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语文探究题怎么答
所谓探究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其基本特征是,1、问题具有主观性。问题的设置为考生提供了探索、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文学类):2、问题具有开放性。以文本的某一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考生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作适当的拓展,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应题,表明观点;结合论据,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述理由;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总结自己的观点;5、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2008年宁夏海南卷22题(文学类)“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答案要点如下: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依据全国卷的评分标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和探究题的答题模式,我们可以这样表述:
我认为吉米既忠于职守,又没有背叛友谊。(明确观点)
他选择了抓犯人,这说明他忠于职守。在面对情与法冲突的时候,他深刻地明白,只有将鲍勃绳之以法,使他接受教育,才能获得重生,这才是真正的忠于友谊。
可是于情来说它又无法亲自去逮捕鲍勃,他只好选择让他人去抓鲍勃,这既避免了朋友之间的尴尬和自己可能会产生的犹豫,又能履行自己的职责,说明他既重情义,又忠于职守。他努力做到了二者的兼顾,于情可通,于理可明。(结合文本,分析陈述理由)
总之,这种命题形式,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总的来看,这类试题是考理解,更是考运用。用阅读所得去解决文章本身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是运用;用完整的语言将自己独立的见解表达出来,更是运用。
② 怎样学好初中语文的探究题
1.参照答案,多做一些探究题。分析自己的答案与标世姿拆准答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并且熟练地掌握标准答案的答题方法。
2.抓住它想要搜枣考的要点,在做题时,将题目中的重点词句用笔划出来。
3.不要自动的踩到它设计的陷阱中去(这样就是自动上当)。用你的火眼金睛识别出来,绕过陷阱顺利通过。
4.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路。
最后一定能够成功!!!祝你成功!册激!!
③ 如何回答语文大阅读中的探究题
现代文探究题的答题解析指导
一.解读两类文本能力要求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册郑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关于“个性化”和“创意”。
文学类文本鼓励多元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甚至可以从正反对立的角度设题,作品的内涵丰富而有韵味,实用类文本的主旨相对明确;阅读时不求个性化,只要求对文本的疑难问题提出见解,做深层次的解读。题目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究,答案相对固定,考生自由选择观点的空间较小。
2.关于“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作品的主旨大凡是环境与命运、情与法、情与理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又彰显人性的光辉和永恒的人文关怀。实用类文本选文不求经典性,而突出时代性。传记类文本的传主都是有高远追求和高尚情怀的正面形象,如梁漱溟、杨守敬;新闻类文本则体现时效性,注重彰显时代精神,如《梦碎雅典》,要求结合奥林匹克精神来谈认识。
二.理清四大类的探究题
1.正反对立类。
例一(08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2.深层剖析类。
例二(08年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绝妙的错误[美]刘易斯•托马斯
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州键颂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3.拓展启示类。
例三(08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例四(08年山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
(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
(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4.综合理解类。
例五(07年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三、探究题答题技巧。
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它不一定都标出“探究”的字样。
就答题而言,它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
开放性: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即“个性化解读”。
限制性: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不能视而不见,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
答题技巧:1、开放性——有观点2、限制性——有分析3、表述要求
(一)有观点
1、唯一型(有观点)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亮袜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2、选一型(有观点)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3、融合型(有观点)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4、自创型(有观点)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比如: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比如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
(1)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视野,发挥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
(2)我认为通才固然很好,但认准一个专业,成为专才,对人类会有更大的贡献。
(3)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我认为“通才”是不可取的,这将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探究题观点来源小结:四种类型(唯一型、选一型、融合型、自创型),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 “我赞成……”等。
(二)有分析
分析首先需要依据,探究题型的依据主要有三类,即文本依据、事例依据和理论依据,在把握依据的前提下,再结合观点进行分析。据此将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
1、观点+文本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要求同学们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2、观点+事例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此类题目,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例如: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答案: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视野,发挥自已的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观点)中国历史上的苏轼就是一个典型,既通书法绘画,又晓诗词文赋,是一个艺术通才,他打破了艺术界限,互相借鉴技巧,创作出许多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佳作。(事例)
3、观点+理论
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4、文本+现实+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此类题目,要求同学们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2007山东卷)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现实)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和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文本)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观点)(联系原文,结合奥林匹克精神,答出观点)
(三)有总结
分析之后要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
四、表述要求:
关键是审好题,抓住文本主旨
1.务必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才分析(阐述);
2.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
3.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
4.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超出范围。
五、一点建议
考生答题时要做融通,在重点突破某一点的同时,也用简洁的语言把其它的要点带一下,这样,就实现了重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良性循环。
④ 一年级的探究题怎么做
探究题目首先要明白实验目的。再根据题目联系书本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点回答问题。一年级的探究题大配主要考察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做的过程中要弄清楚题干。
要加工、分析课题给出的消辩信息,包括明确的和隐含的信息,弄清实验目的。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尽可能多的有一定依据的合理的假设。
探究题的意义
在假设(或猜想)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知识与技能、研究性学习拿仿缺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并进行观察与记录、收集证据,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中学历史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作为历史教师要站在历史和社会的高度来看待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近些年,随着世界局势纷繁复杂,社会思潮不断更新,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形式迫在眉睫。
中学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出来。中学历史不仅肩负着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认知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肩负着国民素质教育的一线堡垒作用。
培养中学生客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⑤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想实现这一理念,们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而尊重学生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只有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才可能培养孩子树立顽强的自信心,从而挖掘孩子各方面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去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淋浴的都是阳光与雨露。
在新课程的实话中,教师是直接的参与者,老师一定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放下“架子”走向学生,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自觉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地活动,通过听故事、听录音、演课本剧、看录像、做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不是旁观者,要善于组织、引导,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掌握学习方法,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自主学习”能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和蔼的课堂气氛,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单靠教师的积极性不够,首先必须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多给一点微笑,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予微笑,是一种欣赏、一种激励,学生即使出错,做错了也不访“容错”,给予其热情的鼓励,引导其“改错”。其次,要给予学生信任,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多用新用语,如“请选择你喜欢的内容学习”、“让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相信你,你能行。”等,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保证高涨的热情。
2、体验成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成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和善,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轻易否定学生奇怪的观点、莫名的想法,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自信,体验成功。
如教《高大的皂荚树》课时,让学生自学后提出疑难问题,学生提出:“文中对皂荚树四季的描写,字面上写的是什么?读读这些语句能感受皂荚树四季生长有什么特点?”说:“你们的问题也是的问题,让们一起再读读课文,在四人一组中讨论,看能不能解决。”马上学生进入了再读自悟的学习中去了,呢?则参与讨论,适时给予点拨,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解答刚才那些疑难问题。事实上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学懂了课文,这时评价说:“你们真行,真会动脑筋,靠自己的反复读,用心想,发挥集体的智慧,学懂了课文,还帮老师解决了疑难,真要谢谢你们。”在这环节中,教师的“导”已在小组讨论中完成,只是学生感觉不到这是教师在教他们,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了基础。
3、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主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课堂中注重弊戚缺挖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如教《卢沟桥的狮子》课时,让学生讨论仔或省略后的内容,展开想象,说说卢沟桥狮子还有哪些形态?有的说:“有的狮子抬头望着远方,好像喜从天降。”有的说:“有的狮子抬头望着远方,好像在思念故乡。”有的说:“有的小狮子伸着手,好像在向握手。”
三、合作学习。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租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心得,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师生互动、自学交流、小组学习、全班讨论等都是合作学习。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国内流行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但是如何使语文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取得最佳效果,值得探讨。
1、建立合作小组,分工明确。
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尽量考虑到学生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或学生轮流担当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管过程,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人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角色。
2、精选合作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的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样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如在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先由学生读第1-3自然段,找出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一句话,反复读这句话,体会这句话概括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这三个特点?哪些语句你最喜欢或很有感受?为什么?”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与讨论有兴趣,再加上其答案不止一个,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出一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定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带来生生合作。
4、在汇报中体现合作意识。
扩大小组学习的成果,全班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特有典型的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交流。如第七册第二组口语交际《购书谈体会》,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品,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上台演一演,这样提高了小组合作意识,学生参与性很高。
5、评价合作,建立奖励机制。
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小组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对于要表扬的合作小组,更要关注的是小组成效的合作程度,可采用个人自荐、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每周评出优秀合作小组奖流动红旗,调动每一个学生都为集体做出贡献,激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四、探究学习。
“探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1、学会质疑。
质疑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学会质疑方法。
(1)抓住课题质疑。揭题时,让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质疑,有利于学生运用推测,猜想的方法去理解课文思路,以进一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教《飞夺卢定桥》一课,一生质疑题目中的“飞夺”各是什么意思?文章重点写什么?“飞”与“夺”这两部分怎么连接?这样,学生能对自己的猜想,主动有效地自读课文了。
(2)从课后精心设计的问题学习质疑,这些都是质疑的典范,学生可以思考这些问题提出的角度方法,学会提问。
(3)抓重点语句质疑。语句教学在小学语文是十分重要的,要多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提出问题。
(4)从矛盾中质疑。教师应启发学生从矛盾处提问。
(5)从文章开头质疑。
(6)从课文写作特点上质疑。
(7)从文中标点符号上质疑等。
2、释放质疑。
提出问题并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解决疑问,把不懂的弄懂。那么怎样解决疑难问题呢?当然不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行解答。方法有: (1)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从课文中找到解疑的依据。
(2)图文结合,展开想象。
(3)进行假设,推想。
(4)新旧知识结合。
(5)运用比较,区别异同。
(6)小组讨论,互为启发、共同探究。
(7)举一反三。
(8)联系课外知识,找到相似点。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
⑥ 语文读材料,作探究,写结果的应试技巧
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
【题型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提出要考查学生“探究内容”的能力。在02、03年各地的中考中出现了大量的适应这一考查目标的试题,这些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考核,不仅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解题的过程、考试的过程变成了研读资料、处理资料的过程。此外,发展学生思维多极性,从语文的视角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研究解决,在探究中展示自己的睿智与条理。明白了出题者的这个出发点,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出题者的意图,切准题目的脉搏,找到正确的思维路径是大有裨益的。
【例析指津】
做探究题,就是要求我们通过几则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而发现、探究就是要让我们通过比较、分析,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
材料之间大致存在两种情形:
一是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
请看例题1:
阅读文章《藏羚羊跪拜》有关内容和下面两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1)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中学生知识画报》)
(2)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中国国防报》2002.5.28)
附原文:《藏羚羊跪拜》
①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②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的脚步难以到达的角落。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③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穿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那支磨蹭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斜挂在他的身上,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的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圣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权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住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话:“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⑤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久久也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⑥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
⑦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⑧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
⑨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 (选自2000年9月25日《新民晚报》王宗仁/文)
分析:仔细阅读提供的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提供的材料中有一段“藏羚羊性怯懦……”,而另有一段“(向人)挥蹄致意……”。这两段文字之间前后存在矛盾。为什么藏羚羊的习性会有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这道题是要我们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找到藏羚羊发生这巨大变化的原因。这原因也肯定在材料中。材料中哪些词句给我们启发呢,很显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归纳提升一下,答案就应该是政府加大的保护力度,群众提高了觉悟,使藏羚羊的数量增加了,藏羚羊的生活习性也有了改变。这一题共3分,第一点是很重要的。
二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就要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
例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阅读后的发现。
(1)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渐渐平稳了。
(2)在某一上区的着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长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什么东西。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阅读这两则材料,我们发现命题者是要考生首先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研读原材料,材料1中的老船长让船负重后船反而行的更稳了,材料2中的导游也是让旅客负重后,旅客反而安全了。这就是它们的相似点。在发现了相似点之后,我们还要将它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是:人生的很多时候,只有背负沉甸甸的重任,才能稳步前进。
一般说来,探究性题目总是由2-3则相互之间有关系的材料组成。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与阅读文章结合起来考查。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应该思考:这几则材料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然后推断:一定是材料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再通过比较、分析,一定会有所发现。答题时,材料间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事物的,要先写共性的,再写不同点的。
材料探究题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那就是图表题,解这类题目关键是:扣题旨、找规律、善表达,这是解答图表题三步曲。图表题是语言和图形的综合题,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等特点,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可是同学们由于缺乏解题技巧,常常理不出头绪。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高效地答题呢?
一、明确要求扣题旨。题干不仅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还常常显示答题区域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暗示性。所以读懂题干,明确答题要求,从题干中捕捉有效信息,获得解题要领,是解答图表题的基本条件和准则。
例3.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和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下面是有关这方面情况的统计。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统计结果。
年代
土地沙漠化面积
(单位:平方公里)
沙尘暴
发生次数
典型受灾情况
(单位:次)
70年代
1560
13
降尘25600吨/平方公里
80年代
2100
14
20万亩农作物受害,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90年代
2460
23
46.1万亩农作物受害,11.09万头(只)牲畜死亡,156万人受害,直接经济损失8亿元
此题要求具体明了,题干的要旨比较容易把握。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统计结果”,不仅要把图表的内容叙述清楚,还隐含另一层意思:从时间、土地沙漠化面积、沙尘暴发生次数和典型受灾情况四方面概括,如果只是逐一说明表格内容,就不合要求。明白了这一道理,答案就不难得到: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越来越大,沙尘暴发生次数越来越多,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二、仔细读图找规律。如果说紧扣题干明确要求,是解题的基本准则;那么认真读图,把握规律,实行图文转换,则是解题的关键。因为图表题是通过图画和表格来“说话”的,它在简明直观地把现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同时,也会把问题的本质隐藏起来。这样,我们就必须按图索骥,从材料中发现图表蕴涵的规律。具体地说,阅读图表首先应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读附注等环节,不局限
于某一点或某一面,不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进行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思维。其次,及时筛选信息,努力寻找信息点,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据或图示信息转换成文字,实现质的飞跃。
例4.请根据右边图表中的有关数据,用文字说明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年来的变化情况和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情况,不得超过40字。
依据有关的数据,用文字说明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两点情况(一是20年来的变化情况,二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情况)是本题的具体要求。在明确答题要求后,我们就要上下观照,前后比较,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思维,留心图表的符号、文字、数字和附注,然后逐步地把重点转移到图表下方的数据(1979年7.2+2000年20.4—2005年22),就会茅塞顿开:20年来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断增加(或“逐年增加”等)。
既然20年来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有较大增加,那么,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在世界上又处于什么位置?就只要再看一看图表上方的5组文字和数据,并与下方的两组数字(2000年20.4+2005年22)比较,答案就是:目前已达到(或略超过)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或标准)。
三、准确归纳善表达。规律的发现,还不过是把图表转化为文字的胚胎和雏形。要想真正“长大成材”,还必须要依靠准确的归纳和恰当的表达。因此,我们在解答图表题时,还应该按照题目的要求(包括字数),把捕捉到的规律(即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做到没有错别字,语言准确、简洁、连贯,符合客观实际。
例5.根据提供的图表和文字回答问题:
扬州农村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历史悠久……1993年国家正式批准建设扬州高科技农业示范区。
①根据右面图表,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扬州农业发展的情况。(不超过16个字)
1992年到1998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根据上面的文字和图表,试写一则—句话新闻(不超过2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道渗透着数学知识的图表题:从命题意图看,题干简洁,要求明确;再从这幅柱形图看,图表所要说明的内容也很清晰:从1990年到1992年,扬州市的农业总产值呈稳定态势;而从1992年到1998年,扬州市的农业总产值连年迅猛提高,特别1993年建成国家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后,总产值连续5年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在关键的是如何把获得的信息用简明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事实上,由于第①题只需要概括1992年到1998年的扬州农业发展的情况,因此在这以前的情况就不必考虑,这样正确的答案为:扬州农业总值连年迅猛提高。
第②题是要求我们把文字和图表揭示的内容写成一则新闻,而对新闻的概括必须把握记叙的要素,所以我们在表达时,既要涵盖新闻要素,又要做到简明扼要。这样就对准确归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题能用最经济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在把握要素的前提下,进行多次的“删、合、换”,直到完全符合题意:扬州建成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后,农业总产值连续5年大幅度提高。
【巩固反馈】
1、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有一个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了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口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位青年在自行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坏的自行车,这位青年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其他的学徒笑他多此一举。车主将自行车领回去的第二天,这位青年被挖到他的公司上班。
2、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一分钱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人们的尊重,全国每年估计有70亿的一分钱消失不见。1989年国会议员詹姆士提议立法,希望政府能在2000年以前停止发行一分钱。
1992年经济低迷到谷底时,财政部只铸造了91亿枚一分钱,1990年120亿枚,1991年99亿枚,1993年113亿枚,1997年经济好转,则有133亿枚。
四年前,加州一位小学教师,想向学生表现“100万个东西”的概念,发起捐一分钱的活动,四年时间终于募到100万个“一分钱”。银行反复数过1040遍,去年春天,这100万个一分钱,也就是1万元,利息达到868美元。目前校方还没有决定到底怎么使用这笔钱,不过最大的可能是设立奖学金。
3、按要求答题。
已知:①备考前夕:某学校初三(2)班晚10∶30下自习
②班主任有令:每晚下自习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考入重点高中
解:眼皮十分沉重
答:九年寒窗苦,苦海无边
这是一道特殊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两条)另外,请给该学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1)信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结合毛泽东《沁园春·雪》,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1)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男)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女)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女)谈笑造时势,问谁领风骚。
(2)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出现于文明化了时代的野蛮人,在几年之内突然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一堆废墟。”
(3)普希金描述成吉思汗入侵时说:“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既没有给予我们代数,也没有给予我们亚里斯多德。”
5、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伊拉克战争以美军控制伊首都巴格达而告终。但战争初期,美军曾遇伊军顽强抵抗,一度在巴格达城外受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摆出了一副要与美军在城内决一死战的架势。对此,各国媒体纷纷认为美军的“速胜论”遭到了挫败,有的媒体甚至干脆把巴格达称之为“萨达姆格勒”。(人名加上“格勒”是前苏联给城市命名的常用方式。)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不涉及战争的性质,仅就媒体对战况的预测,说出“萨达姆格勒”的含义。(4分)
材料一:列宁格勒保卫战。苏德战争期间,希特勒北方集团军以优势兵力突破苏军抵抗后,侵入列宁格勒郊外和苏芬界河拉多湖一带。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17日,列宁格勒被围困872天。德军参战兵力有4个集团军、一个装甲集团群和部分空军。苏联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困斗争,终于挫败德军封锁,把德军从列宁格勒击退到220-280公里外。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德国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于1942年7月放弃全面进攻苏联的计划,主攻南线,以占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为主要目标。7 月17日,德军集中100多万优势兵力猛攻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攻入市内,苏联军民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次年2月,德军第六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等全军覆灭,损失官兵近150万人。
6.左图是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它是从1985件全球应征的有效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在众多专家的帮助下进行了多次修改而最终产生的。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中国的,能传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感”。请你探究一下该会徽是如何传达出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
7、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
2002年我国海域多次发现赤潮,具体情况如下图:
8、请研究下图,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9、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2003年我国的税收情况如下图:
2003年我国税收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1至11月,全国已完成税收收入186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收3153亿元,同比增长20.3%。 有关人士分析说,今年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其中一个原因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进口大幅增长带动了海关代征进口税收高速增长。
五年来,依法治税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税收法制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相继公布实施。税收执法迈上新台阶,五年共查出违规文件4000多件,已经纠正80%以上。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调整税收政策和管理办法,废止或修订了一批税收文件,调整了两项税收政策,取消了五项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行政审批项目,同时切实加强了税收协定的执行工作。作为其中的一个成果,五年来,我国共组织税收收入64000亿元左右,比上一个五年翻了一番多。
10、研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食品浪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的食品平均浪费率为5.1%,其中一般餐馆的食品浪费率为3%,饭店的食品浪费率为15.7%,结婚宴会的浪费率竟达到23.9%。严重的食品浪费现象让人瞠目结舌。包括家庭废弃食物在内,日本每年要浪费大约1000万吨的食品。以往,这么多被浪费的食品都当做垃圾白白扔掉。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日本制定了《食品再生法》。
日本各种资源都比较匮乏,但家电普及率和更新换代率极高。以前,人们经常把破旧家电乱扔在街边,针对这种情况,去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行《家电循环法》,规定废弃空调、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必须由生产厂家负责回收,用户向厂家支付少量费用。这一法律集中体现了“3R原则”,即减少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经过一年时间,“3R原则”在日本已经深入人心,现在很少有人随地丢弃大件垃圾,街道更加整洁,废旧家电也物尽其用。
以《家电循环法》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日本政府又顺理成章节地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作为一个汽车大国,日本生产的名牌汽车销往世界各地,国内市场也很大。全国拥有七千多万辆汽车,每年淘汰上百万辆,如果驱车前往东京郊区,经常可以碰到废汽车堆积而成的小山。《汽车循环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变废为宝。
1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招贴画,按要求答题。
12、根据下面一段话中的统计数据,请为这段话写一个结束句(不超过20字)。
最近,记者考察了某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多达118个,约占总数的16%。在这118个招牌中共有326个不规范字。由此看来, 。
【答参考案】
1、良好的习惯,多一点追求,会有更多的收益。(关心并做好份外事,益人又益己)
2、小事物照样蕴涵着巨大的价值。
3、信息如:①某学校用“时间+汗水”方法进行中考备考; ②这种方法极大的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③学生不堪重负,而又无可奈何; ④学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等。 建议如:应推行素质教育,寻找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多给孩子睡眠时间,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1)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野蛮、凶残,肆意掠夺,破坏人类文明。(2)电视连续剧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把他视作“壮士”、英雄。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发现,也符合要求。
5、不设统一答案。参考要点:①战争将以美军的失败而告终;②美军可能在巴格达城外长期受阻终被击溃;③美军也可能在巴格达陷入巷战而遭受重大伤亡。(4分。三点全答到可得4分;答到其中任两点得3分;只答到①可得2分;只答到②和③中的一点,只能得1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不设统一答案。参考要点:①北京奥运会会徽融入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书法和篆刻印章等艺术形式,②作品主体部分又似汉字篆书“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③传递着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礼仪之邦的友好、真诚与热情。
(4分。答到其中任两点得4分;只答到1点得2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7、我国海域多次发现赤潮,说明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海域的环境恶化,给周边人民带来许多危害。
8、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能找到工作,本科文凭就业形势较为乐观。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很正常。
9、2003年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其中一个原因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和进口的大幅增长,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加强了税收法制建设,依法治税,税收有了较大的增长。
10、日本很注意节约资源,注重物资的再生,重视环境的保护,能用法律的手段强化执行。
11、①招贴画题为“绿色家园”,一片大树叶中有一个地球,整个图似只眼睛。②像保护眼睛(眼珠、眼球)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人类的生存环境)。或“关注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家园。”(言之成理即可)
12、符合题意即可给分。例如:商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非常严重。
该文章转载自www.czwsw.com:http://www.czwsw.com/zkzl/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670
⑦ 高考语文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第一种类型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
(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点作用)
第三种类型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⑧ 初中语文综合探究题如何做
你觉得有意思便是成了第一步,既然是做探究题,棚余就是要平时多积累,在无咐敬从下手衡和慎的时候就必需要学会去找启发点,找到之后,再用上你平时的积累,便可轻松答题。
⑨ 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据统计,高中语文阅读是试卷十分的大型现场。很多学生知道自己阅读差,但是不知道如何补救,对根结底是他们还没抓到阅读的答题技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散文 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 文章 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 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 句子 ,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 短语 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2高考实用性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1.信息筛选题。首先这种题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对所要求筛选的信息进行总体上的概括。第二步,对第一步所概括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陈述。即:①总体概括+②结合文本具体阐释。只有依照这样的公式做出来的答案才有得满分的可能。而有些同学不了解答题步骤,只是简单地陈述了一些具体的事件,结果最好的成绩也只是拿到这道题目一半的分值。其次,这种类型的题本身不是难度很高的题,但是它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能否找到所有要求的信息就是能否得满分的第二个关键。
2.语句内涵题。最基本的做法有两种:切分法、还句入文法。切分法就是将所要求分析的句子进行切分,即将其中关键词语的真正含义解释出来,那么整个句子的含义自然也就不难得出了。所谓的“还句入文法”是指将所要求分析含义的句子带回原文,看它所在的段落及较近段落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而这句子所要表述的含义一定就是这个中心观点。
3.写作手法题。一般在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考查的写作技巧有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引用、对比、先抑后扬、先扬后抑、衬托、顺序、倒叙、插叙等。但是,绝对不能只答出这种手法就认为“完事大吉”,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应该在明确了答题技巧后有相应的分析,即①艺术手法+②怎么使用的这一手法+③交代了什么内容或者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只有这样,做出的答案才能全面,才能得到最高的分。如果对使用的艺术手法把握得准确,完全可以得到满分。
4.探究题。大多数探究题都是与其他题型的结合。例如,与信息筛选题的结合,与写作手法题的结合,与观点题的结合。这样的题型只要坚持按照两步即可:①基本题型答题方法+②走出文本结合现实谈自己观点。第二步的走出文本部分只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谈出自己合理的观点即可。
5.文段在文中的作用题。此类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较难的一道题,因为它不仅仅要求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更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那么就需要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积累。如:考查的文段在文章的首段部分,那么其基本作用有:开篇点题、总括全文、引领全文、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文章标题、有文采吸引读者、首尾呼应、交代时间地点社会环境、起兴、交代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作用。如:这一文段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则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 总结 上文、为下文作铺垫、补充说明、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人物形象、交代缘由、使文章内容富于变化别具情致、丰富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呼应标题等作用。而作为文章尾段部分则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旨、照应前文、首尾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等作用。文章题目也是考试时常常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内容主旨上看,它会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从文章的线索上看,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可以统领全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与首尾段相呼应。从文章的主旨上看,可以突出文章的主旨。从修辞手法上看,可以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使用双关、反复手法委婉表意。从表达效果上看,有文采吸引读者的作用。只要对这些理论性的内容烂熟于心再按照这种题的答题格式:①语段的作用+②结合文本具体阐释来作答,就一定是一个完美的答案。
3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满分答题套路
解答阅读题之前要有以下几个意识:
一、文本意识:命题者依据原文拟题目,我们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文本意识,我们必须注意。
二、问题意识: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
三、得分点意识:阅读简答题的一个答案有多个得分点,而得分点是同赋分紧密联系的。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一般一点2分)题目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亲们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
四、关键词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答案要点。
五、术语意识:要用术语作答。
传记类阅读满分答题套路
传记阅读3注意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4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与技巧
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
(11-12题,25分,力争17分以上)[约23分钟]
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
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
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友情提醒】
①解题前切记填涂选考题号
②解题时要经过五个步骤:通读,了解内容;看题,明确所问;找点,圈定答题区域;过滤,综合判断;权衡,规范作答。
③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④解答一般方法
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
1、原则:主题在心中,答案在文中,方法在胸中
2、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3、步骤:
第一步——速读原文
第二步——审读试题
第三步——重点回读
第四步——紧扣原文、灵活作答
⑩ 高考语文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所占分值18分,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决定着高考语文的成败与否。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就以近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对此作一番探讨。
1审析题干,坐标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地解答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并以其为坐标定位。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叙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分地兴奋和感激?”等句子。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
2整体阅读,搜索提取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例如,2002年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再如,2002年高考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在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解答这道题,同样要整体阅读全文,根据题意,搜索提取信息。原文中第三段、第四段就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这方面的内容。第三段中“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知音总是越多越好!”第四段中有“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以上句子都说明了作者要“唐突地劝慰他”的原因。
3理清文脉,举纲张目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举纲张目。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试题第22题“通观《一片树叶》)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要准确地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必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线索。本文在观察自然时是以时间为线索。原文第三段中就有“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那是去年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第五段中有“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第六段中有“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第七段中有“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你的踪影”等句子就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描写树叶的季节顺序,回答问题的第一小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回答第二小题,就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原文第八段中有“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变化”;第九段中有“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等句子,这些句子,很好地回答了第二小题。
4优化整合,准确答题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准确高效。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以飨莘莘学子。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废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第11题,“对于‘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____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
要准确回答这道题,用原文中的语句可谓天衣无缝。说明作者的独特感悟就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湿了的大自然的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来回答;说明传统文化的渊源仍可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来回答。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例如,回答2002年全国高考第20题,我们就可以运用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来组合答案:①知音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知音成为了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②知音的传说在《吕氏春秋》、《乐府解题》等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再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也同样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例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就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本题答案可为:①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____今年春天____初夏暑天____秋季____明年春天。(1)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2)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再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第21题: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着分析。要准确地答好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阅读题干,准确地理解题目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原文第二段中就有“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个主旨句。因此,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再用“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来照应,同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生命相依相通的关系。此后我们便可以把这些内容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或“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一文由中国搜课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