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就我执教的小学六年级《詹天佑》一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一个老师来说,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是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弄清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我鼓励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3自然段:可以默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和小组同学一起读,读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还可以站起来读……学生读书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很快弄清了清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并且领悟到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在交流汇报时,我又提问:谁想来说说?教师里举起了几十只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如此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学生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
二、重情境教学,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为一名教师,你对于学生的关注,必然会有积极的回报。就我刚刚接手的这个班孩子而言,学生素质一般,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全乡末位。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和我上课的留心观察,发现学生的语文基础极差,学习习惯也不好,大部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决定走进学生集体。课下,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晚上注意经常询问寄宿学生冷暖,经常用赞美和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热情,避免说伤害孩子们的语言。课堂上,自己又总是首先进入角色,将无声的文字,通过丰富、激情,绘声绘色的语言和朗读,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面,再现那动人的故事和场境,以此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想象,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事的感受。
例如我在上《詹天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从两端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进法”,我引导学生采用绘图的方法,并用大屏幕呈现两种开凿方法,让学生不仅了解到隧道的开凿的方法,更加领悟到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在让学生领悟“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方面,我采用大屏幕呈现火车走人字形路线的动画情境,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超人的智慧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有效的投入,这正是高效课堂追求的体现。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如何设计提问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在教学《詹天佑》一课后,当我在问学生:如今,当你乘火车经过青龙桥附近,看到詹天佑的塑像是,你最想说点什么?有的说:詹天佑,你是京张铁路的主持者,在当时帝国主义者的百般阻挠下,能提前量两年竣工,你真了不起!有的说:詹天佑,你是中国人的骄傲,你是民族的骄傲,我敬佩你!还有的说:詹天佑,你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感染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言语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与思维产生了真实的碰撞,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注重朗读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增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詹天佑接受任务的背景这一部分,我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了解到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了解到了帝国主义者的张狂,更加体会到了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务的勇气和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更为深刻,达到了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同步的目的。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也是努力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一点尝试。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持之以恒地去探索,去实践,才能真正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B. 上好语文课的四点建议
一、师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语文课文的前提。
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上好语文课,首先教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好教案,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针对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对教材及其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还得在课前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作好课前预习。这是教师上好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一环。如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前,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或校园网上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地球的表面积、陆地面积、海洋面积,世界总人口等有关数据,并了解一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目前世界环境污染、生活周边环保现状。在课堂上,教师便可利用学生掌握的数据和资料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动,效果上势必事半功倍。
二、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是上好的语文课的重要保证。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第一位,以教师为主导是第二位。这正体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的。
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以人为本,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怎样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民主、和谐、愉悦轻松呢?首先,改变传统的说教、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过去那种一问一答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更不利于创新,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地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其次,教师要改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开口一个老师,闭口一个老师,这无形之中,在学生面前张扬了自己,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产生敬畏感。上海市着名特级教师袁王容在指导青年教师时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千万莫要在学生面前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新的观念告诉我们,师生之间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是民主的体现。教师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第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手段要出奇出新。教有方法、教无定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取其之长,补已之短,甚至惟我所用,让自己的课堂不断推陈出新,永葆活力。只有课堂活力四溢,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呈现出民主而和谐,愉悦而轻松的良好氛围,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随之熠熠生辉。
三、以读为主体,体现以读为本,让读激活语文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主要途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的重要。依本人之见,读书不仅要注重读的数量,还要重视读书的形式和质量。读书在形式上有教师的领读、范读,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读书形式,如在教学散文题材的文章《桂林山水》、诗歌类题材文章《长征》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由读熟的基础上学会诵读,这对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很有帮助。如在执教《奴隶英雄》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分角色读与表演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表演时,教师还可设计让学生各自用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这样一来,既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又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此乃一石双鸟。
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形式其实就是为质量(即:教师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既然如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读有目的,即带着疑问去读,或是在读中读出疑问,当然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创新,这就靠教师如何去引导。其次,教师要重视读的指导。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遇学生停顿不当、情感把握不准时,教师有必要作示范指导。第三,是要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对同学之间的读书质量通过相互评价,相互激励,最终达到取长补短,提高自身读书能力的目的。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只有读到了位,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四、注重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是上好语文课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是网络之母,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并引进语文课堂,既是上好语文课的时代要求,同时又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相互融合,让我们的母语课堂呈现无穷魅力,有许多出色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偿试。如:在执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就亲眼目睹过一位青年教师在让学生读罢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一段后,吩咐学生拿出画笔画出爬山虎的茎、叶、脚,有细心的学生还将它们分别着上了不同的颜色,真是栩栩如生。这堂课与美术学科结合得是那么样的完美无瑕,真让人感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何等独具匠心。又如:教师在执教《第一场雪》时,让学生回忆雪是如何形成的,既引导学生回顾了自然知识,又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执教《长征》一文中,教师适时地讲解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历史故事,这使学生既了解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显然,只有通才语文教师才会准确根据教材内容,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融合得相得溢彰,让我们的母语课堂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C. 如何让语文教学落在实处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注重课堂内容,淡化课堂形式,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真正培养,反对知识和能力的花架子;注重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方法,反对不切实际,拔苗助长。语文教学求真求效求度,应该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对此,我把自己常规的语文教学过程总结如下:
一、认真抓好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它不仅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基础,而且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然而,很长时间以来,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前预习的认识仅停留在读准字音和弄清词语的低层次水平上,学生从知识到能力、从兴趣到自觉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因此,必须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让学生写语文预习报告,具体做法是:第一,弄准课文中的音义;第二,作者及课文背景资料查询;第三,读完文章后的心得、评价,包括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及某一类文章的赏析;第四,质疑。每学新课文之前,我都会先将预习报告收上来,把学生在预习中自主学习已经弄通的内容记录下来,上课时一带而过肯定学生自学成果;把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打在投影屏幕上,以供课上有的放矢地解决。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都会异常兴奋,上课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实践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教师一定要学会放手。
二、抓好几个时间段
现在的高中生由于应试的压力,在九门功课之间疲于奔命,因此最后留给语文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必须抓住语文早晚读、预备铃响到上课铃响、正课这几个时间段
1、语文早晚读
语文早晚读是除了正课之外很重要的语文时间,时间不算短,而且是语文的专用时间。如果这样的阵地不牢牢抓住,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就更难把握了。然而,现在语文早晚读的现状是学生从头读到尾,而且还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形式的呆板、内容的单一使得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语文早晚读。
那么,要让学生爱上语文早晚读,就必须突破形式的呆板,比如我的语文早读就组织过以下内容:写预习题纲,背诵课文,语言表达交流,对对子,名人名言、座右铭交流,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交流,语文小知识讲座,名着名篇介绍,人物介绍,诗歌鉴赏,一周实事盘点或社会热点评论,已学过的知识点的复习,课文拓展文章阅读……
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爱上了语文早晚读,语文早晚读成了学生汇集课外知识的殿堂,锻炼自己的舞台。
2、预备铃响到正式铃响的这段时间
预备铃的作用是提醒学生准备上课用具、书本及调整上课状态,而实际情况是,对于那些比较自觉、学习有主动性的学生来说,这个时间富富有余,而对于那些比较散漫、学习主动性差一点的学生来说,总是慢慢悠悠,甚至正式铃打了才回到教室,所以这个时间班级的秩序比较混乱。我要求我的学生,语文课预备铃响之前就要坐在教室里,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起头开始朗读课文精彩片段或背诵名篇佳句。别看只有短短的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但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既使班级秩序得到保障,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同时也使语文学习氛围更加浓重。
3、正课
正课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舞台,因此,若要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那就必须让语文课生动起来,丰富起来,让学生有所得。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联系生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语文新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语文教师,我心中总有着一个美好的理想,希望更多的学生爱语文,从而更爱生活。然而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失去了自己的情感表达,沦为做题机器,从而对语文兴味索然。因此,若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就必须注入生活的源头活水 。
比如:在指导学生研讨人物之前,我会问:“当你想了解身边的某个人时,你会怎么做呢?”一下子唤醒了学生感知生活的体验,激发起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讲完用夸张手法描绘人物时,我让学生想一想:“如果给赵本山、成龙、姚明等人画张漫画,应该抓住这些人的哪些特征来夸大处理呢?”结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对此手法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讲完《归园田居》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历史上比较典型的隐士的事例,然后让学生总结评价:“你如何看待隐居现象?”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深度和火花深深震撼了我;我还会将较好的电视节目下载下来跟学生一起看;一起品味励志歌词;探讨社会热点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益的生活拓展。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味,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处处有语文,避免了语文学习的刻板与僵化。
D.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含尘判学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兄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二、习惯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教师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既要正面引导,也需要强制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说普通话,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例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我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时必须清楚整洁,有速度。每周一次评比,做得好的同学,我会在他的本子上贴上一个小的红五星以示奖励。每月一次总结,全部优秀的换成一个大大的黄色的五角星。这样,在全班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整洁有序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稳步提高了。
三、课堂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如学习童话时,我总是让学生们自选角色表谈改演课本剧,另外,我还经常采用猜谜语,分角色朗读,小话剧表演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文中情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将个人爱好、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既呈现出语文教学的共性,又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寓言二则》时,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要求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讲故事,再互评出故事大王。每个学生都渴望当故事大王。自学时就非常用心,讨论也异常热烈,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内容已了然于心,关键词汇也掌握了,为下节课深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平时,只要涉及到启示感悟的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并给与他们肯定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乐于也善于表达了。
四、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我校的“诵读经典,文化健身”的主题活动,我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朗诵会。结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求学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还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3、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倡导国学育人。指导学生阅读名着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精选古代经典子籍,指导学生阅读。
4、还可以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语言表达学会交流,读书报告会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爱促学,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让学生凭借着坚实丰富的语文素养,放飞明天的梦想。
E.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有计划地开展语文教学
开学初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落实到每节课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某些薄弱的语文能力,应加强培养。如我班的学生,就要注重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于是,除上课多让他们说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之外,我还让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周记、作文,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以其方向性贯穿与诸育之中而居主导地位,决定着培养人才的方向,起统帅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期开始拿到语文课本后,要通览教材内容,了解编者意图,针对各类型课文的内容作出统筹规划,制订本学期德育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品词析句、朗读体会、作文教学等来渗透德育。平时,课堂上我们要与学生通过平等交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踏上将来的人生道路,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在学习中,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他们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游戏、故事和活动!所以要让他们对学习内容重视并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在活动中学。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所学的内容编成故事,有时引进音乐、游戏等形式,赋予教学内容以灵与肉,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中参与学习。当我们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线,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和动力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与呵护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老师进课堂应该准备一千顶高帽子。其实,什么样的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就从学生的细节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理解、尊重和关爱,老师那毫不吝啬的表扬的话语,使学生找到自信,学习起来信心百倍,因为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又都是从自信开始,而自信,可能就是从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开始的。
四.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识字与写字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字形结构,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也可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等,还可以组织百字竞赛等。识用结合,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不但课堂上多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让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在辅导中,对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个别学困生,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同时,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利用好语文教研活动,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写作方面,在课堂上多做一些小练笔,然后进行指导,从细节着手,写一个小片段,拿出几篇各种类型的文章,师生共同交流,找出优点与不足,然后自己再去改。
五.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学生就会学会学习,自觉学习,合理安排学习生活,这样会受益终身。
六. 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教育观念
作为教师,应该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打铁本要自身硬,自己不具备丰富的知识,不掌握先进的教 学理论,怎么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呢?同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也建立不起来,学生对你的教学也会不买帐。教师应该牢牢树立教育的四大观念:一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三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作用,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四是树立一种大语文观。
F.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
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东西,能不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引发他们的兴趣,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一起来看看吧。
1.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里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2.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保障。
俗话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的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奴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奴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3.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使发展人的个性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使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一、精心设计导语,努力做到“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亦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上的知识,课堂上十分精彩的开头能抓住学生,就好像一篇出色的文章,如果文章的开头不吸引读者,那么读者就很难有兴趣继续看下去。因此,一般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十分注意设计好导语部分。因为,好的导语设计,能一下子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使课堂变得魅力非凡。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能积极思考问题,紧跟教师思路,尽情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中。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段月色下的荷塘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丽,并从中体味和欣赏这种宁静。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人们都愿意去做一个追随四季、追随岁月的自然之子。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解读朱自清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本来就很美的视频已经将学生带入了一种宁静、美好的心境当中。然后,再用语言艺术对这一美丽的场景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路能牢牢地追随着教师,在教师的描述中去尽情的思考,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丽的荷塘月色之中。
二、巧妙组织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喊了多年,但是中国教育体制及人才选拔体制的存在,使得我国的教育其实还是一直在围绕应试进行教学,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难免会让课堂气氛变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将心思转移到其他方面,没有兴趣听讲。面对这种情况,要想改善这种状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思考,主动地讨论,主动地去汲取知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要在课堂上随时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讲授的间隙中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来提问,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他们才能有一种能够掌握课堂的感觉,并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的提问中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尊重和快乐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到课堂教学中,认真学习并欣然接受。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要怕学生提出质疑,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有一些教师由于怕打乱了自己讲课的步骤,并没有给学生留出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这让学生有一些疑问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而没有心思继续接受下面的学习、讨论,造成学生对于这一堂课的知识没能更好的理解,显得断章取义,支离破碎。教师应鼓励大胆质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自己的疑惑,教师可以对这些观点进行引导、总结,让学生对课文理解、知识的把握更加透彻、全面。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直都保持严肃的氛围,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制造一些小幽默,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小花絮和小高潮,让本来枯燥的课堂注入生机,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变得有滋有味,有的知识点会以这种方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在课堂上巧妙的设置一些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也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思考,同时能够更好的开拓思路,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
三、习惯积累,做好知识储备
语文课堂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师要会运用非常丰富的语言能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会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观察,而这些行为都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语言清晰、流畅,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清晰,便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现一些偏差。教师的语言不能十分繁杂、琐碎,一定要尽量做到简洁、易懂、清晰明了。语文学科的确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要对高中科学的知识体系,庞杂的知识必须扎实掌握。
当然,对于初入高中语文课堂的老师来说,也就是刚踏上讲台的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如何将这种挑战看成机遇呢?当然可以!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教态大方,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其次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随时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挑战;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备好每一节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均要扎实。最后 ,还要养成认真学习勤于学习的好习惯。当然,我们学校已经实行了传帮带的教学措施,确保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早日成熟起来。
G.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产生,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精讲和精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精讲和精练。
精讲表现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课堂开始,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源,创设情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给予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机会。教师在其中只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去探索。 (3)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情况。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重、难点适时疏导。
精练表现在:(1)教师对作业量必定会精心编制和挑选,增强了针对性。为了面向全体,考虑到了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量和难易度不同的需求,更好的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不同学生在作业练习中都得到了更有效地发展。 (2)要做到作业在课内完成,这样纠正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做到讲练结合。知识及时得到强化,错误及时得到订正,问题及时得到解答,更有利于学生的及时理解、掌握和巩固。 (3)作业在课内完成,下课后教师就能及时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中随时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精讲精练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
三、在备课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课前备好课,上课才能更好地去调控学生的动态,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首先要备书本备教材。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备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教学设计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语文的课堂才会丰富有趣,才会是一个完美的知识殿堂。
其次,更要备好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必须备好学生。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尤其要把握好提问艺术,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这就能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探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
首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以《丰碑》为例,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则可以军需处长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读分析。如:学习《燕子》一课,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看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的。
其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
再次,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素养、专长等不同,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就不同。一种好的教法未必每个教师使用都有效,这也是有些教师模仿别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
第四,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指导。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了。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地进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语文课堂教学会越来越精彩!
H. 现代诗歌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厚实起来
【摘要】本文以一个具体的教学实例为突破口,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长处及其问题,并对现代诗歌教学作了较深入的归纳总结,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诗歌 阅读教学 朗读 解构文本
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中学语文老师每每遇到讲授现代诗歌,要么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要么干脆弃之让学生课外自学。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老师们总觉得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抒情率直,主题鲜明,学生读得明白,老师没什么好讲的。即使讲也就是读读记记,课堂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很多讲优质课、研讨示范课的语文老师都不愿踏这个雷池。诚然,教好现代诗歌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笔者认为只要选好侧重点,找准切入点,看似浅显易懂的现代诗歌,教师就能在课堂教授中使之逐渐厚实起来。
下面以练海红老师的课为例,浅析一下如何把握好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三点”:悟读”、“解构”、“入情”.一、悟读。所谓“悟读”,就是对诗歌进行有感此正悟有感情的朗读
练老师这节课在朗读的教学上看来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上课之前播放有配乐朗读,这虽不是师生的课堂朗读,但这个教师精心设计的细节,有助于营造氛围,激起情趣。在介绍完作者写作背景后,再安排学生齐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抒情基调。在老师引导学生对学生自己齐读课文做出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比较裤宴自己和老师的朗读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对老师的范读表示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激起学生朗读兴趣。
应该说,到此,练老师的朗读教学开始收到效果。假如练老师能够抓住教学机遇进一步深入下去,继续引导,“为什么老师的朗读比你们的要好”、“老师的朗读注意了什么”、“你们的朗读在哪些地方还要下些功夫”、“你们应该怎样读出文章的感情”、“朗读要体现诗歌什么样的感情”,……如此,由朗读到有感情的朗读,进而进入角色的悟读,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悟和学生主观感受,通过朗读融合起来,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由读入,再由读出,浅入深出”的教学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语文教学,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应该有学生的悟读、教师的范读与领读。笔者非常赞同“诵读课文比制作课件难多了”的观点,因为诵读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执教者内在的修养。难怪有人说,语文课就本质来说就是“读书课”,诗歌教学更是如此。
二、解构。所谓“解构”,就是解释诗歌的意象(意境),进入诗歌的隐喻视界,再创诗歌的新的境界
从练老师这节课的重点来看,着重是在对《再别康桥》意象的解读。在引导学生解读本文意象之前,练老师安排了师生共同回顾几首传统的送别诗,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的“离别诗”在表现手法、在意象的选取上的一些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再别康桥》意象选取上的不同之处。
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很好,好就好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符合“将新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教学理念,好就好在丰富了课森纯悔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彰显了教师较为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语文教学视野。在经过这样一个环节的铺垫之后,练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再别康桥》意象的解读上,教学设计也很精致。比如先找出“意象”:云彩、柳、青荇、泉、星辉、夏虫。第二步找出修饰语“西天”、“金”、“油油”、“清”、“斑斓”、“沉默”,并引导学生分别说出这些词语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第三步更深入的引导学生说出对这些意象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如“春恋、惜爱”、“清新、飘逸”、“无限的欢喜和眷恋”、“永久的思念”、“神往、陶醉”、“沉醉、感情高扬”、“回到现实、惆怅低落”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使课堂教学显得很有层次感,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字词入手)和学生阅读的认识规律(从感悟认识到审美体验)。刘勰《文心雕龙》有曰“积字成句,积句成章”。这些说明,对文章的解读应该从字、句开始,如果脱离了字和句,情感体验、人文素养就只能飘浮在空中,无处着落了。辨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离开了辨词析句,又何以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呢?新课程非常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怎样做到这一点?所谓“工具性”就是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教学,“人文性”的体现应该从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教学入手,比如字、词、句,比如表现方法(方式)和技巧,比如朗读训练等等。
假如把对意象的解读和师生的悟读割裂开,就能使教学前后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但是,如能通过创设情境,让师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隐喻性意象,建构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那么就可使前一个教学环节自然过度而来,同时又关注并引导了学生“在解读诗歌隐喻的过程中,凭借诗歌语言进入彼类事物与此类事物建构的隐喻空间,调整自我的认知和情感,从而为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从读中“感”,从读中“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入情。所谓“入情”,就是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创作背景材料的引导下,获得诗歌审美的享受
从练老师的这节课来看,她在对诗歌意境(意象)的“解”上功夫有余而在对诗歌意境(意象)的“构”上用力还不足。即对诗歌所塑造的意境所运用的意象在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融入学生自己的理解,进行审美的再创造;总感到练老师在引导学生对
I. 如何打造小学语文有效课堂分析
导语:新课程实行以来,教学课堂的目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这就更加强烈地要求教师要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过于看重知识技巧的掌握,使得学生根本找不到学习语文的魅力,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逐渐打造愉快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小学语文教学“无效课堂”的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打造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是每位语文教师的心愿,但是,却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造成了小学语文“无效课堂”。造成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低的原因不止一个,既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材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达不到灵活运用的程度。新课改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小学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学生的各方面的知识储备还不够,知识面往往比较狭窄,难以跟上老师的步伐,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此外,小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尊心,已经有一定的辨别美与丑、荣与辱的能力了。部分学生由于受个人性格或家庭等其他原因的影响,总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有了这种自卑倾向后就容易事事谨慎,不愿意多说话,害怕出丑被别人笑话,从而导致不敢轻易回答老师的问题,导致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影响整个班集体的课堂的有效性。
(二)语文教师方面的原因
显然,教师自身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熏陶,教师的很多思想都会深刻的印在学生的脑海。有心理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初中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求得到他人的肯定,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这点,创造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和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当然,作为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好分寸,不能一味的肯定而造成学生盲目自大的心态。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虽然新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考试的指挥棒还在,这就改变不了小学生依然参加考试的命运。语文考试主要是以笔试的考查方式进行的,所以很多的小学语文老师就会以考试为指挥棒,一切以语文考试重点为教学重点,而其他的都放在次要位置,一切围绕考试转,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和老师都过分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日常知识运用的不良后果。
二、如何打造小学语文有效课堂
如何打造小学语文有效课堂,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小学学校和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占据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自己厚实的文化底蕴,将自身的人格魅力与课堂知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语文课堂因教师的独特魅力而更加精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听从教学大纲的指挥,按照新课改的思路,及时完成由“主导型”向“服务型”的观念的转变。改版后的小学语文教材将“探究”作为核心,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我们遵循一种双主体教育理念:“教育应不仅仅是人以自身为主体改造客体行为,而且还是人与人之间作为平等主体的交往行为[2]”,所以语文教师要想打造有效课堂,还要学会与学生平等、民主地一起探求语文知识。语文教师要一步步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
语文教师的教学技巧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气氛,如何创造一种让学生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地去探求知识,是语文课堂应有的责任。比如说语文教师要注重课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想方设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提问方式,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语文课堂陷入一种沉闷的尴尬氛围,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后,不要轻易的否定,要对学生多加鼓励。这样,才能够使得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发言,保证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纵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之所以“无效”,既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技巧等方面的原因,还有社会应试教育方面的原因。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是对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