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师如何分析理解教材
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师备课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教师对这一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游离,精力分散,教学效果强差人意。因此,引导教师准确地分析和理解教材,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教学指导工作的一项桥梁没重要内容。下面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际,我重点谈一谈如何指导教师分析理解语文教材,不妥之处,肯望大家指正。 一、宏观把握,明确教敏纳材使用方向。 不管拿到哪册教材,我认为我们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温新课程标准,要踏下心来对它的阶段目标进行通读,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重点读懂对应学段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对教学参考中的“教材说明”部分认真阅读,对要使用的整册教材从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对重点部分内容反复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实。最后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需要我们对教材中每组课文的说明文字细心体会,对照《教学参考》中的相关解释内容整体上感知这一组文章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大局”出发,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方向。 二、 细致解读,展示教材内容魅力。 以上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提出的一些建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涉及到的是对一篇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我觉得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要想能在课堂上自如地驾驭它,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读是理解教材的第一步。听完特级教师的语文课,我们不禁会为其课堂上酣畅淋漓的表现所倾倒,殊不知,对课本中的每篇文章他们都已经做到了“烂熟于心”。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只有对课文内容了如指掌时,才能真正做到立足教材,也才能有望超越教材。随着读的深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会越来越深刻,朗读的品味也会越来越高,才能达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如朗读《丰碑》,要能让学生听了潸然泪下;朗读《桂林山水》,要让学生听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勾划文章中重点的字、词、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感悟和理解,即:“潜心会文本渣销”。有时,我们对一个词语的灵感很可能触动全篇,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翠鸟》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我在反复研读这句话的时突然眼前一亮:“轻轻”这个词语用得多好啊!它既照应了第一自然段中对翠鸟“小巧玲珑”特点的描写,又写出了翠鸟飞行动作之敏捷,在一刹那停住的神态,让人不由对它产生一种喜爱之情。 (三)、要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作为教师,只有我们领会得深,才能引导学生领会得深,甚至在我们的诱导下实现学生的创新性发挥。我在备《燕子专列》一课时,对描写小姑娘贝蒂寻找燕子的部分很感兴趣。经过细心品悟,我除了被小姑娘贝蒂那种为了拯救燕子忘我的精神感动外,也体会到了作者在寻找燕子的众多人中选择她进行描写的原因―――透过对这个小姑娘的典型描写,我们可以容易地想象出人们当时为了拯救燕子而付出的辛苦和对小燕子那种浓浓的情意。这种“以点带面”的描写方法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和效仿。 (四)、拓展延伸,多方面搜集与文章相关的素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我们理解教材仅仅依*《教学参考》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教学参考中提供的材料是有限的。着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分析《两小儿辩日》这一课的教材时查阅了古籍《列子、汤问》一书,在理解《珍珠鸟》一课时亲自登门拜访了冯骥才先生;于永正老师的案头备有《中国少年儿童网络全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而且他还经常上网查询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充实语文备课,让自己的课堂永远流淌着“新鲜的知识琼浆”。各位前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B. 如何有效的使用语文教科书
(这是许6569 小能熊365日写作计划的第22篇文章)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觉得我忽略语文课本多年。通过最近听课,再反观我自己的课堂,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怎样有效的使用课文:
一、在正确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高效地利用教科书
语文课本是进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料,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教科书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课本内容,认真发掘其教育价值。
在备课时,我们必须深入教材,钻研教材,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靠一本教学参考书,在不深入理解文本,挖掘内容之时把教参中的内容写到教案中,上课时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统一的标准上来,这样,也就谈不上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了,更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们稍显要把初中阶段8册教科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全面了解教材的结构、框架,然后把握每册书的侧重点,再了解每个单元的内容。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承担着不同的教学重点,了解了每个单元的重点,才能抓住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我们还要对每篇文章进行研读,在不依赖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静下心来自己阅读,去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教学的要点;然后,参考相关的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最后,结合近1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的命题导向合理安排内容和课时,有效的使用教科书。
二、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科书
1、根据语文教科书中选文多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每个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思想、情感、成长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根据教材的多义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培养他们自己独立阅读、思考并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挥教材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训练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发展。由于学生的性格爱好不同,必要的引导不可少。某日听课的一个片段现记录如下(《故乡》):
……
师:鱼怎么会有脚呢?
生:有!
师:什么鱼?
生:娃娃鱼。
师:真是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们看到过没有?
生:没有。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的?
生:说明闰土见多识广,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
“跳鱼有脚”是课本中的一个细枝末节,在教学中完全不必要拿出来讨论,可是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们那个老师又不能置之不理。她引导的十分巧妙,既帮湖州学生解决了疑问。又有效地发挥了课本的作用。
3、尊重教科书,深入挖掘教科书。
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具有明显的教育目的,我们备课的时候不能偏离教科书的本意。
4、对课本进行选择、加工、改造、运用,充分发挥其例证和凭借作用。
课文是很好的例子,通过一篇文章,实现举一反三、为我所用,跳出文本,能发挥出语文课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三、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仔细阅读现有的语文教材,会发现其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弹性,所以,我们在使用语文课本时应根据教学中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科书进行加工和重组,最大限度的发挥课本的作用。我在设计《变色龙》一课时按照广为流传的“四个学说”设计,李老师设计的教案按照中考对于小说类考题常考的考查内容设计。但都达到了我们预先设定的效果。
四、正确处理教科书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防止脱离教科书任意拓展
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课本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课外学习资源应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与课内学习资料应保持一致,在难易程度上应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适应,不能与教材内容并重甚至高于教材内容资料。所以,我们在设计“拓展延伸”环节和“课堂作业”时应慎重考虑。
C.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有效使用教科书
语文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行为实施中最常规最主要的媒介和载体。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正确地使用语文教材。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是否正确把握和驾驭语文教材的教学,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成败。怎样才能正确使用语文教材,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读、背、写、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要灵活使用。二、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目标中特别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要处理好整体感知与局部切入的关系,要做到整合教材,重点讲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通读教材,弄清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句段或关键词语作为切入口,来带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对文本的结构、作者的情感、表达所用的语言及修辞的研究,甚至段落的切分、标点的运用,一个字、一个词的推敲,常常会对深入理解整体意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文学作品的“教学建议”也提出“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这是基于阅读鉴赏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特点而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符合阅读鉴赏基本规律的总体要求。四、仔细分析教材。 把同类的文章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研究,我们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专题来教学:现代诗专题,古代历史传记散文专题,写人记事散文专题,新闻专题。五、阅读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视野、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 阅读是对话,对话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同时受着读者和文本的双重制约,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本的确定性是对话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敢于引导,善于引导。首先,要创设自然生成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其次,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及时作出判断,想一想它有没有价值,跟文本有没有关系,与教学目标有没有联系,值不值得讨论探究,然后作出调整。要重视理解性阅读,因为,我们初中学生还没有成长为一个“理想的”读者、“有能力的”读者,因此,选择展开对话的适当层面。六、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观点正确与感情真实健康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感情真实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们应重视课标规定的目标中“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等要求,为此,强调学生要“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感而发”“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样,自然就把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成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写作心态和良好的写作状态,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七、在语言表达上,处理好基本功与有创意地表达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有个性地表达,鼓励有创意地表达,这与重视语言表达基本功并不矛盾。表达与交流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实际的表达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课标“教学建议”中所说的:“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要重视表达实践,把力气花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能力上,善于观察生活、体验情感、搜集素材。 八、 处理好课堂内外结合与课外延伸学习的关系; 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每个单元,都安排专题研究,每个星期,我们都可以安排时间进行课外延伸。可以安排在星期天,也可以安排在早晚读,这样就不占用教学课时了;最后,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课外收获与同学交流。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运用教材,正确的进行教学。
D.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教材 2
听了专家教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语文教材不是现成的教学内容,只是教学的原材料,需要教什么?或者是用它来教什么?还是需要语文老师去提炼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具备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使教材成为真正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材”。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正确地理解与把握教材,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正确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板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正确的航向。根据课程标准中学年段的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点、难点、关键)。并抓住文本的重点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的难点,力求为教学找出更简单有实效的突破口,来解决消除教学中的障碍。 二、 深入解读教材 我认为,深入解读教材须达到五个层次: 第一层:关注“教材包含了什么”,着眼点在教材的表层内容和呈现方式。比如知识点、标题,或者书中设计的图片,问题与活动等。 第二层:主要思考“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难点何在?所谓的重点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包括一册书、一个单元、一节课以及某部分内容的重点;从内涵上来说,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内容对顺利学习其他部分起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作用。 第三层: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应该如何组织与整合”,着眼点在教材的组织顺序与结构上。首先,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组织顺序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符合。其次,关注整合程度,内容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不同时间的内容衔接性。 第四层:关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什么要求?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什么要求等问题,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领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层:思考“教材蕴含着什么” 、“折射出哪些数学学科教育理念?”、“渗透了哪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体现?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 叶圣陶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看来,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把教材作为训练语言文字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材料。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作学习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学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师生的精力被耗费在识记、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语”上。正确的教材观要求师生把教科书当成活材料,而且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时还可以为达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辅助材料。正确认识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范例和学生练习的例子,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语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E. (原创)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教材
文本是什么?广义的文本,首先是指创作文本。教师作为文本的解读者,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一位同学生一样的普通意义上的读者,由于阅读经验与文化的积累,又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因此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可以说是位熟练的读者。所谓正确解读教材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调,把握分寸尺度。实际上,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形成多元化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二、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本学期,我负责接任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进入高年级后,教材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落实。这是最终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这一载体来认识,吸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自主性、开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强,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导向。就是在语言编写方面,也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的特征,而在其教材的助读体系,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连篇,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多的空间。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着的意蕴,才能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风格各异的古诗,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节选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着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还要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发展成果;《蝙蝠和雷达》反映科学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识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环保意识的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等等,当代先进文化思想尽蕴含其中。只有把这些内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而不会盲目地为“怎么教”所困惑,语文本体才不至于淡化和失落,语文课堂才能灵肉相并。
四、关注课文单元组合。所谓单元组合,即围绕着某一主题,组织了3-4篇课文而构成的意义单元,它常常包括随后的练习以及部分习作的内容。在教材处理时,我们要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样使学生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从去年开始,我校——南宁市清川小学开始实验主题阅读教学,即——"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主体,
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两翼"中一翼是与教材单元主题配,这就更要求我们语文老师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题意义。在实行这个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更深的研读课文,可以使我的课堂提升更多,学生的收获更大,比如,本学期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5课《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通过先熟读教参,再大量查阅关于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关资料,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记,最后还引出了与这一单元“艺术与人生”为主题的相关的两篇文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深刻的把握课文的主题。
五、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解读
在重难点突破上,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可以有以下三个方法:①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向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②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③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从三件事体会:鲁迅关心他人、敢于抨击反动势力,关心后代青年成长等。这样,突出值得借鉴的表达方法,以典型时间反映人物精神面貌,体会精准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又如《白鹅》中抓住“好一个……的白鹅。”这句式样的句子反复出现,作用有四:A暗示课文要点与层次;B强调了本课要表达的中心;C巧妙地将记叙与抒情融合;D对小节内容予以概括总结。
其他还有很多的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细细对照,认真反思,将所学与实践结合,努力提高教材处理分析能力和实施教学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认真的研读、吃透教材,那么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先前简单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了解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了什么思想,而是更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更讲究如何让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文学素养较高的老师,懂得什么时机该让学生“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处地“动情诵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知道“静心默读”地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F.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 (转)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分析教材,正确理解和把握它,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闷清、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结构
1、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
2、演读课例,准确把握课文序列的关系。
教材通常由各个单元构成,而各个单元之间又有内在的训练序列衔接关系。把握这种关系,在授课时就知道哪组单元该蠢丛讲哪个专项的知识,在讲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出击。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所用。
3、钻研课后习题,把握课文重点训练项目。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每篇精讲课文的后面都设有精美的练习题,这些习题隐藏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聪明的老师是不会放过这些习题的钻研。认真揣摩这些习题,你会发现这篇课文原来是这样教的,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讲要讲的内容,练需要练的项目,就不会泛泛而谈,语无伦次,更不会一篇课文下来不知自己讲了什么,学生不知学了什么。 二、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是搞好新知识、技能教学和实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中的新知识和前蚂档前后教材中知识的关系,发掘新知识、技能的“生长点”,以实现知识、技能的正迁移。还要分析教材中新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将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努力构建各类知识、技能的网络,从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三、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关键点,是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总之,教师解读教材有多深,就决定他的学生在课堂上走多远。希望我们教师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真正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引领学生们徜徉在语文课堂之上,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G. 谈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待教材
一、正确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板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正确的航向。根据课程标准中学年段的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点、难点、关键)。并抓住文本的重点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的难点,力求为教学找出更简单有实效的突破口,来解决消除教学中的障碍。
二、 深入解读教材
我认为,深入解读教材须达到五个层次:
第一层:关注“教材包含了什么”,着眼点在教材的表层内容和呈现方式。比如知识点、标题,或者书中设计的图片,问题与活动等。
第二层:主要思考“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难点何在?所谓的重点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包括一册书、一个单元、一节课以及某部分内容的重点;从内涵上来说,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内容对顺利学习其他部分起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作用。
第三层: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应该如何组织与整合”,着眼点在教材的组织顺序与结构上。首先,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组织顺序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符合。其次,关注整合程度,内容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不同时间的内容衔接性。
第四层:关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什么要求?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什么要求等问题,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领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层:思考“教材蕴含着什么” 、“折射出哪些数学学科教育理念?”、“渗透了哪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体现?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
叶圣陶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看来,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把教材作为训练语言文字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材料。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作学习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学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师生的精力被耗费在识记、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语”上。正确的教材观要求师生把教科书当成活材料,而且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时还可以为达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辅助材料。正确认识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范例和学生练习的例子,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语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H.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摘要: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关键词: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所谓独特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构建的意义。由于学生各自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因而所构建的意义极具个性色彩。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注重了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但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处在未成熟时期,他们的独特体验、多元化表达不一定正确。有时甚至会与时代和民族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矛盾,如果老师眼里只盯着多元、独特,一点启发引导的意识都没有,那么有些体验虽然是独特、新奇,课堂虽然是民主、开放,但已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看待这句谚语,它至少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文本解读的主体(即读者)是众多的,文本解读的空间是广阔的。在广大的解读群体中,语文教师是比较独特的一群。一般的读者,他面对的对象只是文本,他阅读文本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消遣或获得愉悦体验或获取某种知识,有的甚至可能是无目的的。语文教师则不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他既面对文本,又面向学生,他以课堂教学为媒介,以师生解读、对话生成为材质,将此端文本中呈现的世界景观和彼端学生的解读水平及个体解读差异联系起来,架起一座往来通衢。因此,语文教师就很难像一般读者那样可以闲庭信步、漫不经心。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氛围的长年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于其中呢?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我的信念》中主人居里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够体会到居里夫人这种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关键的是,我们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如何把这种精神赋予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春》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春天的赞美。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改革。除了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社会生活是文本I,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文本II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II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两个文本III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着于自己的文本I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III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这是时代的要求。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科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
I. 如何正确解读教材
一、教材是什么?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教材进行。二、教材解读的范围教材解读不再是狭义地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而是对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解读,这样才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方向。现代教材解读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读,对教学环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环境分析是指各校内部、外部的环境分析。其中,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学校条件等的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村社、信息、学校周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分析。教学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进行教材分析时,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首先进行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学校内外环境的分析越客观、越准确,对我们的教材解读就越有帮助。这样,不仅对教学背景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整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怎样解读教材?(一)教材解读的内容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3.把握教材的特点。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二)教材解读的形式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三)教材解读的层面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四)教材解读的途径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1.与作者对话。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2.与文本对话。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着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可见,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其实也正是丰富的“解释”让成其为经典。不过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我们的解读即使已脱离作者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东西。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3.与编者对话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四、教材解读的一般步骤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读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读、处理教材。教材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一般来说,解读教材应从解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五读”。(一)语文课程标准――研读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等。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是中心校还是村小,课堂教学都要受课程标准的指导,因此,在解读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教师正确进行教材解读的前提。(二)有关资料――泛读,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所谓泛读,指在进行教材解读时,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参考书、语文教材、与教材有关的报刊杂志等,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图书室也初具规模,基本建成,各类图书资料上万册,还有各种光盘及东北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上网卡供广大村小教师查阅学习。各村小还有中央远程教育模式资源供大家学习。(一)要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明确语文教材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明确语文知识在各个教学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情况。 如:小学生写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铅笔、钢笔、软笔),语文工具性体现出来的螺旋式上升(口语交际、写一段话、写一篇短文、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写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采的文章)。(二)要明确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如:品德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术课中的美育与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学生懂得美和欣赏美的要求;又如:《腊八粥》《会飞的蒲公英》《穷人》《植物妈妈有办法》《藏羚羊的跪拜》《网上呼救》等课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内容对村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更需要村小教师进行广泛阅读。通过泛读,教师深入了解了课程标准,使教材解读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更低年级和更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为本阶段的语文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实现与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语文、数学、品德、综合实践、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语文习题。如:有的村小教师经过泛读,发现语文第一单元与品德第一单元就有相通之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学科整合。(三)整个教材――通读,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全部小学语文教材。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全部教材的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线索
J.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
"教教材”在教学中只是死的教学方法,不能活用教材,只是围绕教材来讲解,而且都是灌输式教学法,教学方式古板,比如同样一篇课文《郑伯克段于鄢》,“教教材”的教学方式就是紧紧围绕教材中的注释、翻译、故事发生背景来展开。
“用教材教”,意思就是把教材当作例子,要活用,要用活,要以教材为起点拓宽、延伸。比如同样一篇课文《郑伯克段于鄢》,“用教材教”就是不仅把那些该讲的注释、翻译、故事背景讲清楚,还灵活加入一些同类型故事来进行对比展开。
同时呢,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比如引导学生们仿写,或者以里边的人物口吻、立场出发写一篇文章等等,以达到既有知识的学习,更有知识运用在其中的目的。
(10)语文教师应如何解读教科书扩展阅读:
教师要备好课又必须做好一下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
在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参考书。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须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等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就是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那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 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了。
2、深入了解学生
不但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和需要,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出现什么问题等做出预测,以采取积极的对策。
3、合理选择教法
这就是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