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编写校本教材(编写的具体流程)
1、网查阅有关资料,翻阅校本行动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有关专着,了解有关编写校本教材的先例;2、向学生了解他们对课程题材方面的需求。3、着手写作时,没有前人成功的范例可供借鉴,可以选择有关课程行动研究和校本行动研究的有关理论为指导有用的想法:(1)我遇到一个问题,我发现我的教育价值在我的实践中遭到否定;(2)我设想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3)我按照方案行动;(4)我评价我的行动效果;(5)我根据我的评价调整我的问题、设想以及行动。
㈡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和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需求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依据专家理论,我们按照以下的思路与大家交流:
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用马杰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因此,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
1. 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
例如,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以下五点: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论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的教师,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我觉得每个人手头都应该有一份语文课程标准,随时翻看,经常学习研究。建议老师们在每个新学期开始教学前,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备课本的首页,这样,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时,心中对本学科、本学段、本单元、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都很清楚,教学就能做到目标明晰,方向正确。
新教育课题实验者提倡,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教学目标分细化为层次井然的三类:
A类: 基础性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类: 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C类: 附属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课件9)
这一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既是为了突出B类核心教学目标,又是为了把与文本及教学过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思想情感类的A、C目标,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B类教学目标是课堂上要凸显的核心教学目标,是重中之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花大力气,用足时间,确保完成的目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与运用教师参考用书上的教学目标呢?教参是一线教师教学时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应该把教学用书上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向,并且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很多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多数情况是不加思考地照搬教参中设定的教学目标。老师们可以细想一下教参确定的目标,大多数除了基础知识目标外,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说教参上的目标大多关注了文本的阅读价值,不能明显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王荣生教授所制定的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中有这样一条是:“所教的应该是‘语文’的东西。”这里所说的语文的东西是指要体现语文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这就在提醒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有更为具体的核心的语文教学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
2. 了解学生——明确起点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对于一个教学内容,关键要考虑学生在什么起点上学习,如何学习,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兴趣点,认识的盲点难点等在哪里,要考虑知识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习惯等养成。教学要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点始终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心中无学生或不了解学生,很难设计出一节好课来。
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侧重点,需要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作深入的理解,对一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应清楚让学生经过怎样的学习过程,运用哪些学习方法来学习,最终弄清楚让学生理解、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运用什么(学习方法、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反复琢磨的基础上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二、明晰如何去那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加工、处理、改变以及增删、更换。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设计一课,除了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抓手,优化教学内容,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一) 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找到抓手
研读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之本。研读什么呢?研读文章主题思想,表达结构及重点字词句意思。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呢?
第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
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教师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
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第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课后思考练习题分为练习题和思考题。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得比较好的练习题有两类:一类为朗读理解课文,一类为词语类,所谓完成得比较好,是指这些练习题基本能在课堂内完成;能完成的练习题为背诵课文以及造句等,所谓能完成,是指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但往往不能在课内完成,而是借用课余时间完成;被忽视的练习题有“复述课文、与文本相连的习作训练”,这种忽视在教学中一是体现为草草过场,二是体现为完全放弃,而恰恰是这类练习题在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告诉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的习作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不重视课后思考题,往往表现在舍弃教材精彩的课后问题不用,而用一些零零碎碎地问题来设计教学,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好。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第三: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细读。我们不少老师在平时备课时,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样分析教材,怎样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然后还会去查有哪些老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最后才匆匆地去看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很难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就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创见解。教师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
如果说教学目标给我们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看作是我们要去目的地的具体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当然,路线的选择应当优先于工具的选择,否则工具再先进,也可能会南辕北辙。所以,方向正确,路线清楚具体,要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涉及到我们选用哪个交通工具,也就是说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教学价值,在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中已经详细阐述了。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老师们大都注重了学生读书的指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默读、指导读和自由读来理解课文,训练语感,但语言文字训练相对较少,对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结构形式研读更少,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收获,也就是说对文本教学价值(语言因素)的发掘和运用不够好。因此,教学时我们除了完成课后设计的语言文字练习之外,还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基本保障
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有效实施教学的基本保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能犀利而敏捷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理清文章的脉络,挖出文章中常人难以捕捉到的信息。这类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会使人眼前一亮,会使人钦佩其敏锐的视角与思维的深度。而有的教师则人云亦云,做了教学参考书的代言人,更有甚者自身的语文功底不过关,对教学内容理解有误,误人子弟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有人说,课程改革推到一定程度,教师的专业水准就成了“瓶颈”。教材做得再漂亮,环境再宽松,教师建造的“高速公路”不合格,课堂的车子还是跑不起来。所以一线教师要真正做到合理地把握教材和有效地实施教学,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自省的能力,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所在、问题所在,并找到突破口,一点一点地改进,针对每天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要有自省能力和有针对性的学习);要坚持读书,读初高中语文教材,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等本体性知识方面的书,读教育心理学、教育理论专着等专业知识方面的书,扎实自己的文学功底,同时,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哲学、影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读本体性和专业性方面的书);要始终以一种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把不断学习与同伴互助结合起来,并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校本教研,利用集体的智慧弥补专业知识上的缺陷(倾情投入和同伴互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提升,才能真正经营好自己的教师人生。
三、判断是否到达那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到底怎么样呢?需要到课堂上去检验,需要用课堂评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成功的课例,都是在反复的试讲中,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得到大家认可的。因为有了“公开”课这面镜子,你才知道怎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自己的平常课也会因此越上越好。很多公开课上的优秀也成就了日常教学的优秀。所以,建议老师们要有两个意识:一是要有“即便没人听课,也要让自己仿佛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让自己教室的门永远向别人敞开”的意识;二是应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教学反思意识,要养成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习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当然,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可能经常进行这样的二度设计,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后做批注式的标记修改,简单理出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以备下次教学设计借鉴再用。如果我们是兼任平行班的教学,或是要进行公开示范教学,上面的做法,即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个人专业成长。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人这样形容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即教给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渔,即教给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渔识,即能够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学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㈢ 语文教学内容选定的基本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选定的基本原则
曹公奇
(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陕西 宝鸡721004)
【摘要】 针对目前中学语文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混乱现象,从语文课程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学习的认知情况、文本体式的特点、教材的助学系统等方面,结合具体文本,全面系统地论述语文教学内容选定的基本原则,为教师在教学时实际选定语文教学内容,提出了具体可靠的原则依据和参考帮助,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内容选定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55(2017)01-0027-05
王荣生教授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问题提出十多年来,中学语文界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探讨。但是,目前中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依旧,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教学内容选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没有语文课程特性的考虑,没有整体学段的考虑、没有年级层次的考虑,没有单元教学的考虑,没有文本特殊性的考虑,没有学情的考虑,想起什么教什么,教到哪里是哪里,常常以“课文内容”代替“教学内容”,以人文性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对于文本所包含的内容不会取舍选定……致使语文教学始终效率不高,备受各界诟病。
“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课文内容本身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它只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凭借。所以,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通过这篇课文可以学语文,通过另外的课文也可以学语文,不能把这个“例子”当做唯一的学习内容。
鉴于此,在研究语文教学内容选定问题时,我们力争提出语文教学内容选定的一些基本原则,为语文教师在选定语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时提供依据和帮助。
原则一:根据语文课程特性选定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有其本身独特的特点,是一门争议较大、最具特殊性的课程。语文课程不像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那样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严密的逻辑关系,语文教材也不像别的教材是章节式的,而是文选式的。而文选式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它所表现的内容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导致了许多以“课文内容”为主的语文教学,比如教学《动物游戏之谜》,就一心只探讨动物游戏原因的几种假说,并就此展开讨论、争论,完全不顾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中学些什么;教学《包身工》,就专门探讨包身工这种制度的根源、危害,甚至现代社会一些用工制度的问题,就是忘了作为语文学习应该教与学的内容。这样以“课文内容”为主的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但因为不会取舍选择,照样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它散布在教材的一篇篇文本中。文选式教材的每一篇文本,都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诸如字、词、句、段落、篇章、语法、修辞、文学知识、文体知识、文化知识、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等,语文教学中如果不能根据语文课程特性去选择和确定这些教学内容,势必会造成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在重复语文教材和知识的方方面面,势必会形成什么都教都学了,结果什么也不会的局面。
着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语文作为一门具体的课程,它在中小学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它自身的任务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对学生进行本民族语的教育;具体些说,就是通过读、写、听、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这样为语文课程定向,就可以减除多年来强加给语文课程的许多‘非语文’的额外负担,使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变得比较简单,不再‘乱花迷眼’。”[2]
语文课程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以“言语运用”为核心,要摒弃那些人为的“非语文”的东西。黄厚江老师就说:“所谓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就是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语文课就是要在感悟语言、解读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伟大情怀。”[3]
特别是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更要以品味语言、学习语言为核心,通过语言来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王荣生教授说:“在文学鉴赏中,‘品味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阅读过程,它与理解、感受同步进行。换句话说,理解、感受的过程就是品味语言的过程。”[4]他又强调:“‘品味语言’所要品味的,不是‘用于积累’的脱离语境的所谓‘好词好句’,而是那些在具体语境中贴切地表达意思、意味的字词和语句。其中所品味的,不是‘好词好句’的‘精彩’——给它们贴上‘生动’‘传神’等标签,然后画出记住,而是这些字、词、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品味语言,实质是发掘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5]像教学小说《祝福》一课,分析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特点,只是根据大致的情节,笼统地、概念化的概括人物性格特点,不能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如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特别是对其眼睛的集中刻画来品析人物形象;也不能抓住人物自身的独特语言,如抓住鲁四老爷的几次“可恶,然而……”去细细品味、琢磨,也就能品出人物的形象复杂特点,而不是概念化的术语。
所以说,根据语文课程的特性,立足于语文课程的根本,以品味语言、学习语言为核心,选定语文教学内容,就不会走向偏差,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非语文”课。这是语文教学内容选定的一个基本原则。
原则二:根据“课程标准”选定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纲要,我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的“标准”。“ 课程标准”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这个核心目标也一直很突出,这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一个基本原则。
张秋玲老师认为:“追索现代语文教育的百年历程,‘言语运用’的观点非常清晰。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国文字其要义在使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悟、读书自解之助,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需要。’[6]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摘录)》明文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慧。’[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言不烦地写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8]无论是史实,还是现实均以无可争辩地事实确证了‘言语运用’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9]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除对语文课程下了确切的定义、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以外,还对语文教学做了有许多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10]在阅读目标中又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1]“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13]这些表述,都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相关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定语文教学内容,得到语文界的广泛认同。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师即课程’,意味着教师可以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材’的线路,依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剪裁’,甚至大幅度地增删取舍,重组自己的教学内容。”[14]
人教版必修一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报道,教学时,就应该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和结构的学习,了解这则新闻事件和细节的典型意义、事实与观点的相互关系以及这则新闻的价值取向等方面,而不是把教学重点放在播放一下香港回归的视频,说说香港的屈辱历史,只是让学生了解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时刻,而没有从语文、从新闻的角度学到什么。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15]其他的文本的教学也是如此。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进行语文教学内容选定时,我们必须遵循其规定的原则和要求。
原则三:根据学生学情选定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特别重视根据学情选定教学内容,他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程专家提供的‘一般应该教什么’转化为‘实际需要教什么’,将教材专家建议的‘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转化为‘实际上用什么去教’。关注与学生实际的契合,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本来含义。”[16]
依据学情是选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则。学生的学情,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情况,即阅读的数量、阅读的习惯、解读的能力、思维的方式等等;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学生面对一篇具体的文本,哪些是不喜欢的,哪些是喜欢的,哪些是自己能读懂的,哪些是读不懂的,哪些是读不好的等等,都要了解清楚。学情分析是一个具体细致的工作,对于“学情的分析,如果不是具体到每篇课文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比如,他们已经懂了什么,已经读出了什么,他们还有哪些不懂,还有哪些读不好,感受不到,实际上就等于没有做学情分析。”[17]
只有对这些学情分析具体细致,选择教学内容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才能因材施教。“老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不喜欢的地方,使他喜欢;读不懂的地方,使他读懂;读不好的地方,欣赏不了的地方,使他读好,能够欣赏。这是我国优秀语文教师成功的经验。”[18]
如果是我们自己班的学生,我们对学情可以了解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借班上课,那我们也需要大致了解一些学情。所借班级的学校总体属于哪个层次,所借班级的学生是否学过了要教学的课文,学了哪些方面,学生的基础怎样,学生对我要教的这课,哪些会了,哪些还存在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选定教学内容的学情依据。教学《雷雨》,首先要了解所教班级,有多少学生读过《雷雨》全剧?或者有多少看过《雷雨》电影?学生对戏剧常识了解多少?戏剧塑造人物方法是什么?对节选的这部分内容能读懂多少?哪些地方是难点?……调查了解清楚了学生对《雷雨》的基本状况,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去选定教学内容,或者重点赏析人物的对话,或者重点学习矛盾冲突的构成,或者以课文为例学习戏剧的基本知识等等。
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情状况,去解读文本,去选定教学内容,才能贴合学生实际,才能收到教学的效益,否则一切就是盲目的。“站在学生立场解读文本,教师除了要理性地处理好自己的解读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外,还要立足不同学生对象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内容。”“学生需要是选择教学内容最重要的出发点。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必须首先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解读文本。”[19]而且,对于学情,要细细了解,全面掌握,针对具体教学文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就像王荣生教授说的那样:“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20]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了解到真实的学情,才能根据学情去选定教学内容,这是语文教学内容选定的一个重要原则。
原则四:根据文体特征选定教学内容
不同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选定的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用文中的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演讲词等,因为各种文体特征不同,选定的教学内容自然也就不同。即使相同的文体,也要根据具体文本的不同特点去选定教学内容。
依据文本体式选定教学内容是研究语文教学内容选定问题的重要思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文本解读。文本的教学解读,与其他类型的文本解读不同,它立足于语文教学,不同于学院式的研究解读或学术解读。所以,王荣生教授说:“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呢?即要符合下面两个要求: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第二,在特定的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比如,符合诗歌阅读的方式、符合戏曲阅读的方式等来阅读。”[21]
文本解读合适了,教学内容的选定就会准确、恰当,语文教学就会不走偏路。“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不那么好的文本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比如散文,不管是什么体式的散文,不少语文老师都一律采用‘整体感知’‘重点段分析’‘词语揣摩’的模式,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不出问题才是怪事。”[22]
优秀的阅读教学,一定是遵循了文本体式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的。比如学习演讲辞,首先学习演讲辞的文体特征,其次是会运用这些特征,即会演讲或写作。这就是我们根据文体特征选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一篇演讲辞,选定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习这篇演讲辞的语言、形式上,其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渗透到对语言和形式的学习上。即使同一种文体的散文也要区别对待,不能全用所谓“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去衡量所有散文。比如《荷塘月色》《小狗包弟》都是散文,但《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就要以通过景物描写来分析文本所表现的情感为主要教学内容;《小狗包弟》是叙事散文,就要以通过文本记叙的事件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主要教学内容。
坚持以文体体式特征来选定教学内容,要注意这个文本体现出来的这种体式的独有特征,再从这些独有特征中,根据学情等其他因素,精当地去选定这篇文本的教学内容。
原则五:根据教材的助学系统选定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和载体,所以,教学一定要用好教材。顾之川先生说:“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叶圣陶说:‘教学不能不从课本入手,可是决不能限于课本里的语言文字,课本里的语言文字原始实际的反映,必须通过它而触及实际的本身。’[23]教学需要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学内容应远远大于教材。”[24]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首先就是要准确理解教材编辑的意图,根据教材的助学系统来选定教学内容。助学系统指的是教材的整体目标、单元提示、课前导读、课后思考练习题、有关注释、资料链接、知识短文、附录选文以及教师教学用书等等。
1. 教材整体构架
对所用整套教材的整体构架、编排思路、学习目标等方面必须有所了解,这样才便于我们统筹安排,进行合理取舍,精准地选定教学内容。每套教材都有前言之类的内容,这些就是我们掌握教材整体构架和思路的凭借。比如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在《致同学们》中,对高中段的必修和选修教材分布,对必修教材的内容分布安排、单元编排、每部分内容安排,本册书的内容及学习要求等,都做了具体的说明,便于我们对整套教材有一个全面了解,对本册教材有具体了解,在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时,以此为根据。再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有《写在前面》,对初中阶段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外延、学科的综合、资源的应用、学习的方式等,都做了介绍说明。
我们对整套教材、整册教材思路、结构、编排方式、学习要求都有所了解,这样,我们在选定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在整体框架范围内,整合、调整、取舍、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2. 单元提示
教材的每个单元,一般都有单元提示,不但有具体的内容介绍,还有学习的要点说明。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在单元提示中说:“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25]再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提示说:“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26]
这些单元提示,对教学重点说明很具体,这也是教材编者对教学的具体建议和要求,我们教学某一单元时,根据单元提示的要求去选定某一课的教学内容,就能准确体现编者意图,就不会使语文教学走偏。
3. 导读及研讨与练习
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正文前有“导读”,后有“研讨与练习”。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前都有一个“导读”,引导我们去阅读学习文本;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则从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写法的应用等方面,提示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重点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虽然没有课文前的“导读”,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也很具体,对文本内涵的探讨、对语言的品味等,也在为学习本课做提示和要求。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二首》,分别是《雨巷》《再别康桥》,课后第一题是:“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两首诗。”第三题:“《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两个题实际就是提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诗歌的意蕴;再就是要学习诗歌回环往复这种结构形式的表达效果。
课文前后的“导读”和“研讨与练习”,特别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教材编者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些提示和要求,选定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时,这也是必须重视的条件。
4. 教材中其他助学材料
教材中关于课文的有关注释、资料链接、知识短文、插图、附录选文等,也属于助学系统的材料。这些助学系统的材料,也是我们选定教学内容时的参考。比如,关于作者和文本的注释,有助于我们对文本写作背景的认识和文本体式的准确定位;相关资料链接,有助于我们在更广阔的视野背景下去解读文本;知识短文,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设计时结合文本对某种知识予以强化;附录选文,有助于我们与同类文本比较、延伸……例如,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文中有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画像插图,课后附有《<红楼梦>贾府人物关系表》,这对于我们教学时理清人物关系很有帮助。
我们在选定教学内容时,可以参考这些这些助学材料,使得教学内容的选定更加精准、更加符合教材对教学的要求。
5. 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教学用书,过去叫做“教学参考”,是教材编者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解读文本、选定教学内容、有效组织教学而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它既不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圣旨”,也不是贻害教师的“洪水猛兽”,它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书。准确定位它的“参考”地位,我们就会合理、恰当地使用它。
教师在自我解读文本、独立设计教学的基础上,或者在遇到困惑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地利用教师教学用书,从中获取解答或启发,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只要是不以教师教学用书为唯一标准,只要是教师有自我解读、自我思考、自我认识的能力,那么,教师教学用书也就一定发挥它的最大效能,也就会成为我们选定教学内容时的一个重要依据。
这些助学材料,都可以做我们选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它会帮助我们更科学、更恰当地设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选定的原则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本文所论述的,只是选定教学内容的一些基本原则,并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原则。我们根据需要,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到每一单元的教学,再到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教学,直到整个初中或高中学段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上统筹安排,每篇课文根据不同依据选定不同教学内容,每个单元、每册教材的侧重点不同,每一学年直至中学三年,突出语文核心素养,全面覆盖语文素养,这样,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更强的序列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促使语文教师更加重视对语文教学内容选定问题的研究,更加重视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曹公奇主持的2015年陕西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工作室立项课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选定的原则和策略研究”(课题编号:MSKT1514)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13.
[2]钱梦龙.我这样上语文课[J].课程·教材·教法,2016(3).
[3]黄厚江.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5(1-2).
[4] [5] [17][18][20] [21][22]王荣生.阅读教学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37-38、38、116、109、117、100、102.
[6][7]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10][1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9]张秋玲.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6(1).
[13][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27.
[16]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34.
[19]黄厚江.学生主体在文本阅读中的体现[J].语文建设,2015(5).
[23]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1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23.
[24]顾之川.教材使用的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2015(8).
[25]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
[26]课程教材研究所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5.
(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7年第1-2期)
㈣ 如果让你编写语文教材,你会选择哪些文章
现代文的话,主要会从鲁郭茅巴老曹中选,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祝福》、《故乡》等短篇小说及部分杂文,另外,林语堂、郁达夫、钱钟书、沈从文等大作家的文章也要选,解放之后的作家,伤痕文学是要选一些的,高老的诺奖获奖作品也要节选,莫言、刘震云等人的小说也要节选。
文言文的话,主要从《史记》、《古文观止》、《水浒传》、《浮生六记》等名着中选。
㈤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 教材编写建议 (是教材)的9条建议
1.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0.教材编写应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