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22-03-01 19:01:29

①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营造宽松、民 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宽松、民 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必须作出积极有效的努力,具体来讲,教师要着重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要放下师者的尊严和长者的架子,把自身置于和学生平等的位置,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尝试和学生做朋友,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用民 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温和、民 主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同观点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其次,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在授课的过程中,保持微笑、亲切和蔼,在学生回答问题遭遇卡壳的时候,及时予以鼓励和宽慰,以此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优秀时,同样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鼓励学生再接再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松心情、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最后,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孩子的心灵都是敏感、脆弱的,教师只有对孩子充满关爱,才能使其敞开心扉,才能搭建心灵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教师爱的犹如阳光,会温暖和照耀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走出心理的阴霾,走进健康的集体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在孩子遭遇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及时予以开导,久而久之,学生必然愿意亲近老师,愿意向老师诉说内心的困惑,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古人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讲述的即是这个道理。
二、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语文学科在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中不仅蕴含了大量的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还巧妙塑造了各式各样、立体鲜明的人物形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有甘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淳朴敦厚的农民朋友,有乐于助人、热爱学习、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的小学生,等等。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不仅会认识到色彩斑斓的世界,了解到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还会被这些高尚、优秀、感人的人物形象所熏陶和感染。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予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比如在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美好品质。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青年人看鱼、画鱼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此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作者之所以能够敏锐捕捉到如此真实的镜头,都是源于对生活的挚爱。学生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一点,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别人的欣赏、赞美之情,进而发现、体会生活和世界的美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心灵得到了净化、情趣得到了提升,同时在人格上还得到了显着完善,可谓一举多得,益处良多。
三、教师可在布置作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布置富有特色的作业,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设计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作业,以此帮助那些学习基础薄弱、自卑的学生,使之慢慢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又或者教师可布置一些具有心理针对性的作文,如《爸爸,我想对您说》《老师,您听我说》等,为学生情绪的发泄和倾诉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他们内心的困扰和不适得到很好的排解;再或者教师还可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广泛涉猎一些优秀的书籍,让学生在作品之中领悟人世间的真、善、美,进而得到人格上的熏陶、心灵上的启迪、情操上的感染等。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和人格
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通常来讲,对课内语文实践活动,建议教师可多组织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这样既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又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组织开展“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志愿者环保服务”“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组织,增强环保意识和理念,学会贡献爱心、关爱老人等,这种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收获远比教师反复的语言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能为学生接受,当然在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心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当今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为此,教师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努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②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语言,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重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反复渗透、耐心诱导和细心培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设计“激发——探索——总结——探索”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教师要多尝试进行开放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不仅可以给学生以乐趣,更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心理素质教育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③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整个社会呈多变多元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要达到这些目标,都与人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调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行为、情绪出现偏异,存在着一般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学校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目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压力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然而,从目前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却并不乐观,就目前学校的师资、场地而言,似乎不太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况且,师生的教和学的任务已经很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反而增加了师生的心理负担,这就与心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各学科教学都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而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以朋友的身份,真诚面对学生,消除顾虑情绪。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差生"之说,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我经常和学生这样说:你们既然承认我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朋友间是不必小心翼翼地相处的,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够的,你帮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错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帮助你。我们班的学生与我关系特好,下课时有事没事总爱来找我聊天。当然他们也敢"顶撞"我,有时,几个"吃了豹子胆"的学生还会给我捎来纸条向我提意见。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营造了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不管你以何种身份去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建成,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虽然,它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教育因素综合并存的。在实践中,为了正确处理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我着力抓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可以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来启迪学生。如课文《三袋麦子》中根据小牛、小猪和小猴对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选择,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做出不同的判断。
2、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课文中,《五彩池》的赞美之情,《两个橘子》中兄弟俩对母亲的孝心,《麻省》的母子情深等都是极好的范例。
3、锻炼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课文《自信》中,教育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充满自信。《陶罐和铁罐》中,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要瞧不起人……这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意志,努力获取成功的好教材。
三、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社会变化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焦虑,个体成长的烦恼,或喜或忧,学生有倾诉的需要,如果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关注的焦点纳入作文教学之轨,那就满足了他们倾诉的需要,解开他们的心结又帮助了他们作文。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可以拟题作文。如谈谈对网络的看法,讨论一下舟曲抗震救灾,嫦娥二号奔月,可以拟题让他们评论一下这些事,这样可以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认识一个人,怎样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有些学生在作文中直舒胸意,对自己、他人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成熟的认识,积郁的情感不仅得到了倾泻,世界观也得到了改造。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即使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顺,但在某一处写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应大肆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
四、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 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灵源街道林格小学 柯瑞凤【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初步探讨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健康人格;情感体验小学阶段是人生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将严重影响到成年期的行为表现,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为了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1、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人生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将严重影响到成长期的行为表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其重要性具体包括:(1)智能训练能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2)学习心理指导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3)情感教育能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4)人际关系指导能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5)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6)性心理教育是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2、矫正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关键。从学校方面来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迁、社会的氛围,产生了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着消极的影响作用。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又基础的影响,随着“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等的上升,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机会随之增多,适当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从学校方面来分析,激烈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的测验、学生的分数排位和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方面来分析,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暴力色情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心理去认识社会、自我调控,尤为重要。3、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笔者在从事语文教学当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的团体辅导,引导和启发学生应用于生字词汇记忆当中,尤其是对于部分语文成绩低下,缺乏兴趣的学生,效果极佳。在笔者语文教学工作过程中,根椐笔者调查,有些同学非常勤俭,刻苦认真,但成绩老是不能进步,而有些同学平常表现尤为突出,但考试就是不高分,更有些同学平常模拟考试时非常优秀,但到关键考试时却屦遭败绩。之后笔者把他们分类别集中到心理辅导室,联同心理老师进行一系列的心理团体辅导,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力得以完善,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成绩稳步提高。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综合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观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认知能力的综合。小学生的年龄正处于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智力和知识能力发展正常,是小学生就学阶段的重要心理条件,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衡量小学生的智力和认知能力,关键在于看其能否正常发挥出效能。主要标准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乐于学习;对新问题、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表现出能动性;智力各因素在活动中能够有机结合、积极协调,正常地发挥作用。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小学生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表现在: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有适当的引发原因,反应强度与引发情境相符合;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的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即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地压抑。3、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意志是人们自觉确定的目的,并根据目的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主要表现为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即在活动中有自觉的目的,而不是缺乏主见或盲目决定,一意孤行;执行决定中能及时决断,并根据变化的外界环境随时调整决定;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实现既定的目标;同时能有效地控制、条件自身的心理和活动,使之符合实现目标的要求。4、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自我观念是人对自身环境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个人总是在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只有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才能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其一致的标准是: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不能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现状和未来有一定的满足感和发展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5、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总是处于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离不开群体背景,受认识倾向调节,并且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乐于与让你交往,既有稳定广泛的一般朋友,又有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在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个性;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有必要地心理准备,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6、较强的适应能力。这里的适应能力包括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具有一种积极地适应机制,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个人就要做出行为上的变化,以调整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这种适应能力的标准是:能和集体保持良好的接触和同步关系,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自我调节,谋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对社会现状有教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学会调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开发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学校应该发挥教育整体优势,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不失时机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民族素质提高奠定坚实基础。1、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2、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3、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运用的同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智育、德育与美育的统一。【参考文献】(1)《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3)李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老区建设2011年14期.(4)巫晓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8期.(5)闫霞《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01期.(6)程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9期.

⑤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

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1 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 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3 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⑥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王宏钰

浅谈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克服
吕桂萍
晓理:剖析嫉妒之害,指明进取之路
鉴于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关爱: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激励: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
在帮助落后者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着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疏导: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对手的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对小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正是导致学生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优化学生间的人际关心,在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的“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缩短与后进生的心理距离
万 焱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后进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后进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想让后进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有效的转化他们。
一、运用期望理论
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

⑦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初步探讨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健康人格;情感体验;行为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里素质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为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是对德育对象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为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2.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学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一、培养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语文学习习惯它是教学有效性发挥的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的习惯,老师的教学再精彩、再用心良苦,对学生的作用都不大,更遑论改变其心理、塑造其灵魂。习惯是长期养成的某种稳定的行为方式,深层说,它是某种心理定势的外在折射。培养一种习惯就是在强化一种心理机制。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习惯有三个:阅读、写作、交流。

首先,阅读,要养成精读课内文章和泛读课外作品的习惯。课内文章是编者精选的范文,具有语言畅达、思想健康、情感真挚、条理清晰等特点。进行精读,品味其语言的典雅、质朴、优美或醇厚,它们相对于时下鄙俗的流行语,更能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愫;感受其思想的崇高、深刻或冷峻,体验一种有别于浅薄的快餐文化的厚重;体味其情感的真挚、自然、淡泊或浓烈,它们和网上流行的功利、暴力、血腥、淫秽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一种正确的、纯洁的情感诉求,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后,感受文章清晰的调理,透过文字看作者的逻辑,可以锻炼总结归纳能力,培养清晰的思维。关于课外阅读,我主张泛读。课内阅读用于感受文学作品的精致,课外阅读用于拓宽思维和视野。学生广泛涉略,便可以触类旁通,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掌握事情的走向,形成面对问题的正确态度,思想不钻牛角尖,眼光不狭隘,行动不走极端。

其次,写作,写作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有三个作用:

1、写作是一种表达形式,表达具有缓解情绪的作用,比如写日记就对调节情绪大有裨益。情绪得到表达,心理便趋于稳定。

2、写作可以梳理思想,写作的过程,就是记叙、抒情、描写、议论或者说明的过程,一开始行文或许是无序的,但慢慢的便会变得有条理,文字的条理性本质上是思维的条理性,养成清晰的逻辑思维习惯,遇事便会有条理地进行分析,有利于权衡利弊,三思后行,保持心理的平衡性。

3、写作可以帮助准确、委婉地解决问题。口头表达随意性强,容易词不达意,有时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当遇到问题,尤其是沟通有障碍时,可以用书面形式进行交流,一方面这种形式比较正式,可以让对方直观地感受到你认真的态度;一方面文字表达出来的感情更确切、更真切,更容易打开对方心门。所以我经常会让学生通过随笔的形式来解决一些问题,有同学把对某个同学的歉意写在本子上,我看到了就会转交相关同学,效果较好。还定期让同学写“表达墙”,把近来对班上不良现象的不满和解决办法写在纸上,贴到墙上,对于出现频率很高的问题,都会引起同学的关注。

最后,交流,交流跟写作一样,也是一种表达形式,养成交流的习惯,善于在合适的场合展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压抑自己的情感,利于培养开朗随和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善于交流的学生,人际关系好,朋友多,有烦恼可以找人倾诉,遇问题有人帮助,有利于心理健康。能充分展示自我的人,能从他人的赞许中看到自己的价值,获得积极向上的自信力。语文课上,我总是适时设置问题,让学生探讨、交流,并充分展示。鼓励学生打开封闭的心,提高课堂参与性,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同学们在互助合作中增进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获得较强的发展动力。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是进行心理教育的优秀资源,运用得当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老师开展心理工作时要尽量做到“造化无痕”、“天衣无缝”,如果以某个心理问题为主题开展讲座、进行说教,学生会产生抗拒性。要把心理工作自然地贯穿在平时的教育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都很关注自己的外表,但有的过度关注,或涂脂抹粉,或穿金戴银,或搞个杀马特造型等,这自然就忽略了内心的塑造。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将外貌描写的内容进行延伸,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描写王熙凤时,曹雪芹说:“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王熙凤在外表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极力使自己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如果老师赏析说这种打扮很美,就会误导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表。我引用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中的话进行启发:“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又如讲《再别康桥》时,在明确爱情的美好之余,教学生不忘责任、敢于担当。1928年,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准备和林徽因结婚,结果林徽因忽然回国和梁思成结婚了。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绝非偶然。诗化的语言总是美好的,但当年徐志摩跟张幼仪离婚时,张幼仪正怀着他的孩子,大腹便便,生存处境艰难,但徐志摩居然拿着离婚协议逼着张幼仪签字,其语言、行为让人凉透脊背。后来徐生活困窘,居然又恬不知耻地去跟张幼仪要钱。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追求爱情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爱情不仅仅意味着心和心的融合,更意味着责任和担当。

此外,在上《沁园春·长沙》时,注意营造宏阔的意境,让学生感悟毛泽东的磅礴气概和博大胸怀,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高中阶段,教材选文多是伤春悲秋、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一类的主题,《沁园春·长沙》是少有的格调激扬、气势雄浑,具有崇高的美学特征的作品。带着同学认真体味“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朝气,感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激发学生心中的奋斗欲望。还有上《兰亭集序》时,带着同学深入解读魏晋风度,感受文人“流觞曲水”雅聚吟咏的高雅,这些娱乐给人的精神陶冶,远非现在的KTV、酒吧聚会所能及。以此培养学生高雅的追求、高洁的志趣。这对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大有裨益。

三、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素材为心理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教育契机。适时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建设。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学生深入其中进行实践,手脑并用,在多重感官刺激中获得较深的体验,缓解纯知识学习的枯燥,多角度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在审美陶治中汲取自我完善的情感力量,将实践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知识性和自主性等特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磨练心性、完善人格。我平时通过以下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

(一)诗词一站到底。比赛包括课内诗词和课外诗词,既帮助学生夯实课内基础,又激励他广泛积累。活动由科代表统筹组织、设计,全体学生参与,主持人在班里选,评委在班里选,广大同学报名参赛,还要拉个亲友团,老师只最后做点评并颁奖。活动中,无论参与哪个环节、充当什么角色,都要充分准备,就连亲友团也要好好背一阵子古诗词。在积累的过程中必然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诗词对怡养性情大有裨益。而且活动增强了竞争与合作意识,选手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

(二)辩论会。辩论是才识的展现、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辩论准备的过程,是广泛查询、筛选信息并和队员群策群力的过程,辩论场上,一方面充分对己方观点进行论证,一方面要聆听对方观点,在不同的声音中加深思辨,获得对事物的深入认识。辩论能训练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归纳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又由于论题经常会涉及心理教育,因此无论是选手还是观众,都会获得心理健康的诸多知识。

其他的诸如实地访学、绘制文学地图、课外读书交流等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建设作用也较明显。

总结:

学习活动产生效果,根本上是心理素质在发挥作用。上述语文教育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完善了学生人格。应试教育侧重于关注分数,但一味盯着分数忽略其背后的原因,往往会适得其反。相反,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着眼于塑造人,教育会更有温度。只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挖掘课内心理教育资源,适时开展课外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空间,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⑨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课堂里面可以运动含有开放和自主等特征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有许多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机会,在活动总使得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小学语文教材里面,存在许多学生练习动手能力的内容,例如可以组织演讲比赛,可以对学生的口语能力和现场表现力进行锻炼,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习变得更加的有趣,而且学生更好的投入其中,在课堂里面感受失败和成功。学生参与到其中,能够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到游戏当中,感受团结的力量。在活动当中学生不仅可以对自我动手能力进行锻炼,还能够感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能够在遇到困难的实施自己去想办法解决,体会到成功的了却以及被人认同的感觉,能够自己承担失败,知道有付出就有回报,这样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让学生在小的时候就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⑩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营造宽松、民 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宽松、民 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必须作出积极有效的努力,具体来讲,教师要着重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要放下师者的尊严和长者的架子,把自身置于和学生平等的位置,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尝试和学生做朋友,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用民 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温和、民 主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同观点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其次,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在授课的过程中,保持微笑、亲切和蔼,在学生回答问题遭遇卡壳的时候,及时予以鼓励和宽慰,以此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优秀时,同样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鼓励学生再接再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松心情、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最后,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孩子的心灵都是敏感、脆弱的,教师只有对孩子充满关爱,才能使其敞开心扉,才能搭建心灵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教师爱的犹如阳光,会温暖和照耀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走出心理的阴霾,走进健康的集体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在孩子遭遇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及时予以开导,久而久之,学生必然愿意亲近老师,愿意向老师诉说内心的困惑,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古人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讲述的即是这个道理。二、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语文学科在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中不仅蕴含了大量的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还巧妙塑造了各式各样、立体鲜明的人物形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有甘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淳朴敦厚的农民朋友,有乐于助人、热爱学习、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的小学生,等等。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不仅会认识到色彩斑斓的世界,了解到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还会被这些高尚、优秀、感人的人物形象所熏陶和感染。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予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比如在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美好品质。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青年人看鱼、画鱼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此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作者之所以能够敏锐捕捉到如此真实的镜头,都是源于对生活的挚爱。学生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一点,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别人的欣赏、赞美之情,进而发现、体会生活和世界的美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心灵得到了净化、情趣得到了提升,同时在人格上还得到了显着完善,可谓一举多得,益处良多。三、教师可在布置作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布置富有特色的作业,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设计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作业,以此帮助那些学习基础薄弱、自卑的学生,使之慢慢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又或者教师可布置一些具有心理针对性的作文,如《爸爸,我想对您说》《老师,您听我说》等,为学生情绪的发泄和倾诉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他们内心的困扰和不适得到很好的排解;再或者教师还可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广泛涉猎一些优秀的书籍,让学生在作品之中领悟人世间的真、善、美,进而得到人格上的熏陶、心灵上的启迪、情操上的感染等。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和人格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通常来讲,对课内语文实践活动,建议教师可多组织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这样既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又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组织开展“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志愿者环保服务”“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组织,增强环保意识和理念,学会贡献爱心、关爱老人等,这种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收获远比教师反复的语言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能为学生接受,当然在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心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当今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为此,教师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努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2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9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8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2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3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