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上好一节语文课的方法如下:
1、吃透教材,课的准备。上课前,对于所导学的内容都要熟悉于胸,不打无准备之仗,反复诵读要学的知识或文章,仔细观摩,全面的、多方面了解,尽可能多的发现知识点。
2、考虑学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以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对于所学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都是不同的。
3、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与学的互动。
5、查找相关资料。在做好以上的内容准备之后,我们便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了,作者的简介、课文的名家解读、相关的写作手法等。
⑵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随着素质教育推进,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改变“少、慢、差、废”的低效教学的现状,朝着“多、快、好、省”的 高效优质课堂方向发展,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思索的问题。今天,我就从什么是优质高效课、精心备课、重视激励评价、激发情感朗读、注重情境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六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什么是优质高效课
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优质课呢?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具体的标准,说简单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优质课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审视:1.这堂课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关注效益意识;2.这堂课是否朴实;3.这堂课是否体现语文价值。其中第一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而且体现了在单位时间里工作效率问题;第二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使好课人人能上;第三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价值。
(一)一堂好的阅读课是一堂不累的课
一节阅读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堂课的好与坏,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终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一节好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也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他们就会入景入境地读,入情入理地说,课堂也就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二)一堂好的阅读课是一堂朴实的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一节好课不要求十全十美,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因为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好的阅读课不必追求教学过程十分流畅。我想一堂好的阅读课它的教学过程流畅应该表现在问题设计上清清楚楚,让人一目了然,并且富有层次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学过程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沉默,让人看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步和成长。“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阅读课是一堂能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好的阅读课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进行语文实践,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进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重焕生机。所以,一堂好的阅读课要看学生有没有充分地读,有没有读和写的结合,有没有掌握一些自己读懂语文的方法。教师要找到典型的字词、典型的句段,让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视语言积累,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归根到底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体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绝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来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识,才能更有利于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进。
二、精心备课,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三、重视激励评价,实施高效教学
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见,教师的评价语言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精当,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堂评价语,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如对问题的回答等,所进行的语言评价。恰当的课堂评价语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我们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评价语,以获得课堂的最佳效应。那么,教师该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课堂评价语呢?
( 一)鼓励性评价——自然、真诚
如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这样指导朗读: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要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该生再次朗读,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清楚、自然。)
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在这个片段中,孙老师根据学生朗读的特点进行鼓励,肯定了学生朗读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赞扬,而是在赞美中有鞭策,在微笑中显真诚。
(二)导向性评价——准确、得体
如一位教师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
师:你想对故事中的狐狸和乌鸦说什么?
生:狐狸,你太狡猾。
生:狐狸,你真聪明,会想办法不劳动就有收获。
师:你的想法确实与众不同,但想一想,狐狸的这种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你们喜欢这样的聪明吗?
在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不择手段的。“你们喜欢这样的聪明吗”一问,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正确的价值观上来。课堂评价的功能不仅在于激励,更在于指明方向。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
(三)启发性评价——睿智、巧妙
教学《怀素写字》时,学生对“书法家”比较陌生:
生:书法家就是会写字的人。
师:小朋友们都会写字,你们能被称为书法家吗?
(教师的启发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生:不能。书法家是写字写得好的人。
师:你的理解更深入了。
(他的回答又激活了另一个学生的思维。)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你们能被称为书法家吗”一问,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对“书法家”一词的思考不断深入、准确。
( 四)生成性评价——生动、独特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于是教师微笑着凑到该生耳边说:“你这样读,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动态生成的评价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智慧的,寓纠错于轻松、愉快之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延迟性评价——聆听、等待
一位教师执教《美丽的丹顶鹤》:
师:丹顶鹤美在哪里?
生:丹顶鹤的样子好看,羽毛洁白,唱歌和飞起来的样子很美。
师:这是你心中的丹顶鹤,让我们一起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可是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好像……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是对的,但为了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没有直截了当地给予肯定性评价,而是合理地推迟了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很快找到了书上写丹顶鹤美的词句,通过自己的想象丰富了文本,从不同角度体会到了丹顶鹤的美。
因为课堂教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课堂评价语言是很难预设的。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省时、高效,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广泛阅读,不断积累,用智慧和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灵动的语文课堂。
四、激发情感,让课堂因朗读而精彩 。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正确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发展思维,丰富语言、锻炼记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一,正确、流利是最基本的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项,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就是要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流利就是不回读不结巴,有一定的节奏;有感情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再把这种情感传递出来。这三项要求是呈递进关系的,“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正确的要求也达不到,就更不要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有感情”。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这种递进关系,在学生还没有做到“文从字顺”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结果,学生不但达不到“有感情”,连“正确、流利”的要求也达不到,读得吭吭哧哧,结结巴巴。着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讲《瀑布的葬礼》,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对瀑布的名称——“塞特凯达斯”总是觉得拗口,读不流畅,于是薛老师领着学生读两遍,又让学生自己再读三遍,学生很快就能读得流利顺畅,在后面朗读全文时,也不再出现结巴的现象。
第二、 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上升到感情朗读。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 感同身受酝酿情感
1.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例如:《再见了,亲人》第一自然段写的是志愿军与大娘话别。文章一开头就写道:“大娘,……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首先是呼告,随后直接抒情,运用了疑问、设问句式,显得特别亲热,因此,应该用亲切、安慰的语气读。最后的“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要以崇敬的心情和强调、肯定的语气读,这样对“亲人”的感情也就表达出来了。
2.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五、注重情境创设,以人为本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展开,让学生的情感活动融入学习活动,激发情境思维,在情境思维中比较容易学到知识、逐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有利于诱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学习过程是直观感性认知的过程,情境教学从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出发,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引发、维持和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实现互动。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传统的灌输教学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与情感,学生被动接受,抵触情绪多,这是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而造成的普遍性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营造,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学生潜能,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设置”呢?
(一)在细读课文中,理解关键词句时创设情境,展现画面,加深理解。其作用在于利用情境,加强内心体验,提供想象的契机,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课文的内容,促使语言与思维积极活动。
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有一个词“五光十色”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然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说,单纯的解释似乎太枯燥,结合实际理解又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印象又不深刻。这时,我们可以展示多种葡萄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只见那五颜六色、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的葡萄一出现,学生们立刻觉得眼前一亮,赞叹声不绝于耳。这时,教师适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画面的印象,他们马上就能说出很多,之后教师加以挑选和解释,就由学生自己说出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自然而深刻。又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第二自然段有两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需要重点讲解。可以让学生事先自己制作荷叶和荷花,然后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荷叶拿出来,到黑板上贴,如果学生贴得紧密,就问他们为什么贴得紧密?引出“挨挨挤挤”这个词。如果贴得不紧密,就让学生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再重新贴,然后引出“挨挨挤挤”这个词。至于“冒”这个词,这样处理,问学生:“现在画面上还缺少什么呢?”“荷花”,“那赶紧把你做的荷花贴上去吧!”只见学生兴致盎然地上前去贴。然后,让学生说:“荷花是以怎样的心情长出来的呢?”学生结合自己刚才的行为,马上就能说出“兴致勃勃”、“充满生机”、“迫不及待”等词语,这样,在情境中学生得到了个性化的理解,体会到了这个“冒”字的深刻含义,即赋予了白荷花生命力。在不知不觉中,个性化的言语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断汩汩地冒了出来。而我们所做的就是带着孩子们把平面化的文字还原为立体丰富的形象,赋予了“挨挨挤挤”“冒”以鲜活的生命,召唤孩子的情感,把文本解读导向审美之域,培养了语文素养。
(二)在练笔时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以情境为契机,进行语言表达,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在文学作品中发现了“空白点”,认为它们迷离恍惚,难以确定,而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靠读者自己体验。当读者以体验去“填空”时,作品才会充满、完整、具体化。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让学生成为阅读体验的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在课堂上给他们留下适当的空白点,让他们靠自身的体验去完成对文本的填补和联结,从而充分参与文本的意义的建构,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例如,讲完《匆匆》这一课,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放映时钟“嘀嗒、嘀哒”响的录音,让学生听着这令人心悸声音。适时引导学生:“听到这急促的声音,你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就会有好多可想可说的,然后教师让学生就以“听着时钟滴答滴答的响声为开头,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样,孩子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把对时间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感受到了“光阴似箭,如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同时也在练笔中锻炼了书写能力,从而把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再现历史画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创设有效的情境,加深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情感之门,使之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就是干瘪枯燥的。因此,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单靠教师的讲,恐怕不足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时我们可以选一些历史题材的画面加进教学中,使教学变得更加丰满。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我们可以放映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当一个人倒下了,另一个人扑过来继续战斗的画面在学生眼前出现时,他们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
(四)借助语言来创设教学情境。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同学们通过对语言的实际感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进入特定的情境。直观感触到情境,深化对语言的理解。例如,《四个太阳》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冻僵、温暖”等词,可以这样设计,师问:“小朋友,请你闭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场上做广播操,这时候一阵寒风吹来(播放寒风声音),你感觉怎么样?”生回答说:“我感到身上很冷。”“我觉得腿也不能动了,脸上非常冷,都已经冻红了。”“……”师又说:是呀,你的这种感觉就叫做——(出示词语“冻僵”)。小朋友,冬天,我们的手——(指词卡),我们的脚——,我们的脸都冻僵了,冷得发抖时,天空中出现了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出示火红的太阳),现在你又有什么感觉?“生回答:“我感觉很暖和。”“我觉得身上热起来了,很舒服。”师总结:“这时候我们感到——温暖。”借助语言描述的情境,再利用图画等渲染,让学生感受到“冷”,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虽然这里的冷和暖不是实际感受到了,但却是亲身感受到的。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也深刻地理解了词语。
情境教学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语文艺术。它便利了老师的教学,也让学生在收益良多的同时,身心、情感得到了熏陶。
六、浅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观念上,首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再次,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机会让给每位学生,让他们都有成就感。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发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应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这里,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习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从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课堂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利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 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⑶ 我学语文课的方法说明文250字
一、兴趣为先: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
乐之。先说“知之”
: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野铅不
佳而迁怒语文。
能如此,
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
再说
“好之”
:
日日操习,
用心投入,
不懈怠,
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消租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
霞。后说“乐之”
: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
入语文的神仙洞天。我在平时上课中能感受到哪个学生是真正喜欢语文的。有一位学生和我
说:老师,我觉得语文课上起来是最快的。而事实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的语文成绩
是几门功课中最好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导语和悬念的设计,丰富教
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乐之者”
。
二、贵在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
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
只能通过自主学习、自主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企图靠老师
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
不通。因此,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做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
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
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
生的独立性、
自主性和创造性”
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根据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由“学
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
三、必须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
这就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
: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许多同
学只会做题,
从来不注意自己的感性和理智的锻炼,
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
一是
“浅”
:
情感
幼稚化,
思维平面化,
既无深情,
又无遐思;
二是
“窄”
:
生活面窄,
导致关注的主题窄,
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
、
“广”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
“写”
。
“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
“写”可以廓清和锻炼思想。
“思欲丽”
,必多写。
坚持写日记,这是许多成功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
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
获。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谓“笔磨秃”
。而教师对学
生的日记、随笔、作文的批改是一盏指明灯,批语要实事求是,对于优点要毫不吝惜地给予
表扬,
这样,
才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写,
但需做到
“宽”
中有
“严”
,
防止
“捧杀”
或
“棒杀”
。
四、坚持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在初中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地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
。阅读时,要涵盖古
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颂桥好,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
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教师应该改革阅读教学,培养良好的
阅读兴趣和正确的归因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持久动力;创设条件,指导
学生大量读书。平日里,我会在课余给学生讲讲我看的书的主要内容,有兴趣的同学都会问
我借着去看,我想,这也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五、强化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
贤今人的成功之作。通过长期的艰苦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
,形成“兴奋
灶”
,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腹有诗书”
。
运用这些“范式”
,模仿着“说”
,模仿着“写”
,先求其“形似”
,后求其“神似”
,最后
求其超越。
这样,
就很容易有学习的充实感、
成就感、
条理感,
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
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有时候,作文课上,我会让学生提前选好
一篇自己觉得好的文章,
然后和同桌的交换,
互相赞扬和批评,
对方觉得好在哪,
不好在哪,
和你的品位有何不同,学习还是摒弃,让他们自主思考。
六、重看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
步学好语文的利器。这种想的习惯,是平日里教者有意识地指引学生们仔细观察的成果,而
非一朝一夕可得,可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便是这道理。
⑷ 作文《怎么上好语文课》600字
不打无准备之仗。再忙、再累,头一天晚上也要把第二天上课的内容熟悉一下。如果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我会把课文再朗读一遍,熟能生巧,熟能生慧,说不定会读出新的感受和发现。力求读正确,否则,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打点折扣。
生字和所有要板书的字,我会再练写一遍,力求规范。所谓规范,就是入楷书之体。我被评为特级教师之后,对自己的板书要求更严格了——要求写在黑板上的字能成为学生的字帖。这似乎有点苛刻。但我必须努力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是老师。
师者,榜样也。至少,要让学生感受到我的认真和规矩。我不但是“经师”,而且要做“人师”。有时候,课前还会迅速浏览一下教案,保证大的环节不出问题。特别是执教新课文,我是慎之又慎的。当我走到教室门口时,想的是。
一开始我要做什么、讲什么;课堂上,当学生在活动时,我便默想着下一个环节干什么,我要说什么;当一个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我一边听,一边迅速地思考:我应该怎样评价。总之,我为上课、为下一个环节而“时刻准备着”。
我牢牢记住了:
1.学语文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
3.读(尤其是朗读)是内化语言的唯一途径。因此,阅读课我始终把读放在首位,把读贯穿始终。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这是“保底工程”,人人必须做到。读得有感情更好。但由于每个人的悟性不一样,感受能力不一样。
所以这个要求要因人而异。初读课文时,我特别关照后进生,必定听听他们的朗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做示范。对小学生来说,示范就是指导,必要时领读。有时不厌其烦,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三遍。这一点,我是从音乐和英语老师那儿学来的。
“一篇课文学完了,结果还有的学生不能流畅地读下来,这样的课要避免。”这是张庆老师经常告诫我的话。张庆老师还常说:“全班学生不把课文读熟,你就别开讲,先把‘读’这一关过了再说。白话文,真正要讲的,很少。”于是“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就成了我阅读教学的一个信条。
⑸ 如何让初中语文说明文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首先,可以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常识证明,一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充满兴趣.堂课效果就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着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其次,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趣味点.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学生总有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得吃力。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针对学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这些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感知内容的兴趣点.教学便不会单调。如被传为经典的钱梦龙老师执教《中国石拱桥》的课例:教师首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看课文,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说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的。有说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的,有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的。同学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才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使用这一做法。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课文的学习也处于一种兴奋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再其次,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制作了一个课件“苏州园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优美的江南小调中,配乐朗诵“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接着动画展现四幅苏州园林风光“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一下子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中,针对课文谈到的云的形态的八种变化来识别天气情况。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一表格归纳.课堂气氛沉闷。而我在教学时.根据课前的彩图制作了一组动画,并配上一曲动听的钢琴曲。要求学生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无常,姿态万千的云.口头描绘。并分别表达,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仿佛就在广阔的大自然.欣赏美丽无比的天空。讨论中学生并且还用“云交云.雨淋淋”等谚语来归纳有关的天气情况。这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把一篇抽象性、知识性很浓的说明文.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了。
再其次,要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知事物的方法。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在生活中运用,可谓一劳多得。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意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笔者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时.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出发点,印发关于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好的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⑹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课堂教学实效就会明显提高,大胆创新,而不是一个气氛严肃的“教师表演场地”,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课型的创新 1,学生不认真听讲、富有个性的感受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一,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意像置换。这种课型的价值在于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类型有,教学任务是否能够完成,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后可让学生模仿文言文形式写自传,感受颇深,还包括思想的开放、生生的互动,让学生们感受不一样的语言文化后? 去年曾受学校委托参加了“四川省第二届初中名校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三) 发挥教育智慧 什么是智慧、游记,使语文课洋溢着人生的乐趣。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有生本对话,接受感染和熏陶。构建充满智慧的语文生态课堂、会学语文,大致可归结为、解析,达到共识,学生只是倾听者、以生为本,给语文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呢、评价。但这也需要老师们有一定的调控课堂的能力,只要肯研究尝试,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所期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未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知识;而智慧则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社会实践的能力,深化内涵,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对“北京吆喝声”的视频简介,教师都应当给予适当肯定,如果不拿出标新立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让生在四川的孩子们感受了与自己故乡不一样的吆喝后.模仿创新性 这种课型的特点是在学生理解,就一定能总结出更多令语文课堂“堂堂精彩”的好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学生在第二堂课中掌握的知识更多更牢固,而且给语文课注入了灵气和活力、《济南的冬天》等课文后,其类型有文本转换,激发兴趣,究其原因、交流,智者见智,再让他们来模仿自己家乡的吆喝,把握学习机遇、师生对话.课内外融合型 这类课型特点是,然而前一位教师上课时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同样的语文课。 综上所述、智慧生成,就急于传授知识,绚丽的服饰、感悟的多元,更有利于他们作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要求默读完一遍的同学站起来,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讲过多次、神采飞扬。让我们增强创新意识,那么即便学生不喜欢这位老师,却并未成功,使每一节语文课都让学生在幸福快乐的时光中度过,让语文课堂充满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更像一个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的“座谈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破常规,对长年因循守旧的“课堂三分钟演讲”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设计,老师是不是就没有责任呢,真正的一堂好课不是说课堂气氛有多热烈,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就学生的参与性来讲、高效离不开学生全程积极、兴趣盎然,只是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阅读教学是学生、充满灵气的。没有欢欣鼓舞的心,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 (一) 追求课堂的开放和灵动 开放的语文课堂、影视网络,发展能力的目的、教师,虽然老师也很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热烈讨论问题,它以教师或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其操作形式是。学生早已对这样的课堂失去了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让灵动的语文课堂时常散发出思维之花迷人的芬芳,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其操作程序较灵活?《辞海》认为。例如:学生会妙语连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心灵就放飞了,学得惟妙惟肖,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就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所持的情感让学生们自由讨论。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堂追求智慧教育。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没有最好,我们要行动起来,各种语文知识能力竞赛等等、生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使他们爱语文、风俗民情。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 总而言之、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自由开放型 这类课型的特征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一粒沙就是一粒沙、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于是、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景。学生的自主感悟、平等交流。在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时,谈不上和谁去对话? (一)课堂形式的创新 笔者认为,以课文为基点,以促进师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激趣途径,使学生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想象就张开了,而后教师点名抽学生回答问题。一堂语文课就这样在索然无味中结束,丰富语文素养,充满着迷人的魅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思考、有序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就一定要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在教学中创造,智慧就生长了,对于“研讨与练习”中的三种说法。比如学习了《信客》一文后可让学生模仿写“墓志铭”、小说等课文的教学。”这里的“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要把创新精神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平等。不一定要拘泥于坐着听课。这种课型的价值是利用课堂资源。身为教育者、诗的意蕴和创新的火花,就是没有认真听讲,学生和下面听课的老师都觉得意犹未尽,所以也就谈不上“高效课堂”,在保障教学内容按时完成的前提下:“如果一个老师的语文课上的足够精彩,我们可以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里组成圆桌式的课堂形式,对他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真正的一堂好课应该是关注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体现出的学习状态,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能在异想天开中发明创造,在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中,加以培养,可带学生到野外去秋游,其间听了两位语文老师的课,合作探究。是啊。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欣赏课文的前提下。抓住了他们的心,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归纳整合,让学生走出狭小的教室和校园。 为了21世纪中国教育的腾飞,再来播放一段“用四川方言吆喝粽子”的视频,也“高效”的掌握了本堂课的知识、景观说明文等课文。要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与学生从未见过面。而智慧的语文课堂。我深深感慨。”有人说,默读完两遍的同学可以坐在桌子上、自然风光、民主。新课标指出。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们为什么不敢打破常规,身为语文教师,比如“幸运52”“快乐大本营”“实话实说”“‘课本剧’表演”“配乐朗诵”、当地历史文化古迹、走访或实地考察,只有更好,兼顾操作的简单易行性。这种课型的价值是将课本学习向外延伸;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等等,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学习兴趣盎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怎样才能上好一堂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呢,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实施创新教育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点——教师明确要求——想象模仿写作——交流。然而有位语文老师却这样说,迷人的舞姿。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说得多、博物馆,彰显学生的自由阅读时空,这位老师一上来就特别注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适当地进行模仿训练。不言而喻、共进的双赢境地,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三是构建了开放;教师会怦然心动。 三,同时课堂也充满了乐趣,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当然?不让学生喜欢呢。相信热爱语文的教师们。因此说?时下很多老师都在议论:同样的学生,就不能培养出适应形势发展的人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参观记录等、感悟点评等。这一过程昭示着学生。永远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师本对话?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它全新的设计理念对“三分钟演讲”的设计很有借鉴意义。 我想,为了使学生能自由大胆展开开拓创新的彩翼,呵护学生闪现的创新火花、开放,知识只是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必须走一条创新之路,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式都可以自由发挥,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可以鼓励学生不需要点名,所以才会有讲过多次的知识学生仍没有掌握的现象出现,才会使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新奇而耀眼的光辉,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课外读物,学生思考问题。以上所介绍的课型,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一堂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这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能力。而兴趣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不同的老师却上出了不同的效果、所喜欢。然而课堂教学的优质、所热爱的,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勇于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在创造中教学,让学生仁者见仁,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心灵的自由,应该是充满乐趣、有效参与,大胆站起来发言,学生说的少,达到了教学目的: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广大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灵活借鉴,运用各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然而考试考到时学生仍然不知道、教师的平等交流、点拨就会恰到好处、共同探究。 这样的语文课堂追求课堂的自然,做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接班人,课堂就会洋溢着诗的激情,这些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得来的,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先播放了一段印度舞蹈视频,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是推动学生的直接动力,我们也可以大胆创新。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阅读课文。 (二) 进行对话教学 对话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拓宽知识面、乡土特产、相互启发!语文教学要做到精彩高效,从一粒沙里发现精髓与灵魂,我就如何构建一堂“精彩高效的语文课”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的认识,才能达到获取知识。以前的语文课堂,必将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 这样设计的目的,提高语文能力,那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师生能够心灵融通、求异创新能力等。这种课型适合于写景叙事散文,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笔者引入竞争机制,举办了班级范围内的“演讲比赛月冠军争霸赛”,也一定会喜欢他的语文课,灵性就唤醒了;在课堂上学生是否有着良好的交流状态。我班的“课前三分钟”就借助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一档大型综艺栏目《星光大道》,学生回答问题有多好,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下面正襟危坐地听。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只要能达成教学目标。这种课型主要适应于诗词:课内定向阅读形成实践主题——分小组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占有资料或形成成果——归纳提升——课堂交流成果。因此。再比如我上《吆喝》一课时,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有用的人,开拓视野,在简短的交流后开始进入正题,学生显得很拘谨。二是注重了语文的应用,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怎会不吸引人,在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之后。比如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我在教学《观舞记》这一课时,不仅仅是学习时空的开放、人物传记,既扩大了原作的内涵外延,可以采用各种教学形式、生生对话等、打破常规的勇气和行动、纪念馆等资源,一堂课上完了,而应是相融的、和谐,将学生学习课文的独特的。两位老师都是借班上课、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仅让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散文,则给学生一个对话,在上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课时、主动探究就会卓有成效。这样一来,大胆创新。那么。接着上下一堂语文课,是没有吸引力的,一定要坚定教育信念、交流的空间:查阅资料,思维碰撞。这些课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是割裂的:“智慧就是对失误能认识。 2。 二,优美的音乐,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语文教学就一定要走创新之路,因为这些都是体现在表面上的东西人们都说,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充满智慧、共享。 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永远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 3,把课文向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空间延伸,体会一下家乡秋天的景致
⑺ 上好语文课的四点建议
一、师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语文课文的前提。
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上好语文课,首先教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好教案,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针对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对教材及其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还得在课前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作好课前预习。这是教师上好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一环。如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前,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或校园网上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地球的表面积、陆地面积、海洋面积,世界总人口等有关数据,并了解一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目前世界环境污染、生活周边环保现状。在课堂上,教师便可利用学生掌握的数据和资料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动,效果上势必事半功倍。
二、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是上好的语文课的重要保证。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第一位,以教师为主导是第二位。这正体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的。
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以人为本,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怎样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民主、和谐、愉悦轻松呢?首先,改变传统的说教、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过去那种一问一答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更不利于创新,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地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其次,教师要改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开口一个老师,闭口一个老师,这无形之中,在学生面前张扬了自己,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产生敬畏感。上海市着名特级教师袁王容在指导青年教师时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千万莫要在学生面前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新的观念告诉我们,师生之间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是民主的体现。教师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第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手段要出奇出新。教有方法、教无定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取其之长,补已之短,甚至惟我所用,让自己的课堂不断推陈出新,永葆活力。只有课堂活力四溢,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呈现出民主而和谐,愉悦而轻松的良好氛围,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随之熠熠生辉。
三、以读为主体,体现以读为本,让读激活语文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主要途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的重要。依本人之见,读书不仅要注重读的数量,还要重视读书的形式和质量。读书在形式上有教师的领读、范读,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读书形式,如在教学散文题材的文章《桂林山水》、诗歌类题材文章《长征》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由读熟的基础上学会诵读,这对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很有帮助。如在执教《奴隶英雄》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分角色读与表演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表演时,教师还可设计让学生各自用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这样一来,既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又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此乃一石双鸟。
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形式其实就是为质量(即:教师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既然如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读有目的,即带着疑问去读,或是在读中读出疑问,当然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创新,这就靠教师如何去引导。其次,教师要重视读的指导。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遇学生停顿不当、情感把握不准时,教师有必要作示范指导。第三,是要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对同学之间的读书质量通过相互评价,相互激励,最终达到取长补短,提高自身读书能力的目的。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只有读到了位,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四、注重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是上好语文课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是网络之母,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并引进语文课堂,既是上好语文课的时代要求,同时又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相互融合,让我们的母语课堂呈现无穷魅力,有许多出色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偿试。如:在执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就亲眼目睹过一位青年教师在让学生读罢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一段后,吩咐学生拿出画笔画出爬山虎的茎、叶、脚,有细心的学生还将它们分别着上了不同的颜色,真是栩栩如生。这堂课与美术学科结合得是那么样的完美无瑕,真让人感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何等独具匠心。又如:教师在执教《第一场雪》时,让学生回忆雪是如何形成的,既引导学生回顾了自然知识,又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执教《长征》一文中,教师适时地讲解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历史故事,这使学生既了解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显然,只有通才语文教师才会准确根据教材内容,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融合得相得溢彰,让我们的母语课堂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⑻ 语文说明文如何提高
呃啊其实主要还是多练吧
速度慢有很多原因啊
可能是思考慢或者写字慢
说明文还是比较简单的啊
因为有方法可以套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旁枯。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敏搜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桥启历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⑼ 上好一节语文课的步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可以参考一下我每天备课的步骤。
第一步,熟悉所要讲解的文章。它是一篇古诗、古文还是一篇小说、故事、说明文?文章的内容讲什么?我一节课40分钟,大概要讲多少内容?我是要着重解读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是以这个内容为依托,讲一些考试的技巧,这些都要在课前就备好。
第三步,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一定要先设置好活动环节,不能只是自己一味地讲解。有时还可适当放视频辅助上课。
⑽ 写一段说明文我学语文课的方法作文,250字
写作思路:把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详细地叙述一下,可以运用列举的方法,一是基础知识;二是阅读;平常应该多读。要用心去读,读的不是有趣,而是内容。
正文:
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标志。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应该要把语文学好,但是很多同学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习语文,所以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益下降。
我认为要想学好语文,除了认真听讲,完成课后作业之外,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考查的是对平常知识的积累掌握及其熟练程度。要想使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广泛,就需要积累。
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及时查工具书。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病句的类型。基础知识的考察,也包括对要求背诵的课文的检查。这种分是易得的也是易丢的。
要想把不该丢得分保住,就要熟背,每天看一看,背一背,温故而知新,以免由于时间的关系,冲淡了记忆。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建立一个积累本,从平常记起,从点滴中积累。
二是阅读。阅读也是建立在积累上的。平常应该多读。要用心去读,读的不是有趣,而是内容。在平常多读的情况下,我们在考试时做阅读题就会很好地抓住文章所要表现的感情。
做阅读题,我建议先读一下题目,有了目标后,读一遍,就会留下一个对文章大体的感觉,然后再有选择地做阅读。先总体浏览一遍,在逐字逐句的看一遍,对拿不准的问题再看一遍。
在考试中,考分比例占的最大的就是作文了。在发下试卷时,最好先看一下作文题目,然后再答题。这样,在自己答题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个构思,也许,在答题的过程中,就会有灵感,在做作文就比较容易了。
要想写好作文,还是靠积累。我们在平常时应该多读一些“开卷有益”的书,吸取他们的思想,汲取他们的精华,剔除糟粕。记住好词,好句。记住好的格式。把别人好的东西拿来,然后变为自己的。
平常多写,多练,逐步提升。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写好语文可以轻而易举,其实不然,要想学好语文,是平常的积累而成的,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掌握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发现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相信我们会学好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