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落实语文教学核心价值

如何落实语文教学核心价值

发布时间:2023-03-27 04:33:16

⑴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教师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喜欢一个老师后才会信任老师,从而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相信职业的崇高和正义,内心真正有了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的在教学中去落实;其次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和仔凳坦教学工作中,体现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率先垂范。每个点滴之间都要做学生的榜样:升旗仪式的庄严肃穆;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课堂教学中的爱心、耐心;与家长交流的真诚热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践行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热爱老师,做一个和老师一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行动者。用整合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素材感染学生语文教学最大的资源是语文课本(教材念桐),如何让课本内容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需要去挖掘、去整合课本资源。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作用。就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可以挖掘整合出以下课本素材:1、爱国爱国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课本中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八年级第一单元的课文《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就是一组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2、平等平等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语文教材中粗慎处处都是教育的素材,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等课文,在教学中可以渗透平等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平等的……3、和谐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七年级下册《斑羚飞度》、《猫》,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关于关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致于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的价值目标。其实,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素材,比如孝悌、感恩、责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整理,让这样素材去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从而在内心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充分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飞扬起来。1、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和汉字听写大赛。积极组织经典诵读、汉字听写等活动,在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尊重人类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2、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体悟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挖掘整理的语文课本教育素材,在阅读教学中把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及时、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入探究其优秀品质,从而凝聚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在诗歌阅读教学中,选取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诗词,通过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和报国情怀。3、在作文写作训练中,引领和指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作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写作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自身实际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好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去亲身体验,增加学生的信心和认同感。如开展感恩教育,通过自身亲自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活动,升起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开展社区调查活动,感悟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好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利用有关的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

  2. 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进行真善美巧弊的教育;

  3. 为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的读物,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做读书笔记、自我思考来树立社碧宽迟会主义核悔李心价值观;

  4. 为学生介绍伟人事迹、优秀名人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⑶ 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程目标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点,选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并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目标中。调查表明,每门课程都可以承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且每门课程都有其可以重点承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点,例如科学类课程学科可以重点承载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问题解决、社会责任等素养要点。

在课程实施方面,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善课堂教师教与学生学。引导教师由单纯关注学科知识教学、考试教学转向全面关注学科能力教学、学生发展素养教学,要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式,特别要探索跨学科学习、情境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课程从学科本位发展为育人本位,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如叶澜所说:“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每门课程都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或缺的独特使命。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21世纪国内外基础教育共同关注的热点专题,而课程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我们需要不断借鉴、思考、实践、总结如何在课程目标、标准、实施等环节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⑷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是重视思考。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思考篇章的结构,不同文体间的差别等等。长期坚持下去定有收获!

⑸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方法是: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

3、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展示。

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体会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光辉,让人性的真善美留下烙印
课文对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真善美的表达,或形、情、理兼备,或形与情、形与理交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体会哲理。
1. 让形象丰满起来
写人、叙事的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以及外貌、心理的描写,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使人物鲜明,使事件生动具体。教学中,要抓住各方面的描写,围绕事件的关节点,引导感知与想象,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比如《桥》,在洪灾突然袭来之时,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村民的安全转移,以无私精神,维护了转移秩序,而他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教学中,要抓住这位村支书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想象他维护转移秩序的情景,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精神和高尚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视觉想象和听觉想象以外,还应该引导他们进行触觉、味觉、嗅觉的想象。多感官知觉的想象,能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运信。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救助车夫”,除了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救助车夫的一系列动词,对天气极冷的触觉体验——“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以及对鲁迅身体极度瘦弱的触觉感知——“枯瘦的手”,也能使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在极冷的天气里救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多么令人感动。
2. 让情感打动人心
以形象说话的课文,可以从形象中体会情感。比如《小英雄雨来》,作者把一个天真烂漫在危难时刻勇于牺牲的儿童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边区儿童的由衷赞美。教学时,在理解小雨来的形象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述的迅悄做情感。直接抒情的课文,除了从课文的形象入手体会情感,还可以从直接抒情的语句中体会情感。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全文多处直接抒情,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等。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这些语句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的国际主义情怀以及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育家凯洛夫说过:“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在阅读中不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熏陶,不断积累向善的情感,能促使学生产生向善的愿望与动力。
3. 让哲理说服人心
有的课文,哲理蕴涵在叙事中,如《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中,小徒弟画骆驼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就蕴涵着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三个徒弟的画的过程中,从对小徒弟的画是想象中,体会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的课文,哲理的表述有如画龙点睛,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既是在赞美德国人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生活境界,同时又是在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亩衡为我”的生活理念。抓住这句话深入体会,能更便捷地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哲理。“天下唯理可服人”,理智的力量是强大的力量,能使人昄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更有自觉性和意志力。阅读教学中,结合对课文形象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哲理的感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更有成效。
二、认识人性弱点,让人性的假恶丑远离自己
人性弱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相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让学生认识人性的弱点,使人性的假恶丑远离学生。
1. 作为必要的教学资源
像《金钱的魅力》《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比较详细表现人性弱点的课文不多。有关人性的弱点,课文一般只是略写甚至是一笔带过,如,《将相和》中的廉颇,因觉得蔺相如没有战功而又升迁得快就非和他过不去;《童年的发现》中的老师,因为误解了学生费奥多罗夫的天真而把他赶出课堂;《桥》中的村支书的儿子为逃生加塞到逃难队伍的前面……这些,都只是比较简略的叙述。对于这些表现人性弱点的叙述,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面对它、认识它,使人性的假恶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远离学生。
2. 不作负面体验
对人性弱点的叙述,教师不能引导学生把它具体化,不要引导学生体验人性的恶。比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不要引导学生想象、表演巨人如何驱赶孩子;《将相和》的教学,不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甚至表演廉颇如何处处刁难蔺相如;《桥》的教学,不要引导学生体验村支书的儿子为加塞而寻找的种种借口。人性本来有善也有恶,不要人为诱发、强化恶。
3. 引导正面体验
向善是人的本性,向善之后内心体验到的快乐是向善的源泉。有关课文中人性弱点的描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性弱点的认识,体会人性的优点。比如,认识巨人的自私,要体验到帮助别人才能感受快乐;认识廉颇的嫉妒心,要着重体会廉颇被蔺相如所感化的心态变化过程,要体验到正确认识别人才能有平常心;对《桥》中的村支书的儿子,要认识他的转变,即使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即便他父亲要他先行离去,他也没有丢下父亲而离去。
三、在拓展中演绎高尚人格——让高尚的人格成就自己
巴甫洛夫曾说:“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与,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教学拓展,就是要让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从而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人性的善更加入脑、入心。
1. 推荐阅读
同类题材的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同一人性优点的认知,获得更多的感动,从而得到更多的启发。比如,《桥》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同步阅读》读本中的同类文章——《手术台就是阵地》《草地夜行》《一个苹果》等。
2. 开展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可以使学生多感官地感知人性的真善美。如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组课文后,可以开展做一件好事或观察、记录一件好事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助人的快乐。
总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各环节有机渗透、适时点拨,让语文教学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用社会主义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平罗回小 邵秀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魂、做人之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素,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掘其教育因素,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熏陶、感染。
一、体会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光辉,让人性的真善美留下烙印
课文对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真善美的表达,或形、情、理兼备,或形与情、形与理交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体会哲理。
1. 让形象丰满起来
写人、叙事的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以及外貌、心理的描写,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使人物鲜明,使事件生动具体。教学中,要抓住各方面的描写,围绕事件的关节点,引导感知与想象,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比如《桥》,在洪灾突然袭来之时,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村民的安全转移,以无私精神,维护了转移秩序,而他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教学中,要抓住这位村支书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想象他维护转移秩序的情景,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精神和高尚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视觉想象和听觉想象以外,还应该引导他们进行触觉、味觉、嗅觉的想象。多感官知觉的想象,能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救助车夫”,除了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救助车夫的一系列动词,对天气极冷的触觉体验——“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以及对鲁迅身体极度瘦弱的触觉感知——“枯瘦的手”,也能使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在极冷的天气里救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多么令人感动。
2. 让情感打动人心
以形象说话的课文,可以从形象中体会情感。比如《小英雄雨来》,作者把一个天真烂漫在危难时刻勇于牺牲的儿童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边区儿童的由衷赞美。教学时,在理解小雨来的形象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直接抒情的课文,除了从课文的形象入手体会情感,还可以从直接抒情的语句中体会情感。以《再见了,亲人》为例,全文多处直接抒情,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等。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这些语句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的国际主义情怀以及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教育家凯洛夫说过:“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在阅读中不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熏陶,不断积累向善的情感,能促使学生产生向善的愿望与动力。
3. 让哲理说服人心
有的课文,哲理蕴涵在叙事中,如《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中,小徒弟画骆驼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就蕴涵着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三个徒弟的画的过程中,从对小徒弟的画是想象中,体会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的课文,哲理的表述有如画龙点睛,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既是在赞美德国人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生活境界,同时又是在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活理念。抓住这句话深入体会,能更便捷地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哲理。“天下唯理可服人”,理智的力量是强大的力量,能使人昄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更有自觉性和意志力。阅读教学中,结合对课文形象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哲理的感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更有成效。
二、认识人性弱点,让人性的假恶丑远离自己
人性弱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相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让学生认识人性的弱点,使人性的假恶丑远离学生。
1. 作为必要的教学资源
像《金钱的魅力》《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比较详细表现人性弱点的课文不多。有关人性的弱点,课文一般只是略写甚至是一笔带过,如,《将相和》中的廉颇,因觉得蔺相如没有战功而又升迁得快就非和他过不去;《童年的发现》中的老师,因为误解了学生费奥多罗夫的天真而把他赶出课堂;《桥》中的村支书的儿子为逃生加塞到逃难队伍的前面……这些,都只是比较简略的叙述。对于这些表现人性弱点的叙述,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面对它、认识它,使人性的假恶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远离学生。
2. 不作负面体验
对人性弱点的叙述,教师不能引导学生把它具体化,不要引导学生体验人性的恶。比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不要引导学生想象、表演巨人如何驱赶孩子;《将相和》的教学,不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甚至表演廉颇如何处处刁难蔺相如;《桥》的教学,不要引导学生体验村支书的儿子为加塞而寻找的种种借口。人性本来有善也有恶,不要人为诱发、强化恶。
3. 引导正面体验
向善是人的本性,向善之后内心体验到的快乐是向善的源泉。有关课文中人性弱点的描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性弱点的认识,体会人性的优点。比如,认识巨人的自私,要体验到帮助别人才能感受快乐;认识廉颇的嫉妒心,要着重体会廉颇被蔺相如所感化的心态变化过程,要体验到正确认识别人才能有平常心;对《桥》中的村支书的儿子,要认识他的转变,即使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即便他父亲要他先行离去,他也没有丢下父亲而离去。
三、在拓展中演绎高尚人格——让高尚的人格成就自己
巴甫洛夫曾说:“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与,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教学拓展,就是要让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从而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人性的善更加入脑、入心。
1. 推荐阅读
同类题材的拓展阅读,可以丰富学生对同一人性优点的认知,获得更多的感动,从而得到更多的启发。比如,《桥》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同步阅读》读本中的同类文章——《手术台就是阵地》《草地夜行》《一个苹果》等。
2. 开展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可以使学生多感官地感知人性的真善美。如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组课文后,可以开展做一件好事或观察、记录一件好事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助人的快乐。
总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教学各环节有机渗透、适时点拨,让语文教学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的灵魂。

⑺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
例如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来说,除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之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夏秋冬,从知识上来讲,我们要求学生:
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雨、阝”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吹”“落”等动词和一对相反的词:“出”和“入”。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四季变化,感受不同季节的景色,能主动积累有关景色的词语,从心底去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在组织教学上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比如在教授《我多想去看看》,我们引导学生体会两个城市截然不同的特色,以及两个小朋友想去对方的城市去看看的渴望之情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就引导孩子们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爷爷告诉我,沿着 ,就会走出郑州。 , 。我对爷爷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再写一写。
以“我多想 。”写下自己的愿望。再与同学交流。培养孩子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在教学评价时,我们也要从多方面来进行评价,不仅考虑知识的掌握,比如现在的试题一些等开放性的题目,像我们期末考试听力部分,除了考察听力,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其实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些内容是节选自一些课外读物,也起到了推荐阅读的作用,如果孩子阅读量大的话,或许不用听就知道怎么选择,还有我们教科书上的和大人一起读,起到推动亲子阅读的作用,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请你帮个忙,打电话等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交际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都是契合核心素养的精神的。

⑻ 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课堂

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丰富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鸟语》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哪些鸟儿对话?这些鸟儿说了什么?从鸟语中你的收获是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浅层次的思维,更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考鸟语的深层次的含义,丰富了学生语文理解的能力。

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在氛橘铅围中感知价值观取向
2、课晌枝本剧改编,入情入境地体验人物品质
3.在课文的“留白处”,圆谨好寻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
四、走出课堂,挖掘课外资源
1挖掘本土资源,实地考察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洗礼
2.开发时事课程资源,参与活动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⑽ 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好学生的基本功 听、说、读、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呢?
于漪老师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好的课堂导入应该能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导入应紧扣课题,如:典故讲解,一个成语,一句歌唱,生活俗语……不管我们采用哪一种,都应该以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唤起学生的兴趣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
我认为,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应当帮助学生对于文中重点词、句、段,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再学一点古汉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时,我要求学生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古代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孩子们每一次的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朗读可以说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产生对他们的敬佩,进而感到骄傲、自豪。我认为这是人文主义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因此,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的追求。

阅读全文

与如何落实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