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拓展延伸注意什么意思

语文拓展延伸注意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5-02 23:04:19

⑴ 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应注意的方面

总体原则:
1. 注重学生自主性,注意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现代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课外拓展,就是要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围绕《标准》所规定的多元学习目标来选择内容和形式,积极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
2.注重实践性。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极其丰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自然世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等都是语文教育的有效资源,迅猛发展的新科技又明显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无限的书籍增长量与有限的时间形成尖锐的对立”。因此,课外拓展的重要任务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着眼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3.注重趣味性。课外拓展,应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有效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所学,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同时,语文是美学的载体,课外拓展要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调动学生审美激情,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原作、查找资料、处理学习信息,使对语文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4.注重多样性。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拓展要极力避免抄写词语等机械简单的作业方式,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目标,采用多样性的学习形式,在夯实语文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的同时,把相关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策略:
鼓励学生编写习作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鼓励学生编写习作选,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寻快乐,在快乐中求提高。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两三年的作文练习,已拥有了一定的写作经历及一定数量的习作,这些记录着自己成长足迹、记录着身边的人和事的作文,是他们通过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得来的,也是孩子的一笔宝贵财富。好些作文以小见大,主题鲜明,语言生动。让学生在五年级的暑假,整理自己小学前五年的所有习作,挑选有代表性的作文入选自己的习作选,十分有意义。编写习作选的过程本身充满了乐趣和挑战,既是对小学生活的一次美好回忆,又是对自己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验。学生们利用假期制作习作选,自己排版、配插图、设计封面,请家长作序,撰写前言等,许多书图文并茂、内容富有生活气息,让很多家长都惊叹自己孩子的潜力。实践证明,学生编写习作选,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的写作、修改、整合等能力大大加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编书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做事,而且要花比别的作业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工夫才能完成。编书同时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可以感受年幼无知的天真、可以惊叹自己进步之快,可以让家人的情感更为融洽,可以让自己享受成功之后的快乐。

⑵ 初中语文如何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后如何拓展延伸?
课内阅读积累,意在强调课外阅读,提升文学素养,将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只有展开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双翼,语文才能腾飞。今天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一

1、取材勿舍近求远

“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教材无疑是教师采矿的“矿山”,是重要的素材资源,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诸多任务。教师要“用教材教”,要依据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应从教材本身挖掘拓展延伸资源,搜索课本中同一作者、同一文体、同一时代、同一主题等材料加以拓展延伸,既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悟积累,也能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某教师在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时,他就把高中必修课本中《氓》的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选修课本《小二黑结婚》中的于小芹信手拈来,教者有目的地利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来分析中国封建时代女性为婚姻自由而战的奋斗历程,这种借助课本就近取材的拓展延伸方法确实让学生学得踏实,课堂气氛也因此而活跃。

2、质量要宁缺毋滥

语文课堂拓展延伸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应有的放矢。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明确课堂拓展延伸的目的、意义之所在,切勿盲目、随意拓展延伸,海阔天空,东拉西扯,使拓展延伸的内容与教学任务风马牛不相及,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地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展示课前收集的数量繁多的各种资料,没有立足于文章主旨,只要和文章内容相关,都拿来拓展。这样既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脑子在轰轰烈烈的氛围中一片空白。一位教师执教《故都的秋》时,没有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是用大半时间向学生讲述郁达夫的生平及传奇经历,展示大量“故都的秋”的图片。一堂课就这样在交流图片资料中过去了,学生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书没读,词句没领会,作者的情感没感悟。试问这样的拓展,语言谈何积累,语文能力从何培养又如何提高呢?因而课外知识的拓展,不是随意的,更不能喧宾夺主,而应力求精要,宁缺毋滥。

3、难度应浅显易懂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能力是参差的,他们的审美能力、对社会人生的观点和老师相比是有差距的,拓展不能过深。比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有老师就让学生讨论中国儒道佛思想来剖析苏轼的思想境界。我们知道中国的儒道佛思想是很复杂的问题,它和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经济历史、各种思想的的影响息息相关。所以这样的拓展容易让学生无从着手,空泛而没有实效,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因此拓展要扎根文本,浅显易懂,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⑶ 如何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的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类型丰富 方式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介绍等等.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如何以童话的形式、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出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的,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这显然是有悖于语文课的初衷……
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适量、适度的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不露痕迹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爱的小蜜蜂》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引出问题:
(1)出示蜜蜂采蜜画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描写小蜜蜂的课文——可爱的小蜜蜂(齐读)
(3)课题直接告诉我们什么?
(4)这篇课文是我国着名的散文家杨朔写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开头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的开头,让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认为作者对蜜蜂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不喜欢)
(6)是呀,为什么从开头的不喜欢到这里的觉得可爱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从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开头的一段话,让学生从这段话中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欢的,甚至是带有害怕情绪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能从“害怕”到课文中的觉得“可爱”呢?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
2.适度拓展
拓展延伸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同时,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特级教师秦咏中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情感的渐渐推进,一点一点地把刘备和诸葛亮的生平资料引入进来,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此时的拓展在教师一张一弛的把握中,仿佛落花般悄无声息地飘落,使得原本在学生心目中陌生而遥远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领悟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内涵.
再如一位老师在解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 又 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
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俏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景象.
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乘势引入相关资料,能保证学生面对重点难点疑惑点时,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的空间,促进学生视野融合.
3.巧妙拓展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不辞劳苦,有位教师在学了课文之后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在悲凉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学生深深地被总理的顽强,被总理的不顾个人身体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听课老师也无不为之感动.此时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
教师的恰到好处的引领和延伸,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妙,可以让学生的练笔在情感的铺垫和知识的积累中进一步得到训练,使得此时的拓展体现出“画龙点睛”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是这样拓展的:
在学习“山河壮丽”这一部分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的祖国着名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试着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写;在教学“文化灿烂”这一部分的时候,这位教师没有给孩子们讲四大发明、、文房四宝、三皇五帝、唐诗宋词……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教者更多地引导学生回忆奥运会开幕式中所出现的那些中国元素,学生的表现很是兴奋.记载中华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发明”、美轮美奂的中国画卷轴、浩瀚星河中飞舞的天女、多种多样的戏曲……尽管孩子们说的不是怎么太完整、太精彩,但是从他们兴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更加关注祖国、关心祖国了!祖国灿烂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与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中!
接下来教者引导学生聊如今祖国的各种巨大的变化,聊神州、聊高楼、聊文化、聊“嫦娥”(飞船)……在聊的过程中体会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伟大成就!
适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课后,教者布置了一个作业——仿照课文,也创作一首诗歌,赞美祖国,表达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这样的拓展方式,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提升,进一步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学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同时,语言也进一步得到训练,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类型丰富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主题是由语文阅读教材而来.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教学,开展活动.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
1.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
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进入到主题情境中去,了解并体验某一名胜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及文化信息,从学生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
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九寨沟》主要介绍了九寨沟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色.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虚拟网上游——《中国名胜任我游》,让学生扮演导游或游客,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阅读,了解、体验某一名胜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向大家描绘和阐述,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
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主题有关的“寓言”、“成语故事”等文体特征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如《感受中国寓言》是学生学习了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后的拓展阅读,主要学习目标为:阅读某一类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体验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3.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
学生通过搜集并阅读欣赏散文、诗歌、随笔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学习后的《冰心散文鉴赏》就属于欣赏式拓展阅读.五年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笔之独特,笔下的意蕴之美.后续的拓展阅读可以开展《冰心散文欣赏》的主题学习,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点和进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此外,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拓展阅读同样需要及时的检查反馈,需要适当的评价.只是在评价中,更应该倾向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评价的内容要以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为主,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拓展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语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而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

⑷ 拓展延伸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拓展延伸的设计意图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伸展。

拓展延伸是指拓宽知识面,从知识的一点引导出其他的知识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加学生吵雀的知识积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传统“智德”文化本义中即蕴藏有丰富的创新内涵,将其创新意识拓展延伸到今天,与当代研究生创新教育相结合予以研究,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语文,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鲜活的社会生活永远是学好语文的不竭源泉和重要保证。

⑸ “拓展延伸”是什么意思

拓展延伸:唯樱

释义: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氏衫探求知指核丛识的愿望,培养创造性思维。

⑹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然而,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定势。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对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外,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等四个角度着手。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知道《孔乙己》一文,最后作者用句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作结。可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去“结案”呢?于是,让学生想象。许多学生就结合上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断定孔乙己是必死无疑,--饥寒过度,暴尸野外。而有部分学生却认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学着武侠剧中惯用的一环--无巧不成书,给人以惊喜,孔乙己在他最危难之际,来了个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读书,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风,最终取得功名,且回到当地(鲁镇)任父母官……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例如,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迂世的感情。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教师如此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从作家角度延伸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趁机,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着,让学生去关心鲁提辖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另外,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可结合她的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词人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而后选取另一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彼此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二、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度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首先,跳出课堂,就是在与学生集体备课、讨论、讲解及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有同学提出“咸度高真的浮力大吗?”这个小组的同学就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进行探究性实验,在获得答案,服务课堂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普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其次,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着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例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个风情园参加实践活动,见到花圃中几棵桃树红花夭夭,我提醒学生,对照已学的课文和此情此境,有何感受。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吟起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正是学过的《渔歌子》。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博大的生活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服务课堂。此外,还要化有限为无限。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达到真正开辟语文天地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睹堑挠镂乃匮。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都由老师给学生朗读,给学生播放录音,带学生走向社会,那么,精力再旺盛的老师也会被累垮。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事事依赖、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也不符合叶圣陶先生“现在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原则?br>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延伸的妙处,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继之以自觉地、津津有味地向课外不断扩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一方面进行合理指导。如摘抄精彩片段、评析佳作、记录有意义的事、主持辩论会等各种有益的活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同样,上述的分析也试图想让更多的人能对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有一个全貌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既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 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克服 “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

⑺ 拓展延伸文学学习空间,情景教学,提升文学素养是什么意思

培养兴趣。
学生要提高某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必悔没须要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才行。以语文的重要性为主,来讲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或者以与语文有关的趣事来阐明,都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会阅读。
学习语文主要是和文字打交道,要让学生多阅读,爱上阅读,读的东西多了,语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
经常翻字典。
在语文教学中,字典是学生的老师,上面收录了规范字的写法,纯前拿读音,语义,使用方法,甚至还对使用情景做了举例,所以学生应该人手一本字典,经常翻看字典可以得到提高。
背诵范文。
经做搭常阅读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能读出文字之外的深层含义,但是背诵范文却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尤其是美的句子,形象的比喻和各种修辞方法。
5
规范书写。
对文字的运用还体现在书写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书写提出规范的要求,不仅笔画,笔顺不出现问题,而且要求学生将字写的大方,漂亮,美观。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部分。

⑻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类型丰富 方式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

阅读全文

与语文拓展延伸注意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6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