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布时间:2022-03-02 20:32:40

① 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麻烦告诉我

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课堂上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要培养学生的评价技巧。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在教学中,我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里?”“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体现得更好。

②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
金山嘴中心小学吴凑长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发挥教学民主,创建良好的教学心里环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师的主导起到关键的作用,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就以下几点进行浅述:
一、努力实现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导
教师要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还学生主人的地位,才有可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导师,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没有学无所谓教。反之,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不可无。特别是小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难以实现。因此,教师的教着重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爱该学科并保持学习的热情,指导学习方法,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面向全体,鼓励学生随时发问,发表独立见解,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和绝对的权威,真正做到承认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习惯和爱好,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实现教学民主化,与此同时,教师的导还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在学生主体活动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启字下功夫,在引导学生新接触一篇课文时,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未产生,或只是产生了一点无意识的兴趣,老师必须从课文的整体把握上找准情感基调,课文的意境,使开讲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如《西门豹》一课,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引导学生想象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动作和神情进而指导读出语调,学生尽情朗读后,教师设疑: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一共问了几个问题?学生脱口而出:一共问了四个问题。接着老师抓住巫婆,官绅,眼睁睁进行讲解,将学生的阅读活动引向深入,这样,教师开门见山直接将课文导引学生面前,使学生的主体活动顺利展开。由此可见,在学生的主体活动前,只要教师紧扣课文的文路和学生的学路,在启字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到课文色彩斑斓的世界,领悟到语言之美,语境之美,就能使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欲望,也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
2、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评字上下功夫,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的这种阅读冲动转化为语言的深入感情,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放手让学生活动的同时要发挥主导作用,而这里的主导作用主要蕴含在学生活动的评价中,在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目的,教学意图不是通过简单的讲授而是通过巧妙地富有积极意味的评价反映出来,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评价中,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从而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聪明,现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只要教师紧扣学情在评字上下功夫,就能使学生进入学习的佳境,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3、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引导学生悟字上下功夫,学生的主体活动告一段落时,一般做法是:教师做个归纳小结,这无意中往往又使教与学游离开来,教师有重新扮演了灌的角色,使老师主导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悟上。
二、着眼主体,突出自动
实行开放性教学策略,构建开放性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培养自主性,在时间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力求少讲多练。即在教师教的活动量上做减法:少讲,少问,少废话,少板书,在学生学的活动量上做加法:多自学,多读书,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切忌满堂灌。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另外,还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学生有学必有疑,有了疑才会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一问一答,半问接答或者是凭教学经验认为学生会在某方面有疑,并设置解决方法以求为学生解疑,生怕学生听不懂,把知识嚼得细而烂,喂给学生吃,使学生几乎没有质疑的可能。这样,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器具,处在被动的接受中,剥夺了自主的权利。为此,教师还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提问,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对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精神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寻找解惑的方法,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立的思维方式,教师只能尊重学生的探索思路,并引导他们比较鉴别最佳思维方式,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他们。如教学《翠鸟》一课之前,我问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翠鸟啊?喜欢它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
学生通过自主性看课文与同桌交流,基本上可以完成,那么自然,那么及时,孩子们又是那么投入。对学生来说,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事求知欲望的满足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效的途径,真正地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又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讲船夫驾驶小艇。全体学生做船夫,以手代替艇,以桌面代河,以文具和书代替河中其他的船只。师酌情指导,学生集体演示,一边读课文吗,看那位同学最先能记下这段结果,同学们都很踊跃,争先的表演,课堂活跃而不凌乱。这样,教师为学生开展逻辑思维活动和训练基本技能导航开窍,使之顺利地完成两个飞跃。
三、拓展主体的求知方法,教给学生的学习技能
教给学生自主求知的方法,正如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与主动,必须以掌握学法为前提,如果学生部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不会独立学习,行动迟缓。一句话,不会最优安排自己的活动,不会独立学习,那么不管教师教学安排得如何出色,讲解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中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第一阶段,由于年龄和时代背景的关系,学生对总理不太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总理事迹,在教室黑板的中间贴上周总理的画像 。播放哀乐,对着总理的相片,在舒缓的音乐中说说总理的故事。激起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阶段,抓住关键词,集中解决重点问题。
第三阶段,由学生找出最喜欢句子,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师:引导,指导,辅导,诱导。
第四阶段,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重点句子,在读中感情得到升华,心中涌起对总理的无限爱戴和深切怀念。
第五阶段,总结课文。在课文结束后,我用几句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并进行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布置课后阅读练习,让学生尝试独立学习。
总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多想,多做,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

③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但从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并未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思想,
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激励学生自我表现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的各种需要,把关爱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保护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为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并时时把微笑的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到课堂上,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二、给足学生活动时间
素质教育旨在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议为形式,通过读、划、查、说等不同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议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交流、表达的效率,使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一提倡,二鼓励,三引导”。通过老师的提倡和鼓励,使学生从“敢问”起步,逐步过渡到“会问”、“善问”。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抓住课题质疑;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从“看似矛盾,又是合情合理”处质疑;还可以从课文的语言运用、内容的中心、标点符号的运用、课文的前后联系上质疑。在学生想知道处、易出错处、理解片面处,多角度地引导他们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兴奋点,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质疑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鼓励学生充分地进行辩论,在辩论中逐步统一观点,统一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四、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能调动他们积极进取的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适度灵活
每节课最好有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上限目标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这样做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了基础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课堂提问分出层次
课堂提问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回答某一层次的问题,这样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快。难度大些的问题,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对其他同学也有所启发。这样会使全体同学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设计自主性作业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给每一类学生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在作业的难度、量度上分等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就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为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以激发他们对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才干,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对学生反馈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作业分别进行评价,即对学生的要求不按一个标准,对完成作业的时间要求也有松有紧。对错误较多的同学,待他们弄懂纠正后再予评论,使他们在反馈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总之,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由“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④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还是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不仅是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一道分水岭,而且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条分界线。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发挥主体性教育,把学生看作人,而不是看作物,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
一、创境激情,培养兴趣。
法国着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指导质疑,引导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
三、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适合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正在教师们的尝试和探索中逐渐形成。针对这种形势,课前预习则显得尤为重要。是否预习,预习的效果如何,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其次,要具体指导其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寻找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做适当的课后练习及习题,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及自学能力。但是,要防止把预习当成负担,应付了事,这样的预习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指导学生高效率听课: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所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疏导、辅导,使其更高效地学习。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认真进行预习,而且要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并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启发学生去发现预习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引导其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解答。同时,引导学生找出预习中所存在的不足,使其逐步学会预习、学会听课。
最后指导学生做阶段总结及复习:根据记忆的特点,知识的掌握是需要定期进行复习的,只有遵循了记忆的规律,知识才能被牢固掌握。另外,知识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只要总结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积极合理地做阶段总结及复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求学生不仅要对每节课小结,而且要对每一单元及每一章进行总结,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阶段复习。通过做阶段总结及复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知识更加规律化、系统化。

⑤ 谈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 一、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具体分成如下五点:
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给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3、创设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真理的氛围。4、拨动学生情感之弦。5、“以学定教”,将语文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1.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2、明确目标,扎实训练。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需要,更是目前语文教学,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和发展起来的,绝不是在被动的听课状态下获得的。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入手,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技能,掌握方法和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价值取向。进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落实主体性教育。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应该说他们只能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尚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范前进的状态。正因为如此,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开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那么,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理解就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强制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是一种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一种“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陶渊明语),可究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面对的是具有巨大可塑性和创造性的人。语文课堂生活已不仅仅在于“文化的复制”,而是在于通过师生间积极地交往与互动,使课堂教学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是落实主体性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要从思想感情上热爱学生,从认识上要相信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从心理学上要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及其特点。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与智慧潜能。这样师生之间你尊重我,我信任你。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问,才能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给予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人的自由是以人的独立性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不从事争取自由的实际活动或者在活动中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而且,服从于他人意志的强制,仍然不能算是真正的自由主体,充其量只能算是潜在的自由主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主体性教育,必须先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即应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首先是“选择权”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阅读,自己欣赏,自己感悟,表现出充分的自由。而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可能选择的学习资料,扮演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其次,是“说话权”,一个人是否能形成自我,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和能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现在的语文课堂,学生“说话”大都主要是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零散的问题,学生很少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之外,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表达对他人的反对或赞赏。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所以,在教学中不妨多些如下的交流用语:“你读或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能具体说出自己的想法吗?”这些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将大大促进学生说话的愿望与质量。当学生“说话”时,教师的任务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理想化的“说话”状态,应是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层次的,平等自由的对话。这样“一个声音”将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见,标准答案将失去它的魅力,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文化和价值。
3、创设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真理的氛围。
学生的个人智慧是有限的,个性差异是存在的,知识基础,思维品质,自学能力,学习速度以及学习兴趣、意志、态度等各不相同。所以,面对同一篇文章,一千个孩子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课堂教学中,为了丰富哈姆雷特的形象,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灵活地交替运用“自学----交流----合作---引导”四结合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自学、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记得我在教学《雪》一课时,同学通过自学总结出朔方的雪的品质有:默默奉献,朴实无华,对人有益,刚毅坚强等等。并且大多数人认为要向朔方的雪学习,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在自学后的交流中,却发生了争议,有的同学居然提出,朔方的雪虽然刚毅,但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更加喜人,他们更值得我们学习。理由是,南方的雪他们外表华丽,美艳滋润,虽然没有刚毅的性格但也对人有益,。在现代的社会,不仅要有真才识学,还要学会能屈能伸。
多么独到的见解呀!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哈姆雷特形象。这就是交流结出的硕果。在学生出现观点分歧的情况下,依据学生所持观点分作两组,然后引导小组合作,寻找支撑观点的论据。最后,在小组发言中,孩子们深深地领悟到,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像朔方的雪一样刚毅的人,也同样需要能屈能伸之辈,但是,你无论做什么,都要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觉得受益匪浅。实践证明,师生间,同学间,进行有效地交流与合作,形成平等的共同探求真理的氛围,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达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4、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的参与,他们认识世界会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孩子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所描述的对象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利用课文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再现形象,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展示形象的方法很多,有实物演示,出示动静态的画面。如《敬畏自然》一课中,出示各种自然界宏伟壮观的景象,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让学生们对于自然能够肃然起敬,同时意识到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的后果不堪设想。另外,音乐渲染,创设情境等也是常用的方法。现仅以课堂中引入音乐以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为例。
我们知道,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绪,使之产生共鸣。如《海燕》的教学,在初读第二段内容时,即作者在表现海燕与狂风巨浪搏斗的情景。为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我挑选了《国际歌》,进行低音播放。同时师生之间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创设一种师生学习的场景。在雄壮激昂的歌声中,我饱含深情地对孩子们说:“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让我们闭上眼睛,想想这些革命的勇士与反动统治斗争的激励场面!”我们不难想到。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会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陶冶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还要求教师饱含真情,教师要以自已的生命激活学生的生命,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感悟学生的“学生文化”,要让学生受感动,教师必须先感动。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描绘、表情、动作才能恰如其分地打动学生,采用的各种激情方法才能产生成为有效地教育资源,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5、“以学定教”,将语文阅读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阅读一篇课文,一读就懂,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繁难的内容学生读不懂,便会有疑问,也就形成了解决矛盾的需求。而解决矛盾的策略就是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认知、生活方法、生活情感等背景中去,激发他们把作为生活主体实践能力的听、说、读、写与作文(语文教学重点内容的听、说、读、写)相融合,把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如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描写母亲那几句朴素而有深刻意义的句子。即:“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慈父。,母亲听了五叔的骚扰话,表现出的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等。”所以我让学生广泛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父母在家的表现,父母赚钱养育自己的辛苦,等等。这样,孩子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做背景,所以课堂上,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终,学生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要有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另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
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以学定教”,学生将始终处于一种和谐、愉快的状态之中,心旷神怡,兴趣盎然。这种“高峰”体验,结果是学生的潜在自由得以充分地显现,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语文的真正价值也得以实现。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但仅仅有此一点是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经常有成功的体验。积极主动性也才能长久保持。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的,随着要求的不断提高,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语文能力就需不断培养。
1.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胡适曾把读书和看书加以区别,意思是书光看还不能算是读书。吴伯萧先生也曾多次指出,“现在的教学把课文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实质上,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舍了本,逐了末。所谓“本”就是让学生正经八本地念文章,诵文章;所谓“末”就是在读书这种原本非常简单的事情上,凭空附加了一整套“繁琐”到无以附加的所谓阅读理论,或者什么各种新奇的教学手段。为了启发了启发,为了创新而创新等等。
在语文学习这个问题上,自古至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不废及至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苏东坡可谓才高八斗,但读书却非常老实,他就是一遍一遍地读,以至于听得守夜的更夫都记住了文章的句子。
2、明确目标,扎实训练,打好基础。
这里的学生之所以重视不能很好的参与到语文教学之中,正是因为他们呢的基础太差,很多生字生词不会,表达能力也很少训练。我觉得只有打好基础了,才能有能力,有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我强调:融合、感悟、体验、积累,坚持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基本技能训练不能放,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教师要凭借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必须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生活实际及认知水平统筹安排、规划,使训练目标明确,有计划性。具体到课文的教学应围绕训练目标,精心选择训练点,设计训练过程。其中训练点既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还应是渗透学法,培养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着力点。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⑥ 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素质教育着重在于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获得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素质教育是主体,就是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语文教学只有立足自主发展,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这就要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一、给学生提供交往的空间。 “语文”是一种交际能力,它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学培养的人才能说会道,能读会写。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不是人消弭于知识之中,而是知识内化到人的知识结构中。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使之达到自学、自悟、自得的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动”基础上的“互动”,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小组学习是实现学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信息、经验相互交流的一个好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类,在班级中建立精神放松,形体自由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创设条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优、中、差三个不同等级,分别用字母A、B、C表示,然后按ABAB、CCCC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水平相近的学生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不管优生也好、差生也好,他们知识水平相近,有共同的语言,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探讨共同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教给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如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一项教学研究活动中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落实,为他们未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学的空间,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1、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2、沿途看到什么景物?3、作者怎样描写外洞、孔隙、内洞的?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弄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学无法解决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启发,“授人以渔”。在课堂活动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学会主动、自主地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如何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成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而创新教育是从培养想象力开始的,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正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对儿童来说,想象力对他们知识的获取和智力发展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学生在自学了写火烧云颜色、形态变化的课文内容后,教师做简要点拨:你能从中悟出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方法吗?经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悟出了表达方法。此时再辅以奇特的雪景或形态各异的山石的投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撷取最基本的内容,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展示创新的才能。再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一课时,课文中说,列宁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不说话。”为什么不说话?他在想什么?教师利用这个“空白点”要求学生想象并把列宁会想些什么,充分发挥大脑联想、想象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它写下来。还可以依据姑妈的回信,想想列宁在信中会说些什么。这样,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多锻炼,同时也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明日再练吧》这篇自读课文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鸭子吗?它们的腿怎样?走起路来有什么让人好笑的地方?”学生们听后马上回答:“鸭子的腿短短的,走起路来慢慢吞吞的,一摇一摆像跳舞一样。”我紧接着又问:“你们知道鸭子走路为什么慢吗?”这一问,可把学生问住了。这时我相机告诉学生:“你们读了《明天再练吧》这篇自读课文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这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调动起来,由此可见,善于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出良好的自学情景,学生就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如,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制度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单元的测试中,教师可以增加这样一道附加题:你最近读了什么书?请写出这本书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积极地阅读课外书籍,提高语文的基本素养。 总之,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它为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尝试探索、奇思异想,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而且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⑦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讲究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目标是行为的趋向,甚至是人们行动的内驱力。一个人无论做什么,要想高效、快捷,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指导。长期以来,教师心中有明确的目标,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却对学习目标一片茫然,不能形成学习的原动力、行为趋向。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学习目标。

学期初,先让学生对全册内容有个明确的认识。如学第一册时,告诉学生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要学会汉语拼音,学会160个生字,学会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朗读课文,学会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等。这样,让学生对整册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使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目标有了整体性的认识。

单元学习时,让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有个明确的认识。如学第一册的第一部分;汉语拼音时,告诉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要学会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学会拼读、直呼音节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对本阶段的学习目标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同样道理,在每篇课文学习前,每一课时学习前,也都要让学生有个明确的目标。

告诉学生目标,让学生对学习目标不个整体、阶段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前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在学习后形成清晰的复习网络,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讲究兴趣激发的广泛和恒定性

学习兴趣是对学习的认识倾向,它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但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环境的产物。因此,都是应当用环境(教育亦是环境之一)来培养发展,使学生具有广泛而比较浓厚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例如理解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口头组词可以做个动作来表演;可以用方言说说,可以结合插图讲讲,也右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想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加深了理解。

要使学生保持稳定的学习兴趣,朗读是一种好的方法。因为儿童内部语言沿未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中,过多的说和讲,不但不容易做到,反而会使他们的注意力分散,降低学习兴趣。而朗读,可以依靠大声的语言组织内部的思维,又能保持稳定的注意力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好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右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读字、词、句,读课文,读作文等。

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朗读让学生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度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讲究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准确性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要过河,必须具备游泳、搭桥、划船、探路等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同样,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去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要讲究方法的多样性。例如识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学会汉字2500个左右,要掌握这些字,必须让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有些字,可以通过与熟字相比较的方法记。如“贝”、“跑”、“惊”等字可与熟字“见”、“包”、“京”等进行比较;有些字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熟部件自己分析,如“么”、“它”、“呆”等。进入二年级,学生认识了形声字,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其构字特点来记住。

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采用恰当的方法学习例如,有些课文,几个段落的叙述结构相似,这们的课文,教师可采用举一反三,由扶到放的方法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第三册的26课《小壁虎借尾巴》,第三至五节讲了小壁虎分别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三部分叙述的结构相似。教学时,本人先重点指导学生学第三节,学第四节时,先把第三节的学习方法简洁归纳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学习第四节,第五节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⑧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
         3、变“讲”为“学”,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
         4、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是全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
摘要: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

⑨ 怎样在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今教学发展趋势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标的主旨,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是首要任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更好地吸收知识。教师不应该只侧重自己怎样教,把枯燥的知识强塞给学生,而是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侧重于学生怎样学,教师应适当引导,让学生主动求知,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一、主体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主体思想既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具有自主、自由、思考的个体,教师不能把教学作为一项任务,要把教学作为帮助和引导学生来进行,把这种方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挥其学习能力,始终保持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让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今,学生课堂上还是被动接受知识,如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从不愿意学,不想学到愿意学,主动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在被教师规定在条条框框中,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了解自身的职责,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课本内容,要让学生主动地去研究,理解其中的本质,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让学生消化理解,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自身为辅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发挥主体地位
1.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就需要培养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也是一样的,学生一旦对其产生兴趣,充满热情,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与教师进行互动,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例如,在讲《田园诗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美丽的荷兰田园风景图,碧绿的草原,金色的晚霞。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荷兰田园美景以及作者内心对荷兰风光的赞美与向往。教师适当引导,再与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主体地位。此外,导入也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手段,这一方法经常被教师所忽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刚开始上课时,一个有效的导入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适当引领和辅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始终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方式,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错了也没关系。教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引导学生产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启发他们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指引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自主地获取信息,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懂得因材施教,例如,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急着给他解答,而是给予引导和启发,提出一些问题来反问他,让他先来回答我们的问题,你会发现当你还没有问完时,学生自己就会明白,知道怎么做了。在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中会不停地思考、摸索,自己悟出答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于教师的灵活施教,不断摸索,不断反思加以改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确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好方法。
3.生生互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解《卖火材的小女孩》一课时,可以让每4~6人一组并选出小组长,每个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小组长带领其他组员自由讨论进行小组评比,最终选出优秀小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优秀只有一个小组,但是其他小组也锻炼了合作意识,而小组长更是锻炼了和组员之间彼此的配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方法有很多,要灵活运用,更好地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教师都应该往这方向努力,不应该一味地投入在课本教材里,被教材牵着鼻子。任何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都需要和学生之间的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完善自身,不断地提高,达到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

⑩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示范小学王绍玲
一、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
教师崭新的教学观念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即:不再把课堂看作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师看作是权力的代表,不再认为学生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迫你学习”的对象。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在此,就要让“注意听讲,不许插嘴!”“发言必须先举手!”这样一些话语从语文课堂销声匿迹,换之以“想说可以大声说!”“等不及举手可以马上起来说!”“老师最喜欢大胆发言的人!“看谁的见解与众不同!”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发出疑问的声音,发出讨论的声音,发出研究的声音,甚至是争得面红耳赤的声音,真真切切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在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我认为教师要注意“三多、三少”,“一慢、一放”。
“三多、三少”即:
1.多读,少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让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个别读、选择自己合作的伙伴读,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多情趣,少刻板。就是一堂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做到“三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就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学生总是把“武”字多写一撇,订正多次,仍旧错。我结合《景阳冈》一课,点拨学生,“你们很聪明呀,认为武松是英雄,想在他腰间挂一把刀,可是你们知道吗?你们挂的这一把刀把武松的腿给砍断了,他还怎么上景阳冈打老虎呢?”学生听后大笑,有的学生竟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再怎么聪明也不能凭想象给武松挂大刀呀!”这样的教学不是就情趣盎然了吗?对于那一篇篇包含着作者激情的语文教材“例子”,教师就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悟之中的“情”,寻之中的“趣”了。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倒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一慢、一放”。卢梭说过:“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所以教师对学生探究、讨论出的结果,要慢一些下结论,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于学生寻找到的观点,只要带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绝对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答案来限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只有冲破教参、标准答案的樊笼,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个性也才能得到显现。
二、营造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
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的营造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尊重、爱护学生。邓小平谈到教育时曾经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间同志式的关系。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确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课堂上,记住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能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吗?”“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大家允许老师说说我的看法吗?”“请你来帮助他?”这样亲切的话语,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师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善个性,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这样师生间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被别人尊重的幸福,从而在自己的个性中也培养一些尊重别人的品质。
——投入情感。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为此,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所说的“倾注感情”,并不是说把语文课上成是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课。这里所谈的感情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受到感染,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他的爱、恨才会自然流露,学生的个性也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师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教师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内在联系性,看到教材向课外的扩展。如《将相和》一课,教师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事物的前因后果”,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文道统一”的思想,还要看到《将相和》一文中写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鉴(这样的写人的方法,不是本单元的重点,但见识研究一下,不是就为学生作文积累了写作知识吗?),更要看到古代像这样动人的故事还很多,要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扩展。其次表现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这里所谈的精心设计不是想着要怎样去牵学生鼻子,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去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起学生的研读探究兴趣,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全体参与学习,全程参与学习。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教师可设计让学生用自读自悟和讲故事的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再次,教师要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如,学“盲”字,学生因“育”字的记忆定势,会在“盲”字的上面多加一点,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人的眼睛死了,就是盲人了”。(边说边用手指字)这样的教学,不是把文字变成活的形象了吗?
四、新颖的学习方式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途径。列举几种如下: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进行搭配分组(四人一组),每组都有一个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组长,其余三人各有任务,或记录,或汇报,或检查,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通过组员的合作,既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又提高了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一部分原来在班上不敢发言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学习锻炼,逐渐地也敢在班上发言了。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可设计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小组先自己阅读这篇课文,读熟后在小组里互相讲故事,最后各个小组推荐一个学生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各小组大声朗读,为了能迎接挑战,组员读熟课文后,就互相讲起故事来。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既体现了民主化教学的“全体性”,又使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使那些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如,期末复习时,布置学生自己出一份考题,学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题的这项学习任务时,要去看课本,查阅资料,而在这一个活动过程中,他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体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学习《荷花》一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选择内容的原因,有的人甚至还画了一大朵漂亮的荷花,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表达方式,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淀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意识全部被调动起来了,真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论断,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感受到他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景象。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别人好的看法还会潜默移化地影响一些学生的个人观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把书读“活”的好处,使其个性不断完善。
——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合作伙伴。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同学交流的机会。如,教学十二册第四单元“在临别之际给母校写一份建议书”这一项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建议书的写法、格式到内容的确定,学生都和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讨论、学习,在讨论学习中,他们感觉到了自由,畅所欲言,热情高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平时感受到的母校需要改进的工作指出来了,看着那一条条合理化的建议,在叹服他们看得准、看得实的同时,作为教师的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好处。
——学生当“老师”。学生当“老师”就是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来体验做老师的甘苦。如,上作文评讲课,就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去引领着全班学生评讲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没看到的地方,教师也可来上一句“允许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场面,往往令学生终身难忘,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早就在无形中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下次作文,他们就会扬长避短了。在这样的场景中,往往还会使很多学生受到感染,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学生会更谦虚,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胆小的人也会争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就把学生的个性引向了好的方向了吗?
——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巧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我设计的思路就是让学生自读,感悟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神机妙算)进一步探究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勾画出文中的句子)再进一步研读,感悟其神机妙算的原因是识人心,懂天文,懂地利。借助多媒体,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说直接一点,就是将语文教学的“面”扩出去。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办班刊,出作文集,开朗诵会,搞辩论赛,搞课前三分钟演讲,搞每日一记、每日一摘,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课外阅读比赛……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
体验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个性的动力。因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以,新型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课堂。只有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挖掘出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其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得到发挥,消极因素得到抵制。如,教学《妈妈的爱》一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在反复的朗读中,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中,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生再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激,有的学生唱歌,有的学生表演,有的学生画画,有的学生朗诵、、、、、、在这里,学生们的表现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他们个个声情并茂,不但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了展示,而且还受到了深刻的感染,“妈妈,从今后我要好好地爱你了”,这是孩子们朴素的心声,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呼唤了孩子们的心灵。这样的成功体验将进一步促使学生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六、教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道:“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又因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是会学习、会创造的人,所以教师教语文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个性的目的。即:学习中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耳到、手到,做到不动笔就不学习,做到把书读“活”。因为“尽信书,故不如无书;而尽不信书,则又如无书:不尽信书,斯为中道。”(钱钟书语)所以教师要重视学法和读法的指导。如,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要孤立地让学生把整本《词语手册》背下来,而要教会学生理解词语方法,在原文中找到不理解的词语,作上重点符号,接着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探究,然后发现,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有的词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的可以通过查工具书理解,有的还可以用近义词理解。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探究到了学习的方法,以后学生遇到不会理解的词语,也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词语的意思了。这种做法不正是体现了“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的古训吗?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关爱学生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语)”。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9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6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0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3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5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3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1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1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3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4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0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8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9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7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