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我是如何设计语文课文教案

我是如何设计语文课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3-03-11 01:56:11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设计范文模板

教案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对教学进度和节奏的把控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范文 模板,欢迎阅读。

目录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教案

小学语文《游山西村》教案

小学语文《日月潭的传说》教案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梳理 文章 大意。

2.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3.懂得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三、 教学 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爱听 故事 ,那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喜欢的故事呢?(《逃家小兔》《郑人买履》《狐狸与乌鸦》),感谢同学们的分享,大家都听得很入迷呢,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课文就是一篇 寓言故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齐读课题,想一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明确:“守株待兔”是守在树旁,等待兔子的到来。

为什么要等兔子到来呢?兔子真的会来吗?

2.播放名家范读,学生圈画难认或难理解的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3.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 。

教师进行指导。

4.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想一想,这个种田人守在树桩旁,在想什么呢?

明确:兔子呀,你快来!

“不用种田了,可真舒服啊!”

2.同桌交流,分享感受。

明确:

①农夫很懒惰,想不劳而获。

②农夫是等不到兔子的,会被饿死的。

③上次的兔子撞到了树桩上,只是一个意外。

3.你们都是从哪里知道的,农夫不会等到兔子的呢?

明确:“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要想有所收获就不能懒惰,要有所付出。

5.这样简短的文章却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这种文体的故事跟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文言文语言简洁,丰富。

(四)拓展延伸

你能劝一劝农夫吗?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 总结 。

作业:将这个故事写成现代文,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 反思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文言词汇的记录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引导仍然不够完善;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如果时间充足,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等方式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文本,体会情感。

<<<

小学语文《游山西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山西村、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感受村民的淳朴以及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并尝试加以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游历西林山寺有感而发,题诗写词,而流传至今,而在宋朝同样也有这么一位诗人,在游历一座村落时,也写下了千古绝唱!这位诗人他是谁呢?又留下了怎样“绝唱”?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下《游山西村》。

(二)初读感知

1.读过标题你是否有疑问?

预设: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过渡:山西村只是一个小山村,作者去这个山西村游玩会有什么收获呢?

2.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词。

指导:学习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写法上左窄右宽。

4.学生齐读,思考概括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四句诗都是什么意思?

2.作者这次出游到底收获了哪些呢?(小组合作)

收获一:村民的热情

(1)从哪里看出来村民热情好客?

明确: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民朋友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十分充足。山民招待客人时的情景,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吗?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从“莫笑”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叫大家不要笑。这里的酒菜虽然简单、淳朴,但包含了村民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2)再次齐声朗读,读出情感。

收获二:人生哲理

(1)从哪句诗获得哲理?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什么?这里景色怎么样?

(3)这句诗看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对自己眼下困顿遭遇表示乐观豁达。提出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人生哲理。

(4)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欣喜,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四)巩固提高

诗人出游获得了很多收获,那么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束课堂。

作业: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包括作者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同于以往沉闷的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而是从题目入手,设置疑问,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每次提问以及活动的组织都是围绕设疑的“收获”进行的。这样的环节设置能够带学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及道理。在此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们的反应状况可以感知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可行的,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活中,我将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情用心设计教学,使学生乐学、好学。

<<<

小学语文《日月潭的 传说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在朗读中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了解故事的起因和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大尖哥和水社姐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解故事的起因和发展,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

【难点】

体会大尖哥和水社姐舍生忘死、除邪惩恶、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方法

朗读品析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台湾是我国的一座宝岛,在宝岛上有一个着名的风景区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你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

放课件:出示日月潭图片,欣赏日月潭的风光。

教师简介日月潭的形状以及日月潭在黎明、黄昏、晴天、雨天时的不同景象。

导入:多么迷人的日月潭呀,关于它的得名,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听听这个美丽的传说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

日月潭、漆黑、拯救、聚集、躲、阿里山、剪刀、社、一筹莫展、翻山越岭、冒着、饿、荆棘、英雄

(1)指名读词,评议正音。

(2)开火车读词,及时纠正不足。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1.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什么要去降伏恶龙呢?找出原因,勾出相关句子。

师导:太阳和月亮与人们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千千万万的人决定寻找太阳和月亮,他们心地多善良,那他们是怎样找到太阳和月亮的呢?

2.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要想降伏恶龙,拯救日月,需要什么?为什么?

3.齐读文中人们说的话,理解两个关联词:“只有……才能……”体会降伏恶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就在人们一筹莫展、心急如焚,甚至有点绝望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1)你觉得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需要什么?(勇气,战胜恶龙的决心)【如果学生回答的是砍刀、火把等,就引导学生“他们更需要什么呢?”】

(2)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把这句话读好。齐读。

5.同学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的英雄气概,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那么这两位英雄是如何降服恶龙,拯救日月的呢? 说说 :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降伏恶龙做出了哪些努力?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6.学生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说说:降伏恶龙后,大尖哥和水社姐发生了什么变化?

7.为什么人们把这个潭取名为日月谭?

(四)拓展延伸

从此,人们来到日月潭就会看到这两座山。导游也会满怀深情的讲述这个动人的传说。各位小导游,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日月潭旅游时,你会如何讲述这个动人的传说呢?

练习一分钟,指名讲述。(播放日月潭风光片)

(五)小结作业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教学反思

这篇美丽动人的传说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日月潭的秀丽风景、两位英雄的义举,还有那一处处留白带给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大尖哥和水社姐取得金斧头和金剪刀的来之不易,我也是采用了清风雅韵一样的说话训练内容,学生通过想象说话,把原来抽象的“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变成了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学生在理解时也更立体一些。

文中的训练点还可以挖掘,比如英雄在海底与恶龙决战三天三夜的情况,我想一定是充满了惊险和刺激;英雄变成两座青山后,乡亲们的感激场面;游客来到日月潭,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想法……课文中的留白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设计范文模板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

★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备课教案设计

★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 小学散文教学设计范文3篇

★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安排优秀模板五篇

★ 中小学语文板书设计范例

★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方案

★ 语文教学设计

★ 小学二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㈡ 怎样进行初中语文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本、语文学习本质是一个言语实践活动等;还需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如排比这种修辞是怎么回事,其结构有哪些类型,又如散文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散文该用怎样的方式阅读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如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馈等。下面就选择其中几个关键点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领。
一、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或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
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课程层面的自觉,他熟记的那些理论、概念、语文知识提问技巧,可能就是一些华丽的碎片,单看起来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课中则可能暗淡无光,有时还会互相冲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课标、教材、学生、教师等诸因素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成为一个支撑整体。
二、以实实在在的学情分析作为起点
其实,人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尤其着重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分析学生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首先,学情内容比较庞杂,涉及许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学情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难落实为常规的具体的做法。其次,学情是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有时候,学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又看不出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课堂的评价依据,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性,但在备课中,这一问题却常常被部分教师所忽略。
下面就“学情”的内涵展开一些讨论,大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这届学生整体的代际特点以及这个班级的基本风格。如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状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个性心理特征、学习需求、认知风格、兴趣爱好、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点。总体上说,是社会、时代的特点投注于年轻人、通过“这一群”人反映出来、又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特质。
(2)与该单元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包括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年代、社会背景的了解程度,对课文体现的价值观、情感色彩及审美倾向的认同程度,对该话题的熟悉与敏感程度,对该教材语言习惯的接受程度。例如,学习《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甚至交通条件,就直接关系到对课文的理解;与该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情况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学设计,教师须知道学生以前学过哪些着名散文,他们可能了解哪些关于散文的知识等。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于课堂教学组织的学习信息,大的方面包括班级常用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班级风格;小的方面诸如班级学生名单、座次、学习小组情况、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表现、学生的个性特征等。这类信息,可以供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完成课堂组织和调动。例如,某校有个很有个性的学生,他读书较多,善于思考,但好发奇谈异议,原来的一位语文教师怪他上课总喜欢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课堂上也就越来越冷漠。后来换的一位教师,了解了他的情况,在讨论时,教师有意识地让他做总结发言,不仅调动了他本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常常能提升课堂讨论的层次,这样,上课的阻力变成了动力。这就是根据学情来优化教学组织的成功例子。
学情有许多内涵,在针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当作考虑重点,因此,判断学生哪方面的情况可能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就显得至关紧要。
三、确定具体明确、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有老师从三个维度来撰写教学目标,每一个维度写3~4点,合计下来超过十点,试想,一节课40~4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目标多了固然不行,目标杂了更不可能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思路容易乱,学生也无所适从。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一个分目标,但这些小目标、分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穿线索,指向总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份额,阅读教学目标的选择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种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课文介绍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教材’”。这种设计以课文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说了什么”为主要目的。例如课文是议论文的,教学内容就是“理解题目含义,概括段落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课文是记叙文的,教学内容就是“梳理文章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体会这些景物有多么美、人物有什么品德”;课文是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就是“介绍了对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么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观的接受过程,“教‘教材’”式的教学设计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辩证地看,“教‘教材’”其实是一种接近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设计,它本身具有两面性,不可一概而论。因为语文学习具有价值多重性,有的课文(教材)内容不仅有价值,还可能是核心价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内涵的经典,思想价值突出而文体与表达特点不突出的,如《论语》等,就不妨把其“内容”列为主要学习对象;另外,以介绍语文知识和表达技能的课文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也不妨主要学其内容。
当然,有些课文的内容,只要学生有基本的识字理解能力,他们一看就能明白,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明白文章说了什么”,教学价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最好还是能兼顾“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了解“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怎样写的”。
(2)通过一篇课文,学习读文章、揣摩思考问题的路径,领会文章的写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经过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观念差不多已经被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中,能自觉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师并不多见。可以说,“用教材‘教’”的难度不在观念,而在于具体操作,即如何借助一系列教学活动,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不妨依据下面几点来尝试:
教材、教参里明示过的特点或知识;
属于某类文体中公认的典型的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识;
在这篇课文里属于比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达特点,不能牵强和凑数;
以前的语文课中没有学过、或值得重新认识的表达方面的知识,一般不要作简单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特点有整体的、宏观的,有中观的,也有微观的。一般来说,宏观的容易空,微观的容易琐碎,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来说,以取中观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为宜。
三种层次教学内容的差异面的例子:

不过,需要强调两点,三种层次的大小是相对的,不要拘泥于概念;微观特点虽然不宜作为主要内容,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手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微观的语言特点。
(3)以课文作为引子,借题发挥,讨论社会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课文,这些课文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历史、哲学、政治、艺术、自然,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想和议论。如有的教师可能本来敏于思考、长于议论,自然也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以课文所涉及到的某个问题为焦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或当下的每个问题。
四、设计合乎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
“怎样教”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等诸多问题。这里重点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就是一堂课的逻辑结构,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就是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法与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等各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以时间为维度的呈现顺序,使得一节课中一连串的行为具有课程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以怎样的步骤达成这些目标?这是教学过程设计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区分:
从时间流程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导入、学习准备、学习主活动、总结巩固等阶段;
从活动主体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活动、学生个体活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讲授、读书、问答、小组讨论、评价等;
从课堂节奏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节奏的快、慢,铺垫、高潮、调整、结束等;
从达成的目标来分,教学过程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匹配;
从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还要考虑“哪些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应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与相应的活动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将上述各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以一节课时间为单位的教学流程图。这个教学流程,应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现一定的节奏,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结构”就是“把一堂课分成几个不同的板块或环节,主要板块的学习目标相对集中,板块之间有清晰的内在逻辑”;“节奏”主要是指板块或活动之间应体现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以适应学生注意力和情绪上的变化。
按照这个规律,设计一堂课,也应该把它分成前后几个部分或板块,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划分教学板块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活动板块不宜太多;
每个板块的功能明确、指向集中;
不同板块之间逻辑关系清晰,指向这节课总的教学目标;
设计贯穿全课的主问题,使教学活动形成一条主线。
一节课一般在40~45分钟左右,从上课伊始到下课铃响起整节课上,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一直保持高参与度,学习的内容之间也有一些区别。这些特点都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一节课划分成许多段落,但一节课的时间总体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则也没有相对独立的时间完成某些教学任务。一般来说。一堂课以分为2~4个板块为宜。
从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有两种倾向是比较普遍的,一是教学过程不分板块,一口气到底,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二是时间分割太碎,活动太多,学习任务太杂,没有停下来集中学习的时间。尤其以后一类为多。许多教师总认为,教学若不涵盖该课文里的所有内容、不涉及有关知识,心里就不踏实。实际上,教学活动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很低,很难形成清晰有效的学习脉络,而游离状态的破碎信息稳定性比较差,很容易被遗忘。
每个活动板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二步,但仅仅如此还不够,为了增加教学活动的关联性,还应做到环环相扣,即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或前提,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深入与发展,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三步。
设计主要活动板块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课任务学习的主要保证,如何保证这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设计一组相关联的问题,形成活动主线。这是教学设计的第四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根据各种因素判断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去丰富教学设计的细节,使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由宏观框架到具体细节、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趋于成熟。
五、设计合宜的作业,落实学习反馈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师对作业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在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上比较随意,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对作业量的要求考虑大于对质的追求,缺少有效设计作业的意识,这是不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作业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需要指向教学目标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学习内容的保持与迁移,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第一个关注点就是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否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一致,学生的学与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一致,这是考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
2.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全体的学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业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作业的难易度、作业量,乃至作业的形式,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家庭作业的个别化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教师不给某些学生布置一些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他没有研究过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书生在《教师课上“十条”》中的第八条强调:“一堂课要留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这两位教育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作业的难度等作业设计的针对性问题。
3.作业形式最好能丰富一些
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种的差异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活动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需求。
4.要求具体、表述明确
作业是布置给学生做的,很容易因为理解障碍而影响学生对作业的感情色彩与投入。在内容上,作业应向学生提出指向明确、要求具体的任务,不要出现笼统、空泛的要求。具体说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明确作业涉及的范围,如读一段、读一篇、读一册,还是做其他事情;
规定或建议采用的方法,如上网查阅资料,向父母做调查、小组讨论、做批注等;
作业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组讨论,应要求几人一组,是否选出讨论主持、记录人、汇报人等;
作业质与量的要求,如完成时间、作业的字数,应尽量有明确要求;
发布、交流的方式,如网上发布,还是口头交流等;
评价的依据,大体给出评价标准,以便学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励的办法,告诉学生可能获得何种奖励,会激发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在语言表述上,作业要尽量做到句式简短,表意明确,不能出现含糊不清甚至有歧义的词句,否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5.适合教师检查批阅
一般情况下,一位语文教师总是需要教授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不少语文教师还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加上备课、改作业、与学生谈心、家访等日常事务,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业很难批改,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甚至会影响教师的日常生活。实际教学中,也有教师面对没有设计好的难改的作业敷衍了事的现象。例如,不少教师会布置“名着阅读”的作业,可学生一旦写好读后感交上来之后,老师往往只给了一个“阅”字,或者含糊其辞地给出“优”“良”“中”一类的等第,缺少翔实的批改。几次之后,学生得不到有效反馈,做起这样的作业来往往敷衍了事。反思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大原因是教师对作业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没有进行设计,教师布置的作业很难批改,这样的作业是起不到什么训练效果的。与其学生做起来没劲,教师改起来马虎,不如选择有代表性的章节请学生摘录点评,既有针对性,有利于批改,作业也就起到相应的作用了。
以上谈的五点只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几个方面,做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设计好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当然,除了系统性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了解,教学设计会在反复修改中更适合教学的实际。

㈢ 语文教师如何高效设计阅读教学课的教案

【摘要】 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块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点。由于当下一线语文教师缺少对“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等概念的理解,认识不清,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迫在眉睫。《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作为一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书籍,为我们阐明了“阅读”“阅读教学”“阅读能力”“阅读方法”等概念,指明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和路径,并就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提出建议,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教学帮助。基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阅读感受,笔者提出了四条设计阅读教学课教案的策略:第一,遵循文本体式;第三,设计学的活动;第二,搭建学习支架。

【关键字】 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教案

一、引言

     语文阅读教学是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来说,大部分的语文课都在进行阅读教学,教授教材中编排的若干篇课文。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常常听到身边的语文老师抱怨“期末考试要到了,我课文都还没上完呢”“课文多上几篇和少上几篇是没有关系的”之类的话,也有不少的语文教师“沉迷”于阅读教学,一篇一篇仔仔细细的教,不放过课文篇目中任何一个客体的知识点,但是阅读教学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基于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或者说阅读教学无法按时完成,在于语文教师缺少对“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理解,缺少统筹规划,教学时通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平时也缺少系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理论与实际教学脱节。着名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说:“语文教师是最会读书的教师。”显而易见,阅读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太重要了。因此,语文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匮乏,会对阅读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积极阅读与语文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丰沛自我的理论知识,并自觉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基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困惑,笔者阅读了王荣生教授的着作《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希望从中汲取营养,积累与阅读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语文优秀教师如何设计语文阅读教学课的教案。

阅读的意义有三个方面: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生命的需要。[1]笔者希望通过此举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品质,并汲取书中的精神力量。

二、作者简介与着作概述

(一)作者简介

       王荣生,浙江大学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王荣生教授主要研究的方向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着有《语文课课程论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求索与创生:语文教育理论实践的汇流》等专着。在语文教学中,王荣生教授非常强调“为了语文知识的‘实用’而进行的教学,才是货真价实的语文教学”[2]的观念,这也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路径和方向,同时也发人深省。

(二)着作概述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是一本语文阅读教学的着作。语文课程的学习主要分为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阅读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部着作中,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是使学生掌握并运用‘阅读方法’”。为此,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教学”,什么是“阅读能力”,什么是“阅读方法”。语文教师只有搞清楚这些概念,才能真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到实处,实现老老实实教语文!

王荣生教授撰写的这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共分为四章。在第一章中,作者着重介绍了四种读者倾向(海绵型、磨砂玻璃型、过滤型、钻石型),阅读理解的含义,其它国家对阅读的定义和理解,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的概念,阅读的规则和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文学鉴赏的概念和划分了文学作品的类型。在第二章中,作者着重阐述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及其路径,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两条重要原则:(1)学生是阅读理解和感受的主体;(2)学生获得是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从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入手,作者提出阅读教学的三条基本路径:(1)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2)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3)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并认为文学鉴赏有三种形式:引学生欣赏、带学生欣赏、教学生欣赏。在第三章中,作者又具体阐述了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内容要依据文本体式和学生学情来确定、选择,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合理安排好教与学的关系,并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教学设计的模板,供一线语文教师参考和借鉴。在书本的第四章中,作者结合语文名优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课例,从散文阅读、小说阅读、诗歌阅读、实用文章阅读、文言文阅读入手,分别举例阐释,面对不同的文本体式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三、阅读与阅读教学

(一)阅读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读无非是拿着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看完。但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并非如此。从语文学科来说,阅读,始终是读者自愿、自主地与文本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表现出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趣味,能够自主的选择阅读的书目,并且保持良好的阅读态度,这样的阅读态度贯穿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

对阅读的定义,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都有不同的定义。例如,《韩国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定义如下:读书是通过文章表现读者与着者之间发生的心理、社会的相互作用。读者调动背景知识阅读包含着者的意图与信息的文章,然后再理解文章的意思。还如,加拿大对阅读的定义如下: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对书面语和口语之间关系的理解,显示了阅读过程中观念与信息的碰撞,显示出这些观念和信息与个人脑海里固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某种联系。再如,美国对阅读的定义如下: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

虽然韩国、加拿大、美国对“阅读”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阅读是一种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我们不仅仅获得信息和知识,同时也在提升自我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并且,王荣生教授在本书中提出,阅读包含两个过程:解码和解释。解码主要指向对于客体文字的识记,解释则是透过文字本身去理解、感受。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通常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王荣生教授在书中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因此,语文教师要对阅读教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课文中包含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此外,语文教师更要明确阅读教学的两条重要原则:第一,无论是在阅读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始终都是学生这一阅读主体的理解和感受;第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是“这一篇”课文;学生要获得的,是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在书中,王荣生教授将语文阅读教学分为散文阅读教学、小说阅读教学、诗歌阅读教学、实用文阅读教学和文言文阅读教学五个板块。

四、目前阅读教学的困境

       语文阅读教学困境的产生在于一线语文教师对文体意识淡薄,阅读教学不分文体,也在于教学起点模糊,没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一)文体意识单薄

       王荣生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应该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实用文、文言文五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因为文体意识淡薄,导致教学内容选择不当,课堂教学效果低下。例如,笔者曾听过校内某语文教师的公开课莫怀戚的《散步》,该教师的核心环节是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散步》作为一篇散文,其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点不在于人物,而在于作品的语言。课堂上,学生的“学”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起点模糊

       阅读教学的起点究竟是什么呢?阅读教学有起点,必然也有终点。其实,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即这堂课上学生应该学到什么。而现实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师应该教什么,而忽视了学生应该学什么,往往只注重自己是否完成了预先设计的内容,而没有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一味牵强的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向前进。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起点是这一篇学生可以学到什么,而不是这一篇我该教什么,合理设计“学的活动”,而非一味执着于“教的活动”。

五、高效设计阅读教学课教案的策略

(一)遵循文本体式

在上一部分内容中,笔者就剖析了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文体意识淡薄,但是阅读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一线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课的教案时,一定要遵循文本体式。

语文教师要用诗歌的方式去解读诗歌,要用散文的方式去解读散文,要用小说的方式去解读小说,要用文言文的方式去解读文言文,不可一锅乱炖,濉随心所欲。显而易见,遵循文本体式更需要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位、合适。

那么如何合适、到位的解读文本呢?根据《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的阐述,王荣生教授认为合适的文本解读需要符合两个要求: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第二,在特定的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比如,符合诗歌阅读的方法,符合戏曲阅读的方法。针对第一条,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拿到一篇课文时,应该把自己当成是一个读者,而非是一位语文教师,用读者的眼光去解读文章,感受文章,发现疑难之处。针对第二条,王教授再次强调了文本体式的重要性,这关乎教学内容选择正确与否。

因此,语文教师设计阅读教学课的教案时,首先应关注文章的文本体式。

(二)设计学的活动

语文阅读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特征是懂得(教师)向不懂的人(儿童)提问。[3]因此,教师在提问之后要将问题转化成学生“学的活动”。王荣生教授也在书中认为,阅读教学的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部分语文教师往往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发生了阅读教学方向性的错误。同时,建构主义提倡,由学生自己来建构、论证和展示他们的理解。[4]

反观当下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确如王教授所说的那样,教师“教的活动”结构完整,但是学生“学的活动”非常散乱,教师“教的活动”丰富、多样,而学生“学的活动”单调、稀少,往往只是你来我往“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整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往往会成为一个“出彩”的人,而学生只是在教师需要时配合一下,沦为配角。所以,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要转变成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让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学的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体验、实践、成长、提升,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活动的主导是老师。[5]一堂语文课,可以安排2-3个学习活动,每个环节15分钟左右,即每个环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的活动”。例如笔者在设计《紫藤萝瀑布》阅读教学时,安排了三个“学的活动”:初读紫藤萝,感受藤萝之美;再读紫藤萝,读懂宗璞之情;三读紫藤萝,感悟生命之意。三个学习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逐层递进、逐步深入。每一个学习活动都围绕一个教学目标展开。

语文教师需要做的,不是设计自己教什么、怎么教,而是设计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三)搭建学习支架

王荣生教授在书中提出了阅读教学设计的思路: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间设计2-3个教学环节,要给学生搭建阅读学习支架,利于学生开展较为充分的“学的活动”。

心理学家伍德将支架用来描述同行或者有成就的人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所施与的有效支持。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者根据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法,其核心策略是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通过这种“支架作用”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6]

结合笔者的阅读教学经历,笔者在推进《红星照耀中国》专题阅读教学时,设计了“人物专题”学习任务。为引导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中红色人物的精神,笔者两次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第一次支架:请你摘录、整理书中与XXX人物相关的内容;第二次支架:请你参照范例,给该人物设计人物名片,要求名片能够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两次教学支架中,第一次搭建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整理作品中与某一人物相关的内容;第二次搭建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路径,让学生在范例支架的引领下开展学习,并最终呈现学习成果。

我们认为,给学习支架,即教师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暂时的帮助,以便让他们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7]

六、结束语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出思维品质的水平。[8]基于此,阅读教学是教师精心设计“学的活动”,带领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在文本当中来来回回,去理解、感受作品背后的精神力量。

《阅读教学设计的秘诀》一书,给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指出了方向,但是只凭借这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应阅读其它与语文阅读教学相关的书籍,不断提升自我的理论水平,并将其运用到阅读教学实践中去。

笔者认为要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需要建立在合理的知识基础之上,并且语文教师要保持长久的研究、实践热情。

参考文献:

[1]吴再柱. 一位乡村语文教师的阅读报告[J].语文教学通讯.2019(8)

[2]陈朕.谈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J].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

[3]韦冬余. 阅读教学中的教师提问:问题与突破[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9(7)

[4] [美]Marylou

Dantonio. 教师怎样提问才有效[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5]郁皎.自读课的基本定位和常见课型[J]. 语文教学通讯.2019(4)

[6]张小虎.阅读教学支架建构例谈[J]. 中学语文教学.2016(7)

[7][美]安德鲁·波拉德.反思性教学[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8]乔丽.核心问题链:名着阅读的有力抓手[J].语文学习.2019(7)

Grh��`��;���<

㈣ 小学语文如何设计教学活动

一、围绕语文素养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必要的知识为汉字的音、形、意,字词句以及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积累语言。

二、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

在新的语文教学目标中,有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方面,这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较为简单,一般都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关设计,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达到某一方面的目标,方法以及知识,但是很多学生不能在课堂中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的活动中,主要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知识以及学习方法,还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一定的情感态度,并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如,对于每篇课文,教师都会将其中的语法知识,字词、语句知识,清楚的为学生讲解。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句或者每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的理解能力。
三、根据学习内容来设计教学活动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由于阅读的文章和书籍较少,所以积累的语言素材较少。在教学中主要依靠课本中的文本内容,这部分内容也都是出色的作品,其中有较多的人物语言、神态,生活场景以及细节这些具有生活化的东西,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内涵和感情,可以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编,或者对将文中的内容表演出来,将人物对话和细节都给予细节上的模拟。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创造,能够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东西更好运用。
四、根据学习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

在新课改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较为重要,但如果在课堂中为学生进行这些学习方式概念的讲解,学生只能机械的接受,却不能在学习中熟练的运用,也不能转变为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需要在课堂中进行相关活动的设计,使其能够每天接触到这些学习方式。如,教师可以出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四人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每人都阐述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四个人的答案进行判断和总结,最终得出答案,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㈤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2、学习作者抓住自然景物特点进行形象而细致描绘的手iuofa,品味其艺术魅力。(重点)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徐志摩曾带领我们于泰山之巅观赏雄伟、壮观的云海,今天,我们将透过一位女作家的视角,观赏另一种风格的云海。(板题)

2、作者简介: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近年来着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着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3、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完成自主学习1、2题。

核实重点字词:

怄气(òu) 婆娑(pó suō) 懊悔(ào) 汩汩(gū gū)霓裳(ní cháng) 纤纤(xiān xiān) 憧憬(chōng jǐng)粗犷(guǎng)

4、初步把握课文,完成合作探究3题,将不会的地方标示出来。

5、合作探究:

互动1: 作者笔下的云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句子进行赏析。

明确:变幻多端、形态美、富有动感。

互动2:作者青年时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从哪些句子中可以读到?

明确:与世隔绝,人与人交往少。(文中记叙性的话语中找)

互动3:

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结合温馨提示探究。

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6、小结全文:

本文回顾了自己青年下乡当知青时在山中的一段生活,以

为线索,选用 、 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对山中云

海进行了描述,表达了作者

之情,抒发了 的人生感悟。

7、拓展延伸:

1、写出你所知道的描写“云”的诗词名句。

2、要体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就必须进行形象而细致的描绘。你能模仿本文第3段的写法也写一写天上的云彩吗?

【教学总结】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圈画法、合作探究法、适时点拨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语文教案 篇2

本诗是儿童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诗歌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旋律欢快、活泼,多年来一直是孩子们爱唱的歌曲之一。诗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队员们欢庆自己节日时快乐、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达了他们长大后决心报效祖国的志向。全诗以“乐”为线,心情之乐、成长之乐、理想之乐、场面之乐,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少年儿童欢庆节日时的快乐心境和欢乐热闹的情景。

1、能学会本课中的.生字,会读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以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感受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幸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从小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想。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训练学生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

《快乐的节日》这首小诗共有四个小节,重点是第二、三小结。教学时应从诵读和引发学生想象为主,首先抓住题眼,从学生的旧知识入手,激发学生读的欲望,然后通过不同的朗读要求,引导学生不断的与文本对话,逐层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其意境。要合理的将本课和其它课整合,利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诗歌内容的快乐和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课文配有彩图,学习时可根据画面展开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儿歌,在设计片断教学前,我让学生事先充分预习课文,感知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在预习时熟读课文,自我探索识字,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检测学生预习效果,逐步指导归纳识字方法。

第一课时

歌曲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激起学习的兴趣,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齐读——指板书:快乐的节日

2、点击课件:(聪明猴来了,他说小朋友们要想去过快乐的节日,就一定要完成他设置的闯关任务,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词语(点击课件)

祝贺 敬爱 丰满 红领巾

歌唱 希望 健康 白杨树

鲜艳的红领巾 美丽的衣裳 美丽的小鸟

可爱的祖国 敬爱的老师 亲爱的伙伴

快乐的时光 健康的成长 勇敢地飞翔

(1)你们会读吗?指名学生读。

(2)齐读。

第二关:句子

你能用上刚才的词语,说说课文内容吗?(指名2——3名学生说)

第三关:朗读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用闯关的游戏形式让学生朗读词语、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很好地激发。用上几个词语说说课文内容,训练了说话能力,并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二、理解课文,感受意境:

过渡:小朋友们真棒,词语、课文都读得那么好!聪明猴要带大家一起享受快乐的节日!请打开书本81页。

(一)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朵朵花儿开放。

1、喜欢这小节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吧!

2、没有读的小朋友评价:你们觉得他们读得怎样?

3、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一小节。

4、理解

(1)为什么把“我们”比成“春天”呢?

(春天充满生机,小朋友们也象春天一样充满活力。)

师:在小鸟和风儿的陪伴下,小朋友们在广阔的天地间尽情地玩耍,充满了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所以说我们——引读。

(2)理解句意: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朵朵花儿开放。

(讨论后小结:小朋友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美丽的衣裳,就像一朵朵花儿一样美。)

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

5、小朋友们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最想说什么?最想做什么?(指名学生说)(板书:花园 草地)

6、师:他们是那么快乐,那么幸福,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员,读一读这一小节。

7、小朋友们,这么好听的儿歌,你们可要仔细听哦,感受那份快乐。(播放《快乐的节日》)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朗读课文,感悟字、词、句的意思,使学生的情感表现地淋漓尽致,进而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最后听歌曲,优美的歌声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小朋友们,在这快乐的节日里,还有谁也在为我们高兴呢?

出示:花儿向我们点头,白杨树哗啦啦地响。它们同美丽的小鸟,向我们祝贺,向我们歌唱。它们都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

1、指名读,思考:它们同美丽的小鸟,向我们祝贺,向我们歌唱。“它们”指谁?(板书:花儿 白杨树 小鸟)

2、理解“祝贺”。你能用“祝贺”说句话吗?

3、创设情境:家里爸爸生日了,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说)那么花儿、白杨、小鸟都在向我们祝贺,为我们歌唱。它们会向我们说什么?(指名答)

4、老师也想想你们祝贺,想听吗?(教师范读)听懂老师的祝贺了吗?

5、男女生赛读,体会。

师:是啊,这个世界上有我们就更加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

6、出示:它们都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

7、指名读,评价。

8、齐读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内容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发挥了他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进行评价,既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也指导了朗读。)

(三)学习第三小节

过渡:可爱的祖国有了我们就更有希望。所以我们要感谢祖国。

出示:感谢亲爱的祖国,让我们健康地成长。我们像小鸟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丰满,就勇敢地向着高空飞翔,飞向我们的理想。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

(1)为什么要感谢祖国?(板书:祖国)

(党和祖国就像妈妈一样,哺育着少年儿童幸福成长,没有祖国妈妈的培养、爱护,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2)出示句子,理解含义:

我们像小鸟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得丰满,就勇敢地向着高空飞翔,飞向我们的理想。

(3)学生讨论后小结

(开始,小鸟羽毛没有长好,不能飞翔,等翅膀硬了,就能独立飞向蓝天。小朋友们也一样,随着身体、知识、思想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就能独立生活,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4)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将来准备怎样建设祖国?

分小组讨论一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什么样的本领?这些本领你现在还没有,应该怎么办呢?

小结: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认真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3、指导朗读,读出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然后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学生说自己的理想,意在让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

(四)学习第四小节

过渡:在这快乐的节日里,我们怎能不又唱又跳呢!

出示:唱啊,跳啊,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伙伴,我们一起度过这快乐的时光。

1、指名读,“伙伴”指谁?(同学们)

2、我们唱啊,跳啊,度过了——(板书:快乐的时光)

3、指导朗读第四小节。(欢快的语气)

(五)总结全文

过渡:聪明猴说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他要奖励我们(点击课件听录音朗读)

1、聪明猴读得怎么样?你知道她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吗?

2、小结:对,因为她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了,我们读书不但要声音洪亮,读流利,而且还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你们想不想读好啊?

3、下面,我们就学学聪明猴的样子来读课文,也把它读得有感情!(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录音朗读课文,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学生更能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

三、指导背诵

1、同学们真聪明!学得真快,有的同学偷偷地告诉老师说他已经会背诵这一篇课文了,还有的同学告诉老师说他还会边背边动作呢!真了不起,现在先让同学们准备一下,等下请你到上面来好好表现一下。(学生自由准备)

2、指名同学背诵,评一评谁最棒。

3、接龙背诵。

(设计意图:设置表演背诵和接龙背诵,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

四、唱诵诗文,升华内涵。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非常神奇,它不但读起来好听,而且唱起来也非常好听,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歌吧!(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

2、学生听歌,可以一边听一边小声跟唱或是打节拍,做动作。

3、同学们,除了用歌声来表达我们快乐外,你还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的快乐呢?(学生回答:可以读诗歌,也可以唱歌曲,也可以表演诗歌,还可以画画等)

(设计意图:通过听歌曲,使学生对课文更感兴趣,更想把它背诵下来,珍藏起来。)

五、情感升华,总结全文。

1、同学们,今天你过得快乐吗?你有没有想过快乐是谁送给我们的?(学生回答)

2、对,是祖国妈妈。是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没有祖国妈妈对我们的培养、爱护,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说是谁让我们这么快乐,主要就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六、作业设计

回家把这篇课文用不同的形式演给父母看。

板书设计:

花园 草地

快乐的节日 花儿 白杨树 小鸟 快乐的时光

祖国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将心比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这个以“真诚待人”为主题的单元里,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将心比心,那么,我们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故事显浅而紧扣生活,在情感态度教育方面,它通过揭示“多为别人着想”这一道理,突现了本组教材“以诚待人”的专题。从知识技能方面,它是“与文中人物进

行对话,感受人物思想品质”这一训练重点的有利承接。可以说,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将心比心,以爱换爱”的呼唤直逼人的心灵深处。本文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中将心比心,宽容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辨别多音字“将”的不同读音;正确读出“扎”这个翘舌音字;理解“将心比心”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真正含义;

4.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以爱换爱。把“将心比心”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关心自己的长辈、朋友,体谅别人的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文所写的两件事,体会将心比心的真正含义。 难点: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以爱换爱。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广告视频《妈妈,洗脚》,音乐《爱的奉献》

五、教学时数:一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张图片。请看大屏幕

(1)如果你细心一点,你会发现,电梯里常常有一面镜子,那么这面镜子有什么作用呢?许多人可能回答不上来。当我偶然间知道了真实的答案时,我心里的感动,像微雨似的纷纷落下。这个答案是:当有残疾人摇着轮椅进来的时候,他(她)不必费力地转过身来,就可以从镜子里看到楼层的显示灯。

(2)一般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

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

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

吸引小孩子呢?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

(3)这两种现象蕴涵了什么道理?

这两种现象蕴涵了这样的道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也来题为“将心比心”的课文。(板书:8*将心比心)

全班同学齐读课题。(“将”是一个多音字,表示动作的时候,读第一声;表示名词的时候读第四声,可以根据意思判断它的读音,“将”的基本字义: 1.快要2.带领,扶助

3.拿,持(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形容做事应该替别人设想)

2.你是怎样理解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呢?这两个心的意思一样吗? 课文中谁将心比心,又是怎样对待别人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8页

1.各自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3.1)第一件事,主要讲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板书:阿姨 奶奶

( 阿姨帮奶奶推门是作者听说的事儿)

2)第二件事,又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板书: 妈妈 护士

(妈妈鼓励护士给自己扎针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儿)

4.体会作者的心理(温暖与幸福)

这两件事都让作者受到了启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所以作者在每一件事情的结尾,都讲到了什么?我们把它读出来。 第一件事,作者听奶奶讲完以后,她心里——温暖了许久 第二件事,她亲眼目睹之后,她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5.体会详略写法

两件事情,哪一件是详写,哪一件是略写?作者重点写了哪一件事情?(妈妈鼓励护士给自己扎针的事)

三、默读课文,寻找“感动”

1. 现在,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比较一下课文中的两件事,然后说一说这两件事情中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或者感动了你?

2. 导语:这两件事情都让作者感到了幸福和温暖,我想这也让同学们心里有所触动吧?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文中让你感触的地方?(指名答)

3. (课件)“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手。”“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1)阿姨和奶奶,体会“尊重”

(阿姨面对素不相识的老人,却愿意为她推开大门,用手撑着,一直等到奶奶跟上来才松手。从小事可以看出阿姨是个懂得关心尊重别人的人。板书:爱心、尊重) 阿姨为什么要这么做?她想到了谁?

(当阿姨看到了奶奶,她不由的想到了自己年老的母亲,将心比心,因为她希望——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体会“扶帮”,

当奶奶要谢谢阿姨时,阿姨说了什么?读出来

(当奶奶向她道谢时,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3)同学们,现在我有个疑问,我不明白阿姨说的“这个时候”指什么时候?

(我父母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人给他开这扇门,也就是说,给他帮助与扶持(板书:帮扶)。人生当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之间能够相互帮扶,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4)理解“门”

当你为别人打开一扇门的时候,别人也为你打开一扇门,文中“开门”仅仅是指简单的门吗?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扇门,而是爱心的门,打开心灵的门,正是这样的故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许久”这个词,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换换?(很久)

5)除了可以帮推门,平时还能为老人做什么?

(展示图片)比如,公车让座,扶摔倒的老奶奶、、、、、、 情境创设:

1.场景:在公车上,一名少先队员见到年迈的老奶奶上车后,主动让座,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2.表演,仿造文中阿姨与奶奶对话的句子

把你们的对话写下来

总结:她帮助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是一位素不相

㈥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导语: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教师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常常浏览大量资料,参阅多堂名师范例及教案,经过精心整合、预设,形成了一份几乎无瑕疵的多页详案,但实际执教起来并不如设想中那样顺利,往往出现量大超时,环节仓促,顾此失彼,束缚手脚等现象,形成低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一、备课标

课程标准、教材和参考书是教师备课前必须读的“三本书”。教师备课时,往往只读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忽视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作用,这样的备课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远,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钻研深、钻研透。备课,先从读课程标准开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圭臬”、是源头、是方向,也是方法。读课程标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他把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抄下来,贴在教案本的首页,每次备课时都要翻看。由此可见,备好课标是备好课的基础之步。

二、备教材

备教材是备课中的重要的一环。如何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教师要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教师要先努力去做。

第五步: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

三、备学生

在传统的语文备课中,教案就是师案,是教师如何教课文的方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的,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生的学要服从于教师的教,它是只为教师准备的,是只为教师服务的。它从教案上第一个字的出现起就已把教师的教作为主动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作为被动的活动来对待。在这种教案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要做的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去适应教师的教案;教师最渴望的是学生与自己的教案亲密配合,最害怕发生的则是学生的学偏离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学效果不理想,那教师埋怨的往往是学生没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学生没有与自己备的教案好好配合。这样的课堂,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

四、备教案

1.教学目标设计——三维目标不能少

2.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

(1)说好第一句话

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

(2)提好一个问题

“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度,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3)用好一块黑板

板书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练”艺术,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对全文作鸟瞰式的综合,应力求结构上简明扼要,语言上精心锤炼,形式上新颖有趣,有审美价值,能寓教于乐,寓智于美,既有"三秋树"的简练,又有"二月花"的新颖。

3.教态语言设计——富有魅力感化人

一个气质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飞扬的教师必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小学生最善于模仿,我们的言谈举止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备课时,我们虽不可能把每句课堂语言都预设好,但比较重要的过渡语言和总结性语言还是可以预设的,这部分能预设的语言,一定要仔细推敲。要考虑到是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一程一程地推进课堂教学甚至形成课堂的高潮。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引领者,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我觉得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扎扎实实备好每节课,使备课真正发挥实效。

㈦ 如何巧妙设计好一堂语文课

如何设计一节高效的语文课一、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其实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会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通过阅读一些教学着作,发现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但有很多课仍然是先教师讲,然后要求学生配合教师。例如,我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描写的园林美图,学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丽的景物,然后我便按自己备课的教学思路,来概括园林独具特色的特点,却忽略了学生自己对于途中风光的体会。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一起认真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同时,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尊重学生思维绽放的火花,要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学生的发展力度,增强教育的责任心,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丰富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主体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活教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使自身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真正起到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

二、加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条件。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例如,我在教学《尊严》一文时,先让学生感知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年轻人既虚弱又坚定的语气是因为什么,年轻人为什么不肯吃东西,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后,基本上都能体会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脉络。所以,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活动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让课堂成为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动的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成果。如学生在写作时,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但很多学生的比喻都天马行空,不贴切实际,于是,我便悄悄地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用生活中较常见的物体作为比喻、拟人的对象,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形象,可读性、精彩性也增强了不少。当然,在课堂中,我们还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去努力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不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课堂教学有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之一用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讲,它的意义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曾尝试着在课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了,但此时,教师的引导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及目标明确性较弱,正确的引导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的引导应着眼于引,不可操之过急。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个体与小组之间的关系。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的作用也仅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

㈧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引导语:通过学习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对本文的观点做进一步研讨,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

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5.教学流程要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指导语准确、简练、流畅,教学指令清晰。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

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

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

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

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5.评审以1周为周期,各单位力争周五完成推荐,下周一上午务必申报完毕。

6.市教研室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组织评选,适时公示结果。

8.申报的教案应采用电子稿形式,发到指定邮箱。

附件:1.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2.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样案)

附件1: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现代文新授课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结合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作者生评,写作背景等,借助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设计精要的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学习突破口。

教师提前布臵预习任务,课堂上检查。预习任务以语言基础知识、文体、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目标的确定以中等学生知识水平为准,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文本特点从思路梳理、整体感知、关键语段、艺术特点等方面设计探究性问题。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结合学案,组织学生自学。

要特别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加强对文本的诵读,初探文意,形成对文本的整体认知。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完成三个基本任务: ⑴语感生成: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⑵情感萌发:在朗读中体会作品及作者的情感。

⑶思想积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研讨,解决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班内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教师讲解的重点。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适当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延伸阅读或升华主题的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内容。针对重点难点,教师“精讲”。讲授的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讲解问题透彻到位,始终把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位。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选取与文本内容相近、文体相似的作品,文本赏析性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参照高考阅读题命制题目,以延伸阅读空间,开拓阅读视野,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认为适当的课堂检测能有效的.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促生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结合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作者生评,写作背景等,借助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设计精要的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学习突破口。

教师提前布臵预习任务,课堂上检查。预习任务以语言基础知识、文体、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二、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学习目标要紧扣文本,尽量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但又要根据情况有所侧重,不宜面面俱到。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文本特点从思路梳理、整体感知、关键语段、艺术特点等方面设计探究性问题。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结合学案,组织学生自学。要特别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研讨,解决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班内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教师讲解的重点。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文本翻译的问题。必要时可以把译文发给学生(或者让学生在对照注视互相探讨后,再

把文言文译文发到学生手中,或者运用电子幻灯片把译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照文言文原文和译文加深理解。

四、教师重点讲解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适当回顾以前学过的文言现象,构成小的知识板块。

五、讨论、点拨

讨论、点拨文章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不能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古代汉语教学,要充分重视对古代作品的思想、情感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的挖掘,学习其高超的艺术表达技巧。否则,文言文教学就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痛苦过程。

六、检测反馈

选取与文本内容相近、文体相似的作品,文本赏析性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参照高考阅读题命制题目,以延伸阅读空间,开拓阅读视野,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认为适当的课堂检测能有效的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促生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特别重视背诵和默写。

写作训练课

就写作的某一方面——文体、结构、语言、表达等进行片断讲练。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讲练内容提前印发材料,以备课堂分析研究使用。

二、明确目标,自主研读

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及达成的目标,学生对材料进行自主研读,归纳文段特点。

三、讨论交流

在老师的引导下,组内讨论,班内交流,共同总结写作规律。

四、练习提高

布臵片断写作任务,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作时仿照所研读的文段特点,依照所总结的写作规律进行,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可以“照葫芦画瓢”。

五、习作交流修改

班内交流习作,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作文讲评课

一、教师览阅

教师收上作文后,快速翻阅,根据此次作文的训练重点,找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印发范文和供修改的中档作文各一至二篇。

二、中档作文修改

教师讲解本次作文要求和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批改要求。

师生分析范文的可借鉴处,修改印发的中档作文。就中档作文的存在的明确不足,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并进行修改,通过学生个体的修改行为发现中档作文与优秀作文存在的差距,掌握作文“提档”的方法和诀窍。

三、互批交流

随机发放作文,每四人一组,选出组长一人,对组中的四篇作文讨论批改。由一位同学执笔,写出眉批、旁批、总批等。

每组推荐优秀作文,在全班交流;作者谈写作体会,其它同学谈感想评价。

作者与批阅者“面对面”交换意见。

四、自我修改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意见、同学的修改意见和自己对此次作文的再认识,全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必要时进行二次重作。

要高度重视对学生作文重作的要求。修改和重写是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检查反馈

教师课后再次将作文收齐,检查批改情况和修改、重写情况并向学生反馈。

从写作到修改再到反馈,一个作文教学过程的时间最多不超过一周。

专题复习课

一、明确任务,自学定向

教师布臵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提出自学指导意见,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和导学案自学。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

要紧扣课程标准(或考纲考点)提出明确的复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

二、学生自学,探究交流

学生自学研究典型例题,自行构建知识框架,总结应用规律;学习小组内部研讨;班内交流发言。

三、教师重点讲解

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和变式题目重点讲解,以消除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构建扎实的知识框架,提高应用规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检测反馈,巩固提高

利用导学案或随堂检测题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检测之后,教师总结讲解。随堂检测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
阅读全文

与我是如何设计语文课文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