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多读、多练习。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训练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等的提高。
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段伍纳分析,提高做提效率握巧或;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宽袭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你的阅读速度提高5-10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阅读理解效率,取得好成绩。
关于写作能力,在我们掌握了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素材、知识的积累就不是问题了,问题在于多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Ⅱ 如何提高农村三四年小学生阅读能力
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在教学中,根据观察和了解,我发现目前农村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阅读氛围不浓,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在农村,良好的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家长认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文化低或忙于农活和打工挣钱),家长很少去阅读,不能成为学生主动读书的榜样,也很少督促孩子去博览群书。家长为了让孩子写好作文,往往是“头疼医头”,大多爱给孩子买各种优秀作文选,而孩子并没什么兴趣去读。
许多学生在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后,不是疯跑打闹,就是抱着电视看,缺乏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选择课外书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阅读质量不高。
部分学生和家消键猜长,没有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大多数家长以买作文选为主,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对一些高质量的经典绘本、童话、科普类等书籍因无人引导推荐而无缘“相识”。 因此导致学生阅读质量不高。
3、部分教师认识不到“阅读能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对学生缺乏阅读策略指导。
很多学生只读不思,泛读现象严重。对于一本好书,猎奇心理较重,只凭兴趣,有生动的情节就囫囵吞枣地读,再没有沉下心来,钻到书本里去精读。高年级的学生也作读书笔记,但更多的把做笔记拿型当成负担,即使做笔记也只是摘抄好词好句,浅尝辄止。虽然有些语文亮弯老师会指导学生阅读,但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指导得特别仔细、到位,这样一来,学生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即使是认真读过几本书,也往往是收效甚微。
坦率地讲,我们现在有的语文课根本没有教阅读,充其量只教会孩子认识了一些字,学了一堆似是而非的“语文知识”。一些真正重要的阅读策略,对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例如,预测、调动知识经验、整合信息、提问、图像化思考,没有被教师教到。
我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是读者通过感知,结合生活体验与阅读素养,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阅读能力”是超越了单纯理解文章内容的层次,是将文章传达的内容进行分析、应用、批判的同时,掌握文章整体含义的能力。为了能够阅读并理解教材或书中的内容,就需要活用到背景知识、词汇、提取、推论、预测、综合判断、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
为了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没有明显的界线的,它们是不“分家”的,是一个整体。在阅读方面,课内学方法,课外练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是需要紧紧链接在一起的。
课堂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具体措施是:
u 教师范读。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因此,让学生喜欢读书,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爱。
u 以点带面。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我们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使阅读由精读的点到略读的面,由阅读“个例”到阅读“群文”乃至读整本书,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a. 由一篇文章到能读相关的整本书。如鲁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2课《丑小鸭》学完后,要求学生去读《安徒生童话》,就如学生见到了一棵充满生命力的树,教师就引领着他往前走,去享受整片森林的绿意盎然。
b. 由一个单元主题到能读相关的整本书。如鲁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就引导学生去读《小牛顿科学馆》等科学类的童书,让学生走进更为广阔又有趣的科学世界。
u 读写结合。我们充分利用教材进行仿写、续写、改编等习作训练。
u 教学生学会阅读的策略。
A、阅读正文前的预测。看到书名(篇名、题目)问自己:
想想这应该是一本什么书(文章)?有没有什么想法浮上脑海?
搜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书名(篇名、题目)联想到什么?
如果是我来写这本书(文章),我要怎么写?
B、阅读正文,提取信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练习简明扼要地说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使他们能够从阅读材料中掌握关键的信息。
例如,我给三年级上语文课时,喜欢这样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会读书的同学,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
“会读书的同学,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请同学认真地再读句话,想一想你能读成哪一个词语?把这个词语圈出来。”
C、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教给学生阅读时要动笔墨,一是圈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优美词句或共鸣处;自己感受深、受感动、受启发的地方;不理解、读不懂的地方都可成为圈画批注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记号标记,并反复诵读。二是让学生将随想的灵感与意见简单记在书上空白处或作笔记记录。
D、联结与整合。使学生能够串联起所有的线索,从阅读过程中正确解读信息、建构意义,精准获取作者的思想和用意。
E、综合判断。引导学生将所解读的信息结合自己原有的背景知识、想法和经验,经过思考与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F、理解与运用。在提取、推论、整合、预测、综合判断的基础上,使学生对阅读材料加以灵活运用。
二、丰富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非常有限。”选入教材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海量阅读,厚积薄发,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关于阅读,《朗读手册》中提出了两个层次的公式:
l 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
l 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在课外阅读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策略是:
(1)好书推荐,解决书源问题
小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阅读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有必要“干预”,进行好书推荐,指导学生选择购买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童书,这样既能保护和尊重他们的阅读兴趣,又不信马由缰,放任自流,从而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存放在班级图书角,成为班级共用图书,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
薛瑞萍老师说过:“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应当是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他应当知道适合学生的好书是什么;好书在哪里;把好书送到孩子跟前;和孩子一起读。”我深以为然,并付诸行动。
(2)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读”。
A、 坚持为学生朗读童书(班级读书会的一种)。“当我的学生们享受到别的孩子没有享受到的幸福,当他们从一个个故事中获得他们自己的快乐与忧伤,当他们学着我的样子捧起书,沉醉地阅读,我看见他们也长成了一棵棵小树,碧绿的小树。 ”
这是邱凤莲老师的《大声读给孩子听》书中的一段话。因为农村小学生家里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推荐的优秀童书都买到也不现实,但怎样让他们和优秀童书不失之交臂呢?结合实际,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坚持定时朗读好的童书给学生听,干净、美丽、充满童心的文字,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轻松快乐的汲取。教师读过的书,不少学生会意犹未尽,去寻找,买回来,自己再读啊读。,我认为为学生朗读的方式很适合农村小学生,能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带动他们主动阅读。
B、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持续默读。
《朗读手册》中提到:影响学生阅读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n 老师对学生朗读的频率。
n 在校持续默读的频率。每天持续默读的学生,其阅读水平要比每周默读一次的学生高很多。
C、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督促学生坚持读书,上读书汇报课(班级读书会的一种),教师给予评价并奖励优秀者。
D、班级共读一本书。
薛瑞萍老师说:“相对集中地阅读同一本书,有助于形成阅读磁场,一段时间里,大家同时沉浸于一个作家,一种风格——如是透透地浸上一回,其间好处,是东一本、西一本地散借散读所不能比拟的。”
比如我带着学生学习28课《卡罗纳》之后,我们就开始共读《爱的教育》。
E、 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凭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参与。我们要指导家长和孩子每天坚持亲子共读。
F、开展家庭联合读书会。
G、指导学生记录阅读过的好书书目。教会学生设计一本“智慧存折”。举例如下:
封面设计
户名: xxx
智慧存折
快乐银行
xxx市xxxx第x小学分行
内页设计
编 号
书 名
作者/译者
出版社
读完日期
特色、备忘
1
《火鞋与风鞋》
[德]乌尔苏娜·韦尔芙尔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1年11月20日
彩乌鸦系列
2
《人鸦》
[奥]埃迪特·施莱伯尔-维克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1年12月15日
彩乌鸦系列
3
《笨狼的学校生活》
汤素兰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年1月4日
4
《鼹鼠的月亮河》
王一梅
新蕾出版社
2012年2月18日
(3)指导学生阅读
我们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能。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持续默读、精读、略读、批注阅读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习惯,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让学生应用课堂中学到的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略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会摘抄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填写“阅读存折”等。
为了提升阅读能力,我们还这样指导学生阅读:1、根据文章的类型,有目的地阅读;2、调动背景知识;3、活用背景知识;4、提高词汇能力;5、出声思考;6、一边提问,一边阅读;7、阅读时先判断什么内容比较重要;8、阅读的同时做好笔记。
(4)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并在校讯通这个平台上积极写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本,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给学生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Ⅲ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整片文章的大意,也是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感情,而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教育更是对小学生有着启蒙的意义。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阅读,从而阅读教学出发,更加关注学生文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品词斟句中获得知识,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老团亏奇之处。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侍神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三)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盗火的英雄》课文故事内容完整,情节曲折生动,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但由于古希腊时期的神话故事,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因此,老师应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古希腊神话故事或有关普罗米修斯的传说、诗歌等资料进行阅读,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意的补充。课堂上则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反复感受文本语言,品词析句,感受普罗米修斯的高大形象,从而突破课文重点。
二、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琴声叮咚》一文,它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主要写了“我” 常常因斜对面窗口传出动听的琴声而陶醉,渴望见一见弹琴的人;后来在楼梯口见到了弹琴的小姑娘的故事。赞美了弹琴的小姑娘的勤奋刻苦和琴技的高超,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小姑娘的赞美之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我”情感变化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悦耳”“钦佩”“羡慕”“感谢”等词语和“我钦佩这个弹琴的人”、“我羡慕这个弹琴的人”、“我感谢这个或孝弹琴的人”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爱是什么》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我”的特征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萨勒老师是如何教“我”理解“爱”的?③读了课文,萨勒老师和作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和一个勤学好思、热爱生活少年形象。
四、加强阅读积累是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基本。
语文学习重在日常积累,从古至今,概莫能外。哲人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等等论述都是对学习积累重要性的精彩写照。
我认为,在加强高年级学生阅读积累时应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引导学生读“好”书。(二)要求他们在读书以后把书中精彩的段落、句子、词语摘抄下来,同时练习写读后感,联系现实生活把自己读书后的所感所想也记录下来。(三)是互相交流营造氛围。在班级每星期的读书课上,要求学生们踊跃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读书体会互相交流,同时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已读过的认为是优秀的书籍,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五、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颂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自然而然、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Ⅳ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认为应从课堂、课外及资源开发三方面入手: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1.积极培养对话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
2.巧妙创设对话情境指段搭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1)再现课文情境。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军需处长,使人物的姿态、形象渐渐地鲜唯拿活起来,让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伊始,老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眼睛为什么可以永生?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教学《太阳》一课,教师讲了某人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
(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燃枯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阅读教学
中要注重整体感悟,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语言。
Ⅳ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语文课堂教学激趣
(一)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以读为本,读中积累”,“读出情,读出趣”。但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不愿读或是泛泛地读;中高年级学生读书缺乏语感,读不出情趣,在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中效果不佳。
通过调查、分析、反思,发现问题在于未能调动学生读书的激情,没有创设让学生有想读书的欲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为短暂而有限。如果学生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他是不可能主动地参与的。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不妨选择一个要下雨的日子学习。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知识经验。课前安排学生走出教室细心观察,上课时趁学生热烈交谈之际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接着引导学生读课文。提出“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和我们刚才看到的情景一样?”这一问题,学生读书的热情必然高涨,都想在文中去印证自己看到的情景。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教学预设水到渠成,老师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二)课堂中提“趣”善导。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每个人都是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才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才会努力完成得更好。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提“趣”善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对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如《草船借箭》,我们可以采用“讲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谈故事(谈体会)的教学流程,学生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课堂上激发想象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尽可能地多方推测、假想、寻求新设想的思维方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了《乌鸦喝水》后,可以这样说:“小朋友们都很聪明,你们还能帮乌鸦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喝到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一旦打开话匣子,学习兴趣高涨,定会热烈地讨论,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四)课堂上精心设计导语激趣。
语言对人的心理具有暗示作用,会使人激起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具有极强的受暗示性,能够无意识地接受老师的启发、诱导。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需设计优美精彩而又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老师导入:“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土,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南方,因山清水秀而闻名于世的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我们学习《桂林山水》,一起去领略桂林山水那秀丽多姿的风景吧。”几句精炼的导语,让学生恨不得身长双翼马上飞到桂林去一饱眼福。这样,学生在感受、玩味美的语言的同时,必定直觉地感知教师的谈话动机,形成阅读兴趣。
(五)课堂上深入挖掘教材激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课文中的典型人物,为学生提供榜样形象以达到人文统一的教学目标。如学生了解了司马光,周恩来,王二小等人物后,这些主人翁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心理留下了深深地烙印,还能把这些榜样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融入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为丰富自己人生阅历而大量阅读成为可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为现实。
Ⅵ 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是空白。由于受办学条件、阅读环境不够好,阅读兴趣不高等方面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我校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榜样激励。老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英雄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功者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雷锋在部队组织看电影前的半个小时,还在电影院中读书。
好书引读。由于小学生具有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收获激情。我们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晨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在班上举行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教师的及时奖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信洞碧裂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家长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渠道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涉及,阅读面要广。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三、加强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名人名言之类可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慧瞎书”的习惯。①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②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纳闭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③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练练笔,写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的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学生就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或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作文或演讲比赛;课外阅读朗诵比赛;关于课外阅读的小品、话剧表演……
我想,只要能够做到以上这些,就一定能够将那些痴迷于游戏,醉心于电视,深陷网络不能自拔的小学生从梦中唤醒,让他们接受健康有益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法,也一定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Ⅶ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自从登上讲台以来,我一直从事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阅读始终是教学的最最重要的环节,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阅读的有效性怎样提高也是我们教学实践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探寻的。其实,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研究的问题。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材的难度、广度不断增加,在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在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四方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 、要有明确、强烈的目标意识
在“目标、对策、评价”这三个要素中,“目标”最为重要。因为惟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正确的对策和评价。
教学目标既是要落实的教学任务,也是课堂教学结构中的核心。我们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安做逗排教学环节,精心考虑提问、板书、练习等,使目标成为“神”,其他方面则是“形”,以“神”统“形”,以“形”达“神”。以此求得课堂教学的“高效低耗”。
如:《狐假虎威》的“假”,是全文学习理解的重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弄清“假”的课文中的真正含义,进行探究性学习,便把“借”助与“假”紧密联系起来,经过反复的阅读,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文字中体会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引导低段的孩子在理解中阅读。在阅读中理解,从而一线串珠,自孝塌然贯通,又层层深入扩展,构成一个以此为核心的磁力场。
二、要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显示出发展的层次性
围绕着教学目标形成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显示出其过程动态发展的层次性,避免平面化。这里所谓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层次性;二是一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层次性
1、课时之间的层次性,往往体现在各课时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像《母亲的恩情》一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就只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白文包诗的特点,在其心中树立起伟大的母亲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则要领悟出“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也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我们在教学中,比较多的是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与认知规律,沿着“初探??深究??运用”这样一条轨迹来发展的。初探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深究阶段,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运用阶段,是为某一知识的掌握、巩固并转化成能力而做出的形成性训练,并且通过训练,深化原来的认识。
2、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层次性,是指在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它的过程显示出纵向递进,横向联系并举的发展趋势。这里仅以“读”为例,有很多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就常常体现出“读”的层次性。通常,全课的“读”,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认读、再现、移情、领悟、运用。
当然,这种发展着的教学结构的层次性要以学生被激发的学习探究欲为反应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出一步步深入发展的层次。
三、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巧胡圆内部求索
这种改变,意味着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做出反映,让他们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自求得之”。要让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中去积极主动地探求,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与神韵,并能逐步掌握、运用。教师仅仅是引导他们去读、去悟。而“读”又是“悟”的根本,也是学生进行内部求索的前提。至于读的方式、途径、角度很多,读的目的也不尽相同。通常,针对不同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读的形式。比如,了解大意、理解词句、揣摩写法等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的,一般用“默读”;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以及体会并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等需要动情、传情的,一般用“朗读”;在朗读中,当教师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不到位,需要通过朗读示范时,宜采用“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文章内容与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需要渲染课堂气氛或用全班的读带动后进时,可用“齐读”;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读”等等。总之,作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在求索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个“中介”环节。自然,这种“读”,并非单单指读出感情方面的要求??这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引学生依靠自己的求索去读懂课文,把“读”作为一种途径和方法,去达到读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发展思维、品味文字与语言的目的。
四、要有足够的训练量、训练面和训练时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的有效活动。因此,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广泛参与,积极投入训练,力求做到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并且要留出足够的训练时间。
我在教《猴子种果树》时,就作过这样的尝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中的朗读就多次。学生就是在这不同层次的、反反复复的朗读中入情入境,感悟出农谚“梨五杏四”语言文字的含义,接着放手让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杏四桃三”“桃三樱二”的部分所以,这样的读绝不是教学时间的浪费,而是语言训练的需要,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是不要分析讲解,而是对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以往教学中一些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应继承和发扬,应该认识到有效的分析讲解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问题在于要清除无效的、多余的、白费口舌的讲解分析。
Ⅷ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显着成效: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象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认为应从课堂、课外及资源开发三方面入手: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肢衡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1.积极培养对话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
2.巧妙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1)再现课文情境。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锋饥腔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银衫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军需处长,使人物的姿态、形象渐渐地鲜活起来,让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伊始,老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眼睛为什么可以永生?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教学《太阳》一课,教师讲了某人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从报纸上得知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立志长大了要登上太阳。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趁机问学生为什么笑,再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了解太阳的特点。
(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阅读教学
中要注重整体感悟,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语言。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朋友”这个话题,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想一想课文围绕“朋友”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阮恒犹豫、害怕、紧张、痛苦的心理,了解到阮恒认为献血会死去,但为了友情还坚持献血的心理世界和情感历程。
我们提倡整体读书法是在贯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以领会其要旨。这种思考,当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少做一些“碎尸万段”式的条分缕析。二、立足文本,优化朗读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长。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样做?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从下几方面实进行施训练。
1.教师范读的作用
充满感情的教师范读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在听读时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还能为学生提供仿读的对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除了播放课文录音,还多次进行了片断范读。采用的语调、语气、语速,都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比眷恋之情。结果,学生在讨论时,体会到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到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学生也学习到梅花的坚贞不屈的品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感。更可喜的是,在检查学生读书时,学生的朗读非常精彩,与老师相比有过而无不及!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读的习惯
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于永正老师训练学生朗读,是很有办法的。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他先对同学们说了几句话,其大意是:我自己读这课,先读了几遍,儿子说我不行,我就再读,共读了十多遍,现在读得跟播音员差不多了。你们敢与我比赛吗?为了公平,先让你们读几遍,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口读书;比赛开始了,于老师先请一个读的较好的同学来读,(读得真好!)于老师一下子给“难”住了,觉得比不过她,于老师只好很诚恳地想请同学帮忙代他参赛,还要给他争面子,经过这么一激,再准备,再比赛,运用比赛,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就如同是给运动员注入兴奋剂,使其越读越想读。
3.珍视独特感受,进行感情朗读
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农村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体会那么多的文字中包含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由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感受。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讲靠分析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只有这样,才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也只有这种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活起来。
三、开拓资源,保证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五彩斑斓的乡土文化是我们鲜活的语文阅读教学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后,要找准切入点,顺势引入到乡土教材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课堂资源,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弘扬了乡土文化。魏书生曾说:“课堂虽小,却有着广阔的钻研天地,钻进去,入了门,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只在由四堵墙围成的物理空间中进行。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在于他能把学生的目光由课内进而引向课外那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使学生能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知识、长才干。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首先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让家长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其次,国家在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多方集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农村小学应建起图书室,班级可成立图书角。有了图书室或图书角,还要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再者,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起于思,思源于,小学阶段,正是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用大课程观,整合课程资源,综合设计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寻求学科间的有机渗透。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