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背景介绍有什么作用

语文背景介绍有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2023-04-23 23:32:12

1. 开头几段的环境描写和背景介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埋下伏笔,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渲染一种XX的气氛,烘托出XX的情怀

2. 语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增加真实性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另外如莫言老师的《蛙》中的人物生活环境描写的细,因为莫言老师的《蛙》本身就属于现实小说,使人拥有了带入感,这个场景是通过固定画面构成的。《红高粱》中环境也是描写的非常之细。

2、渲染气氛

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3、烘托心情

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反映性格

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

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详细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5、深化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

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钱。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3. 在语文中,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作者的背景和代表作

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可以知道他写的文章的深意是什么。每个作家,甚至每个人,所写的东西一定受到大的社会环境以及时代特征的影响,只有了解作者的背景,才能真正的更加接近作者写文章的真实意图。而了解作者的代表作,则有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思维风格、对于当时社会的态度等等,同样是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总而言之,这两个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粗劣的答案,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4. 语文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的运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的运用

幼小的年龄,单纯的生活经历,肤浅的社会阅历,再加上不太丰富的知识面,使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课文感到陌生、感到遥远,甚至没有兴趣,这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认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值得利用的资源。

一、恰当使用背景资料,创设文本所需的情境

“情境”可以说成一个概念,也可以把“情”和“境”分成两个概念。如果从一个概念来说,它更多的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一个场景的概念。如果作为两个概念,它就是情感和场景的结合。我们说的创设情境,指的就是后者。良好的情境创设就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令学生心驰神往,可以开启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为整篇课文的教学搭桥铺路,蓄势兴波。 有些课文,其共同特点是:文本描述的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画面,而仔信且都有以情感人的特色,为了使学生能快速进入特定的情境,我适时利用了从各方面收集的背景资料,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首先就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邻国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妄想消灭朝鲜,侵占我国东北。为了保卫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志愿军军歌,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在3年抗击侵略者,5年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离开朝鲜回国。课文写的就是志愿军回国,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相送的情景。”在讲述的同时,我还播放了《志愿军军歌》及“罗盛教为救朝鲜孩子璀莹而牺牲”的投影。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学生很快进入了依依惜别的情境。

二、适时使用背景资料,帮助领悟文本的精髓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由于受时空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很多时候学生不能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种时候,适时地使用背景资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文本的精髓所在。

如《老师领进门》一文的第三段(40年后相遇一段)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含义深刻。作者把田老师的教学比作“春雨点点入土”,在“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在40年后遇到小学老师,仍然像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感激他的培育之恩,然后又以“插柳之恩,我怎能忘?”的反问句式结尾,以表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此,学生难以理解的是:为何“我”对小学老师会有如何深有感激?这也是课文教学的难点。课堂教学进行到这一步时,我对学生提出一问:“我”是何许人也?在学生疑虑重重之时,我利用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了本文作者裂则:刘绍棠,着名乡土作家。还在上中学时,他的作品《青枝绿叶》就被选入高中教材。他的作品力求“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语言清新流畅,自然朴素„„没等我介绍完,学生紧锁的眉头已经展开了,一个个恍然大悟的神情告诉我;教学难点已迎刃而解„„,此时的阅读教学,已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已不需要教师再多的分析。

三、巧妙使用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吕叔湘和张志公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肆戚棚内,70%得益于课外,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每本书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窗口。读书,不但使学生增长了见识,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并从中学到了很多表达技巧。可见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因而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在小学生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名篇佳作,只是受篇幅的限制,很多只能是节选的。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时,我就非常注意背景资料的巧妙使用,激发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例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进行到最后时,我有意识地问学生:你们猜30年以后的中年闰土是什么样的?在学生议论纷纷之时,我利用背景资料进行了激趣:《少年闰土》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的一段,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将近30年的变化,描绘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同学们想知道30年后的闰土究竟变成什么样了,就去找《故乡》这篇小说读读吧!一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变得非常迫切。

用这种方法,我还向学生介绍了《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也许学生的年龄还小,还不能完全读懂,但我觉得我是在让学生体味语文的魅力,享受语文,拥有语文。

四、合理使用知识背景资料,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不仅发挥了语言文字形式的背景资料的作用,还利用了画片、投影甚至音乐等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进行《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之后,我播放了二胡独奏曲《赛马》,让学生进行品味,比较:课文的“赛马”和乐曲的“赛马”有何不同之处?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交流、对话,领悟到:课文中的“赛马”斗的是智;而乐曲中的“赛马”斗的是勇„„,同样是“赛马”,却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风格来表现。这样的形式进行得多了,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受到约束,视野也会开阔起来。

有学生在她的日记中写道: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其他老师很不一样,每当上到一课时,她总要把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娓娓动听地讲给我们听,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课本里没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如同春雨点点,源源不断地充实我的大脑,我的眼睛更亮了„„„

通过几年的操作我体会到:背景资料并非一定要放在揭题之初,也并非是只有简单的文字说明,更不是可讲可不讲,而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值得利用的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才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5. 引出话题和背景介绍有什么区别

介绍背景指的是对其各种背景进行详细阐述和描述的行为。引出话题指的是用一段文字描述直接引出文章主题的情况。
介绍背景也就是说对背景作出详细的描述。介绍背景一般都是从自身开始介绍,包括自己的历史背景、家庭背景以及所过往的经历等等。如果是公司的话就直接介绍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经历。引出话题相当于是开门见山,直接引出了话题。引出话题就能让人明白所要阐述的具体内容了。

6. 什么叫做背景

背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与前景相对应,就是人们意识对象所依存的“土壤”,即背后的衬托物之意。有如下解释:1.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景。放在后面,衬托前景。 2.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3.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例如:历史背景;政治背景。背景是图像或者景象的组成部分,是衬托主体事物(前景)的景物,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背景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主体的最大效果和作用,起支持作用。

阅读全文

与语文背景介绍有什么作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