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培养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 ,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呢?一起来跟我了解下吧。
1怎样培养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一、提高学生对于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
学生自身对于创新思维的态度和重视程度是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自身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那么即使教师再努力也没有太大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在问题的设置方面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散和培养创新思维,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支持。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对于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足够的重视,才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 成语 文教学任务,而且也可以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机会,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由分组来对 文章 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丰富角色的内容,不局限于文章所展现的人物角色。每个小组在扮演角色展示之后可以进行全班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对于这些角色和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也是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思考扮演角色的时候就在不断创新和研究,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 方法 ,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
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 学习方法 ,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 教学方法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 思维方式 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 语文学习 中培养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碰上诗歌,就让他们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 故事 ,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 想象力 和创造力。我原来喜欢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但是使用过分了也不好。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 句子 怎样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全都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现在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一方面我重视读书思考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 日记 的习惯。有的同学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 倡议书 。我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让学生调查长江大桥的修通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并写成简单的调查 报告 。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结
一、保证自学时间,提高质疑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早就养成了学习上的依赖性。教师成了指挥官,指哪条路学生就走哪条路,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回答什么问题,老师先入为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既定轨道,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围绕老师所提问题团团转,学生哪还有质疑的机会。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故在教学新课前必定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先有充分的自我质疑、释疑,进行个人质疑后,然后小组内部解决疑问,集体解决疑问及各种形式的释疑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释能力。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特别是中低级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好胜心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所提出的问题还比较肤浅,甚至没有什么价值,扰乱课堂的预期计划,但作为教师都要高度重视,不应不屑一顾或拖拉过关,或否定喝斥学生,而应在肯定其努力的情况下,给予中肯的指导,杜绝扼杀学生质疑兴趣的行为,充分保护好其质疑信心,调动质疑积极性,最初学生的质疑一般会集中在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上,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学生对疑问的解开,会有茅塞顿开之感,尝到由质疑带来的满足,加上老师适时适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定会产生质疑兴趣,逐渐形成质疑习惯。逐步提高质疑的能力,指导学生找有价值的疑点,让其充分自信地质疑,在质疑过程中不断思维,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巧妙设置悬念,积极开启思维。
“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创设出有科学性、新颖性、针对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在导课时设置“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重点及难点时主,设置悬念,可把难寓于趣味之中,排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引起对重难点的关注,带来探索思维的自觉主动进行;下课前巧设“悬念”,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课停而思维不停,为接受新知识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小学第六册语文书中的课文时,我就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疑问式导课: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赵州桥建造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现在还在使用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巧妙设悬的疑问紧紧吸引住了学生,学生急于知道答案,自主学习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积极开启思维,迅速明确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掌握了本课重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引导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想。
语文教材 大部份是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来进行二次创造造来实现艺术审美,所以语文课中最适于发展学生想象力,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有敢想才能创,在创中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与创造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很多课文在行文中跳跃大,用省略号留下空白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此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去填补和充实,充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许多课文的故事结尾言完而意未尽,给人们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想象,引导学生多种角度的合理想象的好时机,并给予他们的想象予以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想象积极性,如:教学《掩耳盗铃》这篇 寓言故事 ,故事结尾“没想到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就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他被抓住后的情景。 ( 1 )经过 教育 →认真改正;( 2)死不悔改→吃了大亏。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领悟立寓之意。想象与创造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只有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才能有所创造,才能创新。
五、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作为教师应该在培养创造能力的思想高度去审视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因素,从此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生动激情的语言,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些知识,通过创设情景再现,还原为学生独立探索创新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课前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本地较有特色的山形、山势,与之相映衬的湖泊、河流,在大自然中感受美、享受美。在美的熏陶中激发学习兴趣。上课时,通过课本中桂林山水插图,各种桂林山的形态图,侧面图,去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将它们作对比,了解桂林山水奇特的美,如此安排教学,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 语文知识 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倡议书。我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让学生调查长江大桥的修通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并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
四、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怎么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创新实践
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不争的事实,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这也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状况,要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创新,首先是教者要实现理念的转变,语文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高度来更新教学观念,变“以教定学”的“主导型教育”模式为“以学定教”的“主体型教育”模式。
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时间去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学生创新的表率,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在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切实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作业形式要丰富多样,以富有趣味性、启发性为准则。
二、求同存异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蕴含着创新的萌芽。陶行之先生有这么一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培养质疑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创新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会用怀疑的态度接受知识,打破传统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求学态度,敢于怀疑老师,怀疑课本,养成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求知态度。我鼓励学生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敢于质疑和否定。
三、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对知识理解就会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会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四、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着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要鼓励学生投身 社会实践 ,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五、教学角色互换方法研究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设的过程。一个有 经验 的教师,应该时时处处为学生探索知识创造条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余地、探讨的空间和创造必要的情境,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加入小组讨论。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这样,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完善小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人的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完善小学生的个性,对于他们创新精神的保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的要求不需要太苛刻,从小加以塑造是最好的。小学语文的教材选择其中也包含了很多优秀的人物和优美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经典人、事,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熏陶,只要能够对这些素材充分运用,势必能够在小学生的内心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在他们心中,教师不管做什么,往往都是正确的,所以创新个性必须是教师所具备的,它对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❷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创造力
是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
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
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
这里所说的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和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现在,
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
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书固然重要,然而,
不假思索地读,恰恰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力呢?我认
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
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
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
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
文课从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
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
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
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使学
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
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力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
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
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
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
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
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为
什么说“新的生命在颤动”呢?
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就可以了,但我在
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平时的积累,说
说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
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
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从以上几点
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思维发散点。这
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精心设计训练,培养思维的流畅力
思维的流畅力,是指产生概念的多少,也就是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
和回答,是属于记忆的过程。教学时我们要有意加大这方面的训练
力度。如在练习十一册的“积累·运用四”中第一题时,为了激发
学生兴趣,我让学生用题中的成语,在限定时间内成语接龙,接得越
多越好。开始我想,他们不会说出几个,结果,同学们一口气接了十
几个,可见学生的思路是多么开阔。长此培养下去学生就会思路通
畅,行动敏捷。
四、选点激辩,培养思维的变通力
思维的变通力,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维,从某种思维转换
到另一种思维的能力,或是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看一个问题。即
要能适应各种状况,同时不要以僵化的方式去看问题。其实语文学
习中的许多问题是不能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或是只有一种答案
的。在教《宇宙生命之谜》时,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地球之外
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我让学生先说
说自己的理解。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不存在生命,就这一问题,我让
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同一观点的同学编到一组,让学
生根据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这
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
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又如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
我问:“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同学们纷纷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最后,同学们总结出二者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这样
既揭示了主题又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同中求异,培养思维的独创力
思维的独创力,主要指反应的独创性,也就是想出别人想不到的观
点,也可以说想的问题独特新颖。《狐假虎威》一课,传统的做法是
让学生得出“狐狸很狡猾,仰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进行欺骗,我们
不要像狐狸那样,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结论(喻意)也就行了。这
个喻意大家也是认同的,而现在新的理论应同中求异,激发学生谈
出新的看法。老师说:“你们看过有关狐狸的卡通片吗?想想卡通片
里对狐狸的评价。”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说:“狐狸很聪明。”“这
篇寓言把狐狸说得很狡猾我觉得不公平,其实狐狸在最短的时间内
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既没伤害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不是很聪明吗?
它这个机灵劲儿还真值得我们学习呢!”同样的一篇课文,同样的一
个事物,能够谈出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无疑是培养了思维
的独创力。
❸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触发思维:
巧设疑问;
创设情境;
鼓励质疑;
二、展开合理想象,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合理想象,加深理解
合理想象,促进写作
三、串联链接,培养思维的精进力:
精进力是一种补充概念,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的能力。
四、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力: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
五、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和求异能力:
培养多向思维
培养逆向思维
总结: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将来发展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❹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设置悬念,启迪思维。古人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说明疑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置一些疑问,让学中在思考和探讨中,开发自己的思维。比如在学习《狼来了》的故事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先去阅读这个故事,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到最后,大人们都不再相信小孩的话”,设置一个疑问放在这,让同学们去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说出自己的看法,在不断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长期训练下去,对学生综合思维培养的具有积极的正面效果。
观察、想象,训练思维。想象是一种无声的场景,能够带我们飞过千山万水,体会作者那一抹淡淡的感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尽情地想象,想象是打开思维培养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向学生提出:“廉颇是如何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让学生展开无限的联想,并且可以想象他们之间进行了哪些交流,廉颇说了什么,蔺相如有没有原谅他等。这样,学生边阅读课文,边进行想象,在学习过程中,开放了自己的思维。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活跃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活跃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大脑就开始活跃起来,长期的熏陶,对培养活跃性思维有极大发促进作用。教师应该抓住重点,用此方式来教学,不仅教学质量会更上一个台阶,学生的思维进步更会得到质的飞跃。
创设实际情景,培养发散性思维。所谓创设实际场景,就是要求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文时,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将书中所描绘的场景再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诗文,创造一种有声的情景,让学生们体会作者的情感,或者鼓励学生在教室里对书中所描述的场景进行表演,课堂气氛得到极大的活跃。教师在指导学习中,应该注重开发他们的多种思维模式,养成事半功倍的学习习惯。
❺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2
一、运用插图,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少年儿童具有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认识事物具有直观性。因而,小学语文课本内编排了大量的彩图、彩照,便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新课教学中,利用插图导入,创设课文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先出示插图,再引导学生看图:(1)图上画了什么?(2)乌鸦在干什么?可是瓶子里的水怎样,瓶口又怎样?(3)乌鸦喝到水了吗?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课文是怎么样描述这幅图的内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乌鸦喝水》(板书课题),听老师读课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插图上,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演示实验不仅能直观、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称象》时讲到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于是我准备了一些用具,用来演示该方法:(1)用一个透明的水缸装上水,把一艘模型船放进去,然后把一头玩具大象放入船中,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并理解“船舷”一词。(2)再把大象从船上拿出来,往船上装预先准备好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3)然后用天平称一称船上的小石子。(4)小石子共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立刻追问学生:“你们有谁能想出比曹冲这个方法更好的办法来?”学生立刻进入冥思苦想的状态。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们可以用人代替石头。因为石头比较重,又要搬,而用人就不用搬,可以很快地计算出总重量。”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❻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思维能力该如何去培养呢?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
设置悬念,启迪思维。古人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说明疑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置一些疑问,让学中在思考和探讨中,开发自己的思维。比如在学习《狼来了》的故事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先去阅读这个故事,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到最后,大人们都不再相信小孩的话”,设置一个疑问放在这,让同学们去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说出自己的看法,在不断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长期训练下去,对学生综合思维培养的具有积极的正面效果。
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❼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的创新兴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其次,要激发学生对创新好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 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 最后,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重视观察实践,提高学生思维形象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求知欲,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为观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观察拓展了空间。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观察实践。 2.强化思路训练,提高学生思维条理性。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依据一定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然后经过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例如教篇章,可通过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让学生学会分析概括,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说话!写话,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然后将观察结果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或写出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3.把握实质,提高学生思维深刻性。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把感性认识加以比较、分析,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感情色彩。同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新知后,多出一些变式练习题,拓宽知识面,加深新知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抓住实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加强应用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应该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语文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方法,探索新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找出有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有效手段。 三、重视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所谓概括,就是在思想上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的过程,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 1. 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从教学实践上来说,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概括的过程,知识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 2. 优化作业设计。集中思维是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是创造性思维中较为复杂的思维形式,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文、道结合。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学生在学习、运用"文"的同时,还要完成"道"的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的某项突破,也不是某个学生偶尔的创造体验,是未来需要今日教育完成的任务,是"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前进的创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