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中的分写句是什么意思

语文中的分写句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4-17 10:13:37

⑴ 什么叫分句,使句子上下连贯的

一、简明

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的简明?概括地说,就是不要说多余的话,要用尽可能少的
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完整的内容。具体可从三方面人手



不说废话,做到避重复,会省略,去赘尤,要善于运用代词来指代上下文中
已经出现的语句;



要正确使用词语,忌用那些令人费解的词语,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尽量少用单音节词,
多用双音节词;
对于因语序不当而导致的交代不明情况通过
调整语序使之交待明确;
有些是因为停顿不同而导致歧义;
就用在适当位置加标
点的方法加以解决。

③要合理安排句子,挑选合适的句式等。

二、连贯

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
一篇之中,
先说哪一段,
后说哪一段;
一段之中,
先说哪一句,
后说哪一句,
都要作通盘考虑,
合理安排,
尽可能使文章前后贯通,
语意畅达,
一气呵成。
要使文章语言连贯,
需要注意以
下几个方面。


1
)话题统一

叙述一件事情,
或者说明一个道理,
要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
每个句子要围绕统
一的话题,
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
每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
使段的话
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
话题前后统一,
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
话题往往就
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


2
)表述角度要一致。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
包括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一个复句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
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角度一致,语言才能连贯


3
)思路要连续不断

思路就是作者思想所走的路,这条思想的路应该是连续不断的,反映在语言上,
就是句子的顺序、
段的顺序安排要合理。
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顺序,
包括时间顺
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事理顺序等。按照这些顺序合理地安排文章,语言才
能连贯。
一般说来,
记叙文多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
说明文多以空间或程序为顺
序,议论文以事理为顺序。句的安排、段的安排都应该考虑这些相关的顺序。


4
)语言衔接要紧密

注意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
也是保持话语连贯的一个重要条件。
要使语
言前后衔接紧密,可以采用下列一些方法。

a
.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关联词语可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
也可以连接句子或段落。
恰当使用关联词语,
可以使语言连接紧密,
语意表达连
贯。

b.
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
所谓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
包括序数
词、表示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词、同义词语、代词、同义句子等。恰
当使用这类词语或句子,可以使语言前后贯通,语意自然顺畅。

c
.适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从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一个事件转到另
一个事件,
一个场面转到另一个场面,烂塌首
等等,
需要适当使用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或
段落,以避免文章生涩、不流畅。

(5)
、注意语言的节奏和声调。

语句节奏和声调的巧妙组合,常常能使语句更加连贯紧凑。

三、得体

“得体”
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应各种情境条件,
做到语言得体,
必须做到
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合上下文,词语使用准确,句式选用恰当


1

.正确使用谦敬词语

好些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如果把握不好,
就会闹出笑话。
尊称的
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只要掌衫猜握了谦敬词语的含义及使用对象,高考中这类试题就会迎刃而解。


2

.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恰当地选用褒义词、
贬义词、
中性词,
能准确严密地表达对事物的感情态度。

要注意的是,
襄义词和贬义词的褒贬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特定语境中,
也就是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时,褒义可变成贬义,贬义可变成褒义,用这种
说饥数反语的方法起到讽刺作用。

3
语言,不论是基本的单位词,还是大一些的单位短语、句子,甚至是更大
的单位句群。片段,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上下文。上下文,可能是前后相
关的词语,
也可能是前后相关的句子,
还有可能是前后相关的段落。
一个词语使
用是否准确,一个句式选用是否恰当,都与这上下文有密切联系

2
、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或叙述事件,或说明事理,或描
述现象,或抒发感情,等等。因此,在说话或写作之前,先要明确目的。语言的
表达要适合表达目的的要求,
是说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目的决定了语
言得体的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
就是所谓有的放矢。

3
、看准对象,讲究分寸

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也有听或读的一方。因此,说写
者就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而要从对象的年龄、
职业、
思想、
性格等
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有个小朋友读过老
作家冰心不少文章,很敬重她。有一次见到她,这个小朋友问:
“冰心奶奶,您
今年几岁了?”
“几岁”是问小孩子的话,用问小孩子的话来询问一个德高望重
的老奶奶,不得体。如果说成“您多大年纪了”
,就比较得体了

4
、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场合,即交际环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有关对象身份、职业、地位、
教养、性格,以及对象之间(还有听读者与说写者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如果不
注意交际的场合、
对象、
气氛等信口开河,
往往达不到交际目的,
甚至招致不良
后果。反之,根据具体的场合、对象而选择的理智的、充满内涵和智慧的语言,
往往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5
、把握语体,用语准确

语体,
是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的语文体式。
分别起来,
有口头语体
和书面语体两种。
口头语体包括一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
书面语体又有几种主
要的变体,如公文事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不同的语体,
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
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
形成各自不同的语
言特点。

4
如果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章里硬要使用一些书面语就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
性。

6
、要学会面陈和转述

当面陈述和请人转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要恰当运用。
面陈,
要根据双方
的关系,把陈述的内容讲清就行,这种表达方式简单一些。

请人代转,
涉及第三人,
不仅叙述角度变了,
时间、
地点、
称代等因素也变了。
这种表达方式复杂一些,必须考虑变化了的各因素的恰当表述。

⑵ 语文的拆分法是什么意思

一篇议论文,不但要观点鲜明,而且要进行恰当的分析。什么是 分析 ? 分 就是分解, 析 就是剖析,即把一件事或某种现象分解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通过合理的议论让人能认清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得出结论,起到明理的作用。

⑶ 语文句子成分划分详解是什么

语文句子成分划分详解是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定语)。

1、主语:

多表纯尘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神裤仔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

例如: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

2、谓语:

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

例如: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3、宾语:

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例如: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给你紫红的,给她粉红的。

近宾远宾近宾远宾近宾远宾。

4、定语:

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词,短语担任。如果定语是单个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

例如:弯弯曲曲的小河。

5、状语:

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副词、短语以及从句来担任。

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

例如: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6、补语:

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补语都放在中心语后头,除了趋向动词、数量词、介宾结构和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补语外。补语多用形容词、数量词、趋向动词、介宾结构来担任,各种关系的词组也常作补语。

例如: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语文句子的游汪类型:

1、陈述句:

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叫陈述句。

陈述句句末可以带上“的、了、呢、罢了”等语气词。

陈述句可用肯定形式,也可用否定形式。

2、疑问句:

具有疑问语调的句子叫疑问句。其中有疑而问的叫询问句,无疑而问的叫反问句。提问手段有以下几种:疑问语调、疑问词、语气副词、语气词、疑问格式等,疑问语调不可或缺。根据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和语义情况分: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

3、是非问:

陈述句加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构成,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回答也是对整个命题的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⑷ 语文划分句子成分的详解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谓语- 宾语 ~定语 ( ) 状语[ ]补语< >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②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2)如何划分句子成分

(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主语可分为名词性主语和动词性、形容词性主语。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①写人格式:“谁”+“干什么”

(主语)(谓语)(宾语)

例:杨亚‖写字

主 谓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主 谓 宾

②。写物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主语)(谓语、宾语)

例:猫‖捉鱼

主 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 谓 宾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他‖是学生

主 谓 宾

(3)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画眉唱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④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

(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

句子成分歌诀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什么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

宾语动支配,回答谓语什么谁。前置状语目(的)时(间)地(点),意义不变能复位。补语从后说前谓,定语才和后宾配。介宾短语多状补,不能充当宾主谓。的定地状与得补,语言标志定是非。

(4)拓展:古代汉语句子成分

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进行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者+谓”,如:兵者,兇器。

4)“主+谓”,如:兵,兇器。

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谓+宾”,如:“余为伯倏。”

4.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

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表因果关系。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表达方式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1)“于”(“乎”)字句。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省略“于”字,动+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为”字句。

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见+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被字句”。

被+施事者+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覆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表示被动意义。

(6)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句子成分位置

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2、宾语前置的种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称之”。

另外,还有两种固定结构:“惟(唯)+宾语+是(之)+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唯余马首是瞻。”意思是“唯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如“其斯之谓与”。“此(是)之谓……”,意思是“说这个是……”。

代词“是”作宾语有时直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

第二、 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3.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4.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1)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

(2)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5.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古代句子成分的省略

1.主语的省略:

(1)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

如:邴夏曰:“射其御者,( )君子也。”

(2)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

如:七月( )在野,八月( )在宇,九月( )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

有:(1)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2)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 )俱去。

词类活用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1.动词的活用: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火大,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3.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类型有:

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像对奴虏一样”。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像蛇一样”。

4.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1)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

(2)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⑸ 什么叫分段 ,语文

就是把文章按照结构分成几个部分。
每段之间后回车隔开,段起始行空两个字。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⑹ 六年级 语文分号表示什么意思

并列的几句话一块表达时用到的,旨在区分几句话

⑺ 语文中的分写句是什么意思

既然是分写句,多是承上启下局和结尾总结句,就是把一个大句子拆成几个小句子,提炼出总结上文那部分换个人称代词或一句话神马的,逗号或分号后面的就是另一个句子

⑻ 写一个比喻句有两个分句是什么意思

写一个比喻句有两个分句意思是写出来一个比喻类型的句子,需要包含有2个复句里划分出来的相当于单句的部分,写一个比喻句意思是写出来一个比喻类型皮磨的句子,有两个分句意思是需要包含有2个复句里划分厅握启出来的相当于单句的部分,所以合起来就是写出来一个比喻类型的句子,需要包含有2个复句里划分出扮如来的相当于单句的部分,

⑼ 语文中的分句是什么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上相对独立的单句形式构成的句子就是复句,复句中相对独立的单句形式被称为分句。复句的直接成分戚颂纯是分句组或分句高咐。
重岩叠樱清嶂,隐天蔽日是一句完整的句子,而不是分句

⑽ 说明文中什么是总写.分写.总特点

文章有点长,也不知道是否能给您些启示发!

怎样写说明文 ?

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比如,你参观了动物园,要向小读者介绍长颈鹿。什么是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呢?跑得快,斑纹美丽,这些都不是长颈鹿独具的特点。长颈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脖子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条亏隐又细又长的腿,还长着一个特别长的脖子。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颈椎骨只有七块,数目和人的颈椎骨一样。长颈鹿的七块颈椎骨排起来,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骨的长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算抓住了长颈鹿的主要特征,称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否则,你就说不明白。

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对事物了解得清楚。河南郑州市七中刘伟同学写了一篇介绍《粉蝶》的说明文,文中对粉蝶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粉蝶为什么不能在清晨飞舞,以及它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据。这篇说明文曾被一些学校选为教材。刘伟同学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这是因为他平时时生物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亲自实践,仔细观察。两年里,他制作了四百多个标本,光粉蝶标本就制了三百多个,共有五、六个种类。他在谈体会时写道:

“昆虫的个体很小,特别是头部构造很难观察。我就向老师借了一个放大镜,我观察的东西就广泛了,昆虫中有粉蝶、蜜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等;植物叶子中有柳叶、梧桐叶、榆叶、槐叶等等,还有草叶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镜、笔、记录本带在身边,上下学路上,去公园游玩时抽空作些观察,并记下主要观察内容。”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比如,有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到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很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于是,他不但记下了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张《故宫旅游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从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这样,他就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周围环绕着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我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上面说的这些具体数字、建筑特点,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还要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比如,要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就很有学问。你可以直接说,中国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的面积,与法国比,有十七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二十五个日本大;与英国比,有三十九个英国大;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样一比较,既具体,又生动,很有说服力。

总之,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方面靠亲身实践,细致观察,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向书本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周密思考。学会比较,努力去熟悉所要说明的事物。

二、说明要有条理

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激空渗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条理。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事物各部分的关系说清楚,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果颠来倒去地写,文章的头绪紊乱,同样也会说不明,道不白。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景明脊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文,十分注意文章的条理性。作者抓住“做胎”“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的工序,对每道工序的制作和原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结构严紧,条理清楚。

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说明具体事物,如介绍一种新品种;一种是说明抽象事物,如“什么是世界?”。但是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征,都有它的构造和结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一定顺序加以说明,条理也就清楚了。

说明具体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外到内,由主到次地写,使读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例如,你们学过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一文,作者茅盾是这样介绍这个普通小院的结构的:

“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

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

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是个

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从一边小梯子走下去。

——这样一个院子,在当年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样

式。

读了这段文章,我们对这个地下印刷所的方位、构造和样

式一目了然,就是因为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明——由外到内,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有的同学在介绍具体事物的时候,没有事先根据这些事物的相互关系理清脉络,归纳分类,结果往往容易出现关系凌乱、层次不清的毛病。例如,有一篇介绍商品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荔枝干,有中华牌香烟、牡丹牌香烟、前门牌香烟;有桂元干、葡萄干,有汾酒、竹叶青,还有清蒸元鱼罐头以及闻名世界的茅台酒等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这段话中所列举的商品,既有种概念,又有属概念,既有并列的关系,又有从属的关系。作者没有按照这些商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说明,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层次不清,条理不明。这段话应该改为: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罐头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清蒸元鱼罐头等;干果有桂元干、葡萄干、荔枝干等、香烟有中华牌、牡丹牌、前门牌等;名酒有茅台酒、汾酒、竹叶青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说明抽象事物的文章,不但要说明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会这样的。”这就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步步深入地加以说明,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数量到质量,或由特殊到一般等等。例如,鸟为什么会飞?人为什么会做梦?都属于这一类。如果是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如果属于介绍生产技术,可以按照生产的程序。只有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来确定说明的顺序,文章才能写得眉目清楚。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请你不妨做做这样的练习:

假如你有一位在北京上学的朋友,暑假里,他想到韶山参观毛主席的故居(你住在韶山附近),希望你陪他一起参观。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走最方便,怎样才能顺利地找到你家。那么,请你写封信告诉他:你家的地址,从北京到长沙应该坐几次车,到了长沙,又怎样才能找到你的家,你家的四周有些什么可供辨认的特点和标志。要求使你的朋友看了你的信以后,在路上不必多打听就能顺利地找到你家。

三、说明文的语言要确切、简洁、通俗

确切: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它要求语言要确切,不能夸大和缩小。比如,有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搞得不错,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在全市中学居首位。”这样写就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人问:“贵校的绿化面积到底有多少?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都不如贵校呢?”这位同学恐怕就不好回答,因为他只知道本校绿化搞得好,还来不及进行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所以,这句话可以改为:“目前,我校的绿化是全市绿化搞得好的学校之一。”加上“目前”二字,不包括“过去”和“未来”;加上“之一”,就不是“唯一”。这样就比较确切了。

语言确切,首先是用词准确。说明文最忌含糊其词,什么“大概”、“差不多”、“可能”……模棱两可,该肯定不肯定,该否定不否定,用来说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简洁:语言简洁,就是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要罗嗦重复、拖泥带水。比如“大雪把铁路淹没无踪”,“下水游泳应注意些什么”,这两句话中的“无踪”和“下水”都是重复多余的话,应该删去。

为了做到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义”。有些同学习惯于写记叙文,喜欢形容和描写,初学写说明文,有时也要来一番“引伸”和“寓义”。比如,有一篇介绍《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既要学习松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又要学习柳树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的精神。”

记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这样写,说明文就没有必要了,写了反而“画蛇添足”,不简洁了。

通俗: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中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是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段说明: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以上一例,是关于什么是物候的说明。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说明具体而生动。它把气候变化和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的关系都说清楚了。

说明文的语言要通俗,并不是不要生动、有趣。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得很有趣昧。例如:

(1)庄稼有了化学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敌人的进攻了。

(2)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季,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超于飞机之上。

(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华北中部地区流行的一句农谚。这句农谚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例①运用拟人写法,读来颇有情趣。例②把蜻蜓和飞机相比,贴切生动,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例③引用农谚,通俗地讲解了节气与种庄稼的关系。

阅读全文

与语文中的分写句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