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语文赛课活动总结
语文赛课活动总结范文
精彩的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了,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活动总结吧。你想知道活动总结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赛课活动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xx年10月22日11月13日,我校开展的全员参与、全学科覆盖的“学模用模入格课”赛课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共47人参赛,389人次参加听课活动。赛课活动中老师们高度重视、认真准备,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节风格各异、亮点纷呈的好课,同时也展示出五小教师的风采与五小教研创新的格局。五小课堂教学呈现一派新气象:绝大多数参赛教师大胆尝试运用课模令人可喜;部分老师对课模核心理念领悟较深给人惊喜;课堂上师生互动,精彩不断更让人感动。表彰会上教务处分别对语文、数学、综合三个小组的活动开展情况作了总结,最后对在这次赛课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
一、课堂教学新气象
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学模用模入格课”。其目的是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关注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整;引导教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为核心目标,激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继而形成独具我校特色的“自主互动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综观我们的十七节语文课,带给我们的是可喜、惊喜与感动。滚野
(一)可喜之处:大胆尝试运用课模
绝大多数参赛教师能够尝试着运用我校“自主互动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次活动与其说是一场比赛,不如说她是一次展示,是一次“学模”成果汇报展示,更是一次“用模”活动的推进。我校“自主互动四环节”的基本流程(自主预习交流质疑互动展示巩固拓展)的操作主要是以“三单”教学为载体来完成的。“三单”指的是预习交流单、课中学习单、课后检测单。在十七节语文课上,我们可喜的看到了老师们对于我校课模的基本框架的毕消了解已经非常熟悉了。不论是教学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不论是阅读教学、识字教学还是口语交际教学,大家无一例外的都在努力尝试着运用“三单”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比如孔德娟、陶虹、熊丽华等老师课模运用比较运用恰当自如。
(二)惊喜之处:领悟课模核心理念
我校“自主互动四环节”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自主互动”与“当堂达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遵循凡是学生自学、操作或通过交流能够学会的就坚决不教不重复的理念,让学生的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由观众席走上表演的舞台。
在课堂教学中,参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突出表现为教师由注重“教”转变为注重学生“学”的指导。努力通过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勾划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令人惊喜的是老师能够领悟课模的核心理念,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年段特点灵活的运用课模而不是对课模的生搬硬套。比如林继兰、周芳、程丽、李波兰等老师对课模的驾驭可谓是游刃有余。
(三)感动之处:师生互动,精彩不断
历时三周的赛课活动中,每位参赛教师在重视中准备着,在准备中思索着,在思索中实践着,在实践中反思着,在反思中成长着。在一节节师生互动的课堂上,我们感动着:有的老师伏在电脑前,一座几个钟头,精心制作出既实用又富有美感且表现力强的课件,将抽象、静态、枯燥的知识直观、形象、鲜活地呈现给学生。比如张红珍、林继兰等老师;有的老师注重组织教学,注重唤醒学生的激情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高娜敏老师的课堂上非常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与建设;有的老师语言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并且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如李波兰手备知、胡丹等老师。有的老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通过问题追问,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比如林继兰、周芳等老师。有的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始终体现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良好态势。比如程丽、郭志敏等人。而在年轻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感动于她们虚心好学、勤于钻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比如胡丹、孔德娟、宋慧颖等人。
二、教师发展的方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更无完美。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比如深挖文本内涵不够,教学内容肤浅,留于文本表面,教学过程“蜻蜓点水”;还有无效提问过多;评价激励不当等。因此我们对教师的自身发展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1、狠练基本功,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教师的基本功方面尚需锤炼。比如语言基本功、朗读基本功、板书基本功以及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机智应变的能力。
2、进一步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建议多读书,多思考,勤实践。以他山之石攻玉,以求自我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是一个“会思想”的教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是做基础教育工作的,试想,如果春天发的芽是孱弱的,这株植物今后也很难茁壮;如果一个人童年经历的一切都是令人压抑、令人窒息、消极被动的,他的生命也永远不可能是强健和充满活力的。让我们携起手与课模相伴,与学生共同成长!
本次参赛教师为1-6年班主任,总体看各位教师课前都能够认真备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教学设计都比较好,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新课程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机渗透和应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思想理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接受,新的教学模式,思考方式已被大多数教师付诸于实践。
在听课中体现出的共同优点:
1、注重知识传授,注重情感交流。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困惑能恰当引导,特别是教师注重为学生情感方面的交流,他们能把微笑带进课堂,亲切和蔼,课前能通过故事、游戏等活动,循循善诱地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启发鼓励学生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教学自然,语言亲切,能尊重和信任学生。
2、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能通过故事、游戏、扩词进行语言积累,学字、学词的过程新颖,方法多样,教师能让学生把自己预习的词语说出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大了知识视野,更加突出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学习。读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文中感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3、运用辅助手段,努力优化课堂。
每位教师都自制教学课件,使用恰如其分,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教师都能充分使用小黑板,图片、纸卡。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举手投足间都能够渗透出精干、干练。听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个别教师方法单一,个别知识点交代含糊,学生谈论要求不到位,没有明确的中心任务,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教学中缺乏情感创设,形式单一欠灵活。
改进意见:
我们上课时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学训练为重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面面俱到的做详细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有挑战性,又要适合学生的水平,通过训练,学生增强了学力,掌握了学习方法,教学效果也就自然提升了。
评选结果:
根据评委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打分统计,本次赛课活动共评出二节优秀课:
九年级语文教师赛课活动在两个校区举行,九年级语文的12位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赛课活动。
与前几年赛课活动相比,本次活动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参与活动的教师的面更加广泛;二是所选教学内容都取自课内的文学作品,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纠正了赛课就是表演课的不正常现象;三是展示的内容更加全面,既有记叙文的教学,也有小说、散文、诗歌的教学,还有文言文的教学,可以说涵盖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五是设立监审组,包科领导仇校长全程参与,赛课科学、规范、公正、透明。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欣喜的看到经过“三先三后”教学模式的学习,教师们与新模式在一同成长。回顾这次赛课活动的12节课,我觉得有这样一些优点:
一是在此次课堂教学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和谐的统一起来,并且能在教学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自然的展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任彪老师在教《那书》一课时,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有效实现了“阅读是文本与学生、教师的对话”。王春玲老师上《记承天寺夜游》,在听、说、读、品活动中,学生体会了作者虽遭贬谪仍能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开阔胸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领会,我认为这就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用语言本身的美和哲理的美去感染学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美妙境界。
二是在此次课堂教学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老师都体现了三个重视、一个主体:三个重视是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三个方面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过去,一些语文老师在这三个问题上是走过弯路的,有的为了过分去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而忽视了语言基础的落实;有的老师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在教学中放任自流。而从这次赛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施教者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都是融于文本教学之中,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于艳老师对学生赏析古诗文语言方法的指导、郑继乐老师《陋室铭》对学生读书要“读准字音、自然流畅、读出感情”的示范朗读等。一个主体是突出了学生主体,许多课学生发言的在20人次以上,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是在此次课堂教学赛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参赛教师良好的语文教学功底和在教学中展现出的自身特色。孙保秀老师的循循善诱,赵谦老师动漫画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徐延芬老师的活力和激情,王文莉老师板书设计的简洁巧妙,陈萍老师图片配乐,都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的去展示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不要去盲目的模仿,我们应该在扎实自身语文功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色去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得到提高。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已看到一些不足:一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准确,对文本自身的研究还不深入。如《春酒》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民族风情,过新年、吃春酒、喝会酒、酿八宝酒,不仅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文化,是作者对一段难忘生活的深切怀念。而教者却跑到乡愁上去了。二是重形式,忽视文本本身的阅读理解,充分利用课前导读、课后联系,展开教学研究、实践不够。一些课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好,但时间不够,说合作5分钟,结果2分钟就结束,有走过场的味道。三是忽视教学对象,过难的设计教学内容,问题的提出指向不明确,问题的层次不合理;四是有的课,没有词语积累训练,没有课堂书面的作业。
今后教学的建议是: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让初中语文课更精彩,这是我对本次活动中许多课堂教学的一个感受,这也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境界。语文教学要能感染学生,靠的不是轰轰烈烈,而是一天天的浸润,积累,语文课犹如一棵树,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这次赛课活动虽然时间很短,但我希望老师们能以此为契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望每一位语文教师有独立的教育思想、有独特的语文体悟、独具的教学方法,能以广博的胸怀吸纳任何有益的思想营养。不盲从权威,不轻信教条,不追逐流俗,博览群书以增学养,深入思考以成己见,沉潜人生以达体验,独辟蹊径以立风范。我也希望老师们多研究课堂教学究竟缺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缺失?怎样弥补和改进?事实上也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在理路”,有学理的,有学术的,有价值的取舍,有意义的建构,有学科本体的本质特征的把握,有学科本质要义的自我觉醒。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言语性”和“文学性”以及“审美性”上作些探索,自走新路,并排除干扰,从“遮蔽”走向“澄明”,从“觉悟”走向“觉醒”,从“屈从”走向“挺拔”。这条路虽然艰难,但也有足够的快乐,那就是“道路越走越宽阔”!同时,我还希望学校能为老师们提供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更多的教师在交流学习中更快的成长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次赛课活动会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教师。
;❷ 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一)问题现象:
请看一个老师上《爱莲说》的教学案例:
介绍“说”“记”“铭”等文体知识和特点——齐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学生翻译句子——分析文章内容(找出直接写莲的句子并齐读,作者对莲的感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修辞手法,骈散结合的特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课后练习
我想,无论这位老师的个人素质多么的高,这堂课是失败的。整堂课只安排了开始的一个齐读全文,中间的一个齐读“直接写莲的句子”。像《爱莲说》这样的短小精炼的美文,缺乏朗朗书声总不是个味。
如此现象决非个别。
随手翻阅学生课本,便发现学生学过的课文,周边的空白处及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学生都已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了?不是。学生在书上写的不是读书的心得,而是从老师那儿“搬运”过来的“条条”。如各段从第几节到第几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思考•练习”中各题的标准答案,某某部分用的手法,诸如“以物喻人”“排比”“对偶”等等。
(二)问题思考:
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沉闷的现象呢?课堂上朗朗的书声哪去了?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目前诵读较少的原因有这样一些:
1、学校教育受高考中考的影响很深,诵读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习成绩,急功近利造成了舍本逐末的现象。
2、学生个人认识的偏差,认为只要分数高就行,而考试是不考朗读的,默写又不需要出声。这样的认识和做法造成诵读能力的低下。
3、有的认为朗读是课外的事,课内要滕出时间传授知识。所以有的老师总是一味的强调课前预习,把课前预习当作一种法宝。总认为,只要学生能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剖析课文,就会很顺利的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碰到篇幅较短的课文,课堂上还能挤出点时间叫学生默读或朗读一、两遍;若是篇幅较长的课文,那就只有教师讲的时间而根本不可能有学生读的时间了。而背诵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我们的校园,这样的现象和认识并不少见。看来,教改较改,这个不改叫没改!
既然这样,我们决定以“怎样让语文课堂响亮起来”作为小课题开展探究与实践。
二、问题研究:
(一)专业学习
1.理论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郑滚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评价建议”中对朗读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闷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蚂丛念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在实践中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和经验。他们对诵读教学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
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
——摘自《〈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
——摘自《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2、他山之石:
对于课堂诵读的训练,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作了有益的探索。下面是几位老师的案例。其间既有名师,也有普通老师。
王聚元老师《春》的教学设计::
1、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3、诵读。领会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精妙。
可以看到,王老师点评摘录:教学设计注意突出了诵读,用诵读法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赏析。
《 曹刿论战》教案(佚名)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 2.点读 3.译读 4.品读 5.理读 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一:正读。
l、同学们朗读课文。
2、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3、同学们再读课文。
4、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5、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l、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教学步骤六: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案例的启示:多么精到和有创意的设计!如果我们的老师都像这样的训练朗读,我们的课堂肯定书声朗朗,同学们的语文兴趣愁何不起,语文素养愁何不高?
于永正老师教《翠鸟》一课的片段,勘称以诵读促感悟的经典: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节)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师插话:“疾飞”读得好,让人听了感到翠鸟飞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师插话:“轻轻”再读轻读慢,让人感到翠鸟落得很轻。要这样读:“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着游到水面的小鱼。”(师插话: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齐读这一节体会体会。)
(学生齐读:“它一动不动地……”)
案例的启示:通过这一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就是要让他们走进角色,体会情感,想象场景。诵读课文,不过是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用声音表达出来罢了。
另外,一位参加赛课的老师对于诵读的感受给我们的启示很大: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感情沉郁,意蕴深厚,非诵读何以骋其情,非品读何以展其义?因此,我的赛课教案以诵读为经,品读为纬,引导学生准确地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以及诗境的再创造。
诵读古诗,要努力以有声的语言艺术“复活”古诗的情感、气韵。具体安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原则,既要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避免将诗歌读得支离破碎,又要有层次地细细浸润,避免单调空泛。诵读方式多样化:范读、齐读、个读、师生互诵、男女生分读、自由诵读、集体背诵等。诵读指导要细致:紧密结合诗歌的情感、气韵以及诗句本身的特点,从节奏、语速、语气、重音、表情等方面具体地指导诵读,使学生的诵读水平确有提高。
品读古诗,着重引导学生立足诗歌,读透诗歌,并自然地穿插一些名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学生具有个性色彩的合理解读要予以充分肯定,尤其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想象,以情感的力量推动学生进入情境,与诗人感同身受,整体把握诗人的人格形象,使学生读诗的过程成为再造诗境的过程。并通过比较阅读和即兴创作,巩固学习效果。
(二)教学实践:
语文组在新制定的“语文课堂教学常规”中,对朗读进行了明确地规定:
1、多朗读课文,加强语感,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读课文,一节阅读课读的总量一般不少于10分钟。 2、精简提问,以读代问。要精心设计提问,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3、保证自习课、早读课时间的朗读。尝试课内预习、自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以杨晓英老师的《背影》为例)
(1) 对照文本听诵,感知文意
配上沉静、抒情的音乐,教师深情范读。以求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感情基调,了解文中四次提及背影,三次流泪,感悟作者笔端流露出的浓郁父爱。同时,老师的范读也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感受到美读能给美文更添一种魅力。
(2) 声情并茂呤诵,积极点评
《背影》以最平淡朴实的语言承载了最深刻缠绵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爱意的画面,如文章5、6、7段甚是感人。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一段,用他认为最美的朗读再现画面,再说说他喜欢或受感动的理由。
读后,请其他学生从文章情感、节奏、语气、语调上评点同学的朗读,教师补充。
(3) 蕴含思考的诵读,体味美境
这父与子的深情,的确令我们感动,那么,父亲是如何让孩子体会到浓郁的父爱的呢?作者又是怎样在文中诉子情的呢?我让学生跳读并画出文中写“父亲”举动的句子和写“儿子”心理的句子,并要求大声反复诵读。学生惊奇的发现了父亲举动的“四个终于”和儿子心理的“三个自然”并有学生发言道:“一个终于,写满了父亲身心的疲惫煎熬,写透了儿子惶恐痛苦而又柔情的等待,也写尽了被岁月打磨之后沉淀下来的父与子之间无言的深情沟通。” “终于和自然在文章中不经意的反复出现,体现了父子间深沉的爱,于平淡中见神奇”。可见,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了“文心”,做到了口诵心悟。
(4) 全神投入的美读,感悟真爱
先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再配上音乐,并要求响亮的、全神贯注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此间有许多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
(5) 贮蓄诵读的激情,唤醒灵感
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从“仿写”到“创作”的两步练习法,引导学生从把握文章的外在表达形式开始,进而把握语言的内在意蕴。如《背影》全文诵读后,我引导道:“其实世间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由于教学中对文章的多次诵读,学生心中的热情和灵感被“声音”唤起,有一种表达的欲望,纷纷举手发言,不经意间,学生情不自禁的模仿起来。课后,班里还有部分学生自发把所感所想写成了作文,有学生在作文中,把父母争论“孩子更爱谁”的平凡小事写的沉郁而感人,引人深思大有朱自清之风范。
(三)策略研究: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播洒语言的灵性到学生的心里,先得教师心里有主张。我们认为“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须诵读。使文气相通,养学生浩然之气,须诵读。
所以我们主张要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特点,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响亮”语文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诵读,从而促进学生口头表达、阅读理解、写作等能力的提高。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的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诵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诵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培养学生语感和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都大大削减了,也为教师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设置了障碍。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了“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并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可见,语文教学注重积累,而熟读成诵是积累的一种好办法,通过诵读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方式,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享受朗读,用心吟诵,使他们的“心”与“文心”相共鸣,就一定要让语文“响亮”起来!我们始终坚信:诵读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1、让“响亮”成为日常习惯、读书规矩
“敢开口就是英雄”,诵读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不但要有老师的精心设计还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所以,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扫清思想障碍。
“无规矩不成方圆”,诵读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形式和内容都不能忽略。诵读时必须要求学生精神饱满:双手把书立直,坐正身体,眼睛看清每一个字,洪亮的朗读出来,并体味文章内容。这就是朱熹强调的“整顿几案,正身体”和读书“四到”:眼到、口到、手到、神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口无心地“念经”,保证诵读的效果。
“成功只会降临有准备的头脑”,在每一个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们就会拟定学期诵读计划,并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其中不但包括课内文章诵读,还包括一定量的课外经典材料的诵读,此外还有一些诵读活动的举行日期。
2、让“响亮”从早读开始
“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所以,早读的“响亮”不可忽视。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做,效果较明显,现总结归纳如下:
(1)早读课内容纳入学期教学计划
将每天早读的内容与达到的目的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课本难易深浅的不同情况,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早读,使每天早读课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
如:在开学第一次早读中传授诵读符号:逗号、顿号停顿(1拍) 分号、句号、省略号停顿(2拍) 段与段之间停顿(3拍) 连续(⌒ )重读(▲)轻音(△)升调(↑)降调(↓)快速(—)慢速(---)等等,有了这些符号,学生便于确定基调、处理轻重、调节停顿、控制语速,更准确地传达出自己对于言语的外部形态和内蕴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预习性课文的诵读,重在正字正音,为教学扫清障碍。
复习性课文的诵读,重在有针对性的进行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的指导,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的再创作。
(2)声情并茂的领诵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要重视范读,并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叶圣陶)
在早读中,老师常常参与朗读或范读,有时由教师领诵.同时也可以有意培养一些学生成为有特色的领诵者,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使用这种范读或领诵的方法,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
(3)日积月累的扩充式早读
每天早读课之前,我安排学生在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美文共赏,作为早读一部分。学生为此就必须去广泛阅读,有意识地去搜集摘录富有哲理文采的语句。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去博览群书,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读书有趣,书中有奇,书中有理。
(4)一显身手的竞赛读
人教版课标语文教材后有课外古诗词背诵一栏,每学习完一首诗歌后,就要求学生背诵,所有诗词学完背完后,我利用三天早读课举办赛诗会,要求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拖腔;咬字吐词清楚明白并富有感情,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他们读得异彩纷呈,酣畅淋漓,令人陶醉。学生读出了李白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情,读出了李商隐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读出了杜甫的心忧天下,读出了刘禹锡的人生哲理……
在一学年的训练中,学生们爱上了诵读,他们乐于用它来抒发感情,教室里书声琅琅,读书者心无旁骛。
3、让“响亮”的课堂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阅读场,课文就是师生的具体阅读对象,教师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呢?记得萧蕴说:“读、吟、诵及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那么“响亮”的诵读,将以语文特有的方式,把教学推入一个新的境界——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对于像《背影》这样的现代文名篇,我们强调诵读;(上文已经举例)对于文言文的诵读教学,我们往往采取以下有效环节来完成:
集体朗读,确立初步的感观接触,在无严格要求的宽松条件下无任何顾虑的读课文,以便教师发现文言文学习中存在的字词句障碍。
教师范读,结合学生的普遍错误进行正确示范朗读,矫正字音,规范断句,强调感情。
学生仿读,强调准确朗读的重要,也为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铺好基石。
认知默读,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减少学习障碍,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取理解生疏内容的成功感。
激情诵读,进一步感知熟悉课文,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拔高诵读要求,作到有情感朗读。
质疑问读,学生针对较为熟悉的课文将自己仍无法理解的疑点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发问,扫清理解障碍,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中,教师可就学生未提及的重点基础知识向学生发问,充分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探究氛围。
分组复读,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复述课文落实理解,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轻松而热烈的气氛中巩固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学习。
比赛竞读,创设氛围提高学生背诵热情,在文言文背诵的积累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文言文的语言感知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这无疑是文言文学习最根本所在。
朱自清先生说:“在具体教学中,要就各种体裁的文章运用合适的诵读方法,从而尽显这种体裁文章的本色”。体裁不同,诵读的要求也一定有所不同,体裁相同,也教无定法,这也就为后人的诵读实践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方法并非唯一,只要能实现目标就行。
三、成效与反思:
1、“响亮语文”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通过长久记忆所诵读的内容,在口头表达上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碰到情境适当时,就会脱口而出。诵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诵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诵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
2、“响亮语文”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因为作家的创作总是披情入文,思想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学生反复的把书面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如:在教崔颢的《黄鹤楼》前,我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上课时,我惊人的发现,他们不但能够倒背如流,并早已体味到了崔颢的思乡之情,发出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还能联系实际谈体会和感受,更有甚者,能提及其他诗人词人的思乡之作。
3、“响亮语文”激起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❸ 如果你要去赛课,这几个细节不能忽视
如果你要去赛课,一定要注意这几个细节
第一、赛前备课从备比赛要求开始。
现在一般来说各种比赛要求,赛课的要求等等都是用电子稿的形式发下来的,那我们作为参赛者,或者说,备课者,就要把电子稿好好地打印出来,进行研究分析。
第二、要搞清楚这比赛的时间段和比赛的形式,共分为几个部分的内容?到底要准备哪些材料?材料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第三、给的比赛的内容范围到底是科目领域、整本教材还是单元、章节或是课题,还是课时、主题。弄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进行其他的步骤。
如果是给一个领域或者年级的单元范畴或者课题方面的,没有具体规定赛课的题目,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从这些范畴领域或者课题中间,选取一个非常具体的知识点,作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一个中心,解决一个难点,决不能泛泛而谈,就像我们平时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作文要求给你的只是话题,那必须针对话题去选取拆氏稿非常具体的材料和中心,自己确定文章标题。如果以话题为题目写作文必然空空而谈,同样用整个范围作为课题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空对空的,没有落到实处。
第四、一定要明确了解你选的这一个内容在整个课程、学段、整学期或者那一个领域中间的位置和地位。明确你为什么选取这一个具体点的内容,这一点的内容是不是能够突出你所选取的那个领域的重点内容,是否符合赛课内容要求。
第五、整个一堂课的内容选取的时候要单一,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具体,切入点要小,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环节设计、活动设计甚至服装教态等要聚焦到课题,也就是一定是突出课的重点。
第六、一定要有出彩的细节的设计,各环节环环相扣。
第七、特别要注意的是,现在我们要调动团队的力量,而不能闭门造车,否则的话就容易陷入一个困境,那就是无法突破自己。譬如最起码要自己建一个赛课群,随时把自己的赛课要求和动态发到群里交流讨论,分工帮助。
第八、抽签后一定要去教室和老师学生见面套近乎准备
第九、比赛进行时,抽到课题后可以马上团队工作,仔细研究寻找合适的完整的备课资料,理清思路完整设计后,按框架多练课堂衔接语和时间把控
第十、课堂上知识分享环节形式设计要多样但内容要围绕课题的重点难点,不能贪多,要聚焦
第十核好一、备课时注意学生活动时特别是长时间阅读、写话或讨论时一定不能冷场
第十二、如提问学生旅孝时不能盯着不回答的学生追问或者没有人回答还继续提问,那样就容易冷场了
第十三、要考虑赛时多媒体出现问题怎么办,要有两手准备:一就是上没有媒体的纯粹课。二就是在课堂拓展训练环节上要设计有时间弹性,容易把控的活动,也就是万一前面课堂时间有偏差就可以随机应变的活动。
第十四、比赛时上课、下课、作业环节要完整,时间把控准确,绝对不拖堂。
第十五、最重要的一点是好好备评委和举办方领导的喜好,譬如希望有什么样的好课出现。
❹ 语文课上有哪些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你知道吗
我知道,讨论法,小组比赛法,点评法,讲授法,串讲法,对于这些方法来说,能够有效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然后能够调动课堂的整体教学氛围。
❺ 谈谈小学语文教师赛课的反思:同课异构,构出精彩
4月9日-4月10日,巧逢南京市秦淮区小学语文教师赛课活动 。我和同事有幸亲临现场,共聆听了14节30分钟的小课。
此次比赛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14位参赛教师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共执教了苏教版二---五年级的5篇课文:《“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剪枝的学问》《我和祖父的园子》《灰椋鸟》。
这么多年以来,南京市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同课异构的研究,我想他们的坚持有他们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众所周知,“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的课堂。
两天的观课也证明了:对教材不同的建构和处理,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同,最终衍生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的设计。而合理优化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对教学学法的巧妙选择、对学情熟知了解等一系列蕴含着教学理念的综合产物及智慧结晶。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那么异构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有效课堂。两天的听课,使我对有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如果说“做人之美,在于简约。”我想“课堂之美,在于简约”也同样有道理。
一、清溪流过碧山头--去粗取精,勾勒简单明朗的教学主线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将学科素养培育串联融合成整体,这个整体滚动的轨迹就是教学主线。课堂主线是课的灵魂,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抓手。教学主线它忠实地指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纲”,统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一条鲜明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堂没有主线的课势必散乱零碎,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也飘忽不定。在一堂课中,教学主线确定后,其他的教学环节:如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时间的把握都围绕主线让核好来进行。
在《黑板“跑了”》一课的教学中,执教者紧紧围绕“安培是一个( )的人。”这一主线展开教学,继而让学生自主感悟安培的专心体现在哪儿?抓住关键词句,品词析句,朗读体悟,感受主人公的品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灰椋鸟》一课的教学中,四位执教者都紧紧抓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这一主线问题展开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1:自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
师2: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默读课文做批注,用着重号标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师3: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板书:壮观、密密麻麻、浩浩荡荡、成群结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是什么?
师4: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思考:灰椋鸟归林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用“-”画出。(选择印象深的语句做批注)
可见,四位执教者都以同一条主线统领教学,并以主线辐射整课教学内容,达到了“提纲而顿,百毛皆顺”的良好效果。可以说一条鲜明的教学主线不仅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而且使课堂去除了繁枝乱叶,显得简洁明快。
二、冗繁删尽留清瘦--裁剪取舍,生成简明扼要的教学内容
奥苏泊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氏笑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坦铅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对于三十分钟的小课,亦或是四十分钟的课,我们语文要训练的东西很多,听、说、读、写。我们往往想面面俱到。这样做的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甚其累不说,反而最终面面不到。既然有限的时间我们做不到很多,那么我想能做到一课一得也很了不起。
且看一位教师对预习环节的检测,就很讲究策略。(《晚上的“太阳”》教学片段)
师:课文回家读了几遍?一遍的请举手?两遍?三遍?……六遍?(生举手)
师:老师发现第二自然段是最长、最难读的?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指名学生读,师评价)
师:(出示两组一字变调的词语)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你有没有什么发现?(生答)
谁来当小老师领读?
很明显,这个教学片段不论是对课文朗读的检测还是难读准字音的检测,都摈弃了一把抓的通病,体现了很强的针对性。这个环节的设计也不正是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高效性的典范吗?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取舍重构教材,突出主干知识,做到“三不讲”: 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合理运用,达成简捷和谐的教学方法
说起教学方法,我们如数家珍:小组活动、情境对话、角色扮演、课堂访谈等等。但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实效性和合理性,就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作秀感,使语文课堂表面热闹非凡,而实际游离于语文本身的内涵之外。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习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用得恰到好处。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晚上的“太阳”》一课中的一个片段:
在理解了第一自然段: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不能送医院,需要马上做手术后,进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 默读第2自然段,标出一共有几句话。
2、 妈妈不能做手术,你是从第几句话发现的?指名读。
3、 全家人心情很焦急,师板书“焦急”,“焦”为什么是四点底?
4、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表现大家心里焦急的句子,小组讨论交流。
5、 师出示第2自然段,并用红色标出动词,问:“发现了什么?”
6、 师出示句子: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
指名读句子;你现在是爸爸,你搓着手想什么?(理解“无可奈何”);指名读(边搓手边朗读,师评价)
7、 师出示句子:爱迪生焦急地看着妈妈。
指名读句子;那你看着妈妈的时候在想什么?齐读。
8、 师出示句子: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
生做攥紧手的动作;师采访:你为什么攥得这么紧?指名读。
9、 师:出示三个有关动作描写的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10、 动作表达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11、 师小结:只要我们关注动作,就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变化。
12、 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用什么动作来表达你的内心?做游戏,师做动作学生说。(挠头、转圈等)
13、 同桌合作:一人做动作,一人用准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
14、 指名读、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感情。
在这个案例中,执教者紧扣动作描写,结合想象、做动作、朗读、做游戏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良好的情境创设、巧妙地扣住动作,使这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扎实有效。
因此,在教学中面对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学会取舍,该着墨时须泼墨挥毫,该简洁处须惜墨如金,淡妆浓抹总相宜。
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指出“任何一朵花都不会因为多了一瓣显得更美丽。”简洁之美的穿透力同样表现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精心安排、调控每一个课堂环节,做到轻车简从,简便易行。使课堂从稠密走向疏朗,从繁琐走向凝练,从浮华走向恬淡,从臃肿走向简约。学生因简约而获得了回味、想象、思考的广阔空间,课堂因此而富有张力,从实质上走向实效。
师:(出示句子)这个句子啊六个生字都在它里面呢,谁能把它读准?(指名生读,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