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如何判断省略句和被动句

语文如何判断省略句和被动句

发布时间:2023-03-27 22:42:05

A. 文言文里什么是省略句,什么是被动句,倒装句

省略句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的句式,如一鼓作气,再(鼔)而衰,三(鼔)而竭
被动句态猜银是以 为,于,为。兆轿。。所表示的有标志被动和无标识被动,如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倒装句是指宾语后置 忌不自信 (信自)
主帆宴谓倒置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定语后置 尝贻余核舟一 (一核舟)
介宾后置 告之于帝

B. 文言文解答技巧!如何掌握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文言文是我们的初高中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对于这部分,很多同学认为文言文很难读懂。其实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读懂文言文的关键,除了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别外,还要熟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类型并学会判断。就像英语的语法一样,知道了语法,才能正确翻译出句子的意思。那么,如何去掌握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C.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怎样判断

1、判断句,“…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2、被动句、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省略句、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睁备“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4、主谓倒置句、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告塌美哉,我少年中国.”
5、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6、定语后置句、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7、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悉友毁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D. 文言文如何分辨被动句

1. 语文古文的被动句如何判断

一、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而表示判断的语句,有时也使用判断词“是”,但多数时候是借“者”“也”“为”“非”等词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八种形式:用“于”字表被动、用“见”字表被动、用“见……于”表被动、用“受……于”表示被动、用“为”字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被”字表被动。

三、宾语前置:

1.否定腊轿郑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奚、曷”等。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四、成分省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轮颂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常见的省略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和介词后的宾语。

五、词类活用: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一下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两种倒装句和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在考题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谓语前置是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如,“甚矣,汝之不惠”。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语言现象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的句子,多在后面加“者”字,主要有三种格式:“中心词+之+定语”“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如曾考过的“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何用姓字为?”考查的都是文言固定句式。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有: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如……何(译为“对……怎么办”)、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无以……(译为“没有可以拿来……的”)、其……乎(译为“难道……吗?”)、得无……乎(译为“恐怕……吧”)、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孰与(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与其……孰若(译为“与其……哪如……”)、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2. 文言文中有哪些句式(比如判断句,被动句之类的),有什么标志,怎

1、判断句

判断句式最易知,

就看句尾一“也”字。

有的“------者也”有的“也”

最典型的是“者也”

2、状语后置句

状语本在谓动前,古人偏放动词后。

关键记住于和以,名代紧跟在其后。

3、被动句

一种被动句,句中有个“于”,

它与“见”“受”相配合,被动更明确。

有的句中“为”,意思也是“被”

它和“所”字同时用,

“------为------所------”表被动。

4、省略句式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5、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帆孝惯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网络来的,希望能帮到你。

3. 文言文被动句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归纳高一语文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例句及翻译

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

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

如:杯子被打破了。 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称之。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

意思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

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 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 、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

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1 )表示疑问的句子。

如:何哉,尔所谓达者?(2 )表示感叹的句子。 如:贤哉,回也! 4 、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1 )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

(2 )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 5 、主语的省略:(1 )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2 )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6 、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1 )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2 )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

5. 初中文言文被动句

“。。见。。于。。”表被动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我担心被秦王欺骗而有负于赵国

“。。见。。”表被动

例句::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牧羊》

翻译: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或者;徒见欺

翻译;白白被欺骗

无标志的意念被动句

例句: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翻译:被举荐为孝廉公没有答应。

E. 怎样判断古文的句式

1、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通“否” 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实义。

2、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结构后置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3、状语后置句: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4、状语后置句: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5、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判断句:其可怪也欤-

7、介词结构后置:不必贤于弟子-

8、判断句: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9、判断句:人非生而知之者-

10、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判断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2、省略句:则曰-

拓展资料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判断句

1.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物旅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2.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罩手凳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3.倒装句

分为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定语后薯衫置

4.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F. 古文中的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固定句怎么快捷的判断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慧游困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磨李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前念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阅读全文

与语文如何判断省略句和被动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