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修逻文,
据说语文的几个组成要素是“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语修逻文”大概就是指语法、修辞、逻辑、文采。
2. 语文中的语、修、逻、常指的是什么
语法,修辞,逻缉,常识
3.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具体指什么
这八个字大多出现在一些教案中。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第一堂课就告诉我们,语文课难教、难学,关键就在这八个字。
字——就是教会学生字的意思,中华文学博大精深,一字多音、多义、多用,所以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词——词汇的意思,同理,一个词汇有不同的意思,例如:东西这个词有贬义、中性两种词性,组成字词结构还会引申出许多意思;又例如:阏氏(yan )这是匈奴皇后的意思,但是作为单字又有不同发音、解释。
句——句子,普通的句子,主谓宾定状补,但是古汉语文言文又分许多宾语前置啊、动宾结合啊什么的,理解起来十分复杂,学习古文不仅要好学,还要天分(理解能力的天分)。
篇——篇幅,或者说一篇文章,也有指的是节选。如《出师表》之类的,这就是大范围的解释了语文难教难学,因为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政治、地理、人文。别说老外,就是中国人,也很难理解,在国际文学体系的冲击下,我们传统文化正在淡化,很多人不理解士大夫的节操,当然,这也和“崖山之后无汉人”有关。所以许多有关气节的文章,《出师表》《苏武牧羊》《过零丁洋》等等,变得越发难以理解。更有甚者,把苏武牧羊理解成了一家饭店,这几乎就是一种悲哀!
前四字表示的单纯从字数上的分类,后四字表示的是用法
语——成语、谚语、偈语、俗语。泱泱五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大规模的语言模式,虽然经历过那么多次的王朝更替、焚书坑儒,但是留下的瑰宝依旧让我们学不胜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仅此而已。
修——修饰,可以解释为排比、比喻、反复等等的语句用法,作文考试中大多就是考察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解和应用。
逻——逻辑,有倒叙、插叙、顺叙、前后呼应等等,讲求的是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前后连贯、紧凑、符合事实、能够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文——这是许多老师有分歧和争议的地方。一说是文法,但似乎和修、逻重复了;一说文化,这似乎符合,就是白居易所谓的“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政治清明时,如盛唐、两宋,大多数的诗词歌赋描绘的是太平盛世、更功颂德、无病呻吟,极尽华丽之能是。政治惨淡是,如李煜、陆游、文天祥,多有悲伤、悲愤之感。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文化救国,其文章多为讽刺,来激励国人的士气和精神。
大致就是这样。
4.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有何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总结了现代语文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广泛吸收了外国母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课程理念。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整体上来看,这些探讨一方面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实质,另一方面,也在许多方面深化了我们对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目标的认识。 当前,语文教育改革正在走向深入,在这个时候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走过的这一段路,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作一次反省和再认识,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一、语文素养是指人的语文生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和修养,它第一次立足于语文与人的关系,阐释了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的重要意义,要从语文教育核心概念的发展历史来认识。
在语文教育历史上,曾出现过“思想教育”、“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概念,用以指导语文教育实践。“思想教育”主要是从教育的政治性、立场性着眼的,人们认为,语文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要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而且,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 更具有进行思想教育的优势。 应该说,这个概念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的思想教育的功能,但不是对语文教育本质属性的全面揭示,它停留在一般性的讨论上。“语文知识”着眼于语文本身,它的提出使语文教育从语文之外走到了语文自身。 但是一方面,语文教育并不仅仅局限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语文教育还包括更广阔的内容;另一方面,这里所指的语文知识本身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所以,它对语文教育的意义也是有限的。“语文能力”是最接近“语文素养”的一个概念,但是,它们在内涵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心理学中,“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那些心理特征”。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语文能力”即指完成听说读写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这个概念停留在心理层次上,它重在“功用性”,而语文教育的功能有许多不是功用性的,而是修养性的。“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能否取得成功,往往还与人的整个个性特点、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物质条件、健康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p600)而恰好是“人的整个个性特点”等要素,在“语文能力”的范畴之外。
与前面提到的这三个概念相比,“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是在一种广阔得多的视野里来立论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 美的和谐发展。” 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一个解释。 应该说,这个解释主要是一种外延的例举,而不是内涵的揭示, 它停留在A+B这样的层次上,它的丰富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揭示。正因为如此,它受到了一些同志的批评、指责甚至完全否定。 我认为,课标关于“语文素养” 的内涵的表述是值得讨论的,目前的研究也还很不够。 但“语文素养” 这个概念本身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是过去的“思想教育”、“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扰袜猜这三个概念所不能概括的。 这三个概念主要是从“条件”这个意义上来立论的,而“语文素养” 则主要是从“高度”这个意义上来立论的,它主要揭示语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即“语文的育人价值”),而不仅仅是从事听说读写活动所需要缓型的条件。 如果说“思想教育”、“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主要在学科的、心理的理论视野里来概括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主要好简从人的语文活动这个层次来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那么,“语文素养”则主要是在语文与人的关系这样的理论视野里来概括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 主要是从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这个层次来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 前者可表述为:我们要开展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必须接受思想教育、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后者可表述为:我们要作为一个社会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 。其理论视野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
由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所谓“语文素养”,就是指人的语文生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和修养。它是一个复合概念,又是一个表示发展程度的概念。它概括了人的语文生活的各种要素,又表示人的语文生活达到一定的境界 。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我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肯定会进一大步。
二 、丰富的人文内涵、鲜明的实践特征和感性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语文教育改革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这三大特点
规律是客观的,是必然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论述是正确的,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当然,对于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内涵,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1、语文课的人文内涵是由语文本身决定的,而不是外加的
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不是我们从语文以外的什么地方强加给语文教育的。人们对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可能理解得不深刻、不正确,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或作那样的理解。但语文教育本身的人文内涵却不会因为人们的理解不同而不存在。在这个问题上,很久以来一直存在一个误会,以为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是我们在语文以外对语文内涵的提升或增色,是把语文以外的某种东西从外面赋予给语文;有人文内涵的语文是“好的语文”,没有人文内涵的语文就是“不好的语文”。其实,语文的人文内涵是由语文本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不存在着好不好、有没有的问题,只存在着我们是否深刻地认识到,准确地把握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人文教育的人和轻视人文教育的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人们认为 ,语文分为内容和形式,强调人文教育的人强调的是语文内容的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人强调的是语文形式的教育。事实上,语文内容固然是语文的人文内涵之所在,语文形式也同样是语文的人文内涵之所在。语文的形式,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言语表达式、言语风格、文章章法等 ,本身就是人的符号创造物,本身就是人的精神力量的体现,就是一种文化。把握住语文的这些形式性因素 ,就是把握住人的精神力量,就是把握住一种文化。
2、语文课的实践性不是指语文的活动性,而是指它与生活的关系。
怎么样来理解语文课的实践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人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有很多活动,比如说话、讨论、写作,训练等等,这当然没错,但语文课的实践性不仅仅指语文的活动性,活动是语文课的实践性中一个很表层的内容,或者说,它是一个在很大的范围内来理解活动这个概念的。这个概念涉及到语文活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人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包括人的外部生活,内部(心理)生活,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与语文活动联系在一起。没有语文活动,人的生活就会失去大部分的可能性。人不是用语文来生活,人就生活在语文中,或者说,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活。因此,语文的实践性这个概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语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是语文是一个生活的过程。强调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强调语文教育的动态过程,强调语文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强调语文教育生活化是同一个思想 。
3、语文教育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对语文的感悟、体验既是一个教学过程,也是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育心理方面有个突破,就是将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其他课程的心理过程的不同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并加以强调。语文教育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
所谓感悟,是指言语作品对主体的一种言语唤醒、激活、生成与转换,即由对作品的“感”而生出的记忆 、联想、想象、情感与思维。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整体性的领悟。这个整体,一方面指作品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是指将言语的各个层次和要素都放到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语境性领悟。二是意象化的领悟。这个意象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它是情感化的,渗透着情感的领悟。一是指它是直觉性的,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的推理。三是个性化的领悟。感悟之“感”其对象是作品,但感悟之所以是感悟,是对作品的超越 ,是由作品引发的记忆、联想、想象和思维,以及情感反应,这种记忆、联想、想象和思维以及情感反应与言语主体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和人生态度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感悟的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它正是语文素养的内在构成要素。
所谓体验,是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语文活动者在这个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参与语文活动、亲历语文活动过程。它也有三个特点。一是亲历性。没有亲历就没有体验,体验是相对体验者而言的,体验是体验者的体验,别人是无法替代的。二是感性活动性。体验是一个感性活动的产物,即使是一个思维活动,我们强调的还是这种思维的感性成果,即学生对思维的体验。三是情境性。必须将体验者置身于一个具体情境中,体验者体验到的,不仅仅是作品,还包括作品所涉及到的生活。具体地说,体验者所体验到的,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是在对语文的这种深刻的体验过程中形成的。
5.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有哪些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哪四个素养6. 小学各个学科教学目标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主要依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知识和加涅的学习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分类理论把学习结果分为三类认知、态度、动作技能,其中认知又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三方面。根据学习结果的特点,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了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而言,研究者指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用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予以教完美的解释。言语信息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主要指“语修逻文”方面的知识课文内容知识,指文章所陈述或蕴含的道理课文背景知识,指有关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写作意图的知识。语文智慧技能是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述自己的思想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字词句篇的掌握之中,学生通过字词学习、句子学习、篇章学习获得字词句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能力等。
语文认知策略是一套如何学习语文的程序,主要指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如识字、阅读、写作的方法等。语文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语文情感与态度主要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了许多情感态度方面的内容,包括道德和审美等。
加涅的学习分类结果主要对认知领域目标水平进行了划分,而布鲁姆等人则将教育目标按照预期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变化的行为分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心因动作。
【借鉴布鲁姆的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种水平,“能力”目标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种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领悟内化三种水平“过程与方法”指运用相关的认知策略在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教学目标水平的过程中获得的能力。
7. 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语文学科的学科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格雏形的培养;夯实听、说、读、写、书(指书写)的基础;提升阅读素养;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增加文化积淀,培养爱美的情趣。
一、是人格雏形的培养。小学阶段,不可能完成确立价值观、人生观的任务,但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其中,爱祖国,爱人民,有社会责任感,有国际视野,有友善、诚信等品德,是人格雏形培养的重点。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为小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做人的底子。
二、是夯实听、说、读、写、书(指书写)的基础。做到“六个一”: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写一手好字;能读懂一篇文章(包括一本书);能写一篇内容具体、文从字顺的文章;有一副好口才;养成一种好习惯——天天读书。如果每个小学生都能做到这“六个一”,就为他们打好了学习语文的底子。
三、是提升阅读素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还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因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习学校课程、终身学习、精神成长、创业成功都仰仗阅读。有了较高的阅读素养,就为小学生打下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四、是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要能质疑,爱探究,会发现,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重点是唤醒内生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是增加文化积淀,培养爱美的情趣。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传承、积淀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功能之一,分内之责。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了,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品位、气质。
8. 初中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根据新课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的描述,初中语文的基本素养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积累丰富,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能够区分近义词。
2、有良好的语感,看到病句,能够指出其错误并改正。
3、具备发散思维,看到一则材料,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4、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多阅读,勤积累,勤思考等。
5、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比如勤查字典与词典,认真书写等。
6、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出口成章与下笔成文。
7、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热爱祖国,奋发进取等。
9. 什么是语文科核心素养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
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
要做些什么。
“
素养
”
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
“
核
心素养
”
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
才的需要。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
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
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
他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
需要双核的基础
: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
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
能力为基础。
研究语文科素养,要突出拦哗几点
:
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
现代人处于一个特殊人际活动圈子,其文化特征是鲜明的。具体说,是现代人聚集起来,过着现代
生活,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渴望发展的也是基于现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现代人与现
代社会,手态这个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
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这个
“
现代化
”
的烙印。
语文简薯行教育的这个
“
现代性
”
,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传
统语文与现代语文在五四运动和葵卯学制下的教育都曾经画过界:现代语文,以学习白话文为主,
演变而今,在于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这个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
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文化;这个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
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这个语文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
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
语文是语言学科,就人才类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其培养人的特长也归入语言领域。语文
人,一定是具有语言优势的,进而发展文学水平、文化水平等。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画出界限来,
这个课程到底要学习什么?不要让语文老师变成一个全能选手,什么都教。这门课程也不可能不所
不包。语文教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却无法解决。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
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由此起步,语文姓语,也
要做好这个本分的事。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也就是语言具备了完整形态的表达,具有了
结篇的意义。这就是说,语文科的学习,也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全世界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优
秀作品都包容进去了。文章里包容的东西一下子丰富起来,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
等都要包括在其中。而且之于优美语言的审美就变得重要的。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类最美好的
语言,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思想等一并装入文章呈现给大众,成为教育的样本。这个阶段的学
习对于发展人的典范语言起重要作用。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这需要在一个人有了很多人
生阅历和基础性的社会认知之后,才可以启智。这个学习可以延后一点,作为语文科素养发展的后
续事情。语文科读久了,或许其人的文化滋味就显着起来。
读书、写作,这是语文科的本质性的行为表现。过去如此,今后还会如此。在语文科学习中,也不
要失去母语文化的土壤,古代的经典作品不要排斥。这也是今天我们强调文化传承的基本意思。只
是文化的学习是延后的事情,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太多灌输过去的书
本和所谓的文化。非要在人的思想奠基之后,有了多维思考和辨析能力之后,才可以把传统文化里
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剔除出去。
三是,着眼在核心素养,不要过于泛化,超出学科实施力量则就成为学科实现不了的目标。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
“
核心
”
,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科
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
“
字、词、句、语、修、逻、文
”
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
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
可或缺的,就补上
“
思
”
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
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层次,谈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都没有问题,进一步延展到文学、文化、以
及人文化的时候,很容易收不住口。过去语文科教学越界的时候很多,上成政治课有之,上成历史
课有之。现在文章的内涵扩展了,新闻、说明文、科技文,各类应用文进来了,于是一些课堂开讲
医学、宇宙学、科学知识等。还有的老师,在语文课,与学生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似乎在上哲学
课。
语文科一定要守住语言学习、据于文本,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其他都是从这里长出来的。在高
学段就增加一些,学习能力强的人都多涉猎一些。而且,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不
能逾越生活基础、思想基础。没到那个岁数,缺乏那个阅历,缺少思考力,则其语文的认知总是到
不了你要他去的地儿。
四是,基于不同的学段,结合教学发展,进行素养发展的层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