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让小学生喜欢语文
链接:
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2. 如何让小学生爱上语文
如何让小学生爱上语文
语文是座花园,盛开着无数的奇葩。
语文是根魔棒,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语文是方宝藏,埋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等待着老师、孩子,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发掘。
教师,作为孩子语文学习路上的领路人之一,应该怎样引领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情徜徉呢?
有位教育专家说的话,记得不甚清楚,大致意思是,教师的真正目的不是带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激起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小学阶段,我想这大概就体现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吧。
激发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我想简单从以下三方面来谈一谈。
一、课堂:竞争奖励机制
从接手一年级以来,我就根据学力将班级学生调整位置,分为七个小队,开展竞争。一开始,哪个小队成员上课听得认真,奖励一分;哪个小队成员拿书迅速,奖励一分;哪个小队听写满分的最多,奖励一分。而若哪个小队有队员作业书写不认真,则要为小队扣分;上课听讲不认真被老师点名的,也要为小队扣分。这样,大家上课眼睛都瞪起来啦!哪个小队加了一分,会特别高兴坐得更好听得更认真!而若谁给小队扣了一分,小队其他成员则会很不满地看他一眼,没做好的孩子自己心里也感到很愧疚,他人的监督比老师的点名更加长效。
其实,每个孩子不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都是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的。正所谓不甘人后,奋勇争先,初生牛犊不怕虎。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开展有效竞争,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紧凑、高效。
二、课下:精心准备每一堂课
想要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凭比赛是不行的,一味表面的比赛只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和攀比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以精彩的课堂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1、创设有趣的情境,引起学生共鸣。
2、不同方式朗读,在读中品,在读中展示自我、表达感情。
3、生字讲解一定要多准备多查资料,枯燥的生字活起来。
4、适当奖励休息,奖品为拓展内容。一个小故事、一点趣味小资料,都可以。
5、作业设置更加灵活,突出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在自主动手的成功感中建立兴趣。
三、以生为本。
这点很重要,体现在整个课堂的始终以及师生交流的方方面面。以生为本和高高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尊重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提要求,制定措施,会让学生更容易接手,也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以上三个方面只是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提出来,希望与大家交流分享,也希望听到更多的批评指正之声。
一定博采众长,学习到更多的好的方法,让语文学习不仅成为一门技术,更成为一门艺术,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3.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链接:
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4. 如何让老师与学生都爱上语文课
一、 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教育的重任,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它来自教师对祖国和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了解,来自对的执着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当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后,他们就像“追星族”一样,对你所教的学科如痴如醉。 自从走上讲台那天起,我就暗自叮嘱自己,决不能做一个误人子弟的教师。为了学生我总是竭尽全力,用尽心智去教好我所教的语文课。为了教好课,我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和备课上。备教材:对每一课的重点难点把握准、把握透,以便熟练地驾驭教材,让每一个知识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备学生:对每一个班级的情况都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具体,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备教法:力求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全新的视角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每授课之前,我便在一两周之前给学生发下“预习提纲”,要学生先行看看将要教学的课文,提出疑难之处,在填写所发的表格内交还与我,我掌握了这些所教对象的疑问后,备起课来就更符合实际需要了。的确,只有在学生要求解惑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其效果定然倍增。
二、 用尽心思上好每堂课 如果一个教师能做到每一堂课都使学生以期待、盼望的心理状态来听你的课的话,那么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为此,我特别重视上好第一堂课。不论是新班或老班每学期的第一堂课,都慎重对待。因为这堂课是取得学生对你今后教学是否信任的关键,决不可等闲视之。为此,必须对这堂课的全过程,进行精心周密的设计。使之达到这样两个目的:(1)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觉得有味儿,有学头,听了这一课还想听下一课;(2)使学生对你产生好感。师生间有了亲近感,就容易相互交流,学生就喜欢听你讲课了。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之说。至于教师的仪表、教态以及说话的语调都会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给对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切莫忽视所谓教师在课堂上的小节。 至于每一堂课怎么教,我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子。开头怎么讲,中间怎么讲,提些什么问题,问谁最合适,布置什么作业,如何结束这堂课等等,都要一一考虑周全才行。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回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可忽视。譬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副图画,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我在教《<还乡梦>自序》时我的开头语是这样说的:“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然而情分多种。‘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令人感喂的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令人称羡的亲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引人思归的乡情。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归国华侨强烈的爱国之情,文中句句包含着对祖国的深挚感情,展示出海外赤子的一颗爱国之心。”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的感情潮水即刻涌上心头。“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我们可以尝试点评课文、课文读写或改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
三、 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既是语文活动,就应该凸现语文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阅读教学大概有这样一些活动: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探究品位,延伸思考。但结合具体的课文,还应考虑怎样探究,怎样延伸等。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把课堂作为表演的舞台,训练学生自己主持、分组展开表演。这个过程学生当主角,教师是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欣赏、一起表演,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双方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该公开课被评为级二等奖)。 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把学生带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希望的田野,拥抱绿色的大自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天文、地理等方面去感受,去学习,去体验,帮助他们寻找美,发现美,感悟美。如写“秋天”,我带着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自然,总体观察秋天的特征,如叶色、果实、景致、气候、人物心情等,根据需要确定中心,取舍材料,工笔重彩,进行描摹。 新课标注重让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发展。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开辟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使他们在鼓励、表扬的激励下不断进步。近两年来,我班就有10多位学生参加语文竞赛获级一、二、三等奖。年我主持的级课题《大语文教育与作文教学》已通过结题并被鉴定为“良好”等次,这不仅促进我校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不无裨益。
四、 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爱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代教师的任务决非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在同时教学生去学做人,即把传道与授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重于言教,而且更重于身教。新的历史时期师生关系不应是尊与卑的关系,而应是忘年交的平等关系: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沫化雨,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彼岸。 教师的阵地,不只局限于教师和讲台上,还应尽可能在课堂以外和学生打成一片,如参加同学们的各种活动,打球、唱、下棋、郊游、劳动、班会、团(队)日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与学生进一步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同时还要进行家访。家访是一条对学生关怀的正常渠道,应向家长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报喜也报忧,不要把家访变成向家长告状。我由衷地觉得,只有和学生经常在一起,自己才变得年青,永保青春;只有和学生经常在一起,才能触摸到学生跳动的脉搏,才能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也只有和学生们建立了淳厚的友谊,学生才会对教师无话不谈,老师的教育才会有的放矢,用一把钥匙去打开学生心灵的那把锁。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每一位学生应成为教师的天职。只要我们用爱心去善待学生,用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这样的教师肯定会受到学生爱戴而终生难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课,就一定要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我们的教育要有长远打算,应该着眼于孩子的前途和未来,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5.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转)
一、 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担负着教育的重任,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它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当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后,他们就像“追星族”一样,对你所教的学科如痴如醉。 自从走上讲台那天起,我就暗自叮嘱自己,决不能做一个误人子弟的教师。为了学生我总是竭尽全力,用尽心智去教好我所教的语文课。为了教好课,我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和备课上。备教材:对每一课的重点难点把握准、把握透,以便熟练地驾驭教材,让每一个知识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备学生:对每一个班级的情况都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备教法:力求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全新的视角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每授课之前,我便在一两周之前给学生发下“预习提纲”,要学生先行看看将要教学的课文,提出疑难之处,在填写所发的表格内交还与我,我掌握了这些所教对象的疑问后,备起课来就更符合实际需要了。的确,只有在学生要求解惑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其效果定然倍增。 二、 用尽心思上好每堂课 如果一个教师能做到每一堂课都使学生以期待、盼望的心理状态来听你的课的话,那么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为此,我特别重视上好第一堂课。不论是新班或老班每学期的第一堂课,都慎重对待。因为这堂课是取得学生对你今后教学是否信任的关键,决不可等闲视之。为此,必须对这堂课的全过程,进行精心周密的设计。使之达到这样两个目的:(1)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觉得有味儿,有学头,听了这一课还想听下一课;(2)使学生对你产生好感。师生间有了亲近感,就容易相互交流,学生就喜欢听你讲课了。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之说。至于教师的仪表、教态以及说话的语调都会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给对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切莫忽视所谓教师在课堂上的小节。 至于每一堂课怎么教,我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子。开头怎么讲,中间怎么讲,提些什么问题,问谁最合适,布置什么作业,如何结束这堂课等等,都要一一考虑周全才行。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回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可忽视。譬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副图画,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我在教《<还乡梦>自序》时我的开头语是这样说的:“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然而情分多种。‘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令人感喂的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令人称羡的亲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引人思归的乡情。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归国华侨强烈的爱国之情,文中句句包含着对祖国的深挚感情,展示出海外赤子的一颗爱国之心。”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的感情潮水即刻涌上心头。“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我们可以尝试点评课文、课文读写或改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 三、 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既是语文活动,就应该凸现语文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阅读教学大概有这样一些活动: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探究品位,延伸思考。但结合具体的课文,还应考虑怎样探究,怎样延伸等。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把课堂作为表演的舞台,训练学生自己主持、分组展开表演。这个过程学生当主角,教师是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欣赏、一起表演,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双方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该公开课被评为市级二等奖)。 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把学生带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希望的田野,拥抱绿色的大自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天文、地理等方面去感受,去学习,去体验,帮助他们寻找美,发现美,感悟美。如写“秋天”,我带着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自然,总体观察秋天的特征,如叶色、果实、景致、气候、人物心情等,根据需要确定中心,取舍材料,工笔重彩,进行描摹。 新课标注重让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发展。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开辟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使他们在鼓励、表扬的激励下不断进步。近两年来,我班就有10多位学生参加语文竞赛获市级一、二、三等奖。2005年我主持的市级课题《大语文教育与作文教学》已通过结题并被鉴定为“良好”等次,这不仅促进我校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不无裨益。 四、 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爱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代教师的任务决非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在同时教学生去学做人,即把传道与授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重于言教,而且更重于身教。新的历史时期师生关系不应是尊与卑的关系,而应是忘年交的平等关系: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沫化雨,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彼岸。 教师的阵地,不只局限于教师和讲台上,还应尽可能在课堂以外和学生打成一片,如参加同学们的各种活动,打球、唱歌、下棋、郊游、劳动、班会、团(队)日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与学生进一步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同时还要进行家访。家访是一条对学生关怀的正常渠道,应向家长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报喜也报忧,不要把家访变成向家长告状。我由衷地觉得,只有和学生经常在一起,自己才变得年青,永保青春;只有和学生经常在一起,才能触摸到学生跳动的脉搏,才能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也只有和学生们建立了淳厚的友谊,学生才会对教师无话不谈,老师的教育才会有的放矢,用一把钥匙去打开学生心灵的那把锁。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每一位学生应成为教师的天职。只要我们用爱心去善待学生,用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这样的教师肯定会受到学生爱戴而终生难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课,就一定要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我们的教育要有长远打算,应该着眼于孩子的前途和未来,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6.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还是从亲身的教学经历说起。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在我刚参加工作时,我无论是在专业基础方面,还是教学经验方面都严重不足。不仅如此,而且我最初工作的学校是最底层的农村中学,学校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教科研,更不要说有人引领指导去如何钻研教材,如何研究教法,如何设计教案了。那个时候,我对于语文教学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完全就是“跟着感觉走”。但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我却分明感觉到那时我的学生还是很喜欢上我的语文课的。现在回想起来,大概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的我自己真正喜欢语文,每天每堂课都以满腔的热情在教语文,把每堂语文课教出了自己的个性,放飞了学生的心情。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同一所大学毕业的两名同学,分配到同一所学校任教,相同的学历背景,相近的工作环境,为什么若干年之后会出现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不是专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差异,而是职业情感的差异。一个热爱教师这份职业的人,与一个不热爱这个职业的人,必然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所以,人们常说教育的差异关键是教师的差异。由此,我想一个真正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教师,大约他的学生也一定会真心喜欢语文的,一定会喜欢上他的语文课的。所以,现在我们追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语文课?我们不妨首先在语文老师中做个调查,现在,我们真正热爱语文的语文老师又有多少?当绝大多数语文老师仅仅把教语文看做是一个赖以谋生的饭碗,而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没有一丝一毫的热情,我们怎么能够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学生又怎么会喜欢上我们的语文课?当我们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整天为分数而斤斤计较,而忧心忡忡,我们的语文课堂又怎么能够热情洋溢,个性张扬?一个没有了激情、没有了个性的语文课,又怎么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能喜欢上我们的语文课?
当然,从一名语文老师的角度看,热爱语文无疑是教好语文最重要的前提,但如果仅有热情又是不够的。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真的喜欢上你的语文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语文教师还得有点自己的“绝活”,有点能够吸引学生的东西,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语文教师的魅力。回想我最初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活,学生喜欢上我的语文课,大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三年的师范教育让我练得了一手好字。凡是我写的毛笔字和粉笔板书,学生都会当做字帖悉心去模仿,我曾经粗略做过个统计,凡是我所教的班级大约都有50-60%的学生喜欢模仿我的字体,而且在我的指导下最终学生的字写得都不错。竟至学生毕业二十年了,遇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老师当年教了他们一手好字!”当然,我自己也从这一手字得到了许多益处。我至今都难忘我从教之路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那是我从教的第四个年头,一次,区教研室到我们学校进行教学视导,教研员在检查我班作文批改的时候,发现我班上的学生的书写大多一个字体,而且写得很漂亮。从此,我被教研员老师发现,并在他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我不断地被推到区、市公开课的舞台上去敲打。一步步引领我从热爱语文到思考语文、研究语文和探索语文,引领我走上了如今的这条语文教研之路。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所以,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老师自身大概必须要有能够让学生亲近敬佩的地方,语文老师的身上应该能有一种语文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吸引着他的学生,我想如果真的能达到这样,大概我们的学生也就绝不会不喜欢上语文课了。
我还想说的第三点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人们比较多的谈论和关注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两者如何统一的问题,而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实践性关注得很不够。其实,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都必须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语文界的有识之士早就提出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语文课程必须开门教学,语文课程必须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断引进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去单讲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讲一些语文知识,去做应付考试的大量习题,训练考试的技能技巧。因为语文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多的依赖于学生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单单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增长。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思想新课改实施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如今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离丰富的实践也愈来愈远。学生上语文课就是去学那几篇课文,然后去做那些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学生学习语文少了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少了丰厚的社会生活体验,自然难怪学生学不好语文,不喜欢上语文课。
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怕写作文。就像网上曾一度流行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一样,前一阶段网上又流行一篇《民国小学生的作文羞辱了谁》的博文。羞辱了谁?答案其实是不言自明的。读读网上那篇民国时期小学生写的作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现在的学生还有那种生活的实践和体验吗?即使偶尔真的有了那份生活,我们的学生还有那份闲适的心情吗?如今,我们的学生早已被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练习考试搞得行色匆匆,无暇他顾了。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更需要一份闲情雅趣。一个整日淹没在题海中的学生,一个生活被挤压得没有了一点滋味、没有了一点情趣的学生,心灵就像一片荒漠,又怎么可能写出好的作文?一个写不好作文甚至干脆就不会写作文的学生,语文成绩无论如何都不会好到哪里去,一个从来没有在语文课上获得过成功体验的学生,又怎么能够喜欢上他的语文课。
当然,也许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从一个一线老师角度看,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最重要的是语文老师首先要像一个语文老师,语文老师的身上要有一种语文的魅力。其次,语文老师自己必须真心实意喜欢语文,用热爱语文的姿态教语文。第三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将语文引向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要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的素养。
7. 如何让初中生喜欢上语文课
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怕写作文。就像网上曾一度流行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一样,前一阶段网上又流行一篇《民国小学生的作文羞辱了谁》的博文。羞辱了谁?答案其实是不言自明的。读读网上那篇民国时期小学生写的作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现在的学生还有那种生活的实践和体验吗?即使偶尔真的有了那份生活,我们的学生还有那份闲适的心情吗?如今,我们的学生早已被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练习考试搞得行色匆匆,无暇他顾了。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更需要一份闲情雅趣。一个整日淹没在题海中的学生,一个生活被挤压得没有了一点滋味、没有了一点情趣的学生,心灵就像一片荒漠,又怎么可能写出好的作文?一个写不好作文甚至干脆就不会写作文的学生,语文成绩无论如何都不会好到哪里去,一个从来没有在语文课上获得过成功体验的学生,又怎么能够喜欢上他的语文课。
当然,也许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从一个一线老师角度看,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最重要的是语文老师首先要像一个语文老师,语文老师的身上要有一种语文的魅力。其次,语文老师自己必须真心实意喜欢语文,用热爱语文的姿态教语文。第三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将语文引向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要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的素养。
8.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一、语文教学要激情满怀现在都提倡“激情”二字,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教学如白开水,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调动起来,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在新课改实施后,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想学”的转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事先准备了许多鸟的面具,让每个学生都戴上一个,扮演小鸟,我则戴着一个画榕树的面具,扮演榕树。学生对这种方式都感到很新奇,都瞪着眼睛看着我。当我读完一遍课文之后,开始读第二遍的时侯,让学生在我身边象小鸟一起动起来,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说,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一节课下来,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把这篇课文背下来了。当我看到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我幸福无比,感觉教学的真正乐趣就在这里。
二、力求“导”“学”互动老师包罗一切那是以前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课,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阅读、交流,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导”“学”互动说是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空间,实现“文本”、“师生”、和“生生”之间多层次的交流互动。在教学《鸟的天堂》中,在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情景感兴趣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语言感兴趣。语言大师巴金的文章,流畅自然,相实生动,富有热情。《鸟的天堂》一文更是如此,语言上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让学生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的、同学之间的不同的真挚见解和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让生“展示自己”课堂就是一个舞台,教师应该让学生“展示自己”。正如央视广告所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优美舞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创造力是巨大的:我在教一组形近字,“喝”的“渴”时,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这样的答案: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学生潜力是无限的,关键的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一切……”,在语文语文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想象的开空中心情翱翔。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学生在阅读这首古诗时教师要调动他们形象思维,使他们看到白鹭翔空的情景,听到黄鹂的欢鸣,甚至嗅到令人陶醉的气息,体会到诗中动静衬画面的盎然生机。只有当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诗人当时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才能为学生所理解。五、让学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我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就应该是语文课所持有的一种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具有有一种风格,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中华民族古典语言文字的内涵和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的特色,虽然现在提倡综合素质和学科整合,提倡多媒体教学,但我们语文课还是要讲出语文课所独具的语文美、文字美,不能让现代多媒体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应该适时地使用,要多让学生通过欣赏课文,去更深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涵义。还有要求学生所具有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要求我们更不能丢。
9. 如何让小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诚然,如今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的原因还有很多,笔者也只是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略作分析,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斧正。既是如此,我们又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呢?相信从教的每一位教师都各有高见。以下我还是结合自身实践谈谈自己的四点认识和做法:
一、 激发兴奋点,投石击破水中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辈子要反反复复拿起手中的语文课本。教材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虽有时也为自己的轻车熟路而沾沾自喜,但也有诲人己倦而渴望变更的时候。我们自然没有足够的权利去改编教材,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增加学时,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更新教法。除了想方设法巧妙设置教学环节吸引学生之外,以下做法也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每一次开学初的第一节课,我必不讲课本。除了布置一些学习语文的要求,指导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之外,我首先明确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初一时我便告诉他们“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二时我说“耳听不如神听”;初三时我给他们讲“看山不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觉得一个学生只有态度端正积极了才可能主动学好这一门课程。结果每过一年,开学的时候,学生的目光中都充满期待,想听听这一学期老师又要和他们说些什么。
其次,每学期的最后一节课我必组织竞赛。竞赛是每一个初中学生都乐此不疲的学习形式。每到学期末,我都会把这一学期里我所教授的知识转变成各种形式的竞赛题,除了教材上的,再加一些课外的。在竞赛中我总是能够发现,学生对文学文化的兴趣远远大于对语文答题技巧的兴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位教师对于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思考。
第三,面对教材中类似的文章篇目我尽量寻找不同的侧重点。还拿文言文教学为例,有的文章以指导朗读为主,有的文章以翻译梳理为主,有的文章以教学断句为主,有的文章以分析写法为主,有的文章以挖掘情感为主,有时又把几方面一起拿出来复习感受……不一而足。这样既能使课堂重点明确,又能让学生对所学方法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此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可以多加变化。比如指导朗读,可以范读、自读、品读、比读、议读、精读、略读、速读等等,形式不一,但效果很好,也能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最后,还要关注学生语文课堂的外延。语文学习只教教材肯定是不够的。虽然课堂时间有限,但我们仍要短时高效地去帮助学生积累和拓展。每节课课前,我都安排一个不足两分钟的小活动,一学期一变化。内容包括成语故事、名人名言、诗词佳句、影视剧评、书文推荐、文学论坛等等,目的是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让他们感受“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真谛。结果学生总是在假期里就做好了种种准备,一个个站在台上俨然小老师的形象。记得一个学生讲名人名言,兴致颇浓,居然占用了我一节课的时间,弄得我只能在自习时再把课补上了。
二、 开发探究点,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而言,无论教材选编什么样的课文,我们都要精心备课,力争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寻出课文的精彩之处。或者是语言的巧妙,或者是写法的独特,或者是精神的内蕴……一篇文章,它总有可学习借鉴之处。如果教师总能恰如其分地和学生一起探究出这些语言文学之美来,那么何愁我们的学生会不爱语文呢?
如果一个教师要是能训练着自己的学生也逐渐具备了这些能力,学会了用巧妙的语言,独特的写法创作出富有精神内蕴的作品,那么语文不就真正实现了它作为母语、作为工具、作为一种灵魂的抒写的最本质的功能了么?学会欣赏,固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学会创作,才真正让一个人在表达中获得最高境界的快感。
三、 创造个性化,问渠那得清如许。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特色风格。首先,特色风格的形成创造,与教师的专业积淀密不可分。就像灵感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的一样,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底蕴经验这充足的源头活水才能在教学中逐步凸显自己的风格特色。
其次,个性化教学也来自于同行的探索总结。教育教学专家无疑是我们前行和问津的领路人,同事的许多做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样是讲语文版教材,同样是讲《醉翁亭记》,不同的老师选择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取其精华,并把它用自己的方式加工创造,如此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就能够不断“取”得进步。
四、 营造和谐化,流水前波让后波。
一个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教师本身已经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良好的专业形象。学生喜欢个性化教师,喜欢跟着这样的老师走进语文学习殿堂。
除此之外,尊重和幽默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两把万能的钥匙。有时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不懂得尊重老师,其实尊重是相互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能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适时幽上一默,那么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将会更加和谐。
韩愈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与学本来相长。因此,激励和自谦也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法宝。学生在课上有精彩表现,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在平时语文学习态度积极,取得了各个层面的进步,甚至敢于指出教师的点滴不足,我们都要激励。“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勇于修正自己、虚怀若谷的教师更能博得学生的喜爱。学生喜欢我们,进而喜欢我们所教的学科,可不是一举两得?
记得小学时候,想学好语文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获得老师的夸奖;到了中学,只为能强于同伴,得到高高在上的分数;只有高中,语言文学的意识才骤然苏醒,明白了语文是一种屏气凝神的倾听,一种深入浅出的阅读,一种跨越古今的对话,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于是在大学里便行色匆匆、自觉自动地游走在教室与图书馆之间,如饥似渴地倾听和阅读,大张旗鼓地对话和表达,不需任何人的提醒和敦促,只因自己爱上了语文。如今希望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缺乏热情的原因分析和呼唤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回归的方法探究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也都爱上语文,并能酣畅淋漓地尽享语文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和人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