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09 20:11:02

① 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纵观国内外和省内外关于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和探索,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但在学科教学中将如何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型的、可借鉴的教育模式,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论述,缺乏实践意义。一线教师在上课时如何进行操作仍然把握不好,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实际效果不好。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种形势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民主的气氛将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属心理的范畴,因此,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2、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3、构建符合我镇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教育模式的需要。目前我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各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亟待全面发展和提高。为了全面提高我镇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形成合力,形成以中心教研站为核心的辐射全镇的网络,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实验的方法和原则
(一)实验的方法
1、变量实验法 包括操作自变量、选定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2、文献法 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检索搜集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分析、研究,提炼精华,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科学性。
3、分析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合理运用测量、测试等问卷形式,通过分析研究获取实验的相关数据,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4、典型案例法 加强各校实验班的管理,及时发现典型,总结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二)实验的原则
1、面向全体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学生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生活。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训练自我、优化自我。
3、点面结合原则。集体活动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全体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受到适当的教育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4、协同工作原则。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的协同工作,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5、针对特点原则(或因材施教原则)。和其他教育一样,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三、实施的基本途径:
1、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了两个小组:以教研站站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以各校实验教师组成的课题实验小组。分工合作,搞好本课题实验。
2、抓好两个层次的队伍建设。
提高层——市区级骨干教师、各校实验教师。要求自加压力,主动承担课题的实验工作。逐渐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普及层——各校学科教师。要主动完成课题组交给的各项实验任务,加强实验,总结经验。
3、建立评比交流机制。在实验过程中,教研站适时组织学科教学教研工作,在讲座的基础上,搞评比、竞赛。不断加强各校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实验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捷径可走,为了探索出适合我镇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们努力加大了教科研力度。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为了保证活动课的质量,我们采取了“一定二学三评比”措施:
(1)“一定”即规定活动课的时间。为了保证活动课能顺利开展以制度的形式要求各校做了硬性规定,每周三下午第三节为心理活动课时间,雷打不动。要求教师做到“三有一写”即有计划、有备课、有总结、写随笔。
(2)“二学”即组织学习。一是组织学习外地经验。为了搞好这项工作,课题领导小组先后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听心理活动课,同时从外地借来活动课录相带,组织教师一节一节观看,及时点评,摸索活动课的路子。二是组织学习省心理教育自读课本,聘请区教研室的心理教研员做教材辅导。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重点训练项目。充分利用省心理教育自读课本,上好每节活动课。
(3)“三评比”即组织教案、活动课、课后反思评比。每学期组织一次教案、活动课、课后反思评比活动。特别是活动课的评比,无论学校事务多忙,都雷打不动地组织心理活动课评比。每听一节课,由教师谈设计,找不足,写感想,写随笔,一起交流,一起研究,提高了教师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施教能力,同时从不同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2、营造健康心理生活的课堂
学生喜欢在一个安全的课堂环境里学习,这个环境一定是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在这个环境里,与同学、老师甚至教材进行对话,讲错了没有关系,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不认同老师的意见不会受批评,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学习遇到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当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在这样的环境里,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是一种迫切的愿望,于是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②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初中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通过四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2、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赏识可以激发他们自信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心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达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真善美;作文教学;实践活动;尊重与赏识;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过程中的中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单一和片面,很容易因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人际交往中的不利因素等原因导致不良的心理反应,不仅有害于健康,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看作语文学科的一项新任务。 一、 初中生心理障碍的几种主要表现 由于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 炼,缺乏坚韧意志的培养,因此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较差。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许多学生的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疾患,主要表现为:
1、 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同学,他们以哄笑的态度对待;而对某人某事进行表扬并号召向其学习时,有些人却不屑一顾;纪律不好的学生影响正在学习的学生,被影响者不会去制止。
2、 逆反心理。他们不愿听从父母、老师或其他成人的意见,生活学习中 处处与成人唱反调。
3、 缺乏感恩的心。对父母、老师对他们的付出视之为理所当然,让写关 于亲情的作文,某生说,父母现在对他好是因为将来老了要靠他赡养。
4、 思想极端,易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泥潭无法自拔。某男生因为 被心仪已久的女生拒绝后,无心向学,成绩直线下滑。找他谈心就好上几天,几天后又继续萎靡不振,情绪反复无常。诸如此类,均属心理健康问题。 有调查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一般有三个,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和智商数值,而这三者中,心态是支配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去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努力使他们获取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促使这种心理趋向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提高学生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和技巧。
1、 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发展方向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笞,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主题和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语文教材展现了世界的美。《三峡》描写的是山川之美;《隆中对》展现的是历史之美;《苏州园林》介绍的是艺术之美。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热爱祖国、敬岗爱业的主题。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博大深沉的爱,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对照作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更深的领悟。 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意志的使命。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尽管条件恶劣,但用心专一终于学有所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勤奋与艰苦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的上进心,是不可能战胜困难学有所成的。学生比照宋濂年少时那种艰苦的学习条件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意志力体现的程度,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的情感,由此产生一种良好心理效应。 当然,在教材中,学生还会接触到反面的揭露丑恶事物的内容,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阴险凶残;契诃夫《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等,我们在剖析时,从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加以引导分析鉴别,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厌恶和憎恨,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心态,达到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但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语文教材贯穿的是语文知识,其心理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星地潜隐在具体的课文中,这就要求我们能细心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还要注意的是:“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础和实质性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期待心理’与‘满足期待心理’,还要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样才能准确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③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作为基本的交际工具和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比其他学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文章主题提炼,进行教育引申,抓住语文阅读欣赏,进行熏陶感染,坚持课内外练笔,完善自我人格,重视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借助文章主题提炼,进行教育引申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在篇目上大都贴近生活,反映真善美,注重培养科学人生观和健全人格,强调内在真情实感的感化教育,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课文中有许多中外文学名篇,也有古诗文欣赏,还有精品至情散文等等。这些文章都强调了文学本身的美感,注重了优美的语言情景和精巧的布局构思对学生的感染。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应该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通过视觉(幻灯、影视)、听觉(录音机)、想象(绘画、描摹)等方面的感受来体味其中的真谛,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教师若再适当引申和迁移,联系实际生活,跟学生讲一讲人的进取心、爱心、真情等等,把这些内容在文章主题的分析中不知不觉的表现出来,学生既受到了美德教育,也提高了对人生的认识。

2抓住语文阅读欣赏,进行熏陶感染

阅读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和写作能力同等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古人的“涵咏”法受到了许多教育专家的青睐,它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反复阅读来感知它的主题,进而弄懂它的意思。这种整体感知法在语文阅读欣赏中作用很大,同样,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材中选编较多的古文、白话文中的抒情散文、现代诗歌等内容,都需要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去感悟领会,使情感受到熏陶、感染。

3坚持课内外练笔,完善自我人格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作文的'方法是之排遣不良的情绪,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防线”。日记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学生心灵的密语。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写“心灵日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鼓励学生在日记中要说真话、诉真情。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够透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有效的发现、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4重视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新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课不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加强了交流与沟通,能够让学生的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如口语交际课《成长的烦恼》里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要学生尽可能的列出自己曾经有过或正在有的烦恼,这样才能消除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引导学生了解到烦恼并不是自己独有的,关键是怎样对待烦恼,并通过成年人对当年烦恼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得到生活上的启示。“替朋友解脱烦恼”则是想办法帮朋友解脱烦恼。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既易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又让学生体验到爱心的重要性,使学生安全度过心理上的不舒服,快乐、健康地成长。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让学生能愉快地面对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赛群。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与渗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3)

[2]钟鸿雁。 责无旁贷 势在必行——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紧迫性[J].科技风。2010(19)

[3]施小红。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作用[J],生活教育,2011.10

[4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06)

[5]李文杰。试论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S1)

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学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一、培养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语文学习习惯它是教学有效性发挥的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的习惯,老师的教学再精彩、再用心良苦,对学生的作用都不大,更遑论改变其心理、塑造其灵魂。习惯是长期养成的某种稳定的行为方式,深层说,它是某种心理定势的外在折射。培养一种习惯就是在强化一种心理机制。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习惯有三个:阅读、写作、交流。

首先,阅读,要养成精读课内文章和泛读课外作品的习惯。课内文章是编者精选的范文,具有语言畅达、思想健康、情感真挚、条理清晰等特点。进行精读,品味其语言的典雅、质朴、优美或醇厚,它们相对于时下鄙俗的流行语,更能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愫;感受其思想的崇高、深刻或冷峻,体验一种有别于浅薄的快餐文化的厚重;体味其情感的真挚、自然、淡泊或浓烈,它们和网上流行的功利、暴力、血腥、淫秽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一种正确的、纯洁的情感诉求,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后,感受文章清晰的调理,透过文字看作者的逻辑,可以锻炼总结归纳能力,培养清晰的思维。关于课外阅读,我主张泛读。课内阅读用于感受文学作品的精致,课外阅读用于拓宽思维和视野。学生广泛涉略,便可以触类旁通,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掌握事情的走向,形成面对问题的正确态度,思想不钻牛角尖,眼光不狭隘,行动不走极端。

其次,写作,写作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有三个作用:

1、写作是一种表达形式,表达具有缓解情绪的作用,比如写日记就对调节情绪大有裨益。情绪得到表达,心理便趋于稳定。

2、写作可以梳理思想,写作的过程,就是记叙、抒情、描写、议论或者说明的过程,一开始行文或许是无序的,但慢慢的便会变得有条理,文字的条理性本质上是思维的条理性,养成清晰的逻辑思维习惯,遇事便会有条理地进行分析,有利于权衡利弊,三思后行,保持心理的平衡性。

3、写作可以帮助准确、委婉地解决问题。口头表达随意性强,容易词不达意,有时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当遇到问题,尤其是沟通有障碍时,可以用书面形式进行交流,一方面这种形式比较正式,可以让对方直观地感受到你认真的态度;一方面文字表达出来的感情更确切、更真切,更容易打开对方心门。所以我经常会让学生通过随笔的形式来解决一些问题,有同学把对某个同学的歉意写在本子上,我看到了就会转交相关同学,效果较好。还定期让同学写“表达墙”,把近来对班上不良现象的不满和解决办法写在纸上,贴到墙上,对于出现频率很高的问题,都会引起同学的关注。

最后,交流,交流跟写作一样,也是一种表达形式,养成交流的习惯,善于在合适的场合展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压抑自己的情感,利于培养开朗随和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善于交流的学生,人际关系好,朋友多,有烦恼可以找人倾诉,遇问题有人帮助,有利于心理健康。能充分展示自我的人,能从他人的赞许中看到自己的价值,获得积极向上的自信力。语文课上,我总是适时设置问题,让学生探讨、交流,并充分展示。鼓励学生打开封闭的心,提高课堂参与性,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同学们在互助合作中增进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获得较强的发展动力。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是进行心理教育的优秀资源,运用得当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老师开展心理工作时要尽量做到“造化无痕”、“天衣无缝”,如果以某个心理问题为主题开展讲座、进行说教,学生会产生抗拒性。要把心理工作自然地贯穿在平时的教育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都很关注自己的外表,但有的过度关注,或涂脂抹粉,或穿金戴银,或搞个杀马特造型等,这自然就忽略了内心的塑造。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将外貌描写的内容进行延伸,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描写王熙凤时,曹雪芹说:“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王熙凤在外表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极力使自己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如果老师赏析说这种打扮很美,就会误导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表。我引用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中的话进行启发:“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又如讲《再别康桥》时,在明确爱情的美好之余,教学生不忘责任、敢于担当。1928年,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准备和林徽因结婚,结果林徽因忽然回国和梁思成结婚了。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绝非偶然。诗化的语言总是美好的,但当年徐志摩跟张幼仪离婚时,张幼仪正怀着他的孩子,大腹便便,生存处境艰难,但徐志摩居然拿着离婚协议逼着张幼仪签字,其语言、行为让人凉透脊背。后来徐生活困窘,居然又恬不知耻地去跟张幼仪要钱。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追求爱情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爱情不仅仅意味着心和心的融合,更意味着责任和担当。

此外,在上《沁园春·长沙》时,注意营造宏阔的意境,让学生感悟毛泽东的磅礴气概和博大胸怀,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高中阶段,教材选文多是伤春悲秋、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一类的主题,《沁园春·长沙》是少有的格调激扬、气势雄浑,具有崇高的美学特征的作品。带着同学认真体味“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朝气,感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激发学生心中的奋斗欲望。还有上《兰亭集序》时,带着同学深入解读魏晋风度,感受文人“流觞曲水”雅聚吟咏的高雅,这些娱乐给人的精神陶冶,远非现在的KTV、酒吧聚会所能及。以此培养学生高雅的追求、高洁的志趣。这对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大有裨益。

三、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素材为心理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教育契机。适时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建设。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学生深入其中进行实践,手脑并用,在多重感官刺激中获得较深的体验,缓解纯知识学习的枯燥,多角度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在审美陶治中汲取自我完善的情感力量,将实践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知识性和自主性等特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磨练心性、完善人格。我平时通过以下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

(一)诗词一站到底。比赛包括课内诗词和课外诗词,既帮助学生夯实课内基础,又激励他广泛积累。活动由科代表统筹组织、设计,全体学生参与,主持人在班里选,评委在班里选,广大同学报名参赛,还要拉个亲友团,老师只最后做点评并颁奖。活动中,无论参与哪个环节、充当什么角色,都要充分准备,就连亲友团也要好好背一阵子古诗词。在积累的过程中必然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诗词对怡养性情大有裨益。而且活动增强了竞争与合作意识,选手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

(二)辩论会。辩论是才识的展现、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辩论准备的过程,是广泛查询、筛选信息并和队员群策群力的过程,辩论场上,一方面充分对己方观点进行论证,一方面要聆听对方观点,在不同的声音中加深思辨,获得对事物的深入认识。辩论能训练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归纳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又由于论题经常会涉及心理教育,因此无论是选手还是观众,都会获得心理健康的诸多知识。

其他的诸如实地访学、绘制文学地图、课外读书交流等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建设作用也较明显。

总结:

学习活动产生效果,根本上是心理素质在发挥作用。上述语文教育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完善了学生人格。应试教育侧重于关注分数,但一味盯着分数忽略其背后的原因,往往会适得其反。相反,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着眼于塑造人,教育会更有温度。只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挖掘课内心理教育资源,适时开展课外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空间,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⑤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张兰君

一、利用教材中人物原型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出色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同时,利用课本中的反面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辨、否定这些人格中的杂质,对比自己人格中缺失的地方,修正人格中的缺陷,努力往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二、利用课本中的国家元素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人格因素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变成学生普遍遵循的道德风尚和道德习惯。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当今社会提供信息快、知识更新快、观念变化快。

且现代中学生一出生就被现代工具所武装:电视、影碟、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电脑等是他们的伙伴和导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更易于接受现代教学手段了。特别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系统已成为目前开发和应用的热点。它集声音、符号、文字、图像于一体,并兼有了幻灯录音、录像等媒体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是一种“无尘”教学,是传统电教媒体的飞跃。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达到激活课堂。例如,在语文复习课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单元按篇目“炒冷饭”,照本宣读,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必然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劲头。

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根据复习的知识点设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抢答题、答辩题等,采用自测、改错等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疏理知识要点,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讨,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与意识,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又通过提问辩论、质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思维的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只要我们的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思想,就能够找出切实可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课堂。

4

怎样教会学生学习语文

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

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语文学科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即学生会读,会说,会听,会写。这四会,既包含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又包括了学科素质。这四会才是对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 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而学生具备了这三种能力,也就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

认真研究高考考试说明和高考考卷,就会发现高考试卷实际上就是三个区域,即阅读、表达、作文这三大区域,这就意味着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表达,教会学生写作的具体要求(包含着对名诗名言的记识,知识累积的要求)。就阅读而言,包括社科类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文言文的阅读,诗歌赏析,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体的阅读。而表达则是病句识别,成语、熟语使用加上对其他有关表达方式的随机测试。作文就辽宁卷而言,是写材料作文。经过这样分析,我们觉得,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明朗化了。这就是我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所应遵循的。

学会运用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以教材文本为凭借,引领学生走进异彩纷呈的语文世界中去,在完成了语文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整合、记识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不能淡化,只能强化,因为厚积才能薄发),指导学生阅读――品味――感悟,生成学科学习所具备的阅读能力。

老师怎样教呢?这是个值得研究和形成教学的共识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教无定法”的,我们提倡教学要“百花齐放”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张写自己的教学个性。但是怎么教却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形成共识的问题。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侧重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想,即想象、联想、推断。也就是说教师要痛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例如阅读小说,怎样理解分析环境描写的内容与作用、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主题思想、情节发展与矛盾冲突等等。学生具有了这些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说明他们学会了学习小说。考试就可以顺利解答出小说阅读的试题了。

⑥ 语文教师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语文学科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每篇课文都渗透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春风般温暖,用自己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着学生。每一个真诚的微笑,每一次耐心的等待,每一次鼓励的话语,每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都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教师绘声绘色地讲,学生如醉如痴地听。在学习课文中、在阅读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产生我要为祖国增光、为祖国拼搏、为祖国努力的动力。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帮助,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学会感恩,体会亲情、友情的可贵,学会辨别真、善、美、假、恶、丑……总之,情感教育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语文教师要牢牢地把握住。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他们不行,而是他们缺乏自信,自己觉得不行。这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将来他们踏入社会才会善于展示自己,让自己的特长、自己的能力让领导发现,让领导赏识,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十分重要。自信心是在一次次锻炼中,一点一滴成长起来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上完课都布置一个3分钟的讲故事或小演讲的任务,学生回家准备,每节课上课前按顺序由一名学生展示,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轮到两三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每个月我都要搞两次朗读比赛,并评出“朗读冠军”,不仅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而且自信心也在不声不响地增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方法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成为有自信的人,为学生的成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在评比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在竞争意识的驱使下创造的成绩会更惊人,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多。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评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预习环节要比谁的课文读得好,谁生字记得多,谁组的词多。在课堂上检查“会认的字”,我设计了多种两人竞赛形式,如:打地鼠、青蛙过河、摘苹果、挂苹果、坐着飞机去旅行、打纸牌等。在验收“会写的字”,我通过评选“生字大王”,让学生为了得到这张奖状而主动练习。在背诵课文评比中,我采取了排名的形式,并将背诵的名次在班级展台上展示一周。在作业评比中,我采用了“星星墙”的形式,学生每次作业得了优秀就会得一颗小星星,学期结束,累计小星星的数量,评出冠军、亚军、季军。在作文评比中,我采取了谁的作文写得好就用展台展示,并在全班读自己的作文。在课后,比谁读的书多,谁收集的资料多等。总之,竞争意识的培养,首先从评比开始,并将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四、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让课堂学习效果达到高效,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语文教学的法宝。今后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具备合作能力。语文课在自学生字、词语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可以纠正学生读音中存在的错误,又可以做到一字组多词;既可以交流识字方法,又可以互通有无;既可以帮助学困生,又可以集思广益。在作文的批改方面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先在小组内组员互相批改,圈出错字和使用不恰当的词语。然后组员互相交流,指出结构、语法、句子存在的毛病,组员互相交流如何修改,修改后再由老师批改,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的作文哪方面有问题,对以后写作文有很大帮助。在知识拓展方面,组长给自己的组员布置不同的任务,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了更多的学习、收集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合作学习最大限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又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又让学生心理健康,让学生茁壮成长,为国家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⑦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是培养语言、写作、涵养、心理素质、精神面貌等的一门综合学科。
心理健康是指在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建立兴趣爱好,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等。
就拿写作为例:心里偏激狭隘的人写的文章多少都会在文章中体现出来,你说这样的文章对读者好吗?所以要引导学生的心理方向,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很有必要的!

⑧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针对初中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通过四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2、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赏识可以激发他们自信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心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达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真善美;作文教学;实践活动;尊重与赏识;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过程中的中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单一和片面,很容易因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人际交往中的不利因素等原因导致不良的心理反应,不仅有害于健康,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看作语文学科的一项新任务。 一、 初中生心理障碍的几种主要表现 由于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 炼,缺乏坚韧意志的培养,因此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较差。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许多学生的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疾患,主要表现为:
1、 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同学,他们以哄笑的态度对待;而对某人某事进行表扬并号召向其学习时,有些人却不屑一顾;纪律不好的学生影响正在学习的学生,被影响者不会去制止。
2、 逆反心理。他们不愿听从父母、老师或其他成人的意见,生活学习中 处处与成人唱反调。
3、 缺乏感恩的心。对父母、老师对他们的付出视之为理所当然,让写关 于亲情的作文,某生说,父母现在对他好是因为将来老了要靠他赡养。
4、 思想极端,易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泥潭无法自拔。某男生因为 被心仪已久的女生拒绝后,无心向学,成绩直线下滑。找他谈心就好上几天,几天后又继续萎靡不振,情绪反复无常。诸如此类,均属心理健康问题。 有调查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一般有三个,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和智商数值,而这三者中,心态是支配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去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努力使他们获取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促使这种心理趋向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提高学生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和技巧。
1、 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发展方向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笞,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主题和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语文教材展现了世界的美。《三峡》描写的是山川之美;《隆中对》展现的是历史之美;《苏州园林》介绍的是艺术之美。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热爱祖国、敬岗爱业的主题。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博大深沉的爱,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对照作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更深的领悟。 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意志的使命。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尽管条件恶劣,但用心专一终于学有所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勤奋与艰苦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的上进心,是不可能战胜困难学有所成的。学生比照宋濂年少时那种艰苦的学习条件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意志力体现的程度,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的情感,由此产生一种良好心理效应。 当然,在教材中,学生还会接触到反面的揭露丑恶事物的内容,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阴险凶残;契诃夫《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等,我们在剖析时,从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加以引导分析鉴别,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厌恶和憎恨,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心态,达到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但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语文教材贯穿的是语文知识,其心理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星地潜隐在具体的课文中,这就要求我们能细心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还要注意的是:“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础和实质性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期待心理’与‘满足期待心理’,还要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样才能准确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1】

2、 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学生的作文常常显现出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引导学生把思想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诉之于笔端,痛快淋漓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有助于抑制消极的心理状态,尽快摆脱困扰,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老师透过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窗口”,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疏导。 有一个男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每天上学连鞋带都是由他妈妈给他绑的,这个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比较弱,经常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还好他信任我,在作文中常常宣泄他的这种心情,在他的字里行间,我发现他之所以这么经不起挫折,除了缺乏坚韧意志的培养外,还有一点就是他没有清楚地认清自己的实力,有点高估自己了。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针对这一点,我多次找他谈心,告诉他认清自己实力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人不能太看重自己,过于看重自己是痛苦之源。在多次谈心之后,他比之前开朗多了,对自己的实际也有了较客观的认识。在后来的作文中,他对失败的态度再也不是之前的一蹶不振,而是处处流露出对困难的挑战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 可见,通过学生在作文中所表达的心声,流露出其思想上的偏激、看问题的片面等问题,如同学之间因为误会而导致友情的不和、对学习中的挫折产生悲观泄气情绪,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可以评语为桥梁,用饱蘸真情的笔和学生交流;多从生活的细节上关心他们,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师的及时教诲能如甘露般滋润学生心田,使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发生转变,从而重新树立生活与学习的信心。
3、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好语文实践课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故事会、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参与说话训练,并借此机会,表扬、鼓励学生,使学生获得人格的尊重。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在立体的语言交际中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实现着自己的精神价值,同时又可以借助语言交往寻找到最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的文化信息,形成自己新的文化结构。”【2】这种训练不但能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开朗、大方的风度,增强了他们参与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要把语文实践课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放开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师生共同探讨,进而使教与学的视野更广阔更全面。“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如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中,可以让学生调查采访、查阅资料、采集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了解金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对本班同学的消费现状做调查整理,由此谈谈个人的消费观。教学中对钱这个敏感的话题,导向要明确,既要鄙夷见利忘义的卑鄙龌龊行为,又要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正当行为。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 4、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赏识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容易得到承认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和遗忘,这就使得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宽容的心态,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不把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具,而视为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意识和能力的人。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充分合理地安排小组、全班交流合作,让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大胆地展现自我。“展开热烈的课堂辩论,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还应该让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4】如在教完《愚公移山》后,我设置了正方论题“愚公应该移山”,反方论题“愚公应该搬家”,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既有立论,又有驳论;既能自圆其说,又能针锋相对;既能依赖课文,又能触及课外;既能明确主题,又有接受思想教育„„下课铃响了,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教师还可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如角色扮演,让他为这个角色而行动,并暗示他:“你不比别人差,你能行!”从而树立起他的自信心,使其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有时候,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便能将你对学生的肯定传达出来。而这对学生而言,恰恰是比知识更需要的心理调节剂,它能治愈学生心理上的某些自闭或怯懦的疾患,唤起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并得到强化时,他们才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以上四个方面只是我在教学体验中的管窥之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应具有的功能。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成为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参考文献:
【1】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71
【2】 田瑞云,语文教育与人格发展,泰安:泰安师专学报,1999,5
【3】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70
【4】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91
——汕头市社会心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

⑨ 一年级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参加社会工作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和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习语文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学习语文以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前提,学习语文能推动学生心理向前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抓住课堂上的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使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 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学生,有正常而平静的心境,积极而乐观的激情,持续稳定的热情,喜怒有度,爱憎有别,悲欢有节。因而,他们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积极向上和充满期望的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

班上有一名同学,因家庭变故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是怎样展开合理想象后,我有意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那样又黑又冷的大年夜,小女孩光头赤脚流落街头卖火柴。在她又冷又饿时,擦燃火柴看到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刚出口,教室里顿时像开了锅似的,热闹非凡,最后一致认为:小女孩是个坚强、乐观的人,在她人生的最后一刻,依然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几天后,那位同学找到我,谈了自己的认识,表示要驾奴好自己的情感,做情感的主人。从此以后,笑容终于又在这个孩子脸上绽放。

二、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会对自己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与要求,能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努力发展自身潜能,避免将自己陷入自傲或自卑的漩涡。

例如:《骆驼和羊》这则寓言故事,骆驼长得高认为高好,羊长得矮就认为矮好,它们都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说法是对的,却还争论不休。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感知骆驼和羊是如何够到树叶的,再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你看到了什么?联系实际,你懂得了什么?明白骆驼和羊各有长处和短处,它们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道理后,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一定的震动:该如何客观、公正的看待自己?怎样发挥自己的长处,取长补短?

三、 借助语文教学和谐学生人际关系

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与人相处时,友善、同情,信任多于猜疑、嫉妒、敌视。这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志。

多数独生子女不可避免的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什么都看不顺眼,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远离集体。个别同学还看不起学习差的;或者对家庭条件好的同学顶礼膜拜……只有改变这种状况才能有利于学生与班级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口语交际《请到我家来玩》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小明在班上从不理人。集体劳动时,他躲在一边;同学像他请教问题,他却高傲的抬起头…星期天,是小明的生日,他邀请同学们去他家玩,可是约定的时间过去了,同学们却一个也没有来,小明懊恼的坐在沙发上暗自垂泪。看完这段表演,教室里静默下来,有的同学羞红了脸,有的低下了头。教师没有任何的说教,就使学生受到了教育,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 凭借语文教学完善学生人格,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行为统一起来,能面向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的适应现实,改造现实。自爱而不自夸,自尊而不自傲。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疏导。

班上有一名学习尖子生,非常羡慕这样的生活:不用任何付出,就可以衣食无忧,悠游自在过一生。在学习《小白兔和小灰兔》时,我设计了一组思考题:1、小白兔和小会兔准备做什么?2、它们分别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3、结果怎样?4、若你是小灰兔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想象和讨论。后来,集体回顾了动画片《小猫咪咪》,我让学生回家后根据这两个故事想想自己的体会。第二天,这名尖子生主动给大家讲了自己的感受以及对小白兔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和小猫咪咪“只有刻苦练功,才能学会生活的本领”的理解。最后,他深情的告诉大家:自己今后会踏实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奋斗!那时,我和他都会心得笑了。

⑩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抗挫折能力比较差,容易走极端;有些偏僻地区,还有许多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他们更容易出现孤僻、人际关系不好、自大、胆小、自卑感强、依赖性强等心理问题。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教师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学生会有极端的做法,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很少,心理健康课老师又奇缺,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解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中外许多诗词都抒发了这种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透视了作者达观的态度,并以形象生动、比喻深刻,成为千古名句,诗人虽惆怅,但不悲观,表明自己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新的生活,体现了豁达的胸怀。又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语言,诗句很简单,却给了身处逆境中的人以无限的鼓励。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像普希金那样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在诗词的反复吟诵之中,让学生感受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理,从而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未来是光明的,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理状态,这样自己的一生才能是愉快、幸福而有意义的。
二、把握课文主旨,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
生活中要经历许多挫折,学生常常会因为学习上有许多不会做的题、朋友的不信任或误解、生活失意等而忧郁苦闷紧张,从而产生挫折感,影响身心健康。语文教师通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使他们从中吸取力量,以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本文叙述了爸爸种植的花残落了,也暗示爸爸的生命结束了,“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了,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主人公经历了巨大的家庭变故后,突然间长大了,坚强了,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正是他成长的体验,从无奈、小孩子、不懂事、害怕、无助到适应、面对现实、战胜困难。今后学生遇到挫折时,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调适心理。使他们明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挫折,不战胜它,人就不能成长。教师深深体会到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吸取文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关爱他人
关爱自己的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基本的道德情感,是我们提倡的正能量。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那么他会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吗?在胡适的《荷叶母亲》中,他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世上有一种最伟大的爱,那便是母爱;《荷叶母亲》中的荷叶在滂沱大雨中护住了红莲,就像母亲用臂膀护住了子女一样的无私。读《荷叶母亲》使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因此我们要感恩父母,理解父母,报答父母。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用自己的爱回报我们的父母,回报他人,回报我们的社会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初中学生毕竟涉世未深,对社会人生缺乏深刻了解,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爱情观。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爱情类课文的学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能让学生对爱情这一美好的情感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让这些文学作品中美好的情感最大化地影响学生,这样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要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美、欣赏美,让美的文字、美的情感陶冶他们年轻的心,使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拥有美好的明天。

阅读全文

与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