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差异性教学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差异性教学

发布时间:2023-03-28 13:35:08

1.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制订本教学模式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构建和实施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二、改革目标1、目标多维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应包含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新型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诸如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价值观、品德、审美情趣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掌握学科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过程方法目标;(3)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2、多元互动传统的课堂教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缺乏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实现交流、互动,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中是合作的伙伴、交心的挚友。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成为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产生教学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最大的教学益。3、以学定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本源、基础与条件,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能否按照学的客观规律而施教,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因学论教”。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来筹划。其二,课堂教学要渗透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只有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才能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4、方法优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风格等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方面倡导“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科学把握好和运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育人为主旨。三、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发扬教学民主,还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学生心理安全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表现在思维空间上,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表现在教学结果上,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过程性原则。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挑战性原则。教师要倡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质疑权威的结论等。——差异性原则。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通过实施差异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例程),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说明:第一,(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第二,(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第(3)环节是对第(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背诵情况;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本阶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读文本”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1)学习表达,巩固积累。(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背诵)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第二,(2)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3)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第四,在该阶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级段的特点: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说明: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即,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譬如,搜集阅读和文本相关的学习资料、编演课本剧等)。(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例程),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还可采用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变式),如自主选择式、质疑解疑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提倡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基本式:自读—交流—积累(扩展)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或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的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以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变式一:自主选择式即在自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选择阅读思考,然后交流。其基本教学步骤是: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阅读思考。3.交流学习收获。4.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练习或向外扩展延伸。说明: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若干内容属于并列关系的课文,可以多角度体会、理解的课文。第二,教师要切实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第三,该模式适用于阅读能力较强的班级。变式二:质疑解惑式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大家互相帮助解决。其基本的教学步骤是: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3.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而定)说明: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含有难理解的句段的课文,学生初读后易产生疑问的课文。第二,学生要有一定的质疑解疑水平。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质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决的疑难问题不宜过多,避免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过多的占用教学时间。变式三:重点阅读式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3.围绕重点合作学习,汇报收获。4.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安排)。说明:第一,该模式适合于重点内容比较明确的课文。第二,教师要对如何抓课文重点进行指导。第三,明确重点内容后,应就重点内容提出一两项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如:了解重点内容的意思,围绕重点向课外延伸,体会写法等。变式四:自测互评式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安排的课后习题或教学是设计的习题自读思考、做答(即进行自测)。可安排笔答,也可默读思考、口头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并解决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1.出示自测题,明确任务、要求。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测题。3.在教师的带领下订正答案、讨论交流。4.解决阅读中的其他问题。说明:第一,该模式适合于内容比较浅显、语言通俗易懂、全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课文。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测试题。要把握好测试题的难易度,题量也不易过多,一般多数学生在15分钟内能够独立完成为宜。第三,在订正自测题时,不能局限于答案是否正确,应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第四,此种模式不宜频繁使用。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进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学后分组表演课文或课文的一部分)、欣赏评价式(即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或从某个角度评价课文写得好不好)等变式的教学。在使用阅读教学的基本式时,要把握好各个环节的过渡,要精心设计过渡语,要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丝丝入扣,课堂教学才能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殿堂中,获得知识,增长智慧。三、基本模式的变通方法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万变不离其宗”,为此我们要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灵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第二,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第三,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教师在使用教学的基本式时,首先要熟悉好教材,通读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披文以入情,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2. 怎样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教学

一、差异形成的原因初探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但是在每天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这点并不是很容易,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决定了接受知识的范围,受到父母职业、价值观等因素的制约。显然文化水平高,从事脑力劳动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在课堂上明显优于其他类型家庭出生的孩子。学生的学习习惯也直接影响差异形成,课堂上容易集中注意力自我约束力强的学生,听课效果优于其他类型的学生。每个人的先天禀赋、潜力、爱好以及特长的不同,也会形成数学学习中的差异。对于数学的兴趣,先天的数学感觉,主动探究能力较强的课堂效果明显优于对于该学科兴趣不打的学生。 产生差异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个体隐性差异和性别差异,学生在发展中思维发展水平,智力原有的只是结构、认知结构间的差异。当然,每个个体在感知通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自然而然的又这差异。作为社会的“人 ”,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导致学困生出现的诱因随时会出现,致使教育者在教学中随时会看到个体的差异广泛存在。 二、个体差异在课堂上的呈现形式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从个体在数学学习中能力的高低,学习接受的快慢,课堂上的具体表现看它们的呈现形式。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即我们平常叫的优等生、中等生,能力较差的学困生。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课堂教学要求必须在单位时间里面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接受 能力较低就比需将课堂向课外延续。这样课堂上就必然表现出成功型、交往型、依存型、疏远型、独处型、反叛型,课堂上表现好,反应比较快,接受能力强的就扮演了成功的角色,也有能够与老师很好互动的交往型,有过分依赖老师的依存型,对于教师的教学活亩明御动置若罔闻,喜欢独立思考,不提任何疑问的独处型;它的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对于老师过分质疑,喜欢我行我素钻牛角尖的反叛型。成功型、交往型、反叛型一般很容易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教学的目的很容易达成,也是一部分人认为成功课堂的一种标志,教学的效果好坏也直接呈现在课堂上。被动的依存型、疏远型、独处型,对于课堂的影响是负面的,一方面教者很难从他迅岩们的表现看到课堂的实际效果,另外一方面被动接受知识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即使勉强为之,也缺乏创造性,使得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成为一句空话,教师在课前设定的三维目标就很难达成。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的与学生交往,能偶认真倾听与交流,从内心深处感受和理解学生,承认他们的差异,承认个体的独特性,因材施教。应该尽可能避免“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槐键”。克服教学 中的趋同和整齐划一的弊病。认真研究差异形成的原因,发展学生在数学(或者其他一个方面的特长) ,为各种不同的学生提供成长的条件 ,教学中为各种不同的学生拟定教学目标,关注班级学生中的大多数学生,要他们学会、会学,关注有个体差异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在每一节课上又收获,逐渐缩小差距,消除他们心里的障碍。 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观察准确鉴别。从他们的内心,而不是从分数这一个尺度去衡量个体差异。要从个体需要,个体健康发展界定差异。把个体差异的解决之道作为教学资源开发,把他开发出来,变劣势为优势,培养在数学的各个方向发展的人。树立没有差生就没有差异的思想,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在就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层教学,在课堂情境设置中关注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利用每个学生都有的鲜活的生活教材去设置,消除环境对差异形成的影响。知识的呈现中更应该关注学困生,低切入点教学,课堂练习的设置要兼顾不同的人,比如对于优秀、和中等的学生提供思维难度较大,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而学困生则提供最基本的以本节知识为主线,着眼于继续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的习题。小结拓展中,激发不同学生利用自己已经有的学习资源,更深层次的探究本课时内容,让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充满个性色彩,为个性发展开辟本学科的道路。 注重教学评价在消除个体差异中的作用,从发展的角度分层评价不同的学生。对于作业、考试等评价不单纯从本身去看,而是把他们放在特定的类别里面,加以表扬和赏识。给学习者提供有益的、积极的反馈,在具有差异的学生中形成有利于每个人发展的氛围,尤其要帮助学困生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给予充分的发展机会,最终使具有差异的学生形成自己的 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006年岁末三春园)

3. 谈如何处理学生的差异性

1、孔子就是因材施教的榜样
孔子有两个弟子:冉求,子路。冉求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求的“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同样问题时回答却是不一样的。原因就是他们各自的性格不一样。这种差异让孔子选择不一样的方法对待他们的同一问题。

2、因材施教有利于公平公正。
班上有几十个学生,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注重重难点知识,必然会让那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难易适中或难易兼备,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差异,则必然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关注课堂,热爱课堂。所以,因材施教就可以兼顾每一位同学,让课堂变得公平公正。

3、作业的布置上也应该因人而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布置不同难度和强度的作业,才能对他们的学习提高有实际效果。比如,文言文教学时,文言基础不好的同学,我要求他们熟读甚至背诵全文。多读多写;而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则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文章的翻译有较好的理解。对文章的思想做更多的探讨与分析。这样就都能循序渐进,不至于在相同的要求面前让基础差的同学产生畏惧,而让成绩好的同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作业就很大了。

4、在教学评价时也应因人而异
对待内向且内心脆弱的同学要多委婉的提醒与鼓励,对待外向的同学则可以直接说明甚至批评,对待自恃清高的同学则需要严厉的批评指正,对待“皮厚的同学”则要恩威并施,反复教育……

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合理定位、正确对待师生关系,要用关爱的心对待学生。只要心中有爱,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是好学生,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会让你想方设法的去教育他。要想公平公正,因材施教就十分重要了。

4. 如何因材施教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因材施教是一种基本的教学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 因材施教的原则,就要在培养目标的预期标准下考察不同学生 的差异性,例如,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身体素质、性格特点、学 习基础、家庭环境等各个方面,教师在以上众多因素中要着重 注意学生的心理差异,根据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制定相应的教学 方案。

1 小学语文因材施教的类型

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基因不同,从而导致不同言语资质的 学生在今后走向不同的言语人生道路。而儿童大脑在第一信号 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四个方面的优劣势 差别决定了思维特点上的差异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根 据兴趣差异和能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1.1根据兴趣差异因材施教

形形色色的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喜欢 音乐课,热爱钢琴的美妙旋律,而有的学生热衷于体育,喜欢各 类竞技运动,有的学生沉迷于课外读物,对枯燥的教材理论提 不起兴趣。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强行 压制型措施,动辄下禁令向家长告状,施以各种惩罚措施,而应 该鼓励学生在学好阶段性基础知识上充分发展个人兴趣,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使其发展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1.2根据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在一个班级之中会出现好、中、差各类不同学习思维能力 特点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量力性原则”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 同广度和深度的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照 顾大多数也要兼顾两头[1]。

2 小学语文因材施教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使兴趣迥异的学生在各自的 “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以下将具体叙述 如何运用因材施教策略。

2.3灵活地选择指导方法

既然学生具有学习层次的差异性,教师就应根据“提优补 差”的根本原则,面对全体的学生,通过选择相应的学习指导方 法,寻求达到教学目标的最终途径。因此,在面对学习基础较差 的学生时,应当使其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要方法,通过举一反三的 基本原则,让学生在案例中总结此类题目的解决方法,寻求规 律;而在面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时,应当对学生施以创造性的 学习方法,使其尽量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 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发展智力。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皮宴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研究并尊重他们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燃仿银的个性差异呢?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方式如何体现,将直接制约着师生的思维和行为。教师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大基,尊重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剩余1511字)

6.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指导

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传统而又内涵深厚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息息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 教学 方法 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指导

1.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课前准备工作分三方面,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应利用多种 教育 信息 渠道 备好课,钻研教材,领悟教学大纲的要旨,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备出的课详略得当,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方法设计灵活多样,在上课中才能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其次,课前准备也要有学生的参与。现在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具有人文性、科学性,有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有的内容深涩,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等。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的习作六,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不提前搜集资料,仅靠现有知识进行写作,写出的 文章 平白干涩,让人难以信服。

如果学生在课前找好资料,预习认真,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会有主动参与的欲望,而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更佳。再次,课前准备工作还包括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预备铃一响,教师出现在教室门口,提醒学生应该准备的学习用品,如上语文课,准备好语文书、笔、练习本、垫板等。

学习用品准备完毕,学生们端端正正坐好等候上课,这样,就可以避免看到上课铃已响,教室里还乱糟糟的,老师一说写字,"噼哩啪啦"的开关铅笔盒声不绝于耳的现象,教师省去维持纪律的时间,更致力于教学。

2.要"因文取法",更重要的是指导学法

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阅读课文就应该以自学为主,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所以,教师应采用模仿类比,组织讨论,练习测评等方法,有意识地教给学生 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受益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即在阅读时口、手、眼、脑并用,这样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如:看图学文,可以采用以图导读、图文对照等方法,让学生口述图中内容,然后熟读课文相对应段落,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幅图的。久而久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阅读课文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 作文 能力。

同样,讲读一篇课文,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让学生学会自己开启知识的大门。

3.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带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从小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崔峦同志说过: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要以学生学习为重,但是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学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肯能使学生走弯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是非常重要而又必须的。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于课堂教学者的综合素质和方法。课文只是个例子,充其量只是个典型的例子。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应用性和教育性特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要以课文为例子,以小见大,是学生根据一篇小小的文章,学到大的知识。

例如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在起到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讲究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既要立足于课本,又要放眼课外,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紧密结合。

比如在学习课文《离开南极,不带滴水片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所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外阅读中查找的有关资料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分别谈谈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珍稀动物的处境,以及如何保护珍稀动物?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强学生对语文这个科目的兴趣。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4.1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

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

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出色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他的主体地位。

4.2 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针对不同个体。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工具性、基础性及人文特征,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教育艺术的科学性,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使课堂教学讲科学、高质量地良性运行,从而综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想象力 等个性品质: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挖掘个性发展的渠道:要强化写作训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丰富课外生活,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3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 语文学习 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班级授课制这个框架内,要有机地融会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在教学中,让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交往,教师与学习小组交往,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交往。

这种以活动形式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在分组活动时,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大小适宜,难度较大,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而影响活动结果,又会打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过于简单,容易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这样的活动失去意义而流于形式。

问题一般都接近于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最终能够达到目标。活动中教师也要时刻掌握学生合作探讨的发展动态,看准时机给予适当启发和点拨,坚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合作探究的成就感,又能增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4.4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头。"趣味性"是语文课程活的灵魂。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语文趣味教学的形成环境,教师要以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来牵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包括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教师的独特语言,师生的平等对话等等,有了这样的前提,趣味性教育就水到渠成。

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充分挖掘趣味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趣味,课堂才能由此焕发生命活力,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指导

一、选择不同文本,增强阅读的兴趣

群文阅读要尊重 儿童 的阅读视角,选择儿童有阅读兴趣的文章应该成为群文组合外,还需要教师大量的去阅读,去寻找同一个主题的文章,对大量的文章筛选之后给学生去读。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决定于老师的教育理念、阅读视野以及品味。

然而,我以为教师一定要尽量选用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不同题材文本,来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 故事 、寓言、 散文 、童话、诗歌、小说、传记等,同时还要有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例新闻报道、 说明书 、 广告 、通告等。

我们教材中的课文,主题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课文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的文章自由度大大增加,我们应该努力保持选文的原貌,不随意删、换、改,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

例如以《寻找食物》为主题,以《湿圆虫怎样寻找食物》、《蚂蚁的路径》、《做个蚯蚓 饲养 箱》三篇非连续文本开展教学,通过阅读,进行比较和归纳,增强阅读的兴趣,感受发现的快乐。

二、群文阅读要以学生为中心

群文阅读要以学生为中心,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习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不只是自己的“备课”,群文阅读要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要突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陪伴者。

同时,老师要改变“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的模式,不再将“朗读”、“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不需要更深、更细、更透地去讲析文章了。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读物的性质,略读、浏览、跳读等不同阅读方式。

同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还要问自己:学生能理解吗?学生会如何去思考并回答?有没有另外的可能?

三、创造和谐氛围,引导学生讨论

在学校里往往只发现 记忆力 :读课文,讲述、背诵。而一个记忆不好的儿童往往可能是很有能力、很有才华的人。“群文阅读”的方向,就是希望在我们的课堂里,让学生经历一个怀疑、讨论、接受的过程后,最终有所发现。

因此,群文阅读的课堂最怕的是学生的观点一致,“异口同声”,相反,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有的教师的课堂之所以无法进行讨论教学,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群文阅读的课堂常使用的词汇是“聊一聊”“说来听听”。

在轻松的词语下面是教师对讨论的引导。所以,在群文阅读的课堂,要训练教师学会使用这样的一些课堂引导讨论的语言,如,“他的意见如此,有没有不同看法”“你有什么事实证明你的观点吗”“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吗”“你现在是否还坚持你的观点”。

为了让讨论更加深入,教师要改善提问,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四、联系群文,自主写作

阅读. 吸收多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范文 专业教学参考资料,开阔教学思路,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教学法,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

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英雄”群文教学接近尾声之处,我顺势激发学生:了解了英雄的 事迹 ,学习了英雄的品质,你对英雄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吧? 快速阅读 “颁奖词三则”后,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学着文章中表达的方法,写写自己的感受。

由于学生有先前阅读的基础,再加之对“英雄不同”的争论,如今心中早已是积蓄良多,此时练写,学生自然思如泉涌。学生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学习文中表达的方法,是学生习作练习绝佳的机会。

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指导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创作

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每位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写作充满信心,那作文教学就达到目的了。我是这样做的: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

1.我在班上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出色作文或一些同类的出色范文;学生听教师读了自己的作文,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2.请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上台来放声朗读,让他们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兴趣;3.小组合作,6人一组围成一圈,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外界的刺激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作文受到教师的表扬或能够贴在教室的墙壁上,甚至在作文竞赛中获奖……这些机会都能刺激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我是这样做的:活动课经常举行作文交流活动;建立作文园地,张贴出色作文;把学生的出色作文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

鼓励学生“写心中事”,也能激发写作信心。让学生平常怎么说,写作时就怎么写,只要把生活中细微小事写具体,通过文字把自己的所想所看所闻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能激发写作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生学会积累

教师平时批改作文时,读着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生硬,言不达意,更有甚者通篇都是本地话。针对这一情况,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丰富作文的语言。

从游戏中积累素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尽情的游戏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和灵性。此时,教师如果留意学生的游戏活动,并加以适当引导,就不难发现很多便是作文中非常出色的题材。例如,前段时间很多学生迷恋上了丢沙包。

他们精心制作自己的沙包,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美的沙包,从选材到缝补都很用心,玩丢沙包过程更是乐在其中,非常投入。我偶尔也跟着他们玩,却没有他们灵活,总是第一个被淘汰。可见其中学问还真不少,值得写。

于是我便布置学生写题为《我们玩丢沙包》的作文。果然,学生有话可说,而且不少学生写得很有趣味,把自己如何发现玩的技巧,其中隐含的道理等都娓娓道来。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一部渊博的“无字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学生有亲身经历的东西,往往能写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平时喜欢吃什么,在家里做哪些家务,喜欢玩什么,爱上了哪部动画片,身边有哪些民俗活动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成为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布置《我学会了洗碗》《难忘的渡公河节》等。

从活动中积累素材。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学校,我根据各个时间段的节日、纪念日和学校特色等来设计活动。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既开阔了视野,又展示了自我。例如,在学雷锋月活动到来之际,我组织学生到五保户给老人洗衣服、做饭扫地,组织学生在校园种树。然后布置《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又如世界环保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捡垃圾,清理学校的死角,布置作文《我是环境小卫士》。

从书中积累材料。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前人积累起来的重要知识和宝贵的生活 经验 以及精美的语言和纯熟的表达技巧。将书籍中的 好词好句 摘录下来,每周两次,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材料就很丰富,文章的语言自然也就生动有味了。

三、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作文的材料来源于实际生活,来源于每天的所见所闻。我们只有教会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写作文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变接受材料为发现材料呢?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学生写作之前,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教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平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或者在生活中见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时记下来。

学生学会了观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例如作文习作《一次有意义的小实验》,要求选择你平时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一定顺序把实验写清楚写具体,注意写出实验时人物的心情。

善于指导学生结合实际,确定观察的顺序,并抓住重点、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例如在初学人物“ 素描 ”时,我找了一位同学站在讲台前当模特儿,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抓住这位学生的外貌、衣着、神情的特点进行观察。让学生学会了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法,写作时就会井然有序。

我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教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比如我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美景,看蜜蜂、蝴蝶等可爱的小动物甜蜜的生活,把这些小动物的可爱之处写出来。

农忙节我带领学生去感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如割麦、插秧等,使他们感受劳动场面的博大以及劳动人民的勤劳,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重视作文评改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对评改作文,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

(一)学生方面

学生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评改作文应采取两种方式:①自主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

教师要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②交互评改。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同龄人之间,学生无拘?o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交互评改能让学生相互启发,也能互相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

(二)教师方面

以往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随意性大,不够客观公正,教师给学生的 作文评语 太老套无激励性和新意,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

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的批改,尤其对作文能力偏差的学生更要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词、句段、篇及标点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批改出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片段,写出眉批、段批和总批,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应怎样努力,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如一位学生在写春天的景色时,写了这样一句话,“春天是万物蓬松的季节,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

在这句话中,“蓬松”一词用得不恰当,我先在旁边给他写出了“蓬松”的意思是:形容草、叶子、头发、绒毛等松散开,然后写出了评语,“你推敲一下,‘蓬松’在这里用得合适吗?换一个什么词更恰当呢?”当这个学生看到评语时,拿着作文本找到我,告诉我他知道了“蓬松”这个词用得不当,应改为“复苏”,我给予了肯定。

对于差生,我会及时地发现表扬其作文中的闪光处,如发现一字、一词或一段写得精彩,会画上记号,进行评点。凡是学生作文有一点一滴进步,就大大赞赏。

4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指导

一、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为什么学生有时可能有满肚子话要说,但无从下笔,不知道怎么写?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资料少,词汇量积累不够,书面表达不清楚,生活经验缺乏。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用书中的多元化资料来补充学生的各种不足。

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认识,丰富学生词汇,还可以学习写作方法,不仅如此,阅读材料还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广博基础上的。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有多么重要。

例如学生描写雪景,从一开始的"满眼都是白色,很美丽",到"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再到"雪终于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走来了,步履是那样的轻盈、舒缓,悄悄然从遥远的天际飘落,片片光洁如絮的雪花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落在袒露着胸膛的大地上。

它为大地 编织 了厚厚的洁白的羽绒衣".这些习作上的进步都与阅读分不开。书中的语言,书中的写作顺序,书中的写作方法都是孩子模仿的蓝本。

我们要启发孩子探究作者的写作顺序,作者的情感路线,作者的语言特点,至于摘抄好词好句,写 读书笔记 的功夫更要下足,时间长了,写作的功夫就会水到渠成。所以,我们从小要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

二、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

为什么学生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俗话说:巧媳妇不能做无米之炊。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原本就没有多少素材,而他们又对丰富的生活熟视无睹,不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或事,因为他们没有兴趣,感兴趣的又不是老师让写的。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给孩子创作写作的舞台。教师要给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带问题,有目的的去观察环境,体验生活,培养其敏锐观察力,逐渐学会从生活中吸取养分。所以组建文学社,成立记者团,办学生本身的校报,弄个本身的作文选刊很有鼓动性,学生也有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生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引导他们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写作灵感。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部电影,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看后和孩子谈谈体会和感受;与学生做游戏,搞比赛,可以和学生讨论怎样活动,结束后 反思 本身在游戏中的失误与心得……先参与,再观察,然后再作文,让学生知道"噢,这样写就行呀!"

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事物,认识社会。学生了解的东西越多,他观察事物的兴趣越浓,积累的素材越多。不要三分颜料开染店,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记者眼,丰富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头脑。学生头脑里有了丰富的材料,才能够谈得到选择材料,写好作文。

三、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宋朝大文学家王安石写下的着名诗句,此句由于在遣词炼字方面有独到之处,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可见,一篇成功的文章是离不开修改的。我们以前都是教师改作文,成摞的作业,夜以继日地从字词句标点到篇章结构,不厌其烦的批改。

效果呢?学生看完分数就束之高阁。我们做过小学生,老师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作文批改再细,学生也是不大仔细看的,因为那是老师想的,是老师的话,深奥得很,并不是学生本身想的。

学生本身想的东西,本身表达的内容,哪里不周密,哪里表达得不完整,学生本身知道。老师只要指点一下,应当先考虑让学生本身去改,老师加以检查就可以了。

引导学生修改,方法一定要讲究,问题大的让他本身读一读,问题小的相互评议一下,值得商榷的让他换一个词、 句子 、事件。千万不要让学生感觉本身的作文一文不值。教师应该让孩子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正如好玉出于璞石。所以要让孩子做"玉工",对本身的作文璞石好好琢磨。


7. 如何对小学语文进行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并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因此小学教育应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实施者,应该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因材施教;认真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尽心尽力。 我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在每次接班都会发现学生的成绩和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而新课程标准确定的基本要求,又是对全体学生的。怎样才能使全班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呢?我认为教师首先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承认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上进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单复互补,分层施教,分类指导”的方法,把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A(优等生)、B(中等生)、C(差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分层安排 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人的个体差异之上的。可以让有差异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是在实际教学完全可以实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因此在教学内容中,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学生层次,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按其重要性及其难易程度划分为若干层次,即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层次”,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对差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要求学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掌握基本方法,会做基础题,发展基本能力;对中等生要求在熟悉熟练上下功夫,发展综合能力,逐步转变为优等生。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并注意对A层学生要设计一些灵活和难度性较大的问题;对于C层学生关键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坡度要小,让他们尝试到成功感;从畏惧厌烦学习转到愿意学习上来。 启发释疑是分层施教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分层设问激疑,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都有发问、回答问题的均等机会。 二、教学目标分层制订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注意制订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并做到在保底的前提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在具体实施上,我做到给学生以自由度。也就是由学生自行决定自己的目标,不强制学生按自己的预定目标进行学习,并让学生可要求老师按不同目标要求给予检测,给学生创造追求最高目标的权利,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方法分类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分层适时有效进行分类指导。对A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中有“扶”,“扶”在引导深化理解和深入探究上。对B层次的学生,实施半“扶”半“放”的策略,在适当点拨之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或先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探究,在遇到困难时,我适时予以指导。并注意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创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又注意做到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上课时,尽量做到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对C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在引导深化理解知识和指导归纳学习方法上。 四、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练习的弹性处理,即要在练习的设计上,精心设计必做题和选择题。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习的最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A层次和B层次的部分学生,重在发展智力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作业,分别进行布置,对优生,我设计一些基本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拓展题。对差生,诊断他们学习本课中的疑难,采取有效方法补救,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习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五、考核评估分层激励 在实施了分层教学以后,对学生的反馈评价,我也进行分层实施。在进行考核时,我将考核分为单元关检测和阶段性检测。并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C层次的学生完成;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C层次学生选做,A层次和B层次必做;拓展题面向优生,B层次学生选做,A层次学生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拓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六、学习辅导分层实施 分层辅导是分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其目的是查缺补漏,同时更要做好对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帮助工作。 因此,我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后进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对后进生耐心辅导,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体会到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恢复自信心,以“我也能行”逐步克服潜意识中“失败者”的形象,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逐步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学习自觉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中等生的辅导,我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等生我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融会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各类学生我均注意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书法家”、“小作家”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样激励了每一个学生不断认真学习,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了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做到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学得“痛快”(先痛苦后快乐),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分层的不固定,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促进了教学的互动,这有利于建立民主的、平等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形成互帮互学、携手共进的团体精神。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做到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能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通过近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学习了他人的经验,尝试并实践了实行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效果显着。我将继续探索与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高针对性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人们常说医生的功夫在临床,教师的功夫在课堂。一节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却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设计教学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反之,如果我们自己对课文内容半生不熟,在课堂上恨不得手拿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也必定受到限制,这样的课堂谈何精彩,谈何高效?所以我们在教学前一定要吃透教材。
除了要吃透教材,我们还要了解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处理好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他早教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时,并没有问学生“饱经风霜”这个词在词典典里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的。他只是说:“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大家想好后,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几分钟后,学生写出来的话便有饱经风霜的意思了。短短一则案例,便可知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了知识,既高效又简洁,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喜欢才怪。
刚才我们说老师在上课前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那是不是说教师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就够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老师要达成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预习。课前预习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

9.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深度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学生的原有知识、理解能力以及个性等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进而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这样才可以使他们获得发展和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的方法深入进行因材施教。

一、从生活到课堂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深入地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将抽象教学内容进行转化,进而可以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同时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将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进而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讲解《触摸春天》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本文描写了一个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到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对生命的热爱。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本文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春天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为了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展示的生活情境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使他们在小组的交流中获得成长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是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每个班级中都会有学困生,一般情况下教师很少会将精力和时间花费在他们身上,这就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长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进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夜莺的歌声》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认识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优等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苏联卫国战争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探究;对于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他们对文章进行朗读,并对其中的陌生字词进行理解。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长和发展。

三、差异化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助,进而可以使他们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课前预习为例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认为:通过预习他们不仅可以了解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找到自己不会的知识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有的学生认为:通过预习他们可以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课堂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了吸引力。虽然不同的学生对预习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预习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教师可以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习。对于认同预习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导学案的内容预习;对于不认同预习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从其他的方面进行预习,如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风格,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文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进而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讲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一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习。对于认同预习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等告诉他们,并让他们进行预习;对于不认同预习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访谈的方法和技巧、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等进行了解。

结合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深入理解因材施教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袁敏.独辟蹊径注重迁移:小学语文课堂在因材施教中取得高效[J].校园英语,2014(3):89.

[2]李晓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8):200.

[3]杨月华.因材施教从这里开始: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分层、目标分层[J].新课程导学,2014(3):48.

10.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 教学 方法 和 措施 ,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一

(一)采取一切可实施的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以讲诱导法。这种方法就是指通过教师给学生讲述某一些 故事 ,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教师可以选取一些 童话故事 、一些名着等等,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出来,让学生有阅读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教师要和学生一道进行阅读、写 读后感 等等。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要用自己的阅读情况实打实地感染学生,让他们爱上阅读。

3.赏识激趣法。教师要对那些喜爱阅读的学生进行鼓励,要多多夸奖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阅读的热度。平时也要多举办一些“读书小明星”的评选活动,并给出色的学生一些奖励,由此来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要给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小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周围是图书的世界,那么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拿起书进行阅读。因此,我们教师要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我们可以将教室装扮成小型的图书馆,让学生沉浸在书的世界;可以在教室挂上激励学生多读书的 名言 ,让教室中充满着 文化 的气息;还可以每一周抽出几节课的时间专门让学生进行阅读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就能够深深地被环境和氛围打动,能够主动地进行阅读。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学会正确的阅读步骤

正确的阅读习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形成习惯之后,也就会下意识地按照自己的习惯走。学生的阅读步骤应该分为以下三点。

1.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 文章 ,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单词。并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先教学生怎么读,怎么解释。然后在让他们默读文章,在每一段之前标上序号,对段落分段,画出每一段中心句。在他们读完之后,和他们一起分析每一段中心思想。

2.在分析文章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讲一下当时的背景,这样可以使学生大致了解到文章中的某些形象词语的言外之意。之后创设相应的情景。让他们进一步身临其境,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看看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3.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也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开阔一些,不能禁锢他们思想。对于课后的问题也是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但是也要告诉他们答案不是的。

(四)传授给学生正确地阅读技巧,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

我们应该遵循与课内外相互结合的原则,并让学生学会阅读的顺序,即一般应用程序类,第一次阅读初感觉文章的表明意义,第二次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感受作者的隐含情感,第三次阅读评论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作目的等等。通过这样的阅读途径,学生也能自己进行阅读。

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正确地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二

1.教学目标要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制定科学、系统、全面的教学目标,合理分配课堂的教学时间,准确把握课堂节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讲解精要的课堂内容,根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学习目标。

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的好坏划分学生等级,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教师也要尽可能多地列举例子,补充其他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既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有着终生的意义,他们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总结 能力等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相当重要。所以,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课堂效率。

2.渲染课堂气氛的方法

2.1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语文课最怕的就是教师一个人把课堂时间全部占用,而学生只能认真听讲。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越来越低。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自由学习的时间。

以课文《飞向月球》为例,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老师应该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月球上有太多神秘的东西,小学生对月球也充满了好奇,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带头作用,然后再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月球上的事物进行猜测、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讲出自己的想象。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整个课堂显得自由活泼,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 和表达能力[2]。

2.2 角色体验,点燃学生的激情。角色表演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而且通过角色表演可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把握住语言的节奏,使学生在表演中逐渐对课文产生感情。

《牛郎织女》是一个千古传唱的神话 爱情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光靠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的。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牛郎织女的故事,当然,学生也可以发挥想象,丰富故事内容。比如,当牛郎织女分别多年后,在鹊桥上相见后会说些什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模拟相关的对话。

笔者相信用这样的方法,肯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更有激情。

3.趣味性教学

小学教师要激发 儿童 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趣味性。那种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不能培养能力,自然也无艺术性可言。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讲究分寸。

还有,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 经验 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在作业设计方面,在于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组织好学生的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比较普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数量多,学生负担重;二是纯知识的机械性的作业多,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一般说来,作业设计不仅要体现灵活性,还要体现统合性。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功训练,作业设计也要相应地体现综合性。单一性的训练,是不利于学生掌握语文教学这个工具艺术性的。

4.艺术性创新教学

当今的孩子们最缺乏的是什么?是生动的实践、丰富的体验、大胆的疑问、无拘无束的展示,缺少解放和创新。 教育 ,首先是人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主体地位,才能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潜能,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创新,去体现自己最大的价值和作用。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从总体上说,在观念、模式、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仍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仍然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地位。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尽管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但是仍缺少学生本人的自学、自悟、自得。

因此,教师必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自己在教学艺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所以,创新性不仅仅赋予教学艺术以生命,它也是一切艺术的源泉。

5.关爱和尊重学生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D?D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

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家里。因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他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我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

时间久了,其他同学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渐渐地,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

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

6.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有什么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那么有什么样的教师可能就会培养出什么的学生。教师的素质与观念、能力同样会决定学生的素质、观念。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终生学习,不断地与外界学习交流、合作,以达到更完美,更适合,更有效的意识。

教学中注意改观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为教而教,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作为教师就应走出 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观念更新,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三

一、紧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体,抓住重点词句

着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

笔者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 提示语 后,读起来更过瘾。

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也由于对人物对话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

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

二、依据文章体裁特点,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 语文学习 的主人,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

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江南春》这首古诗时,笔者让孩子们先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江南”和“春”;再让每个孩子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春天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

每一次画、说、评,孩子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里看出是写江南的景色?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 短语 、 句子 ,他就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色景物的。

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展开 说说 ,他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处的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点的。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

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一会儿在春游。《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三、抓住“文眼”,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笔者认为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潜心会文本”。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

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

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

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在对话互动中生成情感,生 成语 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笔者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中《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

“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收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

五、切合儿童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

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

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措施四

一、课堂中教学语言的准确运用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充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要准确掌握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模仿学习阶段,不能给他们带来错误的认知,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除此以外,教师还要能深刻、精准地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为学生讲解“落花生”是花生的别名,不要把“落”字理解成为动词,不要未经查证与核实就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种花生”,造成错误性的理论。另外,还要注意语句的正确使用。

如“对于这个同学的看法,有的学生非常不同意,而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的理解,就有两种相反的思路——到底是对前边同学的看法认为是对的,还是对后边学生非常不同意的看法认为是对的呢?这就是一种歧义句,但是小学生还学不到语法这一块知识,如果教师表达的模棱两可,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困难。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准确地运用语言,说出的语句是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而不是给学生造成困惑或是错误的学习。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也要抓住重点,突显精华,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无限的知识,真正达到以简驾繁、以少胜多的境界。

二、课堂中的多媒体运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的内容繁多,可以说是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从古今到中外无所不有。所以,课本中有很多内容对年纪尚小的学生来说还是陌生且难以理解的。这个时候就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学习这些奇妙的知识。

多媒体教学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形象生动地传输、再现知识的原理和物体原型,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知识,从而加快学生学习和记忆的速度。同时,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精准地把握学习重点、难点。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方面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理解事物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多媒体就能克服这个限制,它能将抽象的课文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动画,将知识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有几个动词的排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有这样一段话:“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迎上去看,看见乌龟妈妈追上去,看见青蛙游过去”,这句话当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既不知道这些词的表现形式,也不知道该如果使用,这时候我就运用了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把小蝌蚪寻找妈妈的整个过程制作成了flash动画,重点强调了这三个动词的表现形式,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迎上去就是相对的游过去,追上去就是从目标后方赶上,游过去就是从周围游到目标物体身边。

他们看完了这个动画,这三个动词的表现形式就会留在脑海里,从而为学生的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而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让学生参与到互动教学中来,给他们提供独立的活动场所,使每个学生在学到知识之后还能再传播出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还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例,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让组员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来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己理解的同时再分享给其他同学。这个环节既有竞赛意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虽然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是说教师就不重要了。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经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就要适时地参与到探讨中来,给出积极的建议。

四、课外的发现

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热爱生活,让学生从现在起就懂得文字的力量。所以,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如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仔细观察路上的路标、商店牌匾,记住一路上都有哪些商店,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家长,如果你发现哪家的牌匾写了错别字,老师会有奖励。留这个作业的目的主要有两点。

阅读全文

与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差异性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