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如何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23-04-16 04:47:28

1.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

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1 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

结合具体语文教材特点,紧扣核心素养,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特点,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芦谨情况,涉及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难度,组织学习活动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教学难度,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积累学习经验。

3 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的情景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要服务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景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悄哗缓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在创设情境中学习,结合具体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突出语文课程启模实践性的特点,培养学生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用于创新的目的。

4 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宽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体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

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解决多方面的教学渠道。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什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如下: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五)具体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编辑推荐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及教学和评价建议。

2005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着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3.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怎样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么?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新的语文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学习和氛围,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在自主与互动中畅所欲言,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鹿和狼的故事》的教学中,我首先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①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那些措施?②罗斯福错在哪里?为什么?③作者借这个故事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④联系生活实际和看过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谈谈自己的理解。随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以问

4.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充分体现育人功能,切实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首先是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其次是塑造高中生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再次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高中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是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二是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是培养高中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能力,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3、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要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就要突出必修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兼顾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5. 如何正确把握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特点

(一)把握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特点 1、人文性 2、实践性 3、民族化 我们先看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1、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是一个人文性的课堂,这是由语文课的语文的特点来决定的,语文本身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人类文化的传承的重要任务,而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人的精神领域在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它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另外,语文本身在接受的层面上来讲,又有因人而异的特点,也就是说,对语文的阅读的内容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有人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哈姆雷特,在不同的读者的眼中,能演绎成心中所认识的那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说,我们对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带有个人的强烈的色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它的多元性,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对同一个阅读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是理解的多层性,例如,我们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在少年时代读《背影》,可能仅仅认识到的是一种父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如果到了青年时代,可能就会对这个爱的认识又要加深一层,如果到了中年,可能会被这个爱深深的打动,到了老年,可能又会为自己拥有了这份爱而深陷其中.所以说,即使是同一个阅读材料,由于读者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变化,他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语文的学习具有多层性的特点,这种内容本身的特点,具有传承文化的特点,而理解上又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性,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必然就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这种强烈的人文色彩又必然的会反映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反映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就会体现三个特点: (1)对学生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这种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由语文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我们前面说过,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人的精神领域起作用,因此它必然对人起着一种熏陶和感染,这种熏陶和感染我们又要注意,它不同于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带有灌输的特点,因为一个孩子在他对世界观的形成的过程当中,起初阶段可能是空白的,我们就通过我们的教育让他对外部世界产生认识,这种教育加上他自己的实践,就形成了他的世界观.而在语文教学当中,它不同于思想品德,不能灌输,不能强制性的灌输,它体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浸染,也就是说,像一匹布摆到染缸里,浸泡在其中,慢慢的吸收染料的颜色,最后成为染料的那种颜色,是一种浸染的过程. (2)确定学生的价值取向 教学内容本身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起了一个定向的作用,这种价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生价值的取向 语文课上所展现的阅读的材料,往往是古今中外的传统的、优秀的一些作品,在这些优秀的作品当中,展现的是人类的最高尚的文化,这种高尚的东西对接受者来讲,必然就影响了接受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它会对接受者或者是学生的人生价值定向起作用,而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它还不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学,更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呢?是对一种文化价值的定向,作为一个民族,必然有着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它长期的传承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且通过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 本民族的人缘,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传承的形式,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它承担的就是这样一个任务.所以,我们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小而言之,影响学生个人的终身的人生价值定向和文化价值的定向,大而言之,又可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道德的价值倾向,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的定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传承我们的文化上,把我们民族的和国外优秀文化,一步一层地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所以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的文化.假如说,我们的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或者对国外的优秀文化采取一种虚无的态度,那么我们的学生必然会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或外来文化采取一种虚无的态度,这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现象.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必须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通过我们的价值取向,确定学生的价值取向. (3)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我们前面说过,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对语文阅读材料所产生的体验,应该说是独特的,我们也必须尊重这种独特性,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出现一个情形就是:对文章的理解也好,对语段的认识也好,强求一个一致性,这个其实是有违人的阅读的本质特点的.语文的教学又不同于理科的教学,理科的教学强调一致性、强调唯一性,例如,在我们的算术教学当中,一加一等于二,你不可能再得出别的结论来,如果你得出了别的结论,你的理解就有了问题,可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不唯老师、不唯教材、不唯教参,而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带有列强的个性色彩的体验,只有这样,这种语文教学才回归到最本质的特点. 2、实践性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实践性的课堂,因为我们的语文本身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具工具,因此它决定了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体会一下,语文所具备的能力是听、读、说、写这四个主要的能力,听、读是信息的接收,说、写是信息的输出,这种信息的接收和信息的输出构成了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最基本的手段,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它就具有了强烈的工具性的色彩.说到语文的工具性,又反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就带有强烈的实践性的特点,这种实践性的特点具体的表现为两种形式: (1)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始终不渝的坚持一条,就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体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课堂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在交际能力上获得提高.很多语文老师容易把语文课堂当作展示自己的个人才华、个人学术修养的舞台,这是错的,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个阵地,同时也是展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老师应该是舞台下的导演,而不是舞台上的演员,舞台上的演员是我们的学生.再打个比方,如果说我们的课堂是一个竞技场的话,那么在竞技场上展现自己才能的是我们的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就是运动员,而老师应该是运动场下的教练,我们应该通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展现,从而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才能和才华. (2)语文知识传授突出其好用性 这一点也是对语文学科教学当中,与传统教学有着很明显区别的.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很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它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条理性,因此,在学生学语文的时候,要从语素讲起,然后讲到词、短语、句子,句子还得分单句和复句,然后再讲到句群,再讲到篇章,再讲到全文,这从单纯的研究语言构成的角度来讲,是必要的,但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是不是有必要呢?在新课标当中就特别提出 了一个要求,就是不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要是掌握一些基本运用的方法,并且能够比较熟练、比较成功的来运用它的母语,而语言本身的系统的知识,应该是专门研究语言的专家们去研究的事,但是我们并不否认知识本身在形成语文能力当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我在这里提出了要重视语文知识传授当中突出它的好用性,好用性怎么来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能用得上. ● 所学的知识能够接受得了,并且会运用. 如果从运用得上了角度来讲,可能从语素一直到篇章结构都是能用得上的,但是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要求会非常非常的高,脱离了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这个好用就强调了对学生来讲,他还能够用得上还必须是会用,也就是说,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是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毛老师在《感受自然 抒写自然》这篇课文当中,在知识传授所做的实践,可以证明这一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毛老师课堂教学片断. 刚刚我们看了毛老师在她的课堂教学当中是怎样传授写作知识的.写作在学生的语文实践当中,有些东西可能是自然习得的,也就是说,在长期的母语环境当中,在长期的母语阅读当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些东西,但是,作为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不能单纯地依赖于这种自然形成的基础,当然,这种自然形成的基础是我们必须加以利用的一个有利的条件,而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必须传授相应的知识,毛老师在她的课堂教学当中就传授了写作的相应的知识,这个知识对于学生在这个阶段写相应的这个内容,应该说是非常有用的,同时也是非常好用的.这堂课的实践证明,学生在掌握了毛老师所教的内容之后,能够很快的加以运用,并且在写作的实践当中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去实践、去践行,所以写作的收获是比较明显的. 综上所述,一个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特点,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反映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活动的课堂,是学生形成能力并且展现他的素养的课堂.另外,还应该是在形成能力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着重强调的是知识的好用性,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说到传授语文知识的好用性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它和相关学科的区别,比如说,它和同样是人文学科的《哲学》以及《历史》相比,《历史》和《哲学》也是人文学科,但是这两个学科的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像《哲学》,有哲学的相应的内在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而《历史》也有构建在大量的历史知识上和对历史知识的评价之上的完整的历史知识的体系,但是语文学科不强求这种完整,它强调的是实用,能够学以致用. 同样的,和理科相比也是这样的,理科的知识强调循序渐进,强调前后衔接,强调前面为后面做铺垫,也就是说,它要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作为语文学科,主要知识还是强调它的好用,说到这,我强调一个问题,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一方面要关注知识的好用性,但同时又要注意对过去传统教学当中,强调知识系统和完整的这种做法,要进行调整和革新,不能再按照过去的做法,把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全盘的搬给我们的学生,这会严重的加重学生的负担.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重视知识的好用性,在语文的实践活动当中,也要关注语文知识的好用性,从而培养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听、读、说、写的能力. 3、民族化的课堂教学 我们的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母语教学的课程,学生所学的语文,从他呀呀学语的时候开始,接触的就是语文,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他不是一张白纸,是在有了一定的积累的基础上,来开展我们的教学,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民族化的特点,同时我们的语言本身也带有强烈的民族化的色彩,这种只有汉语才有的色彩、其他语言不具备的色彩,必然也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也影响到语文课堂的一些特点,因此,语文课堂在体现它的民族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上,也应该表现为两个方面: (1)突出汉语言的特点 这种突出汉语言的特点,首先应该反映在我们的知识教学上,在写字、认字教学这一类的知识教学上,汉字的特点、汉语言的特点,应该充分的体现出来,比如说认字的时候,汉字在它的造字方法当中,最突出的一种造字方法,是形声字,而形声字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掌握了,对于他举一返三的去认字、辨形、辨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汉字特点所决定的.同样,在阅读教学当中,民族化的汉语的特点,也有它的鲜明特征,比如说在阅读当中,有的时候有些字词,我们未必都把它认得了或者说把它本来的意思都揣摩的很充分了,但是并不影响我们以文章及至于对语段、甚至于对这句话的阅读,这里面就包含着汉语言的阅读当中我们猜读的手段,这种猜读,根据上、下文,根据语境,根据前面的语言积累,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对语句就能够估计出八、八不离十来,这也是汉语的特点.这是在我们语文教学当中,必须体现出或者说是突出汉语的特点,用它来辅佐我们的教学,来帮助我们的教学. (2)重视培养语感以及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能力 首先看培养语感:在我们的汉语当中,汉语语言有些很鲜明的特点,以至于使得汉语在很多外国学生看来,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难学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汉语言的多义性,比如说,用词的多义性就很有特点,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外国人听邻居在嘱咐孩子说“你上街给我打酱油去”,他就问打酱油是什么意思,邻居告诉他打酱油就是买酱油,结果外国人家里的灯泡坏了,他就对孩子说“你给我上街打灯泡去”,孩子说“灯泡能打吗?”,他说“能打,我有钱,你去打.”,结果孩子把路上的灯打坏了以后,别人找上门来,孩子说“就是他让我打的,而且他说他有钱.”,他说“我让你去买灯泡啊,你怎么把灯泡打碎了呢?”,他不知道“打”字在酱油的语境当中有买的意思,可是在灯泡的语境当中就不具备买的意思了,同样的,一个量词,一个“条”字,我们通常用来界定鱼,一条鱼,或者是说一条彩带,用它来讲人,似乎很不合适,可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比如说“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就得用“条”字,用“条”字能感觉出这些好汉的粗犷、豪迈、刚毅,都能反映出来,如果用“一百零八名好汉”,那这个意思就大打折扣.这就是汉语语言当中的表达上的丰富性、多义性,还有些语言表达上的含蓄,也是很耐人寻味的含蓄的特点,比如在教学当中可以看到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写的都是乐,让你感觉作者乐着,其实作者内心并不乐,他被贬了官,乐什么呢?他被发配到京城以外,乐什么呢?来到一个不茅之地,乐什么呢?他没什么可乐,可是他不能写他不乐,他要写不乐,文章传到皇帝那里,他日子就不好过,可是这种感情他必须表达,怎么办?他不写悲,就写乐,可是在他的每个乐字后面你都能体会到他的人生境况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悲凉,但是,同时他又把这种悲凉融化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当中,就是与民同乐,使个人的悲与民众的乐融进去,化解掉,而这些东西在他的文章当中一字不做,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揣摩他的潜在的含义来理解这种含蓄的表达. 这种汉语语言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必须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能力,而在这点上,也是传统教学很忽略甚至于做得很失败的地方,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当中,从五十年代初,从苏联人那儿,也就是从凯洛夫 那儿学来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这种基本方法把阅读教学分裂成几块,先从时代背景讲起,然后介绍作者,然后读书,然后字、词教学,然后就是把文章分析,而分析文章往往就是分段、归纳段意,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来归纳中心,一篇好好的文章,在这种分段、归纳段意的过程当中,被活活的肢解了,而在阅读当中,从阅读本身来讲,我们对阅读本身并不是说在阅读的时候就把文章分成了几段、它的段意是什么,首先应该是对文章的整体的把握,在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感悟当中,我们和作者进行了对话,进行了交流,我们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在写的这个当中想表达一个什么,这个才是阅读本来的特点,阅读就是对话,而不是把他肢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培养他的揣摩和体会语言材料的我们前面从三个方面,也就是: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民族化的课堂教学这三个方面,谈了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在新课标下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认识: 新课标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的目标,这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的提法是有所不同的,这就反映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必须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们的教学,来实施我们的教学,来评价我们的教学,对这三个维度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新课标从三个维度下对课程目标所做的表述: 在新课标当中,课程目标总共做了十条表述,这十条表述当中,第一条到第五条,主要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这两个维度来界定目标,而第六条到第十条,则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来界定目标,但是,一至五侧重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里面并没有排队知识和能力,也包含着知识和能力,同样,六至十条的课程目标当中,着重的是知识和能力,但是也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在语文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当中,是这样表述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这个表述当中可以看出,它强调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步的去培养,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过程和方法,在强调学习过程以及逐步形成的时候,实际上它是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来提出目标,而这个目标它所最终达到的是: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实际上又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提出目标.同样的,在第三条当中,它提出的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里面又涉及到了方法,同样,方法后面也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法本身它所讲的涉及到的语文学习方法,必然的离不开相应的知识.所以说,在一至五条当中,虽然是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方面来提的,但是它也渗透了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因素,而六至十条,虽然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提的,但是它也渗透了一些情态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的内容,比如说第七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在这个目标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它比较多的涉及的是知识和能力,例如要学会运用阅读方法,但是它里面也包含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说要注重情感体验,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所以我们对新课标当中从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从两个方面来谈: 1、注意横向协调 所谓横向协调,就是三个维度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交融的,相对的独立是因为知识和能力比较侧重的是学习,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什么?学知 识、能力,这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界定,过程和方法主要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的角度提出来的,也就是在学和运用的过程当中,它要强调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并且要掌握相应的方法,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侧重的是学生的体验,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在形成能力的过程当中,他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什么,这三个相对独立就这样区别开来了,知识和能力侧重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侧重的是运用,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侧重的是体验,这是它们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它的交融性表现在: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在过程和方法当中加以形成,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当中,他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它往往是和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紧密的结合,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也是在过程和方法当中所形成的,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对知识运用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对自己民族语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自己人生价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在这三者当中,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更加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从我刚才的分析当中,我们应该体会到,过程和方法当中形成了知识和能力,并且转变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是我们对三个维度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在设定自己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必须高度的关注目标是三个维度来设定的,而这三个维度,既是相对独立的,也是相互交融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来看一下袁老师在他的《背影》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是怎么设计她的教学目标的,在她的教学目标当中,又是怎么体现出三个维度的相互交融的,请大家看课例���� 在刚才袁老师的目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目标当中,既有过程和方法的要素,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素,同时也包含了知识和能力的要素,她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能力,只有有了这个能力,他才能够体会到文中的这种感情,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感情的获得,又是在它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所以,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比较完整的体现了新课标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2、注意纵向有序 纵向的有序体现在课程目标本身是有阶梯性的,是有层次性的,在新的课程标准当中对课程目标的提出是年段提的,是按照小学的几个阶段和初中的相应的阶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我们任教的角度来讲,我们不可能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九年级,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并不是说初中阶段的要求就是相对的、固定的,它也应该是有层次性的,这种层次性也应该表现在:我们在教学当中,在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按照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循序渐进的不断的去提升,不断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不断的提高知识和能力,不断的转变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当中,作为一个老师,应该首先把你所任教的整个年段,比方说你教初中,就应该把初一到初三的或者说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整个六本书先要系统地看一看,并且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总体要求了然于胸,在这个基础上,再把它的总体的要求分解到三个年级,再分解到六个学期,再分解到每本书的每个单元,及至于每篇课文当中,让学生在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每一册书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提高,而我们的目标的设定,也应该表现出它的衔接和呼应,前面目标的设定,同样的一个目标,可能它的层次是比较浅的,同样的一个要求,可能它的角度是一个方面,到了后面的单元再次出现的时候,同样的一个目标,它的层次可能会提高一点,同样的一个目标,它的角度可能会转换了一个方面,这样我们就从螺旋式的盘旋当中让我们的学生不断的提高他的能力、提高他的语言素养,或者说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它,从而提高自己. 所以在教学的目标设定上,除了要注意横向的协调,也就是三个维度的协调之外,还有注意纵向的有序,就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相互照应,册与册之间以及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相互照应、相互提高、促进,这在教师的备课当中应该要把它做好,否则你的语文教学又进入了另一种状况,就是零散、零乱,这也是语文教学不应该出现的现象. 我们刚刚从语文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确的认识新课标,从这个角度谈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特点和目标的认识,概括起来讲,对语文教学特点的认识,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化的特点,而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目标,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在目标的认识上还应该注意到,新课标提出的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相互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的,另外还要认识到这三个目标还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对新课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且在后面要讲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来.

6. 《语文课程标准》有哪四条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7. 语文的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作品名称
语文课程标准
创作年代
2011
作品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作者
教育部出
快速
导航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第四部分评价建议

附录
第一部分前 言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尺滚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陵颤余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洞瞎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8. 如何正确把握新课标中语文课程新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在视导听课过程中,有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中的一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看起来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课堂上似乎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也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毫无美感可言。记得曾经在李镇西老师的着作《做最好的老师》一文《<冬天>教学课堂实录》中看到:“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共鸣,就是欣赏;读出问题就是研究,还包括质疑。”“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的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表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理解。”试想,如果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一篇优美的文章被他用“发音”的形式读出来,没有共鸣,没有欣赏,更没有研究质疑,连文章基本内容都没读懂,那还去哪里寻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的渗透?不会写基本常用的汉字,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谈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理想境界。

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在平时视导听课过程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师说:“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学习,第一组学习第一部分,第二组学习第二部分……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一会儿组内选代表进行展示。”然后学生开始了看似自由民主的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三五分钟过去之后,老师组织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交流。有的老师在评价时,只要学生敢说、能说,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更不注意学生所说的内容是否是自己或小组讨论所得还是照着参考书念的。而我在仔细观察后发现,有的讨论学习“效率高”的小组,只是组内的优秀学生按照参考资料念一遍,让组内同学在书上做记录;有的小组只有少数人参与探讨,其他人在说悄悄话;还有的小组学生干脆就大眼瞪小眼干坐着。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钻研文本。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只关注了自己学习的内容,不能全面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忽视了老师的引导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才能逐渐清晰,否则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而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部分老师没有很好的把握新课标,没能真正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个理念,淡化了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还提到“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点拨……“而这段内容中需要关注的是“引导、指导、引领、点拨”这几个词语,因为这些词语正体现了“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理念。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发挥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恰当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读文章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才能读懂,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得到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课堂教学中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正确恰当的引导并珍视学生在阅读中鲜活的独特的体验,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才能让学生从心底热爱语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9.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对语文的建议篇一: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具体建议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本标准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3.关于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6.关于语法修辞知识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本标准通过所附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对相关内容略加展开,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范围和难度;这一部分提到有关的名称,则便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时称说。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语文学

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成长记录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或分数以外,还可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并提出建议。

各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性,在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上也各有差别,因此,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五)具体建议

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

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标准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

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

2.关于阅读的评价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对语文的建议篇二:语文学习建议

★所有的建议都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下:1、听老师话;2、写一手“横平竖直、大小适中”的字。

一、尊重语文学习规律无论什么时候,请大家不可忘记语文学习的规律就是“勤积累”和“常复习”。语文知识点是零散的,容易遗忘的。因此大家不要妄图“一夜通五经”,更不要奢求“一劳永逸”。大家要从细节入手,要从一个字音、一个字形、一个成语、一首诗词、一个语段等开始。大家要有自己的积累本、整理本,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同时要用好积累本,要时时查看,不要让知识点累积成“山”。

二、充分利用教材研究好教材中的每一篇现代文、每一篇古文都是对未来的有效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积累,现代文的基本技巧的运用??都可以利用教材来拓展掌握。积极对待你背诵的每一篇文章、诗词,做过的每一份试卷以及你曾经做错的习题,这是你的一份宝贵的“财富”,只有正确掌握好手中的每一点滴知识,确保正确率,才能从容面对将来的高考。

三、保持积极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语文,对待语文学习要有兴趣,不能“学死”“死学”。要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对待考试,我们应把它作为衡量这一阶段的学习水平的工具,而不应作为考核自己的唯一评价标准。事实证明不自信会影响到你的正常学习,尤其是写作水平的有效发挥。所以,不管你现在成绩如何,要知道最后在语文考场中胜利的往往是那些曾经自信——现在更加自信的考生!

四、培养写作习惯大家要通过平时小段练习来提高写作能力,每一次的周记、感悟或随笔,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对待。坚持勤写一段时间,你的写作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在整体训练自己的写作时,也可以通过找到小块时间来训练自己的开头能力,结尾能力,过渡能力等。

五、形成长效机制语文的积累不是心血来潮,不是临时抱佛脚。要形成长效机制。因此,在学习中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学习机制。要把零散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如:

1、早晨以阅读和背诵为主,内容可包括:精美语段背诵、文言文阅读、诗词背诵、字音、成语等;

2、中午以阅读和书写为主:复习巩固早晨所背诵内容、强化书写易错字、做强化练习、练字

3、晚上以做题、整理和写作为主:做练习,把一天所学重点内容整理到积累本上,针对自己整理的优美语段可以做模仿写作。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有积累,才能腹有诗书;有落实,才能才如江海。

对语文的建议篇三:对今后语文教学的建议

1、引导学生立足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夯实语文基础,包括汉字书写、字词积累运用、文体知识、古诗文积累、名着阅读等方面内容。

2、引导学生加强语言表达(口头语、书面语)基本功的训练,使他们能准确、顺畅、有创意地表情达意。

3、阅读教学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进而向课外阅读延伸,尽量选取精品,训练到位。教学中要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并重,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对话过程(既和文本对话又和学生对话),少灌输多点拨,少讲解多训练,少责备多激励。

4、要强化作文审题基本功训练。阅读和写作都需要读文、读题、审题,写作训练审题尤其重要。作文考试不设审题障碍并不等于不要审题。从2007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及2008年的命题趋势来看,不论是写个体或是写群体,都已经或可能会对写作的内容或范围作适当限制,防止少数考生将事先准备的“范文”生搬硬套、走抄袭宿构等投机取巧的捷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考试原则,确保准确考查出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和个性。所以,考场作文一旦发生偏题离题现象,文字表达再好,也很难被评为二、三类卷。造成今年考生作文偏题离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考生粗心大意,没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良好习惯;二是受近年来中考作文不设审题障碍、不限文体、自拟题目、开放表达的话题作文的负面影响,语文老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作文审题的指导,学生在平时也忽视了作文审题训练。不少考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教训是深刻的。应当引起后来者的高度重视和警醒。在平时的写作训练和中考前的写作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审题专项训练,这与学生的开放而有个性的表达并不矛盾,不要人为的割裂开来,有所偏废。

5、以学为主,提高课堂效率。语文课堂始终是学校语文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符合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促进课程的健康和谐发展。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取得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老师们要多了解、多研究、多学习。

6、建议各校加强语文学科校本教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主动争取获得上级教研部门专家的指导,通过校内教师联动或联片教研等形式,对各年级语文教师进行复习备考培训,提高语文教师指导复习备考的整体素质,以增强复习备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语文中考质量。

7、建议各校开设课外书阅读课,让课外阅读形成制度和风气。因为读有益的课外书,不仅对学生语文学习有利,也对其他各科学习有利,对学生健康成长更有利。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要通过精要、有趣、有效的指导,激发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让我们携起手来,群策群力,促朗朗书声入耳,发悠悠书香满园,用好书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10. 2021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是什么

2021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阅读全文

与如何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