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吴忠豪语文教学改革如何

吴忠豪语文教学改革如何

发布时间:2023-03-30 23:41:06

1. 吴忠豪:语文教学存在什么问题

1、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销并的兴趣,学生有了兴圆斗碰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视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橘谈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
5、掌握一些实用的语文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2. 《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读书心得

                           《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读书心得

                                                                                                             解放小学米娅萍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磨课”成为近年来出现频率极高的教研热词。磨课将教师个人的教研行为变为团队成员的群体研讨,将一次性的听课、评课变为持续跟进的教学研究,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要使磨课实效最大化,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先进教学理论的引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主要症结是理念陈旧。不改变陈旧理念,再怎么磨课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语文教改首先要转变观念。对照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不难发现,这些“好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对这些课进一步打磨,橡弯昌更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一、语文课必须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

       是教课文还是用课文来教学生学语文,是检验一节课是否是梁扒语文课的基本标志。“课文是例子”,大家都认同,但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教课文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比如一位名师的《将相和》,其第一次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指向人物思想品质,理解蔺相如“有胆有谋”“深明大义”,廉颇“知错就改”。围绕这样的目标组织教学,很容易把语文上成思想品德课。通过磨课,执教教师重新解读文本,将教学重点调整为体会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写一段话。这样,学生收获的是写作方法,提高的是表达技能,同时也感受了廉颇、蔺相如的精神。

        再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次设计从审题开始就聚焦“发愤”,然后围绕“发愤”引导学生逐段品读课文,深入理解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最后用司马迁发愤着述的精神升华学生的情感。课文阅读的落脚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经过磨课,第二次设计重新选择教学内容,重点指导学习品词品句的方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续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的情景,感受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同时与品词析句结合起来,与写话训练结合起来。这样,学生除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用课文来教学生学习语文,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正如夏能彬老师在磨课体会中说的那样:“教了十几年的书,原来一直走错了方向,深陷于‘教课文’的泥沼。方向不对,教得再多也是无用功;方向对了,教得再少也弥足珍贵。”

二、依据语文课程性质精选教学内容

       当下语文课堂,从以往“教课文”的陷阱中跳出来后,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将教师文本解读中发现的阅读方法、写作方法,一股脑儿地塞到教学设计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提高闹搜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精选教学内容。一篇课文可供选择的内容很多,如果不加取舍,内容过多过散,学生受益并不一定大。《莫泊桑拜师》这个课例,第一次设计选择的内容是:1.学习画结构图;2.学习作者多方面观察和比较观察事物的方法;3.感悟名着,懂得写出人物特点要突出重点,锤炼语言。这些内容似乎都符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有学习价值,但缺乏内在联系。比如第3条“懂得写出人物特点要突出重点”和“锤炼语言”,就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内容。一堂课要完成这么多内容,容量太大。磨课时我建议删去第3条,理顺第1、第2条之间的关系,将学习画结构图融到观察方法学习中,为学习观察方法服务。修改后的设计突出了多方面观察、比较观察的重点,先理解,后运用,更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

        选择教学内容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高效课堂不应单纯追求教学内容的“量”,还应追求学生学习的“质”。其实,每篇课文教学都要落实一些基本要求,比如读熟课文、  理解掌握生字词语等,这些,于永正老师称之为“保底工程”。完成这些内容,对师生来说已不轻松,再添加其他内容,一定要控制好“量”,突出重点,千万不能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教过”,而应真让学生“学会”。

3. 读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初读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我便爱不释手,乐在其中了。

    首先这本书的理念与我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对于已经工作十年的我,不得不说,教学还是非常失败的,就像徐晓棠老师所说:“感觉现在的语文课堂多存在着目标不清、年段混淆、价值取向偏移的现象”。感觉我的课堂就是如此,目标不清晰,年段混淆,根本搞不清楚哪个年段上什么,虽然在价值取向上还算正常,但总得来说,我的语文课堂是就课文教课文的,只注重语言的输入而忽视了输出。

第二点我个人特别喜欢吴忠豪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有了这样的团队,个人和学校,乃至整个教育都会飞速成长。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有了这样的研究团队,就可以打造出更加完美的教学设计,设计出更加完美的语文课堂,有了别人的帮扶,自己才能走得更稳,自己走得更稳了,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别人。我想起,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和同年级的志书、李忠,一起搞“同侪研修”,也有点像这种模枯源式,就是其中一个人备好课,去上三个班,另外两个人负责听课提意见,上课人听了扮码意见之后再次修改好自己的教案又去另一个班上,但是我们的这种“同侪研修”比起吴忠豪教授的团队,还是差距甚远的。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的文化素养,我们的研修目的还有研修过程都太过简单,缺乏深思熟虑。所以,当我读到吴忠豪教授的这本书时,我异常的喜爱,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研修模式吗?先由老师自己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教案,其他人参与听课,针对上课老师存在的问题进行团队研讨,然后执教者再根据研讨设计好第二套教学方案,再次执教,其他团队成员再次听课—研讨—修改教案—上课,如此反复三四次,直到不再以课文教课文,直到执教者从教课文转变到教语文,这个过程算是结束。后期,执教者和团队成员还要针对这个过程写出自己的总结与反思。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一直想在学校,想在同年级组实现的,只是,学校里杂七杂八的事太多,不管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作为行政人员,都有太多阻碍你前行的各种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是会继续寻找一起的伙伴,像吴忠豪教授那样,带领他们一起磨课,一起钻研,一起探讨。

  第三,从每一次的教学设计,每一次的教学研讨中学习到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的方法。比如第一节“理解”与“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这一节,我学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太多,不能什么都想抓,更不能把解读课文时发现的有价值的语文元素都教给学生,造成教学目标杂乱,一节课下来,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教学重点;对于词语的教学,应该是这样的过程,理解—积累—运用—提升情感;关于表达的练习设计,则应该先准备厅败哪好一段话,作示范引导,这样学生表达时可以模仿。指导具体些,学生表达的难度就会减低;语言训练要充分利用好文本提供的语境,不要离开文本语境等等等等。

    本书展示的每个课例的打磨过程,从打磨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语文课堂的转变,从打磨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转变语文课堂的理念,习得转变课堂的方法,碰撞出教学的智慧与火花,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4. 读《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有感

高尔基曾说过:“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能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感受到不一样的烟火,于是自然而然的就引发了不一样的思考。《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对我而言就是这样的一扇窗,注入了一道亮光。

这本书收集了14位名师的磨课案例,案例执教教师一半以上都是特级教师,五分之四以上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每个案例都详细呈现两次教学设计和誉掘教学实录,以讨论点评的形式展示吴忠豪教授与名师开展的问题研讨,每次磨课都附有名师磨课体会以及吴教授的感受。文字记录中名师们对于课堂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这些名师一半以上都是特级教师,五分之四以上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第一稿的设计都是在全国性或省级、地区级教学研讨活动中展示过,可以说是含金量已经很高了,但是他们还愿意不断地去打磨,反观我自己对待课堂的态度,认为只要得到了听课老师称赞,就可以给自己的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依稀记得在教学《将相和》这一课时,我也设计了三次表达练习(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将相不和的原因;观察图上的插图,补白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时的对话;对于廉颇和蔺相如你最佩服的是谁?)暗自得意,觉得自己很有训练意识,和名师想到一块去了,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质。后面读到吴教授给名师的修改建议中,才明确的认识到,这样的三次表达练习没有内在联系,不能体现从易到难,由分到合,环环紧扣,螺旋提升的课堂教学逻辑顺序。表达练习设计“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表面看训练意识强肆兆,实则是混乱的训练,课堂效率非常裂虚租的低下。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我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总结课堂收获时,他们说的更多的是从人物身上学到的品质,因为我的语文表达实践没有落实到位,我是很有意识地“教过”了,但学生并没有“学会”,我是花了40分钟上了一堂自认为精彩绝伦“语文课”的品德课。

读着读着,自己都不好意思地笑出声了,一直以为自己工作七年,用人教版教材也7年了,对于大部分文本心里还是有数的,知道该怎么通过自己的解读转换成学生的习得。尽管教材大换血已成定局了,对于新教材的编排如一张白纸的我,凭借七年的教学经验,应付他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庆幸是在我这错误理念贯彻到教学之前,读到了这样的一本书,吴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于我而言就像是一个如沐春风的洗礼,带着一种虔诚的态度接受新教材这个新事物的来临。读完这本书虽不能夸张的说会是一次华丽的转身,但对我认识与践行小学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转折,会重新给自己定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再迷茫、徘徊。

5. 语文到底教什么,语文到底怎么教 吴忠豪

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是听教师分析讲读课文。然而,讲读课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指责,因此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讲读课文的有效性。其实发达国家母语课程并不采用“讲读课文”的方式,许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是以学语言为主。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国家母语课程的主体是英语课、法语课,主要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以及训练表达能力。当然,他们也开设阅读课、文学课,但是阅读课也不是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据了解,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到阅览室里读书。日本国语教材每学期只有3~4篇课文,国语课60%以上时间用于听说、写作和语言知识学习。观照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我们发现“讲读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形态,更不是最佳形态。因此,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该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局面。
语文课应该用课文学语文
现在,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给出的是“课文内容”,然而它们只是学习语文的例子。用这篇课文教学什么语文知识,学习哪些方法,训练何种语文技能,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行选择并确定。这就给语文老师带来极大的困难,并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选择的混乱。当下很多老师就是把课文内容误当成语文教学内容,因此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课文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绝大部分课文内容基本不属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
为什么课文内容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因为课文内容是可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这样的语文往往就没有语文味。上《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上《鸟的天堂》就讨论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称之为“鸟的天堂”;上《蝙蝠和雷达》就讨论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等等。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这样的课怎么会有语文味呢?
造成“课文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混淆的原因,从语文课程内部分析,一是由于这门学科综合性特点所致。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因此,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价值观教育内容也是语文教学内容,教师须处理好这两项任务的关系。二是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给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凭经验选择。这使得部分教师直接将课文内容当成教学内容。从课程外部分析,是因为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语文课程片面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到了极不恰当的位置。其直接后果是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干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6. 听吴忠豪教授讲课

    这两天,有幸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讲座《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解读》。第一节课吴教授从四个方面对语文要素进行了解读:什么是语文要素;语文要素要抓重点,不平均使用力量;重在养成学习习惯;围绕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吴教授的讲座结合教学实践,通俗易懂,为我们一线教师正确使用教材,落实语文要素指明了方向。

      一、什么是语文要素?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这样来解释语文要素: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须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这一个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就叫做语文要素,他是语文素养的各伏纳种“基本因素”。

        二、语文要素要抓重点,不平均使用力量。

        对于语文知识,如: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了解写景的顺序,认识说明的方法等这些内容认识了解就可以。而对于一些方法策略,要让学会学生学会方法并灵活运用,如: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会批注,体会表达方法,查找资料。

    吴教授提出以下观点:

1.单元学习主题,尽可能集中一些,尽量能做到一课一得更好。阅读要素与写作与要素力求结合。

2.聚焦阅读能力,把握年段的特缺返没点。在每一个年段究竟要学习怎样的阅读方法策略,培养什么样的阅读能力,一定是依据课程标准,关于各个年段的目标。各年段不能抢饭吃。

3.各年段阅读课教学忌零起点。

      (1)要逐步提高自学要求,指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反复操练,形成学习习惯。

        (2)教学起点从检查自学结果开始,就个别需要解决的疑问适当指导。

      (3)进行重点集中在单元要素的指标。

      (4)要加强基础性语文目标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材料变成表达的材料,来训练学生表达的能力。

      三、重在养成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不是通过一次实践一个单元就能掌握的,要成为一个习惯,需要21次,反复90天反复操练,贯世哪穿整个单元,整个学期整个年段整个小学阶段,才能够真正的掌握,并成为一种习惯。

      因此对于每一个语文要素的落实要循序渐进,反复操练,培养学生的习惯。

        四、围绕要素进行教学设计。

        现在每一课要交规定动作及语文要素,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穿新鞋走老路;阳春面加浇头。当然也有一些落实语文要素的课。

     

   

7.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1

和这本书初次相遇,单看书名便已满目欢喜,因为知道这不仅仅是本着作,更是吴中豪先生的几十年来的宝贵经验总结,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一个个精彩案例的鲜活演绎。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满心期待,一饱眼福。

翻开这本并不厚重的书籍,便掉进了吴老师清简的智慧旋涡,一发不可收拾。我们自古以来都知道大道至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将一篇课文由薄读到厚,读到作者可能都没想到的想法,并将这些读到的东西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致使语文教学繁琐枯燥。读完这本书之后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扼要

在我一边赞叹一边翻和察阅这本书时,扑心而来的便是他在教学中清简智慧的运用,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哪些是学生在课堂上非要达到的目标,哪些是对课堂学习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的目标。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标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达到的:

①认识课文的生字,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词语的意思。

②了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处,激发学生了解网络的兴趣。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想达到种种理想的效果,其结果是全面撒网并为全面开花,也就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内容要简单精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减法为主。梳理课文的主线,抓住课文的重点,简单精致地呈现教学内容,将之讲深讲透。这样既能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到省时高效。

例如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虽然这篇文章的篇幅很长,但我主要让学生紧扣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展开教学,从而化抽象为具象,从而体会时间的珍贵。这样把原本内容较长的文章给简单化,学生很容易领悟文章的内容及其主旨。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这样一来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简单精致多了。

当然,读完这本书有收获也有不足,例如怎样在在课堂中设置问题,通过问题设置怎样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一本书,一架桥梁,引渡着一次相知,一次从迷茫无措到星光灿烂,北辰而现的喜不自胜的顿悟。言而总之,“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就应该像郑板桥诗中描绘的,做一做删繁就简的艺术。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2

今年在暑假闲暇时我阅读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站在三尺讲台,我总会和孩子们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从中学到知识,产生共鸣。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许多共鸣之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汇集的12个研究课例。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的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哪“教课文”和“教语文”到底存在哪些差异?在我看来,不管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其本身都不离不开文章本身,也都需要对文章进行一定的分析理解,只是两者的程度不同。“教课文”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这也使得学生的收获仅仅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层次;“教语文”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则会上升到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高度,也就是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语文”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桥棚圆的要求,也更能让学生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在《从“教敏塌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吴忠豪教授在第二章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的第三节“科学设置教育目标,发挥例子应用功能”以教学目标的科学选择作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突破口。课文是人教版第六单元《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这单元课文共四篇,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指挥,高风亮节。这座桥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永恒追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把握教学目标,并要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节课我明白了语文课应该学语文而不是学课文,应变“阅读中心”为“读写并重”。要把教学目标的确定作为重点来思考。其实整本书让我明白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一“美丽的转身”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多个方面进行改变。我觉得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必须时时刻刻装着一种“转变”的思想,把它落实到教学的每一步。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确认:在“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从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仔细看完我有一些感触。应该更注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以致用。从长远来看,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很大益处。当然一篇课文只是载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语言训练点。一篇课文也可以有多元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只要一课一得即可,我现在已经在自己的课堂上比较注重这一点了。看了他们的研讨,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后的课堂不能再花过多的时间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了,而应以课文为例,多让学生去运用,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语文真正扎扎实实,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我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参的依赖性太大了,没有了教参,我好像失去了教学的拐杖,无法独立教学。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独立备课,尝试着从每篇课文中寻找适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语用点,并依此设计相应的教学,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崔峦老师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才能更好达到这一境界,也才能让学生在语文方面达到更全面、更深远的发展。此时的我也不禁慨然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 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3

语文课要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的语文老师的认识在理论上都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虽然我们的老师们认可了这一理念,但真的走进实际的语文课堂,却依然感觉新走的有时还是老路子,不少老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解读讨论上。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长进。

这样的语文课基本就可以认定是在“教课文”。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这样的教学说再见,对于大部分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还是一件难事。

针对此问题,去年徐校长向我们推荐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我们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上转变,一年下来,感觉受益颇多。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围绕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告诉了我们怎样来实现这种观念的转变。

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

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实际上,在这四类问题中,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或许是当下老师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我们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面对课文制定教学目标时,常常是拿捏不准,想想这也重要,那也重要,解读文本时发现课文中字词句短篇,还有人文教育等,一个都舍不得丢弃。于是教学设计时往往安排许多训练点,一会儿人文教育,一会儿知识点堆积训练,弄的课堂臃肿、繁冗,教学难有实效。常常还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下课铃就响了,总是感叹:“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反思自己,面对诸多问题,可谓是混沌一片!

关于这一方面,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的内容参考。

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拼音、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子,标点符号,简单的修辞,常用的文体等。

(2)语文学习方法:理解词语句子,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达顺序,各种文体的阅读,除了读的方法,还有写的方法和听说的方法等。

(3)学习习惯:预习,使用工具书,积累摘录词句,质疑提问,收集资料,细心观察生活,收听广播电视,看书读报等。当然语文课程内容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内容,好在现在每篇课文对人文教育内容规定非常明确,不需要我们进行太多的思考。

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吴忠豪教授选择了一个个前后对比的生动的案例,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我们知道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仅仅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不能局限于教师对文本的主观解读,也不能只考虑年段的目标要求,而且还要以学生为本,要严格按照儿童认识规律来确定。

其实最难的还不是说课程规定的总目标和各年段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白纸黑字写在文件上的,这可以认真学习。然而这个课时目标太重要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得靠课时目标的达成积累。这得需要我们自己确定编写,所以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个环节了,有时一些教师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用的教法和老教师基本一样啊,怎么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就是注意点不同。新教师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教上,而资深教师会花精力研究课时目标的设定。就拿我们二年级上册课文《曹冲称象》来举个例子,课后练习第二题课本是这样设计的:

读第四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想:这个训练点到底是想让我们训练什么的?到底是培养孩子哪方面能力的?这里的“读”是目标要求还是教学手段?细心的老师可能注意到了,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做手工”和语文园地中的写话“我的玩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按照顺序说或写,那曹冲称象第四段就是要我们利用这个例子来训练孩子有序表达,培养孩子有序表达的能力和培养孩子思维的周密性,所以我们本段的教学就要仅仅围绕“有序表达”这个点去设计思路,用顺序词也好,用关联词也好,提供主要信息也好,都是在“有序表达”这个目标下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课程内容的开发,然后才能确定教学目标。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这点也想要,那点也要抓,一样都不舍得丢掉,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过多的训练点。原本想面面俱到,最终却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根据课程内容来选择教学目标,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等于课文内容。课文内容会随着不同的课文发生变化,但是课程内容,指向语文这门学科,指向课程标准,是相对稳定的。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生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掌握可以终生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只有选择了恰当的课程内容,我们才能制定出更加适宜的教学目标。同样的,教学目标的选择,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懂得有舍才有得!各年段的课程标准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风向标,只有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学生需要并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从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我们学校这点就做得很好,每次听评课时,徐校长就经常提到:一堂课不能什么都要抓,我们能一课有一得就很了不起了。这样目标更明晰,老师就会少做些无用之功,孩子们也学得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训练了哪方面的能力。

光确定个教学目标就有这么多学问,语文教学真是项大工程啊!不过要想让老师们能够有效地选择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直接与老师们的个人水平有关,与老师们的备课深度有关,与老师们的教学态度也有关。看来我们还得细细地去研读这本书,认真地去研究我们的课堂,研读我们的教材,提高我们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和实践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在实践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

这本书中的其他几个章节也在触动着我的灵魂,比如“理解与并重的阅读教学”、“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和习作教学设计”等,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有必要再重读这本书,希望我们每读一遍都能从中悟出一些语文教学的真谛。

崔峦老师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才能更好达到这一境界,也才能让学生在语文方面达到更全面、更深远的发展。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更新理念下,我们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4

读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不禁让我对自己之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说好的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是不是太过于敷衍、牵强了呢?检查字词,理清脉络,分析句子,体会情感,揣摩写法,概括中心……看似面面俱到,可看看孩子们平时的日记或习作,不得不质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提高了吗?可见,如何做到“理解”与“运用”并重,至关重要!

结合所读内容,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不管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其本身都离不开文章本身,关键是把握好“度”。例如:在第二个“基于团队协作的教学设计及研讨”中,于凤致老师为了避免教学无重点现象,对教学目标做了大的删改,重点突出词语教学,训练学生运用词语说一段话,但在实际指导和操作中,却脱离了文本语境,造成了学生“说一段话”的难度。由此可见,由分析课文走向“理解与表达”真的不容易!

总之,阅读教学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让教师的教学目标上升到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高度,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探究和实践!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5

去年,在参加“省陪”计划时,我见到了吴忠豪教授本人,他的讲座使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我明白了为什么语文老师“出力不讨好”,懂得了语文老师应该干语文该干的事情,清楚了语文成绩不佳的原因。于是,我开始咀嚼他讲座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例子。于是,我开始购买他的书籍,仔细品读。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我近段时间一直在读的.吴教授的书。这本书从“语文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四个章节讲解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这本书是20xx年秋季“国培计划”中的12个研讨课例,这些课例是老师们最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是由学员们提出,在吴教授的指导下由学员们自己解决。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就像叶圣陶老人说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者“例子”来教学生学习语文。

从这本书中,我还读懂了什么是“集体的力量”。比如第一章的第一节“理解”与“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开始主题研究,先定一位老师基于个人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再团队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做课的老师在设计教案,上课,然后再研讨,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再上课,再点评。

在每一次的研讨、上课中,吴忠豪教授都亲自精细指导。在这样的团队中,他们既分工细致又合作紧密,这样的“集体力量”既紧张而又不忙乱,每一位学员都参与其中,收益较多。这就是使我想起我们的老祖宗总结下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线多搓绳挑千斤。团结就是力量。

我就在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能这样组成一个个由专家带领的团队,把每一课都这样研讨,实践,反思,再实践,那么我们每一位老师成长该多快呀!我们的课堂该多么得精彩呀!我们的学生该多么的受益呀!但是,诸多的原因不能如愿,不过,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能完成一些内容。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6

临近开学,很多任务都集中在一起需要处理,但还是还是要挤出时间来读书,这是给自己下达的命令。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我个人很喜欢其中团队磨课的篇章,选定一篇课文后,先由执教老师基于个人经验进行第一稿教学设计。专家带领磨课团队对其进行点评和修改,然后完成基于团队协作的第二稿教学设计,这第二次讲课的过程中,专家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会带着具体的任务去听课,各司其职,量化测试指标,形成教学反思,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研磨的基础上,执教教师经过修改,最终出台基于实践反思的第三版教学设计。

这个过程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参加组内公开课的点点滴滴。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一次次研磨过来的。由此可见,好课真的是磨出来的。

在阅读本书第一章第三节——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的时候,对于夏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我有这样的收获。

首先,我明确了什么是语文课堂中的“言意兼得”。经过再次阅读和思考,我明确了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

其次,这次磨课的过程不但让夏老师受益匪浅,而且让我们这些读者也获益良多。比如高年级的语文课,第一课时应该充分利用,让它产生高效,跟第二课时要对称起来,这一点是我在备课时经常疏忽的地方。在团队研磨的第二稿中,我还对细节描写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染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围绕本课应该教什么进行讨论的时候,专家给出的看法是一堂课上完如果师生只能总结出思想内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认识体会,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课文”。

如果师生能非常清楚地总结这堂课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什么体会或者进步,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这就是说当一堂语文课专注于文本的内容,而不顾及内容的表达形式教学时,“言”“意”就不可兼得,语文课也就不成其为语文课了。

这里我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储备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种种相关知识很匮乏。譬如什么叫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什么叫炼词炼句等等。

8. 2019-05-08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要致力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摘自:吴忠豪在第八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的发言

小学语文课要致力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第八届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16堂课(《将相和》、《肥皂泡》、《桃花心木》、《莫泊桑拜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夹竹桃》、《海底世界》、)

将 课文当做例子 ,是 用课文教 学生学语文。

用课文让学生体会如何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达人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列小标题,教语文课程的 本体教学内容 。把重点放在 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实践 。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

语文课应该用课文教学生学阅读,学写作 。

崔峦老师提出“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语文课要从教课文转变为学语文”(吴忠豪)

语文课要实现从教课文向学语文转身。 “教课文”的现象(把课文内容的理解,把课文思想情感的分析解读当成主要教学内容) ,在语文课堂内还有比较顽强的表现。

语文课将课文思想内容解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会造成课程性质的异化 ,容易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常识课,历史课、社会课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白话文,学生都能读懂。

学生5分钟读《将相和》三遍,当场用选择题检查,学生确实是读懂了。

《桃花心木》哲理性很强的课文,学生也可以读懂。

语文老师要正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选择性回避,不能假装学生读不懂。把课文思想内容理解当成语文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实是以学生读不懂课文为教学的逻辑起点 ,会严重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语文课 不能以学生读懂课文为目标来设计教学 ,应该成为共识。

怎样进行观察,观察要细致,要持之以恒;观察时要有比较,发现别人观察不到的内容。

语文课承担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任务 。 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应该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应该是渗透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

语文课和思品课有区别

要从讲课文的泥沼中跳出来

重视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读懂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基本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上。比如教学《夹竹桃》这篇课文,教师出示介绍作家季羡林的卡片,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并说出发现了什么。

让孩子从文章里面提取信息,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阅读策略。

学生提取信息的策略并不正确,不关注信息提取的完全性。应该引导孩子去体验怎么完整地提取信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渗透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

先范读,分组读读懂文章,最后交流。问题在讨论时也是你一点我一点拼凑答案。学生没有体验到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得到提取信息的阅读策略训练,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提取信息、综合概括、有条理地表达。

要有意识培养信息提取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进一步转化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一个班学生的作文,有15篇写“水汪汪的大眼睛”,有9篇是写“月牙似的眉毛”,还有18篇都是写“樱桃小嘴”。缺少词汇积累,没有主动运用新鲜感词语的意识或习惯。没有积极主动从脑海里去搜索的意愿。

词汇量是区分学生作文水平的最明显标志。

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

小学语文课教师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包括语言材料,比如词语、短语、各种句型等;包括语言运用的经验,如词怎么用,词和词怎么搭配,词和句怎么组织,句子怎样连贯等等;再加上语感,语感也是一种经验。

小学生的语言正处于由粗到细、由俗到雅这样一个发展关键期。从大白话式的语言逐步转变成比较高雅的语言。丰富语言经验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质量、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有新鲜感词语”,是指那些学生感到陌生的、口头书面语言中从来不用的词语。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引导学生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句子。 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划出有新鲜感的词语,然后把它积累下来。学生学会运用,这是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

“落下来”“爬下来”“掉下来”VS“垂下来”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将孩子大白话式的语言表达转变成高水平的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

语文老师一直在教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学生会写的当然会写,不会写的还是不会写。什么原因?因为这些概念性的写作知识学生很难转化为的写作技能。

发现课文语言与自己语言的差异,用课文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更加重要。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VS“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VS“从春天到秋天”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VS“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语言和课文语言的差异。语言质量提高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教育过程。对小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教学内容其实是课文语言,是学生学习规范书面语言最好的材料,课文语言带有示范性。

让学生的语言由粗到细,由俗到雅,由简单到有变化。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关注的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朗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

语文课一定要把朗读抓好。

。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新鲜、陌生的语汇输入学生的语言仓库里?最好的方法是朗读、背诵,通过熟读课文让学生形成语感。

不大赞成过多的感情朗读指导。小学生朗读应该追求的是读正确读流利,读熟了才能积累,读熟了才能生巧,才能获得语感。

陆俭明教授:三年级学生写的文章,语病很多,词和词的搭配,句子和句子的组织。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学生缺少语感。老师用大量时间对孩子进行讲解、说教,孩子没有能从小积累书面语言的语感。

课文三个方面的学习价值:文化常识、语文知识、语言经验。在小学阶段语言经验积累最重要。

语文课应该把语言经验积累放在首位。语文课就是让孩子书声朗朗,让孩子把课文的语言牢牢地输入到自己的语言仓库里。

观点:对小学这一特定年龄段的孩子而言,语文知识教学包括读写方法策略指导,对学生语言运用质量的提高,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其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观点:积累语言经验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语言材料积累(词语、句子积累)很重要。语言积累还包括语言建构的经验,比如词和词怎么搭配?词和句怎么组织?句和句怎么连贯等等。

语文课里面要有大量的表达训练,通过大量的运用建构语言的实践去丰富学生经验,在阅读和写作中形成语感。

评薛法根《火烧云》教学

吴忠豪谈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全文

与吴忠豪语文教学改革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