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词语如何运用感想

语文词语如何运用感想

发布时间:2023-03-11 03:57:36

A. 如何运用语文

找准突破口 用足精湛功

——凭借课文例子,引导学生用语文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是决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因此,要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教育的特点。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课文,全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教材从团结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处处都体现了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教材的编排是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养成豁达的性格,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和感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那么怎样凭借这组课文的教学来达到这一目的呢?

一、紧扣课文特点,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文字

在读通课文中运用

二、抓住训练时机,提升运用语文的能力。

孩子们在学校学习语文,不仅每一天都在增长知识,丰富积累,学习理解,也在学习如何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初步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而抓住了训练时机,就能更好地提升他们运用语文的能力。

1、在结尾处指导运用语言文字。

2、在复述课文时,积累语言文字。

三、教给方法,在主动的个性化学习中积淀。

在本组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做到:

1、每课一查(在听写中检查预习的效果,孩子们为了检查时能得高分,积累时也就特别认真。)

2、每课一记(记下让你觉得写得美的好词语)

3、每课一说(把在学习中认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说给家长听)

4、每课一演(找小伙伴或与家长合作演一演课文中的情节)这样的训练对孩子们的语言文字积累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个性化地运用语言文字巧妙构建了桥梁。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这一组课文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了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了注意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凭借课例,找准突破口,抓住时机,扎扎实实地把好积累语言关,孩子们才有可能用足精湛的“运用”之功。

B. 小学语文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元素。无论哪一个学段,对词语的教学都不容忽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何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词语?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近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异词比较。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3)同词异义。指同时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 ”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三、演示法,理解词语

(1)学生演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

(2)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3)多媒体演示。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在教学会意字“笔”时,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五、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联系导入,创设情境

对于同一类文章、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联系点,在导课中建立这些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联系学过《赠汪伦》一文中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面。今天,我们要学新课《送元二使安西》,它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学生便会运用自己对此类课文的经验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小学语文拓展延伸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学内容的拓展,是指充分与现实挂钩,将视野放宽到互联网、电影、报纸杂志、流行音乐,甚至教师与学生自身的活动、感想、经验、创作材料等等,及时选取一些对课本教学有用的材料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拓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汲取报纸杂志的魅力

大部分小学生都不喜欢单调,不喜欢总是面对同样的事物,因而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得单调重复,学生会感觉疲惫,而不能引起学习的积极性。从心理学方面来说,这是一种强化过度而造成的抑制作用。为了避免这种不良抑制的产生,我们教师应该寻求更具有可读性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材料,报纸杂志就是理想的目标。报纸杂志的内容远远比课本丰富,教师们可以从报纸杂志上的出色文章中,学习如何吸引读者,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甚至是谋篇布局。

2、充分利用非预设性事件

非预设性事件是指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这种事件的出现不是为教师课前设计所能预设的,并且这种事件时常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怎么办呢?与其不瘟不火固执完成预定计划,不如灵活变通以退为进,来一个充分利用。只要处理得当,其效果反而大大出乎意料。

二、教学方式的拓展

教学方式的拓展,指的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差异性、环境影响性、教学灵活性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讲解、问答为主的翻看课本为主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及学习自主性,以形成充分的交流互动及资源的合理有效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更加讲究因地制宜,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及提高其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结合,使教师的教与“学”和学生的“教”与学相结合。其中,教师的“学”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对社会、对教学的不断探索与认识,不断进行自我发展,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所领悟。而学生的“教”指的是学生在探索条件下的自我教学及一定程度上对同学和教师进行的“指导”。

教学方式的拓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自主性教学

所谓“自主性教学”,是指教师让位于学生,在某些课堂上让学生作为当面主导(即教师实际上是背后主导),由他来进行讲课。这主要应用于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阐述,在其余学生及教师的提问下,使其不断地加以说明。而学生所要说的重点及过程,可由教师与该学生课前协商而定(尽量给予学生以自主)。教师在充当学生角色时要注意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老师”,起救场作用。

2、用影视作品促进课文讲解

一般来说,能够用这一方法欣赏的课文为文学性较强的描写刻画生动细致的小说类文章。品读这类文章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在于对故事情节、人物外貌、心理和环境描写的认识与把握,能够通过质疑体味作者的技艺与情感。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课本的解读当然是重点,但我们可以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视觉性解读,即通过影视作品的欣赏来加深理解。因为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这种方法应该说已经为一些教师所使用,但具体使用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我们不能光光让学生那么花两节课的时间来看完一两集电视或一部电影,然后扔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其课后去考虑,之后就没有下文了,这样无疑是浪费宝贵的时间的。我们要做的是掌握好暂停键,一边欣赏,一边发表意见。

3、网络文学及课件

人都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小学生也是如此。同样一篇课文内容,载于不同的方式便会受到不同的关注度。文章要读可以有两种呈现方式――①传统的书本方式;②载于电脑网页或课件。而后者的文章旁有别人的评论,有或搞笑或深刻或怪异但都有助于思想理解的图片。两者,学生会对哪一个更感兴趣?答案不言而喻。

我们对此不该指责是教师搞花哨,也不必指责是学生追求徒有外表的东西。事实上,这正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必然。看看我们的周围,“包装”无处不在,这是个讲究包装的时代。文章的呈现形式也应该讲究包装。在网络寻找不太满意的情况下,最好是由教师利用现代电脑技术自行制作FLASH等CAI课件。因为这样更能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融入进去。CAI课件强大的动画链接效果,简便的强调突出效果和增删功能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轻松地突出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C. 语文中的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
1、如果是分析加点字词,分三步走。
1.把字词原意解释出来。
2.解释字词在句中或文中的含义。
3.整体分析字词包含的作者情感。
二、如果是分析句子,也是分三步走
1、判断句子是否用到了修辞手法,或者其他的表达手法(如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
2、说出此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某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什么)。
3、还是要分析句子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了。
三、从词语角度赏析句子技巧
第一步:阅读句子,这个句子中运用了哪些词语。
第二步:写出这些词语的特点作用。
第三步:写了什么(文本的主要内容)。
第四步:表达了谁的什么感情(赏析句子前一定要整体感知)。
四、初中语文学习技巧
语文成绩提高也是需要做题的,平时不能只是一味的记忆背诵,防止眼高手低。学习压力变大: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只需要学语文、数学、外语(有些地区并不注重外语),可孩子上了初中后,除了语数外之外。还要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课业负担加重,学习压力变大,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D. 学习语文的感想

语言文字给我带来的感觉是曼妙的。它可在朴素简质中囊括精髓,雍容靡丽中一揽芳华,且可以描绘的形式呈现世间万物。对于我们这代中学生来说,语文有时却成难题。

我认为只要做到读通课文,重点挑出你生疏的词稍加留心(尤其是老师强调)就不会有问题。因为其实有些字词,单凭语感就可猜出如何写,加上形声字的居多,只要掌握基本的字词结构和笔画的规律,外加平日多看多积累,将其印于心中,这块部分相当于小菜一碟。

(注意考试时写清楚一笔一画,不连笔)

这部分其实一般会出题在课内现代文理解或古文理解的第一题。题目可能会问:

> 出自哪本书

> 作者是谁

> 作者原名/作者又被称为???

> 出自的书的有关资料,如早期的名字(如《朝花夕拾》早起名为《旧事重提》)

方法:把所有的课文和古诗的作者和出自的书的有关资料归类在一张纸上,默读,自己或和同学互相出填空题。

现代文理解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题:


1. 标题/某词/某句作用/赏析

内容上:

分析含义(表层含义<代表的事件;所含情感>和深层含义<中心主旨>);

结构上:

1过渡;

2线索(时间、情感、事件);

3首尾呼应/照应全文;

4吸引读者

【如果是某词或某句话:先锁定位置,后结合上下文,再找出答案】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的情状/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2. 某句话修辞手法作用/赏析/表达效果

比喻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成…,生动形象地写出…的…的特点(通常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性),表达了(谁)…的情感。


拟人 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 夸大 (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引用 (1)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2)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比 通过…与…的对比,通过两者强烈的矛盾,强调(人/事物)…的特点,突出了作者(赞扬/批评)…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词语如何运用感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