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散文如何教出语文味

散文如何教出语文味

发布时间:2023-04-30 04:18:19

Ⅰ 高中语文散文如何教学

有关论文举例如下:
散文如何教之一散文教学要选好突破口

散文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是个人独特感受的独特表达。它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被人称为具有强烈感情的“文学小精灵”。由于散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因此,散文显得丰富多样。正如散文作家秦牧所说:“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银光闪闪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袅袅的洞箫,有的像明净无尘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鲜明的玛瑙……”散文因其独有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教材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怎样充分发挥散文在教学中的价值,怎样教就显得非常重要。

散文应该怎样教,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教的方式不一样,带来的效果自然不一样。因文而教,因生定教是一个重要原则。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我们教学文学作品的总纲。散文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课标的要求也适用于散文。因此,在领会这一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散文作品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和已有知识确定具体教学方式。

下面结合第一届“语参杯”全国百佳语文教师颁奖典礼暨2013年全国语文同课异构课堂展示课例,就散文如何教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散文教学之一——要选好突破口。

散文教学点很多,从哪里入手?怎样入手才有效?这是教学散文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关键是根据文中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来选好突破口。怎样教学《散步》,不同的老师选择的突破口是不一样的。着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教学《散步》,采用关键词语教学方式切入,聚焦“我们”“田野”“散步”三个词语,展开对文本的学习,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信息,辐射了全文内容。用“聊一聊‘我们’”、“聊一聊‘田野’”、“聊一聊‘散步’”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学习文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快乐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也可以抓牵动全文的句子或词语来切入。比如,我们可以抓住文章最后一段的“我妻子背上的同我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中“整个世界”一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来带动全文的学习。由“整个世界”引导学生从三个板块进行学习和探究,即“整个世界”中的人、“整个世界”中的事、“整个世界”中的情。这样教学,思路清晰,既能由此牵动全文学习,又抓住了核心内容。在同课异构中,汪洋老师教学《端午的鸭蛋》,从自己初读文本时的三个疑惑切入:(1)小小鸭蛋值得写这么长的文章吗?(2)文章不够感人,没有深情。(3)语言平淡无味。由此疑惑切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并通过多次诵读,深入其中,改变了初读的印象,重新认识了文章,品出了味道。这样的切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有助于带动文本的阅读。


散文如何教之二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情感体验中

文章总是要表达情感的,而散文更突出。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栖息地,倾泻的场所。孙绍振教授说: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散文教学,从某种角度说,情感始终是核心、是灵魂,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散文,应教会学生品味文中的情感,在语言的把玩中,让文中感情的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真切地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咀嚼细节,细细体会文中蕴含的滋味,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去把握文中的情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如教学散文《端午的鸭蛋》,可以带领学生到文中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高邮家乡的那份浓浓的乡情,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那份深深地眷念之情。在《中语参》举办的同课异构特级教师展示课中,山东莱芜市特级教师于立国老师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不是停留于一般的整体感知和一般的分析,而是让学生进入文中特定的情境中去体会,针对具体的句段和词语,挖掘了文中的情感,品出了鸭蛋的味道。廖俊艳在教学《老王》时,注意从“演读孤苦”“品读痛苦”“洞察善良”“研读善良”“疑读善良”等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体会情感。

教散文,真正将作品情、作者情和读者情三情结合,将获得美的感受。


散文如何教之三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

教学不是盲目的设定教学要求,也不是老师只根据教参的要求和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教学。目前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中解决的只是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解决了是不是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心存的疑惑怎么办?在这方面老师往往考虑不多。作为散文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独自阅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聚焦问题,师生共同来解决。这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中语参》举办的同课异构课上,廖俊艳老师在教学《老王》时,开头采用质疑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廖老师一开始就针对文中结尾的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向学生提问:“这个句子中哪些词有提问的价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这个句子引出了自己的疑惑:“作者为什么要对老王愧怍?”“作者做错了什么事要让自己愧怍?”然后师生一起来质疑“愧怍”。这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借助学生的问题带动全文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如果以此展开对文本的探究,其教学价值很大。但遗憾的是教师随后放弃了学生生成的问题,而是出示多媒体自己课前预设的与学生相近的问题,接下来按照预设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思路向前推进,消减了课堂生成所带来的教学价值。如果后面的教学,能够围绕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去展开,走进文本,在推进中不断地生成新问题,学生的思维就能真正激活,教学的针对性就更强,教学的效益就会更大。


散文如何教之四让学生原汁原味去阅读散文

散文作为一种美文,可以让学生去感受出独自的味道。可以让学生不带着一种框架,倾向性的要求去阅读,而是带着原有的认知,阅读的积淀,生活的经验,自己在读中去发现。教学散文可以不只停留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上。要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变换不同的教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去体验作品。读出他们自己未曾读出的内容;感受他们自己未曾感受过的情感内容;思考蕴含其中的独有思想。借助阅读,发现散文的构思美,发现散文的语言美,发现散文的表达美,发现散文的情感美,发现散文标题价值。

比如,学习散文《老王》,引导学生在自读中去发现作者为什么要去同情老王?为什么要“愧怍”?作者若干年后写这篇文章,除了“愧怍”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文中为什么要写旁人说老王“年轻时不老实”来揣测老王?作者又写邻居对老王不闻不问有没有深意?有没有唤醒人们关心底层的人?有没有强调一种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心灵吐露?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共生问题,互动解决,其效果大大强于学生被动的思考。

原汁原味的阅读,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其内在的阅读潜能,让学生在学习散文中获得多角度、多层面的收获。如果我们能够放开课堂,引导学生在散文的阅读旅程中,去发现散文的潜在价值,这也是老师教学的一种成功。


散文如何教之五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散文培养语感

古人说:“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教学散文,要让学生诵读体会,潜心涵泳。诵读是提高解读散文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明代王守仁在《教约》说:“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演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理浃洽,聪明日开矣。”这里强调了诵读要讲究方法,才会有收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散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诵读,如自读、默读、精读、细读、背读,要读出层次,读出感受,读出语气,读出变化,读出情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文章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在《中语参》举办的同课异构特级教师展示课中,着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老王》一文时,除了引导学生对全文的用心诵读外,多处引导学生深度的诵读。尤其是对“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推白骨。”一段的教学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并强调要慢、用沉重的语调进行朗读,体会特定的氛围,读出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这样的诵读教学,学生对文中内在东西的把握就有深度了。

散文教学,在我们引导下,如果学生诵读时能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体悟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读出美文佳句的韵味,知晓作者的写作用意,就会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在这样的诵读中,学生语感能力就会增强。


散文如何教之六咬文嚼字,细心体会

散文往往意蕴内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醉其中,让他们深入语言的腹地,真正触摸文字的肌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善于在学生忽略处,值得玩味处引导玩味。

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说:“创作者之深情,渗透于作品中,出其至诚,映现于文字。欣赏之者,亦宜细细咀嚼,然后乃可得之。”教散文,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和词语深入文句之中,反复地体会,细细地揣摩,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比如,教学《散步》一文,其中的词语品读很重要。如“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一句中“熬”字,细细咀嚼,这里作者不用“过”或“度过”等词语,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对母亲的一种担忧,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作者担忧母亲今年能“熬”过冬天,明年能行吗?母亲能熬过多少个冬天呢?正是这种内心的叩问,才更加感受到陪伴母亲的日子不多了,因此,才有萌生带母亲携妻儿出去散步的想法。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作者在心中不断提醒自己,抓住时间,多陪陪母亲,让母亲在有限之年享受天伦之乐。如果不细细地品味“熬”字的选用效果,就很难获得上面的深度解读,就很难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在《老王》里面,抓住“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中“镶嵌”一词进行咀嚼,极有价值。“镶嵌”一词,写出了老王完全失去了活力和生气,没有了生命力。然而,从这一词语中,我们读出了以下信息:临终前的老王,凭着知恩图报的内心驱动力,依赖着残存的一点生命,奇迹般地走完了答谢作者杨绛一家的生命之旅。又进一步体现了老王的真诚善良。这一形象可能恰恰是作者多年来心怀愧怍的原因之一。由此看出了作者用词的匠心所在。

在“语参杯”的同课异构中,深圳白传开老师和山东莱芜的特级教师于立国老师,在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时都抓住“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玩味“扎”“吱”这一特有的吃鸭蛋的风味,并借助手势和语言的模拟,让学生对作者家乡高邮吃鸭蛋的特有感觉体味了出来,对作者对家乡独有的浓烈的情愫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同时,通过这一扎进语言细处的品读,又能品尝到汪曾祺先生口语化的叙述,品尝到平淡自然中又韵味十足的语言风格。

要真正感受散文的语言魅力,体会作家遣词造句之妙,就必须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外衣,挖掘语言的内涵,去嚼出味道,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散文如何教之七用比较式阅读教学散文

在散文教学中适当运用比较式阅读,会加强学生对文章表达效果的体会。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是写法的比较,可以是语序的比较,可以是内容的比较。

比如,学习《老王》,可以将课文中结尾的句子与选入教材之前的句子进行比较。原文是“那是一个多吃多拿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选入课文后改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改后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比较,对作者的深意就会有新的认识。教学《端午的鸭蛋》,可以进行局部的语序变化的比较。比如,“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这是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回忆家乡时的一种表达方式,以短句为主。有的老师在处理这几个句子是,不是简单地处理与忽略,而是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我们把这一段用平常说话方式来表达——“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这与前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这种比较,看到这两种表达,虽是字数相同,但是断句不同,却带来了不同的效果。原文长句化为短句,给人感觉语气舒缓很多,显得亲切,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说到家乡的那种特别珍惜、特别怀念之情,而改后的句子显得平淡,通过这种比较,让学生切实去感受作者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

比较,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选择比较的内容,通过比较,让学生多层面地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体会散文写作的技巧,感受散文的魅力。


散文如何教之八唤起学生的联想和调动其想象

中学阶段,尤其初中生是最富有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年龄段,而散文,由于其独有的文体特点,给了我们很多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我们就应根据文本的可想处和可联处,适时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相应的场景。

比如,教学《老王》,调动学生对生活处于底层市民的关注,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回忆,品味生活中的细节,同时唤醒良心,升华责任感。教学《端午的鸭蛋》,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回味,拾起对家乡某物某事的回忆,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为什么对家乡及家乡鸭蛋的深深怀念之情。让学生在“美景再现甚至再造”的体验中享受阅读之乐,从而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和艺术美,提高学生欣赏散文作品的能力。

散文教学中,运用联想,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阅读的思考宽度;运用想象,更能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唤醒学生相关的所积累的生活元素,在作者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充分利用散文这一文体特点和文本的特有价值,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Ⅱ 如何确保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

一、把握学科性质

“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比如说,有位老师在讲《桂林山水》一课,在学习描写漓江水一段时,组织安排了一系列训练。老师说:“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就可组成句子?同学们回答:生①漓江的水既静又清还绿;生②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生③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接着,老师又说: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老师又说:词语一重叠,程度加深了,但还不具体。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应该怎样组织排列?学生回答: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教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的语感,体会漓江之美。这就是语文。北京市特级教师吉春亚这样说:我这里所说的“语文味”决不是借着“大语文”的旗号,改头换面的大杂烩,诸如内容开放无“度”的知识拼盘常识课,人文提升过“限”的不伦不类的教育课,教学目标贪“全”的各科杂烩综合课等,而是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各科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教材)剖析、玩味,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常用的词语,典型的成品等)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同时,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其中“言语形式”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决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语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正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堂。
二、定准三维目标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该如何体现其它三维目标呢?
1、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读《桂林山水》,你会心驰神往,情不自禁地感叹“江山如此多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会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而伤感,为当时社会的黑暗而愤怒……情感折射出来的魅力是无穷的。情感的迸发,来自于文本本身。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他们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情感的生发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剂。朦胧素淡的清幽,峥嵘崔嵬的奇特,云蒸霞蔚的壮丽,把我们带进诗的意境,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或可悲可壮,或可亲可爱,或可哀可怨的人物形象,他们一个个走进读者心中,让人去感悟,去思索。
而我们目前又不能不看到,我们的语文教育大都远离了情感。教师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冷静而客观的讲解使作品变得索然无味。在许多教师眼里,文学教材也不过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例子(文本),不过是考试范围内的内容而已,教师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知识点灌给学生,想到的是各种考试可能从哪一方面,哪一段出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拿分或不丢分。因此有些老师甚至模仿考试出题的方法,将活生生的文学作品转化为一道道僵硬死板的标准化试题。所有学生的眼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所有的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难怪有的学生说:我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哭了,而老师在讲它时,我却睡着了。
确实,我们的语文课,不乏精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缺乏的是语文味。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很显然,我们现行的语文教育因缺乏情感而很难成为一门完整学科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同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很难想象一个感情内敛,表情僵硬,语言干瘪的语文老师能够出色地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他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就抓住七八小节这个情感点,先范读,然后引导学生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朗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受到情感的熏陶,价值的引领。
不仅如此,语文课的人情味还体现在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让学生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展现自我,释放本真。师生双方都能在上课的快乐中发掘新的潜能,舒展个性生命的灵性,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绽放绚丽的个性之花。
(2)、让精彩的教学过程呈现于课堂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可谓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思维发展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体验类目标。这三维目标是一个内在统一的和谐整体,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得到落实。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探究文本本身所要体现的言外之音,言外之义,然后深入研究教学过程,这既是学生思维、想象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过程由各个环节组成,随着教学进程,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遇有错误要及时矫正,遇有遗漏要随时填补,发现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要随机应变,充分开掘利用。一位老师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对于“相媚好”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到位。说明两位老人情浓浓、意切切、甜蜜蜜、乐融融。此情此景,两位老人聊些什么呢?这又是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老师让同桌的两个学生像两位老人一样聊起天来。顿时课堂上议论纷纷,情暖意浓。一会儿,教师又让同学们向全班汇报交流。一个学生说:“他们说,三个儿子白天劳动,晚上还要温习功课,大儿子还要准备明年考北大哩!”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若有所思:“好象作者心情不大好……”为什么作者心情不大好?看来这位学生对作者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些了解,但又不十分清楚。时值金兵肆虐,生灵涂炭,北方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作者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忧国忧民,感慨赋诗,写了不少豪壮雄奇、沉郁苍凉的爱国诗词,《清平乐》就是其中一首名作。可惜的是教师对学生这一独特感悟未予理睬,如果在这里稍稍“生发”一下,不仅让学生学习了一种读诗词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学习诗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即作者有感于“国破山河在”,他深情地描绘了江南农家的安宁生活和美丽景色,这和北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一个曾经驰骋疆场的爱国诗人,怎能让敌人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国土、鱼肉我们的百姓呢?忧国忧民之情,隐含于字里行间。因此说,一节有味道的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方式的采用上应该是灵活的,有时体现在个体对言语对象的沉思默想中,有时体现在学生之间的“切磋琢磨”中,有时体现在形式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无论采取哪一种学习形式,都应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提高语言能力的主人。
三、坚持三个原则
一堂有语文味的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我认为,做到这一点一定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
①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②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③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培养四种能力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那么,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根本,着力培养四种能力。即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读、概括、感悟、探究四种能力。
①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读及概括能力。
认读能力应是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的最起码的能力,低年级尤其要关注认读能力的培养。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从中年级起就应加强训练,应贯穿每一课书教学的全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放手让学生读课文,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是让学生边读书,边识字,把字音读准确,并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这一环节中,学生寓识于读,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有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三是让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这项训练,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②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悟及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及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教学中我们也要努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悟,把课文读懂,读得有感情。二是在重点词语的研读中提升感悟,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三是在质疑和倾情对话中强化感悟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情怀。
阅读教学,“读”为根本,“读”是认读能力形成的基础,“读”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读”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宝。学生具备了这四种能力会受益无穷。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着语文的独特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灵性的互动,课堂必将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栖息的理想港湾,成为师生难忘的一次“人生境遇”。

Ⅲ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有“语文味”

随着新一轮的语文课改的逐渐深入,评价语文课好坏的标准越来越多,现已多达十几条,且大条下面还有细目。应该说“标准”的丰富、细化是件好事,但如此多的标准是否该求个“根”呢,而根本标准又是什么呢?笔者的答案是:教出语文味!语文的味道究竟从哪儿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观点,许多人提及过,但正因为讲得人多了,人们反而失去对它应有的重视。在教学中,不单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呈现的教学方式也能有效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并非由某一个教师的个人能力所促成,而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影响、学校管理、办学条件等等,所以最能体现教师个人能力的还是能否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虽不能说是好课的唯一标准,但实在应该算作一条重要的标准,或者说,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算作合格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 挖掘“语文味”的内涵
“语文味”的内涵是“语文”。语文虽然同其他学科一样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想教育等等教育内容,但是这些不是它的“特性”,它的特性是语文,它的核心、根本是语文。语文是什么?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而且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根,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文化,就是在接受民族的意识和观念、体验和认同民族精神。所以,“语文味”要突出语文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抓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的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去实现思想的升华、达到审美的愉悦、思维的训练,进而去触摸语言背后的世界,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上出“语文味”,体现语文课自身固有的特性。
2 选择“语文味”的载体
“语文味”的外在的形式还是“语文”。语言文字就是它的基本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形式。在语文课中,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搞活课堂,创设教学情景,引进多种课程资源如人文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可以指导学生演课本剧,运用多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等;也可以走出课堂,到生活中教学等等。所有这些,只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留下记忆的抛锚点,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帮助学生贴近生活、理解课文、灵活地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不是逗得学生笑笑、乐乐、闹闹了事。语文课堂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文字,就会失去语文味,改变语文课的特性。况且,语言文字的本身特性也要求学生把现实生活的具体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沟通起来,逐渐克服自己的“语言痛苦”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这才是语文课的用意所在,所以,语文课堂应回到语文上来,回到语言文字上来,这是语文课的命根子。

二、满足学生把握“语文形式”的需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语文形式”就是语言和言语,即语言材料,它是听、说、读、写的基础,也是文本存在的样式,是语文之所以存在的本质特征,也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所在。因而,要想语文课具有“语文的味道”,必须按照“语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就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世界。
1、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尝到“语文味”
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咬文嚼字、口吐芳香、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鉴赏、触发,在正确理解和运用上下工夫。语文课不能漂浮,要在字里行间,领略不同的文味和情味,留住那一幕幕美丽的风景,乐在其中,美不胜收。要品味“味中味”。辄心向往,流连忘返,体味“味外味”,思绪飞越“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别》,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孤帆”所蕴含的情味。这样的教学,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
2、注重读、写、听、说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语文技能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拿在手里要用,不用怎么能掌握工具呢?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交际工具,教学活动就是交际活动,活动任务就是训练读、写、听、说的技能,活动设计就是读、写、听、说的具体化。例如,我在教自读课文《田忌赛马》,有个环节,让学生品读课文中对话描写的提示语,朗读并体会心情,如田忌“垂头丧气”,孙膑“胸有成竹”,齐威王“得意洋洋”,这些提示语把他们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一个学生说,朗读对话时看清提示语很重要,就能想到当时的情景,就会读的有声有色。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以后作文写对话,也要写适当的提示语。接着我就请几个学生运用提示语现场描写对话,课上的很活泼,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味儿”,效果很好。
3、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
语言交际平等是前提,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教材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这五个方面处于平等地位。这种平等主要包括人格平等。只有平等,才能在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能谈得上主动阅读、感悟和评判,对话也才成为可能。一直以来,学生对文本、作者和编者抱有敬畏之心,对教师的依赖和尊重,心理上不平等的,影响了阅读效果。平等,意味着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俯视学生,而是“蹲下身子来与学生一样高”,从学生角度、视野、心理、情感等去理解学生;意味着与学生心理位置互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但是,平等并不等于相等的,教师与学生在学养、年龄、经验等方面也是不平等的。惟其这种不平等,存在差异,才能产生教学。人格的平等是对话的条件,学识的不平等是对的动力,对话就是为了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异,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文本的解读是语言交际的基本话题。围绕着课文的理解是对话的基本内容。如果对话的内容离开了文本,脱离文本规定性的制约,像断了线的风筝那样四处飘悠,最后落到哪儿是哪儿,那就会完全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使语文失去“语文味”。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应在语言交际的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师生对话就是给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机会,通过对话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形成言语交际的良好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也使我们的语文课不至于失去“语文味”,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永远生机盎然。

Ⅳ 余映潮讲文言文

1. 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散文”概念:属于文学作品范畴,但不限于狭义的艺术散文、“纯散文”。是那些:具有文学色彩的,形象、情感、审美特点比较明显,又非小说、诗歌类的作品。包括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议论哲理类的散文。既然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也就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信息筛选和处理的信息式阅读。所以,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散文教学应该教出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呢?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他们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我认为要教出散文的语文味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鉴赏散文的语言美,突出朗读的训练

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丛逗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余映潮语)。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散文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

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困让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散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散文教学中教出语文味的重要一环。

二.品读欣赏语言,滋养学生情感丰富的情趣

语言塑造形象,“言为心声”。在散文教学中抓住文章中的精典语言、精美语言和重点语言引导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中内蕴的情感情趣便会通过品读欣赏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情趣。

比如,在教学散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引导学生品读“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让学生领会青海湖的梦幻是神奇、美丽的,但也是虚幻的。青海湖拥有醉人的美,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实实在在的美却又美得有如同梦境般奇妙。本文紧紧围绕“梦幻”二字展开,从文章的题目到内容,“梦幻”般的美、“梦幻”般的感觉总是和青海湖诱人的魅力紧紧结合在一起。

只有将渗尺卖散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原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学学会品读散文。

2.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味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个学段的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有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目标具体为: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目标具体为: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和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目标具体为: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材对各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明确规定,我们学校积极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体现语文味”的专题研讨。

一年级研讨专题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

语文是最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学科,它不应该是单一的、孤立的。它的视觉应该是伸向广阔的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空间,有待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丰富的。“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美丽之花,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灵魂所在。

在设计综合性学习课例《我爱我家》的时候,可以抓住‘亲情“这话题,设计了可供学生表达情感的八个小活动:1、为父母倒一杯茶。2、为父母唱一首歌或朗诵诗歌,3、送父母一份小礼物,4、抢拍父母的生活照,5、为父母洗一次脚6、请父母讲自己的生活故事7、请父母为我儿时画像8、对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这样一来,就唤醒学生内心原来就有的情感火花,激发学生倾尽全力,充满情味,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活动中去。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伴随着活动情景升华情感体验,放飞自己的个性,感悟亲情魅力,在快乐中得到发展,在亲情中得到人格的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这样洋溢着温馨和美的人情味和灵性美,体现出了“语文味

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 [3]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年总第455期 [4]存少辉:《谈“朱子读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0月 [5]赵年秀:《评析——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6月 [6]冯文达:《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 [7]王爱娣:《美国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8]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9]张磊磊:《“前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现代语文》2007年第4期 [10]亓成功:《关于阅读教学“起点”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期 [11]孙建平:《有效阅读,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12]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 [13]张贤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施教策略浅探》,《语文学刊》2007年5月 [14]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15]王传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意义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7年2月 [16]屈伟忠:《强化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17]王兆平:《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距离”美》,《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18]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19]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 [20]任新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8月 [21]李志清:《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22]秦昌利 周永红:《运用线索 牵动全文——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几种手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23]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年第2期 [24]余贻贻:《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25]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 [26]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4期 [27]廖贤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品位》,《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9月 [28]王永红:《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6期 [29]孔爱玲:《读书会: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 [30]朱从国:《把考材当教材用——高三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做法》,《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31]沈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课堂阅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 [32]汪卫兵:《文言文信息化阅读教学的优势》,《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5月 [33]桂谦:《中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思考》,《科技资讯》2007年第9期 [34]高兴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初探》,《考试》2007年第8期 [35]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36] 余映潮等:《系列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设计专题讲座》,《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 [37]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 [38]李英杰:《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语文建设》2007年第9期 [39]苗歌:《阅读教学的误区》,《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年第5期 [40]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41]林亚大 朱于新:《高中阅读教学深刻性摭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3月 [42]刘帅:《令人担忧的阅读公式化》,《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43]何建英:《阅读课,读耶,说耶?》,《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4. 怎么写初中半期总结啊

你可以写你发试卷下来的错为什么会错啊。

还有你以后回怎么做~。

然后要改掉粗心大意的坏毛病等等的。

另外建立班级语文学习制度,走好新初一第一步 ——新初一前半期工作小结 时光飞逝,又近半期。回顾新初一两个半月的教学工作,倍感考验的严峻。

万事开头难,用紧张、忙乱、劳累这些词语来形容开学工作,毫不过分。所幸的是,在千头万绪中,我认为自己还算做好了一件对学生很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初步建立起了班级语文学习制度。

毫无疑问,这两个月对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一届新初一,我在战略思想的准备上是充分的,但在战术上的准备既清晰又不清晰:说清晰是我相信一定能超越自己——如果说过去的一点点成绩主要还是在单篇课文的教法研究上力求突破的话,那么未来的三年我除了继续研究教法,我将要求自己站在更高一些的台阶上审视初中语文的教与学,让自己的教学除了“好听、好看”之外更具有科学性。

我意念中的“科学”,是学生学习规律的探求,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教学新天地的开拓。说不清晰是目标有了,但并没有详细的行动思路和备用教材。

我的头脑中只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所有的想法都处于萌芽状态甚至未萌芽状态。我要走的每一个下一步,都需要前一步的论证和支持。

走一步,再走一步,初一教材第一单元的这篇课文,成为了我精神的加油站。 但在我的行动纲领上,建立班级语文学习制度,却是最清晰的一个计划。

基于以前的语文教学零散、混乱、随心所欲的特点,我要求自己必需给学生建设一个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制度,让玄妙的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让以前在学生心目中可有可的语文学习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上运行,使学生学得到还看得到,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自己必需做什么心中有数。让班级的学习秩序化、规范化、规律化。

一切都还在摸索中,所有的行动都奠定在我对学生学习规律的一些粗浅认识上。 班级图书馆的建立是我在开学最短时间内完成的第一个“大工程”。

困难很多。就是为了给班上买到一个既实用又不太贵的书柜,我也几乎跑遍了整个石桥铺地区。

上一届的班级留下了三百多本好书,我动员现在的班上每一个孩子捐献了一本。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班级图书馆有近五百本书了,而且书的品味都很高——除了名着,都是名副其实的好书。

学习深圳的“好书漫游活动”,我们的图书也是自由漫游的,只要不带出教室,孩子们可以自由借阅(每周有两天是全开架)。加上学校图书馆的开放和每个孩子起码订阅一本优秀杂志的统一要求,我想,我们完全做到了足不出校园,足不出班级,就能在好书的海洋(起码也算小河)里遨游。

另外,我还拟订出了读书笔记的写作交流以及考试制度。动员孩子们“绝不妥协”地和外语数学“抢”时间来阅读。

我敢保证,开学两个月,我班上孩子的平均课外阅读量每天应该在十页以上。我想,这件事情,应该是一个有远见的不急功近利的语文老师必需做的一件事情。

我做得还算漂亮。 班级语文网络家园的建立。

这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谁想让语文学习真正立体起来,谁就无法饶过互联网。

这片已经瑰丽无比的天空早已经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堂,而我们的语文老师,还大多数在这方面观望或者驻足不前。网络就好比是一块肥沃的田土,你不用水稻高梁鲜花绿树去占领它,那么野草蓬蒿就会占领它。

语文老师不把网络为我所用,那网络很可能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绊脚石。这件事情我有优势也有劣势。

优势是我们有自己的网站(先生和几个朋友一起搞了三年了,很艰难,规模不大,但也还很像一回事),劣势是我的学生是住读生,他们一个周只有周末两天能上网。但权衡利弊,我觉得这件事还是非做不可。

一来学生有热情,有热情而不用,就是对教育资源的绝大浪费。二来几乎全班同学的家里都能上网,这样好的条件不用,那更是对教育资源的浪掷。

三来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努力做的是明天的工作,别人说学校五天教育加上家庭两天教育等于零,那我们为什么不利用网络这个最时尚最快捷最广泛的渠道努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语文学习空间,化语文学习于无痕,思想教育于无痕呢? 这件事情我们也做得比较漂亮。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我的班级在我们自己的网站“易动网络写作平台()——写吧”的热点频道“心情日记”上建立了六十一个网络日记本。

教师日记、学生日记、家长日记,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家长点评、朋友点评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立体网络。班级网络家园的初步形成让我的语文教学提高了效率,增添了活力,更让我的班主任工作拥有了一个绝佳的互动平台。

从开学初到今天,我个人在“wangjun的日记本”里发表网络日记94则,发表点评534则,受评1204则。学生人均发表日记20 则,点评和受评400则。

从这些最简单的数据统计背后,您可以看到我们语文教学产生的巨大变化——在对网络的深度利用上我们终于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以上两件事情属于班级语文教学历史上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事情不是它们,而是下面这些“芝麻小事”。

因为。

Ⅳ 如何教散文

简单一点叫散文就是这样教:教会学生如何领会文章的美以及情感的表达,另外就是散文的写作手法

复杂一点就是这样: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知道,散文难教,但教散文过瘾。教散文最能展现教师的才情,最易与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与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走出课堂,有不可言说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求散文的这种教学境界,试图建构自己课堂教学的理论,最终找到一条出路——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经得起应试的检验,同时还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没有契合点呢?我有几个思考。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教学上,应按照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处理。文学作品的鉴赏,首要的任务是要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一般情况下,就某一篇文章来说,散文的教学无外乎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的;就单元教学目的来说,应该通过某篇范文的教学,教给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掌握该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另外,初中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先读通顺,再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悟。积累也不容忽视,名家名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说起来,这是教学外的功夫。我以为,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的特点是题材广泛,感情真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洗练,朴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学的基本套路。由于散文常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因此散文教学要抓线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注意形象与精神情感的结合。第三,要教好散文还得要具有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教师较高水平的范读,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举凡操作性的东西,总得讲究个方式方法和先后顺序。散文教学,我以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通过阅读文本,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3、赏析语言。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散文的教学难得面面俱到,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语言的表达应用方面细心揣摩咀嚼,说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那么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揣摩咀嚼还可以借助联想,围绕文章内涵作发散思维。这样的品赏,也可以说是读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
当然,在依次研讨“形象”、“情感”、“语言”的过程中,“朗读”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贯穿始终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那么,散文怎么分类呢?我觉得可以把它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随笔等三大类:写人叙事类的散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叙事以抒情写意的散文;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是以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的物件为主要内容,重在作者主观情感抒发的散文;议论随笔类的散文是指用来表现作者的思维成果、显示出一种理趣与哲思的散文。
散文的另一个共性是语言美。文学是语言艺术,应当说无论何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不乏语言美,只是散文的语言美显得更突出一些。在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中,其语言美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写景的散文一般是一种华美、雅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徐志摩的《翡冷翠的夜》等。这种美是外显的、张扬的,它的美感常常像栀子花香潮般地扑面而来。写人叙事散文的语言美一般是在描写中表现出的一种传神的美或在叙事中表现出的一种张力美。它的美需要定睛细看,需要摩挲和掂量;它把机杼和匠心像花雏蹲在杂草中似地藏在平实的语言中。议论随笔类的散文一般是一种严密、凝练、精辟的美。它美在理趣,美在哲思,美在思想的光芒。散文的语言美,确定了朗读在对它的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言越美,朗读越重要。要根据各段落语言美的程度来确定其朗读强化的程度。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朗读的多种形式,以保持学生的朗读兴趣,避免学生对重复朗读的厌倦。
散文的第三个共性是情感的外显性。任何文学作品都要表达作者的情感,但小说表达起来是隐忍的,有些现代诗歌表达起来是朦胧的甚至是暗晦的,唯有散文中的感情不能隐忍,无法暗晦。散文是最易于见人肺腑见人性情的一种文体。
下面谈谈各种不同类型的散文在共性之外的个性——
1、写人叙事类的散文。这类散文相对来说与小说比较接近;因此在教这类散文时,应该借鉴教小说时的一些方法:1、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教《藤野先生》时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显得很重要。2、注重细节的揣摩;3、注重描写方法的运用。如上《背影》一课时,必须抓住几个“踌躇”几个“终于”特别是要抓住父亲攀台买橘等细节来着力分析,要让学生体会到第6段中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在全文中的突出作用。否则,感人的《背影》就不可能被你教得感人,沉甸甸的父爱就会被你教得轻飘飘的。
写景类的散文。教这类散文时,要注重对象征、托物言志、烘托等表现手段的揭示和领会。在结构上要从画面、层次、动静、虚实等方面疏理。画面包括色彩和线条,层次有远近之分。这类散文,一般在语言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要特别注重语言的品味。修辞手法的分析在这类散文中是必不可少的。朗读在这类散文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议论随笔类的散文。教这类散文要引导学生领悟它们的立意美、哲理美、思想美。要将人文性的充分拓展,要注重课文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要注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希望这样可以帮助祝你,求采纳!!谢谢

Ⅵ 如何彰显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高中语文新课改推行了几年,我们发现,还有不少的语文课堂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无法提高课堂实效。一些老师对语文课程特征、教师自身素养、语文教法等方面理解得过于狭隘、机械;还有老师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特征;只管自己教,忽视学生的吸收消化,造成课堂松紧无度,教而无序;重视了学生的活动体验,忘记了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更有甚者,偏离语文学科的轨道,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想品德课。这些因素造成语文课程元素逐渐流失,“语文味”渐渐淡化。种种“非语文化”或“去语文化”的问题使教师不得不去深化自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了解语文学科该做的事情,才能走上语文教学的正轨。语文课应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学的热爱,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文学素养,发展逻辑思维,陶冶审美情操,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要实现这些目标,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教师应通过情感熏陶、语言鉴赏、哲理感悟、写作表达等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围绕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之间三位一体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品味语言韵味,积累知识哲理,感受文学魅力。让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应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自身素养是“语文味”回归的活力和源泉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教师自身有很高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自然就会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1.教师的语言素养。作为传输知识载体的教学语言,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师表达情感、激趣诱导的主要手段。教师应重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科学性、生动性,不断提炼升华,使之成为韵律优美、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语言,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如果老师教学时能做到叙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议论深刻透辟,无懈可击;说明简洁明了,层次清晰;描写细致入微,形象生动;抒情发自肺腑,真挚感人,学生就能听得情怀激荡,如痴如醉。所以,教师应不断锤炼教学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一位驾驭语言的高手,教学时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带来美的震撼,才能使自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导引下,探寻真知,启迪智慧,享受快乐,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2.教师丰富的情感。语文课要激发学生兴趣,上出“语文味”,教师就要挖掘文本中的“人情味”,将形象思维、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而教师丰富的情感就是启发学生思维、体验的触媒。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冰冷的。语文教师要激情满怀,语文课堂要有诗情画意。老师若能紧紧抓住文本的精彩点与学生的动情点,用激荡的情感去感化学生,就能使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受到熏陶,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教《荷塘月色》,能引导学生走进那朦胧优美的月下荷塘,去领会朱自清“颇不宁静的心情”;教《祝福》,让学生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而伤感,为封建礼教的残酷而愤怒;教《陈情表》,让学生为李密的至孝之情感动得流泪。拥有丰富情感的教师,其魅力是无穷的。情感丰富的教师会把自己的情感冲动传递给学生,会用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去感染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灵。
3.教师的文化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学识渊博的语文老师才能带领学生进行有智慧的语文味十足的课堂阅读,并不优美的作品也完全可以因为教师文化学识魅力而显得“语文味”十足。这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具有独特的学识魅力,这需要老师博览群书,诗词名句才能脱口而出,文学典故才能了如指掌,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才能达到“我即语文”的境界,语文课才有更浓烈的“语文味”。
二、选择具有鲜明语文特征的教学内容,是使课堂散发浓浓语文味的核心环节
1.品读精妙的语言,是体现语文味的根本。语文教学的核心即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文言文语言的精练,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小说语言的传神,散文语言的诗意,不同体裁作品的语言各有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品读语言为核心,去领会语言的表现力,感悟作者语言的智慧。语文课就是在教师创设的优美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品味精妙的语言,酿造课堂的“语文味”。教师可以捕捉作品中的语言的闪光点、精彩处,抓住文眼、关键词、关键句细细品味,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学到语言表达的智慧。我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者写漫天大雪,有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意境全出,看似平常,却烘托了小说紧张的气氛,正如金圣叹说的“写雪妙绝”。教学中就应重视引导学生推敲语言,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探究语言的意蕴与妙处,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悟能力。总之,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教师应让学生认真辨析字词、揣摩文句、诵读篇章,通过品味精妙的语

Ⅶ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的方法

一、备课出新,主动为语文教学添味

语文课堂有味还是无味,备课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对于老师而言,备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要备出不失语文特色,且能增添新鲜感的语文课,更是难上中难。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紧扣语文及语文的原味展开,首先就应当下力气搞好自己的备课。但是,并不是只要我们下足力气备课了,我们的语文的特色就会在语文课堂上自觉涌现。要使语文的原味及时涌现,我们的备课一定要下力争出新。只有头脑中常有出新的意识,我们才不会人云亦云,我们才能避免照本宣科,我们才能赶走盘踞在心灵的懒惰,尘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经常思考,我们才能心存学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我们才会在不断地探讨与摸索中最大程度地接近语文教学的本真,这样语文的原味才会在语文课堂上象潺潺的小溪一样不断流淌,喷涌。比如,我在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一单元课文时,我就对《蜀相》与《书愤》的备课进行了大胆的摸索与创新。首先,我打破诗歌一首接一首的教学模式,把两个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到一堂上进行教学。其次,我改变以往学生看课文看注释的预习模式,改由自己精心搜寻“两作者,一人物,三典故”的资料,提前分发给学生,当作预习,以此加强学生课前对作者及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了解。最后,我改变课堂教学贪多的一般做法,整个教学只定一个重点教学目标,即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只贯穿一种方法指导,即知人论世,从而很好地把印发资料与教学内容从方法与内容上紧密结合起来,既添了味,又还原了语文的本真。

二、紧扣文本,自觉深挖教材出味

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依托的教学。笔者个人认为,如果语文教学在执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脱离了文本,或手谨者说架空了文本,其教学就很难说得上具有语文的原味了。因为语文离不开品味,而对语文的品味当然离不开语文文本。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文本如果是语文课文,则我们的教学就应当紧扣语文课文,如果是选自课外的某一文章,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当紧扣课外某一文章。我们不能总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中寻找所谓的语文本真与趣味。当然,语文课堂要出味,光扣文本肯定是不够的.。只有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深挖文本,才会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才有可能进一步启迪学生,进而领悟文章的真美及其耐人寻味的真味。

三、抓住朗读,深情呵护语文的情味

语文之美在文字,文字之美在情感毕兄基,情感之美在朗诵。这是我对语文真味的另一重理解。正是因为这样,笔者个人认为,语文教学是离不开朗读的,特别语文课堂更是不能没有朗朗书声。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读书之声的。的确,语文缺少朗读,特别是缺少动情地朗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面目可憎”,同时也会失去语文原有的趣味与情味。比如,《陈情表》的教学,如果我们只注重从内容上去深挖的话,我们是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其中表现出亲情与孝情以及忠情与感恩之情。但是,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并不是说带领学生分析出文章所表现的这些情感,就等于学生真正读懂了全文,把握了全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读得出,读得合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老师文章都讲完了,但学生读得还是“一马平川”“波澜不惊”。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把握住文章。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与文章融为一体,情从文出,情随文动时,动情之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们才能说我们触摸了一把作者的脉搏,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读得好,能合适地读出情与味,反过来是可以反哺语文的,是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化繁为简、走“捷径”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是我们保持语文课堂真味与情味的捷径。

对语文的追求是永恒的,对语文课堂真味、趣味与情味的探讨与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愿我们广大教师都能不懈前行。

Ⅷ 散文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让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众所周知,万般开头难,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对散文教学而言,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灵的扬声器,那些巧妙构思,生花妙笔的由来,植根于作者对于自己表现对象的深厚感情和精辟的见解之中。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来正确理解课文,学好课文。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周亚萍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教学中曾这样导入:首先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象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屏幕上这一幅幅画面,是我们陶醉,使我们被这热情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天是美好的,当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出对生命充满无比热爱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逶迤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接着,打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并进行解说——“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最后教师出示课题,将学生引进文本之中。这样,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的对话,从而初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作作还铺垫。教学叙事散文《散步》一文时,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动着我们所有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可是,等到他们变老了,两鬓开始变白,两眼逐渐浑浊,身体不再灵便,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他们如同风中飘荡的落叶一样,预测不了明天的行程,如同即将熄灭的烛火,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学习了《散步》后,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在以上的导入中,教师适时地牵引住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快速走进文本之中。

二、让关键词句凸显文本内涵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关键词,而且是核心关键词,是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主题的关键语句。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脉搏的律动,领略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本,统摄文本的灵魂内涵。因此,语文关键词教学,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语文关键词的选定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文路梳理,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现代着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无不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品的种种神韵,美景中浓郁情致,更值得细细玩味欣赏。那么,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条最佳捷径。例如在文本第一段中,作者写了济南冬天的天气,教学时可把握关键词——“宝地”,然后再探究原因——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因此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特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选择关键词,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体会文本的意义和意味。李森祥的写人散文《台阶》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为了实现生活理想而艰辛创业的奋斗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句——“我们家的台阶低”来理解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要用毕生的精力,把家门口的台阶由三级筑到九级呢?”原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也就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也启迪我们对前辈生活价值观做全面的审视,学会关注农民的命运,关注农村的贫穷。在教学中,由一个关键句的把握,统摄全文的内容,学起来轻松又明白。通过把握关键词句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让生活与语文共融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很多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哪来生活的感悟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确实发现美的眼睛”吧。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实而情感丰厚的文章——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父子相别,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意蕴深远而令人回味无穷。文本中的细节很生活化,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很平淡,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寻找同样感人的生活细节来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我在课前布置了一道作业——积累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亲情细节,以便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发现,学生的课前积累很感人。有同学这样深情地回忆道“晚上伴着爸爸此起彼伏的鼾声的响起,我渐渐进入了梦乡。迷迷糊湖中总听见一声声柔柔的脚步声,似悦耳的歌声渐渐朝我袭来,接着便有一双温暖的手为我轻轻地盖上被子。我察觉了,小眯着眼,不愿惊扰这夜里静谧的幸福。妈妈的目光里流露着浓浓的爱意,嘴角一抹浅浅的笑意,让我仿佛沉浸在爱河里。妈妈又是静悄悄地走了,这下我发现了,妈妈踮起脚走路。”还有同学说父亲虽然粗枝大叶,却能在百忙中惦记着我,逛了好几家书店,终于为我买到我心仪以久的书,以致于脚皮都磨破了;还有同学说冬夜里奶奶早早地就为我暖好被窝,让我睡觉时不会受冻。课堂上,一时间似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在教学写人散文《老王》之后,引导学生积累象老王一样生活中虽平凡却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小人物的形象,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生活中要学会平等的对待别人,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关心那些不幸的人们。这样,既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又拓宽了文本,让文本与生活共融,领会了文本的内容意蕴又引领学生走进了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四、让意境尽显文本魅力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现代散文的魅力在于醇厚的意境。散文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为最常用的写作方式,人们又常常以意境称之。散文的意境,具有难以言传的美感。这种美感,需要细致地感受一番。那种条分缕析的做法往往会割裂整体意境,削弱作品的美感,不宜用来学习散文。在品味意境时,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体性。其中既有对物象外观的艺术描绘,又有物象内蕴的传神写照;既有作者真情实感的倾注,又隐含着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评价。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感受,切忌把意和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教学鲁讯先生的写景散文《雪》,(本文是以对自然景物——雪的诗化描写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绪。)暖国的雪“滋润美艳”,是那样地纯真美好、生机勃勃,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的富有春意的意境中。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坚强不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7]的壮阔的场面,细细品味朔方的雪的顽强不屈,从而明白这正是作者伟大人格的写照。我们通过把握散文的文本意境,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让孩子们充满兴致,充满强烈的探知欲,走进一个多彩多姿的语文世界。在教学写人散文《背影》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开篇写了祖母之死,父亲卸职,尽管是一笔带过,但如果和写父亲背影部分联系起来作整体阅读赏析,会发现前面是铺垫,它们共同奠定了凄凉、冷清的情感氛围。唯有如此,父亲的举动才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父亲的背影在读者心目中永远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五、让板书统领文本内容

人文

“美”

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

悠悠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散文作为一种意蕴醇厚、文字优美的文学体裁,倘若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板书,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为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我们的板书更应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作用,曾一度被视为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其作用被视为“画龙点睛”,可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板书设计倏然隐身,可有可无,就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席空档。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针对文本内容有的放矢,不脱离教材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板书,且线条简单,用词精练,把握散文的美感,就让人印象深刻,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巩固。在写景散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中,我曾根据文本的内容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归纳板书,清晰明了,一目了然,而且统领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又突现了文章的主旨。

抒情散文《荔枝蜜》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板书,因为文本的主体是蜜蜂,板书便是一只蜜蜂,且形式与内容非常吻合,头对应标题,身子对应主题,翅膀对应艺术特色,蜜蜂的飞翔靠翅膀,文本的主题显现靠艺术手法。板书如下: ( )

多年以来,在教海中摸索前行,教海无涯,正所谓要活到老,学到老。脚下路正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勇于挑战,勇于创新,让自己的教学永远与时俱进。我期待自己能快速成长,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运筹帷幄的语文教师。

散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提要】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散文教学也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实践经验出发,谈了几点关于散文教学方面的浅见。内容包括:1.散文教学的重要性。2.理清文体,合理界定散文概念的内涵,给学生清晰的文体知识。3.感悟散文的哲理,体味散文的意境。4.点拨散文构思的方法,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散文构思技巧,并同时训练、活化学生思维,开发其智力。5.汲取散文的语言营养,提高其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其人格,熏陶其情操,优化其气质和风度等。6.教学生认识散文创作的主要思维形式之一——灵感思维,指导训练其灵感思维,运用各种手段诱发其灵感的迸发,并巩固其灵感思维调动的随意性,为散文写作及创造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中学语文教学的课文有60%——80%属狭义的散文性质。就中学生容易学习和入门方面讲,散文为诸文体之冠,几乎所有中学的校园文化阵地(校报、校刊等),都是散文的世界。的确,散文是青少年通向写作殿堂的敲门砖,是入门写作的必经之路。所以,搞好散文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在教学散文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理文体

有位学生曾问我:老师,有些议论文为什么选入《世界散文精品选》之中?引起我深长的思考,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简单问题,起码说明学生还没听过“广义散文”这一说;但不仅学生不明白散文的界定,老师们也颇拿不准,因为许多“散文”的定义及“散文选本”目前就很模糊。

Ⅸ (读书)散文教学我们应该教什么

散文应该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范围很广,其中说明文、议论文指的是具有生动性的说明文和议论文,统称为文学性的散文。事实上,文言文基本都是散文,比如《兰亭集序》、《庖丁解牛》、《师说》、《劝学》等等。这个问题之前我都从未想过。那么这样的认识有什么用呢?很明显,王荣生教授依旧在给我们明确“文章体式”的概念。

既然散文是主导文类,那么更应该多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以指导教学实践。可惜的是,散文理论研究非常之少,王教授就提到了孙绍振的《散文审美规范论》等少量论着,他指出 “散文理论研究缺位,散文解读理论几近阙如。” 为此,对待散文教学,教师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到底什么是散文?

王荣生教授并未给我们下定义。但是,我可以领悟到的是,散文是比较个人化的,私人化的情感和思想。每一篇散文都是浸染了作者心灵体验的个性表达,传达出的是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为此,我从王荣生教授等的讲座中学习到了以下关于散文教学应该注意的几点:

一、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1、散文教学同样必须依据散文的体式来进行教学设计。

但一定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教散文的共性特征,还必须教出“这一篇”的特质来。

因为散文是不拘一格的,尤其是现代散文。如果想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有的散文,无疑又陷入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不同的作者的散文特质不一样,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散文特质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注意共性特征的同时,一定是针对“这一篇”进行阅读思考的。散文阅读和教学必须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

2、借助散文中的个性化的语句章法去感受体认作者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

“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王教授给我们举例指出,无论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还是季羡林的《幽径悲剧》,都传达出了独特的人生经验。而因为独特,因为与我们不同,才需要我们去自己去读,去感受、体验和分享。

“作者的人生经验,融汇在他的语文经验里。”而他的语文经验则体现在他的那些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中,借由这些语言传达出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东西。

二、应该避免的两个“走出”错误,避免丢弃语文经验,抽空人生经验。

1、在寻找个性化的言说对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可向外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

王荣生教授举了《安塞腰鼓》的一个课堂实例的例子。其中的教学思路就是先通过学生初读课文,找到描述人、事、景、物的相关语句,接着通过这些语句了解所言说对象,即所描述的人、事、景、物,从中随意截取语句随兴谈论他们的印象、感念、联想、评判。还会借助其他资源比如打腰鼓的影片等等,使得师生在不知不觉中使得课文中哪些由作者主观化的人、事、景、物向外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更严重的是,有时还要延展到其他的‘外在的言说对象’,或许由百合花延展到荷花,或许由打腰鼓延展到奥运场面。”

这种教学设计,在身边包括自己的教学中大量存在,我之前并没有察觉过有什么不对。但现在细想下来,这样的教学设计最终学生能获得什么呢?网络知识吗?为什么不直接去从通过书籍、影片等等获取,为什么要读“这一篇”课文呢?这样的课堂确实一定语文味都没有,成了一个大杂烩。无怪乎外行人包括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认为语文谁都可以教。

2、切忌从散文的“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其中隐含的认识逻辑如下:

比如《安塞腰鼓》中将作者的所思所感概念化、抽象化,探究出安塞腰鼓的“奋发”精神。并且不断渲染与强化被腾空的“思想”、“精神”,并企图让学生“具有”,再进一步挖掘或延伸对象的特质,形成口号式标语,如安塞人“对生命的渴望”、“对家乡的热爱”等等,最后教师激情结束,或者让学生谈谈收获。

上面两种方式的散文教学就是典型的“把语文上成了非语文”,它们抛弃了作者的“语文经验”。

写的过程中,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高考确实考的是主题、技巧之类,如果课堂上不讲这些,学生又如何考出成绩呢?继而我又想到,似乎高考考主题、技巧的并不是散文,而是小说。那么这就不影响了。可是转念一想,我又想起了今天开始读的《小说教学教什么》这本书,书里对归纳主题相当反感,认为读小说并不需要可以去想主题,最重要的是过程,是参与小说所展现的另一种人生。当然,此书才开始看,后面的内容还未知。但就目前所看到的一点信息来看,我还是挺有疑惑的,该如何去理解和权衡王荣生教授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实际教学中面临高考的压力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我即将第一次进入高三教学。抑或是我对高考语文试题的理解还不到位,我还没有钻研过高考卷子。我准备开始去琢磨。也许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如今的高考语文它其实就是再考学生的语文经验,考出他们的语文味。如果真是这样,那实在是太好了。我将更有动力和信心朝着王荣生教授们指导的方向前进!

                                                                                                                           写于2020.3.24

Ⅹ 怎样写作文才有味

1. 怎样写作文才更有文味

现在不少学生,感到作文难写,好的作文更难写。面对这橡枣个难题,该如何解决呢?以下是本 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

一、多观察,多思考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源清自有活水来”。大家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先得有“米”,“米”就是作文的材料,“米”从哪里来?生活就是作文的“米仓”。

“胸有成竹”是说古人画竹之所以传神的道理,就是因为通过认真的观察,心中已有完整的“竹”。因此,下笔处“竹”的神韵就跃然纸上了,同理,要写好作文,就得拥有相当丰富的材料,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应养成“看、想、比、悟 ”的观察习惯。即,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的事物不仅要认认真真地看,还要用自己的头脑仔仔细细地想,把此事物和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事物的特点,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对生活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写作文时,自然就会“有米下锅了”。

二、多读书,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与“作文”之间是有着因果关系的,读书可以为作文奠定基础,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前提,因此,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思维,提高认识,学到表达技巧,写起作文来就可得心应手。

因此,读书时不仅要严格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还要养成握液“常动笔墨常读书”的良好习惯。只有一边读一边想,才能促进对内容的理解,对感情的体验,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记忆,成为头脑中潜存的信息。这种潜存的信息随着阅读量不断的增加而越积越多。作文时它就会像溪流一样汩汩流淌。

三、多练习,多修改

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好作文,也是这个道理。要提高写作能力,就得靠一次一次切切实实地写,一篇一篇认真地练,绝无捷径可走。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作文练习。如果每篇作文都能够认真地审题,精心地选材,周密地编写提纲,集中思想,一气呵成地写作。踏踏实实地按照这种正确的方法,坚持不懈的努力,作文水平就会日益提高。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必须遵循“多读”的原则,在作文写好之后,先轻声地读一两遍,统观全文,边读边想,中心是否清晰,接着逐句逐段地细读,边读边添加批注;然后,对照批注边读边改,改好之后,再复读检查,直到满意为止。

养成这种反复修改的好习惯,作文就可以越写越好,作文的门道就会越摸越清楚。

2. 写作 学习方法 怎样才能提高文采

老师,请问要怎样才能提高文采,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更有文笔,语言文字华丽。

看什么书籍,从而增加写作的文学功底呢? 答:同学,你好!怎样提高作文文采,建议从以下几点改进:第一,笔端常带感情。 文气如人气,如果作者没有创作的欲望甚至创作的冲动,那么它的文字必然是苍白的,使人读来味如嚼蜡。

没有情感的文字,无论怎样雕琢,只能是“繁彩寡情,味之必厌”(刘勰《文心雕龙》)。达到“有文采”段如物的根本途径是“情为文前,意在笔先”。

第二,句式灵活。 写作时要善于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

1.把握有关句式的特点和作用。如文言语句含蓄典雅,口头用语简练泼辣,长句周详严密,短句简洁明快,独词句鲜明突出,感叹句便于抒情,对偶句铿锵凝练,反复句余韵悠然,排比句气势磅礴,反问句加重强调,引人深思。

文章中能综合运用多种句式,语言就会大放异彩。 2.有时特意安排一些重要的句式,可以形成文章的一个特色。

如前后句式的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排比句式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设问句式可提出重要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喻句式可使内容的表达更形象、更有文采、更有意蕴;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总之,要会安排有关句式为自己的文章服务。 当然,句式的运用,一定要注意写作的实际需要,且不可单纯去追求句式的变化,那样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第三,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这样就把事物写活了。

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能增强语言的文学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文句有意蕴。 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在用语上不可一览无余,过于平淡无味。

文章描写要有情境,用语要含蓄,要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要能促使读者去思考;特别是关键地方的用语,含蓄、有意蕴会使内容更丰富,更耐人寻味,更有意境,更有深度。当然,语言上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能达到的,它要求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写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另外,同学如果要为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提高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写作水平来说,你可以读一下名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着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在人间》、《简·爱》、《我的大学》、《鲁滨孙飘流记》、《骆驼祥子》、《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还可读一些诗集,如:《飞鸟集》、《繁星》、《春水》。你也可以看一些比较优秀的作文选,读一些往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背一些经典的语段等,另外还可以看一些杂志之类的,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

3. 如何让你的作文有文采细节描写

写出好段落语句需要学会观察:

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语句,要掌握娴熟的语句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段落语句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4. 如何让文章更有文采

(转载 度娘) 文采,本指事物具有错杂艳丽的色彩,现多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典雅艳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风格。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通过其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适当地修饰语言是可以达到增加文采的目的的。

表现手法 一篇好文章斐然的文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齐美:句式整齐匀称,多用整句。 (2)、错落美: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自由地变换句子的长短和结构。

(3)、丰富美:词汇丰富多变,绝无呆板的雷同和机械的重复;表达方式丰富而多变,绝无统一的模式。 (4)、韵律美:整齐的语言铿锵而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多变的语言自由而活泼,跳跃着欢快的音符。

欣赏美的语言就象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充满美的韵律。 (5)、意象美:意象就是通过语言描绘出来的,融合了髡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美的意象符合人们生活中审美习惯的,给人以美感,因而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引起心理上的愉悦,获得审美的享受。 (6)、意境美: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他所描绘的客观环境有机融合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

尽管它不完全是语言方面的问题,但语言的好坏总是直接影响到意境的美丑。 操作方法 怎样才能使作文飘逸出“文采”的馨香呢?除了平时的积累外,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题记 有的作文一开头就来一段“题记”,或阐述写作缘由,或展示主要内容,或揭示作品内涵等,让读者从中透视到文章的亮点,触摸到情感的搏动,激起读者阅读欲望。

(2)引用成语 成语高度凝练,含蓄隽永,言简意赅,引入文章,语言增辉,文章增色。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等。

引入谚语、民谣、广告词以及生活中一些鲜活的口头语,谚语、民谣、广告词清新生动,内蕴深刻,富有哲理,引入文中,值得玩味。民谣如“一人犯案,牵出一片;顺藤摸瓜,全都完蛋”,广告词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

生活中一些话语,形象生动,富有活力,感染性强,有些口语比较幽默风趣,如能准确引入文章,能使文章语言有味。如“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等。

(3)讲究句式 汉、六朝的赋体骈文铺采擒文,讲究文采,句式一般以排列四、六字句为主,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一般以对称美为审美参照,由于文化与审美的渊源,中国人讲究文采一般偏重于匀称的形式。

我们现在讲究文采也注重于句式与段落的匀称美,句式以整句(对偶、排比句、回环等)句式为美。有时整、散句有机结合,错落有致,也是一种美。

段落排列上运用排比段、对比段,形成一种匀称美,使整篇文章富于气势,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4)引用名言 古诗文名句及外国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有极强的生命力与时空的穿透力,若能恰到好处的引用,不仅能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张,而且能使文章富有文化意蕴,增添文采,提高品位,受到读者的青睐。

如谈“立志”,可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穷是无才,最贱是无志”。 让文章更有“文采”的七大秘诀 “文采”,意思是“华丽的色彩”,但是“有文采”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华丽,它需要思想做支撑。

“有文采”概括起来应具备如下特点:(1)富含哲理,耐人寻味。(2)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3)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要使你的语言具备上述特点,需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一、巧用修辞 修辞的作用就是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修辞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

1、巧用排比 排比就是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给人以整饬美。如: (1)“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孝心无价》) (2)思想是人生的一种的境界。浮躁的生命容不下浩瀚的思想,浅薄的生命装不下广博的思想,低俗的生命不理解崇高的思想,渺小的生命仰望于伟大的思想。

思想形成在博览群书后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产生于历尽艰辛后的总结经验,独辟蹊径。(《思想是智慧的路标》) 这两段文字运用了排比修辞,(1)段从不同角度阐述什么是“孝”,告诉读者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因为“孝” 是无法弥补的。

(2)段运用排比修辞,使整段文字朗朗上口而又富含哲理。 2、巧用比喻 比喻是用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

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比喻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如: (3)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亲是挫折中的一阵清风,当你惊慌失措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凌乱的思绪;母亲是荒寂时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生辉,闻一下沁人心脾;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辨。

5. 写作的诀窍

作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

当你构思时,这个故事可以打动你自己,便可以下笔了。

字要写得【秀丽】。最多可以加3分。

多分几段。开头结尾【短】小精悍有文采。

最容易被打高分。

每天评味一篇中考满分作文。

若觉得实力相当则可以看高考记叙作文。

考场作文有实力可以写散文。

一般的话【记叙文】比较保险。(文体要鲜明)

每天可以记一个你觉得文笔好的句子。

融入自己的生活。

你的作文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最后,上学放学的路上不如停下匆匆的脚步。

看朝阳夕阳,落叶风吹,世间百态,

在脑中构思一篇篇作文,

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祝你【成功】。

6. 作文怎样写出语文味和哲理味

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散文”概念:属于文学作品范畴,但不限于狭义的艺术散文、“纯散文”.是那些:具有文学色彩的,形象、情感、审美特点比较明显,又非小说、诗歌类的作品.包括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议论哲理类的散文.既然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也就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信息筛选和处理的信息式阅读.所以,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散文教学应该教出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呢?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他们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我认为要教出散文的语文味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鉴赏散文的语言美,突出朗读的训练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余映潮语).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散文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 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散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散文教学中教出语文味的重要一环. 二.品读欣赏语言,滋养学生情感丰富的情趣语言塑造形象,“言为心声”.在散文教学中抓住文章中的精典语言、精美语言和重点语言引导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中内蕴的情感情趣便会通过品读欣赏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情趣. 比如,在教学散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引导学生品读“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让学生领会青海湖的梦幻是神奇、美丽的,但也是虚幻的.青海湖拥有醉人的美,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实实在在的美却又美得有如同梦境般奇妙.本文紧紧围绕“梦幻”二字展开,从文章的题目到内容,“梦幻”般的美、“梦幻”般的感觉总是和青海湖诱人的魅力紧紧结合在一起. 只有将散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原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学学会品读散文.。

7. 作文没文采,怎么办

A,怎样才能提高文采?老师,请问要怎样才能提高文采,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更有文笔,语言文字华丽。

看什么书籍,从而增加写作的文学功底呢?答:同学,你好!怎样提高作文文采,建议从以下几点改进:第一,笔端常带感情。 文气如人气,如果作者没有创作的欲望甚至创作的冲动,那么它的文字必然是苍白的,使人读来味如嚼蜡。

没有情感的文字,无论怎样雕琢,只能是“繁彩寡情,味之必厌”(刘勰《文心雕龙》)。达到“有文采”的根本途径是“情为文前,意在笔先”。

第二,句式灵活。 写作时要善于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

1.把握有关句式的特点和作用。如文言语句含蓄典雅,口头用语简练泼辣,长句周详严密,短句简洁明快,独词句鲜明突出,感叹句便于抒情,对偶句铿锵凝练,反复句余韵悠然,排比句气势磅礴,反问句加重强调,引人深思。

文章中能综合运用多种句式,语言就会大放异彩。 2.有时特意安排一些重要的句式,可以形成文章的一个特色。

如前后句式的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排比句式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设问句式可提出重要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喻句式可使内容的表达更形象、更有文采、更有意蕴;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总之,要会安排有关句式为自己的文章服务。 当然,句式的运用,一定要注意写作的实际需要,且不可单纯去追求句式的变化,那样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第三,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这样就把事物写活了。

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能增强语言的文学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文句有意蕴。 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在用语上不可一览无余,过于平淡无味。

文章描写要有情境,用语要含蓄,要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要能促使读者去思考;特别是关键地方的用语,含蓄、有意蕴会使内容更丰富,更耐人寻味,更有意境,更有深度。当然,语言上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天能达到的,它要求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写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另外,同学如果要为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提高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写作水平来说,你可以读一下名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着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在人间》、《简·爱》、《我的大学》、《鲁滨孙飘流记》、《骆驼祥子》、《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还可读一些诗集,如:《飞鸟集》、《繁星》、《春水》。你也可以看一些比较优秀的作文选,读一些往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背一些经典的语段等,另外还可以看一些杂志之类的,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

B,一篇文章总应有亮丽出彩之处,才会动人,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文章亮丽起来,是“浓妆”还是“淡抹”?是“尺水扬波”,方寸造景,一朵花里看[url=]世界[/url];还是宏篇巨制,迂回九转,天地之间起风云。 这全在你匠心独运,妙手点出新境界。

出彩之一:灵活拟题巧用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不含情,怎能引人注意,“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顾盼生姿,凭的就是一双传情目,难怪有人说:“题好一半文”,因而在拟题上要舍得下功夫。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巴拿马运河与巴拿马的运河》……这样的题目怎会不引人注意,一探究竟呢? 出彩之二:结构新奇亮人目 新奇独特的结构是考场制胜的一 宝,情节独特,一波三折,往往令人荡气回肠。

下列例文,便在“巧”字上作文章。巧借电视栏目加以组合,惊警精要,引人注目。

文章采用三镜头切换配以话外音,加记者点评,就让人颇感有奇特:每组镜头都是一个精要的小故事,话外音是针对故事的议论,这样,就把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内容组合起来,既节省了笔墨,又拓展了报道的空间,叙议结合,一石二鸟,记者点评:总揽全文,点明题旨。同比?低纷楹?,选取贴近[url=]生活[/url]的鲜活的事例,撷取时代大潮的飞花浪沫,立足于“责任”,关注弱势群体,立意高远,富有新意。

零点[url=]调查[/url]——关注 (镜头一):“走东街,串西巷,手中握个打狗棒;朝南走,往北行,见个人儿咱磕头。” “三大婶,二大娘,还有漂亮的小姑娘;开开门,舀点汤,给个馒头咱不嫌脏。”

一个身材高大,满脸油污,肩背一个破书包的强壮乞丐,从街头闪出,边走边唱,奔向一家门口。房门拍的山响,里面走出一位年轻的妇女,手中拿着半张煎并,边递边说:“这么大的小伙子,要饭不丢人那。”

“不怕丢,不怕丑,东转西逛乐悠悠。”“那,你要到哪天那?”“张家的湿,李家的干,要到哪天是哪天!”…… (画外音:当我们的镜头定格在那张有些狡黠,带点玩世不恭的健康的脸上的时候,我们的心禁不住有些悲哀,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力气可以凭力气吃饭,有本领可以仗本领闯世界,这小伙子有强壮的身体,不乏聪明和才华,听他的那些现编现唱的歌词,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只能说:“小伙子,站起来吧,。

8. 如何让文采飞扬

在中学生作文中,有的人语言生硬晦涩,读之如登险峰;有的人则语言幽默,读之如沐春风;有的人语言平淡无奇,读之味同嚼蜡;而有的则生动形象,读之历历在目。

语言是文章的细胞,只有这细胞活跃、有生气,文章才能活起来。 在写作中,只有了解和掌握运用语言的有关技巧,注意炼字炼句,才能准确的表达,使文章文质兼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妙用修辞 巧妙的运用修辞,可以使文章表达更精彩、更形象。

不同的修辞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对偶使句式匀称,音律铿锵;比喻使事物具体形象,特征突出……所以巧妙运用修辞,对于增强文采有重要作用。如:有同学写固执的害处时,写到:“固执你是一堵墙,使人封闭自己,看不清外面的世界。”

这样就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使人容易理解。再如:有一个学生写考试碰上一道难题,怎么也解不出来,决定把它放弃了。

可那道题竟向他哀求起来:“快快解放我吧”,他别无他法,把手伸向桌洞,今天的课本突然变成了一块红艳艳的火炭,手指接近不得,一抬头,老师的目光像刀子一样……这一过程的描写可谓传神,恰当的修辞功不可没。 二、“错用”词语 即从词语、句子入手,把本应用在“彼”的词语、句子挪移至“此”,形成时间、空间、人物身份、思想等的强烈反差。

这样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趣味横生。如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古词今用等。

如巍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这里“狡猾”贬词褒用,写出了儿童的调皮机灵。再如:作文,《我和妈妈》中,“在我家里,我应该划入现代派之列,而妈妈决对是固守传统的古典派。

中西合璧—在我和妈妈不同的审美观点作用下,我们家的装饰独具风格。”以上文字,巧用词语,读来倍感清新、俏皮,趣味横生。

三、有意识的与运用句式变换 不要老用定主状谓宾补,要灵活多变。例如:“雨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

“多美丽呀,校园!”这样变换一下,会少一分呆板,多一点灵气。 四、选用古诗词,增强表达效果 恰当引用古诗词,不但可以增强文章的深度,而且使语言生动、典雅。

例如:一个学生的文章《初三金秋》开头写到“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就在这带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味道的季节里……”结尾又写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金黄的装点着初三,初三充溢着收获的喜悦。” 此外,还可以援引名言佳句,运用点题句、过渡句、映衬句等,都会为文章增添不少文采。

语言优美,文章生辉,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同学们写作时,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

平时注重积累,广采花蜜,下笔时细心推敲,斟酌字句,那么,你一定会笔下生花,文采飞扬。

阅读全文

与散文如何教出语文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