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初中时一般向语文老师请教什么问题

初中时一般向语文老师请教什么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21 13:33:49

Ⅰ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如何提问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好的问题胜过十个随意的提问,如果想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课文的认识,同时提高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就必须妥善设计编排课堂提问,其基本原则包括:问题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浅、宜少不宜滥等。只有妥善地设置提问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索,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如何提问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问题,没有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如何提出的,问题的提问是否正确都没有思考过,没有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为此,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问题的提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例如,我们在学习《白杨礼赞》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当时写作的背景,让学生自己去整体感悟课文,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这些疑问处,可以让其他学生解答。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自主思索问题。

二、让学生明确问题本身

学生不会提问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学生对问题本身的不了解,不知道提问的角度、提问的范围,也就是提问必须以教学课题为中心。

1.了解问题的结构

我们平常所提的问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问题的疑项、指向项和应答项。疑项主要指整个问句所包含的疑问对象、疑问词和语气语调。这个相当于构成句子的骨架,也就是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设问,用什么样的句子。指向项就是这个设问所要让我们应答的结果。如,文中作者这样设计的作用是什么?这个“作用”就是指向项。应答项其实在有的研究中是不包含在问题的结构中的,尤其是狭义上的结构,应答项也就是问题所要回答的一定范围。

2.了解问题的层次

这里的层次是相对于学生的 认识水平而言,是指主体对认识对象作出的一种主观反映,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思维关照的过程。根据这一认知现象,我们把问题分为:设问、未疑问、疑问三个层次,作这样的层次划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触觉,从自己的实际去发现、捕捉问题,对自己已经明白的东西,提出设问,可以激发其他同学思考,形成编制目标的因子,同时,也可以激励自己深入思考,激发学生自己去提问。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从孔乙己的形象出发提问,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提出:描述孔乙己肖像的句子有哪些?描述语言神态的句子有哪些?描述动作的句子有哪些?这样学生再读课文时就可以很快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学生自己提问,还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上述仅从问题的结构和层次来分析,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提问的价值所在,了解从哪里可以提问,知道问题本身所具有的的价值。

三、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

教师只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才能爱上提问,不畏惧提问。

1.围绕课题提问

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课题,课题同样也是提问的着眼点。教会学生从课题自主质疑,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废墟的召唤》一文时,学生提出废墟到底召唤着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经过这两个问题基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整体,就能将文章结构梳理出来了。

2.紧扣常规问题提问

刚开始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教学生一些常规的提问的方法。可以说几乎每篇文章可以这样设问: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3.在关键处提问

学生在熟悉了常规提问后,进而需要精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关键点,把握关键内容。一篇文章的关键处可以说是全文的中心,也可以是课文的疑难处,也可以是课文的难点等。学生如果能在这些关键点上提出问题,提出自己质疑,说明学生真正深入了课文,同时这也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宗旨。如,《孔乙己》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在描述“七个铜板”上设问:作者为何要这样细致的.描述?目的是什么?从而总结出动作描述的意义。

4.在矛盾处提问

课文本身故事情节的安排、发展都会有矛盾冲突的地方,而这些矛盾之处恰好也是作者设下伏笔之处,或者课文的衔接点、关键点。如果教师能教会学生在文中的矛盾处提问,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了解文章的内涵。

四、训练学生提问的步骤

学习提问需要教师精心的训练,而训练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们教师刚开始有意无意地让学生自己提问,到训练学生提问的方法,最后形成学生主动思索的习惯。

1.训练学生敢于提问的意识

要让学生提问,首先要让学生不惧怕提问,敢于提问。教师要特别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思考,积极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哪怕是错误的、不着边际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多次训练中才能打开思路,肯动脑筋,善于提问。

2.训练学生会提问

学生敢提问了,但也不能一直是提错误的问题,这样不是我们训练提问的目的,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提问,教会学生提问(这个问题在上面我们已经描述过)。在学生提问后,我们并非像刚开始一样一味地鼓励,而是要对好的加以肯定,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让其修改完善。

3.训练学生善于提问

善于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不只看学生提得对不对,而且要看学生提得好不好。我们在学生学会提问一些常规问题后,要让学生就课文的写法、结构、情节,及评价等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有质量的问题。这样的长期训练,才能让学生既学习了课文本身,提升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又充实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故乡》一文时,学生一开始主要在情节上提问,本课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有哪些情节?这些问题没有错,但是没有深入一层,经教师引导学生开始思索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写作艺术,这样就提高了对课文的鉴赏性,质疑水平更高了,学生更能从提问中提高自己。

总之,让学生学会提问仅仅是培养其学习主动性的开始,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实施主体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质疑,教会学生提问。教师应该通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问题本身的结构,传授学生提问的具体方法等途径来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Ⅱ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如何进行提问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好的问题胜过十个随意的提问,如果想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课文的认识,同时提高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就必须妥善设计编排课堂提问,其基本原则包括:问题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浅、宜少不宜滥等。只有妥善地设置提问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索,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如何进行提问

一、准确切入,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始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教师的提问有创造性,营造出的问题情境才更加有新颖性和独特性,才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并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新颖的提问方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一位老师讲《项链》时,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玛蒂尔德十年艰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因为丢了一条项链。老师紧接着又提问:“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偶然还是必然?”同学们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他又要求学袜敏隐生细读课文。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发现有六处细节可说明丢失项链是必然的。由于问题难易程度适中,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就够着了果子,从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的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课堂告厅教学的优劣与成败。有效与高效的提问应该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问:“菲利甫夫妇对同于勒的相见由‘盼’到‘怕’,由于把于勒看成全家的‘希望’到把他看成全家的‘恐怖’,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他们之间说到底究竟是什么关系?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样抓住影响其它问题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发问,目的是启发学生读书时抓住关键问题、关键词句,去抓住内容的重点进行思考。这类提问有益于学生思路集中而又能触类旁通,能使课堂思维围绕中心开展活动,又由于思维的指向性和集拿握中性强而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性最优越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的意义。

三、低起点,逐深入,高要求

如教《回忆我的母亲》不能一下子提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的漫无边际的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提:找出课文描写母亲的句子,用“母亲是第一个起床的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这样提问指向性明确就不空泛了。

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在精心设计的导语时,我引用了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在背出十几句后,老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望进入了对《春》的学习。同样在教《故乡》时,老师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教师同时又诱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品德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这比常规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有效得多。

四、抓契机,富艺术,巧提问

宋代着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些名言都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老师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一石激起思维的浪花,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进入学习。她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老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到孔乙己,没有自己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文中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提出“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琢磨,发掘其中蕴藉较深的内容。有疑问才会有探求,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质疑问的思维力度很强,对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很有作用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追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些‘火药’”。作为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Ⅲ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怎样提问好

导语:古人刘开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今人陶行知也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是的,问题是打开思路的最佳方式。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提问更是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对于一堂课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初中语文教师上课怎样提问好

1.提问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功能

1.1引起学生注意。

课堂中的提问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外部刺激,能够有效预防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警示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并根据问题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反应和分析,归纳整理,给出答案。

1.2掌握重点难点。

深层次的提问往往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设计,教师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知识,提出难点设问,并引导学生思考、判断、解答,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1.3教学双向互动。

问题的提与问是相互进行的,在提问和解答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时掌握学生知识运用与解答的能力,直接形成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1]。根据直接的真实信息,有利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

2.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2.1重复问题与回答。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过多地重复提问,频繁使用回答性语言,这种不良习惯的连续出现会导致学生难分重点,不重视或直接忽略提问,也不利于教师有效管理课堂。究其原因,实际在于有的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视听力,过于担心学生注意力不放在课堂上。提问前,教师需要严厉地强调问题只提一次不再重复并随机抽查,时间一长,学生很容易养成提问前全神贯注的习惯,这种手段是心理学上的心理定势。

2.2提问数量杂而多。

我国传统的教学提问往往是教而不问,现代课堂上,教师更多地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便是一问到底,数量多且杂乱。单节语文课时间不过四五十分钟,如果学生被题海羁绊,那么真正思考的余地就会少之又少,整个课堂将会成为学生应付提问的过程。教师应该注意的.是问题的难度与深度,交替并结合提问,给予学生更多深度思考和调整的时间。

2.3忽略学生给出的答案。

尽管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教师需要正视自身倾听者的身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旦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机会和该有的重视,就可能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目前课堂上提问环节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教师不注意自身的行为,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抢夺了学生的话语权,还给学生造成了不信任的错觉。

3.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3.1把握轻重,科学提问。

如何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设置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是课堂有效提问的关键。轻重把握适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强化教学效果;一旦把握不好,那么提问最终会成为教师的自问自答。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深度研究语文教材,并准确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学生已对小说的主人公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对课文精彩的结尾进行讨论与点评,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看,老师的粉笔板书其实很轻松,那么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却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呢?并且他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结尾说明了什么?这样描述好在哪里?问题除了具备一定的深度外,还用了教师自身的粉笔板书作为参照,既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消化故事内容,又能引发思考,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

3.2化易为难,引人入胜。

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如果教师提问一味直来直往,就会削弱问题的启发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倦怠,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偶尔应将问题化易为难,化直为曲,采用“活问”的方式提问,更利于学生脑洞大开。比如在学习《小桔灯》时,通俗地问:“小姑娘家里还有什么人?”得到的答案是“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样势必打消了继续提问的念头,将其改为“在知道爸爸外出的情况下,小姑娘为何不直接说出来呢?”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提问,学生就能直接找出关键问题“文章这样描述小姑娘是为了说明她的什么性格特点?”很多时候,问题的提出需要引申的过程,有的需要拐弯式提问才能得到开阔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思维兴趣[2]。

3.3拓展引用,鼓励为主。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萌芽阶段,好动与思想不够集中是这个阶段的特点,面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要找到成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最佳提问方法。为了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提问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回答中断时及时给予提示。比如,学习《故乡》时,由于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对乡愁之感体会不多,导致文章中鲁迅的情感无从感悟。这时教师的设问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辅助,初步效果在于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有深刻印象,如引用一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为了路”的哲理性语句,让学生结合文章谈谈内涵与自身的理解,鼓励学生巧用引申,再将其发展到文章中进行解读,大胆说出内心感受,进而理解文章字里行间的内涵,保证提问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结语

语文教学中提问应用得当,才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摸索课堂提问策略,就要保证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紧密结合,抓住问题的吸引力与新鲜感,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引入到设定的问题情境中。综上所述,教师课堂上提问水平的提高,除了要对知识点的完全掌握以外,还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匠心独运,精心安排,用于课堂,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的双重提高。

Ⅳ 初中语文如何辅导

问题一:初中如何能学好语文,语文有补习的必要吗? 个人感觉没有补习的必要。
初中正是打下基础的时候,而且难珐并不高,知识点相对较少,只要自己努力就基本可以学好。
1.课前预习,不必太细节,只要把握课程大致内容就好;上课认真听讲,随着老师的讲解思考,不要为了抄笔记而放弃思考过程;课后做好作业,作业是检验你学到了多少东西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给你第一次复习和重新记忆的机会,至关重要。
2.勤于思考,世界上没有不需要思考的学科,语文需要的思考并不比数学来得少。对于一篇文章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的掌控,对文学方法和修辞手段的理解,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语文水平。
3.课外拓展,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最基础的需求,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提高语文水平,何乐而不为?但是千万不要接触网络文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4.考试方法,学科水平高不等于考试成绩好。这就是一个考试方法的问题。可以去请教成绩好的同学,也可以自己总结。字音字形、文言文等等是需要背诵的,不能偷懒;阅读题有模版范例可依,学会归纳其特征;作文也有大量的范文,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特点。不管怎么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每一次实践过后都总结一下经验,长此以往必将有所成就。

问题二:如何辅导初中语文老师 我也快初二了,我一个一个回答你的问题吧,你想教好学生,不能对我们太“好”,因为,你一旦对我们嬉皮笑脸,我们就会得寸进尺的,我们的社会老师就是一个经典例子(您应该不认识的,呵呵),他刚刚教我们就想和我们打成一片,可是,我们现在的学生都不会“领情”的,反而会认为你这个老师好欺负,你以后再凶,在我们的心里都还是一个好欺负的“傻”老师。不过,我这也不是说让你不要对我们凶,我们数学老师对我们是很凶,但我去采访了同学,他们竟然绝大多数人都认同数学老师的教法,说她在威严中不乏幽默。因为她在上课时,总是有意没意地讲一些“冷笑话”,调节班级的气氛,她的学方法也不错啦,大家都说老师和同学在一起玩的好,其实,也不然哦~~~你呢,也要紧跟我们学生的理念,多为我们想想,这样,同学就会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个新老师了。
不要当这同学的面骂某某学生,要保护他的自尊心,现在的学生很注重自尊的,你若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肯定会记住你,讨厌你的~~~~
布置作业要少哦,抓住重点布置就好了,不要太多哦~~
重点背一下就好了,现在考试现代文都是课外的呃~~
周记可写也可不写,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了就可以写哦~~
听写的话,随便啊,我们老师没让我们听写啊~~
楼主,我打了这么多字,选我吧!!!!!!!累唉~~~

问题三:学大教育初中语文辅导如何 你好家长!
学大教育是现在国内最大的一对一辅导机构,每年帮助数万学生考入理想学校。学大教育,2010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13年专注中小学一对一辅导,全国77多个城市,300多家直营学习中心,9000多名优秀教师,每年帮助大批大批同学考入理想名校。
学大教育有一支搭配合理,充满爱心、责任心、奉献精神的教师团队。团队中有曾在一线重点学校、教育研究机构担任重要职务的老教师、有曾在公立学校担任学科带头人的中年教师,也有充满朝气的年轻教师,教师队伍平均年龄33岁,为了学员的将来,共同奋进着!已经辅导过数万名学员,帮助他们的成绩、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心理成长等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详情请咨询学大教育官网:
xueda/?k=xuedafu

问题四:初中语文怎么补习才是更有效果的 提高语文成绩,有以下几点建议:
1、工具书的应用:所谓的工具书,指的是字典、辞典、成语典或网络资源等。平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若遇到生难词语就要动手查工具书。这样可以立即解决疑难,又能增加对该字词的认识,进而加深印象,永难忘怀。
2、广泛的阅读:有人说:多读书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阅读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会有一定的质量。阅读的时候也要重视自己的阅读效率。想让阅读更有效率的同学,可以通过《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来提高记忆力和阅读效率。广泛阅读,可以加强语言文字的理解,及对人生有加深加广的认识,拓展了自己的人生视野。
3、勤于写作:文字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需懂得它该如何应用。将新认识的文字、词汇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作文或造句)当中,比去死记死背要来得好,如此不仅可以让自己精准掌握文辞的意义以及词语应用的能力,驾驭文字的功力也会增强。
4、阅读各种书籍或书报杂志是绝对的必要;否则仅学习课本,就想让语文能力增强,就想要拥有好成绩,那实在是非常困难了。所以能够养成好的阅读的习惯,增进语文的能力,实在是让语文能力提高的好办法。补充一些课外的文章及学生自发性的阅读课外书籍,才是让语文能力增强的关键。

问题五:初中语文补习班一般怎样授课 好的武汉初中语文课外辅导班啊,我听说武汉博奥教育挺不错的,他们不做什么广告,都是靠口碑来招生的.\r\n那里的老师都是在职一线的优秀老师,每一个都很有来头,在武汉知名度很高。实行小班教学,老师因材施教,人数一般限制在20人内,保证老师可以顾及到每个学生,这和学校就大不相同了,,,你先去看看吧,说的肯定没有亲眼见的来得实在。。。

问题六:请问如何辅导孩子的语文学习 一、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
如果有家长指望孩子能在学期最后的复习阶段实现语文成绩的突破,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2.语文测试,不管题型如何变换,一些基础知识是绝对蕴涵其中的。因此,平时学习辅导中,家长就有必要关注孩子是否掌握了每一课的基础知识,字词会写了吗?会理解、运用吗?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会背诵了吗?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家长们千万不能全权依赖老师,一个班那么多学生,老师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精力以实现人人到面前过关呢?况且,学习知识总是会有遗忘的,家长们是否经常性地、阶段性地把以前的知识让孩子温故而知新呢?
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无法可寻!
家长们常常抱怨说,现在的阅读理解题太难,根本就无从辅导!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每一个阅读理解题考的都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并不是要家长辅导出正确的答案。我认为,在这方面,只要家长有心,是完全可以辅导孩子的。
1.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得法于课内。所以,保证孩子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能跟随老师的教学而学会思考感悟,非常的重要。但,令人痛心的是,很多孩子几乎都人手一本《课课通》,虽屡屡禁止,但,仍能在学生的书包里,抽屉里发现。课堂上,会发现有的学生偷偷地把头躲进抽屉里,不是他在做什么小动作,而是他在翻找老师的问题答案。一旦被喊起来回答问题,学生能说得洋洋洒洒,说得无懈可击,能赢得同学们的一致赞许,如若老师没发现,还会对其大加赞赏。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会认为无须在课堂上专心听讲,那一本《课课通》真是路路通了,因为很多习题的答案,那上面也多半是有的,做作业时,直接抄就行了。孰不知,课堂听讲重要的不是那准确的答案,而是那个思考过程!所以,家长们首先要做的是把孩子书包里《课课通》拿出来!《课课通》可以买,但绝对不是给孩子用的,而是给家长辅导孩子用的。
2.家长可利用《课课通》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家长们常说自己对教材不熟悉,无法把握重点和难点,根本无从辅导,因此,才会给孩子买一大堆的学习辅导书,甚至是《课课通》,希望通过这些,来帮助孩子的学习。岂不知,这恰恰害了孩子,让孩子养成惰性。试问,平时不思考的孩子,岂能在考试的时候头脑灵活?我觉得,那《课课通》既然买了,为何家长们不用起来呢?凭着家长们的智慧,只需要稍稍翻阅一下,我相信,每一篇文章的重点、难点都是很容易把握的。然后,再帮助孩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巩固。让孩子说一说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再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样以来,孩子的理解能力如何提高不上来!
3.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也许,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看课外书籍纯属浪费时间。虽然,我一再强调,养成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只看教科书的话,那么,时间久了,他将连教科书也看不懂!同时,让孩子看课外书,也不并是放任不管,家长们有必要知道,孩子正在看的是什么书,如果还是什么虹猫蓝兔一类的,就完全可以把书毁了,也别让孩子看!对于一些经典的优秀书刊,如果家长有时间,可以翻一翻书,和孩子聊一聊,不懂不要紧,正好让孩子教你啊!多好的资源啊!只要孩子爱上了阅读,读得多了,理解能力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4.鼓励孩子写一写读书感悟或者小日记。孩子们都是喜欢鼓励的,经常地看一看孩子的读书笔记,夸一夸孩子的阅读感受,这样,孩子会越写越想写,越想越会想。引导孩子通过日记记录心情,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时间久了,哪个孩子会不会思考,不会感悟呢!

Ⅳ 初中语文学不好应该怎么办

任何成功都不是单个因素所致。成功需要同时具备很多因素,失败可能只因为其中一个因素没有具备。 语文学习 亦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学不好应该怎么办,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初中语文学不好怎么办

学习兴趣。兴趣的丧失,既源于自身,又源于环境。因为孩子不懂语文乐趣的时候,老师要带领孩子体味语文的美妙,明白应试的过程同样乐趣无穷(可参考学霸的学习状态——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故,老师的最大功劳在于将学生们带入乐之者状态)。

努力程度。不光是语文,对学习本身就不感冒,努力程度偏低,或者说对其他科很感冒,但对语文不下功夫,练习总量不够。 学习 方法 。光勤奋不讲究方法事倍功半。方法需要一定的系统性,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变化而非生搬硬套。

看到别人读书多就去多读书的做法害了不少同学。懂得考试怎么考,需要什么积淀,再去读书才知道怎么读,哪些内容要加强思考。同样读书,会读的看门道,不会读的凑热闹,结果自然有差别。

师资问题。精神上乐观上进、教学上思路清晰的老师可以激发孩子们对本学科的学习热情,通过引导和启发找回孩子的热情和自信,进入潜能被激发的快速提升状态。

2语文学不好怎么办

树立信心消除恐惧

语文学不好,考不好,第一就是要树立信心,消除自己对语文的恐惧心理,不要感觉语文很难学,不知道该学什么,根本没有一定信心,干脆就放弃了,放弃了又怎么能学好呢。

要多用点时间多付出

语文学不好,自然是没有付出,在语文学科上因为自己不想学,而没有用太多的时间去学,所以要把学习的时间更多地向语文学科倾斜,每天多用点时间学语文,相信一定会提高的。

重视字词基础

语文的学习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对于课本上要求的字词都要熟练地掌握,一些语文 句子 要求,古诗,名篇要求等都要牢记掌握,这些必须掌握的内容都是最基础的要求。

勤写 日记 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关系,所以 作文 学好了,分数上去了,语文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差的,所以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很重要,要多练,多读一些优秀的 文章 。

3语文成绩不好怎么办

消除胆怯心理提高自信:语文成绩不好,不要害怕,更不要气馁,要相信自己,在心理上不断的告诉自己,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够学好的,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不要放弃,对自己要有信心,加上自己的努力,自然会更快的学好的。

科学分配安排学习时间:语文成绩不好,自己在心里要重视起来,不能只喊,只抱怨,在平时自己学习的时候,自习的时候,要多学习一下语文,时间用得多一些, 其它 学科少一些,在早上和晚上黄金时间多学习多背诵语文要求背诵的课文古诗词及重点句子等。

向优秀学生虚心请教:自己的语文成绩不好,那就放下自己的姿态,多向班里语文学习的好的学生请教学习,请教他们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窍门,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

自己语文成绩不好,那就多向语文老师请教,不要怕语文老师,更不要担 心语 文老师不喜欢自己,不会喜欢自己,老师都是喜欢主动问问题好学的学生的,经常和语文老师接触,喜欢语文老师这个人了,自然就慢慢喜欢他的学科了,平时多积累多背诵,语文成绩会慢慢赶上的。

4如何快速有效学好初中语文

学好课本知识。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

注意课外积累。知识就是海洋,如果你想让自己拥有海洋,就得多去看看有意义的文章或者报纸,多积累些动人的语句。

加强写作训练。 写作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也可以多去看看满分的作文,借鉴其优秀的写作技巧。

Ⅵ 初中语文上课如何提问

导语: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活动中,无论教法怎样选择和运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总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恰到好处的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上课如何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提问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活跃气氛,然后教师就要去引导学生学习。有技巧的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语文教学大都是文字教学,可能对有些学生来说有些枯燥,思想上容易开小差,所以假如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课,而不去提问学生,那么学生根本就学不到知识,就算是学到了,也都是死知识,是老师强加于他们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去运用。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加上适当的提问,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不仅能够活跃可能氛围,增加蔽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还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初中生的年龄还小,思维也不是很成熟,所以大脑中有待开发的地方还很多。如果在这个阶段,教师能够尽到自己的职责,认真教学,在课堂上有技巧的进行提问,必然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的去学习,变成自主的学习,并且爱学习。

二、结合文本,扩大问题设计的内涵,尤其注意“主问题”的设计

文本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灵世界或隐或显的渗透,在形简义丰、体约文博的语言文字里,我们都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影子。它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对话的媒介。王富仁教授:“尊重课文的创作主体是我们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唯一途径。"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立足文本,因文解道。如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像鲁迅的《药》是一篇时代特征显着的小说,我们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一是在小说中划出能表明辛亥革命时期特征的句子。二是回忆《故乡》一文,说说辛亥革命结农村带来的变化?课文中”“掏出一包洋钱”,“眼前后一个大白圈”,“这大清天下是我们的”,“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村庄”等句子直接表明了辛亥革命的时代特征。

立足文本是基础,设计问题还要打破以往教学中“碎句问答”的桎梏,扩大问题的内涵,追求“妙在这一问”的境界。真实,“这一问”指的是牵一发而却全身的“主问题”,它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有以一抵十的艺术效果。

如教学《祝福》时,我向学生抛出两个“主问题”:(1)文中没有直接交代祥林嫂的死,《祝福》电影作了如此处理:寒风大雪交迫的夜晚,在祝福声中,祥林嫂又穷又冷又饿,死在鲁镇街上。你赞同吗?你认为祥林嫂是怎样死的?(2)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兇手?这些问题似桥梁,既能沟通学生与老师、文本三者间的对话,又能引导学生走进思苦的王国;有学生认为祥林嫂是自杀,想不开而死的;也有学生认为她是被人遗弃,心灵上受到创伤,活在世上犹如行尸走肉,受精神打击死的;也有学生认为祥林嫂觉得自己对不起毛毛,由于内疚的心情死去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吃透文本,像这样“四两拔千斤”的“主问题”还是能为我们所发现的。如《雷雨》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项链》小说结尾点明顶链是假的,从全文情节看,是否合理?余秋雨的《老屋窗口》从河英的一生看,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举纲张目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它的提出需要教师高瞻远瞩地吃透教材。

三、富有启发性

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乎老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形成使学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岁并升求,加速思维。

四、注意调控,运用追问策略深化文本理解

新课标揭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说的形象些,教师是一个导演,一个主持人,必须要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要运用一份智慧去把握课堂,照顾全局。当学生思维的'大门已被打开,如果追问不讲求艺术,只信口而来就随口而至,往往会窒息课堂教学的气氛,显得毫无美感毫无激发力。在《将造酒》教学中,学生照老师要求找出几句含有“乐”,“愁”感情字眼的诗句后没有新的发现,教师继续发问"请同学们联系李白的狂妄性格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还有哪些诗句也能体现诗人的感情?学生的讨论发言仍走不出死胡同。显然,如此追问有些大而无当,没有给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

问题提出了,学生启而不发,或回答错误,怎么办?不妨让学生再熟悉内容,通过变换角度或降低难度来追加提问。《长亭送别》一文,一学生质疑:“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一句中,“节”为何意?另一学生脱口而出:节约的意思。我提示学生重新朗读全曲,再追问:这一曲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怎样理解才与语境相吻合?学生明白了这一也是莺莺叮嘱张生路上自我保重。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马上更正是调节的意思。再者,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筛选、主导学生的口答,从中捕捉学生回答的倾向,组织合理的新的问题。如学生评价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时,有一学生说:“祥林嫂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却难以满足,这又说明了什么?在谈论谁是祥林嫂的兇手时,有学生回答是黑暗的社会,也有学生回答是社会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评点后,再追问:小说中提及了哪些人?他们是怎样对祥林嫂的?从他们身上反映出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这些追加的问题都为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搭建了脚手架。

Ⅶ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提问

导语: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那么课堂上该如何提问呢?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提问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提问

很多学生怕老师提问,不是因为学生不会回答,而是怕自己回答得不好引来老师的批评或者同学们的嘲笑。在笔者看来,学生怕提问是由教师的不正确对待引起的。实质上,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是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个平台,是和大家探讨问题、分享成果的一种途径,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而由于教师的不正确引导或者对于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态度,导致学生怕提问,一旦教师说要提问,大家一个个都低下了头,生怕提问到自己,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恐惧心理,甚至是对于教师的厌恶以及对于科目的厌恶,更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学、逃学行为等等,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能够认识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到他们的一些心理阴影,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递、讲解,还有就是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对于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比如对于提问,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对于回答不好的,教师也要看出其中的闪光点,给予一定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回答较好的,教师在表扬的同时也要让其认识到回答的不足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让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培养他们健康的认知。同时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注重“优等生”或者“后进生”,而是应该有目的地将提问的范围扩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抓住要点

新课改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辅助者与引导者,同时要求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所以很多教师就会花很多时间来研究教学的过程,怎么实现课堂的丰富多彩,而忽略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点的关键部分,即教学的要点。无论课程怎么改革,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即要做好课堂知识要点的讲解。这点在课堂提问中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不能漫无目的、随意而为,而是要抓住要点,各个击破,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提问的真正意义。

三、教师的提问要做到难易适中

教师设置的问题需在学生有疑问处。有疑问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得到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切忌随心所问。如在教学《雪》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就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啊?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见过,白颜色的。这样的提问似乎能够营造一种形式上的热闹的氛围,却很难想象它的价值所在。

四、运用技巧提问

语文本就是发散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好语文确实有难度,但是只要知道了学生的在意点、疑惑点和兴趣点就会很轻松。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教师满堂提问,学生要么不想答要么无话可答,甚至不予理睬、顾自遐想,教师只能自问自答。因此,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就要看教师能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点子上。那么怎么才能是问题提问的有吸睛点呢?这就要求有技巧:

1、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是最能引人入胜的,最容易勾起学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的,所以老师们要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时教师要事先熟悉教材,深入钻研,抓住突破口,有目的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悬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渴望,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悬念,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2、比较性提问

语文是最不缺问体和文章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文与文之间也是存在极大的差别和各自特色的,所以在这样的初中语文课堂教授中就要注意比较的方法来加强学习。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索,通过分析、比较、归类,寻同求异,培养学生寻求事物规律性的习惯,同时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比较设题,其实也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归纳、整合,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必要的手段。

3、合作讨论分析

当代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是需要通力合作的社会,人多力量大。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文段的理解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较大的分歧,各人有各人的见解,针对这种发散性强、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合作讨论分析,在争辩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根据四个原则进行提问

1、根据实际提问

学生是教授过程中的主体,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综合分析,理顺本节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紧扣教学目标和具体教材内容,切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知识水平,让设计的问题变直为曲,引人人胜。若课堂提问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会感到嚼之无味、思之无趣。课堂提问若能做到曲问、巧问,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2、启发式提问,慢慢引导

教师在设计问题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设问的过程当作启发学生思路的过程,通过问题的循循善诱、旁敲侧击。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思维梗阻时,教师要巧言启发,帮助学生站在新的角度,理顺思路,通过对立或矛盾的启发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不断在新的层面上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3、分层理解和提问

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初中语文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科学地将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将难问题分解成几个易问题。做到分层设计、依序渐进、步步诱导,让问题设计得更科学,让学生解决问题更快乐,-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既可望又可及,又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

4、适时提问,恰到好处

提问的时间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过早发问,学生的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容易造成气氛紧张,让学生内心恐慌,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已一目了然,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这时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毫无所值。语文教师设问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力,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并不是要将学生问倒、问蔫,更不是当作一种形式或花絮来点缀课堂。提问要恰时切入,适时而问,否则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和具体提同的内容,教师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通过基本方式来提问

1、抓住关键词语

课堂提高要抓住关键词,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问题的焦点,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有时抓住一关键词,就等于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2、抓住关键角度

这种做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一个侧面迂回引导,要抓住关键角度迂回设问,不直接从正面设问,鼓励学生在更高层面、更深角度、更宽的视角上去想问题、求解答。这样就让学生更加关注课文的情节,引起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

3、抓住关键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互相之间的比较,这在各篇文章中都是有的,两个体裁一样的文章更是多见。这时教师就要抓住关键因素,强化比较,这样就可以有效建立起信息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还应注意,提问要符合大纲要求,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而不能将问题答案归结到与教学目的相反的方向,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最好不要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以免自己也无法解答,引起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质疑。同时,课堂的提问要有目的地进行,不能四面撒网,让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真正意图。比如《谈骨气》一文,教师应该将问题的关键放在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上,比如,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论证是什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相似的论据?如果让你写一篇《论骨气》,你会怎么写?以此将课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既掌握了文章要点,又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空间。

Ⅷ 语文请教老师

常常听老师说,语文不好教,知识面太多,太凌乱,学生说,阅读理解不好理解,作文难写,语文成绩很难提升,语文成绩差的话,也很难补上去,语文成绩不好,到底该怎么办才能提高语文成绩呢?方法/步骤 1、消除胆怯心理提高自信:语文成绩不好,租租颤不要害怕,更不要气馁,要相信自己,在心理上不断的告诉自己,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够学好的,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不要放弃,对自己要有信心,加上自己的努力,自然会更快的学好的。 2、科学分配安排学习时间:语文成绩不好,自己在心里要重视起来,不能只喊,只抱怨,在平时自己学习的时候,自习的时候,要多学习一下语文,时间用得多一些,其它学科少一些,在早上和晚上黄金时间多学习多背诵语文要求背诵的课文古诗词及重点句子等。 3、型大向优秀学生虚心请教:自己的语文成绩不好,那就放下自己的姿态,多向班里语文学习的好的学生请教学习,请教他们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窍门,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 4、勤思善问多积累:自己语文成绩不好,那就多向语文老师请教,不要怕语文老师,更不要担心语文老师不喜欢自己,不会喜欢自己,老师都是喜欢主动问问题好学的学生的,经常和语文老师接触,喜欢语文老师这个人了,自然就慢慢喜欢他的学科了,平时多积累多背诵,语文成绩会慢慢赶上的。 5、提前预习及时复习: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每一篇课文,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不理解的地方,提前勾画圈点做好标记,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解,也可以在课堂上和老师探讨,课下把没有消化的地方及时的复习一下巩固一下,过一段时间再复习,复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6、提高理解力和写作能力:阅读理解和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阅读理解和作文的分数占到了语文的60%,甚至更多,学好了这两项要求,那语文成绩自然会很好,平时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多写日记多练笔,多读优秀的范文,提高写作能力。 7、生活中弊败学习语文: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工具学科,单靠课堂上的学习,老师的讲解,课本上的几篇优秀文章,是很难学好语文的,要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平时读书看报,看新闻,听广播,看电影,人们之间的交流等,都要用眼去观察用心去看去听,去领悟感受,感受自然,感受生活,也是学好语文的好方法。 8、练习书法:语文成绩不好,不妨练习一下书法,毛笔硬笔书法都可以,练习书法一是可以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把字写得规范漂亮,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心浮气躁,让人心平气和,锻炼人的性情,减低或改正自己书写马虎不认真的毛病,不认真的毛病改了,错的题自然就少了,成绩也会提升一些的。

Ⅸ 请教初中语文老师!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伏李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态厅歼,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帆冲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三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提示1、2、3。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学习字词。(幻灯)
注音:
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着眼(zhuó)纳罕(nà)(hǎ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如下:
(一)、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
(二)、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
四、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习一)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五、作业
(l)朗读第三部分。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
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③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司马光砸缸
小马过河
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
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①课文后练习六
②作业本五、七、八、九。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
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教学目的】
1.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1. 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 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 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 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1. 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 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A.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C.尽量用自己的话。

3. 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4. 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A.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

B.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

C.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5. 生朗读;师点评。

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 师提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 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不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

3. 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分组讨论2、3问。

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2. 布置作业:

按六(3)题写成书面小文章或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Ⅹ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

导语: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

一、想象法

就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时,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按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学习《犟龟》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的盛况描述出来。”学生在描述前,又可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填补作品本身的空白,使教材潜在的内容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或主题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绕道法

就是针对教材内容提问时采取直题曲问的方式,让学生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作答。这种问在此而意在彼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果所提问题太直太露,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思维的“跳越”。如教学《一面》一文中写道:“哦,您,您好就是……”,分析这句话时可提问:“作者话没说完就停止了,是不是作者不敢肯定面前的这个人是谁?”学生答:“鲁迅当时处境危险,为了鲁迅的安全没有道破”,老师接着提出关键问:“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对鲁迅怎样的感情?”学生有了前面的启发,就会幡然醒悟:表现了作者机警的性格和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关心之情。这种通过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但利于激趣砺智、增加思维含量,有时甚至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逆问法

又称倒问法,即不从正面提问,而从相反的视角切入,故唱反调。以激活学生思维。如《三峡》一课末段写道:“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正面提问为:“末段引用了渔者歌词有何作用?”,而逆问则可设计为:“如果将该句删掉或不用歌词来表达,那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种问法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逆问如“平地起波澜”,所提问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往往能令学生深思,使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

四、故意出错法

教师在教授某一知识时,故意出错,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查出错处及错误的原因。这样,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思维活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有平中见奇之效。如学习刘禹锡的《秋词》时,根据历届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在黑板上写了第三句诗“晴空一鹤白云上”,细心的同学马上发现问题,指出“白”字应改为“排”字,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利导,解释“排”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诗的含义。这样,往复几次,学生养成了根据字义句义来辨别字形的习惯,默写时减少了错别字的产生。

五、矛盾法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为解决“冲突”,就得开动脑筋,认真分析,进而分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了。如《荔枝蜜》一文,开头说:“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后文又说:“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并在夜里也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老师问: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抓住了文章情感的突破口,会很自然地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有效地激活思维。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授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蜜蜂感情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矛盾法,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六、渐进法

对一些繁而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循善诱,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顺藤摸瓜,层层深入,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弄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如:要理解《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主题,可这样分层设问:(1)小说主人公是谁?(2)中举前,写了他什么事?中举后,他为什么喜极发疯了?这异常反应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范进的悲剧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吗?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设问,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容易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不失为“快乐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七、迁移法

学完课文内容,根据某一知识点进行适当地拓展,以达到巩固和运用知识的目的。迁移法是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而产生的一种方法,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方法。如学了《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我们学习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下面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我们的家乡,好吗?”这样的提问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而且能把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在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倾诉出来,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同时这种提问能激发学生留心身边小事,养成勤于观察动手,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

八、表演法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法恰恰是这方面的体现。表演是指把课文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它形象直观,形式自由,实用性强,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方式。其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教《强项令》时,我先让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接着全班学生齐读,然后问学生:这篇课文的大意大家都理解了吗?大家都说不成问题。接着我问:“大家能不能依据课文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我从举手的同学中选出五位,让他们到教室外商议做好准备,五分钟后让他们上台表演,他们表演的精彩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之后,我请其他学生就刚才的表演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们争相作答,各抒己见。我顺势续问:“董宣是一个怎样的人?湖阳公主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光武帝为何不但不治董宣的罪,反而重赏了他?”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这种方法很容易突破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利于产生亲切的情感体验。需要提醒的是,表演时不能贪图热闹,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九、对比法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而设疑,其目的是找出他们的异同点,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如教完《春》和《济南的冬天》后可这样设疑:同样是写景散文,他们在景物描写上又什么区别?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文章风格各具特色,描写手法也各有千秋,同时也为他们今后鉴赏其他作品和写作积累了方法与经验。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日本着名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是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重要“激活”因素,它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我们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和理念,优化教学设计,不断完善课堂提问艺术,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缤彩分层,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此外,还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1. 逆问反激法

逆问反激法就是教师故意提出一个错误的甚至是反面的观点,引发学生质疑、思考,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提问技巧。如在讲《祝福》中“柳妈”这一人物形象时,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往往会得出片面或浅显的结论,不能挖掘出人物的性格底蕴。教师可采用这样的问法:“柳妈经常嘲笑祥林嫂改嫁,鼓动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一条门槛,而且作者描写柳妈时,也表现了对她的厌恶。所以柳妈是和鲁四老爷一样的杀害祥林嫂的兇手。大家认为对吗?”这一提问出乎学生意外,但言之确凿,有理有据。学生要想反驳这一观点,必须仔细阅读文本,主动探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和小说的主题。这样,自然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的效果。

2. 曲问旁引法

教师不就某一知识点直接提问,而是变换角度,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这种提问法就是曲问旁引法。写文章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提问同样如此。如果教师的提问太直白,太平淡,容易导致课堂气氛的呆板沉闷。曲问旁引法正是一种跌宕灵动的提问技巧,看似漫不经心,全无章法,实则目标明确,形散神聚。有时是“于不疑处设疑”,但“看似寻常最奇崛”;有时是“顾左右而言他”,但“言在此而意在彼”。运用曲问旁引法能有效地切入学生的兴趣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真知。如讲《记王忠肃公翱事》一课时,教师可这样提问:“王翱夫人爱女,经常迎接女儿回家,这两家住得近吗?”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了解“畿辅”的意义。教师接着问:“王翱有为女婿调职的能力吗?”引导学生了解“长”的意义和“铨”这一古代文化知识。这种提问方法从侧面诱导,生动风趣,比直接讲解“畿铺”“长铨”有效得多。

3. 逗引激趣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前,提出与所授知识密切相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另一问题,这种提问法就是逗引激趣法。教师如果善于激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传授知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逗引激趣法运用的是欲擒故纵的策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角度切入,反复渲染,充分调动。在导入新课时很适合运用这种提问技巧。如讲《菱角的喜剧》时,可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见过五个角的菱角吗?”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阅读文本做好准备。

4. 同类联系法

同类联系法是指教师在提问时,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联系旧知识,通过整合归类获得新知的一种提问技巧。这一提问法也不从正面入手,而是通过罗列一系列问题去启发学生,引起学生的回忆和联想,使学生触类旁通。

如在讲《药》的主人公时,很多学生认为是夏瑜,因为他们觉得主人公应该是一个光辉高大的革命者形象,对于华老栓也是主人公很不理解。这时教师就可用同类联系法来引导,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的主人公是谁?《祝福》《阿Q正传》的主人公又是谁?”教师再接着问:“这些作品的主人公有哪些特点?”学生经过综合分析后,可得出正确的结论:“都是精神麻木、愚昧落后的下层劳动人民。”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鲁迅以这些人为主人公,意在“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这样,通过同类联系法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5. 切换比较法

教师故意改变文本或问题内容,通过改变前后的效果对比,使学生自主地理解、认知,这种方法就是切换比较法。切换比较法能让学生开拓崭新的思考空间。如讲解《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通过人物的切换来分析人物形象,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项羽在宴会上先允许项伯舞剑,再原谅樊哙闯帐,接着又同意沛公如厕。如果换成刘邦,也会这样做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两人的性格特点,学生通过比较后应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会。因为项羽不善于用人,优柔寡断,沽名钓誉。而刘邦善于用人,机智多谋,能把握住机会。切换词语也有同样的效果,如把“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中的“常常”换为“从来”或“必然”,然后就此设疑让学生作出比较,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逻辑的缜密、语言的准确。

阅读全文

与初中时一般向语文老师请教什么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