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如何挖掘思想内涵

小学语文如何挖掘思想内涵

发布时间:2023-03-24 14:53:53

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纳凳培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苏教版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拨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他们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粗笑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黑暗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语文课堂教学要洞唯联络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联络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薰陶和感染。如教学《学会合作》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里进行的各项集体评比活动、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合作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
3、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4、课外延伸,德育延续。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切实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推动学生德育行动。语文课外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薰陶。课外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积极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开展排演小话剧《负荆请罪》、“红领巾小记者”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会、“我选我”演讲、制作“我的成长册”等活动,我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三、认真研究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学生主动接受。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学习阶段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加深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让他们受到情感薰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后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发挥表率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首先要加强德育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典故,成语等,无形之中寓教于乐。

校主要教育形式课堂授课,校受教育绝数间都课堂度.,广教师结合教内容,找准道德教育切入点,失机渗透德育教育校德育基本且切实效途径.语文课程渗透德育教育具独厚优势.语文命声,文化根,精神家园,具丰富文内涵,语文教材每篇精选课文内容都进行德育教育佳蓝本,情、态度、价值观影响广泛深远.现结合自语文教体,谈淡何语文教程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教育. 、利用语文课文插图及媒体教手段激发习兴趣,培养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童观察特点,童具强吸引力.教充利用插图及媒体教手段,让直观受,能激发习兴趣,达陶冶情操作用.:第三册语文教材《识字词句()》第课,书八幅关于祖首都——北京建筑物插图,教先让观察插图,认识些建筑物,利用媒体播放关安门、故宫、坛、颐园等建筑物资料,并进行适讲解,引起首都北京向往,激发热首都思想情.阶段语文教材,许课文都涉及题材内容,《我祖》、《北京》、《看雪》、《北京亮起》等,些篇章都进行主义教育极素材.,我讲授些课文,除让掌握本课基础知识外,适进行思想教育.我教《北京亮起》文,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资料,让充受北京亮丽、辉煌,课许产向往北京、热祖理念. 二、课文关键性词句理解与实践相 结合,培养良思想品德.语文教材,揭示课文思想内容关键性词语、句或段落进行德育教育佳悟点,入道门.要找准悟点,十重要握教材性,仅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思想教育素基础握课文总体,且握课文区域性,即每关键性词语、句、段落性均所领悟.共性寓于性,性握准,握深,德育教育点越能落实.:讲授教版第四册第二十课《清澈湖水》船靠岸,洁手紧紧攥着面包纸.句,我先让表演攥着面包纸作,理解攥含义,再进步提问,洁紧紧攥着面包纸,面包纸扔进湖,湖水?通诱导启发,充认识保护环境,责.利用课外间带着堵河边捡垃圾,让实践增强环保意识.再:教第五册第八课《功实验》,理解实验功关键原——孩假思索说:危险,应该让别先.句,我让先联络前文,想想先意思,接着提问:‘先’字,体?组讨论、交流答:先字,我体孩危险刻,先想别,想自.,受教育?思考片刻,位发言:我想,,我要总自我,要想着别.,我让联络实际谈谈自否想着别,纷纷举手发言,其几名自总自我,着想惭愧,并表示今要向孩习,做.,我给布置内容写篇作文.名《献,让我幸福》题,写自走路,看见位衣衫褴褛爷爷跪乞讨,连忙自准备买月饼钱捐给事.文章写道:啊,给别幸福,自幸福.由见,已经良思想落实行.教,习与实践机相结合,既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使受确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启迪高尚美德.语文课本许趣且内容丰富故事,:《诚实孩》、《幸福》、《丑鸭》、《三》等,利用些故事意义使受薰陶,启发逐步养良思想品德,培养高尚情操.《诚实孩》文,讲述列宁姑妈家做客,打碎桌花瓶,始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家,主写信认错事.习故事,懂犯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错误.孝敬父母我传统美德,今许独,家宠,仅知道孝敬父母,反父母呼唤佣,作师我利用课文内关题材,进行教育,第五册第四课《三》文,通写三看各自母亲艰难提水,跑接 水桶帮助母亲提水事,赞扬第三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美品德,启发孝敬父母,父母做力所能及事. 四、口语交际教培养良道德情操.口语交际语文教重要内容.语文教材选编口语交际内容具强思想性.:《礼貌》、《请我家》、《打电》、《买文具》等内容教育与交往,要使用礼貌用语,礼貌待;《鸭救》、《应该帮助》等内容教育养助乐品德.口语交际课,能染,使养良思想品德. 语文教材精选内容都同面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潜移默化逐渐养良思想品德.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小学语文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内容包含了多元化的德育因素,对此,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的知识和特点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实践。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从小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首先品质和行为习惯。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教育教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丢弃素质,激励学生塑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主要从新课程资源、文章思想内涵、开展实践活动等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思想健康发展。

Ⅱ 小学语文如何挖掘核心问题 实现深度体验

挖掘核心问题实现深度体验

作者:周文良 陈明英 米云林 熊文俊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

核心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一堂课如果教师创设一个针对当节课的恰当的核心问题,使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学生思维就有了聚焦点、有了主线,思维活动就会体现出连贯性、层次性。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就能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反思体验的过程中感悟学科思想和方法,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一、核心问题的特征

核心问题是一节课的中心问题,这节课中的其他问题都是与之存在逻辑联系的派生问题,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几手贯穿整节课。教师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挖掘出核心问题,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那么,什么是核心问题呢?

首先,核心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核心问题的深度、难度、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经过讨论就可得出结果;问题过于深难,就会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茫然或理不清思路,这些都不能成为核心问题。教师应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来设计核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核心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来提出核心问题。如重要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分析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易错、易混的问题等,使教学击中要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第三,核心问题要生动、具体。教师所提出的核心问题要明确具体,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引发问题的形式要生动,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悬念,进而揭示矛盾。

第四,核心问题要具有程序性和启发性。核心问题提出的程序要与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一致,要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把握住核心问题的程序性和显现程度。程序过细,核心问题的关键点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论,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太深,学生不易抓住要领,会使核心问题的讨论无法深刻进行或延缓教学进程。具体来说,当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创新能力较差,核心问题的知识要求较深时,程序宜细一些,核心问题的关键点要再现得明显一些;反之,对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或当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讨论能力和素养时,核心问题呈现的程序宜粗些。

第五,对核心问题的讨论耍充分、深入。核心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要在时间上得到保证。核心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开发,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核心问题的讨论要有充足的时间,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

二、教师如何挖掘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经验的积累;二是学生自学、练习中提出或暴露的核心问题和观点;三是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教师收集、整理和提炼,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观点。

1.认真钻研教材

教材包括教科书、上位资料(如课程标准、教师参考用书)、拓展资料和练习等。因此.教师应该“基于教材、活化教材”。基于教材,教学活动就有了基本的线索.就有了发展学生的基本内容;活化教材,教学活动才有生气、有效益。

首先,从学科角度理清教学内容的脉络,如教学内容的主旨、结构,地位作用、产生背景,课程标准、深广度等;其次,从教育角度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如发掘知识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再次,搜集可供利用的拓展内容,如相关的联系学生生活的、联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内容等。

2.梳理一节课各主要问题之间的关系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包含几个主要问题,各个问题之间可能是一个比一个更加深入的递进式关系。这时,教师往往选择最高层次或者最低层次的问题作为核心问题。有时,一节课的几个主要问题可能是平行的,教师可以将其整合为一类新问题。

例如,高一地理(地质灾害》一课,有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主要的地质灾害二是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三是地质灾害的防御。前面两个是常识性问题,第三个问题相对复杂,它们是一个比一个深入的递进式问题,我们抓住第三个问题设计出核心问题:如何防御地质灾害。讨论对地质灾害的防御,必须要运用主要地质灾害有哪些、它们之间有哪些关联等知识,学生正好有一定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作支撑来解决这个问题,将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师生共同对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和提升,这三个问题都可以科学地解决。

再如,高二化学(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一课。单看标题,核心问题应该是“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但仔细研究教材后教师发现,这个课题下面有三个主要问题: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该整合为“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于是,兼顾课题名称,核心问题定为“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本土化、生活化和个人化过程中生成核心问题。如,高二物理《电阻定律电阻率》一课,教师利用电阻与温度关系的知识与学校隔壁彩虹厂生产的电热灭蚊器的联系,生成了“电热灭蚊器控温问题”的生活化问题,进而设计出“观察演示实验,探讨彩虹厂电热灭蚊22的控温原理”的核心问题。

4.从学生的问题或需要中发现核心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许多想法、问题、猜测,教师教学中也会发现学生的疑难、倾向、错识,其中有一些是对全班学生都有意义的,可以由此设计出核心问题。

例如,政治课上教师布置:“今天,我们学习《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请同学们认真预习。”话音刚落,就听见几个同学小声嘀咕:“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怎么从来没有感觉到呢,”敏感的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话题,设计了“运用监督权,尝试解决一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核心问题。课堂上,在运用教科书上行使监督权的三种方式的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

又如,教师们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模式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但学生的问题是知道阅读技巧而不会有意识地运用,因为学生把英语阅读仅仅视为学习单词短语的载体,阅读时思维浮于浅表而忽略深入理解。因此,在高一英语(未来的城市》一课,教师将核心问题确定为深人理解“未来的城市”和“对成都未来发展的预测”,以促进学生透过表面文字进行深层含义和隐含信息的挖掘。

三、创设能够让学生深度体验的活动

1.分析条件

教师要从分析学生条件和课堂条件对学生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人手。学生条件主要指学牛的心理基础和学习基础,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感、学习态度以及显性知识基础、缄默知识基础、学科能力基础等。课堂条件主要是指课堂时间、空间和物质条件。

2.确立活动

教师确立学生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包括学生的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学生的动手活动、动脑活动及交往活动方式等,如观察、实验、探究、研究、分析、猜测、欣赏、讨论、交流等。

3.协调目标

协调核心问题与教学目标特别是体验性目标的关系,使两者相互文撑。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制订实施策略,再由实施策略确定教学目标;也可以先定教学目标,再由教学目标选择实施策略。

例如,高一《弹力》一课。课程标准强调弹力的大小,而教师们认为,学生真正的问题出在弹力方向的认识上,需要学生有相关的体验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最先提出的核心问题是“观察形变,探究弹力。经过讨论发现,单是“观察”,学生的活动力度不够,应该增加动手活动;而且“探究弹力”这个问题不具体,不便于学生开展活动。于是,教师将核心问题改为“制造形变,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及大小”,体验性目标指向弹力与形变关系的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牛的活动积极性并未达到预期。原因在于制造形变并观察,对高中生来说较简单,不足以激发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进一步分析教科书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教科书上是将学生由现实生活步步引向物理问题研究,而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于是,教师将核心问题改为“用所提供的器材制造形变并分类,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及大小”,同时将体验性目标改为“在制造形变并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弹力与形变的关联和物理与生活的关联”。课堂上,学生反映良好.在弹力与形变的关联和物理与生活的关联上均有生动而丰富的具体体验。

4.情境设计

教师设计与核心问题相得益彰的活动情境。一是从知识环境、人文环境及技术环境角度设计出与核心问题相匹配的情境;二是从问题分解、方法提供、思路引导、资料铺垫、器材变化等方面搭建协助学生问题解决的“脚手架”。

5.规范表达

将核心问题和学生的活动方式进行匹配设计后,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表达方式。如课堂中的学生看了核心问题,能够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参与活动、达到什么要求,产生参与欲望;其他教师看了核心问题,应该初步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6.审核调整

形成核心问题后,教师要进行自我的或教师间的审核调整。教学运用后,再根据学生表现以及教研组、备课组中老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例如,高二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核心问题确定为“探究林冲性格的发展,分析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发展的作用”。教师试用后发现,学生发言踊跃,但要将发言内容记录下来对其进行整理提升却很困难。于是,教师决定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初,就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探究林冲性格的发展,首先要知道我们是从哪里看出林冲性格的,由此提出情节问题,师生进而共同将故事情节分为四段,命名后横向板书出来。其次,教师提出各情节中林冲的性格是什么、性格如何变化、变化的环境原因是什么的问题,纵向板书出来。至此,学生“探究”、“分析”的框架就显示在板书中厂,学生的发言都可以依序记录在框架的相应位置。“脚手架”的搭建,使学生在有限时空中进行有效活动,且能让学生经历探究、分析的具体思维模式,核心问题变得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深度体验。

总之,核心问题不但是调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拓展教材、运用教材的有效载体。教师只有结合教科书知识发掘核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协调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活动,才能实现学生在深度体验中的有效学习。

Ⅲ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师范加上"教")的能力,又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可能是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要落实素质教育, 就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治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剩余1423字)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传递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播祖国语言文化的重大意义,对富有深刻文化韵味的中国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同时担负着民族人文精神建构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的重大社会使命。中职生要想在强手如林、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不仅要具有听说读写等基础语文应用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应变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中职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式的符合学科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教学特点在于“启发”二字上,主要遵循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指导思想,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到掌握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亡人逸事》一文时,为了能让学生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与深挚的思念之情,笔者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讨论、理解。笔者设计了以下提问:(1)请大家阅读课文,看一看文中具体地写了亡妻生前哪些逸事?(2)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妻子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作者对她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3)既然作者对妻子的情感如此之深,为什么要距离亡妻离世已经12年才写文悼念呢?(4)文章又为何要以“一丝幸福的笑容”作为结尾?通过大家的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课文的情节,能够更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国劳动妇女身上所具有的传统美德,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而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人文涵养的深度认识与思考。
二、“输出式”教学方法,引导人文素养内化
“输出式”教学是基于要素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精神内化体现在输出的作品之中。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采用的“输出式”教学形式一般包括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这些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精神内化与情感因素的锻炼,更能够改善中职生交际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差的弱点。
例如在《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文的教学中,可采用“输出式”的教法:课文中一共写了蔡元培先生待人接物上的四件小事,让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这四个场景。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达到理解蔡元培先生呕心沥血培育学生君子品格,以及亲身实践自由平等思想的大儒精神,推行学术自由不畏强权的改革家气魄的目的。这样对课文进行“输出式”的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探索课文内在的人文精神的积极性,不仅使得语文课堂更富有生趣,还深化了课文的内涵学习,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使他们的口语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方法,营造人文环境
现代教学装置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能够创造更多彩的学习情境,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实践过程。单纯依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并不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教材中所表述的那种情感,而透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却能够达到细化教材情境的作用,能够更加深入地传递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为例,笔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来掌握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特点,掌握宋词的鉴赏技巧,品味宋词的语言。但是如何品味诗词的风格,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更加细化诗词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容易触控诗词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和情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开端通过课件展示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播放本文的音讯朗读,配合课件展示长江波涛汹涌的浪涛声,让学生们先行感受其中的情感,然后教师再细致带领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先进行了主观的自我认知,紧接着在教师的领导下,对课文有了客观的认识,对诗词所包含的人文素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首先打好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启发,设立更细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并通过“输出式”教学,强化对知识的训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整体能力上得到发展。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技巧: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1、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教学时教师的范读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的同时产生了一个个疑问:为什么会有雪孩子?雪孩子为什么会动呢?雪孩子的鼻子为什么是红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过于浅显,是由于学生尚未深入学习课文,因此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由多读几遍课文。在多次诵读中,伴随着学生的思考,以上问题多半会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为课文一开头就介绍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当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会动是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读图,学生也不难发现雪孩子的鼻子原来是用胡萝卜做成的,所以是红的。学生一方面通过诵读自己寻求到了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深意的问题,像“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么会飞到天上变成云呢?”“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他回来后小白兔会跟他说什么?”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在反复诵读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2、体会意境,感受美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生还经历了情感的体验,逐渐接受到文化、审美的薰陶:“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这里描写的是下雪时银装素裹的自然美。“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这是小白兔与雪孩子和谐愉快的纯真美。“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这是雪孩子舍己为人精神美,以及雪孩子“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的意境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薰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阅读时能“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显而易见,良好的语文素养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感悟生命的宝贵,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在教学时,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学手段上则经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然而,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已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人文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多元的行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正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种林妹妹”,教师怎能限制学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提问,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总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有学生就这样说:“我明白了睡觉时不要把柴堆放在火炉旁边,不然会着火的”,(很好,懂得了一个安全知识);“雪遇到热会化成水,水会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云”(不错,学到了一个气象知识);还有的学生注意到插图非常漂亮,细心的孩子甚至发现图上“雪孩子融化时,连小鸟都哭了”(多么善于观察啊!)。这样,在畅所欲言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被语言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情景打动:为失火时小白兔仍浑然不觉而焦急万分,为小白兔最终获救感到欢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于献身深深感染,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甚至开始思考生命价值之所在。这样的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心生命”的要求,把语文课从以往较浓的思想教育中解脱出来,“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还语文课的真实面目──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注重体验,升华情感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同样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薰陶”。在深入理解《雪孩子》的内容后,许多学生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雪孩子明明知道自己一遇到火就会融化,他为什么还要去救小白兔呢?难道他的生命就不宝贵了吗?这时,我引导学生们把自己变成雪孩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救,自己会融化;不去,小白兔会被大火烧死……到底去不去呢?能不能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大火无情,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救人要紧,更何况小白兔是自己的好朋友啊!通过想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体会出友谊的美好与伟大。课文结尾写道:“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他飞到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读到这里,学生被雪孩子那美好的心灵深深打动,情感得到了升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语教材所选用的课文莫不包含着人的各种情感,充满了对人的关怀,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如果说《雪孩子》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注,那《小熊住山洞》则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爷爷和小树》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借生日》、《平平搭积木》体现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不仅课文如此,就连拼音也不再是一个个形状古怪、刻板生硬的字母,而是充满了人的情趣:比如,红红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啊啊啊──一个多么可爱的女孩子啊!古诗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变得高雅起来。正是由于语文教材的内容具有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少见的人的情感,是非常感性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从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出发,抓好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看到,语文学好了,情感也必将得到升华。这是因为在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感染,心灵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获得了美的薰陶,加深了对人类的情感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感情变得更加细腻。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升华学生情感的重任。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而语言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要落实素质教育, 就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治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语文教育与21世纪社会发展更紧密的结合已揭示出语文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即语文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它指向的是“人”。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把人文素养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初中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不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

收藏推荐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不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因此,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就是课堂。一、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不断地给学生输入新的血液。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我们应该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课堂学习资源主要以教科书为主。教师在授课时也要多给学生们讲一些我们生活中的例项,真正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紧密的联络起来。

Ⅳ 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
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
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
学生讲完故事后,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
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
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
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
因此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1、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
江泽民在20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审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侧重点。
教师只要通过字、词、句辐射,深究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
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
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又进一步问学生:“喜欢颐和园。
为什么。
”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
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
简单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沉浸在“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
2、体会故事之美,激发英雄主义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
如《狼牙山五壮士》、《战友邱少云》、《丰碑》、《再见了,亲人》等。
学习这些课文时,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的英雄主义。
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三、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
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
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
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
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
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巧妙设计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
亚里斯多德曾有句着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 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
如在教学《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
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
”,“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
”,“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
”等等。
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
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
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四、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
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
比如在上阅读课时,以“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
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如何挖掘思想内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