为“教学内容”;课程资源、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其取舍。从文本中挖掘训练点是总体方向。(2)怎么训练?有了内容怎么练,涉及方法、步骤、环节等。(3)用什么训练?事关教学手段,资源运用的问题。(4)为什么训练?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能回答“为什么”的老师不多,但这是核心问题,是关键所在。弄清楚了“为什么训练”,语文教学才会走困境。
5.“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我用‘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维度来认识”。
(1)理解。建国以来,课标和大纲都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2011年版课标虽未提“理解”,并非意味“理解”不重要。理解与运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理解是前提和基础,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体会内容和主旨;品味和积累语言;学习表达的方法和实践。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已有能力去思考和推测。联系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阅读经验以及具体语境理解、推断字词的意思、中心句或关键句的意义、文本的主旨和表达方法。思考、推断、揣摩,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的过程。
理解的重要途径是什么?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书声朗朗。朗读有三重境界,一是在初读时,读懂词句意义、疏通文意,读得正确、流利,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二是在精读时,读出词句段的意义结构,读出感情;三是诵读,读出文本情趣、主旨,读得声情并茂。读的目的不同,方式就不同,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等,要训练,才能获得技能和策略。读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形式。
(2)表达。形式主要是写。表现为书面语言文字表达,实现由口语向书面语转换。口头语言体现在教学中、生活中,书面语言发展主要通过学校语文课程实现。传统阅读教学的做法——读写结合——值得提倡。理解是手段,运用是目的。
(3)交流。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在谈启发式教学时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反馈评价环节是交流的集中反映。在评价环节,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规范,评价要到位,不要太随意。
(4)分享。有对象才有分享。分享还有个人情感因素,离不开参与者的倾听——倾听的习惯与能力要培养,还要编码和加工以做出及时反馈。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运用听说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情感价值观的过程——涵盖听说读写,体现三维目标。
这四者的关系:理解是前提,表达是目标;有了理解和表达,才有交流和分享。四者都不忽略、不割裂。我们不是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语文课堂不仅是引导学生亲历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课堂,还是情感激荡、思维碰撞的过程。总之,没有理解与表达是空泛的,没有交流与分享是无趣的。(注:以上根据笔者现场听讲的笔记整理,未经陈先云理事长审核。)
三、用“四种视角”察视学段目标以及第三学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侧重点——笔者在小组研讨中的发言
(一)用“四种视角”察视学段目标
由于语文学科目标(学段目标)是清晰与模糊的“混合物”——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所以,需要课程实施者——教师运用四种视角来审视目标,在“清晰”与“模糊”之间“游刃”而至“有余”。
1.四种视角。第一种视角——平视,察视学段乃至年级、单元、课时目标,找准此时此在“教(学)什么”;第二种视角——俯视,察视“此时此在”之前,它从哪里来、是什么样;第三种视角——仰视,察视“此时此在”之后,它去哪里了、又是什么样;第四种视角——环视,将平、俯、仰视所得汇聚成一个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进语言文字运用并汲取语言智慧。
2.四重境界。与“四种视角”对应的是四重境界——如同“庖丁”察“牛”。第一重境界——不见全牛,只顾眼前而不知前后左右深浅高下;第二重境界——见全牛,把此时此在放在全局中,明白之间的联系;第三重境界——见筋胳机关,明白所教所学之精髓、精华,瞄准举一反三的“一”;第四重境界——不见全牛——眼中无牛心中有牛,达到为我所用,游刃有余之境,达成“不教”之教。
比如阅读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一)目标。其来龙去脉——第二学段是“能初步”;之前的第一学段没有明确要求,但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向往美好情境”、“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后的第三学段发展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基本表达方法”进而又分文体提出阅读要求:“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以及第四学段的再发展(略)。
那么,有这样的目标,对应到具体的年级、课文的教学如何找到对应的训练点、训练方式和训练度?比如,《船长》(六年级)是小说,刘广祥老师开宗明义“雨果的小说”,要求学生“简洁”概述“主要写了件什么事”进而精简为“三句话”,最后精炼为“三个词”——“遇险”“自救”“殉职”,不断提高抽象概括能力;然后重点学习“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以人物语言是怎样表达准确的意思和人物内心及品质——是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而《猴子种果树》(二年级)是童话故事,刘默晗老师则分两步渗透性引导二年级孩子“初‘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第一步“猴子种过了哪些树?”并连起来说(体现故事性或语言性);第二步“猴子为什么‘什么树也没种成’?”(体现思想性)——突出文体、学段和学情特点,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故事(演一演)——读出人物语言、行为、心情等;第三步,拓展续编故事——“猴子重新种果树”——实现将被动语言(文本语言)转为主动语言(学生创作)。
(二)第三学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在连续中有所侧重
第三学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1.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在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培养初步的辩论能力;在简单发言的基础上,培养初步的演讲能力。由此,口语交际课由“泛”交际向主题明确的“实”交际过渡,如,主题演讲、问题讨论(辩论)。
2.加强浏览报刊杂志和“读整本书”的训练,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升阅读速度、尤其在快速浏览中捕捉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在精读中重点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及精妙、汲取语言表达智慧并即时迁移实践;在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培养做读书笔记的能力,提升阅读品味。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