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应坚持些什么

语文教学应坚持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11 15:51:06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一、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的原则

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语言文字反映了客观事物,学生是在学习语文中认识课文描述的种种客观事物的,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能更好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两者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相互促进。

二、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可见“文道统一”是客观存在。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无论是叙事、写人、状物、写景的,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内容。

原则的实施

一、遵循思维发展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1、遵循思维发展规律,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形式思维、辩证思维。

2、培养思维的智力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创性。

二、培育创造性思维,增进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主动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形式。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给创造性教学以必要性和可能性准备了优越的条件。

⑵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小学生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规律。

一、思想教育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工具性,主要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语文能力、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利用语文教材将课文中的思想、良好的道德传递给学生,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学习,理解文章的思想含义,再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词句特点以及写作方法进行体会。学生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文章。

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可在忽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一味地讲解文章的遣词造句,肢解文章的结构。这种讲解会让语文课堂枯燥无味,无法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该文章。

当然,也不可以只一味地讲思想感情,这种讲解方式会使思想感情失去载体而变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并行,将课文的思想与词句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易于掌握。

例如,语文教师在上《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这篇课文时,盖叫天的右小腿骨折了!断骨从靴子里穿了出来,鲜血染红了戏服。但是,盖叫天就一直坚持着,直到舞台的幕布落下来,他才倒在地上。学生不理解这种情感,但是从盖叫天的职业素养上出发,就可以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真正地体会本文传递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均是教育学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结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而精心制作的,能够将世界的人物与事情客观地反映处理。小学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主要通过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来使学生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同时,学生只有完全认识了事物,才能真正理解描写事物的词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插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相关事物,并让学生组织语言文字对这些图画进行描述,使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认识能力均得到提高。

因此,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授课时,应注重认识能力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反映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例如,语文教师上《父子骑驴》这篇课文时,应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的坏处,让学生认识到保持主见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养成勇于坚持自己观点的思想观念。

三、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取知识,正确地认识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学习,学会这些知识,能够知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较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重视并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

对此,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个别教学与小组辅导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教学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整体性,文章的思想含义、词句结构和内容具有统一性。作者通过段落安排和词句应用来表达中心思想,而学生要想真正体会文章的含义,就必须全面把握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形式。

而教学的阶段性是指不同年级阶段的教学,其教学要求不同,高年级的教学要求较高,而低年级的教学要求较低,但是,不同教学阶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小学的教学目标。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并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对应的训练任务。通过实施有计划性的教学措施能够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⑶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坚持立德树人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在时代的引领和课改的要求下,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进一步增强其德育意识,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地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既学到学科知识,又接受德育引领,且以此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情感上亲近学生针对我上面提到的学生,教师首先的走进、亲近他们,获得他们的认同。他们的内心是渴望被人关爱的。在日常的生活,他们满足不了这种的需求。往往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这个时候,教师需要的是耐心和宽容,而不是指责。作为一名老师,要从多面了解这个学生这样做的原因,找准学生的病因,对症下药。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冷处理。冷处理并不是不处理,而是隔一段时间,找准机会处理。
教学上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性,对学生的德育进行多方面的引导。
引导学生对成长的理解。有些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精华。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鉴赏课文题目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学习本课,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通过阅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在反复阅读,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能够根据课文理解,谈谈对成长的的看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成长是一个过程,它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暴风雨,或喜,或悲,或忧,或迷茫,或孤独,或彷徨……面对这些要积极的对待,平凡也好,精彩也罢,都是成长。
教会学生用心体会身边的爱。由于乡村教师教育地对象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爱理解比较片面,肤浅。教师就要抓住书中亲情类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爱的感知能力。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不见一个爱字却让作者泪流满面。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父爱!爱并不一定需要直白的表达,它也可以蕴含在一碗饭,一次拥抱,一个眼神,一次通话中……教师除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父子情深,还要让同学回忆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片段。父母虽然不能时时刻刻的陪伴在我们身边,但是他们对我们的爱从来不会迟到,更不会遗忘。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除引导学生体会身边的爱,更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哪有家?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爱国课文的有《过零丁洋》、《黄河颂》、《芦花荡》等。这些文章中反映勇抗外辱,有对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赞美,有反映祖国历史悠久的……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整体。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背景资料的查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课文后,思考怎样让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爱国不是一句口号,它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萨德事件引发的抵制乐天,你是怎样看待的?这样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明白爱国要理性。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语文课文都是经过层层精选的。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要善于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尤其是斑羚羊面对进退维谷的时候,为了种族的延续,镰刀头羊带领全族做出牺牲一半,挽留一半的举动是多么的悲壮啊!是什么让一群羊这样做?那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多么的无私伟大啊!我们生活在一个班级里。班级就是我们的集体。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日常的打扫卫生。做到了,你就是一个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学生。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学语文,先学做人。语文教学非常内容,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⑷ 中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有哪四项

一、坚持“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为唯一宗旨

阅读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阅读的过程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对文字所包涵渗透的情感、思想、韵味等等综合性的体验和领悟,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体情感的体验和领悟。 黑格尔所说道:“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得更动人”。我想,这也就是我们阅读教学时应把握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又恰恰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这足以说明阅读教学的唯一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事实上语感敏锐的学生,在阅读中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弦外之音,甚至包括连作者自己也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比如我校的熊蕾同学就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其余学生很难做到。

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对文字所包涵渗透的情感、思想、韵味等等综合性的体验和领悟,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体情感的体验和领悟。曹操的《观沧海》中有这样描写秋景的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上课中,不同的学生对这句诗意境的感悟各不相同,而从他们不同的理解中,我清晰地看到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对生活、对自身的认识,由此,我感到在阅读中要重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各种欲望,引导他们的最敏锐的发散性思维,“以人为本”,让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从作品中寻找、体验并领悟到某种与现实生活相沟通、相联系的智慧和美感,并以此去填补文本的阅读空间。因此,阅读,不但是让学生在感悟中认识作品,同时,也在感悟中认识自我,体现自我。

二、切实做到“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两种转变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牵引灌输多;学生缺乏兴趣,教师忽略培养;阅读训练不全面;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僵化。新课程改的推行,把我们带进了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推行阅读教学的改革,要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师生角色的转变,尽力凸现阅读教学的个性美。
-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即作品)的再创造。在阅读中,只是教师“一言堂”,一味的“教师读、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是不行的,应让学生依其自身个性建构自己对文本意义的认识和新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吸收新的知识,用充满个性的心灵去与作者碰撞,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以体现阅读中学生的主体性。

以习得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的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务必要达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性内涵”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及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三个维度。为了达成这三维目标,遵循阅读教学的唯一宗旨,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我在阅读教学时坚持以下原则:

原则一、高度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重视文本。课本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它。尽管我校的教学手段已日趋先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广泛运用,但我还是坚持从具体的教学篇目入手,认真落实好其中的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等。对于文章中包含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有选择地让学生扎实掌握,充分挖掘出文章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适时、适当地引导。

其次是重视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对学生头脑中的理论知识是一个补充,让理论知识的框架血肉丰满,也会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储备仓库,在实际运用是能够信手拈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记忆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的音、形、意、用法等,此外还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具体语言材料,让学生对文章中优美、精彩的句子,片断或是整篇文章进行背诵,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如教学《爱莲说》这篇课文,我就让学生背诵整篇文章,除了能体味学习作者的高尚情操外,其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等还要求学生学会在习作中运用。

文中需要记忆的知识,提醒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求弄懂它的意思和用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运用时也会正确运用了,避免了张冠李戴现象,填补了“根本不懂得学为所用”的空白。

再次要重视实践。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能够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我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时常为提拱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朗读、讨论等。例如在教学《陈毅市长》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在教学中积极投入自己的感情,模仿陈毅的地方口音进行范读,在陈毅与齐仰之的“当面交锋”部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要模仿陈毅的地方口音,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次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出人作者确实要表达的文性内涵,强调学生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积极与作者对话,寻找情感上的共鸣,提醒学生切记不能凭空捏造、任意夸大。始终坚持以文本为根据,就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还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延伸、扩展,给学生以课外练笔的机会,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原则二、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与运用

“授之以渔”贵在导,为了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自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正确引导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陈毅市长》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初读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及主题、在品读中掌握文章写作方法、在精读时分析写作特色。回答“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文章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作者采用这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三个问题,学习完《陈毅市长》这篇文章以后,又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齐仰之式的化合物?齐仰之“出山后”会做些什么?……让学生用思考、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生活。

另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如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时刻牢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拥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等等。使他们在后来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原则三、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性内涵

我的语文教学不仅是讲字、词、句、章等方面的知识,还注重挖掘课文本身的人文性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起他们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等。

原则四、为了更好地达成三维目标,我还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第二、评价学生只注重过程,不太追求结果。

第三、坚持多鼓励、少批评,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四、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坚持“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四项基本原则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为了让学生都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我始终坚持“学生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性和活动的实践性”这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立教之本、发展之基。

自主性原则

在新课程条件下,我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主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方式,自觉承担起实现阅读目标的义务,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开放性原则

为了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我坚持开放教学时空,实现时空共有;开放学习内容,力求内容共创;开放组织形式,实现意义共生;开放探究结果,达到成功共享。

探究性原则

在阅读教学中,我的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敏锐地问题、主动地得出问题、积极地探究问题。探究的结论不是教师的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得到的属于学生自己的结论。

实践性原则

文学作品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关注身边的一切,采用“感性经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教学模式,遵循“生活——文学——生活”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阅读,阅读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⑸ 语文教学怎样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正确认识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正如列宁所说:“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自然也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如果脱离工具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那就更谈不上“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将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将是不变的教学内容与任务。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知识教学为本,以语文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兼顾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二、正确认识人文性。语文虽具有工具性,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翻看教材中一篇篇题材不同,体裁各异的文章无一不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题,即使是作为语言材料的词汇、句子也无一不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教育优势理所当然地要求它应发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积极作用。如教《最后一课》,不能只侧重于语言的朴素自然,也应使学生体会文中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皇帝的新装》,不能只着眼于情节的曲折、离奇,也应使学生把握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正确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证统一关系尽管新课标一再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是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操作上却一直存在着争议。出现了以下两种争议 1、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语言文字、写法上,对于文本的人文性视而不见。因为这部分教师的认为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教学就要为实现这个工具性而努力。 2、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教学时,把大部分精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置文章的语言文字与不顾,还谓之曰:“这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其个性。”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片面的理解了语文的性质,它们将一个整体截然地分裂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附,毛将附焉”,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的人文性?而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会因失去了灵魂而黯然失色。语文的工具性昭示着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融合着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也不是一般的人文性,它是负载在语文的工具性之上的。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也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于一边,忽视对文本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体验。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相得益彰,同生共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在人文情感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式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紧紧结合在了一起,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同一! 因此,把语言学习作为本体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创造能力、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滋生,从而使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又将工具掌握在手。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前实践课标的过程同样也要我们要特别注意已经出现的人文性的泛化,用人文性涵盖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而忽视工具性。人文性的泛化与工具性的泛化后果一样,都会严重影响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会导致语文素养的“营养不良”。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防止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呢?第一,把握尺度,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超越语言文字训练和个性化感悟好比语文天平的两个托盘,重了一头,天平必然要倾斜。不管钟情语言文字训练,还是痴迷文章感悟,偏重一个势必会造成语文能力的失衡。新课程改革的指挥棒让我们关注人文,重视感悟,于是我们的课堂开始虚了,学生得意却忘言了。仅在词语方面的掌握就出现了以下这样的问题; 课标对低年级提出的是“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弄明白,懂得很清楚。真正做到明白、清楚就必须能够用语言来表达,现在提倡感悟,老师们错误地认为,了解词语的意思只要意会就可以了不必言传,这不言传,教师就不能把握学生了解的程度。有时学生甚至对课文中的个别词语不知所云。中年级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出现了得意妄言的现象,学生对课文只有一个整体感受,浮在表面。至于这种感受是从哪个词中传递出来的,老师没有引领学生捕捉这样的词语,也就谈不上体会词语对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对词语的理解、揣摩不到位。正是因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即便是学生将一些词语记住背下来了也不能准确地应用。 其次,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造句的训练,特别是关联词语的运用。虽然说造句有生拉硬拽之嫌,但是不经过大脑苦思冥想就不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用时自然产生不了相应的了联想,于是,学生在说话、写话中就出现了然后…然后…,完了…完了…的连接,学生不清楚自己前言后语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第二,紧扣语文本体,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语文本体就是语言文字。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就必须充分重视语言形式,从语言入手,去理解思想内容,以及领悟思想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语文教学,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完成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的过渡,理解言语形式,才能深刻理解言语内容,才能真正学会阅读。 四、正确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崔峦曾经说过: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首先必须打破单一、沉闷的课堂,改革以往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以老师讲解代替学生问答,以老师分析代替学生思考的单一做法。本人认为改革这一教学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目标的改变,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又要注重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如在设计《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又实在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描写,了解地球的浩瀚与美丽,这一学习目标通过生动朗读,惊现场面再现(多媒体),精彩片断仿写等步骤实现;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地球的可爱。二是发动和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图片以及调查整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程度,从而使学生能从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中感受到地球将面临的危机,这样让学生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特点及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了解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加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保护好地球。 第二,从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丰富、活泼的语言材料,受到更形象、直观的思想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运用、提高是语文工具性的直接体现,而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体现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实现知、情、意的统一。我们教师要恰当地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在指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对语文性质要有更准确、更成熟的认识与把握,然而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内容还需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努力付出。我想只要我们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目的。

⑹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思想 文化 日新月异,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 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合作学习为手段,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1.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全员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确立一般是由前后桌四人或同桌二人组成,在小组学习中,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整理后明确分工给各小组,这样学生既可以自主独立学习思考,又可以互相讨论,互 相学 习;提倡学生下座位自由讨论,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不追求统一标准答案。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可以教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学习中去,给予指导。

2.教师引导各小组汇报交流,让学生达成共识。小组间交流是小组学习完成之后进行的,先由一个组首先发表意见,其余小组加以补充,在此期间,对有争议的地方,全班再进行答疑。教师针对答疑的情况,择要精讲释疑,并注重基础和关键点,同时注意语言、情感艺术的巧妙运用,借此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通过互学、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共同参与等形式,逐步养成互助互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品德,并从中感受到融洽的、亲如兄弟姐妹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得认识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以探究学习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教学中坚持给学生充足时间质疑问难,通过质疑问难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通过“记”和“纪”的质疑,提出鲁迅先生是不是写了一个错字,让学生陷入困惑,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不会写错字!”又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就怎么不会写错字?”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教师抓住契机,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提问:“你能有办法证明鲁迅先生不会写错字吗?”“你能有办法证明鲁迅先生是写了错字吗?”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分组研究,共同探究出:这是一篇白话文;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汉字还没有规范等等……通过质疑、解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白话文的一些相关知识,有利于更好地学好这篇 文章 ,而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语文教学落实新课程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日新月异。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重开发人类自身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 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是教育工厂,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 ,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 毕业 生的重任。语文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需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总目标提出要让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性”。在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总目标也要求高中学生要“了解 学习 方法 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语文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

优化课堂活动,增强自主意识

课堂活动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要使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课堂活动前,教师要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最好的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并加以引导,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

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增加观察、调查、讨论、演讲、社团等课堂活动,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语文课堂 教学方法

思源于疑

古人云:“学贵则疑”、“学则须疑”。现在教育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疑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的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 造句 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

培养和引导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一个环节,至于这个环节安排在什么时候,那要看情况而定,有时可以安排在揭题时,如:《“私塾先生”》揭题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质疑:“课题上的引号表示什么?”“私塾先生是谁?”“陈毅同志为什么要假扮私塾先生?”……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教师再引导学生选择重要问题,便于教学的针对性。有时为了检查效果,可以安排在新课后,有时安排在教学重点处,如在《黄继光》教学过程中,第三段是本文的重点,当谈到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而光荣地牺牲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当时情况紧迫,黄继光已没有一件武器了,想到自己肩负着使命感,毅然不顾自己的生命,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枪口,掩护战士们的冲锋。也有少数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有同学认为:“黄继光可以用石头堵住敌人的枪口,因为敌人的火力点已塌了一半,我想那里一定有石头。”也有同学认为:“指导员还可以派人援助他。”这几个学生大胆质疑,不仅使全班同学得到了一交很好的教学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疑则须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难问题,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给予解疑。我总是在教学的重点或是难点处设计同桌交流,四人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人人参与的机会,同时让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信息量,促使他们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四人小组讨论时,每小组的学生一般是好、中、差兼顾,由小组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讨论,推选一位同学归纳小组同学的讨论结果,准备参加全班交流。在这期间,教师要把握好学习重点和时间,对于讨论的深度和难度也要把握好,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做好引导调节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讨论交流要讲求实效,不求形式上的热闹,可有可无的讨论不要安排。

如《“私塾先生”》,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陈毅同志智勇双全的大无畏精神。我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你们读了课文后,感觉陈毅同志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激烈,各抒己见。教师在这期间要来回巡视、指导,防止讨论时间空耗。讨论以后,我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每小组推选出的“发言人”汇报讨论结果。有的说:“陈毅同志是位多才多艺、英勇无畏的人,从杀气腾腾的敌人端着枪察看的情况下,陈毅同志神态自若地给学生讲写字的要领,还连说带笑地讲述着动听的 故事 。”有的说:“陈毅同志是智高胆大、临危不惧的人,从他一进学堂到敌人离开这个过程中,显示出了他的智慧超人,在敌人面前毫不畏惧,从容不迫,终于蒙过了狡猾的敌人。”还有的说:“陈毅同志是位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人,我从日本鬼子问他是干什么的,他泰然地说自己是教师的干活。”学生通过讨论,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4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善于鼓励学生

作为一个有自尊的人,学生渴望得到肯定。他们好动、好奇,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愿望。对于他们的讨论与回答,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并坚持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这种鼓励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该面对每一位学生。老师的鼓励对学生很重要,成年人尚且喜欢听好话,更何况是孩子。打击呵斥并不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会使孩子彻底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我接到一个班,大多数学生的 作文 组织能力很差,写出的作文枯燥无味,所以语文整体成绩很不理想。于是我改变策略,每一次测试都要强调学生一定要写完作文。

在改卷中我特别细心,在每个学生试卷上都写了评语,写得好的作文我每一次都在班上读出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吴宝同学是班上习作成绩比较差的一个,他的第一次测试卷作文只写了五句话,内容是符合习作要求的,我就在班上读了出来,鼓励他已经有进步了,继续努力,肯定会很棒的。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他好像变了一的人,上课特别认真听讲,也敢大胆发言了,看出他对学习很有兴趣和信心了。以后的每一次习作都有进步,而且构思新颖,有自己的风格。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给了他们一点阳光,他们会拥有整个明媚的春天:给了他们一个支点,也许他们会撬起整个地球。

倾听孩子们不同的声音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⑴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 想象力 、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⑵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 真谛;⑶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⑺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导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是无效的教学,反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写字练习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并强调四个“坚持”:一是要坚持写字,将识字和写字进行有机结合。教师在教会学生认识某一个字之后,可以有意地教学生如何写好该字,使其有目、有意识地练习写字。

二是坚持指导写字和培养习惯有机结合。对学生写字的姿势有所要求,要想写好字,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而且还要爱惜写字工具,维护环境卫生。

三是坚持提高写字技能技巧与审美教育、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即结合书写指导和书写评价、赏析,有机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渗透德育,培养学生专注、耐心和顽强的意志力,使学生的品性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和提高。四是坚持课堂教学评价与评价写字教学有机结合。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写字基本技能的训练:

1.基本笔画的训练,重在指导运笔。由于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进行直观教学,加强示范。基本笔画的训练应一丝不苟,让学生懂得笔画的位置和形状,并体会起笔、行笔和收笔,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和提按,从而把每个基本笔画写得规范、顺利。

2.独体字的训练,重在定准主笔(即字的骨架)。大多独体字有一两个主要笔画,定准主笔,其笔画(即字的血肉)的位置也就容易摆布了。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字的主笔,如“木”字,它的主笔是“|”,如果“|”写歪了,那么“木”的重心也就不稳了,所以教学重点便是让学生认准并定准主笔,摆布好副笔,做到疏而不空,重心平稳。

3.偏旁部首的训练,重在揭示规律。偏旁部首大多是从独体字演变过来的,字的偏旁部首直接影响到整个字的结构和重心。

4.合体字的训练,重在把握部件比例。合体字的结构比较复杂,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把握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全包围、半包围等结构的合体字各部件的大致比例,使学生的书写比例恰当、穿插合理、揖让得法、匀称美观,引导学生给汉字分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意思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定势的作用,会成为很自然的一种行为。因此,小时候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学生没有辨别能力,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要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能力具备,学习成绩自然提高。不光如此,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促进其他行为习惯的养成,好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1.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好比容器,被动地依赖教师学习,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缺乏自己咀嚼体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时,教师不要马上告诉他们答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自己试一试,通过查找工具书,查阅旧知识等去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就要一步一步去耐心启发,在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让学生觉得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从而他们就会有成功的体验,增加信心,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探讨解决。在小组讨论中,大家共同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论、分析,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互相合作下解决问题,找出正确的答案。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

做笔记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都在说记笔记的必要性。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学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便于课后复习巩固。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比较学习呢?①要准备好笔记本。要有语文专门的单独笔记本,不能在一个本子里什么学科的笔记都有,这样查找起来费时费力,很混乱。还要准备不同颜色的笔,通过颜色的'区分笔记的重点内容和不同内容。②在课堂上记笔记做到:字迹清晰,笔记干净。教师在黑板写的内容要有选择性记下来,不能什么都记,应记难点和重点。

在记的同时,要耳听、眼看、脑思考,这样才不会是机械记,能理解内容。要学会听记作业内容及要求,做到一字不落。对没有记下来的内容,要先认真听,课下向教师和同学借笔记。③如果记的笔记笔迹零乱,那么课下还要进行整理,使其变得全面、有条理、系统化。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能锻炼自己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作业及 时改正的习惯

让学生随时准备一只红笔和一个本子,将练习本和试卷上的错误及时地改正并收集起来。隔一段时间都拿出来看看,以此温故,避免以后再犯同类型的错误。

4.有条理的习惯

学生安排学习时间做好事先定好,知道在什么时间段做哪方面的学习,以及要学习多长时间。学习用具要收拾齐全,书本在书包、书桌、抽屉的摆放要有次序等等。学习用品存放无规律,要用东西时,费力翻找,极易影响学习情绪。作业书写要条理清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肯定不高。

5.积极阅读的好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30分钟,每天观看少儿电视节目不少于10分钟,每周背诵古诗文不少于2首。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摘抄课外读物的精彩片段,或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体会。教室的墙上可以挂上名言警句;教室的角落可以设计成图书阁;板报上写出每期的阅读材料;广播里可以播放儿歌、新闻等各种形式,使学生逐渐养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

在课堂书本阅读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思维和开阔视野,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要推荐优秀健康的课外读物,题材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如科普类、童话类、小说类、散文类、传记类,范围包括古今中外,像《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等。

由此看来,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育,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用全新的理念去理解教学,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更好将课本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有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收获。



⑻ 语文教学怎样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正确认识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正如列宁所说:“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自然也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如果脱离工具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那就更谈不上“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将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将是不变的教学内容与任务。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知识教学为本,以语文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兼顾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二、正确认识人文性。语文虽具有工具性,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翻看教材中一篇篇题材不同,体裁各异的文章无一不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题,即使是作为语言材料的词汇、句子也无一不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教育优势理所当然地要求它应发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积极作用。如教《最后一课》,不能只侧重于语言的朴素自然,也应使学生体会文中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皇帝的新装》,不能只着眼于情节的曲折、离奇,也应使学生把握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正确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证统一关系尽管新课标一再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是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操作上却一直存在着争议。出现了以下两种争议 1、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语言文字、写法上,对于文本的人文性视而不见。因为这部分教师的认为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教学就要为实现这个工具性而努力。 2、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教学时,把大部分精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置文章的语言文字与不顾,还谓之曰:“这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其个性。”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片面的理解了语文的性质,它们将一个整体截然地分裂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附,毛将附焉”,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的人文性?而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会因失去了灵魂而黯然失色。语文的工具性昭示着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融合着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也不是一般的人文性,它是负载在语文的工具性之上的。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也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于一边,忽视对文本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体验。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相得益彰,同生共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在人文情感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式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紧紧结合在了一起,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同一! 因此,把语言学习作为本体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创造能力、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滋生,从而使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又将工具掌握在手。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前实践课标的过程同样也要我们要特别注意已经出现的人文性的泛化,用人文性涵盖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而忽视工具性。人文性的泛化与工具性的泛化后果一样,都会严重影响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会导致语文素养的“营养不良”。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防止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呢?第一,把握尺度,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超越语言文字训练和个性化感悟好比语文天平的两个托盘,重了一头,天平必然要倾斜。不管钟情语言文字训练,还是痴迷文章感悟,偏重一个势必会造成语文能力的失衡。新课程改革的指挥棒让我们关注人文,重视感悟,于是我们的课堂开始虚了,学生得意却忘言了。仅在词语方面的掌握就出现了以下这样的问题; 课标对低年级提出的是“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弄明白,懂得很清楚。真正做到明白、清楚就必须能够用语言来表达,现在提倡感悟,老师们错误地认为,了解词语的意思只要意会就可以了不必言传,这不言传,教师就不能把握学生了解的程度。有时学生甚至对课文中的个别词语不知所云。中年级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出现了得意妄言的现象,学生对课文只有一个整体感受,浮在表面。至于这种感受是从哪个词中传递出来的,老师没有引领学生捕捉这样的词语,也就谈不上体会词语对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对词语的理解、揣摩不到位。正是因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即便是学生将一些词语记住背下来了也不能准确地应用。 其次,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造句的训练,特别是关联词语的运用。虽然说造句有生拉硬拽之嫌,但是不经过大脑苦思冥想就不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用时自然产生不了相应的了联想,于是,学生在说话、写话中就出现了然后…然后…,完了…完了…的连接,学生不清楚自己前言后语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第二,紧扣语文本体,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语文本体就是语言文字。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就必须充分重视语言形式,从语言入手,去理解思想内容,以及领悟思想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语文教学,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完成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的过渡,理解言语形式,才能深刻理解言语内容,才能真正学会阅读。 四、正确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崔峦曾经说过: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首先必须打破单一、沉闷的课堂,改革以往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以老师讲解代替学生问答,以老师分析代替学生思考的单一做法。本人认为改革这一教学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目标的改变,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又要注重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如在设计《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又实在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描写,了解地球的浩瀚与美丽,这一学习目标通过生动朗读,惊现场面再现(多媒体),精彩片断仿写等步骤实现;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地球的可爱。二是发动和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图片以及调查整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程度,从而使学生能从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中感受到地球将面临的危机,这样让学生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特点及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了解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加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保护好地球。 第二,从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丰富、活泼的语言材料,受到更形象、直观的思想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运用、提高是语文工具性的直接体现,而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体现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实现知、情、意的统一。我们教师要恰当地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在指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对语文性质要有更准确、更成熟的认识与把握,然而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内容还需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努力付出。我想只要我们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目的。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应坚持些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