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语文阅读中,怎样区分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点明中心这三种作用
……有个老头写乡愁,他先写想他妈,或卖竖又写想老婆,最后写台湾想大陆,渴望祖国统一(思想觉悟多高啊配散)这叫升华主题(精神层面的提升啊T_T)……再说,有人写警察救人,写出人的舍己为人,这是深化主题,他要是由此写,这警察是个党员,赞美光荣的(恶……)衫大共产党教育得好,就是升华主题了,要是再来个人民的好儿女作题目,……这个题目就是点明中心……在文中不管写在哪,提到中心了……都叫点明中心……仅供参考,我再想想
议论文,散文(记叙文),小说都适用
⑵ 语文中的“的”“地”“得”都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得〈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的
助〉
1.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ic,-ve…]。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2.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of,'s]。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3.
〈代〉
pron.
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4.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5.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6.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7.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8.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9.
[口]∶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10.
〈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11.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2.
同“地”(
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地
1.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used
after
an
adj.,noun,adverb
or
verb,etc.to
form
an
adverbial
adjunct]。如:他认真地学习;天气渐渐地冷了;有计划地安排生活。又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2.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唐·
杜甫《越女词》
希望你能满意
⑶ 语文中的"标点符号"各有什么作用
波浪号波浪号(~)是一个有许多用途的标点符号.原本,它是做为缩写符号的一个字母,但亦有做为变音符号或单一文字的用途.在数学上,它是代表等价关系的数学符号.在最后一个用途里(尤其是在辞书学里),它有时会被当做代字号. 变音符号在语言里,波浪号是放在字母上的一变音符音,用来表示发音的改变,如鼻音化.在希腊语的多声调拼写法里,波浪号为抑扬符号的变体.它被当做缩写来使用于中古拉丁语的文书上.当“n”或“m”跟在一元音后时,它常常会被忽略掉,而将波浪号放在前一元音上面来表示此一忽略子母.这是波浪号被用来表示鼻音化的起源.直到17世纪为止,用以忽略“n”或“m”的元音上之波浪号持续被用在法语出版书籍上以缩短文章的长度.波浪号偶尔亦被使用在其他的缩写上,如字母“q”上来强调单字que(那).在葡萄牙语和一些如图皮语诸语言等的南美土语内,波浪号标示一鼻化元音.另外,图皮语诸语言的瓜拉尼语还有使用G?这个字母.在西班牙语和其他如加里西亚语、巴斯克语和巴拉圭语等文化上被西班牙影响的语言里,?是一单独字母,表示一硬颚鼻音(IPA [?]).在西班牙语里,它原本写做nn.在爱沙尼亚语里,?是一单独字母,表示一单独元音.在越南语里,元音上的波浪号表示一下沉声调.在IPA里,在一符号上的波浪号表示其鼻音化,而在一符号中的则表示其软颚音化.例如,法国城市Lyon的发音为[lj??],及澳式英语中“cool”的发音为[k?:?].编辑本段数学符号在数学上,它是代表等价关系的数学符号.编辑本段文学符号在日常文字交流中,用来表示一定的范围.例如短信、书信或者即时聊天中,往往用A~B来表示范围为A至B,如:3,D等.
⑷ 在语文的标点使用中:三种事物(或以上),之间的停顿什么情况用逗号什么情况用顿号
顿号与逗号的区别与用法
顿号的形式为“、”。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这句话中,“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前三种事物之间运用了顿号,后面与“长江”之间就只用连词“和”相连接。这是因为并列词语间并不一定都要用顿号,两项并列可以只用“和、与”等连词,多项并列中间可以用顿号,而最后两项常用“和、与”等连词,用了连词就不再用顿号。
特别要注意的是:顿号表示的一定是词语之间的停顿,不是句子之间的停顿。例如:(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2)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张洁《挖荠菜》)“桃树、杏树、雪蒿、马齿苋”等都是词,并列的词之间有了停顿,只能使用顿号。(3)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大自然的语言》)(4)1984年建成的三元桥,占地6公顷,含三条干道、三座钢筋混凝土桥、五座栈桥、八条地下人行通路。(刘宗明《北京立交桥》)其中“(1)桃树、杏树、梨树”;“(2)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3)桃花开、燕子来”;“(4)三条干道、三座钢筋混凝土桥、五座栈桥、八条地下人行通路”等都是短语,短语之间有了停顿,也只能使用顿号。
句子之间的停顿不能使用顿号。例如,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2、“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周立波《分马》)”
为什么“笑着,走着,拉车,拉磨,种地,打柴”之间使用逗号呢?因为它们都是句子了。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逗号是恰当的。就好像我们周周练中的最后一个写句子的题:有····有·····有·····如:公园里有丁香花,有兰花,还有菊花。这样就应当用逗号,因为它们是不同的分句,如果改成:公园里有丁香花、兰花、菊花,还有牡丹花。花的名称之间就可以用顿号了,但是“还有”后面则是另一个分句,所以应当加上逗号。
再如:(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这两个句子都是复句,里面的分句之间使用了逗号。这个时候使用顿号就错了,因为“红的像火”、“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都是分句。(3)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朱自清《春》)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例如:“那个时候在延安,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按理说,“干部、学员、战斗员”后面应该使用顿号,但是,作者为了把一项一项说得更清楚些,表示一种人、一种人不一样,所以使用了逗号,这是灵活的用法。
⑸ 语文总共有多少个标点符号,分别怎么用如题 谢谢了
标点符号用法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发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本标准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标准适用于汉语书面语。外语界和科技界也参考使用。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句子sentence 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陈述句 declarative sentence 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 imperative sentence 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 interrogative sentence 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 exclamatory sentence 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 complex sentence, clause 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词语expression 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3 基本规则 3.1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3.2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4 用法说明 4.1 句号 4.1.1 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4.1.2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例如: a)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b)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 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4.1.3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如: 请您稍等一下。 4.2 问号 4.2.1 问号的形式为“?”。 4.2.2 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例如: a) 你见过金丝猴吗? b) 他叫什么名字? c) 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2.3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例如: a) 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b) 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巧让 4.3 叹号 4.3.1 叹号的形式为“!”。 4.3.2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例如: a)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成奋斗! b) 我多么想看看他老人家呀! 4.3.3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例如: a) 你给我出去! b) 停止射击! 4.3.4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例如: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4.4 逗号 4.4.1 逗号的形式为“,”。 4.4.2 句数宽乎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4.4.3 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毕生的精力。 4.4.4 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4.5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例如: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4.5 顿号 4.5.1 顿号的形式为“、”。 4.5.2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例如: a)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b)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4.6 分号 4.6.1 分号的形式为“;”。 4.6.2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例如: a)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b) 在长江上,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薯悉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4.6.3 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例如: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年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除外。 4.6.4 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为乡、民族乡、镇。 4.7 冒号 4.7.1 冒号的形式为“:”。 4.7.2 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例如: 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开会了。 4.7.3 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例如: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4.7.4 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例如: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7.5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例如: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4.7.6 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例如: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考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4.8 引号 4.8.1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4.8.2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例如: a)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货的源泉。” b)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4.8.3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例如: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4.8.4 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例如 a)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8.5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4.9 括号 4.9.1 括号常用的形式是圆括号“()”。此外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 4.9.2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种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例如: a) 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b)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4.10 破折号 4.10.1 破折号的形式为“—-”。 4.10.2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例如: a)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b) 为了全国人民—-当然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4.10.3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例如: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4.10.4 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例如: “呜—-”火车开动了。 4.10.5 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例如: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4.11 省略号 4.11.1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4.11.2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4.11.3 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4.11.4 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如: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4.12 着重号 4.12.1 着重号的形式为“.”。 4.12.2 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例如: 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4.13 连接号 4.13.1 连接号的形式为“-”,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__”(占两个字的位置)、半字线“-”(占半个字的位置)、和浪纹“~”(占一个字的位置)。 4.13.2 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例如: a)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也称任-洛二氏溶液(Ringer-Locke solution),用于医疗和哺乳动物生理学实验。 4.13.3 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例如: a)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b) “北京-广州”直达快车 c) 梨园乡种植的巨峰葡萄今年已进入了丰产期,亩产1000公斤~1500公斤。 4.13.4 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例如: 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13.5 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例如: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4.14 间隔号 4.14.1 间隔号的形式为“·”。 4.14.2 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例如: 列奥纳多·达·芬奇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4.14.3 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例如: 《中国大网络全书·物理学》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4.15 书名号 4.15.1 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4.15.2 书名、篇号、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志。例如: a)《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 c)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d)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4.15.3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例如: 《<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4.16 专名号 4.16.1 专名号的形式为“__” 4.16.2 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用专名号标示。例如: 司马相如者,汉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 4.16.3 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着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着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浪线“﹏﹏”。例如: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 标点符号的位置 5.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2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3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5.4 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6 直行文稿与横行文稿使用标点符号不同。 6.1 句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和冒号放在字下偏右。 6.2 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 6.3 引号改用双引号“‘’”和单引号““””。 6.4 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左侧。
⑹ 小学语文中,“的”“地”“得”三个用法的具体差别在哪里
“的”是修饰名词,比如美丽的花朵,“得”是个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动词,比如困轮花朵汪桥信开得鲜艳,“地”修饰动词,飞快地跑。其消掘实主要看这几个字后面跟的词的词性,不懂继续问我
⑺ 语文修辞手法有几种有什么作用
现在可知的语文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编辑本段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 本体 |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 出现 | 是、成为 |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 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编辑本段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1.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2.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夸张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日上三竿
4.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e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f借代:目不识丁 披肩执锐 扭转干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g比拟: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风烛残年
h反复: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i反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j双关: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k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l顶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⑻ 语文中修辞方法有哪几种用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简 介】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塌此顶针、互文、比拟等. [编辑本段]【比 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仿佛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编辑本段]【拟 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编辑本段]【夸 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磨芦类别有: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编辑本段]【排 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但要三个以上.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编辑本段]【对 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编辑本段]【反 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编辑本段]【设 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编辑本段]【反 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编辑本段]【引 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编辑本瞎衫带段]【借 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编辑本段]【反 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编辑本段]【对 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编辑本段]【顶针】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例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如: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编辑本段]【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示 例: 例子(1):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例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不因“物”﹝所处环境﹞或“己”﹝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例子(3)《木兰诗》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特 征: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形 式: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忘归客不发”“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这样写表现了木兰从军前准备细心
[编辑本段]【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就是比拟.
写作时善用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比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比拟是根据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的可拟性,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辞格,因此联想是通向比拟的桥梁,想象是比拟的翅膀.
比拟具有很强的感 *** 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强烈感情去感染读者的一种辞格.
可以简单的将比拟看作是比喻和拟人的结合. [编辑本段]【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
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
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编辑本段]【回文】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
回环运用得当,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
例子(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八十一》
例子(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 《易经.系辞》
例子(3):非人磨墨墨磨人.
例子(4):自我突破,突破自我.
例子(5):你需要警队,警队需要你.
回文诗词有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⑼ 小学语文中,“的”“地”“得”三个用法的具体差别在哪里
“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例如扮历:他的女人!(界定中心语“女人”的属性,是他的,不是别人的)
“地”用在副词与动词之间。例如:他高兴地走开了。(说明动作伴随的状态,他离开的时候是高兴,“高兴”就是离开时的状态)
“得”用在谓语(动词)和补语(副词)之间。他高兴得很!(补充说明谓语进行的方式,程度,属性,“很”说明了他不是一般的高兴,高兴的程度极高)
现在经常有人弄混乱这几个词,这是口语中的音误带来的书面表达中的笔误!楼主慎戒之!
——————————————————————————————
网皮缺禅络解析:
不少同学对“的”、“地”、“得”这三个词的用法含混不清,乱用一通。为帮助同学们掌握它们的用法,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析例句,明确用法
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燃尘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二、修改病句,强化认识
这里有一组“的”、“地”、“得”用法欠妥的句子,请大家来当“医生”,给这些句子治治病,以强化已有认识。
1. 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的特别出色。
2. 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得收割麦子。
3. 助人为乐地小华被市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正确用法应为“考得”、“紧张地”和“助人为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