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知识树
语文知识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它的由来主要基于语文课的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1]从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看到了“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稳定的结构方式”。[2]掌握了这些规律,考试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就可以不做大量的习题了。
基于此,197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㈡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探索
导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四十分钟课堂上,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一、激发学习兴趣,和谐教学氛围
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一直不太令人满意,那么如何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现象,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进步、发展。孔子有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传统的语文教学之注重知识的传播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读课文及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这一系列固定程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惧怕或是厌烦的心理,因此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慢慢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学习,他在语文教学中很少系统地全面地讲析语文课文,但无时又不在上语文,她高居于语文课本之上,又决不放弃课本。魏老师采用了学生教学生的方法,让班里同学各自承担课本里的一部分教学任务,如生字词、文学常识、人物形象、散文知识等。在此之前,他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语文的知识层次,绘出“语文知识树”,这样,就使得各位同学目标明确,也使得这份工作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得以持久的训练,整个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提高学习能力,开展师生互动
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因此教师应当诱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面对知识爆炸的现实,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不能受用一生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直接给予”转变为“引导获得”,通过和学生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协调意识,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也是低效地学,甚至是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去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实现有效教学这一目的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有更多的机会去合作探究,有更大的空间去交流互动,通过观察、思考、质疑、反思获取知识,提升素质。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过程,学生一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会认真地对待课堂上的每一件事,并努力去做到最好,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课堂的高效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情感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我们备课时就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一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适时把握机会进行激发和启示,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机会,是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情感,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比如,借助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很多学生发挥特长,享受成果的喜悦,感知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如教授《项链》是可以安排课本剧表演,文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 ,不仅参演的学生浑身充满热情,班上其他的同学也兴趣盎然,这样全班的同学对小说的人物和主题都有了深刻的认识、理解。再比如学习《赤壁赋》时,可以先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教学开头,提前为学生呈现三国时代的情景,聆听豪迈的歌曲,触及磅礴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似乎穿越到三国时代,来到硝烟四起的战场,这样就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出来,有了探求课文的意向,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的状态走进课文。
如教授《荷花淀》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日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淳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艺术描绘。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没有兴趣没有方法的学习是不会长久的,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积累。合理定位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使得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收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方式方法,增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这也能力上下大功夫,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关注学生实际能力,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在每一个脚印中寻找快乐,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
㈢ 魏书生老师曾经以知识树的形式讲授知识,属于什么策略
魏书生老师曾以“知识树”的形式对初中学段的语文知识作了归类:
这像一棵树,这棵树四个大干,四个大干上,一共长出二十二个枝。
二十二个枝上再长出一百三十一个杈儿。
这三十二项读和写里头长出的这么六个小枝。这些分枝是什么呢?是中心、材料、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小枝。
拿表达这个小枝来说,它又有五个杈。五个杈是什么呢?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五个杈。
杈上面还可以再分小杈啦,比如说描写还可以分为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动作、心理、表情、语言描写。
魏书生老师的这些做法后来受到一些非议。非议者认为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不过是一些“技术主义”的套路,没有显示语文教学本身的魅力。比如,用“知识树”的方式就无法引导学生抵达语文的人文精神。
但是,就知识学习本身而言,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可能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目标虽然不见得都显示为知识学习,但语文教学也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
㈣ 关于小学语文知识树的课题
你好,楼主:
“知识树”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四川德阳市教科所冯学敏
1.什么是知识树?
一个系统的知识是有结构的。从外表看这种结构,就像一颗大树,有干,有枝,有叶,有果。再打个比方说,知识树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像地市,第三层次像县,第三层次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一样。这样学生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
中小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也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也像一颗大树。如果我们把它勾画出来,这就成了“语文知识树”。
2.语文知识是怎么建构的呢?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狭义的知识,它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语文知识树”中的“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多为这类知识;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ralknowledge),也即我们常说的能力,它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在“语文知识树”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与写作”部分,有的包含了很多程序性的知识,比如在学生了解了“比喻是什么”的基础上,还应该指导怎样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2)外在的知识结构和内在的认知结构
“语文知识树”就其呈现方式来说,是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它是由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怎样组织知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奥苏伯尔还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两条原则。这两条原则同样也适合知识的组织与呈现。
(3)学科知识
我国学科教育的重点一向是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的。既然是传递知识,那么学科专家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的人。由此,我们的教材也是按学科知识掌握的需要来编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学科知识。而“语文知识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反映。
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产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是围绕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的。除了“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外,还有“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等价值取向。
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哪种观点的学者都很少完全否定其他观点。就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或许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让它成为学生主动选择的结果,并使其转化为学生人格发展的需求。
3.语文教学中哪些地方可以画知识树?
全册教材知识树;单元教材知识树;某一课的不同类型的树。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就是要画单元的知识树。
4.怎么画知识树?
根据知识结构的不同我们可以吧它画成手掌,星星,水果,机器人,章鱼等各种形状。
画全册教材知识树举例。
主干: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层八个杈,分别是一到八单元的单元主题,如“童话寓言之旅”,第二层是每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如:“领悟作者在童话寓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第三层是每一单元的课题。第四层是课文类型。第三层还可以是本单元的语文大课堂和习作内容。
画单元知识树举例。
主干:单元主题。如:温暖的记忆。第一层就一个杈:单元训练重点;第二层六个杈,包括五篇课题,一篇百花园;第三层又可分三个杈,分别是主要内容,本课写作方法,读书感悟;四层主要内容还可分为课文的结构,感悟可分为优美词句欣赏。
知识树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例子:
画每一课的知识树举例。
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图,一种是收获图。
先说结构图。主干:课题,第一层主要内容,就一个杈;第二层是课文分几部分(也就是意义段的段意)有几段分几个杈;第三层是每一部分的分层,这个有的有,有的没有,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第四层是每段的关键词。
收获图。主干:课题;第一层分三个杈:主要内容,学文感悟,写作方法;第二层是主要内容衍生段意,学文感悟衍生重点句及感悟,写作方法衍生优美词义和优美句子;第三层段意可衍生层意或关键词等。
5.“语文知识树”国内运用情况
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它的由来主要基于语文课的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从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看到了“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稳定的结构方式”。掌握了这些规律,考试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就可以不做大量的习题了。
基于此,197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把所学知识纳入到“语文知识树”中去。
再有,在“学法指导”中,他非常重视复习、检测的过程,他强调复习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而是每个同学根据“语文知识树”的内容自行安排。如果有的同学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的同学。这种做法和布鲁姆提倡的“掌握学习”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
“语文知识树”自其产生以来的十多年中,在我国的语文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6年来一些报刊杂志先后印了60多万份”。直到近些年,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借助网络技术,我们可以查到,自1994年以来的各种教育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涉及“语文知识树”的起码也有上百篇。
6.画知识树的意义
(1)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寻求语文教学的序列性。以‘语文知识树’为主要内容,建立知识体系,使语文教学从无序到有序。摈弃传统的就文教文,就语文知识讲语文知识的陈规,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规律,打破常规,有时‘跳讲’,有时一课讲几篇课文,有时跨越文体,不拘一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虽然语文教学到底有没有序列,需不需要序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画知识树确实让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派所强调的。“语文知识树”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它一改语文知识的庞杂繁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4)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是语文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胸中无数。因此,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在语文知识的体系中确立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学生是有差异性的。
7.对魏书生“语文知识树”缺憾的弥补
(1)给文章合理的位置。有人认为,“语文知识树”虽然有利于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但魏书生先生的这项工作有一种先天的不足,因其是根据先行教材的‘知识点’来加以梳理的,而我们很难肯定先行教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想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是先有体系批评,然后才形成体系”。还有人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认为“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就没有文章学的合理位置”。
时至今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急剧膨胀。就教育而言,这是一种机遇,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我们以前不可能具备的条件;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怎样去学习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语文知识树”。
四川德阳市教科所冯学敏老师的“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中的知识树给了文章最合理的地位,弥补了这种缺憾。
(2)对知识点整合。如果从广义的知识含义来观照“语文知识树”,我们就会发现其仅列出一个个知识点的做法是有缺陷的。如对于“比喻”这样一个知识点,学生仅仅了解了“比喻”甚至“明喻、暗喻”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掌握的只是陈述性知识,还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就涉及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的问题,而学生在自学时,往往是很难把握这种度的。这或许也是有些老师说“语文知识树”不管用的一个原因。
不能否认,从传统“语文知识树”呈现的知识来看,它更多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的关注却很不够,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当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四川德阳市教科所冯学敏老师的“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中的知识树是对整个单元的勾画,其单元主题的再次提炼、文章主题的拓展升华,都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是“整合”。
(3)对教材知识点无限拓展。传统的知识树是根据先行教材的‘知识点’来加以梳理的,而我们很难肯定先行教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想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是先有体系批评,然后才形成体系。就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它可能是适合的,但也有可能是不适合的。或者它适合的可能只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以此来观照“语文知识树”,我们发现,它虽然对知识作了梳理,并简化了一部分内容,但不可否认,它包含的还是一个个比较繁琐的知识点。因此,从内容上看,“语文知识树”在怎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一点上还是不够完善的。
四川德阳市教科所冯学敏老师的“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中的知识树是对整个单元已有知识点的再建构,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
8.“知识树”与国外“思维导图”的关系
㈤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怎样在教学中运用
知识结构,每章节内容都是有联系的
㈥ 语文知识树怎么做
知识树本质上就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它表达了为实现某一组织目标的所有相关组织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层级式知识图由于具有对称性、良好图形、连续性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语文知识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它的由来主要基于语文课的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1]从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看到了“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稳定的结构方式”。[2]掌握了这些规律,考试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就可以不做大量的习题了。
基于此,197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㈦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 作为图式表征方式,在语文课上经常被应用到,有效地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小学语文的思维导图,谢谢你的阅读。
小学语文的思维导图展示
小学语文的思维导图1
小学语文的思维导图2
小学语文的思维导图3
小学语文的思维导图4
小学语文的思维导图5 小学 语文学习 方法
语文学习五大原则
1.循序渐进
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计划,哪怕只做一点儿但只要坚持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每天可以认真的练几个字,每周背几首诗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看几篇 文章 ,每学期读一本名着。
2.熟读精思
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3.自求自得。
端正读书的态度,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4.博研结合。
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5.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注意观察日常的生活,在生活中领悟语文,把语文学习带出课堂。
谈思维导图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是依据全脑的概念,全面调动左脑和右脑的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各方面的潜能。学生进入中年级阶段,右脑的空间感 、节奏感 、整体感和 想象力 有所提高,分析课文能力加强。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 逻辑思维 和 抽象思维 的发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 课前预习 ,使学生的预习可视化,便于教师检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于阅读教学,不同的文章体裁可以画出不同的思维导图,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课堂上掌握的方法自主完善导图,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于 作文 教学,可以帮助完成文章框架结构、丰富素材和将文章写生动具体等。
一、运用于课前预习,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视化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但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环节。一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预习,很多学生只是轻描淡写地“翻书式”行为,不愿进行预习;二是老师尽管布置了预习任务,也很少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反馈和评价,教师无法从学生的预习中得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于是我让学生准备了一本大号的美术本作为“思维导图本”。课前,我指导学生将课题写在中间,通过几个一级分支来预习课文:1.需要注意字音的字。2.需要注意字形的字。3.需要注意字义的字。4.不理解的词。5.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这样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思维的过程也很清晰地呈现在纸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快速的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比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个学生列举出了需要注意字音的字有:卵、珊、绽等;需要注意字形的字有威武、粪等;不理解的词语:蠕动、产卵、栖息等;主要内容列举了几个关键词:西沙群岛、春、夏、秋、冬、景色。通过检查预习,课上,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蠕动、栖息”等词。老师针对学生没有说到的再进行点拨指导。时间长了,有的学生不局限于老师给的预习任务分支,还加上了“写作背景、不明白的问题”等分支。
二、运用于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课文
(一)运用于写景 记叙文
写景文章一般有三个一级分支:开头、中间、结尾。教学时,我就从三个一级分支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开头怎么写,中间如何具体展开,结尾如何写等。比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开头的关键词是:位置(东北)、像绿色的海洋;中间有四个二级分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我引导学生学习了春天这个二级分支。春天又有四个三次级分支,每个分支有相应的关键词:1.树木(抽、长);2.积雪(融化、汇成);3.溪水(淙淙);4.小鹿(俯下、侧着)。让学生在读中抓住关键词,再抓住关键词来背诵课文,使理解和背诵变得轻松容易,学生也养成了抓住关键词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习惯。
(二)运用于写事记叙文
对于写事记叙文,一般有三个一级分支:事情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也可以是起因、经过、结果)。我利用文章的这一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如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有三个一级分支(起因、经过、结果),起因:铁罐奚落陶罐;“经过”有两个二级分支:铁罐和陶罐;铁罐分支有以下关键词:傲慢、轻蔑、恼怒、恼羞成怒;陶罐分支的关键词:谦虚、争辩;结果:铁罐消失、陶罐成古董。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清晰明了的理解和整体的掌握。学生在课堂上还能抓住关键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等。
(三)课后自主完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的课文,在课堂上不用一一讲解,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段落,剩下的让学生课后完善,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开头写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中间写了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和海岛的景色;结尾发出感叹。我引导学生学习了两个一级分支(开头和结尾),还学习了中间部分的两个二次级分支:海面和海底。剩下的海滩和海岛部分,我让学生按照课堂上的学习方式自学。学了之后进行汇报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很多学生能找到描写每一个景点的关键词,并能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还能背诵。课后自主完善思维导图给了学生很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也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三、运用于作文教学,理清写作思路和丰富写作素材
写好作文是建立在有效的阅读之上的。通过平时的阅读教学,学生已经形成了开头、中间、结尾等这样框架分支概念。在习作时就容易多了,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思考开头怎么写,中间写什么、怎么写,结尾怎么写。写作思路特别清晰,而且写作素材很丰富,学生的习作不会千篇一律,而是个性鲜明的。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让人的左右大脑一起活动,活跃思维的学习工具,有效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一定能将思维导图很好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提高老师的 教育 教学能力和水平,更能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马志伟
学期初,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将研究目标定位在了思维导图上,结合教研室改革计划,努力探索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个学期下来,颇有收获。
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 思维方式 ,可以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得人们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用上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但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学习策略,学生对于绘制思维导图没有任何基础可言,因而在研究初期,我们首先让学生学会绘制思维导图。
东尼•博赞归纳出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步骤与要点:1、将中心主题置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展开。2、大脑不要受任何约束,围绕中心主题进行思考,画出各个分支,及时记录下瞬间闪现的灵感。3、在每一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单个词汇使思维导图更具有力量与灵活性。4、在绘制过程中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随时增加内容。5、整理各个分支内容,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箭头、颜色等把相关的分支连起来。6、尽量发挥视觉上的想象力,利用自己的创意来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
为便于学生理解,尽快学会画思维导图,我在学期初运用“ 自我介绍 ”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练习。一开始,学生准备几张A4的白纸和多种颜色的彩笔。先让学生在纸的中央写上主题词“自己的名字”(可以画上能自己的卡通漫画像),然后快速地在这个词的四周写上前10个联想到的关键词(即“次主题”)。
接着让孩子们从10个词汇中任选一个词汇作为次主题,按照同样的方式放射它的联想,罗列更为细节的要点。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由词汇构成的思维导图联想“树”。
了解了思维导图,我们就要把它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为此,我校专门印制了颇具学校特色的“思维导图手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思维导图。
我们在实践中主要把思维导图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并能方便交互。这样,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阅读,有效利用时间。
在教学中我一般让学生在课后绘图,以便梳理、巩固、理解所学内容。当学习完某一篇课文或某一单元后,把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有系统的知识构架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地储存于未来快速的复习。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
例如:我班陈卓同学在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感恩”后绘制了单元思维导图,简介概括地反映了本组课文中五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要点,文中人物的联系等知识点。若课后利用此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能加强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复习时,如果回忆原来的思维导图,把尚记得的内容再次快速地做一次速射思维导图,再回过头来对照原图检查,调整不符合的地方,并强化任何回忆不恰当或回忆模糊的地方,能使复习更短时高效。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占绝对优势,因为学生绘图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我要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继续探究,合理利用思维导图,使孩子们养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的习惯,建立各自的知识体系,真正学会学习。
看了“小学语文的思维导图”的人还看:
1. 把生本教育理念引入小学作文课堂教学论文
2. 怎样用思维导图来学习语文
3. 思维导图在教育上的运用
4. 思维导图在整理知识中的运用
5. 思维导图在写作文中的运用
㈧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大纲》)。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从我校语文教学的实际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语文教学的时效性不高,课堂教学中对时间的利用以及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效率不高,制约了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
2、学生阅读量相对较少,知识面狭窄,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保证学生的阅读。
3、落实知识的方法过于陈旧,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落实方法,还有待于改进。
4、作文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作文课堂只是让学生去写,没有具体的指导,有的甚至上其他内容,
作文课外写,本子交上就行。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语文阅读的时间分配较少,作文教学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还不够科学,一节课的内容分作两节,甚至三节来上,时间不够就挤占其他时间,或省略其他教学内容。导致语文基础知识抓的不紧,教学不够全面。本人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落实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线索。语文知识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零碎、散落、庞杂,给人的感觉是抓不住头脑。事实上,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有着它自己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结构框架体系,知识间有着必然与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首先夯实基础,不折不扣地落实每一个知识点,一个字怎么读写,一个词怎样运用,都要一丝不苟清清楚楚,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础。其次,注意把知识进行归类,理出线索,弄清脉络,把零碎的知识连成串,结成网,构建知识树,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仓库就不会杂乱无章,检索使用时就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项工作不要等到所有的知识都学完,该进行总复习时才做,那已经晚了,因为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把大量的知识系统都掌握,这近乎苛求。所以,我们应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辨析、比较,通过这样的工作使他们不仅能很好地掌握有关知识,而且可以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区别各知识要素、知识系统的异同,那么,就可以避免混淆、杂糅的现象发生。
2.
加强变式训练,增强应变能力。灵活地运用知识,巧妙地解决问题,其根本不在于大量地做题目。把所有可能考到的题目都碰上,这是一厢情愿的妙想,许多师生为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收效甚微。我们不能指望以撒大网捉小鱼的题海办法来提高学生答题的质量,这只会事倍功半,加重学生负担。而应该更多地遵循认知的规律,先走好学懂知识—记住知识—运用知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然后再学会分类、比较、辨析、综合等等,加强变式训练,一题多变,几题互变,使学生从中悟出变与不变的道理,把握变的形式和不变的真谛,也就是既能看清题目的表象,更能剔除所设的各种假象,把握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应变能力,少做练习而解题能力较高。
3.
扩大认知范围,加强语言训练。语文试题的一大特点是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科学人文,无所不包。有一些题目由于学生对某些知识不了解,甚至毫无所知,导致答题时受到影响。鉴于此,我们在**常教学中,除教好课本之外,还要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学习、接人待物等常识,懂得起码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当今社会出现的新事物、新热点、新问题,练好“诗外功夫”
,这才不至于答题盲目出错,闹笑话。此外,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学会恰到好处地遣词造句、构段组文,把学科教学的这一最基本的任务落到实处。还要专门进行必要的答题语言训练,做到简明扼要、明白如话、准确无误、丝丝入扣。坚决消除繁琐、故弄玄虚、模糊不清等现象,以此来保证答题的质量。
4、做好检查完善工作:(1)优化小组检查机制,凡重要知识点必查,多设小组,缩小小组规模,用最节省的时间查出最佳的效果;(2)通过默写加深学生实际效果,
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实际学习的效果,并坚持好默写错误再检查工作;(3)通过检测、做题指导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随时注重知识的检查补救工作。
5、加强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作文是中考试题中分值比最大的一道题,因此提高语文成绩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如何提高作文成绩。提高作文成绩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方法得当,训练到位,就一定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要提高作文成绩,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作文书面表达的基础是口语表达,如果口语表达不过关,写作就无从谈起,我们现行进行的课前五分钟演讲,让学生自由评论,就是训练口语表达的一条最简洁的道路。让学生演讲,听、评、论,各种感官都得到了运用,只要组织得当,收效比较明显。其次在这方面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多读,多练。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秀作文,在读中学习感悟写作的方法,积累写作的素材;在写中加以运用,教师及时点评,加以指导,随时更正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同题作文一次不行,可以写两遍,甚至三遍,直至满意为止,这样训练比写上几篇不同题作文而不加以更正指导训练要强的多,效果也明显的多。训练的多,但不加以更正指导,等同于没有训练,即使教师进行了批阅,但学生重视不够,不予理睬,效果为零,工作徒劳,所以我们必须改革作文训练的模式,把让学生掌握一种写作手法,运用一定的写作知识,写一篇作文,就要有一定的收获当作是作文训练的终极目标;而不是这篇作文我写过了,批阅过了就行了,不顾学生掌握的效果。
总之,要提高语文成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同备课组的精诚协作,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
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积累和运用
在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提出的学习原则,重要的一条就是积累。他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喻,说明只有注重学习积累,才能“神明自得”,增长智慧,具备崇高的道德。当今的课程改革虽然强调教会学生活学活用,但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若没有足够量的积累,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的。语文教师要重视教会学生积累。
一、积累的内容结构
1、语言积累
从内容上,它包括格言、名言警句、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从结构上,它包括文字、词汇和句子等。语言积累在整个语文积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累得多了,语言自然丰富起来,阅读理解会得以提高,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学生平时缺乏的恰恰是语言的积累,语汇太贫乏,写起作文来,语言如同白开水一样,无滋无味。我曾经看到报纸上有这样一则报道:某学校的蔡学生写了一篇不足三百字的作文,全篇一共用了72个“死”字,这一事例正告诉我们,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会学生积累语言势在必行。
2、知识积累
在这里我们说的是狭义的语文知识,它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常识等。这些知识很多也很复杂,可以通过建立知识档案的形式、分别整理,这样一点一滴,就会聚沙成塔。着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通过给学生画知识树的方法,让学生不断积累知识的。
3、材料的积累
积累大量的语文材料是为了表达运用,这是材料积累的主要目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章、报刊杂志等。
二、积累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探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下面谈的只是本人的一些做法。
1、听讲听读法
这种方法立足学生的“听”。听讲是通过教师讲课或别人讲事情或故事的形式而获得积累的一种方法。现在的新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说,但我们也不要忽视教师的讲。听读就是通过听别人读文章、读文学作品的方式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课外我们要引导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如每天的新闻联播),让学生得到所读的训练,课堂上我们要筛选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让学生读)。我常常利用早读课或课前5分钟开展听读的活动。有时让学生选择报纸中自己喜欢的文章读;有时教师准备好美文让普通话较标准的学生读(或教师自己读)
2、摘抄法
就是通过抄录的形式而达到积累知识和材料的方法。这种方法极为普遍。摘抄的种类繁多。从范围看,有片断抄录,语句摘要,词语抄写等;从内容看,有精美诗文摘抄,有优美描写摘抄,有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俗语摘抄等;从形式上,有课堂笔记课外读书笔记等。在运用摘抄法积累语文知识、语言、材料时,应逐步养成随手勤摘的好习惯;其次,要指导学生多读多抄,边抄边思考;最后,要要求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分们别类,形成系统。当然摘抄不能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运用,我常常利用早自修课开展积累本运用交流比赛,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抄到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欣赏,发表看法。
3、背诵法
背诵是语言积累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说明了背诵的重要性。清末明初的大学问家王国维、现代文学家鲁迅、钱钟书等等,他们的文学造诣很高,虽治学方法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博闻强记,以此达到积累的目的。但背诵一定要讲究技巧,不能让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首先,要求学生背诵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心不外骛。其次,要在系统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再次,要掌握记忆的特点,加强记忆的反馈和有序性。最后,要带着寻趣的的心理去记忆。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记忆就是这样,只要对自己记忆的东西产生兴趣,此时就乐于记并且记得快记得牢。
总之,积累的方法很多,从生活积累、从阅读中积累等等。积累靠勤,靠恒。不是今天努力,明天就能立竿见影。当然,积累还要讲究方法,不能来者不拒,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鉴别的眼光,才能披沙拣金,去精取金。
㈩ 关于小学语文思维导图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 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并以相关的关键词作为一个子主题进行发散联想的图示,呈现的是一个思维的可视化过程。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思维导图,谢谢你的阅读。
关于小学语文思维导图展示
关于小学语文思维导图【一】
关于小学语文思维导图【二】
关于小学语文思维导图【三】
关于小学语文思维导图【四】
关于小学语文思维导图【五】
小学语文 成语 和解释拾人牙慧—— 拾取别人的片言只语当做自己的话
火中取栗—— 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寓言。说是炉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不但没有吃到栗子,反而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比喻冒着风险替别人出力,自己却没得到一点好处 汗牛充栋—— 意为书多得堆满屋子,用牛运时,牛马累得出汗。形容藏书或着——作极多。充:装满。栋:栋宇、房屋
虎视眈眈—— 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盯着,随时准备攫取
鸿篇巨制—— 鸿:大。篇:篇章。制:作品。指篇幅长、规模大的着作
好高鹜远—— 骛:通“务”,追求。指不切实际的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涣然冰释—— 涣然:流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怙(hù)恶不悛(qua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绘声绘色—— 绘:描绘。形容描写、叙事生动逼真
毫厘不爽—— 毫、厘:很小的长度单位。爽:差失。形容丝毫不差
厚此薄彼—— 厚:重视。薄:轻视。重视这个,轻视那个。形容对人、对事不同等看待 河清海晏—— 晏:平静、安逸。黄河的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
畸形发展—— 某一部分发展过快而造成的整体不平衡状态
愤世嫉俗—— 不满黑暗的世道,憎恶不合理的社会习俗
若即若离—— 像靠近,又像离开。形容对人的态度保持一定分寸,不远不近。也形容两事物间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捉摸
声名狼藉—— 形容名声极坏
迫不及待—— 急切地或不能自制地要采取行动的;忍耐不住地渴望的;未经慎重考虑急忙而猛烈的一时冲动或急躁情绪
故伎重演—— 旧时的一套伎俩重新施展出来
汗流浃背—— 形容满身大汗。亦形容万分恐惧或惭愧
草菅人命—— 菅:一种野草。杀人如同除草,任意害人性命
艰苦奋斗—— 艰难困苦的奋斗。
戒骄戒躁—— 要避免和戒除骄傲自满及浮躁的思想作风
矫揉造作—— 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弱不禁风—— 弱得受不住风吹。形容人体质虚弱
噤若寒蝉—— 冬天的蝉,一声不响。现在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不敢吭声
兢兢业业—— 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
泾渭分明—— 泾、渭二水,一清一浊,虽合流汇聚,却清浊分明。比喻是非明了,境界清楚 迥然不同—— 差得很远,非常不一样
笑容可掬—— 掬:两手捧起。形容满脸带笑的样子
绝无仅有—— 再也找不出来,极为罕见
匠心独运—— 匠心,巧妙的心思。形容创造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的创作构思
间不容发—— 形容极为精密或准确。也比喻时间紧迫,情势危急
举一反三—— 反:类推,推论。指举出一件事,就可以触类旁通,类推出许多同类事理出来
急如星火—— 形容情势紧急迫切
剑拔弩张—— 剑出鞘,弩张开。形容书法或诗文雄健有力,气势豪放。形容情绪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见贤思齐—— 贤:贤人,指才德兼备的人。齐:看齐,向他学习。看见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既往不咎—— 咎:追究罪责。对已经过去的错误或罪责不予追究
同仇敌忾—— 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
刻不容缓—— 急迫之极,一刻不能迟缓
脍炙人口—— 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
功亏一篑—— 堆山只亏欠一筐土而没有达到要求的高度。形容仅仅缺少再坚持一下的努力而告失败
开门揖盗—— 揖:拱手行礼。打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致祸患
侃侃而谈—— 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谈话 空前绝后—— 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形容非常难得、独一无二
味同嚼蜡—— 形容没有味道,多指 文章 或言语乏味,毫无生气和感染力
百无聊赖—— 指思想感情无所寄托,感到很无聊
万籁无声—— 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万籁:指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厉行节约—— 严格实行节约
雷厉风行—— 如迅雷,似疾风,形容办事果断、有力、迅速
再接再厉—— 坚持不懈,毫不松劲,不断前进
变本加厉—— 本意谓比原来更加发展。后谓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多指缺点、错误) 励精图治—— 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浮想联翩—— 联翩,鸟飞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浮想联翩就是飘浮不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流连忘返—— 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后多指留恋某事,舍不得离开
余音绕梁—— 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马志伟
学期初,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将研究目标定位在了思维导图上,结合教研室改革计划,努力探索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个学期下来,颇有收获。
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 思维方式 ,可以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得人们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用上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但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学习策略,学生对于绘制思维导图没有任何基础可言,因而在研究初期,我们首先让学生学会绘制思维导图。
东尼•博赞归纳出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步骤与要点:1、将中心主题置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展开。2、大脑不要受任何约束,围绕中心主题进行思考,画出各个分支,及时记录下瞬间闪现的灵感。3、在每一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单个词汇使思维导图更具有力量与灵活性。4、在绘制过程中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随时增加内容。5、整理各个分支内容,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箭头、颜色等把相关的分支连起来。6、尽量发挥视觉上的 想象力 ,利用自己的创意来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
为便于学生理解,尽快学会画思维导图,我在学期初运用“ 自我介绍 ”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练习。一开始,学生准备几张A4的白纸和多种颜色的彩笔。先让学生在纸的中央写上主题词“自己的名字”(可以画上能自己的卡通漫画像),然后快速地在这个词的四周写上前10个联想到的关键词(即“次主题”)。
接着让孩子们从10个词汇中任选一个词汇作为次主题,按照同样的方式放射它的联想,罗列更为细节的要点。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由词汇构成的思维导图联想“树”。
了解了思维导图,我们就要把它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为此,我校专门印制了颇具学校特色的“思维导图手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思维导图。
我们在实践中主要把思维导图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并能方便交互。这样,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阅读,有效利用时间。
在教学中我一般让学生在课后绘图,以便梳理、巩固、理解所学内容。当学习完某一篇课文或某一单元后,把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有系统的知识构架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地储存于未来快速的复习。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
例如:我班陈卓同学在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感恩”后绘制了单元思维导图,简介概括地反映了本组课文中五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要点,文中人物的联系等知识点。若课后利用此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能加强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复习时,如果回忆原来的思维导图,把尚记得的内容再次快速地做一次速射思维导图,再回过头来对照原图检查,调整不符合的地方,并强化任何回忆不恰当或回忆模糊的地方,能使复习更短时高效。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占绝对优势,因为学生绘图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我要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继续探究,合理利用思维导图,使孩子们养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的习惯,建立各自的知识体系,真正学会学习。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王德全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崔召小学 266700
中国 教育 最缺的是什么?孩子的创新、个性化的培养。中国教育最受诟病的是什么?是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与个性。如何能够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保持孩子们的创新和个性?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这个问题。在十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 方法 、策略、观念充斥着教育世界,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怎样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学会学习?本文就思维导图这一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浅谈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又称脑图(Mind Map),是英国教育兼心理学家Tony Buzan(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整个图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
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近年来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在世界和中国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 儿童 和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成长最活跃的时期,如果教师能尽早地掌握这样一门高效的心智开发工具,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思考和记忆培养上更胜一筹,实实在在地赢在起跑线上。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 抽象思维 。
小学生的知识 经验 一般比较表层,其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于抽象和概念性较强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而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从思维导图上,我们能够很明确地看出课文的主要结构和层次,帮助学生整体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段落、重点等,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抽象思维。
2.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认知建构主义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基础,在学生的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从一个点出发,覆盖整篇文章甚至是一个单元、一本书,在信息量和思维含量都很大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思考,整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全面的思维导图。同时在学生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探究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3.思维导图以其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
思维导图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由一个点出发引出无数个分支,以联想和想象为中介来不断地发散和拓展。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指导教学,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和培养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巧用思维导图 总结 反思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自我评价 。
一堂课结束时,学生根据所学运用思维导图,提纲挈领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理清文本的整体思路,能够使得学生所学得到升华;同时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之后的学习。
三、思维导图应用的实例
如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一课的思维导图:
导入:
看了“关于小学语文思维导图”的人还看:
1. 语文思维导图手抄报
2. 思维导图读书心得精选3篇
3. 思维导图资料下载
4. 学习思维导图的六个小技巧
5. 如何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